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由於清朝政府的懦弱無能,簽訂了一係列的不平等條約,中國成為各列強掠奪的主要對象之一,東北這片擁有這肥沃黑土的地方,也引來了各列強的覬覦。雖然辛亥革命成功的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但是仍未改變中國多舛的命運。
尹家羨文就出生在這個動蕩的年月-1911年。
尹家祖籍是山東蓬萊,由於黃河發大水,加上鬧蝗災,尹羨文的祖父領著三個兒子從蓬萊坐小船奔赴東北,開始了闖關東之旅。若幹年後,尹家祖父很是後悔這一決定,時常說如果沒有闖關東,二兒子就不會落海,三兒子就不會走散,下落不明。1910年,他帶著遺憾去世,獨留下大兒子一家守在床畔。
祖父的臨終遺願就是希望後輩能找到失散的三兒子一脈,那個年代男孩的名字是按照規律來起的,中間字是尋找的依據,每一輩都是按照族譜規定所泛字來起名,那麽至少五代人之內是有跡可循的。比如尹羨文的父親是泛“仁”字,下一代尹羨文是“羨”字,再下一代是“賜”字。
尹羨文的父親每當跟兒子提起1910年,也是唏噓不已。那年一點都不順,全是坎兒。不但老父親去世,還是個天災之年,11月開始鬧鼠疫,好多人家一下子就全沒了,很淒慘。
他後來回想起來也曾經懷疑過,自己父親的忽然去世是不是也是因為感染了鼠疫,但是尹家其他人都安然無恙,有可能父親得的隻是普通的疾病而已,他也隻能這麽安慰自己了,至於到底父親得的是什麽疾病,就不得而知了,當時隻是找了當地的一個赤腳醫生給看的,求的是偏方。
鼠疫一直持續到1911年,從滿洲裏蔓延到哈爾濱,然後橫掃東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全家斃命的人家很多,哀鴻遍野,對於染病的人家,隻能將其房屋焚燒,從城市到鄉村都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
尹家人也算從大災難裏僥幸存活下來的,1911年鼠疫結束後,尹羨文出生,這也算個天大的喜事,家人都說小三是踩著幸運出生的,鼠疫過了他才出生,他這一生肯定平安順遂。也許是驗證了家人的話,尹家從尹羨文出生之後,慢慢發達起來,尹羨文就更得家人偏愛了。
尹家老祖闖關東的落腳地是莊河,原來在山東是做馬幫的,稍有積蓄,所以並不是一窮二白,也不用像部分闖關東的人,舍命去淘金。闖關東之後,尹家也繼續著馬幫的營生,隻不過行走的範圍隻限於關外,不過山海關,至於什麽原因則是諱莫如深。
尹家大兒子,也就是尹羨文的父親,也想過做馬幫以外的生意,但是因為世道不太平,怕吃虧上當,就隻能邊做馬幫邊尋找著其他生意機會。
另外做馬幫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多走一些地方,順便尋找失散的親人,畢竟這是父輩的遺願,所以等尹羨文長大了,能去外地工作的時候,父親也把同樣的任務交給他,讓他在工作之餘,去尋找失散的那一支。
尹羨文在家裏排行老三,上麵有兩個哥哥,分別比他大六歲和三歲。而他是家裏唯一一個喜歡讀書的,從小就被送到鎮上的私塾去讀書,隻要父親跑馬幫回來,就會給他帶書。他的兩個哥哥小時在家裏的幾畝薄田裏勞作,大些就跟父親跑馬幫。
其實不是家裏不想讓那哥倆讀書,是他們真的沒這根筋,剛送到私塾的時候還好,沒兩天就被先生趕了回來,而且明令禁止他們再踏入私塾一步。這也正趁了哥倆的意了,不讓去他們還不去了呢。
尹仁祿,也就是尹家兄弟的父親,差點沒把這哥倆的腿打斷。礙於媳婦拚死護著,才隻是讓這兩個孽障破了點皮而已。他隻覺得恨鐵不成鋼,他們家雖然不是書香門第,但也不算粗鄙之輩,祖上也有當官之人,也有祠堂,雖然因為他們這支闖關東遠離故鄉,但也是入了族譜的。
等到尹羨文出生,尹仁祿就給這個三兒子取名羨文,意思是希望三兒能讀書,以後從文。士農工商,士是排在第一位的,他希望三兒能提筆成章,為他們這支人爭口氣,等到他們榮歸故裏的時候,能在祖籍抬得起頭。
尹羨文終歸沒辜負父親的期望,五歲左右被送進私塾後,很得先生的喜歡。每次回家都會帶著先生的獎勵回來,或是先生在他的文章上寫下的誇獎之詞。尹羨文每次都會把得到的獎勵,或者先生的墨寶拿給父親看,這時的尹仁祿就會開心給兒子獎勵,不是給錢就是當天額外加菜。
尹羨文的兩個哥哥也不嫉妒弟弟,他們覺得自己確實不喜歡去念書,人各有誌,他們喜歡的,三兒不喜歡,那就沒衝突。而且有了三兒,父親才不會一天盯著他兩,少了那種貓盯著老鼠的感覺,他們應該感謝三兒救他們於水火。
所以,這哥倆從小就護著自己的弟弟,每次弟弟回來都會關心一下,問問在私塾裏是否受了欺負,如果三兒有一丁點不開心,他們就會擔心好幾天,唯恐三兒不去讀書,他們好日子就到頭了。
他們也會偷偷的給三兒買好東西,什麽筆墨紙硯,一些坊間奇譚的話本啥的,隻要他們覺得三兒能喜歡的,就一股腦的往家裏搬。他們也明白,給三兒不白買,每次三兒得了東西,都會會給他們等值的東西或者錢,開始他們不要,可是三兒堅持給,他們也就收下了。長此以往就形成了習慣,他們負責買,三兒負責給錢,誰叫三兒是他們當中最得父親喜歡的,也是最有錢的。
他們哥倆也納悶過,為啥都是一個媽生的,咋就學不進四書五經那些呢?為啥先生就喜歡三兒呢?想來想去,他們認為還是父親說的對,三兒就是文曲星下凡,注定不是凡人。
他們不知道,不是三兒生的時間好,那些年時局動蕩,先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時局變遷導致人們的思想變化了。
尹家老大在弟弟出生的時候已經記事了,他記得很清楚,那年從關內來的人說有當兵的反了。第二年,也就是尹羨文兩歲的時候,聽說京城的皇帝被趕出了皇宮,有個姓黎的都督上台,改國號為民國了。
開始他們周圍的人還議論著,說民國就是新的朝代,畢竟中國曆史上不乏朝代更迭。但是後來才發現,現在的朝代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都督大帥,東北這麵的大帥還是土匪出身!而且也沒了科舉這一說,先生們沒了科考為目的,當然對學生們的要求也不一樣了......
時光荏苒,一晃到了1930年的時候,尹羨文19歲,背著一個小包袱去省城的紡織學校讀書,包裏也隻是幾件舊衣服和兩個餅子,他大哥趕著牛車從小鎮把他送到最近的火車站。
雖然尹家是跑馬幫的,但是,馬是用來拉貨的,有個牛車代步已經是很高的待遇了。臨走的時候,尹羨文的母親,千叮嚀萬囑咐,讓尹羨文在省城照顧好自己,別太苦了自己,然後又偷偷塞給他一塊大洋,說是“窮家富路”。尹羨文可舍不得花,把錢塞進了媽媽繡的口袋中,貼著放了起來。
也正是這段求學,讓尹羨文開闊了眼界,才知道1911年所謂的兵亂是有名的“辛亥革命”,他翻閱過學校的文檔記錄,了解到辛亥革命的起源。學校裏,同學大部分是省城名門出身,他們的見識要比尹羨文廣,思想也是所謂的“新思想”。他們慢慢影響著尹羨文,讓他記住了一些以後會影響曆史的名字:孫中山、陳獨秀、梁啟超等等。
雖然時局動蕩,尹羨文卻牢記父親的叮囑:努力求學!不惹事不怕事!因此,學校的某個角落總會看到一個孜孜不倦學習的人,他如饑似渴的學習著紡織和印染,連老師都說他是同期的學生裏最出類拔萃的。
可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是根本不可能的。
1931年9月18日,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的一段路軌被炸毀,日本關東軍誣稱是中國軍隊所為,遂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中國軍隊駐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在短短的4個多月裏侵占了東北三省!
尹家羨文就出生在這個動蕩的年月-1911年。
尹家祖籍是山東蓬萊,由於黃河發大水,加上鬧蝗災,尹羨文的祖父領著三個兒子從蓬萊坐小船奔赴東北,開始了闖關東之旅。若幹年後,尹家祖父很是後悔這一決定,時常說如果沒有闖關東,二兒子就不會落海,三兒子就不會走散,下落不明。1910年,他帶著遺憾去世,獨留下大兒子一家守在床畔。
祖父的臨終遺願就是希望後輩能找到失散的三兒子一脈,那個年代男孩的名字是按照規律來起的,中間字是尋找的依據,每一輩都是按照族譜規定所泛字來起名,那麽至少五代人之內是有跡可循的。比如尹羨文的父親是泛“仁”字,下一代尹羨文是“羨”字,再下一代是“賜”字。
尹羨文的父親每當跟兒子提起1910年,也是唏噓不已。那年一點都不順,全是坎兒。不但老父親去世,還是個天災之年,11月開始鬧鼠疫,好多人家一下子就全沒了,很淒慘。
他後來回想起來也曾經懷疑過,自己父親的忽然去世是不是也是因為感染了鼠疫,但是尹家其他人都安然無恙,有可能父親得的隻是普通的疾病而已,他也隻能這麽安慰自己了,至於到底父親得的是什麽疾病,就不得而知了,當時隻是找了當地的一個赤腳醫生給看的,求的是偏方。
鼠疫一直持續到1911年,從滿洲裏蔓延到哈爾濱,然後橫掃東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全家斃命的人家很多,哀鴻遍野,對於染病的人家,隻能將其房屋焚燒,從城市到鄉村都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
尹家人也算從大災難裏僥幸存活下來的,1911年鼠疫結束後,尹羨文出生,這也算個天大的喜事,家人都說小三是踩著幸運出生的,鼠疫過了他才出生,他這一生肯定平安順遂。也許是驗證了家人的話,尹家從尹羨文出生之後,慢慢發達起來,尹羨文就更得家人偏愛了。
尹家老祖闖關東的落腳地是莊河,原來在山東是做馬幫的,稍有積蓄,所以並不是一窮二白,也不用像部分闖關東的人,舍命去淘金。闖關東之後,尹家也繼續著馬幫的營生,隻不過行走的範圍隻限於關外,不過山海關,至於什麽原因則是諱莫如深。
尹家大兒子,也就是尹羨文的父親,也想過做馬幫以外的生意,但是因為世道不太平,怕吃虧上當,就隻能邊做馬幫邊尋找著其他生意機會。
另外做馬幫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多走一些地方,順便尋找失散的親人,畢竟這是父輩的遺願,所以等尹羨文長大了,能去外地工作的時候,父親也把同樣的任務交給他,讓他在工作之餘,去尋找失散的那一支。
尹羨文在家裏排行老三,上麵有兩個哥哥,分別比他大六歲和三歲。而他是家裏唯一一個喜歡讀書的,從小就被送到鎮上的私塾去讀書,隻要父親跑馬幫回來,就會給他帶書。他的兩個哥哥小時在家裏的幾畝薄田裏勞作,大些就跟父親跑馬幫。
其實不是家裏不想讓那哥倆讀書,是他們真的沒這根筋,剛送到私塾的時候還好,沒兩天就被先生趕了回來,而且明令禁止他們再踏入私塾一步。這也正趁了哥倆的意了,不讓去他們還不去了呢。
尹仁祿,也就是尹家兄弟的父親,差點沒把這哥倆的腿打斷。礙於媳婦拚死護著,才隻是讓這兩個孽障破了點皮而已。他隻覺得恨鐵不成鋼,他們家雖然不是書香門第,但也不算粗鄙之輩,祖上也有當官之人,也有祠堂,雖然因為他們這支闖關東遠離故鄉,但也是入了族譜的。
等到尹羨文出生,尹仁祿就給這個三兒子取名羨文,意思是希望三兒能讀書,以後從文。士農工商,士是排在第一位的,他希望三兒能提筆成章,為他們這支人爭口氣,等到他們榮歸故裏的時候,能在祖籍抬得起頭。
尹羨文終歸沒辜負父親的期望,五歲左右被送進私塾後,很得先生的喜歡。每次回家都會帶著先生的獎勵回來,或是先生在他的文章上寫下的誇獎之詞。尹羨文每次都會把得到的獎勵,或者先生的墨寶拿給父親看,這時的尹仁祿就會開心給兒子獎勵,不是給錢就是當天額外加菜。
尹羨文的兩個哥哥也不嫉妒弟弟,他們覺得自己確實不喜歡去念書,人各有誌,他們喜歡的,三兒不喜歡,那就沒衝突。而且有了三兒,父親才不會一天盯著他兩,少了那種貓盯著老鼠的感覺,他們應該感謝三兒救他們於水火。
所以,這哥倆從小就護著自己的弟弟,每次弟弟回來都會關心一下,問問在私塾裏是否受了欺負,如果三兒有一丁點不開心,他們就會擔心好幾天,唯恐三兒不去讀書,他們好日子就到頭了。
他們也會偷偷的給三兒買好東西,什麽筆墨紙硯,一些坊間奇譚的話本啥的,隻要他們覺得三兒能喜歡的,就一股腦的往家裏搬。他們也明白,給三兒不白買,每次三兒得了東西,都會會給他們等值的東西或者錢,開始他們不要,可是三兒堅持給,他們也就收下了。長此以往就形成了習慣,他們負責買,三兒負責給錢,誰叫三兒是他們當中最得父親喜歡的,也是最有錢的。
他們哥倆也納悶過,為啥都是一個媽生的,咋就學不進四書五經那些呢?為啥先生就喜歡三兒呢?想來想去,他們認為還是父親說的對,三兒就是文曲星下凡,注定不是凡人。
他們不知道,不是三兒生的時間好,那些年時局動蕩,先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時局變遷導致人們的思想變化了。
尹家老大在弟弟出生的時候已經記事了,他記得很清楚,那年從關內來的人說有當兵的反了。第二年,也就是尹羨文兩歲的時候,聽說京城的皇帝被趕出了皇宮,有個姓黎的都督上台,改國號為民國了。
開始他們周圍的人還議論著,說民國就是新的朝代,畢竟中國曆史上不乏朝代更迭。但是後來才發現,現在的朝代跟以前完全不同了,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都督大帥,東北這麵的大帥還是土匪出身!而且也沒了科舉這一說,先生們沒了科考為目的,當然對學生們的要求也不一樣了......
時光荏苒,一晃到了1930年的時候,尹羨文19歲,背著一個小包袱去省城的紡織學校讀書,包裏也隻是幾件舊衣服和兩個餅子,他大哥趕著牛車從小鎮把他送到最近的火車站。
雖然尹家是跑馬幫的,但是,馬是用來拉貨的,有個牛車代步已經是很高的待遇了。臨走的時候,尹羨文的母親,千叮嚀萬囑咐,讓尹羨文在省城照顧好自己,別太苦了自己,然後又偷偷塞給他一塊大洋,說是“窮家富路”。尹羨文可舍不得花,把錢塞進了媽媽繡的口袋中,貼著放了起來。
也正是這段求學,讓尹羨文開闊了眼界,才知道1911年所謂的兵亂是有名的“辛亥革命”,他翻閱過學校的文檔記錄,了解到辛亥革命的起源。學校裏,同學大部分是省城名門出身,他們的見識要比尹羨文廣,思想也是所謂的“新思想”。他們慢慢影響著尹羨文,讓他記住了一些以後會影響曆史的名字:孫中山、陳獨秀、梁啟超等等。
雖然時局動蕩,尹羨文卻牢記父親的叮囑:努力求學!不惹事不怕事!因此,學校的某個角落總會看到一個孜孜不倦學習的人,他如饑似渴的學習著紡織和印染,連老師都說他是同期的學生裏最出類拔萃的。
可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是根本不可能的。
1931年9月18日,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的一段路軌被炸毀,日本關東軍誣稱是中國軍隊所為,遂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中國軍隊駐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在短短的4個多月裏侵占了東北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