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


    “爹~!”


    “爺爺~!”


    “爺爺~!”


    “皇上~!”眼看永樂皇帝身體恍惚差點跌倒,周圍的太子,漢王爺,道衍和尚,朱瞻壑,朱瞻基等人趕緊上前準備攙扶。


    “無妨!我還挺得住!”永樂皇帝用手支撐著小塌前方的桌子,有氣無力的說了一句。


    永樂皇帝抬眼看去,隻見自己的兒孫們,一個個的都是一臉緊張的看著他。興許是真的當孤家寡人的時間實在太久了,不知怎麽的,永樂皇帝突然有一種久違的親切和欣慰感覺,隻讓他有種熱淚盈眶的衝動!


    手扶著桌子休息了片刻之後,永樂皇帝緩解了心中的緊張心情,繼續仔仔細細翻看起手裏這一本厚厚的折子來。


    刺目的字眼一個個映入眼簾!


    大明亡國論一篇王朝壽命大限—六百半!


    大明亡國論二篇大明國運耗盡—五龍同朝!


    大明亡國論三篇百姓土地流失—土地兼並!


    大明亡國論四篇天下糧食不足—人多地少!


    大明亡國論五篇天下錢幣貶值—百姓購買力不足!


    大明亡國論六篇藩王製度—藩王變革!


    大明亡國論七篇重文輕武—文官黨爭!


    大明亡國論八篇軍隊失控—腐敗缺餉!


    大明亡國論九篇宦官專權—後宮幹政!


    大明亡國論十篇異族入侵—草原一統!


    大明亡國論十一篇異族入侵—草原一統!


    大明亡國論十二篇皇帝昏庸—懈怠朝政!


    大明亡國論終篇天命亡國!


    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看得永樂皇帝目眥欲裂,腦袋昏沉,心口都在滴血!


    最後,永樂皇帝自己都不知道是怎麽把這一十三篇大明亡國之論看完的。


    “爺爺,您可要挺住了,您要是出了意外,這些問題我們可怎麽解決的了?!!”同樣的話語,但依舊是對永樂皇帝說的,但同樣管用。


    朱瞻壑徑直來到自己的爺爺永樂皇帝麵前,大聲的說出了這句話來!


    似乎這句話給與了永樂皇帝莫大的動力,隻見永樂皇帝居然真的睜開了眼睛,但那滿是通紅且血絲的眼睛,和顫抖的雙手,卻顯示著他無法自控的內心。


    “哪來的?!!”永樂滿是嘶啞的嗓音裏傳出他此刻最想知道的問題。


    “爺爺,這是我寫的!”朱瞻壑抬起頭,看著麵前似乎準備擇人而噬的爺爺,平靜的說道。


    “你寫的?!”永樂皇帝緊緊的盯著麵前的孫子,滿臉都是不相信!


    “孫兒寫的時候,我爹從頭看著的!”朱瞻壑可不會在這個問題上說謊,畢竟,現在的永樂皇帝看似是在詢問作者,實際是在確定殺人的範圍!


    “你能知道這些問題?!老二?!”永樂皇帝依舊不信,於是轉頭看向了漢王爺。


    “爹,壑兒寫的時候,孩兒全程都看著,一字一句的看著寫的!”漢王爺雖有些低沉,但依舊堅定的說道!


    “怎麽知道的?”永樂皇帝繼續追問著。


    “回爺爺的話,史書!孫兒自幼熟讀史書,這些問題,史書裏都有!”朱瞻壑平靜的說出了自己的答案!


    “史書?!”永樂皇帝一臉的不敢相信,眼神裏滿滿的都是疑惑,我也讀過史書啊,咋沒見過你折子裏麵的內容?!


    而一旁的太子等人也是都讀過史書的,所以都是一臉的疑惑,等著朱瞻壑的解釋。


    “自三皇五帝始,華夏史書浩如煙海,常人隻看了十之一二而已,當然我也隻看了一部分。


    但我看史書,卻是比別人多了一些總結而已,所以總結出了一些與他人不同的內容!”朱瞻壑告訴大家自己隻是善於總結而已。總不能說看前世的總結吧!


    “那你說說,你還總結了什麽?”永樂皇帝將信將疑的看著朱瞻壑,想繼續考驗考驗!殊不知,朱瞻壑接下來的話,讓他目瞪口呆!


    “那孫兒就獻醜了”朱瞻壑當然知道這是永樂皇帝的考驗,隨即也不客氣,張嘴就來。


    “爺爺!大伯!爹!大師!中華自古曆朝曆代,都在借鑒前朝滅亡教訓!


    可為何各朝代都做了諸多措施,卻依舊無法阻擋走向滅亡的腳步?我們一個一個來看!


    商朝是第一個靠武力獲取天下的王朝,在武力方麵可以說不容置疑!末代的商王朝更是隔三差五外出開疆,也為此損耗了諸多國力。周部族趁商沒有恢複國力之際,聯合其他諸侯國一舉攻伐大商,商組織了很多俘虜奴隸進行抵抗,可奈何這些人巴不得商朝滅亡,戰爭來臨之際,紛紛倒戈。就這樣,沿襲了500餘年的大商,幾乎一夜之間便滅亡了。


    周朝得天下後,反思了商滅亡的教訓。於是他們換了一種策略,讓下麵的諸侯外出開疆拓土,而自己則集中軍隊守家,以天子的名義號令下麵的諸侯。早期這種模式看似完美,那是因為周王室手裏有著足夠的軍隊,不容撼動。可慢慢的下麵的諸侯分封越來越多。周王室隻能將中央的領土不斷分割出去,慢慢的就造成了諸侯越做越大,而周天子越來越弱,早已名存實亡,最終被秦滅國。


    秦得天下後,反思了周朝的滅亡教訓。為此,秦始皇可以說是做了諸多措施(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抵禦匈奴),將內部與邊疆安排的那是明明白白。秦始皇覺得分封製度已經不再適用新生的大秦王朝。於是就有了中央集權製。既然下麵的諸侯靠不住,那就索性集權力於皇帝一人,從而分派流官管理下麵。這看似完美,可皇帝低估了下麵流官的忠誠,你給俸祿我辦事,這點俸祿費得著我給你賣命嗎?於是當國家麵臨生死存亡之際,流官要不投降,要不倒戈,僅部分人隨帝國共存亡。最終大秦在起義浪潮下走向了滅亡。


    而漢高祖劉邦得了天下,他再一次反思了秦滅亡的教訓,認為流官還是不如自己人靠譜。於是便將自己的兒子全部分封為王,心想這樣即便以後天下大亂,真正掌握實權的還在自己人手上,最起碼江山丟不掉吧。可他似乎低估了人們對權力的欲望,他死後不久,皇權與割據勢力便發生了摩擦,史稱七王之亂。這次叛亂也使得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與鞏固,而後倒是沒有發生什麽大的諸侯叛亂,可卻被外戚偷了家。


    東漢,此時的皇帝誰也不信,不論是大臣還是親戚,看誰都覺得不安好心,於是左思右顧之下,覺得隻有身邊的太監靠得住,可殊不知太監掌權後更能作妖。靈帝時期,十常侍將天下搞得烏煙瘴氣,最終叛亂四起。朝廷眼看控製不住局麵,不得已將權力下派給地方。下麵的諸侯得了權之後,迅速招兵買馬,很快平息了叛亂。正所謂得權容易放權難,叛亂是平息了,可下麵的軍閥又做大了,最後就連皇帝都成了掌中玩物,早已名存實亡。


    而後司馬家族篡曹氏政權,建晉朝。早期司馬家族可能怕統治力不夠穩固,於是大肆分封,走了漢朝老路子,可報應很快就來了,導致八王之亂,將晉朝搞得一片狼藉,最終外族一窩蜂到來,五胡亂華,又把西晉給滅了。自此進入百餘年紛亂的南北朝時期。


    直到隋朝結束亂世,再次完成一統。隋再一次汲取前麵王朝的經驗教訓,特意搞了一個科舉製度,用以分化老牌貴族勢力,這樣做也極大程度上得罪了那些根深蒂固的貴族。到了隋煬帝時期,隋煬帝大肆損耗國力,搞得下麵百姓民怨沸騰,最終被多方勢力一舉推翻。


    後唐朝接了隋的江山。唐再一次汲取了前麵王朝的經驗教訓,為此還特意搞了一個新的玩意節度使,早期大唐繁榮鼎盛,萬邦來朝。可之後節度使權力過大,直接造了皇帝的反。皇帝都被,趕離首都,而後又被黃巢踹了一腳,最終被朱溫篡取政權,自此天下進入一段十分混亂的局麵”五代十國“。


    直到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天下秩序才逐漸恢複。宋朝再一次汲取了前麵朝代的經驗教訓,認為武將權力過大,不容易掌控,於是重文輕武的方針便在大宋流行開來,最終武將沒有造反,卻被外族給滅亡了。


    元朝得了天下後,將人民分為三六九等,每等人所對應的待遇均有所不同。在這種不平等待遇的統治下,各種矛盾很快便展現出來,最終被太爺爺推翻。


    我明朝建立後,再一次汲取了前麵的經驗教訓,這一次是將重心放在了外族,為此首都都遷到了防禦外族的前線!爺爺更是連麵征伐!


    可我大明又能堅持多久呢!”朱瞻壑扭著頭,看著一旁一個個目瞪口呆的眾人,沉聲反問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王朱高煦家的鼉龍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白銀大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白銀大聖並收藏漢王朱高煦家的鼉龍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