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土地兼並亡百姓
漢王朱高煦家的鼉龍王 作者:白銀大聖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瞻壑看眾人沉默不語,也是不猶豫,直接就提筆在白布上寫下了第三個論斷。大明亡國論三篇百姓土地流失—土地兼並!
“土地兼並?!我大明朝現在也有土地兼並?!我朝著均田製和戶籍製難道不能保證百姓的田產嗎!”朱瞻基畢竟還是年輕,根本就不知道土地兼並問題在古代是根本無法解決的超級難題。
聽了兒子的話,太子爺無奈的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以前從來沒有發現自己的兒子居然也這麽的天真,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大哥,關於土地兼並問題,我舉個例子來說,就會更加的明白的。”朱瞻壑看出了朱瞻基的困惑,於是決定舉一個例子來說。
“我大明朝開國洪武皇帝,幼年時期家中困頓難以為繼,直到高祖二人相繼離世,家中竟無寸土以葬身,最後還是當地地主劉繼祖贈與土地,才得以葬了高祖。
這個事情就牽扯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麽曾祖家中沒有田地?!”朱瞻壑看著麵前一個個一臉凝重的眾人,也不再遲疑著等他們回答,而是自己直接繼續說了起來。
“曾祖洪武皇帝開創大明朝之後,當時經過連年的軍閥大戰,國家人口銳減,可以說地廣人稀。
我記得在洪武十四年時統計人口,我大明朝全國人口約五千萬左右。而洪武二十六年全國人口約六千萬左右。而永樂元年全國人口約六千六百萬左右。
由此可見,人口是在越來越多的,這還是在爺爺連年征伐的情況下。”朱瞻壑不理會永樂皇帝臉色的難看繼續說道。
“但這就有一個問題,我大明朝人口越來越多,但土地卻依舊是原本的那樣多,並沒有再繼續增加。
我們站在一個家庭的角度上來看。
建國初年,百廢待興,若皇帝給與每戶百姓土地十畝。
有夫妻辛苦勞作,日子也算富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家中人口越發的多了起來,雖然朝廷也再次發了田地,但明顯比之發的土地少了,所以平均分下來,每人的田地卻是減少了。不過日子也還過得去!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越發的多了,每人分到的土地越發的少了,日子越發艱難,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糧食不足,吃不飽!
此刻,若恰好遇上天災亦或者人禍,家中糧食無以為繼,為了保命,隻能賣了田產保命!一家人也就這樣全家淪為佃戶,再無田地。
若恰逢天災降臨,地主家也沒餘糧,趕走了佃戶全家人,他們就徹底淪為流民!若家中此刻有人離世,便會葬身無土,隻能賣身為奴!
賣房!賣地!以求生存!這是升鬥小民悲慘的一生!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現象越來越多,這就導致了越來越多的百姓變成流民和佃戶。這還隻是最普通的問題!
而重要的問題是,尤其是災年,地主巧取豪奪之下,讓原本擁有土地的農民變賣土地和房產淪為佃農。相對來說,這些地主士紳巧取豪奪,更加的惡劣。
到時候再有災荒混亂,若有人葬父無土,會不會也揭竿而起,再起山河?!!”朱瞻壑一臉說起這個的時候,大家臉色一變,好像是看見了大明洪武皇帝的悲慘前半生!
“所以,要想辦法解決土地兼並問題嗎!!”永樂皇帝顯然也聽懂了這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所以準備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爺爺,土地兼並問題很難解決,這就是一個王朝的天命循環。”朱瞻壑再次說出了讓人瞠目結舌的話來,天命循環!
“王朝初期地廣人稀,百姓擁有田產,朝廷予以休養生息,這時開始恢複國力。但此刻隱患已經埋下了,那就是新產生的地主士紳之家!
王朝中期,國力發展到了巔峰,百姓相對富裕,貴族士紳,地主階級開始腐化,開始大規模侵占田產!
王朝末期,百姓沒有土地,遇到災荒無力抗衡,隻能淪為流民和被裹挾而動。
此刻如有人揭竿而起,便是從者雲集,再一次開啟新的循環!
所以想要結束循環,就要讓百姓切實的擁有土地,所謂有恒產者有恒心,有了土地,百姓才不會造反!”朱瞻壑說出了最終的目標。
“隻要管理好士紳地主他們,不就可以了!”朱瞻基雖然跟著永樂皇帝多年,但對於一些基層的事情還是缺乏認知。
“大哥,我們是沒有辦法消除這些地主士紳的!所以這個土地兼並問題現在無解!”朱瞻壑看著麵前的大哥,看了看端坐著的永樂皇帝,搖了搖頭,無奈的說道。
“怎麽可能沒有辦法呢?”朱瞻基一臉驚愕的問道,所有人都在等著朱瞻壑的回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朱瞻壑默默的看著端坐著的永樂皇帝,默默地閉上了眼。
聽了朱瞻壑的話,眾人明顯是一愣。
最先反應過來的是道衍和尚,他驚愕的盯著永樂皇帝看了良久,默默地念了一聲佛號“阿彌陀佛”,聲音裏滿滿的都是驚愕和無奈。
“爹?!!”太子也是反應了過來,目瞪口呆的看著永樂皇帝,滿臉的難以置信。
永樂皇帝顯然也是想到了什麽,滿臉的驚恐神色和不知所措。
“看來大伯和大師已經想到了,沒錯,地主士紳之流無法根除的原因就是皇帝!
皇帝才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地主!”朱瞻壑說出了讓眾人驚掉下巴的話來,而永樂皇帝聽了這話後,直接騰的一聲站起來,死死的盯著白布上,王朝從開端到滅亡的三個階段,滿臉都是不可置信。
而從頭到尾一直沒有說話的漢王爺,眼巴巴的看著自己的兒子,眼神裏充滿了驚喜。
“從這個方麵來看,道衍大師對我大明朝可是功勞不小,起碼為我大明朝延續了三十年天壽!”說到這裏,朱瞻壑突然扭頭,對著一旁的道衍和尚說道。
“瞻壑殿下謬讚了,和尚罪孽深重。”聽了朱瞻壑的話,道衍和尚沒有一點的開心,反而滿臉都是歎息。
“大師客氣了,爺爺靖難之前,我大明已曆三十五年,那些勳貴士紳已經開始了土地兼並。
而正是因為這一場靖難,打斷了他們的兼並,並且靖難之後,爺爺重新劃分了貴族勢力,即使他們重新開始兼並,也比之前延緩了最少三十年時間!”朱瞻壑客觀的評價了道衍對於土地兼並這一方麵,對大明朝的貢獻!
“重新分配貴族勢力,可以延緩滅亡?!!”永樂皇帝顯然是注意到了這個話語,喃喃的重複道。
“爺爺,事情沒那麽簡單的,我們繼續看!”
“土地兼並?!我大明朝現在也有土地兼並?!我朝著均田製和戶籍製難道不能保證百姓的田產嗎!”朱瞻基畢竟還是年輕,根本就不知道土地兼並問題在古代是根本無法解決的超級難題。
聽了兒子的話,太子爺無奈的看了一眼自己的兒子,以前從來沒有發現自己的兒子居然也這麽的天真,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大哥,關於土地兼並問題,我舉個例子來說,就會更加的明白的。”朱瞻壑看出了朱瞻基的困惑,於是決定舉一個例子來說。
“我大明朝開國洪武皇帝,幼年時期家中困頓難以為繼,直到高祖二人相繼離世,家中竟無寸土以葬身,最後還是當地地主劉繼祖贈與土地,才得以葬了高祖。
這個事情就牽扯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麽曾祖家中沒有田地?!”朱瞻壑看著麵前一個個一臉凝重的眾人,也不再遲疑著等他們回答,而是自己直接繼續說了起來。
“曾祖洪武皇帝開創大明朝之後,當時經過連年的軍閥大戰,國家人口銳減,可以說地廣人稀。
我記得在洪武十四年時統計人口,我大明朝全國人口約五千萬左右。而洪武二十六年全國人口約六千萬左右。而永樂元年全國人口約六千六百萬左右。
由此可見,人口是在越來越多的,這還是在爺爺連年征伐的情況下。”朱瞻壑不理會永樂皇帝臉色的難看繼續說道。
“但這就有一個問題,我大明朝人口越來越多,但土地卻依舊是原本的那樣多,並沒有再繼續增加。
我們站在一個家庭的角度上來看。
建國初年,百廢待興,若皇帝給與每戶百姓土地十畝。
有夫妻辛苦勞作,日子也算富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家中人口越發的多了起來,雖然朝廷也再次發了田地,但明顯比之發的土地少了,所以平均分下來,每人的田地卻是減少了。不過日子也還過得去!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越發的多了,每人分到的土地越發的少了,日子越發艱難,最直接的問題就是糧食不足,吃不飽!
此刻,若恰好遇上天災亦或者人禍,家中糧食無以為繼,為了保命,隻能賣了田產保命!一家人也就這樣全家淪為佃戶,再無田地。
若恰逢天災降臨,地主家也沒餘糧,趕走了佃戶全家人,他們就徹底淪為流民!若家中此刻有人離世,便會葬身無土,隻能賣身為奴!
賣房!賣地!以求生存!這是升鬥小民悲慘的一生!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現象越來越多,這就導致了越來越多的百姓變成流民和佃戶。這還隻是最普通的問題!
而重要的問題是,尤其是災年,地主巧取豪奪之下,讓原本擁有土地的農民變賣土地和房產淪為佃農。相對來說,這些地主士紳巧取豪奪,更加的惡劣。
到時候再有災荒混亂,若有人葬父無土,會不會也揭竿而起,再起山河?!!”朱瞻壑一臉說起這個的時候,大家臉色一變,好像是看見了大明洪武皇帝的悲慘前半生!
“所以,要想辦法解決土地兼並問題嗎!!”永樂皇帝顯然也聽懂了這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所以準備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爺爺,土地兼並問題很難解決,這就是一個王朝的天命循環。”朱瞻壑再次說出了讓人瞠目結舌的話來,天命循環!
“王朝初期地廣人稀,百姓擁有田產,朝廷予以休養生息,這時開始恢複國力。但此刻隱患已經埋下了,那就是新產生的地主士紳之家!
王朝中期,國力發展到了巔峰,百姓相對富裕,貴族士紳,地主階級開始腐化,開始大規模侵占田產!
王朝末期,百姓沒有土地,遇到災荒無力抗衡,隻能淪為流民和被裹挾而動。
此刻如有人揭竿而起,便是從者雲集,再一次開啟新的循環!
所以想要結束循環,就要讓百姓切實的擁有土地,所謂有恒產者有恒心,有了土地,百姓才不會造反!”朱瞻壑說出了最終的目標。
“隻要管理好士紳地主他們,不就可以了!”朱瞻基雖然跟著永樂皇帝多年,但對於一些基層的事情還是缺乏認知。
“大哥,我們是沒有辦法消除這些地主士紳的!所以這個土地兼並問題現在無解!”朱瞻壑看著麵前的大哥,看了看端坐著的永樂皇帝,搖了搖頭,無奈的說道。
“怎麽可能沒有辦法呢?”朱瞻基一臉驚愕的問道,所有人都在等著朱瞻壑的回答。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朱瞻壑默默的看著端坐著的永樂皇帝,默默地閉上了眼。
聽了朱瞻壑的話,眾人明顯是一愣。
最先反應過來的是道衍和尚,他驚愕的盯著永樂皇帝看了良久,默默地念了一聲佛號“阿彌陀佛”,聲音裏滿滿的都是驚愕和無奈。
“爹?!!”太子也是反應了過來,目瞪口呆的看著永樂皇帝,滿臉的難以置信。
永樂皇帝顯然也是想到了什麽,滿臉的驚恐神色和不知所措。
“看來大伯和大師已經想到了,沒錯,地主士紳之流無法根除的原因就是皇帝!
皇帝才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地主!”朱瞻壑說出了讓眾人驚掉下巴的話來,而永樂皇帝聽了這話後,直接騰的一聲站起來,死死的盯著白布上,王朝從開端到滅亡的三個階段,滿臉都是不可置信。
而從頭到尾一直沒有說話的漢王爺,眼巴巴的看著自己的兒子,眼神裏充滿了驚喜。
“從這個方麵來看,道衍大師對我大明朝可是功勞不小,起碼為我大明朝延續了三十年天壽!”說到這裏,朱瞻壑突然扭頭,對著一旁的道衍和尚說道。
“瞻壑殿下謬讚了,和尚罪孽深重。”聽了朱瞻壑的話,道衍和尚沒有一點的開心,反而滿臉都是歎息。
“大師客氣了,爺爺靖難之前,我大明已曆三十五年,那些勳貴士紳已經開始了土地兼並。
而正是因為這一場靖難,打斷了他們的兼並,並且靖難之後,爺爺重新劃分了貴族勢力,即使他們重新開始兼並,也比之前延緩了最少三十年時間!”朱瞻壑客觀的評價了道衍對於土地兼並這一方麵,對大明朝的貢獻!
“重新分配貴族勢力,可以延緩滅亡?!!”永樂皇帝顯然是注意到了這個話語,喃喃的重複道。
“爺爺,事情沒那麽簡單的,我們繼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