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章
李世民:從玄武門到天下長安 作者:老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武德九年五月廿六,尚書省連續發布了兩道明敕,明確宣示廢山東道行台,設河東道大行台領洛陽以東北至長城南至揚州廣大地域內的軍政全權,以趙王李孝恭為行台尚書令,裴寂、蕭瑀分任左右仆射,原山東道行台尚書令並州都督李世勣任尚書左丞兼行台兵部尚書,原山東道行台尚書左仆射王珪任尚書右丞兼行台民部尚書。於太原以東設關外道,由天策上將府節製其軍政庶務。同時任命四皇子司空侍中齊王李元吉為掃北行軍元帥,任命南陽郡公璐州道行台尚書令李靖為副元帥兼靈州都督,任命蔣國公陝東道大行台左仆射屈突通為元帥府行軍長史,任命霍國公平陽君秦州都督柴紹為元帥府行軍司馬,統領秦、璐、蒲、靈、原、慶六州軍馬及天紀、天節兩軍;罷天策上將秦王李世民所兼陝東道行台尚書令和隴西道行台尚書令二職,由齊王接任;召原靈州都督任城王李道宗回京述職;並令朝廷尚書省尚書左仆射裴寂總理後方糧秣事宜。敕旨由中書省草擬,經門下省審核副署,加蓋武德皇帝玉璽後由尚書省發往朝廷六部九卿十二衛禦史台大理寺,抄件快馬呈送天下四十一郡。一時間朝廷文武,無論品軼,那顆方稍稍安定下來的心立時又懸了起來,原本掌軍令任征伐的秦王此番不僅未得掛帥,還被削去了陝東隴西兩地實權,一向不學無術的齊王元吉卻堂而皇之登壇拜帥,負責節度京兆周圍及北部邊境的近二十萬大軍,曆來心向秦王且戰功卓著的任城郡王李道宗也被剝奪了兵權調回長安述職,就是傻子也能看得出來,武德皇帝給自己的二兒子李世民留下的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了……
當日晚間,太子李建成在承恩殿宴請了即將離京掛帥領兵平北的四弟李元吉。十幾日前剛剛升任太子左庶子的魏徵奉太子令陪宴。
酒至三巡菜過五味,李建成拍掌摒退了眾下人,笑吟吟對齊王道:“四郎,此番率軍離京出塞,準備得如何了?”
李元吉喜孜孜道:“我府裏現下已經開始預備了,聽老相國說,糧餉儀仗,七八日就可就緒,禮部也算得下個月初四乃是黃道吉日。臣弟擬定是日率六府中軍離京,太子殿下到時候可要去昆明湖為臣弟餞行呀!”
李建成笑了笑:“為你餞行,我自然要去;不過老四啊,你可知此番我為何要推薦你出任這個行軍元帥麽?”
李元吉眨著眼睛笑道:“那又有何難猜!太子殿下這是一舉兩得,由小弟出麵奪了二郎的帥印,又借小弟之手握住了北邊的兵權,嘿嘿,如今二哥那邊,想必正在向隅而泣呢!”
李建成歎了口氣:“兄弟,不是我說你,你的腦子,不要總圍著長安這點地方轉悠,眼光要往遠處看。此番禦北,不是要你去征討突厥,隻要你嚴守關隘使突厥不能南侵,就是莫大功勞。老實說,向父皇推薦由你領帥印,我頗費了一番躊躇。為江山社稷計,有兩件事無論如何你須得依我!”
李元吉此刻心情頗佳,笑著答道:“殿下盡管吩咐,莫說兩件事,就是二十件也不妨,做兄弟的無不從命。”
李建成點了點頭,兩眼緊緊盯著李元吉一字一頓地道:“這第一件事,便是學學趙王!”
李元吉愕然愣在當場,一頭霧水地重複道:“學學趙王?”
李建成神色凝重地解釋道:“趙王於軍事上並非長才,卻能順利撫定東南平滅蕭銑,你可知是因為什麽?”
李元吉失笑道:“這又不是什麽秘密,舉朝誰不知道,趙王爺的赫赫戰功都是人家李藥師掙來的,趙王說到底不過是個坐纛掛名的而已……”
他猛然抬首,大張著嘴結結巴巴地問道:“太子的意思是……是要臣弟將兵權委諸……委諸李靖?”
李建成緩緩點了點頭,口氣溫和地道:“兄弟,我知道,這麽做,你心裏頭不舒服。若是別個事,做哥哥的就依你的性子來也沒什麽大不了。可是此事關係國家興替社稷存亡,絕對輕忽不得,我們雖與二郎多有齟齬,但在軍務上,卻不得不承認他比我們強得多,此番奪他的帥印,實乃不得已而為之。好兄弟,你在軍務上的本事和哥哥我是半斤八兩,咱們誰也不比誰強多少。朝廷這麽多將軍,也唯有李靖在軍事上不遜色於二郎,北麵有他坐鎮,即使沒有大勝,也斷斷不會出大的紕漏。我唯一憂心的,就是怕你立功心切調度失措,要知道,咱們自家兄弟,勝負都無所謂的,可這一仗朝廷卻實實是輸不起。趙王不善於治軍用謀,卻能守拙,此是社稷之福。所以此番你掛帥北征,萬事須聽李靖處斷,不可擅用一謀,不可擅發一令。這件事,你無論如何要答應哥哥,否則這個帥印,你還是不要掌的好;我不能為了和二郎的黨爭私利,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
聽著李建成娓娓道來,李元吉臉上顏色變幻不定,李建成說了半晌,他兀自垂頭不語。
在一旁安坐的魏徵歎了口氣道:“齊王恕罪,在太子殿下上表舉薦您之前,征詢了微臣的意見。微臣當時全力反對太子如此措置此事。以微臣之見,哪怕太子親自請命代皇上掛帥親征都好,但殿下最後還是決定這一遭將這件功勞讓與齊王您。唉,因兄弟私情而罔置國事,此番太子可是冒了絕大風險了!”
李元吉心中,此刻百感交集。他何嚐不明白李建成確是一番好意,但當著外臣的麵說話如此不給自己留情麵,也著實讓他心中惱怒。他也清楚,今日若是當真不應允此事,自己這位哥哥說什麽也不能對自己的能力放心。他打定了主意,抬頭笑著說道:“哥哥放心,我依你說的就是!此番北行,我能給李靖和屈突通打理好後方,也算不白跑一趟。”
李建成長長吐了一口氣,一顆心至此才算放了下來。他端起酒盞道:“如此我就預祝四郎此番出兵馬到成功了!”
李元吉和魏徵亦隨之舉杯,一盞酒喝下去,李建成的神色爽朗了許多,微笑著道:“這第二件事,卻沒什麽難的了。你的行軍元帥府方建,除了長史司馬,餘職皆未任命,你府中那些統軍,連宇文寶在內,總共也沒幾個能用的。我給你推薦幾個人,你帶到北邊去,無論行軍布陣還是衝鋒廝殺,都用得上的!”
李元吉大喜道:“臣弟正為此事發愁呢,殿下如肯將萬徹和叔方二將暫借與行軍元帥府,小弟不勝感激。”
李建成哈哈大笑:“東宮六率左右長林將近兩萬人都靠他們統帶,把他們借給你,我用誰去?老四,你不必為此懸心,我給你推薦的這幾個人,絕對不會比薛謝二將差到哪裏去,均是久曆戰陣的老將,保你用起來得心應手!”
李元吉差異道:“長安還有這等能人?大哥卻是從何處尋來的?”
李建成淡淡一笑,語氣平靜地道:“這還用費心思另行尋覓麽?尉遲恭、段誌玄、程之節、秦叔寶等眾,皆是驍勇善戰久經沙場的宿將。這些人留在長安,終歸也是塊心病,不如一並由你帶了去,效命北疆,既省了他們在京裏作亂,也遂了他們再臨前敵的心願,豈不是一舉兩得麽?”
李元吉眼珠子猛轉了幾下,哈哈大笑道:“殿下真是好手段,如此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好端端一個天策府攪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嘿嘿,沒有了房玄齡杜如晦,再去了程秦尉遲諸將,我那可憐的二哥縱然有通天徹底之能,在這危機四伏的長安城裏,又能耍出什麽樣的花樣來呢?臣弟倒是真想看看二郎此番那副心不甘情不願的有趣嘴臉呢!”
說到此處他眉頭皺了皺,語氣轉為平靜:“還有一事殿下還需早作安排,臣弟掛帥北征,門下省侍中一職勢必不能再兼,我們還需速速薦舉一個資曆德望相當的重臣去補這個位子,否則被西府那邊搶了先手,就不美了。”
李建成歎了口氣:“這件事你不必再想了,陳叔達身子已然大好,父皇決議詔他回朝效命,明敕現下已然擬就,最遲明早就會發出。他是開國重臣,德高望重,身份家世又顯赫,在門下省任職多年,宇文士及和他比起來都是小字輩,這件事情,我們急切之間,根本尋不出一個能和他相比肩的人物來。此事說來倒也無所謂,門下省號稱主掌封駁,實際也就是在擬就的詔書上畫個押而已,無論是陳叔達還是宇文士及,都沒有公然頂撞父皇的膽子。說起來,蕭瑀與宇文士及若是換換位子,那才真的令人頭痛呢……”
……
就在太子和齊王正在為江國公陳叔達病愈複出門下省視事而憂心不已的時候,這位南陳後主的胞弟此刻卻正在太極宮兩儀殿接受武德皇帝的召見。
“子聰,當初適逢母喪,你要守孝,朕不忍奪此至情,便允了你。母喪期滿,你卻又病了,這一病又是半年多,你倒歇養得麵色紅潤體格康健,朝廷裏卻是迭出大事,朕熬得心力交瘁了……”武德皇帝麵帶笑容卻不無感慨地說道。
陳叔達氣勢沉穩神態安詳地坐在偏席上,微微頷首道:“天子不惑於物卻常惑於心,陛下為開創之君,天下方平百廢待舉,又怎能坐享垂拱之治?臣辭官以奉母喪,是盡孝道,孝乃百善之首,陛下玉成微臣心願,亦是人主之善舉!”
武德皇帝微笑著擺了擺手,說道:“朕常跟裴監提及,我大唐的宰相班底,其出身顯赫居曆代之冠。蕭瑀是梁武帝後人,子聰的兄長便是陳後主,若是宇文化及也算一代人君,政事堂裏便有三位帝室貴胄。說起來也真有意思,這等景象,恐怕便是一統河山的始皇帝,也不能比。如漢高祖之流,起於市井,以刀筆吏為宰相,就更不可比了。”
陳叔達正容答道:“陛下此言,微臣不敢奉同。太史公有雲: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為今宰相者,一重在宰輔人君,二重在舉薦賢良,三重在議決庶政!此三重不在出身而在心性才具,若論出身顯貴,莫過家兄及前隋煬帝,然此皆亡國之人也,可為相乎?”
武德皇帝笑吟吟道:“朕知道,你素來不以出身帝王之家而自賞。然則出身卑微貧賤之人,不識禮義,不辨詩書,不分良莠,不通庶務;此等樣人,亦可為相乎?”
陳叔達微微欠身道:“陛下此言差矣,漢孔明,不過躬耕南陽一匹夫耳,然以書生而胸懷天下,於稼穡中研讀社稷之學。其出身不可謂富貴,然其功業,又豈是尋常世家子弟可比的?”
武德皇帝鄙夷地搖了搖頭:“蕭何為漢相國,可據漢中而圖關中,進而取天下。諸葛孔明坐擁巴蜀和漢中,數度勞師糜餉而不能定隴右,‘匹夫’之色厲內荏,似可見矣!”
陳叔達笑道:“蕭何也不過一‘刀筆吏’耳,劉邦用之輕取天下,霸王諸侯世家,隻落得烏江自刎。史鑒比比,似非武侯所獨美……”
武德皇帝歎道:“罷了罷了,看來你這個帝王家子竟真個毫不以出身為貴,也算難得!”
陳叔達沉聲道:“自前隋文帝開明經進士六科,取仕之法已變。昔日漢高舉孝廉,魏武創設九品中正製,皆因其時民智未開,書紙罕昂,通經學曉智術者皆存於世家府第。然亦有董仲舒、諸葛孔明之異數。而今天下雖亂,書籍經典卻早已非門閥世家所獨享,開皇九年一科即取士一百四十一名,如此民智,豈能置之不理?而今陛下登基,關、隴世族高居朝堂,而沸揚之民智卻積蓄於田埂山川之間,我不用之,必有用心險僻之人用之,臣切為陛下所憂啊!”
武德皇帝悚然而驚,沉吟半晌方道:“武德七年,裴監和蕭瑀曾經聯銜奏請廢除明經進士科舉,重整九品中正製,卻遭建成世民兩兄弟齊齊反對,當時朕還覺得好生奇怪,這麽一件事情,竟然讓兩對冤家互為表裏。今日聽你這麽一解說,朕倒是深有所悟!曆來山東世閥恥於與我關隴世家為伍,故而先有開皇,複又及朕,皆得天下。若是我關隴世閥以此而待天下,普天下的讀書人便會與朝廷為敵。這確乎不是小事,是事關社稷興替的大事!”
隨即,這位九五至尊又自嘲地搖了搖頭:“看來朕確實老了,思緒都不及兩個年輕娃兒敏捷了!”
陳叔達起身笑道:“陛下的繼位人通達事理精於庶務,這既是陛下之福也是天下萬民之幸,陛下當感到高興才是。”
武德皇帝愣了一下,隨即回過味來,似笑非笑地問道:“子聰這兩年居喪清淨,該不會也在暗地裏關心朕的家事罷?”
陳叔達笑了笑:“陛下哪裏有什麽家事?貴為九州之主,當以天下為家,家事就是國事。”
武德皇帝站起身來來回踱了兩步,嘴角帶著一絲意味深長的微笑問道:“那麽,朕倒是想聽一聽,你陳子聰是如何看待這樁朝廷內外視為‘天下第一事’的國事的呢?”
陳叔達神情輕鬆麵帶微笑躬身答道:“對於立儲之事,臣沒看法!”
武德皇帝愕然睜大了兩隻眼睛瞪視著這位宰輔,猛然間,從胸腔裏衝出一股難以遏製的笑意,衝破喉頭越過牙關透了出來。
他一邊笑一邊拿手點著陳叔達道:“好你個陳子聰啊,你可真會耍滑頭,裴寂維護祖製,向著太子;蕭瑀一根筋,除了秦王誰也不認。封倫、宇文士及一說到這事就退避三舍,說這是朕的家事,為人臣者不能輕與置喙。你這個人可倒好,幹脆告訴朕你沒有看法,那朕倒是要問問你了,你說說看,朕這兩個兒子,究竟哪一個當皇帝好一些呢?”
陳叔達氣定神閑地答道:“都好!”
武德皇帝呆望著他追問道:“完了?”
陳叔達點了點頭:“完了!”
武德皇帝忍不住又笑了兩聲,說道:“那你倒是說說看,都好,他們究竟好在哪裏?”
陳叔達笑著開口道:“太子和秦王,無論文治武功,皆是治理天下的長才。朝中眾臣,隻見太子監國治理庶務的執政之能,卻不見太子掛帥平略山東的軍務之能;王公文武,固欽服秦王東征西討攻無不取戰無不勝的武略,卻少有人知道二殿下的撫民治政之能。實際上,若純論治軍善戰,劉賊尚且勝竇建德一籌,而太子能戰而勝之遊刃有餘,其武略可小覷乎?而秦王麾下,文學之士房杜之材比比皆是,陝東隴西,其經略數年,百姓生計漸有開皇初之氣象,這又豈是赳赳武夫所能為?故而臣以為,兩位殿下無論誰克承大統,均能振興社稷開啟一代盛世局麵!”
武德皇帝聽畢,半晌沒有言語,良久方透了一口氣,神情落寞地道:“看來,政事堂諸位宰輔當中,隻有你一個人始終站在局外,也隻有你一個人,能夠公允地看待朕這兩個兒子啊……”
當日晚間,太子李建成在承恩殿宴請了即將離京掛帥領兵平北的四弟李元吉。十幾日前剛剛升任太子左庶子的魏徵奉太子令陪宴。
酒至三巡菜過五味,李建成拍掌摒退了眾下人,笑吟吟對齊王道:“四郎,此番率軍離京出塞,準備得如何了?”
李元吉喜孜孜道:“我府裏現下已經開始預備了,聽老相國說,糧餉儀仗,七八日就可就緒,禮部也算得下個月初四乃是黃道吉日。臣弟擬定是日率六府中軍離京,太子殿下到時候可要去昆明湖為臣弟餞行呀!”
李建成笑了笑:“為你餞行,我自然要去;不過老四啊,你可知此番我為何要推薦你出任這個行軍元帥麽?”
李元吉眨著眼睛笑道:“那又有何難猜!太子殿下這是一舉兩得,由小弟出麵奪了二郎的帥印,又借小弟之手握住了北邊的兵權,嘿嘿,如今二哥那邊,想必正在向隅而泣呢!”
李建成歎了口氣:“兄弟,不是我說你,你的腦子,不要總圍著長安這點地方轉悠,眼光要往遠處看。此番禦北,不是要你去征討突厥,隻要你嚴守關隘使突厥不能南侵,就是莫大功勞。老實說,向父皇推薦由你領帥印,我頗費了一番躊躇。為江山社稷計,有兩件事無論如何你須得依我!”
李元吉此刻心情頗佳,笑著答道:“殿下盡管吩咐,莫說兩件事,就是二十件也不妨,做兄弟的無不從命。”
李建成點了點頭,兩眼緊緊盯著李元吉一字一頓地道:“這第一件事,便是學學趙王!”
李元吉愕然愣在當場,一頭霧水地重複道:“學學趙王?”
李建成神色凝重地解釋道:“趙王於軍事上並非長才,卻能順利撫定東南平滅蕭銑,你可知是因為什麽?”
李元吉失笑道:“這又不是什麽秘密,舉朝誰不知道,趙王爺的赫赫戰功都是人家李藥師掙來的,趙王說到底不過是個坐纛掛名的而已……”
他猛然抬首,大張著嘴結結巴巴地問道:“太子的意思是……是要臣弟將兵權委諸……委諸李靖?”
李建成緩緩點了點頭,口氣溫和地道:“兄弟,我知道,這麽做,你心裏頭不舒服。若是別個事,做哥哥的就依你的性子來也沒什麽大不了。可是此事關係國家興替社稷存亡,絕對輕忽不得,我們雖與二郎多有齟齬,但在軍務上,卻不得不承認他比我們強得多,此番奪他的帥印,實乃不得已而為之。好兄弟,你在軍務上的本事和哥哥我是半斤八兩,咱們誰也不比誰強多少。朝廷這麽多將軍,也唯有李靖在軍事上不遜色於二郎,北麵有他坐鎮,即使沒有大勝,也斷斷不會出大的紕漏。我唯一憂心的,就是怕你立功心切調度失措,要知道,咱們自家兄弟,勝負都無所謂的,可這一仗朝廷卻實實是輸不起。趙王不善於治軍用謀,卻能守拙,此是社稷之福。所以此番你掛帥北征,萬事須聽李靖處斷,不可擅用一謀,不可擅發一令。這件事,你無論如何要答應哥哥,否則這個帥印,你還是不要掌的好;我不能為了和二郎的黨爭私利,而置國家安危於不顧!”
聽著李建成娓娓道來,李元吉臉上顏色變幻不定,李建成說了半晌,他兀自垂頭不語。
在一旁安坐的魏徵歎了口氣道:“齊王恕罪,在太子殿下上表舉薦您之前,征詢了微臣的意見。微臣當時全力反對太子如此措置此事。以微臣之見,哪怕太子親自請命代皇上掛帥親征都好,但殿下最後還是決定這一遭將這件功勞讓與齊王您。唉,因兄弟私情而罔置國事,此番太子可是冒了絕大風險了!”
李元吉心中,此刻百感交集。他何嚐不明白李建成確是一番好意,但當著外臣的麵說話如此不給自己留情麵,也著實讓他心中惱怒。他也清楚,今日若是當真不應允此事,自己這位哥哥說什麽也不能對自己的能力放心。他打定了主意,抬頭笑著說道:“哥哥放心,我依你說的就是!此番北行,我能給李靖和屈突通打理好後方,也算不白跑一趟。”
李建成長長吐了一口氣,一顆心至此才算放了下來。他端起酒盞道:“如此我就預祝四郎此番出兵馬到成功了!”
李元吉和魏徵亦隨之舉杯,一盞酒喝下去,李建成的神色爽朗了許多,微笑著道:“這第二件事,卻沒什麽難的了。你的行軍元帥府方建,除了長史司馬,餘職皆未任命,你府中那些統軍,連宇文寶在內,總共也沒幾個能用的。我給你推薦幾個人,你帶到北邊去,無論行軍布陣還是衝鋒廝殺,都用得上的!”
李元吉大喜道:“臣弟正為此事發愁呢,殿下如肯將萬徹和叔方二將暫借與行軍元帥府,小弟不勝感激。”
李建成哈哈大笑:“東宮六率左右長林將近兩萬人都靠他們統帶,把他們借給你,我用誰去?老四,你不必為此懸心,我給你推薦的這幾個人,絕對不會比薛謝二將差到哪裏去,均是久曆戰陣的老將,保你用起來得心應手!”
李元吉差異道:“長安還有這等能人?大哥卻是從何處尋來的?”
李建成淡淡一笑,語氣平靜地道:“這還用費心思另行尋覓麽?尉遲恭、段誌玄、程之節、秦叔寶等眾,皆是驍勇善戰久經沙場的宿將。這些人留在長安,終歸也是塊心病,不如一並由你帶了去,效命北疆,既省了他們在京裏作亂,也遂了他們再臨前敵的心願,豈不是一舉兩得麽?”
李元吉眼珠子猛轉了幾下,哈哈大笑道:“殿下真是好手段,如此不費吹灰之力,便將好端端一個天策府攪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嘿嘿,沒有了房玄齡杜如晦,再去了程秦尉遲諸將,我那可憐的二哥縱然有通天徹底之能,在這危機四伏的長安城裏,又能耍出什麽樣的花樣來呢?臣弟倒是真想看看二郎此番那副心不甘情不願的有趣嘴臉呢!”
說到此處他眉頭皺了皺,語氣轉為平靜:“還有一事殿下還需早作安排,臣弟掛帥北征,門下省侍中一職勢必不能再兼,我們還需速速薦舉一個資曆德望相當的重臣去補這個位子,否則被西府那邊搶了先手,就不美了。”
李建成歎了口氣:“這件事你不必再想了,陳叔達身子已然大好,父皇決議詔他回朝效命,明敕現下已然擬就,最遲明早就會發出。他是開國重臣,德高望重,身份家世又顯赫,在門下省任職多年,宇文士及和他比起來都是小字輩,這件事情,我們急切之間,根本尋不出一個能和他相比肩的人物來。此事說來倒也無所謂,門下省號稱主掌封駁,實際也就是在擬就的詔書上畫個押而已,無論是陳叔達還是宇文士及,都沒有公然頂撞父皇的膽子。說起來,蕭瑀與宇文士及若是換換位子,那才真的令人頭痛呢……”
……
就在太子和齊王正在為江國公陳叔達病愈複出門下省視事而憂心不已的時候,這位南陳後主的胞弟此刻卻正在太極宮兩儀殿接受武德皇帝的召見。
“子聰,當初適逢母喪,你要守孝,朕不忍奪此至情,便允了你。母喪期滿,你卻又病了,這一病又是半年多,你倒歇養得麵色紅潤體格康健,朝廷裏卻是迭出大事,朕熬得心力交瘁了……”武德皇帝麵帶笑容卻不無感慨地說道。
陳叔達氣勢沉穩神態安詳地坐在偏席上,微微頷首道:“天子不惑於物卻常惑於心,陛下為開創之君,天下方平百廢待舉,又怎能坐享垂拱之治?臣辭官以奉母喪,是盡孝道,孝乃百善之首,陛下玉成微臣心願,亦是人主之善舉!”
武德皇帝微笑著擺了擺手,說道:“朕常跟裴監提及,我大唐的宰相班底,其出身顯赫居曆代之冠。蕭瑀是梁武帝後人,子聰的兄長便是陳後主,若是宇文化及也算一代人君,政事堂裏便有三位帝室貴胄。說起來也真有意思,這等景象,恐怕便是一統河山的始皇帝,也不能比。如漢高祖之流,起於市井,以刀筆吏為宰相,就更不可比了。”
陳叔達正容答道:“陛下此言,微臣不敢奉同。太史公有雲: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為今宰相者,一重在宰輔人君,二重在舉薦賢良,三重在議決庶政!此三重不在出身而在心性才具,若論出身顯貴,莫過家兄及前隋煬帝,然此皆亡國之人也,可為相乎?”
武德皇帝笑吟吟道:“朕知道,你素來不以出身帝王之家而自賞。然則出身卑微貧賤之人,不識禮義,不辨詩書,不分良莠,不通庶務;此等樣人,亦可為相乎?”
陳叔達微微欠身道:“陛下此言差矣,漢孔明,不過躬耕南陽一匹夫耳,然以書生而胸懷天下,於稼穡中研讀社稷之學。其出身不可謂富貴,然其功業,又豈是尋常世家子弟可比的?”
武德皇帝鄙夷地搖了搖頭:“蕭何為漢相國,可據漢中而圖關中,進而取天下。諸葛孔明坐擁巴蜀和漢中,數度勞師糜餉而不能定隴右,‘匹夫’之色厲內荏,似可見矣!”
陳叔達笑道:“蕭何也不過一‘刀筆吏’耳,劉邦用之輕取天下,霸王諸侯世家,隻落得烏江自刎。史鑒比比,似非武侯所獨美……”
武德皇帝歎道:“罷了罷了,看來你這個帝王家子竟真個毫不以出身為貴,也算難得!”
陳叔達沉聲道:“自前隋文帝開明經進士六科,取仕之法已變。昔日漢高舉孝廉,魏武創設九品中正製,皆因其時民智未開,書紙罕昂,通經學曉智術者皆存於世家府第。然亦有董仲舒、諸葛孔明之異數。而今天下雖亂,書籍經典卻早已非門閥世家所獨享,開皇九年一科即取士一百四十一名,如此民智,豈能置之不理?而今陛下登基,關、隴世族高居朝堂,而沸揚之民智卻積蓄於田埂山川之間,我不用之,必有用心險僻之人用之,臣切為陛下所憂啊!”
武德皇帝悚然而驚,沉吟半晌方道:“武德七年,裴監和蕭瑀曾經聯銜奏請廢除明經進士科舉,重整九品中正製,卻遭建成世民兩兄弟齊齊反對,當時朕還覺得好生奇怪,這麽一件事情,竟然讓兩對冤家互為表裏。今日聽你這麽一解說,朕倒是深有所悟!曆來山東世閥恥於與我關隴世家為伍,故而先有開皇,複又及朕,皆得天下。若是我關隴世閥以此而待天下,普天下的讀書人便會與朝廷為敵。這確乎不是小事,是事關社稷興替的大事!”
隨即,這位九五至尊又自嘲地搖了搖頭:“看來朕確實老了,思緒都不及兩個年輕娃兒敏捷了!”
陳叔達起身笑道:“陛下的繼位人通達事理精於庶務,這既是陛下之福也是天下萬民之幸,陛下當感到高興才是。”
武德皇帝愣了一下,隨即回過味來,似笑非笑地問道:“子聰這兩年居喪清淨,該不會也在暗地裏關心朕的家事罷?”
陳叔達笑了笑:“陛下哪裏有什麽家事?貴為九州之主,當以天下為家,家事就是國事。”
武德皇帝站起身來來回踱了兩步,嘴角帶著一絲意味深長的微笑問道:“那麽,朕倒是想聽一聽,你陳子聰是如何看待這樁朝廷內外視為‘天下第一事’的國事的呢?”
陳叔達神情輕鬆麵帶微笑躬身答道:“對於立儲之事,臣沒看法!”
武德皇帝愕然睜大了兩隻眼睛瞪視著這位宰輔,猛然間,從胸腔裏衝出一股難以遏製的笑意,衝破喉頭越過牙關透了出來。
他一邊笑一邊拿手點著陳叔達道:“好你個陳子聰啊,你可真會耍滑頭,裴寂維護祖製,向著太子;蕭瑀一根筋,除了秦王誰也不認。封倫、宇文士及一說到這事就退避三舍,說這是朕的家事,為人臣者不能輕與置喙。你這個人可倒好,幹脆告訴朕你沒有看法,那朕倒是要問問你了,你說說看,朕這兩個兒子,究竟哪一個當皇帝好一些呢?”
陳叔達氣定神閑地答道:“都好!”
武德皇帝呆望著他追問道:“完了?”
陳叔達點了點頭:“完了!”
武德皇帝忍不住又笑了兩聲,說道:“那你倒是說說看,都好,他們究竟好在哪裏?”
陳叔達笑著開口道:“太子和秦王,無論文治武功,皆是治理天下的長才。朝中眾臣,隻見太子監國治理庶務的執政之能,卻不見太子掛帥平略山東的軍務之能;王公文武,固欽服秦王東征西討攻無不取戰無不勝的武略,卻少有人知道二殿下的撫民治政之能。實際上,若純論治軍善戰,劉賊尚且勝竇建德一籌,而太子能戰而勝之遊刃有餘,其武略可小覷乎?而秦王麾下,文學之士房杜之材比比皆是,陝東隴西,其經略數年,百姓生計漸有開皇初之氣象,這又豈是赳赳武夫所能為?故而臣以為,兩位殿下無論誰克承大統,均能振興社稷開啟一代盛世局麵!”
武德皇帝聽畢,半晌沒有言語,良久方透了一口氣,神情落寞地道:“看來,政事堂諸位宰輔當中,隻有你一個人始終站在局外,也隻有你一個人,能夠公允地看待朕這兩個兒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