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紀三十六唐肅宗至德二載(丁酉,公元757年)


    [1]九月,丁醜,希德以輕騎至城下挑戰,千裏帥百騎開門突出,欲擒之;會救至,收騎退還,橋壞,墜塹中,反為希德所擒。仰謂從騎曰:“吾不幸至此,天也!遍語諸將,善為守備,寧失帥,不可失城。”希德攻城,竟不克,送千裏於洛陽,安慶緒以為特進,囚之客省。


    [1]九月丁醜(初二),判軍大將蔡希德率領輕裝騎兵來到上黨城下挑戰,節度使程千裏率領一百名騎兵開城門突然殺出,想要活捉蔡希德,這時叛軍救兵來到,程千裏隻好收兵退回,因為城門口的過橋被毀壞,程千裏墜入城壕之中,反被蔡希德俘虜。程千裏仰天長歎對隨從的騎兵說:“我不幸被叛軍俘虜,這是天意!回到城裏後請告訴諸位將領,讓他們好好堅守,寧可失去將帥,不能夠失去城池。”蔡希德又領兵攻城,沒有攻克,於是把程千裏送往洛陽,安慶緒任命程千裏為特進,囚禁於客省。


    [2]郭子儀以回紇兵精,勸上益征其兵以擊賊。懷仁可汗遣其子葉護及將軍帝德等將精兵四千餘人來至鳳翔;上引見葉護,宴勞賜賚,惟其所欲。丁亥,元帥廣平王將朔方等軍及回紇、西域之眾十五萬,號二十萬,發鳳翔。見葉護,約為兄弟,葉護大喜,謂為兄。回紇至扶風,郭子儀留宴三日。葉護曰:“國家有急,遠來相助,何以食為!”宴畢,即行。日給其軍羊二百口,牛二十頭,米四十斛。


    [2]郭子儀認為回紇兵精,能征善戰,就勸肅宗多征回紇兵以平叛。回紇懷仁可汗派他的兒子葉護和將軍帝德等率領精兵四千餘人來到鳳翔,肅宗接見葉護,設宴招待,賞賜財物,隨其所願,無不滿足。丁亥(十二日),元帥廣平王李率領朔方等各鎮兵及回紇、西域各國兵共十五萬,號稱二十萬,從鳳翔出發。李見到回紇葉護,二人約為兄弟,葉護十分高興,稱李為兄。回紇人到達扶風,郭子儀留他們宴請三天。葉護說:“國家在危難之中,我們遠來援助,還沒有作戰,那裏顧得上大吃大喝!”宴會後便立即出發。唐朝每天供給回紇軍羊二百頭,牛二十頭,米四十斛。


    庚子,諸軍俱發;壬寅,至長安西,陳於香積寺北灃水之東。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賊眾十萬陳於其北,李歸仁出挑戰,官軍逐之,逼十於其陳;賊軍齊進,官軍卻,為賊所乘,軍中驚亂,賊爭趣輜重。李嗣業曰:“今日不以身餌賊,軍無孓遺矣。”乃肉袒、執長刀,立於陳前,大呼奮擊,當其刀者,人馬俱碎,殺數十人,陳乃稍定。於是嗣業帥前軍各執長刀,如牆而進,身先士卒,所向摧靡。都知兵馬使王難得救其裨將,賊射之中眉,皮垂鄣目。難得自拔箭,掣去其皮,血流被麵,前戰不已。賊伏精騎於陳東,欲襲官軍之後,偵者知之,朔方左廂兵馬使仆固懷恩引回紇就擊之,翦滅殆盡,賊由是氣索。李嗣業又與回紇出賊陳後,與大軍夾擊,自午及酉,斬首六萬級,填溝塹死者甚眾,賊遂大潰。餘眾走入城,迨夜,囂聲不止。


    庚子(二十五日),各路大軍同時出發,壬寅(二十七日),到達長安城西,在香積寺北麵灃水東岸結成陣列。李嗣業為前軍,郭子儀為中軍,王思禮為後軍。叛軍十萬在北麵列陣,叛將李歸仁出陣挑戰,官軍追擊,逼十近叛軍陣中,叛軍一齊進發,官軍退卻,叛軍乘機突進,官軍十分吃驚,頓時大亂,叛軍爭著搶奪軍用物資。這時李嗣業說;“今天如果不拚死抵抗,官軍就會徹底滅亡。”於是就袒露上身,手執長刀,立於陣前,大聲呼喊,奮勇殺敵,叛軍遇到他的刀鋒,人馬紛紛落地,接連殺死數十人,才穩住了官軍的陣地。然後李嗣業率領前軍各持長刀,排成橫隊,如牆向前推進,自己身先士卒,叛軍紛紛後退,官軍所向披靡。都知兵馬使王難得為了救他的裨將,被叛軍射中眼眉,垂下的肉皮遮住了眼睛。王難得自己拔去箭頭,扯掉肉皮,血流滿麵,但仍然奮勇作戰,不下戰場。叛軍埋伏精兵於陣地東麵,想要從後麵襲擊官軍,被官軍偵察發覺,朔方左廂兵馬使仆固懷恩領回紇兵襲擊叛軍伏兵,叛軍被全部消滅,因而士氣大落。李嗣業又與回紇兵繞道至叛軍陣後,與大軍前後夾擊,從午時至酉時,共殺敵六萬餘人,被填於溝塹中的死者無數,叛軍大敗而潰退。其餘的殘兵逃入長安城中,夜晚喧叫聲不止。


    仆固懷恩言於廣平王曰:“賊棄城走矣,請以二百騎追之,縛取安守忠、李歸仁等。”曰:“將軍戰亦疲矣,且休息,俟明旦圖之。”懷恩曰:“歸仁、守忠,賊之驍將,驟勝而敗,此天賜我也,奈何縱之!使複得眾,還為我患,悔之無及!戰尚神速,何明旦也!”固止之,使還營。懷恩固請,往而複反,一夕四五起。遲明,諜至,守忠、歸仁與張通儒、田乾真皆已遁矣。癸卯,大軍入西京。


    仆固懷恩對廣平王李說:“叛軍要放棄長安城逃走,請讓我率領二百名騎兵追擊,捉住安守忠、李歸仁等人。”李說:“將軍作戰已經很疲勞了,暫且休息,等到明天再作計議。”仆固懷恩說:“李歸仁與安守忠都是叛軍中驍勇善戰的大將,現在驟然被我們打敗,實在是天賜良機,為何要放虎歸山呢!如果讓他們收拾殘兵,再來與我們作戰,那時後悔就來不及了!再說兵貴神速,為何要等到明天呢!”但廣平王李堅持不同意,讓仆固懷恩返回營中。仆固懷恩堅請不已,來來回回,一夜達四五次。等到天亮,偵察人員回來,報告說叛軍守將安守忠、李歸仁與張通儒、田乾真等都已逃跑。癸卯(二十八日),唐朝大軍進入西京。


    初,上欲速得京師,與回紇約曰:“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至是,葉護欲如約。廣平王拜於葉護馬前曰:“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複取矣,願至東京乃如約。”葉護驚躍下馬答拜,跪捧王足,曰:“當為殿下徑往東京。”即與仆固懷恩引回紇、西域之兵自城南過,營於水之東。百姓、軍士、胡虜見拜,皆泣曰:“廣平王真華、夷之主!”上聞之喜曰:“朕不及也!”整眾入城,百姓老幼夾道歡呼悲泣。留長安,鎮撫三日,引大軍東出。以太子少傅虢王巨為西京留守。


    起初,肅宗急於收複京師,與回紇相約定:“收複了京城之日,土地與男子歸唐朝所有,金帛與女人全部歸於回紇。”這時,回紇葉護要按約定辦事。廣平王李拜於回紇葉護馬前說:“現在剛克複了西京,如果大肆進行搶掠,那麽在東京的人就會為叛軍死守,難以再攻取,希望到東京後再履行約定。”回紇葉護吃驚地跳下馬回拜,並跪下來捧著廣平王的腳,說:“我當率軍為殿下立刻前往東京。”於是與仆固懷恩率領回紇、西域的軍隊從長安城南經過,紮營於水東岸。百姓、軍士以及胡人見到廣平王李紛紛下拜,都哭泣著說:“廣平王真不愧漢夷各族的主人!”肅宗得知後高興地說:“朕不如廣平王!”於是廣平王李整軍入京城,城中百姓不分男女老幼,都夾道歡呼悲泣。李留在長安,鎮守安撫了三天後,率領大軍向東去收複洛陽。任命太子少傅虢王李巨為西京留守。


    甲辰,捷書至鳳翔,百寮入賀。上涕泗交頤,即日,遣中使啖庭瑤入蜀奏上皇;命左仆射裴冕入京師,告郊廟及宣慰百姓。


    甲辰(二十九日),報捷的文書到達鳳翔,百官都入宮祝賀。肅宗淚流滿麵,當天即派宦官啖庭瑤入蜀中上奏玄宗,又命令左仆射裴冕先入京師,告慰祖宗陵廟並安撫百姓。


    上以駿馬召李泌於長安。既至,上曰:“朕已表請上皇東歸,朕當還東宮複修臣子之職。”泌曰:“表可追乎?”上曰:“已遠矣。”泌曰:“上皇不來矣。”上驚,問故。泌曰:“理勢自然。”上曰:“為之奈何?”泌曰:“今請更為群臣賀表,言自馬嵬請留,靈武勸進,及今成功,聖上思戀晨昏,請速還京以就孝養之意,則可矣。”上即使泌草表。上讀之,泣曰:“朕始以至誠願歸萬機。今聞先生之言,乃寤其失。”立命中使奉表入蜀,因就泌飲酒,同榻而寢。而李輔國請取契鑰付泌,泌請使輔國掌之;上許之。


    肅宗派人用駿馬召李泌於長安。李泌到後,肅宗說:“朕已經上表請求上皇回京城,朕當讓帝位,還東宮重為太子。”李泌說:“上表還能夠追回嗎?”肅宗說:“已經走遠了。”李泌說:“上皇不會回來。”肅宗吃驚地問什麽原因。李泌說:“按道理和情勢,不回來是自然的。”肅宗說:“那怎麽辦呢?”李泌說:“現在請再寫一份群臣賀表,就說自從在馬嵬被留,在靈武被勸說即帝位,到今天克複京城,陛下時刻思念著上皇,請上皇立刻返回京城,以使陛下能盡孝養之心,這樣就可以了。”肅宗聽後立刻讓李泌草寫表書。肅宗讀了表書後,泣不成聲地說:“朕開始時真心想把帝位複歸上皇。現在聽了先生的話,才知道是失策。”於是立刻命令宦官奉表書入蜀,然後與李泌一起飲酒,並同床而睡。而李輔國請求把宮禁中的符契與鑰匙交付給李泌,李泌請求讓李輔國掌管,肅宗同意。


    泌曰:“臣今報德足矣,複為閑人,何樂如之!”上曰:“朕與先生累年同憂患,今方相同娛樂,奈何遽欲去乎!”泌曰:“臣有五不可留,願陛下聽臣去,免臣於死。”上曰:“何謂也?”對曰:“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跡太奇,此其所以不可留也。”上曰:“且眠矣,異日議之。”對曰:“陛下今就臣榻臥,猶不得請,況異日香案之前乎!陛下不聽臣去,是殺臣也。”上曰:“不意卿疑朕如此,豈有如朕而辦殺卿邪!是直以朕為句踐也!”對曰:“陛下不辦殺臣,故臣求歸;若其既辦,臣安敢複言!且殺臣者,非陛下也,乃‘五不可’也。陛下向日待臣如此,臣於事猶有不敢言者,況天下既安,臣敢言乎!”


    李泌說:“我現在已經報答了陛下的知遇之恩,想要重新做隱士,那將是多麽快樂!”肅宗說:“朕與先生多少年來共經患難,現在正到了同亨歡樂的時候了,為何想要立刻離開我呢!”李泌說:“我有五條理由不能夠留下來,希望陛下能夠答應我離去,使我免於一死。”肅宗說:“這是什麽意思?”李泌回答說:“我與陛下相遇太早,陛下任用我太重,寵愛我太深,我的功勞太高,事跡太奇,這就是我不能夠留在朝中的原因。”肅宗說:“現在先睡覺吧,以後再說這件事。”李泌說:“陛下現在與我同床而睡,我請求的事都不答應,何況以後在朝廷的殿上!還能夠有所請求嗎?陛下不答應我離開朝廷,實際上是在殺死我。”肅宗說:“沒有想到你對朕如此疑心,朕怎麽能夠殺你呢!你真是把朕當做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了!”李泌回答說:“正因為陛下不殺掉我,所以我才要求離去歸隱;如果要殺掉我,我還怎麽敢說離去的事呢!再說要殺掉我的並不是陛下,而是我所說的不能夠留下來的五條理由。陛下過去待我如此之好,我有時遇事還不敢盡言,何況現在天下已經安定,我還敢直言嗎!”


    上良久曰:“卿以朕不從卿北伐之謀乎!”對曰:“非也,所不敢言者,乃建寧耳。”上曰:“建寧,朕之愛子,性英果,艱難時有功,朕豈不知之!但因此為小人所教,欲害其兄,圖繼嗣,朕以社稷大計,不得已而除之,卿不細知其故邪?”對曰:“若有此心,廣平當怨之。廣平每與臣言其冤,輒流涕嗚咽。臣今必辭陛下去,始敢言之耳。”上曰:“渠嚐夜捫廣平,意欲加害。”對曰:“此皆出讒人之口,豈有建寧之孝友聰明,肯為乎!且陛下昔欲用建寧為元帥,臣請用廣平。建寧若有此心,當深憾於臣;而以臣為忠,益相親善,陛下以此可察其心矣。”上乃泣下曰:“先生言是也。既往不咎,朕不欲聞之。”


    肅宗想了一會說:“你是因為朕沒有聽從你關於北伐的計謀嗎!”李泌回答說:“不是關於北伐的事,我所不敢直言的是關於建寧王李的事。”肅宗說:“建寧王李是朕的愛子,性格英勇果斷,在艱難之際立了大功;朕怎麽能不知道呢!但他受到小人的教唆,想要謀害他的哥哥廣平王李,圖謀為太子,朕從國家的利益考慮,不得已才除掉了他,你難道不知道這一原因嗎?”李泌回答說:“建寧王如果有謀害太子的心意,廣平王應該怨恨他。但廣平王每當與我言及此事,涕泣嗚咽,稱建寧王冤枉。我現在決計辭陛下而去,所以才敢於說這件事。”肅宗說:“建寧王曾經在夜晚摸廣平王的門,是想要害死廣平王。”李泌說:“這都是壞人進的讒言,建寧王孝友聰明,怎麽肯做這樣的事呢!再說陛下過去想要任用建寧王為元帥,我請求任用廣平王。建寧王如果有謀害廣平王而自己當太子的野心,應當深深地恨我,而他卻認為我忠心,與我更加親密友善,陛下通過此事就可看出建寧王的心意。”肅宗聽完後哭泣著說:“先生所說的話都非常正確。既往不咎,我不想再聽說這件事了。”


    泌曰:“臣所以言之者,非咎既往,乃欲使陛下慎將來耳。昔天後有四子,長曰太子弘,天後方圖稱製,惡其聰明,鴆殺之,立次子雍王賢。賢內憂懼,作《黃台瓜辭》,冀以感悟天後。天後不聽,賢卒死於黔中。其辭曰:‘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今陛下已一摘矣,慎無再摘!”上愕然曰:“安有是哉!卿錄是辭,朕當書紳。”對曰:“陛下但識之於心,何必形於外也!”是時廣平王有大功,良娣忌之,潛構流言,故泌言及之。


    李泌說:“我所以談起這件事,並不是要說陛下既往的錯誤,而是想要讓陛下謹慎地處理將來的政事。過去天後武則天有四個兒子,長子是太子李弘,當天後正圖謀稱帝時,討厭太子李弘聰明,就毒殺了他,又立次子雍王李賢為太子。李賢心懷憂懼,就作了《黃台瓜辭》,希望能借此使天後感悟。而天後不聽,李賢最後還是死於黔中。他所作的《黃台瓜辭》是:‘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現在陛下已經一摘瓜了,希望不要再摘!”肅宗聽後驚愕地說:“怎麽會那樣呢!你錄下這些歌辭,朕當書於條幅之上。”李泌說:“隻希望陛下記在心中,何必要形之於外呢!”當時因為廣平王李有大功,張良娣忌恨他,暗中散布流言,所以李泌對肅宗談到此事。


    [3]郭子儀引蕃、漢兵追賊至潼關,斬首五千級,克華陰,弘農二郡。關東獻俘百餘人,敕皆斬之;監察禦史李勉言於上曰:“今元惡未除,為賊所汙者半天下,聞陛下龍興,鹹思洗心以承聖化,今悉誅之,是驅之使從賊也。”上遽使赦之。


    [3]郭子儀率領蕃、漢兵追擊叛軍至潼關,殺敵五千人,攻克了華陰、弘農二郡。關東向朝廷獻來俘虜一百餘人,肅宗下敕書讓把他們全部殺掉,這時監察禦史李勉向肅宗進言說:“現在舉行叛亂的元凶還沒有被除掉,戰亂波及了大半個國家,許多人都受到了牽連,他們得知陛下即皇帝位,率兵平叛,都想著洗心革麵,來服從陛下,現在如果把這些被俘的人全部殺掉,是逼十迫那些跟隨反叛的人繼續作亂。”肅宗聽後立即命令赦免了他們。


    [4]冬,十月,丁未,談庭瑤至蜀。


    [4]冬季,十月丁未(初三),啖庭瑤到達蜀郡。


    [5]壬子,興平軍奏:破賊於武關,克上洛郡。


    [5]壬子(初八),興平軍上奏說:在武關打敗叛軍,收複了上洛郡。


    [6]吐蕃陷西平。


    [6]吐蕃軍隊攻陷西平郡。


    [7]尹子奇久圍睢陽,城中食盡,議棄城東走,張巡、許遠謀,以為:“睢陽,江、淮之保障,若棄之去,賊必乘勝長驅,是無江、淮也。且我眾饑羸,走必不達。古者戰國諸侯,尚相救恤,況密邇群帥乎!不如堅守以待之。”茶紙既盡,遂食馬;馬盡,羅雀掘鼠;雀鼠又盡,巡出愛妾,殺以食士,遠亦殺其奴;然後括城中婦人食之,繼以男子老弱。人知必死,莫有叛者,所餘才四百人。


    [7]叛軍將領尹子奇率兵久圍睢陽,城中糧食已經吃盡,有人建議放棄睢陽把軍隊撤向東麵,張巡與許遠商議,認為:“睢陽是江、淮地區的屏障,如果放棄睢陽城,那麽叛軍就可以長驅南下,侵占江、淮地區。再說我們的將士都因饑餓勞累病弱,要撤退也必定走不脫。戰國時代的各國諸侯交戰時,同盟國還互相救援,何況我們周圍不遠還有許多朝廷的駐軍將帥!不如固守以待援。”茶紙吃完以後,就殺馬而食;馬被殺完後,又捕鳥雀和掘地抓鼠而食;鳥鼠又吃盡後,張巡就殺掉自己的愛妾,讓士卒們吃肉,許遠也殺了他的家奴;然後把城中的女人全部搜尋出來殺死後吃掉,接著又殺了老弱病殘的男子。城中的人都知道必死,所以沒有叛變的,最後剩下的隻有四百人。


    癸醜,賊登城,將士病,不能戰。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賊!”城遂陷,巡、遠俱被執。尹子奇問巡曰:“聞君每戰裂齒碎,何也?”巡曰:“吾誌吞逆賊,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視之,所餘才三四。子奇義其所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節者也,終不為用。且得士心,存之,將為後患。”乃並南霽雲、雷萬春等三十六人皆斬之。巡且死,顏色不亂,揚揚如常。生致許遠於洛陽。


    癸醜(初九),叛軍登上城頭,將士們因為病弱,不能再戰。張巡向西拜了兩拜說:“我已經竭盡全力,但沒有守住睢陽城,生時既然不能報答陛下的恩德,死後作為沒有歸宿的鬼魂也要英勇殺敵!”隨後城被叛軍攻陷,張巡與許遠都作了俘虜。尹子奇問張巡說:“聽說將軍你每當作戰時眼角睜裂,牙齒咬碎,不知道這是為什麽?”張巡說:“我是堅決想要吞掉你們這夥叛逆的賊黨,但恨力不從心。”尹子奇就用刀撬開張巡的口探視,隻剩下三四顆牙齒。尹子奇十分欣賞張巡的忠義,不想殺掉他。但他的部下卻說:“像張巡這樣的人,都是忠義守節之士,終究不會為我們所用。再說他深得軍心,如果不殺掉他,必會後患。”於是尹子奇就把張巡與南霽雲、雷萬春等三十六人全部殺掉。張巡臨刑前,神色自若,麵不改色,慷慨赴難。尹子奇把許遠送往洛陽。


    巡初守睢陽時,卒僅萬人,城中居人亦且數萬,巡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前後大小戰凡四百餘,殺賊卒十二萬人。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戰陳,令本將各以其意教之。人或問其故,巡曰:“今與胡虜戰,雲合鳥散,變態不恒,數步之間,勢有同異。臨機應猝,在於呼吸之間,而動詢大將,事不相及,非知兵之變者也。故吾使兵識將意,將識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將相習,人自為戰,不亦可乎!”自興兵,器械、甲仗皆取之於敵,未嚐自修。每戰,將士或退散,巡立於戰所,謂將士曰:“我不離此,汝為我還決之。”將士莫敢不還,死戰,卒破敵。又推誠待人,無所疑隱;臨敵應變,出奇無窮;號令明,賞罰信,與眾共甘苦寒暑,故下爭致死力。


    張巡起初堅守睢陽時,僅有士兵一萬人,而城中居民百姓卻有數萬人,張巡每見一人就詢問其姓名,以後沒有不認識的。前後大小戰鬥共進行了四百多次,殺死叛軍十二萬人。張巡練兵不按照古人的兵法作戰布陣,而是命令部下的將領各自按照自己的戰略教習戰法。有人問其中的原因,張巡說:“現在是與反叛的胡人作戰,他們忽散忽合,變化不定,有時在數步之內,軍勢都不同。所以就需要將領們在很短的時間內能夠應接突發的事件,如果讓他們動不動就要請示大將,那就來不及了,這是不知道作戰用兵的變化。所以我讓士卒了解將領的心意,將領熟悉士卒的情緒,這樣將領指揮士卒作戰,就如手使用自己的指頭一樣自如。兵與將都相互了解,部隊各自為戰,不是很好嗎!”自從與叛軍交戰以來,守城所用的器械與作戰所用的兵器都是繳獲敵人的,守城部隊沒有修理製造過。每當戰鬥激烈時,有的將士後退下來,張巡就立在陣地上對將士們說:“我絕不離開這裏,你們為我返回去繼續與叛軍決戰。”將士聽後,沒有敢再後退的,又紛紛向前,與叛軍死戰,最後都能夠打退敵人的進攻。張巡待人誠懇,胸懷坦蕩,善於隨機應變,出奇製勝。並且號令嚴明,賞罰分明,能夠與部下同甘共苦,所以部下的將士都拚死效力。


    張鎬聞睢陽圍急,倍道亟進,檄浙東、浙西、淮南、北海諸節度及譙郡太守閭丘曉,使共救之。曉素傲很,不受鎬命。比鎬至,睢陽城已陷三日。鎬召曉,杖殺之。


    河南節度、采訪等使張鎬得知睢陽危急,率兵日夜兼程,並發文書告浙東、浙西、淮南、北海等節度使以及譙郡太守閭丘曉,讓他們也發兵來救。而閭丘曉因為素來狂傲,竟不聽從張鎬的命令。等到張鎬率兵趕到,睢陽城已被攻陷了三天。張鎬召來閭丘曉,命令用棍子打死了他。


    [8]張通儒等收餘眾走保陝,安慶緒悉發洛陽兵,使其禦史大夫嚴莊將之,就通儒以拒官軍,並舊兵步騎猶十五萬。已未,廣平王至曲沃。回紇葉護使其將軍鼻施吐撥裴羅等引軍旁南山搜伏,因駐軍嶺北。郭子儀等與賊遇於新店,賊依山而陳,子儀等初與之戰,不利,賊逐之下山。回紇自南山襲其背,於黃埃中發十餘矢。賊驚顧曰:“回紇至矣!”遂潰。官軍與回紇夾擊之,賊大敗,僵屍蔽野。嚴壯、張通儒等棄陝東走,廣平王、郭子儀入陝城,仆固懷恩等分道追之。


    [8]叛軍大將張通儒等收羅殘兵退保陝郡,安慶緒調集了洛陽的全部兵力,命令他的禦史大夫嚴莊率領,與張通儒合兵,共有步、騎兵十五萬,來阻擋官軍。己未(十五日),廣平王李率兵到達曲沃。回紇葉護命令其部將鼻施吐撥裴羅等率兵順著南山搜尋叛軍,於是駐軍於嶺北。郭子儀等人率兵與叛軍相遇於新店,叛軍依山而布陣,郭子儀初戰不利,被叛軍趕到山下。這時回紇軍從南山襲擊叛軍的背麵,在漫天黃塵中射了十餘箭。叛軍回頭一看,吃驚地說:“回紇兵來了!”於是潰敗。官軍與回紇軍乘機前後夾擊,叛軍被打得大敗,屍橫遍野。嚴莊與張通儒等人放棄陝郡向東敗逃,廣平王李與郭子儀進入陝城,仆固懷恩率兵分頭追擊叛軍。


    嚴壯先入洛陽告安慶緒。庚申夜,慶緒帥其黨自苑門出,走河北;殺所獲唐將哥舒翰、程千裏等三十餘人而去。許遠死於偃師。


    嚴莊先進入洛陽向安慶緒報告敗狀。庚申(十六日)夜晚,安慶緒率領他的部下從苑門逃出,逃向河北,並在逃走前殺了所俘虜的朝廷將領哥舒翰、程千裏等三十餘人。許遠死於偃師縣。


    壬戌,廣平王入東京。回紇意猶未厭,患之。父老請率羅綿萬匹以賂回紇,回紇乃止。


    壬戌(十八日),廣平王李率兵進入東京。回紇軍還不滿足,李十分憂慮。東京父老百姓請求以一萬匹絲織品賄賂回紇軍,回紇軍才罷休。


    [9]成都使還,上皇誥曰:“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複來矣。”上憂懼,不知所為。後使者至,言:“上皇初得上請歸東宮表,彷徨不能食,欲不歸;及群臣表至,乃大喜,命食作樂,下誥定行日。”上召李泌告之曰:“皆卿力也!”


    [9]使者從成都回來,帶回玄宗的誥命說:“隻要給我劍南一道容身自保就足夠了,不想再回長安。”肅宗十分憂愁,不知道怎麽辦才好。這時後來派去的使者回來說:“上皇先得到陛下請求歸還皇位的表書後,遊移不定,吃不下飯,不想歸來。等到群臣所上的表書到後,才心中大喜,命準備飲食歌舞,並頒下誥命確定了動身的日期。”肅宗把李泌召來說:“這都是你的功勞!”


    泌求歸山不已,上固留之,不能得,乃聽歸衡山。敕郡縣為之築室於山中,給三品料。


    李沁屢次請求歸隱山中,肅宗執意挽留,不得已,才允許他返回衡山。並下敕書命令郡縣官為李泌在山中建造房屋,給三品官的俸料。


    [10]癸亥,上發鳳翔,遣太子太師韋見素入蜀,奉迎上皇。


    [10]癸亥(十九日),肅宗從鳳翔出發回京師,並派太子太師韋見素往蜀中去迎接玄宗。


    [11]乙醜,郭子儀遣左兵馬使張用濟、右武鋒使渾釋之將兵取河陽及河內;嚴壯來降。陳留人殺尹子奇,舉郡降。田承嗣圍來於潁川,亦遣使來降;郭子儀應之緩,承嗣複叛,與武令皆走河北。製以為河南節度使。


    [11]乙醜(二十一日),郭子儀派左兵馬使張用濟與右武鋒使渾釋之率兵攻占了河陽及河內二郡,叛軍大將嚴莊投降。陳留人殺了叛將尹子奇,獻郡來降。叛軍將領田承嗣於潁川圍攻來,這時也派使者來請求投降,因為郭子儀接應緩慢,田承嗣再度反叛,與叛將武令退保河北。肅宗下製書任命來為河南節度使。


    [12]丙寅,上至望賢宮,得東京捷奏。丁卯,上入西京。百姓出國門奉迎,二十裏不絕,舞躍呼萬歲,有泣者。上入居大明宮。禦史中丞崔器令百官受賊官爵者皆脫巾徒跣立於含元殿前,搏膺頓首請罪,環之以兵,使百官臨視之。太廟為賊所焚,上素服向廟哭三日。是日,上皇發蜀郡。


    [12]丙寅(二十二日),肅宗到達鹹陽望賢宮,收到了東京克複的捷報。丁卯(二十三日),肅宗進入西京。城中百姓出城門外二十裏來迎接,一路不絕,拜舞跳躍,高呼萬歲,還有人哭泣。肅宗入居大明宮。禦史中丞崔器命令接受過安祿山叛軍官爵的人都解下頭巾赤腳立於含元殿前,讓他們自己捶打自己的胸口,叩頭謝罪,周圍站立著持武器的士卒,並讓百官在含元殿台上觀看。因為太廟被叛軍燒毀,肅宗身著白色的服裝,向著太廟大哭三天。當天,玄宗從蜀郡出發。


    [13]安慶緒走保鄴郡,改鄴郡為安成府,改元天成;從騎不過三百,步卒不過千人,諸將阿史那承慶等散投常山、趙郡、範陽。旬日間,蔡希德自上黨,田承嗣自潁川,武令自南陽,各帥所部兵歸之。又召募河北諸郡人,眾至六萬,軍聲複振。


    [13]安慶緒率領部下敗退到鄴郡,於是改鄴郡為安成府,改年號為天成。這時跟隨他的騎兵不過三百,步兵不過一千人,其他部將如阿史那承慶等都分別逃向常山、趙郡、範陽等地。十天之內,蔡希德從上黨,田承嗣從潁川,武令從南陽,各自率領本部兵馬投奔鄴郡。安慶緒又在河北各郡招募人馬,兵眾達到六萬,軍隊的聲勢又一次振作起來。


    [14]廣平王之入東京也,百官受安祿山父子官者陳希烈等三百餘人,皆素服悲泣請罪。以上旨釋之,尋勒赴西京。己巳,崔器令詣朝堂請罪,如西京百官之儀,然後收係大理、京兆獄。其府縣所由、祗承人等受賊驅使追捕者,皆收係之。


    [14]廣平王李進入東京後,百官中接受過安祿山與安慶緒父子官爵的陳希烈等三百餘人,都穿著白色的衣服悲泣請罪,李按照肅宗的意旨,都釋放了他們,不久又把他們押送往西京。己巳(二十五日),崔器命令他們到朝堂向肅宗請罪,如同在西京對待接受偽職的百官那樣,然後把他們關進大理寺和京兆的獄中。府縣中那些為叛軍幹過事的小辟吏,被抓住後,也關進獄中。


    初,汲郡甄濟,有操行,隱居青岩山,安祿山為采訪使,奏掌書記。濟察祿山有異誌,詐得風疾,舁歸家。祿山反,使蔡希德引行刑者二人,封刀召之,濟引首待刀;希德以實病白祿山。後安慶緒亦使人強舁至東京,月餘,會廣平王平東京,濟起,詣軍門上謁。遣詣京師,上命館之於三司,令受賊官爵者列拜以愧其心,以濟為秘書郎。國子司業蘇源明稱病不受祿山官,上擢為考功郎中、知製誥。壬申,上禦丹鳳門,下製:“士庶受賊官祿,為賊用者,令三司條件聞奏;其因戰被虜,或所居密近,因與賊往來者,皆聽自首除罪;其子女為賊所汙者,勿問。”


    起初,汲郡人甄濟,操行清高,隱居於青岩山,安祿山為河北采訪使時,上奏任命甄濟為掌書記。甄濟覺察到安祿山有反叛的野心,就假稱中風,讓人抬回家中。安祿山率兵反叛後,讓蔡希德帶領兩名劊子手,手持大刀去召甄濟,甄濟伸出頭等待著殺掉他,於是蔡希德就認為甄濟確實有病,回去報告了安祿山。後來安慶緒也派人強把甄濟抬到東京,一個多月以後,廣平王李率兵收複東京,甄濟即起來到軍中去謁見李。李讓甄濟前往京師,肅宗讓甄濟住在三司的館舍中,命令接受過叛軍官爵的人列隊向他伏拜,讓這些人愧悔,並任命甄濟為秘書郎。國子司業蘇源明假裝有病,沒有接受安祿山所委任的官爵,肅宗就提拔他為考功郎中、知製誥。壬申(二十八日),肅宗登臨丹鳳門,頒下製書說:“對於官吏和百姓中接受過安祿山叛軍官爵、俸祿以及為叛軍幹過事的人,命禦史台、中書、門下三司分別不同情況上奏。在戰鬥中被叛軍俘虜的將士,或與叛軍居住靠近,因而與其往來的人,一律允許自首而免其罪。家中有婦女被叛軍汙辱的,都不問罪。”


    [15]癸酉,回紇葉護自東京還,上命百官迎之於長樂驛,上與宴於宣政殿。葉護奏以“軍中馬少,請留其兵於沙苑,自歸取馬,還為陛下掃除範陽餘孽。”上賜而遣之。


    [15]癸酉(二十九日),回紇葉護從東京返回,肅宗命令百官於長樂驛迎接,然後在宣政殿設宴招待葉護。葉護上奏說:“因為軍中缺少戰馬,請把軍隊留在沙苑,自己回國取馬,然後為陛下掃除範陽叛軍的殘餘。”肅宗重加賞賜,然後遣葉護回去。


    [16]十一月,廣平王、郭子儀來自東京,上勞子儀曰:“吾之家國,由卿再造。”


    [16]十一月,廣平王李與郭子儀從東京來到西京,肅宗慰勞郭子儀說:“我們李家的大唐王朝,是由你複興的。”


    [17]張鎬帥魯靈、來、吳王祗、李嗣業、李奐五節度徇河南、河東郡縣,皆下之;惟能元皓據北海,高秀岩據大同未下。


    [17]河南節度、采訪等使張鎬率領魯靈、來、吳王李祗、李嗣業與李奐等五節度使攻打河南、河東道的郡縣,全部收複。隻有叛將能元皓占據著北海,高秀岩占據著大同,還未克複。


    [18]己醜,以回紇葉護為司空、忠義王;歲遺回紇絹二萬匹,使就朔方軍受之。


    [18]己醜(十五日),唐朝任命回紇葉護為司空,封忠義王爵,並答應每年贈送回紇絲織品二萬匹,讓他們到朔方軍受取。


    [19]以嚴莊為司農卿。


    [19]任命嚴莊為司農卿。


    [20]上之在彭原也,更以栗為九廟主;庚寅,朝享於長樂殿。


    [20]肅宗在彭原的時候,改用栗木為九廟中的神主。庚寅(十六日),肅宗於長樂殿中祭祀九廟神主。


    [21]丙申,上皇至鳳翔,從兵六百餘人,上皇命悉以甲兵輸郡庫。上發精騎三千奉迎。十二月,丙午,上皇至鹹陽,上備法駕迎於望賢宮。上皇在宮南樓,上釋黃袍,著紫袍,望樓下馬,趨進,拜舞於樓下。上皇降樓,撫上而泣,上捧上皇足,嗚咽不自勝。上皇索黃袍,自為上著之,上伏地頓首固辭。上皇曰:“天數、人心皆歸於汝,使朕得保養餘齒,汝之孝也!”上不得已,受之。父老在仗外,歡呼且拜。上令開仗,縱千餘人入謁上皇,曰:“臣等今日複睹二聖相見,死無恨矣!”上皇不肯居正殿,曰:“此天子之位也。”上固請,自扶上皇登殿。尚食進食,上品嚐而薦之。丁未,將發行宮,上親為上皇習馬而進之上皇。上皇上馬,上親執。行數步,上皇止之。上乘馬前引,不敢當馳道。上皇謂左右曰:“吾為天子五十年,未為貴;今為天子父,乃貴耳!”左右皆呼萬歲。上皇自開遠門入大明宮,禦含元殿,慰撫百官;乃詣長樂殿謝九廟主,慟哭久之;即日,幸興慶宮,遂居之。上累表請避位還東宮,上皇不許。


    [21]丙申(二十二日),玄宗到達鳳翔,跟隨護衛的士兵有六百多人,玄宗命令他們把兵器全部交到鳳翔郡的武器庫中。肅宗派精銳騎兵三千去迎接。十二月丙午(初三),玄宗到達鹹陽,肅宗準備了皇帝所乘的車駕在望賢宮迎接玄宗。玄宗在望賢宮中的南樓上,肅宗脫下黃袍,身著紫袍,望著南樓下馬,用小步快速前行,伏身拜於樓下。玄宗從樓上下來,撫摸肅宗而哭泣,肅宗手捧玄宗的雙腳,嗚咽不已。玄宗要來黃袍,親自為肅宗穿上,肅宗伏地叩頭,堅辭不敢接受。玄宗說:“天命與人心都已經歸於你,你能夠讓我安度晚年,就是你的忠孝了!”肅宗推辭不過,隻好接受了黃袍。這時被擋在儀仗外麵的父老百姓們,都高聲歡呼拜舞。肅宗命令士卒們開禁,讓一千餘人進宮謁見玄宗,他們說:“我們今天重又見到二位聖人相逢,就是死了也不感到遺憾!”玄宗不肯居住在宮中的正殿,說:“這是天子的住地。”肅宗堅請,並親自扶玄宗上殿。尚食官進上食物時,肅宗都親自品嚐後再獻上去讓玄宗吃。丁未(初四),玄宗將要從行宮出發,肅宗親自為玄宗練馬然後進上。等玄宗上馬後,肅宗親自為玄宗牽馬。行走了數步後,被玄宗製止。肅宗又乘馬在前麵引導,不敢在路中央馳馬。玄宗對左右的人說:“我作了五十年天子,都沒有感到高貴過;現在作了天子的父親,才高貴了!”左右的人聽後,都高呼萬歲。玄宗一行從開遠門進入大明宮,駕臨含元殿,撫慰百官,然後到長樂殿中謝九廟神主,慟哭了很久。當天,玄宗前往興慶宮,就居住在宮中。肅宗多次上表請求歸帝位於玄宗,自己還東宮仍為太子,玄宗不答應。


    [22]辛亥,以禮部尚書李峴、後部侍部郎呂為詳理使,與禦史大夫崔器共按陳希烈等獄。峴以殿中侍禦史李棲筠為詳理判官,棲筠多務平恕,故人皆怨、器之刻深,而峴獨得美譽。


    [22]辛亥(初八),肅宗任命禮部尚書李峴、兵部侍郎呂為詳理使,與禦史大夫崔器一起審迅處置投敵的陳希烈等人的案件。李峴又任命殿中侍禦史李棲筠為詳理判官,李棲筠多從寬處理,所以人們都怨恨呂與崔器的嚴酷,而隻有李峴一人得到人們的稱讚。


    [23]戊午,上禦丹鳳樓,赦天下,惟與安祿山同反及李林甫、王、楊國忠子孫不在免例。立廣平王為楚王,加郭子儀司徒,李光弼司空,自餘蜀郡、靈武扈從立功之臣,皆進階,賜爵,加食邑有差。李、盧奕、顏杲卿、袁履謙、許遠、張巡、張介然、蔣清、龐堅等皆加贈官,其子孫。戰亡之家,給複二載。郡縣來載租、庸三分蠲一。近所改郡名、官名,一依故事。以蜀郡為南京,鳳翔為西京,西京為中京。以張良娣為淑妃,立皇子南陽王係為趙王,新城王僅為彭王,潁川王為兗王,東陽王為涇王,為襄王,為杞王,為召王,為興王,侗為定王。


    [23]戊午(十五日),肅宗登臨丹鳳樓,大赦天下,隻有與安祿山共同謀反的人及李林甫、王與楊國忠的子孫不在赦免之例。又封廣平王李為楚王,擢升郭子儀為司徒,李光弼為司空,其餘跟隨玄宗和肅宗往蜀郡、靈武護駕的有功之臣,都進官封爵,並加封多少不等的食邑。對於平叛而死的李、盧奕、顏杲卿、袁履謙、許遠、張巡、張介然、蔣清、龐堅等人都加贈官銜,並任命他們的子孫當官。對於戰鬥中死亡的將士,免除他們的家人二年的賦役。各郡縣明年的租、庸免除三分之一。近年來所改的郡名、官名,都恢複原來的舊名。以蜀郡為南京,鳳翔為西京,西京為中京。以張良娣為淑妃,立皇子南陽王李係為趙王,新城王李僅為彭王,潁川王李為兗王,東陽王李為涇王,李為襄王,李為杞王,李為召王,李為興王,李侗為定王。


    議者或罪張巡以守睢陽不去,與其食人,曷若全人。其友人李翰為之作傳,表上之,以為:“巡以寡擊眾,以弱製強,保江、淮以待陛下之師,師至而巡死,巡之功大矣。而議者或罪巡以食人,愚巡以守死,善遏惡揚,錄瑕棄用,臣竊痛之。巡所以固守者,以待諸軍之救,救不至而食盡,食既盡而及人,乖其素誌。設使巡守城之初已有食人之心,損數百之眾以全天下,臣猶曰功過相掩,況非其素誌乎!今巡死大難,不睹休明,唯有令名是其榮祿。若不時紀錄,恐遠而不傳,使巡生死不遇,誠可悲焉。臣敢撰傳一卷獻上,乞編列史官。”眾議由是始息。是後赦令無不及李等,而程千裏獨以生執賊庭,不沾褒贈。


    有人議論說張巡死守睢陽,不肯撤離,與其在城中殺人而食,不如棄城而保全人命。張巡的朋友李翰就為他作了傳記,上奏肅宗,認為:“張巡率兵以少敵眾,以弱兵製強敵,努力保全江、淮地區,等待陛下派兵增援,援兵至而張巡死,他的戰功確實是非常大。而有的人卻認為張巡殺人而食是有罪的,死守睢陽城是一種愚蠢的行為,對於這種貶善揚惡,指斥缺點而不講其功績的行為,我感到實在痛心。張巡之所以要固守睢陽城,是想等待其他的軍隊來救援,救兵不至而城中糧絕,隻好殺人而食,這實在不是他的心願。假如張巡在守城的初期已有殺人而食的用心,殺害了數百人而來保全天下,我還認為他是功過相當,何況那樣做絕非他的意願!現在張巡已為國戰死,不能夠再看到聖朝的昌明,隻有留下身後美名才是他的榮祿。如果不能夠及時地把他的大功記錄下來,恐怕不久就會被人們淡忘,使他在生前和死後都得不到美名,這才真是可悲之處。我謹撰寫張巡的傳記一卷奉獻給陛下,希望能夠編列於國史之中。”從此才沒有人再非議此事。此後朝廷的赦令總包皮括李等為國殉難的壯士,唯獨程千裏因曾被叛軍生俘,所以不在褒譽贈官之列。


    [24]甲子,上皇禦宣政殿,以傳國寶授上,上始涕泣而受之。


    [24]甲子(二十一日),玄宗登臨宣政殿,把傳國寶冊授給肅宗,肅宗痛哭流涕地接受了寶冊。


    [25]安慶緒之北走也,其大將北平王李歸仁及精兵曳落河、同羅、六州胡數萬人皆潰歸範陽,所過俘掠,人物無遺。史思明厚為之備,且遣使逆招之範陽境,曳落河、六州胡皆降。同羅不從,思明縱兵擊之,同羅大敗,悉奪其所掠,餘眾走歸其國。


    [25]安慶緒率領他的部下向北逃走,他的部下大將北平王李歸仁與精兵曳落河、同羅、六州胡數萬人都逃往範陽,他們在所經過的地區大肆進行擄掠,人財都被掠奪一空。史思明以重兵防備,並派使者在範陽境內迎接招撫,曳落河與六州胡人都投向了史思明。隻有同羅軍隊不服從,史思明就出兵攻打,同羅大敗,所擄掠的東西都被史思明奪走,餘下的殘兵逃回本國。


    慶緒忌思明之強,遣阿史那承慶、安守忠往征兵,因密圖之。判官耿仁智說思明曰:“大夫崇重,人莫敢言,仁智願一言而死。”思明曰:“何也?”仁智曰:“大夫所以盡力於安氏者,迫於凶威耳。今唐室中興,天子仁聖,大夫誠帥所部歸之,此轉禍為福之計也。”裨將烏承亦說思明曰:“今唐室再造,慶緒葉上露耳。大夫奈何與之俱亡!若歸款朝廷,以自湔洗,易於反掌耳。”思明以為然。


    安慶緒忌恨史思明的兵強,於是派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前往範陽去征調史思明的部隊,並讓他們暗中消滅史思明。範陽節度判官耿仁智對史思明說:“史大夫你官高位重,身邊的人都不敢對你說話,我願冒死進一言。”史思明聽後說:“你想要說什麽呢?”耿仁智說:“大夫你所以竭力為安氏效力,是因為迫於他們的威勢。現在唐朝中興,當代皇帝仁義賢明,你如果能夠率領部下的將士歸服朝廷,實在是轉禍為福的一條出路。”裨將烏承也勸史思明說:“現在唐朝複興,安慶緒就好似樹葉上的露水,難以長久。大夫你為何要與他一起滅亡呢!如果歸順朝廷,就可以洗刷掉以前背叛過錯,真是易於反掌。”史思明認為他們說得正確。


    承慶、守忠以五千勁騎自隨,至範陽,思明悉眾數萬逆之,相距一裏所,使人謂承慶等曰:“相公及王遠至,將士不勝其喜,然邊兵怯懦,懼相公之眾,不敢進,願弛弓以安之。”承慶等從之。思明引承慶入內廳樂飲,別遣人收其甲兵,諸郡兵皆給糧縱遣之,願留者厚賜,分隸諸營。明日,囚承慶等,遣其將竇子昂奉表以所部十三郡及兵八萬來降,並帥其河東節度使高秀岩亦以所部來降。乙醜,子昂至京師。上大喜,以思明為歸義王、範陽節度使,子七人皆除顯官。遣內侍李思敬與烏承恩往宣慰,使將所部兵討慶緒。


    阿史那承慶與安守忠以五千精銳騎兵護衛,來到範陽,史思明領著全部兵眾數萬人去相迎,相距一裏多路時,史思明派人對阿史那承慶等人說:“相公與大王遠道而來,範陽的將士們都十分高興,但是處在邊遠地區的範陽士卒素來膽怯,懼怕你們的軍隊,不敢再前來迎接,希望你們的士兵收起弓箭刀槍,使範陽的士兵安心。”阿史那承慶等人答應了這一要求。史思明引著阿史那承慶到內廳中飲酒作樂,另派人收繳了他部下的兵器,對那些士卒全部發給資糧放遣,願意留下來效力的,重加賞賜,然後分配到自己部隊的各營中。第二天,史思明便囚禁了阿史那承慶等人,然後派自己的部將竇子昂奉上表書,率自己所轄的十三郡及八萬兵士歸降朝廷,並命令部將河東節度使高秀岩也帶領自己的部眾及轄地來投降。乙醜(二十二日),竇子昂到達京師。肅宗非常高興,就封史思明為歸義王、範陽節度使,對史思明的七個兒子也封以大官。又派宦官李思敬與朝官烏承恩前往範陽安撫史思明,讓他率領部下將士去討伐安慶緒。


    先是,慶緒以張忠誌為常山太守,思明召忠誌還範陽,以其將薛萼攝恒州刺史,開井陘路,招趙郡太守陸濟,降之;命其子朝義將兵五千人攝冀州刺史,以其將令狐彰為博州刺史。烏承史恩所至宣布詔旨,滄、瀛、安、深、德、棣等州皆降,雖相州未下,河北率為唐有矣。


    先前,安慶緒任命張忠誌為常山太守,於是史思明就召張忠誌回範陽,然後任命部將薛萼代理恒州剌史,打開了從井陘關出常山的通路,招降了趙郡太守陸濟。又任命他的兒子史朝義率兵五千人代理冀州刺史,部將令狐彰為博州刺史。烏承恩在所到之處宣布皇帝的詔書,於是滄州、嬴州、安州、深州、德州、棣州等州全部投降,隻有相州因被安慶緒所占據而未降,河北地區的其他州都歸順了唐朝。


    [26]上皇加上尊號曰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


    [26]玄宗加肅宗尊號為光天文武大聖孝感皇帝。


    [27]郭子儀還東都,經營河北。


    [27]郭子儀回到東都,準備收複河北地區。


    [28]崔器、呂上言:“諸陷賊官,背國從偽,準律皆應處死。”上欲從之。李峴以為:“賊陷兩京,天子南巡,人自逃生。此屬皆陛下親戚或勳舊子孫,今一概以叛法處死,恐乖仁恕之道。且河北未平,群臣陷賊者尚多,若寬之,足開自新之路;若盡誅,是堅其附賊之心邊。《書》曰:‘殲厥渠魁,脅從罔理。’、器守文,不達大體。惟陛下圖之。”爭之累日,上從峴議,以六等定罪,重者刑之於市,次賜自盡,次重杖一百,次三等流、貶。壬申,斬達奚等十八人於城西南獨柳樹下,陳希烈等七人賜自盡於大理寺;應受杖者於京兆府門。


    [28]禦史大夫崔器與兵部侍郎呂上言說:“那些投降過叛軍的官吏,背叛了國家,依附於偽朝廷,按照法律,都應該處死。”肅宗計劃按照他們的意見辦。而禮部尚書李峴卻認為:“當叛軍攻陷兩京時,天子南逃避難,人們都各自逃生。那些投向叛軍的官吏都是陛下的親戚,或是一些功臣的子孫,現在如果一概以叛逆罪把他們處死,恐怕有違陛下的仁恕之道。再說河北地區還沒有平定,群臣中投向叛軍的還有許多人,如果能夠寬大處理,就為那些投敵的人打開了一條自新之路;如果把他們全部殺死,就會更加堅定那些投敵官吏的反心。《尚書》說:‘首惡必辦,脅從不問。’呂與崔器二人隻知道謹守法律條文,不懂得大道理。希望陛下慎重考慮。”爭論了數日,最後肅宗依從了李峴的建議,決定分成六等定罪,罪重者在市中公開處死,二等賜他們自殺,三等用棍杖重打一百下,以下三等是流放、貶官。壬申(二十九日),斬達奚等十八人於長安城西南獨柳樹下,賜陳希烈等七人自殺於大理寺,又於京兆府門棍打那些應受此刑的人。


    上欲免張均、張死,上皇曰:“均、事賊,皆任權要。均仍為賊毀吾家事,罪不可赦。”上叩頭再拜曰:“臣非張說父子,無有今日。臣不能活均、,使死者有知,何麵目見說於九泉!”因俯伏流涕。上皇命左右扶上起,曰:“張為汝長流嶺表,張均必不可活,汝更勿救。”上泣而從命。


    肅宗想要免除張均、張的死罪,玄宗說;“張均、張兄弟投降了叛軍,都被委以要職。張均還在叛軍麵前詆毀我們家中的事,罪不能赦。”肅宗叩頭再拜說:“我不是因為張說與張均、張父子的保護,就不會有今天。我若是不能救張、張均兄弟,如果死者靈魂不死,我有何麵目在九泉之下去見張說!”說著伏地流涕。玄宗命令左右的人把肅宗扶起說:“因為你的請求,張流放到嶺表,張均罪大,不可饒恕,你不要再為他求情了。”肅宗涕泣而服從了玄宗的命令。


    安祿山所署河南尹張萬頃獨以在賊中能保庇百姓不坐。頃之,有自賊中來者,言“唐群臣從安慶緒在鄴者,聞廣平王赦陳希烈等,皆自悼,恨失身賊庭;及聞希烈等誅,乃止。”上甚悔之。


    隻有安祿山所任命的河南尹張萬頃,因為能夠在叛軍中保護百姓,不加問罪。不久有人從叛軍中回來說:“跟隨安慶緒在鄴郡的唐朝群臣,聽說廣平王李赦免了陳希烈等人,都十分痛心,恨自己失身叛國。後來又得知陳希烈等人被殺,又堅定了反叛的決心。”肅宗聽後,悔恨不已。


    臣光曰:為人臣者,策名委質,有死無貳。希烈等或貴為卿相,或親連肺腑,於承平之日,無一言以規人主之失,救社稷之危,迎合苟容以竊富貴;及四海橫潰,乘輿播越,偷生苟免,顧戀妻子,媚賊稱臣,為之陳力,此乃屠酤之所羞,犬馬之不如。儻各全其首領,複其宮爵,是諂諛之臣無往而不得計也。彼顏杲卿、張巡之徒,世治則擯斥外方,沈抑下僚;世亂則委棄孤城,齏粉寇手。何為善者之不幸而為惡者之幸,朝廷待忠義之薄而保奸邪之厚邪!至於微賤之臣,巡徼之隸,謀議不預,號令不及,朝聞親征之詔,夕失警蹕之所,乃複責其不能扈從,不亦難哉!六等議刑,斯亦可矣,又何悔焉!


    臣司馬光曰:身為君主的臣下,既然接受了君王的任命,委身於國家,就應該死心塌地,忠貞不二。而陳希烈等人,有的貴為王侯將相,有的是皇親國戚,在天下太平之時,沒有一個人進言規勸皇帝的過失,挽救國家的危機,隻是一味地迎合時勢,以圖富貴。等到安祿山反叛,天下大亂,皇帝遠出避難,他們卻貪生怕死,顧戀家室,賣身投靠,媚賊稱臣,為叛逆安祿山出謀劃策,這樣無恥的行為,連犬馬都不如,為屠夫酤酒商販之輩所不齒。如果再保全他們的生命,恢複他們的官爵,就會使那些阿諛奉承之徒得勢於天下。而如顏杲卿、張巡這樣的忠臣,太平之世被排擠於朝廷之外,居身賤職;天下大亂之時被棄之於孤城之中,最後慘死於敵手。世道為什麽會使善人如此不幸,惡人如此幸運!朝廷為什麽對待忠義之士是如此刻薄,而對奸邪之徒竟如此寬厚!至於那些地位低賤的小臣,巡邏傳令的奴仆,因為沒有參預謀劃,也沒有得到命令,早晨才聽說皇帝親征的詔書,晚上就不知道皇帝的行在,卻責備怪罪他們不能護駕,豈不是太苛刻了嗎!對於投敵叛變的官吏按照六等定罪,是必要的,唐肅宗又有什麽可悔恨的呢!


    [29]故妃韋氏既廢為尼,居禁中,是歲卒。


    [29]肅宗先前的妃子韋氏被廢為尼姑後,居於禁中,這一年去世。


    [30]置左、右神武軍,取元從子弟充,其製皆如四軍,總謂之北牙六軍。又擇善騎射者千人為殿前射生手,分左、右廂,號曰英武軍。


    [30]唐朝建立左、右神武軍,征召跟隨肅宗平亂的青年軍人充當,其建製全都與禁軍中的左右羽林、左右龍武軍相同,總稱為北牙六軍。又挑選善於騎馬射箭的一千士卒為殿前射生手,分為左、右兩廂,號稱英武軍。


    [31]升河中防禦使為節度,領蒲、絳等七州;分劍南為東、西川節度,東川領梓、遂等十二州;又置荊澧節度,領荊、澧等五州;夔峽節度,領夔、峽等五州;更安西曰鎮西。


    [31]唐朝升河中防禦使為節度使,管轄蒲州、絳州等七州;分劍南節度使為劍南東川、劍南西川節度使,東川節度使管轄梓州、遂州等十二州;又設置荊澧節度使,管轄荊州、澧州等五州;夔峽節度使,管轄夔州、峽州等五州。改安西節度為鎮西節度。


    乾元元年(戊戌、758)


    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


    [1]春,正月,戊寅,上皇禦宣政殿,授冊,加上尊號。上固辭“大聖”之號,上皇不許。上尊上皇曰太上至道聖皇天帝。


    [1]春季,正月戊寅(初五),玄宗登臨宣政殿,授肅宗玉冊,並加肅宗尊號。肅宗堅決不接受“大聖”的稱號,玄宗不答應。肅宗尊玄宗為太上至道聖皇天帝。


    先是,官軍既克京城,宗廟之器及府庫資財多散在民間,遣使檢括,頗有煩擾;乙酉,敕盡停之,乃命京兆尹李峴安撫坊市。


    先前,唐軍收複京城以後,因為宗廟祭祀所用的器物以及府庫中的財物都散落在民間,於是就派使者搜尋,煩擾百姓。乙酉(十二日),肅宗下敕書一律停止搜尋,並命令京兆尹李峴安撫坊市民眾。


    [2]二月,癸卯朔,以殿中監李輔國兼太仆卿。輔國依附張淑妃,判元帥府行軍司馬,勢傾朝野。


    [2]二月癸卯朔(初一),肅宗任命殿中監宦官李輔國兼任太仆卿。李輔國依附張淑妃,兼任元帥府行軍司馬,權勢壓倒朝野人士。


    [3]安慶緒所署北海節度使能元皓舉所部來降,以為鴻臚卿,充河北招討使。


    [3]安慶緒所任命的北海節度使能元皓率領部眾歸降朝廷,被任命為鴻臚卿,兼任河北招討使。


    [4]丁未,上禦明鳳門,赦天下,改元。盡免百姓今載租、庸,複以載為年。


    [4]丁未(初五),肅宗登臨明鳳門,大赦天下,改年號。並免除百姓今年的全部租、庸,又將“載”改回為“年”。


    [5]庚午,以安東副大都護王玄誌為營州刺史,充平盧節度使。


    [5]庚午(二十八日),朝廷任命安東副大都護王玄誌為營州刺史,並兼任平盧節度使


    [6]三月,甲戌,徙楚王為成王。


    [6]三月甲戌(初二),移封楚王李為成王。


    [7]戊寅,立張淑妃為皇後。


    [7]戊寅(初六),肅宗立張淑妃為皇後。


    [8]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李嗣業屯河內。癸巳,北庭兵馬使王惟良謀作亂,嗣業與裨將荔非元禮討誅之。


    [8]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李嗣業屯駐於河內。癸巳(二十一日),北庭兵馬使王惟良陰謀叛亂,被李嗣業與裨將荔非元禮討殺。


    [9]安慶緒之北走也,其平原太守王、清河太守宇文寬皆殺其使者來降;慶緒使其將蔡希德、安太清攻拔之,生擒以歸,於鄴市。凡有謀歸者,誅及種、族,乃至部曲、州縣、官屬,連坐死者甚眾。又與其群臣歃血盟於鄴南,而人心益離。慶緒聞李嗣業在河內,夏,四月,與蔡希德、崔乾將步騎二萬,涉沁水攻之,不勝而還。


    [9]安慶緒北逃時,平原太守王與清河太守宇文寬都殺死叛軍使者歸降了朝廷。安慶緒遂派其部將蔡希德與安太清攻克平原與清河,俘獲了王與宇文寬而歸,將他們在鄴城街市中處以剮刑。安慶緒對於謀求歸順朝廷的部將,一律處死,並株連部落與宗族,以至部曲、州縣民眾、屬官等被連坐而死的甚多。安慶緒又與他的群臣在鄴城南歃血結盟,但人心更加不穩,眾叛親離。安慶緒得知李嗣業駐守在河內,夏季,四月,與蔡希德、崔乾率領步、騎兵二萬,渡過沁水來攻打河內,沒有攻克而率兵返回。


    [10]癸卯,以太子少師虢王巨為河南尹,充東京留守。


    [10]癸卯(初二),肅宗任命太子少師虢王李巨為河南尹,兼東京留守。


    [11]辛卯,新主入太廟,甲寅,上享太廟,遂祀昊天上帝;乙卯,禦明鳳門,赦天下。


    [11]辛卯(疑誤),將新神主送入太廟。甲寅(十三日),肅宗祭祀太廟,然後祭祀昊天上帝。乙卯(十四日),肅宗登臨明鳳門,大赦天下。


    [12]五月,壬午,製停采訪使,改黜陟使為觀察使。


    [12]五月壬午(十一日),肅宗下製書取消采訪使的官職,改黜陟使為觀察使。


    [13]張鎬性簡澹,不事中要,聞史思明請降,上言:“思明凶險,因亂竊位,力強則眾附,勢奪則人離,彼雖人麵,心如野獸,難以德懷,願勿假以威權。”又言:“滑州防禦使許叔冀,狡猾多詐,臨難必變,請征入宿衛。”時上以寵納思明,會中使自範陽及白馬來,皆言思明、叔冀忠懇可信,上以鎬為不切事機,戊子,罷為荊州防禦使;以禮部尚書崔光遠為河南節度使。


    [13]張鎬為人單純淡泊,不巴結身居要職的宦官,聽說史思明請求歸降朝廷,上言說:“史思明為人凶惡陰險,借叛亂而得以竊取斑位,當力量強大時,部下就依附於他,勢力消弱時,人心就會離散,實在是人麵獸心,難以用仁德感化他,希望不要給他顯要的職位。”又說:“滑州防禦使許叔冀,狡猾多詐,在危急時刻必然會背叛朝廷,請陛下把他征入京師,擔任警衛。”當時肅宗正寵信史思明,正好有宦官從範陽和白馬縣回來,都說史思明和許叔冀忠誠可靠,因此肅宗就認為張鎬不識事機,戊子(十七日),把張鎬貶為荊州防禦使,任命禮部尚書崔光遠為河南節度使。


    [14]張後生興王,才數歲,欲以為嗣,上疑未決,從容謂考功郎中、知製誥李揆曰:“成王長,且有功,朕欲立為太子,卿意何如?”揆再拜賀曰:“此社稷之福,臣不勝大慶。”上喜曰:“朕意決矣。”庚寅,立成王為皇太子。揆,玄道之玄孫也。


    [14]張皇後所生的興王李,年紀才幾歲,張皇後就想要把他立為太子。肅宗猶豫不決,就口氣和緩地對考功郎中、知製誥李揆說:“成王李年紀大,並且有戰功,我想立他為太子,你看如何?”李揆拜了兩拜祝賀說:“這真是國家的大幸,我不勝歡喜。”肅宗高興地說:“朕絕不再猶豫了。”庚寅(十九日),肅宗立成王李為皇太子。李揆是玄道的玄孫。


    [15]乙未,以崔圓為太子少師,李麟為少傅,皆罷政事。上頗好鬼神,太常少卿王專依鬼神以求媚,每議禮儀,多雜以巫祝俚俗。上悅之,以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15]乙未(二十四日),肅宗任命崔圓為太子少師,李麟為太子少傅,都罷免他們的政事。肅宗迷信鬼神,所以太常少卿王專門以鬼神之事來取悅肅宗,每當議論禮儀時,王就常常夾雜一些巫術和俚俗。肅宗很喜歡王,於是就任命他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16]贈故常山太守顏杲卿太子太保,諡曰忠節,以其子威明為太仆丞。杲卿之死也,楊國忠用張通幽之譖,竟無褒贈。上在鳳翔,顏真卿為禦史大夫,泣訴於上,上乃出通幽為普安太守,具奏其狀於上皇,上皇杖殺通幽。杲卿子泉明為王承業所留,因寓居壽陽,為史思明所虜,裹以牛革,送於範陽,會安慶緒初立,有赦,得免。思明降,乃得歸,求其父屍於東京,得之,遂並袁履謙屍棺斂以歸。杲卿姊妹女及泉明之子皆流落河北;真卿時為蒲州刺史,使泉明往求之,泉明號泣求訪,哀感路人,久乃得之。泉明詣親故乞索,隨所得多少贖之,先姑姊妹而後其子。姑女為賊所掠,泉明有錢二百緡,欲贖己女,閔其姑愁悴,先贖姑女;比更得錢,求其女,已失所在。遇群從姊妹及父時將吏袁履謙等妻子流落者,皆與之歸,凡五十餘家,三百餘口,均減資糧,一如親戚。至蒲州,真卿悉加贍給,久之,隨其所適而資送之。袁履謙妻疑履謙衣衾儉薄,發棺視之,與杲卿無異,乃始慚服。


    [16]追贈故常山太守顏杲卿太子太保,諡號為“忠節”,任命他的兒子顏威明為太仆丞。顏杲卿殉難時,因為楊國忠聽信張通幽的讒言,竟沒有追贈官銜以褒揚。肅宗在鳳翔時,顏真卿為禦史大夫,曾向肅宗哭訴此事,於是肅宗將張通幽外放為普安郡太守,然後把此事上奏玄宗,玄宗命令用棍子打死了張通幽。顏杲卿的兒子顏泉明被王承業收留,因此寓居壽陽縣,後來被史思明俘虜,裹以牛皮,送往範陽,適逢安慶緒剛即位,有赦免令,顏泉明免於一死。史思明歸順朝廷後,顏泉明才得以歸來,在東京尋找到他父親顏杲卿的屍體,就同袁履謙的屍體一起裝入棺材,送歸長安。顏杲卿妹妹的女兒與顏泉明的兒子都流落在河北地區,顏真卿當時為蒲州刺史,就讓顏泉明去尋找,顏泉明號泣求訪,以至感動了過路的行人,過了很久才找到。然後顏泉明又往親戚故友那裏去借錢,依借得的數目而贖人,先是姑母姊妹,而後才贖回自己的兒子。當時姑母的女兒被叛軍搶掠而去,顏泉明有錢二百緡,想贖回自己的女兒,但因為憐憫姑母的愁苦,就先贖回了姑母的女兒。等到再借來錢贖自己的女兒時,已找不到了。顏泉明遇到流落在河北地區的堂姊妹以及父親的將吏袁履謙等人的妻子,都讓他們跟隨一起回來,總共收羅了五十多家,三百多口人,一路上有資糧則大家均分,一如對待自己的親戚。到了蒲州,顏真卿對他們都加以接濟,住了一段時間以後,按照他們的意願,資送他們而去。袁履謙的妻子曾經懷疑袁履謙入殮時衣被比顏杲卿儉薄,等打開棺材檢視,與顏杲卿沒有區別,心中才慚愧信服。


    [17]六月,己酉,立太一壇於南郊之東,從王之請也。上嚐不豫,卜雲山川為祟,請遣中使與女巫乘驛分禱天下名山、大川。巫恃勢,所過煩擾州縣,幹求受贓。黃州有巫,盛年美色,從無賴少年數十,為蠹尤甚,至黃州,宿於驛舍。刺史左震晨至驛,門扃鎖,不可啟,震怒,破鎖而入,曳巫於階下斬之,所從少年悉斃之。籍其贓,數十萬,具以狀聞,且請以其贓代貧民租,遣中使還京師,上無以罪也。


    [17]六月己酉(初九),肅宗根據王的請求,於長安南郊的東麵立太一神壇。肅宗曾經身體有病,占卜者說是因為山河在作祟,於是王就請求派宦官與女巫乘驛馬分別去禱告天下的名山、大河。這些女巫依仗著權勢,在所經過的地方煩擾州縣官吏百姓,索要財物。黃州有一女巫,年輕漂亮,身後跟隨著數十名無賴少年,為害尤其嚴重,到了黃州,住在驛站的館舍中。黃州刺史左震早晨來到驛站,見到館舍的門閂鎖著,打不開,左震大怒,砸壞門鎖而入,把女巫拉出來在台階下立刻殺掉,所跟從的無賴少年也全部打死。檢查女巫所貪汙的財物,多達數十萬,左震把此事上奏給朝廷,並且請求用這些贓物代替貧民百姓的租賦,打發宦官返回京師,肅宗無法問左震的罪。


    [18]以開府儀同三司李嗣業為懷州刺史,充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


    [18]肅宗任命開府儀同三司李嗣業為懷州刺史,兼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


    [19]山人韓穎改造新曆,丁巳,初行穎曆。


    [19]隱士韓穎改造曆法,丁巳(十七日),開始實行韓穎的新曆。


    [20]戊午,敕兩京陷賊官,三司推究未畢者皆釋之;貶、降者續處分。


    [20]戊午(十八日),肅宗下敕書對於兩京淪陷時投靠叛軍的官吏,如果禦史台、中書省與門下省三司還沒有審迅處理完畢的全部免罪釋放,被貶謫降官者保持原有的處置。


    [21]太子少師房既失職,頗怏怏,多稱疾不朝,而賓客朝夕盈門,其黨為之揚言於朝雲:“有文武才,宜大用。”上聞而惡之,下製數罪,貶豳州刺史。前祭酒劉秩貶閬州刺史,京兆尹嚴武貶巴州刺史,皆黨也。


    [21]太子少師房被罷相後,心懷不滿,常常假裝有病不去朝見皇上,而往的賓客卻熙熙攘攘,不絕於門,他的一些親黨為他在朝中揚言說:“房是武全才,應該重用。”肅宗聽到這些話後,十分反感,於是就下製書曆數房的罪責,貶他為州豳刺史。又貶前祭酒劉秩為閬州刺史,京兆尹嚴武為巴州刺史,二人都是房的黨羽。


    [22]初,史思明以列將事平盧軍使烏知義,知義善待之。知義子承恩為信都太守,以郡降思明,思明思舊恩而全之。及安慶緒敗,承恩勸思明降唐。李光弼以思明終當叛亂,而承恩為思明所親信,陰使圖之;又勸上以承恩為範陽節度副使,賜阿史那承慶鐵券,令共圖思明,上從之。


    [22]起初,史思明以將領的身份侍奉平盧軍使烏知義,烏知義也對史思明很友好。烏知義的兒子烏承恩為信都太守,舉郡投降了史思明,史思明念及舊恩而保全了他。及至安慶緒兵敗逃回河北,烏承恩即勸史思明歸順了朝廷。李光弼認為史思明終究還會反叛,而烏承恩是史思明的親信,所以就讓他暗中謀算史思明。李光弼又勸肅宗任命烏承恩為範陽節度副使,賞賜阿史那承慶鐵券,讓他們共同消滅史思明,肅宗同意。


    承恩多以私財募部曲,又數衣婦人服詣諸將營說誘之,諸將以白思明,思明疑未察。會承恩入京師,上使內侍李思敬與之俱至範陽宣慰。承恩既宣旨,思明留承恩館於府中,帷其床,伏二人於床下。承恩少子在範陽,思明使省其父。夜中,承恩密謂其子曰:“吾受命除此逆胡,當以吾為節度使。”二人於床下大呼而出。思明乃執承恩,索其裝囊,得鐵券及光弼牒,牒雲:“承慶事成則付鐵券;不然,不可付也。”又得簿書數百紙,皆先從思明反者將士名。思明責之曰:“我何負於汝而為此!”承恩謝曰:“死罪,此皆李光弼之謀也。”思明乃集將佐吏民,西向大哭曰:“臣以十三萬眾降朝廷,何負陛下,而欲殺臣!”遂榜殺承恩父子,連坐死者二百餘人。承恩弟承走免。思明囚思敬,表上其狀。上遣中使慰諭思明曰:“此非朝廷與光弼之意,皆承恩所為,殺之甚善。”


    烏承恩多次用自己的私財招募家兵,又屢次穿上婦人的服裝暗中到其他將領的營中誘說士卒,諸將把此事報告了史思明。史思明懷疑事不確鑿,沒有追查。這時烏承恩入京師,肅宗就派宦官李思敬與他一起前往範陽去慰問史思明。烏承恩宣布了皇上的聖旨後,史思明就留烏承恩住在府中的館舍。又用帷帳把他的床遮了起來,暗中派兩個人埋伏在床下。烏承恩的小兒子在範陽,史思明就讓他去看望自己的父親。半夜,烏承恩悄悄地對他的兒子說:“我是受皇帝的命令來除掉史思明這個逆賊的,那時當任命我為節度使。”這時伏在床下的二人大呼而出。於是史思明把烏承恩抓了起來,搜查他的行裝袋囊,得到了鐵券和李光弼的公文,公文說:“如果阿史那承慶能夠成事,就付給鐵券,否則不要付給他。”又搜得一本數百張紙的簿書,上麵都是先前跟隨史思明謀反的將士名單。史思明責罵烏承恩說:“我有什麽地方對不起你,你竟會幹這種事!”烏承恩謝罪說:“我真是罪該萬死,這都是出於李光弼的計謀。”於是史思明就召集將士官吏和百姓,向西大哭說:“我率領十三萬人歸順了朝廷,有什麽地方對不起陛下,而想要殺死我!”然後用棍子打死了烏承恩父子,被株連而死的有二百餘人。烏承恩的弟弟烏承因為逃走得以免死。史思明囚禁了宦官李思敬,並把此事表上給朝廷。肅宗派宦官安慰史思明說:“這不是朝廷與李光弼的意圖,都是烏承恩一人幹的,殺了他是罪有應得。”


    會三司議陷賊官罪狀至範陽,思明謂諸將曰:“陳希烈輩皆朝廷大臣,上皇自棄之幸蜀,今猶不免於死,況吾屬本從安祿山反乎!”諸將請思明表求誅光弼,思明從之,命判官耿仁智與其僚張不矜為表雲:“陛下不為臣誅光弼,臣當自引兵就太原誅之。”不矜草表以示思明,及將入函,仁智悉削去之。寫表者以白思明,思明命執二人斬之。仁智事思明久,思明憐,欲活之,複召入,謂曰:“我任使汝垂三十年,今日非我負汝。”仁智大呼曰:人生會有一死,得盡忠義,死之善者也。今從大夫反,不過延歲月,豈若速死之愈乎!”思明怒,亂捶之,腦流於地。


    這時禦史台、中央省與門下省三司處置投敵官吏罪狀的文書傳到範陽,史思明對諸將說:“陳希烈等人都是朝廷的大臣,上皇棄他們不顧,自己逃向蜀中避難,而現在他們還不免於一死,何況我們都是本來跟隨安祿山反叛的人!”諸位將領請求史思明上表讓朝廷殺掉李光弼,史思明答應,於是命令判官耿仁智與幕僚張不矜作表書說:“陛下如果不殺掉李光弼,我就親自率兵往太原殺死他。”張不矜起草表書讓史思明過目後,將要入函封緘時,耿仁智把上麵的話全部刪去。抄寫表書的人把此事報告了史思明,史思明命令把二人抓起來殺掉。耿仁智由於久任史思明的部下,史思明愛憐他,想要免他一死,於是就把他召進來說:“我重用你快三十年了,現在的事絕不是我負於你。”耿仁智大聲說:“人生總有一死,如果為忠義而死,是死得其所。現在再跟隨你而反叛,不過是苟延殘喘,真不如立刻就死掉為好!”史思明聽後大怒,就用亂棍打死了他,腦漿流了一地。


    烏承奔太原,李光弼表為昌化郡王,充石嶺軍使。


    烏承逃奔太原後,李光弼上表封他為昌化郡王,任命為石嶺軍使。


    [23]秋,七月,丙戌,初鑄當十大錢,文曰“乾元重寶”,從禦史中丞第五琦之謀也。


    [23]秋季,七月丙戌(十六日),開始鑄以一當十的大錢,名為“乾元重寶”錢,這是根據禦中中丞第五琦的建議實行的。


    [24]丁亥,冊命回紇可汗曰英武威遠毗伽闕可汗,以上幼女寧國公主妻之。以殿中監漢中王為冊禮使,右司郎中李巽副之;命左仆射裴冕送公主至境上。戊子,又以司勳員外郎鮮於叔明為副。叔明,仲通之弟也。甲子,上送寧國公主至鹹陽,公主辭訣曰:“國家事重,死且無恨。”上流涕而還。


    [24]丁亥(十七日),唐朝冊封回紇可汗為英武威遠毗伽闕可汗,並把肅宗的小女兒寧國公主嫁給回紇可汗為妻。肅宗任命殿中監漢中王李為冊禮使,右司郎中李巽為副使,並命令左仆射裴冕把寧國公主送到邊疆上。戊子(十八日),肅宗又任命司勳員外郎鮮於叔明為冊禮副使。鮮於叔明是鮮於仲通的弟弟。甲子(疑誤),肅宗將寧國公主送至鹹陽,公主告辭說:“為了國家,死而無恨。”肅宗痛哭流涕而返回。


    等至回紇牙帳,可汗衣赭袍胡帽,坐帳中榻上,儀衛甚嚴,引等立於帳外。不拜而立,可汗曰:“我與天可汗兩國之君,君臣有禮,何得不拜?”與叔明對曰:“者唐與諸國為婚,皆以宗室女為公主。今天子以可汗有功,自以所生女妻可汗。恩禮至重,可汗柰何以子婿傲婦翁,坐榻上受冊命邪!”可汗改容,起受冊命。明日,立公主為可敦,舉國皆喜。


    李等人到了回紇的牙賬,回紇可汗身著紅褐色的袍子,頭戴胡帽,坐在帳中的床上,戒備森嚴,而卻讓李等人立在牙帳外麵。李不拜而立,可汗說:“我與你們的皇帝天可汗都是國家的君主,君與臣有禮節,你們為何不下拜?”李與鮮於叔明回答說:“過去我們唐朝與其他的國家通婚,都是以宗室女為公主。現在我們的天子因為可汗有戰功,所以把自己的親生女兒嫁給可汗為妻。恩重禮厚,不知可汗為什麽要以女婿的身份而傲視嶽丈,坐於床上接受冊命!”可汗聽後,立刻改變了態度,起來接受冊命。第二天,又立寧國公主為可敦,舉國慶賀。


    [25]乙未,郭子儀入朝。


    [25]乙未(二十五日),郭子儀入朝。


    [26]八月,壬寅,以青、登等五州節度使許叔冀為滑、濮等六州節度使。


    [26]八月壬寅(初三),朝廷任命青州、登州等五州節度使許叔冀為滑州、濮州等六州節度使。


    [27]庚戌,李光弼入朝。丙辰,以郭子儀為中書令,光弼為侍中。丁巳,子儀詣行營。


    [27]庚戌(十一日),李光弼入朝。丙辰(十七日),朝廷任命郭子儀為中書令,李光弼為侍中。丁巳(十八日),郭子儀返回節度行營。


    [28]回紇遣其臣骨啜特勒及帝德將驍騎三千助討安慶緒,上命朔方左武鋒使仆固懷恩領之。


    [28]回紇可汗派遣他的臣下骨啜特勒與帝德率領精銳騎兵三千來助唐討伐安慶緒,肅宗命令朔方左武鋒使仆固懷恩帶領他們。


    [29]九月,庚午朔,以右羽林大將軍趙為蒲、同、虢三州節度使。


    [29]九月庚午朔(初一),朝廷任命右羽林大將軍趙為蒲州、同州、虢州三州節度使。


    [30]丙子,招討黨項使王仲升斬黨項酋長拓跋戎德,傳首。


    [30]丙子(初七),招討黨項使王仲升殺了黨項酋長拓跋戎德,傳頭顱到京師。


    [31]安慶緒之初至鄴也,雖枝黨離析,猶據七郡六十餘城,甲兵資糧豐備。慶緒不親政事,專以繕台沼樓船、酣飲為事。其大臣高尚、張通儒等爭權不葉,無複綱紀。蔡希德有才略,部兵精銳,而性剛,好直言,通儒譖而殺之;麾下數千人皆逃散,諸將怨怒不為用。以崔乾為天下兵馬使,總中外兵。乾愎戾好殺,士卒不附。


    [31]安慶緒剛到鄴郡時,雖然勢力分崩,黨羽離析,但還占據著七郡六十餘城,兵器資糧充足。但安慶緒不理政事,而是熱衷於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庭台,樓船沼池,以飲酒為樂。他的大臣高尚與張通儒等人又因爭權不和,沒有政令。大將蔡希德有才略,所率領的部隊精銳,但性格剛正,直言不諱,張通儒就進讒言殺死了他,蔡希德部下數千人都離軍而逃,諸將也怨恨不肯賣力。安慶緒又任命崔乾為天下兵馬使,總攬兵權。崔乾剛愎好殺,士卒都不願意為他出力。


    庚寅,命朔方郭子儀、淮西魯炅、興平李奐、滑濮許叔冀、鎮西·北庭李嗣業、鄭蔡季廣琛、河南崔光遠七節度使及平盧兵馬使董秦將步騎二十萬討慶緒;又命河東李光弼、關內·澤潞王思禮二節度使將所部兵助之。上以子儀、光弼皆無勳,難相統屬,故不置元帥,但以宦臣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觀軍容之名自此開始。


    庚寅(二十一日),肅宗命令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淮西節度使魯炅、興平節度使李奐、滑濮節度使許叔冀、鎮西及北庭節度使李嗣業、鄭蔡節度使季廣琛與河南節度使崔光遠等七節度使以及平盧兵馬使董秦率領步、騎兵二十萬討伐安慶緒,又命令河東節度使李光弼與關內及澤潞節度使王思禮率兵助戰。肅宗因為郭子儀與李光弼二人都是元勳功臣,難以相互統屬,所以不設置元帥,隻是任命宦官開府儀同三司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觀軍容使之名從此開始。


    [32]癸巳,廣州奏:大食、波斯圍州城,刺史韋利見逾城走,二國兵掠倉庫,焚廬舍,浮海而去。


    [32]癸巳(二十四日),廣州上奏說:大食與波斯國軍隊包皮圍了州城,刺史韋利見逾城逃走,兩國軍隊在城中搶掠府庫,焚燒房舍,然後乘船從海上離去。


    [33]冬,十月,甲辰,冊太子,更名曰豫。自中興以來,群下無複賜物,至是,始有新鑄大錢,百官、六軍沾賚有差。


    [33]冬季,十月甲辰(初五),肅宗冊立太子,改太子名為李豫。自從唐朝中興以來,群臣都沒有賞賜過財物,這時有了新鑄的乾元重寶大錢,所以朝中百官與禁軍六軍都得到數量不等的賜錢。


    [34]郭子儀引兵自杏園濟河,東至獲嘉,破安太清,斬首四千級,捕虜五百人。太清走保衛州,子儀進圍之;丙午,遣使告捷。魯炅自陽武濟,季廣琛、崔光遠自酸棗濟,與李嗣業兵皆會子儀於衛州。慶緒悉舉鄴中之眾七萬救衛州,分三軍,以崔乾將上軍,田承嗣將下軍,慶緒自將中軍。子儀使善射者三千人伏於壘垣之內,令曰:“我退,賊必逐我,汝乃登壘,鼓噪而射之。”既而與慶緒戰,偽退,賊逐之,至壘下,伏兵起射之,矢如雨注,賊還走,子儀複引兵逐之,慶緒大敗。獲其弟慶和,殺之。遂拔衛州。慶緒走,子儀等追之至鄴,許叔冀、董秦、王思禮及河東兵馬使薛兼訓皆引兵繼至。慶緒收餘兵拒戰於愁思岡,又敗。前後斬首三萬級,捕虜千人。慶緒乃入城固守,子儀等圍之。慶緒窘急,遣薛嵩求救於史思明,且請以位讓之。思明發範陽兵十三萬欲救鄴,觀望未敢進,先遣李歸仁將步騎一萬軍於滏陽,遙為慶緒聲勢。


    [34]郭子儀率兵從衛州汲縣杏園渡過黃河,向東到達獲嘉,擊敗叛軍安太清,殺敵四千人,俘虜五百人。安太清退保衛州,郭子儀進兵包皮圍,丙午(初七),派使者入朝報捷。魯炅從陽武渡過黃河,季廣琛、崔光遠從酸棗渡過黃河,與李嗣業部隊一起到衛州與郭子儀會師。安慶緒發鄴中的全部兵七萬來救衛州,分為三軍,崔乾率領上軍,田承嗣率領下軍,安慶緒親自率領中軍。郭子儀命令善射手三千埋伏在軍營壘牆的後麵,命令他們說:“我如果領兵退卻,叛軍必定來追擊,那時你們就登上壘牆,擂鼓叫喊而射擊。”郭子儀與安慶緒交戰,假裝退卻,叛軍遂來追趕,來到壘下,伏兵齊發而射擊,箭如雨下,叛軍退走,郭子儀又率兵追擊,安慶緒大敗。俘虜了安慶緒的弟弟安慶和,立即殺了他。於是克服了衛州。安慶緒敗逃,郭子儀等率兵一直追到鄴城,這時許叔冀、董秦、王思禮及河東兵馬使薛兼訓都領兵相繼來到。安慶緒收羅殘兵與官軍戰於愁思岡,又被打敗。前後殺死叛軍三萬人,俘虜一千人。於是安慶緒入城固守,郭子儀等率兵包皮圍了鄴城。安慶緒危急,於是就派薛嵩向史思明求救,並請求把帝位讓給史思明。史思明發範陽兵十三萬想要救援鄴城,但不敢冒然進軍,先派部將李歸仁率領步、騎兵一萬駐紮於滏陽,與安慶緒遙相呼應。


    [35]甲寅,上皇幸華清宮;十一月丁醜,還京師。


    [35]甲寅(十五日),玄宗前往華清宮;十一月丁醜(初八),返回京師。


    [36]崔光遠拔魏州;丙戌,以前兵部侍郎蕭華為魏州防禦使。會史思明分軍為三,一出邢、,一出冀、貝,一自洹水趣魏州。郭子儀奏以崔光遠代華,十二月,癸卯,敕以光遠領魏州刺吏。


    [36]崔光遠率兵克複魏州,丙戌(十七日),朝廷任命前兵部侍郎蕭華為魏州防禦使。這時史思明把軍隊分為三路:一路出邢州、州,一路出冀州、貝州,一路從洹水縣進軍魏州。郭子儀上奏請求讓崔光遠代替蕭華,十二月癸卯(初五),肅宗下敕書命崔光遠兼領魏州刺史。


    [37]甲辰,置浙江西道節度使,領蘇、潤等十州,以升州刺史韋黃裳為之。庚戌,置浙江東道節度使,領越、睦等八州,以戶部尚書李為之,兼淮南節度使。


    [37]甲辰(初六),唐朝設置浙江西道節度使,管轄蘇州、潤州等十一州,任命升州刺史韋黃裳為節度使。庚戌(十二日),又設置浙江東道節度使,管轄越州、睦州等八州,任命戶部尚書李為節度使,並兼任淮南節使。


    [38]己未,群臣請上尊號曰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許之。


    [38]己未(二十一日),群臣請求上肅宗尊號為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皇帝,肅宗答應。


    [39]史思明乘崔光遠初至,引兵大下,光遠使將軍李處拒之。賊勢盛,處連戰不利,還趣城。賊追至城下,揚言曰:“處召我來,何為不出!”光遠信之,腰斬處。處,驍將,眾所恃,既死,眾無鬥誌,光遠脫身走還汴州。丁卯,思明陷魏州,所殺三萬人。


    [39]史思明乘崔光遠初到魏州之機率兵大舉進攻,崔光遠派部將李處去迎戰。由於叛軍兵勢強盛,李處連戰失利,還兵退回城中。叛兵追到城下,揚言說:“李處召我們前來,為什麽不出來呢!”崔光遠中了叛軍的離間之計,將李處腰斬處死。李處作戰勇敢,深得軍心,他死後,軍心渙散,崔光遠脫身逃回汴州。丁卯(二十九日),史思明攻陷魏州,殺死三萬人。


    [40]平盧節度使王玄誌薨,上遣中使往撫將士,且就察軍中所欲立者,授以旌節。高麗人李懷玉為裨將,殺玄誌之子,推侯希逸為平盧軍使。希逸之母,懷玉姑也。故懷玉立之。朝廷因以希逸為節度副使。節度使由軍士廢立自此始。


    [40]平盧節度使王玄誌故去,肅宗派宦臣去安撫將士,並察看軍中將士想要立誰為節度使,以便授給旌節,加以任命。高麗人裨將李懷玉殺了王玄誌的兒子,推立侯希逸為平盧軍使。因為侯希逸的母親是李懷玉的姑母,所以李懷玉推立他為軍使。於是朝廷任命侯希逸為節度副使。唐朝的節度使由軍中將士自行廢立從此開始。


    臣光曰:夫民生有欲,無主則亂。是故聖人製禮以治之。自天子、諸侯至於卿、大夫、士、庶人,尊卑有分,大小有倫,若綱條之相維,臂指之相使,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其在《周易》,“上夫、下澤,履。”象曰:“君子以辨上下,定民誌。”此之謂也。凡人君所以能有其臣民者,以八柄存乎己也。苟或舍之,則彼此之勢均,何以使其下哉!


    臣司馬光曰:天下的民眾都有欲望,如果沒有君主,就會大亂。所以聖人製定禮來治理國家。從天子、諸侯以至公卿、大夫、官吏、百姓,使他們尊卑有分別,大小有次序,就如網在綱上,有條而不紊,如手臂驅使手指,無不服從,隻有這樣,百姓才會服事他們的上層,在下層的人才不會有覬覦之心。《周易》說:“天尊在上,湖卑處下,這是履卦。”象辭說:“君子以此分辨上尊下卑,端正民眾的意誌。”這就是上麵所議論的意思。凡是作君主的,所以能夠控製他的臣民,是因為駕馭臣民的八種權柄掌握在自己手中。假如舍棄這八種權柄,那麽君臣上下就會勢均力敵,還怎麽來統治臣下呢!


    肅宗遭唐中衰,幸而複國,是宜正上下之禮以綱紀四方;而偷取一時之安,不思永久之患。彼命將帥,統藩維,國之大事也,乃委一介之使,徇行伍之情,無問賢不肖,惟其所欲與者則授之。自是之後,積習為常,君臣循守,以為得策,謂之姑息。乃至偏裨士卒,殺逐主帥,亦不治其罪,因以其位任授之。然則爵祿、廢置、殺生、予奪,皆不出於上而出於下,亂之生也,庸有極乎!


    唐肅宗逢唐朝中期大亂,有幸而複興,應該端正君臣上下之禮,以統治四方,而他卻苟且獲取一時之安,沒有想到會成為永久的禍患。任命將帥,統治地方,是國家的大事,卻僅委派一介使者,曲從於士卒的意願,不管賢能與否,隻是按照軍中將士的要求授給軍權。從此以後,習以為常,而君臣還循守不變,以為是上策,這就是姑息。甚至副將士兵殺死或驅逐主帥,也不懲處他們的罪行,反而將主帥的職位援給他們。但是這樣一來,君主駕馭臣下的八種權柄爵祿、廢置、殺生、予奪,都不是出自君主,而是出於臣下,那麽天下生亂還會有個完嗎!


    且夫有國家者,賞善而誅惡,故為善者勸,為惡者懲。彼為人下而殺逐其上,惡孰大焉!乃使之擁旄秉,師長一方,是賞之也。賞以勸惡,惡其何所不至乎!《書雲》:“遠乃猷。”詩雲:“猷之未遠,是用大諫。”孔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為天下之政而專事姑息,其憂患可勝校乎!由是為下者常眄眄焉伺其上,苟得間則攻而族之;為上者常惴惴焉畏其下,苟得間則掩而屠之;爭務先發以逞其誌,非有相保養為俱利久存之計也。如是而求天下之安,其可得乎!跡其厲階,肇於此矣。


    君主治理國家,應該獎賞善舉,懲罰惡行,這樣就會勸人為善,戒人作惡。而如李懷玉等人身為部將,竟然殺逐他的上司,作惡莫過於此!朝廷卻讓他們做節度使,掌管一方大權,實在是獎賞這種行為。這樣來獎賞惡行,惡行怎麽能不處處產生呢!《尚書》說:“謀劃事情要從長遠的利益著想。”《詩經》說:“帝王謀事鼠目寸光,所以我要向他進諫。”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帝王治理天下而一味姑息,天下的憂患怎麽能夠消除呢!於是為臣下的總是蔑視君王,伺察君王的過失,如果有機會就會起兵叛逆而族滅他;為君王的常常因為畏懼臣下而心懷不安,如果有時機,就會乘其不備而行屠殺。於是,都爭著先發製人,以使自己的意願得逞,而沒有利於雙方的長治久安之計。這樣下去,想求得天下的安定,難道能夠實現嗎!考察唐代後期藩鎮割據的起因,是肇始於朝廷任命侯希逸為平盧節度使。


    蓋古者治軍必本於禮,故晉文公城濮之戰,見其師少長有禮,知其可用。今唐治軍而不顧禮,使士卒得以陵偏裨,偏裨得以陵將帥,則將帥之陵天子,自然之勢也。


    古人治理軍隊的根本是要合乎禮法,所以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的城濮之戰中,晉文公看到自己的軍隊少長有禮,便知道可以打敗楚軍。現在唐朝治軍卻不顧禮法,使得士卒可以欺侮副將,副將可以欺侮將帥,那麽將帥欺侮天子,就是必然的趨勢了。


    由是禍亂繼起,兵革不息,民墜塗炭,無所控訴,凡二百餘年,然後大宋受命。太祖始製軍法,使以階級相承,小有違犯,鹹伏斧質。是以上下有敘,令行禁止,四征不庭,無思不服,宇內義安,兆民允殖,以迄於今,皆由治軍以禮故也。豈非詒謀之遠哉!


    從此戰亂迭起,兵革不息,百姓塗炭,無處申訴,前後二百餘年,然後是大宋王朝的建立。宋太祖開始製定軍法,使將士以大製小,如稍有違犯,就會招來殺身之禍。所以上下有序,令行禁止,征討四方割據勢力,無不威服,天下安定,生民樂業,以至於今,都是因為治軍用禮法的緣故。這難道不是見識深遠的謀略嗎!


    [41]是歲,置振武節度使,領鎮北大都護府、麟·勝二州;又置陝虢華及豫許汝二節度使;安南經略使為節度使,領交、陸等十一州。


    [41]這一年,唐朝設置振武節度使,管轄鎮北大都護府與麟州、勝州二州。又設置陝州、虢州、華州與豫州、許州、汝州二節度使。改安南經略使為節度使,管轄交州、陸州等十一州。


    [42]吐蕃陷河源軍。


    [42]吐蕃攻陷河源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資治通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司馬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司馬光並收藏資治通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