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自古帝王之興,曷嚐不建輔弼之臣所與共成天功者乎!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於是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高後二年,複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弟下竟,臧諸宗廟,副在有司。始未嚐不欲固根本,而枝葉稍落也。
故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柄自倍,富厚如之。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隕命亡國,或亡子孫。訖於孝武後元之年,靡有孑遺,耗矣。罔亦少密焉。故孝宣皇帝湣而錄之,乃開廟臧,覽舊籍,詔令有司求其子孫,鹹出庸保之中,並受複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興之德。
降及孝成,複加恤問,稍益衰微,不絕如線。善乎,杜業之納說也!曰:“昔唐以萬國致時雍之政,虞、夏以之多群後饗共己之治。湯法三聖,殷氏太平。周封八百,重譯來賀。是以內恕之君,樂繼絕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國。至於不及下車,德念深矣。成王察牧野之克,顧群後之勤,知其恩結於民心,功光於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誌,錄遺老之策,高其位,大其?,愛敬飭盡,命賜備厚。大孝之隆,於是為至。至其沒也,世主歎其功,無民而不思。所息之樹且猶不伐,況其廟乎?是以燕、齊之祀與周並傳,子繼弟及,曆載不墮。豈無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賴焉。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號,亡以顯其魂,賞亦不細矣。百餘年間而襲封者盡,或絕失姓,或乏無主,朽骨孤於墓,苗裔流於道,生為湣隸,死為轉屍。以往況今,甚可悲傷。聖朝憐閔,詔求其後,四方忻忻,靡不歸心。出入數年而不省察,恐議者不思大義,設言虛亡,則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視化勸後也。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於是成帝複紹蕭何。
哀、平之世,增修曹參、周勃之屬,得其宜矣。以綴續前記,究其本末,並序位次,盡於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
【白話文】
【說明】本卷表述高祖、惠帝、呂後、文帝時代的功臣侯者。《史記》表述功臣侯者,有三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漢興功臣(兼及外戚和王子)封侯者百餘人,至太初年間的尊寵廢辱;《惠景間侯者年表》記惠景間封侯漢興老臣、從代來的功臣、平吳楚之亂的功臣、諸侯子弟以及外夷來歸降者,共九十餘人的終始(至於武帝之世);《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記武帝之世“外事四夷”有功將領的封侯情況。本表是摘取《史記》功臣侯者三表之第一表及第二表惠、文部分內容加以改編而成。《史記》表以侯者為經,以年代為緯,以紀侯者尊寵廢辱的時代,從而觀察曆史變化的消息。《漢書》表以侯者為經,以侯者世係為緯,以記侯者的家係和廢興,由此隻可觀察侯者世係的存亡繼絕。本卷表序概說功臣侯者的曆史情況,同時反映出作者探究家係榮辱的旨趣。
自古帝王之興,曷(何)嚐不建輔弼之臣所與共成天功者乎(1)!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2),楚陳之歲(3),初以沛公總帥(率)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4),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5),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6),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7)。侯者百四十有三人(8)。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裁(才)什二三(9),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10)。”於是申以丹書之信(11),重以白馬之盟(12),又作十八侯之位次(13)。高後二年(14),複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弟(第)下竟,臧(藏)諸宗廟,副在有司(15)。始未嚐不欲固根本,而枝葉稍落也。
(1)天功:天下之功業。(2)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3)楚陳之歲:指楚義軍陳涉於陳稱王之時。(4)三年:指起義第三年。(5)五年:漢高帝五年(前202)。(6)八載:指稱帝八年。(7)十二年:高帝十二年(前195)。(8)百四十有三:案此文總計高帝所封,並外戚二作、王子四人在內,故有一百四十三人。(9)裁:與“才”同。(10)誓曰等句:此誓謂朝廷欲使功臣侯傳祚無窮。“黃”字衍。帶:衣帶。厲:砥厲石。(11)丹書:即丹書鐵契。帝王頒賜功臣,使其享受特權的契券。(12)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為盟。(13)十八侯位次:師古曰:“謂蕭何、曹參、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吸、薛歐、周昌、丁按、蟲達,第一至十八也。”夏燮曰:“校以十八侯讚,則有張良、陳平、韓信三人,而無奚涓、丁按、薛歐。……大抵高帝原定位次,惟蕭、曹二人,灼見本紀中,餘則自呂後差次,增損移易,已不可考。韓信以誅而去其第,陳平以善用奇計,慮為呂後所忌,故與張良俱差次在後,不可謂高祖原定十八侯位次中無此三人也。”(14)高後二年:前186年。(15)副:副本。有司:指主管的官府。
故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1),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柄自倍(2),富厚如之。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隕命亡國。或亡子孫。訖於孝武後元之年(3),靡有孑遺(4),耗矣(5)。罔(網)亦少(稍)密焉(6)。故孝宣皇帝湣而錄之,乃開廟臧(藏),覽舊籍,詔令有司求其子孫,鹹出庸保之中(7),並受複除(8),或加以金帛,用之中興之德(9)。
(1)息:繁殖。(2)自倍:自增一倍。(3)後元:武帝後元僅二年(前88—前87)。(4)孑遺:殘餘,剩餘。(5)耗:消耗。(6)罔(網):法網。密:嚴密,苛細。(7)庸保:受雇被役使之人。(8)複除:免除賦役。(9)章:顯揚,表白。
降及孝成,複加恤問(1),稍益衰微,不絕如線。善乎,杜業之納說也(2)!曰:“昔唐以萬國致時雍之政(3),虞、夏以多群後饗(享)共(恭)已之治(4)。湯法三聖(5),殷氏太平。周封八百,重譯來賀(6)。是以內恕之君樂繼絕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國(7),至於不及下車,德念深矣(8)。成王察牧野之克,顧群後之勤,知其恩結於民心,功光於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誌,錄遺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寓(宇)(9),愛敬飭(敕)盡(10),命賜備厚。大孝之隆,於是為至。至其沒也,世主歎其功,無民而不思。所息之樹且猶不伐(11),況其廟乎?是以燕、齊之祀與周並傳,子繼弟及(12),曆載不墮(13)。豈無刑辟(14),繇(由)祖之竭力,故支庶賴焉(15)。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號,亡以顯其魂,賞亦不細矣。百餘年間而襲封者盡,或絕失姓,或乏無主,朽骨孤於墓(16),苗裔流於道,生為湣隸(17),死為轉屍(18)。以往況今(19),甚至悲傷。聖朝憐閔(憫),詔求其後,四方忻忻(20),靡不歸心。出入數年而不省察,恐議者不思大義,設言虛亡,則厚德掩息(21),遴(吝)柬(簡)布章(22),非所以視(示)化勸後也。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23)。”於是成帝複紹蕭何。
(1)恤問:撫慰。(2)杜業:本書卷六十有其傳。納說:建議。(3)唐:唐堯之時。雍:和也。《尚書·堯典》有“黎民於變時雍”句。(4)群後:諸侯。恭已之治:無為而治。(5)三聖:謂堯、舜、禹。(6)重譯:輾轉翻譯。師古曰:謂越裳氏。(7)安立亡國:以立亡國之後為安。(8)不及下車:此指周武王入殷,未及下車,而封黃帝、虞舜之後裔。(9)宇:屋宇。(10)飭(敕):告誡。(11)不伐:此謂召公止於甘棠之下而聽訟,人思其德,不伐其樹。(12)及:謂弟繼兄之位。(13)墮:毀也。(14)刑辟:“邪辟(僻)”之誤(王念孫說)。(15)支庶:指功臣侯之子孫。(16)孤:猶“棄”。(17)湣隸:疑或作“■隸”,即奴隸。(18)轉屍:猶言拋屍於野。(19)況:譬也。(20)忻忻:欣喜得意貌。(21)厚德:疑“德厚”誤倒。(22)吝:吝嗇。簡:簡略。(23)從尤功:封功最高者。
哀、平之世,增修曹參、周勃之屬,得其宜矣。以綴續前記(1),究其本末,並序位次,盡於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2)。
(1)以:“以”上脫一“是”字(王念孫說)。(2)籍:名冊。
(表略)
(1)平陽:河東縣。(2)漢:指漢中。(3)此格應書“二”字。(4)時:《衛青傳》作“壽”。(5)二年:百衲、殿本及《史表》皆作“三年”,是。二十四年:自元鼎三年至征和二年,止二十三年。(6)杜陵:京兆之縣。公乘:第八爵。(7)公士:爵名第一級。(8)洪邁曰:漢列侯八百餘人,及光武時,在者平陽、富平二侯耳。
(表略)
(1)信武:《地理誌》無信武縣。(2)江漢:《史表》作“江陵”,本傳也如此。(3)九:當作“十九”。自高帝六年至高後五年,凡十九年。(4)事:役使之意。(5)汝陰:汝南之縣。(6)四十一年:自孝文十六年至元光元年,止三十一年。
(表略)
(1)長安:京兆之縣。大夫:爵名第五級。(2)清河:“清陽”之誤。清陽,清河縣。(3)二十三年:自高帝六年至高後八年,實二十二年。
(表略)
(1)陽陵:屬馮翊。《楚漢春秋》作“陰陵”。(2)橫陽:鄉名。(3)清:《史表》作“靖”。二十二年:《史表》作“二十四”,是。自孝惠六年至孝文十四年,正二十四年。點校本《校勘記》誤。(4)明:《史表》作“則”。二十二年:誤。自孝文十五年至孝景三年,為十二年。點校本《校勘記》誤。(5)十伍:漢律,有罪失官爵稱“士伍”。(6)廣:齊郡縣。嚴:諡也。因避漢明帝諱,改“莊”為“嚴”。召(讀邵):《史表》作“呂”,形近致誤。
(表略)
(1)廣平:臨淮之縣。(2)郎:《史表》作“郎中”。(3)平棘:常山之縣。(4)三十三年:文帝後三年至孝景中二年,十三年;又孝景中五年至元朔三年,二十年,合兩數正三十三年。(5)博陽:汝南之縣。濞:《楚漢春秋》名“陵”。(6)從:“從”下奪“起”字。追士卒:指楚軍追擊之士兵。(7)三十年:自高帝六年至孝文後二年,為四十年。(8)塞:指塞王故地。
(表略)
(1)堂邑:臨淮之縣。(2)漸:《史表》作“折”,即浙:“漸”亦浙也(王先謙說)。(3)壯息:《史表》作“壯寧”。(4)季須:《史表》作“季”,《外戚傳》同。(5)隆慮:河內之縣。(6)融:《史表》作“?”。
(表略)
(1)曲逆:中山之縣。(2)初起:《史表》作“初從”,是。(3)二十二年:《史表》作“二十三年”,是。(4)二十三年:《史表》作二十二年”,是。(5)簪?:爵名第三級。
(表略)
(1)留:楚國之縣。(2)申都:即申徒(都、徒,古通用),韓官名。(3)門大夫:侯之屬官。殺:《史表》作“謀殺”。(4)射陽:臨淮之縣。劉纏:即項伯。(5)項:當作“項羽”。(6)錢大昭曰:“纏與耏蹠、張越、棘丘侯襄、鄧弱、趙堯六人,皆無位次。蓋呂後時,或以罪免,或以身死,不得與也。陽夏、淮陰反誅,其不與,更不待言。”
(表略)
(1)酂:沛郡之縣。(2)築陽:南陽之縣。(3)嗣:當嗣於孝文四年。(4)武陽:東海之縣。(5)則:當作“嘉”。王先謙曰:封嘉,非“則”也,見《何傳》及《史表》。
(表略)
(1)嘉:《景紀》作“係”。(2)不齋:謂當侍祠而不齋。(3)酂:南陽之縣。
(表略)
(1)南■(luán):巨鹿之縣。(2)質侯:七世孫尊、八世孫章俱諡“質”,必有一誤。(3)絳:河東之縣。(4)修:讀曰“條”,信都之縣。(5)後三年:“三”當作“二”。據《五行誌》,周亞夫免侯在景帝中五年。自文帝後二年至景帝中五年,正十八年。點校本《校勘記》誤。
(表略)
(1)平曲:東海之縣。(2)共:據《周勃傳》,共紹封絳侯,平曲。(3)舞陽:潁川之縣。(4)不更:爵名第四級。
(表略)
(1)曲周:廣平之縣。(2)漢:當作“漢中”。(3)遂成:《史表》無“成”字。(4)懷侯世宗:《史表》作“侯宗,元朔三年封”。(5)猛友:本義為“孟友”。孟,轉變為“猛”,再變為“明”。猛友,《平紀》作“明友”(陳直說)。(6)潁陰:穎川之縣。(7)強《本作》與《史表》作“疆”。
(表略)
(1)官首:爵名。(2)元壽:“元始”之誤。(3)汾陰:河東之縣。(4)擊:當作“擊破”。侯:《史表》作“定諸侯”。比清陽侯:夏燮曰,“按表例凡言比某侯者,則其名次必相亞。……今表中次清陽侯王吸於十四,而周昌功與之比。則宜十五,而乃廁廣平侯薛歐於王吸之次,退周昌於十六。以此證後來差次亂之,而原定十八侯中無薛歐可證也。”(5)此路當先標“建平”二字,乃徙封,此脫。建平,沛郡之縣。(6)安陽:汝南之縣。(7)沃侯國:漢縣無單名沃者,未知何也。
(表略)
(1)梁鄒:濟南之縣。(2)比博陽侯:博陽侯陳濞位次十九,故武虎次二十。(3)以上三格,《史表》記時,與此大不同。夏燮疑二家所據簿籍不同。(4)夫夷:零陵之縣。(5)成:縣名,屬涿郡。《汝水注》渫封邑在泰山郡。渫:或作緤。(6)比厭次侯:厭次侯爰類位次廿四,故渫位次二十五。(7)節氏:縣名。(8)赤:《文紀》作“赫”。赤、赫,古通。
(表略)
(1)蓼:六安之縣。(2)前元年:謂初起事之年,即秦胡亥元年。後皆類此。(3)衣冠道橋:謂遊衣冠所經過的道橋。(4)費:東海之縣。(5)湖陵:《史表》作“湖陽”。(6)巢:《地理誌》有居巢,廬江之縣。
(表略)
(1)陽夏:淮陽之縣。(2)趙:當作“代”。(3)隆慮:河內之縣。(4)十二年:當作“十三年”。(5)陽都:城陽之縣。(6)越:《史表》作“趙”。(7)葉(shi):南陽之縣。(8)安城:《史表》作“安成”。城,成,古通。
(表略)
(1)陽信:“信陽”之倒,即《史表》之“新陽”。信、新、古通。胡:《史表》作“朝”,非諡,誤。青:《史表》作“清”。(2)比堂邑侯:堂邑侯陳嬰位次八十六,故呂青位次八十七。(3)八十七:《史表》作“八十一”誤。(4)臣:《史表》作“世”。(5)談:《史表》作“譚”。(6)東武:琅邪之縣。(7)城將:帶領築城士卒之將。(8)四十一:此與高宛侯丙猜位次同。丙猜“功比斥丘侯”,斥丘侯位四十,丙猜當是四十一;則郭蒙不當位次四十一,故錢大昭疑為“二十一”。
(表略)
(1)汁防:《封泥考略》卷五有“汁邡長印”三事。《地理誌》作“什方”。廣漢之縣。(2)比平定侯:疑“平定”有誤。平定侯齊受位次五十四,而汁邡位次五十七,不能與平定侯比,則可比位次五十六者,而《史》《漢》兩表俱缺五十六。(3)巨鹿:《史表》作“巨”,無“鹿”字。(4)此格,《補注》本有:“元康四年,玄孫長安上造章,詔複家。”(5)棘蒲:《封泥考略》卷六有棘滿丞印,知“蒲”乃“滿”之誤(楊樹達說)。陳武:《高五王傳》“棘蒲侯柴將軍”,張晏以為柴武。或武育於陳,後複柴姓(周壽昌說)。(6)都昌:北海之縣。(7)辟強:《史表》作“辟疆”,是。(8)昌侯國:當是都昌侯國(錢玷說)。
(表略)
(1)嚴侯嚴不職:兩“嚴”字,皆避漢字明帝諱改,《史表》作“莊”。不職:《史表》作“不識”。(2)建:《史表》作“逮”,是。湯:張湯。(3)貰齊全侯:《史表》作“貰齊侯呂。”貰:巨鹿之縣。齊:諡也。合:非諡。有以為“呂”之誤,又倒在“侯”上。《濁漳水注》作封呂博為侯,故又有人以為“傅”乃“博”之誤,而衍“胡害”二字。參考《補注》。然下文兩提“胡害”豈皆衍字?(4)比台侯:台侯戴野位次三十五,故貰侯三十六。(5)猜:《史表》作“倩”。
(表略)
(1)大上造:爵名,第十六級。(2)海陽:遼西之縣。(3)九月:“九年”之誤。自高帝六年至孝惠二年,實九年。(4)南安:漢初屬蜀郡,後屬犍為郡。(5)重將:《史表》作“亞將”。
(表略)
(1)肥如:遼西之縣。蔡邕乃蔡寅的後裔。(2)將軍:《史表》作“都尉”。(3)六十六:錢大昭疑當作“六十八”。《漢表》六十六凡三侯(肥如、襄平、高梁),疑此侯不誤。(4)戎:《史表》作“成”。(5)曲成:東萊之縣。(6)西城:《史表》作“曲城”。曲城,即封地曲成。執金吾:《史表》作“執珪”。(7)夜:即掖。蟲達初封掖縣。亦東菜之縣。“恒”乃衍字。(8)十四年:據夏燮雲,:“十四年”,當作“十二年”,在孝文後五年。十八年:應為孝景中五年。(9)中五年:當作“六年”。又據《史表》,捷改封於垣。(10)皇柔:《史表》作“皋柔”。
(表略)
(1)河陽:河內之縣。(2)起碭從:當作“從起碭”。(3)淮陰:臨淮之縣。(4)票客:《史表》作“典客”,是。(5)芒:沛郡之縣。(6)定武:《史表》作“武定”。(7)張:疑隸東郡。王先謙以為廣平郡張縣,然高帝以封毛釋之,傳國至孝景中六年始除。
(1)河陽:河內之縣。(2)起碭從:當作“從起碭”。(3)淮陰:臨淮之縣。(4)票客:《史表》作“典客”,是。(5)芒:沛郡之縣。(6)定武:《史表》作“武定”。(7)張:疑隸東郡。王先謙以為廣平郡張縣,然高帝以封毛釋之,傳國至孝景中六年始除。
(表略)
(1)敬市:當依《史表》作“故市”,河南之縣。(2)殷相:《史表》作“假相”。(3)比平定侯:平定侯齊受位次五十四,故此侯為五十五。夏燮曰:“赤封在前,而與後封之齊受相亞,其為高後之差次可證也。”(4)三隊將:《史表》作“二隊將”。八千戶:《史表》無“八”字。
(表略)
(1)魏其:琅邪之縣。周止:《史表》作“周定”。(2)簡:《史表》作“間”。(3)祁:太原之縣。(4)祁王:寵號,許以為王。(5)爭惡:為爭惡地。延壁:壁壘之名。(6)它:《楊王孫傳》有祁侯,即它。(7)平:河南到。工師:複姓。(8)比費侯賀:費侯陳賀位次三十一,故此侯三十二。(9)聊城:東郡之縣。
(表略)
(1)魯:魯國之縣。(2)重平:勃海之縣。(3)底:“疵”之誤。(4)城父:沛郡之縣。《史表》作“故城”。(5)比厭次侯:厭次侯爰類位次二十四,成侯董渫二十五;尹恢二十六,應比成侯。(6)任:廣平之縣。(7)有功:《史表》“有功”下有“侯”字,是。
(表略)
(1)河陵:《史表》作“阿陵”,涿郡縣,“河”字誤。(2)塞路:守備於要路。(3)勝侯客:《史表》作“侯勝客”,是。勝,非諡。(4)南:縣名。(5)昌武:膠東之縣。究:《史表》作“寧”。(6)郎騎:《史表》作“郎中”。比魏其侯:魏其侯周止位次四十四,故此侯四十五。(7)十三年:高帝六年至孝惠五年,止十二年。(8)惠侯:《史表》作“夷侯”。(9)侯:《史表》作“康侯”。(10)德:《史表》作“得”。
(表略)
(1)高宛:千乘之縣。宛:《史表》作“苑”,誤。《續封泥考略》卷三有高宛邑丞印。猜:《史表》作“倩”。(2)比斥丘侯:斥丘侯唐厲位次四十,故此侯四十一,然與東武侯郭蒙位次重複,疑郭蒙四十一有誤。(3)平:《史表》作“孝”。(4)郎騎將:《史表》無“將”字。(5)發婁:縣名。(6)十一年:據《史表》,通以孝景中五年複封,中六年有罪國除,此表衍“十”字。
(表略)
(1)終陵:《史表》作“絳陽”。王國維據齊魯封泥之絳陵邑丞封泥,指出《史》《漢》二表皆有誤。當作“絳陵”。(2)三十五年:“三”當為“二”。自高帝六年至文帝三年,為二十五年。(3)勃:《史表》作“勃齊”。(4)“曾孫”上脫“毋害”二字。(5)東茅:沈欽韓曰:《一統誌》茅鄉城在卟州府金鄉縣西南。到:《史表》作“釗”。(6)二隊:即二隊將。(7)四十八:東茅侯、鹵嚴皆位次四十八,必有一誤,而三十八無人。錢大昭疑此侯為三十八。(8)告:《史表》作“吉”。十二年:“二”當作“三”。自孝文三年至十五年,為十三年。事:役使。員:人數。(9)鮦陽:汝南之縣。(10)斥丘:魏郡之縣。11東部:《史表》作“東郡”,是。12“侯”字衍。成武:一作“城武”。《史表》作“武城”。13二十年:“二”當為“三”。自高帝六年至文帝八年,為三十年。14二年:當作“三年”。據《史表》尊免侯於元鼎五年,自元鼎二年至五年,實三年。??
(表略)
(1)台:濟南之縣。(2)隊率:即隊帥。賈:劉賈。《史表》無“代”字。(3)午:《史表》作“才”。(4)安國:中山之縣。(5)《史表》記事與此不同,當以《王陵傳》核之。(6)斿:《史表》作“遊”;徐廣雲,一作“昭”。
(表略)
(1)樂成:王先謙說是河間之縣,梁玉繩以為是南陽之縣。(2)式侯吾客:《史表》作“武侯客”。(3)五利侯:欒大。(4)辟陽:信都之縣。(5)侍呂後、孝惠。二歲十月:《史表》作“侍呂後、孝惠沛三歲十月”,是。蘇輿說“二歲”乃漢二年,誤。(6)孝景二年:“二”乃“三”之誤《史表》作“三”,是。故“二十一年”當是“二十二年”。
(表略)
(1)■成:《史表》作“蒯成”。(2)二千二百戶:《史表》作“三千三百戶”。(3)長沙:朱一新疑原無此“長沙”二字。然《周緤傳》晉灼注:“《功臣表》屬長沙”,可見原本有“長沙”。(4)鄲:沛郡之縣。
(表略)
(1)安平:豫章之縣。鄂秋:《史表》“鄂千秋”。(2)十二年:當作“九年”。(3)九年:當作“十二年”。(4)與淮南王安通:《史表》作“與淮南王女陵通。”(5)北平:中山之縣。(6)武陽:本傳及《史表》作“陽武”,是。(7)計相:主管財政經濟之相。
(表略)
(1)高胡:縣名。胡,一作“湖”。(2)“燕”下奪一“侯”字。(3)二十五年:自高帝六年至孝文四年,實二十六年。(4)煬:《史表》作“殤”,是。(5)厭次:平原富平縣,見《地理誌》。爰類:《史表》作“元頃”。(6)慎將:當時宮名。元年:《史表》作“前元年”。
(表略)
(1)平皋:河內之縣。(2)比釐侯:釐侯黎朱蒼位次百二十,故此侯百二十一。《史表》作“比戴侯彭祖”,誤。(3)複陽:清河之縣。(4)康侯拾:康侯拾自孝景六年至元光六年,正二十三年,點校本《校勘記》改“三”為“五”,誤。《史表》為二十三年。(5)強:《史表》作“疆”。
(表略)
(1)陽河:“河”乃“阿”之誤。上黨郡有陽阿縣。齊侯其石:《史表》作“齊哀侯”,無名。(2)比高湖侯:高湖侯位次八十二,故此侯八十三。(3)十一月:當作“十月”,“一”字衍。(4)《史表》雲“中絕”,故此下更封埤山。(5)埤山:縣名。(6)十三年:當作“三年”,“十”字衍。(7)盎:《史表》作“溫”。(8)駢鄰:猶比鄰。說衛:護衛之意。(9)十月:《史表》作“七月”,誤。元年:《史表》作“二年”,是。(10)侯昌:《史表》作“哀侯昌”。11侯安如:《史表》作“共侯如安”。?
(表略)
(1)中水:涿郡之縣。(2)從:《史表》“從起”,是。(3)瑕:《史表》作“假”。(4)青眉:《史表》作“青肩”,是。西漢名青肩者極多(陳直說)。(5)宜城:《史表》作“宜成”。城、成,古通。(6)杜衍:南陽之縣。翥:《史表》作“翳”,《項羽傳》同。(7)中郎騎:《史表》作“郎中騎”。漢初但有郎中,無中郎。(8)舍:《史表》作“翕”。
(表略)
(1)侯:《史表》作“強度”。(2)敷:《史表》作“殷”。(3)臨汝:東漢有臨汝縣,屬豫章郡。(4)朝陽:濟南之縣。(5)十二年:“二”當為“三”。《史表》作“十三年”。(6)奉明:京兆之縣。
(表略)
(1)棘陽:南陽之縣。(2)丙申:《史表》作“丙辰”,誤,是年七月戊寅朔,無丙辰。(3)侯:《史表》作“質侯”。(4)涅陽:南陽之縣。騰:《史表》作“勝”。(5)比杜衍侯:杜衍侯,《表》作百二,疑作百三,(赤泉侯百二)此侯為百四,如此方合。(6)平棘:常山之縣。林摯:《史表》作“執”。(7)二十四:《史表》二十五年,是。(8)辟強:《史表》作“辟疆”,是。(9)項圉:疑誤。王先謙日:項,汝南之縣;圉,淮陽之縣,不能合並為一,疑有衍文。
(表略)
(1)深澤:中山之縣。趙將夕:《漢印文字安徵》第十四、九頁有“趙將夕印”,疑即深澤侯遺物(陳直說)。《史表》作“趙將夜”,疑誤。(2)二年薨:此處有脫誤。此言“二年薨”,時為高後四年,與下文“孝文後二年”不相接,中間隔了二十二年。據《史表》“(孝文)十四年,複封將夜元年”雲雲,可推斷《漢表》有誤。(3)修:《史表》作“循”。(4)臾:縣名。(5)夷胡侯:《史表》作“夷侯胡”,是。(6)栒:《史表》作“■”。即後扶風■邑縣(王念孫說)。(7)盧綰:《史表》作“盧奴”,是。(8)孝景四年:“四”字上脫一“中”字。《史表》作“孝景中四年”。七年:當是“十一年”之誤。又,《史表》言侯何“有罪、國除”,則“薨”乃“免”之誤。
(表略)
(1)曆:信都縣。《史表》作“磨”,誤。(2)九十二:此位次與高陵侯王虞人重複,疑此為九十八。(3)釐:《史表》作:“氂”。(4)武原:楚國之縣。(5)比高陵侯:高陵侯位次九十二,故此為九十三。此可證高陵侯九十二不誤。(6)槁:“橐”之誤(王念孫說)。橐,山陽之縣。祖:《史表》作“祗”,是。(7)將:《史表》作“將軍”。(8)節侯安:侯安與下格“侯千秋”之間缺一世。據《史表》,所缺者為侯不得,千秋之父,自元朔元年至元狩元年,凡十年。
(表略)
(1)宋子:巨鹿之縣。(2)右林:《史表》作“羽林”是。(3)比曆侯:此侯九十九,疑曆侯程黑位次“九十二”當是“九十八”之誤。夏燮日:“表中闕九十七位次,疑深澤侯趙將夕當之。”(4)留:《史表》作“不疑”。(5)猗氏:河東之縣。(6)支:《史表》作“交”。(7)羌:《史表》作“差”。
(表略)
(1)清:東郡之縣。室中:《史表》作“空中”。均誤。《索隱》:“窒中姓,見《風俗通》。”窒中,姓也,有漢印為證(陳直說)。(2)比彭侯:彭侯秦同位次七十,故此侯七十一。(3)古:或作“石”。《史表》作“石”。(4)圉:《史表》作“簡”。肹:《史表》作“勝”。(5)比彭侯:彭侯位次七十,清侯七十一,故強侯七十二。(6)三年:當作“十三年”。複:父名章複,子不得名複,疑誤。(7)彭:東海郡費縣地。(8)代:“代”上疑脫“定”子。
(表略)
(1)吳房:汝南之縣。(2)後三年:當作“後二年”。(3)寧:即河內之修武縣。或作“寧陽”,太山之縣。遫:《史表》作“選”。(4)孝文後元年:據《史表》,當作“孝景元年”。(5)昌:琅邪之縣。旅:《史表》作“盧”。“旅”與“盧”同。
(表略)
(1)共:河內之縣。(2)起:《史表》“起”下有“臨淄”二字。(3)高:《史表》作“商”。(4)閼氏:屬安定。閼氏,即烏氏。(5)大與:官名。《史表》作“太尉”。(6)安丘:琅邪之縣。(7)一歲:《史表》作“二歲”。(8)二千戶:《史表》作“三千戶”(9)新:《史表》作“?”。(10)拾:《史表》作“指”。11搏揜:襲擊別人而搶劫財物。
(表略)
(1)襄平:臨淮之縣。(2)比平定侯:平定侯位次五十四,又一個“比平定侯”之敬市(當作“故市”)侯列五十五,則此侯當是五十六。(3)六十六:當作“五十六”。(4)龍陽:《史表》作“龍”。“陽”字衍。泰山郡博縣有龍鄉。(5)九月:當作“後九月”。(6)平:《史表》作“繁”,是。此表上文已有平侯工師喜,不應一地兩封。張瞻師:《史表》無“師”字。(7)五年:《史表》作“三年”,是。(8)十二月:《史表》作“十一月”,是。高帝九年十二月已巳朔。無壬寅。(9)恂:《史表》作“■獨”。
(表略)
(1)敏:錢大昭為“繁”。(2)陸量:《史表》作“陸梁”。《索隱》雲,陸梁地,在江南。(3)列諸侯:《史表》無“諸”字。(4)丙戌:《史表》作“丙辰”。(5)秉鐸:武功爵第六級。(6)高景:《史表》作“高京”,縣名。(7)內史:誤。《傳》作“卒史”,是。(8)三十五年;自高帝九年至孝文後四年,實三十九年。(9)繩:與“澠”同,縣名。(10)園屋:《史表》作“園陵”。
(表略)
(1)四月戊寅封:此五字當處下格。(2)《楚漢春秋》亦闕:此六字疑是注文。(3)義陵:武陵之縣。郢:《史表》作“程”。(4)丙子:《史表》作“丙午”,是。高帝九年九月乙未朔,無丙子。(5)重:《史表》作“種”。(6)十七年薨:張敖約薨於高後七年。(7)二年:《異姓諸侯王表》,《史記》紀、表,均作“元年”。複為侯:降為南宮侯。(8)六年:當作“十六年。”?(9)王:《史表》及傳作“生”。(10)睢陵:《史表》作“睢陽”,誤。11廣國:《史表》作“廣”。廣國薨於元鼎二年。12二年:當作“三年”。太初二年:當作“太初三年”。
(表略)
(1)紹封:據本傳,“紹封”下脫“宣平”二字。(2)信都:縣名。(3)樂昌:東郡之縣。(4)受:本傳作“壽”。(5)東陽:清河之縣。
(表略)
(1)慎陽:“滇陽”之誤,汝南之縣。東:《史表》作“欒”。(2)五十一年:官本作“五十二”,是。(3)願:《史表》作“願之”。(4)開封:河南之縣。(5)比共侯:共侯旅罷軍位次百十四。故此侯百十五。(6)元狩:“元鼎”之誤。
(表略)
(1)禾成:縣名。王先謙日:“據《濁漳水注》,禾成作‘和城’,在巨鹿敬武、貫縣之間。”昔:《史表》作“耳”。(2)五年:《史表》作“二年”。(3)二十年:自高帝十一年至孝文四年,實二十一年。(4)堂陽:巨鹿之縣。(5)祝阿:平原之縣。色:《史表》作“邑”。(6)罌:“罌”上脫“以”字。(7)千八百戶:《史表》無“千”字。
(表略)
(1)長修:河東之縣。(2)攻項昌:《史表》作“功比須昌侯”,是。須昌侯趙衍百七,故此侯百八。(3)三月:《史表》作“正月”,是。(4)信平:即新平,淮陰之縣。(5)意:《史表》作“喜”。(6)陽平;東郡之縣。(7)擅搖:謂擅從役使之。(8)十一月:《史表》作“十一年正月辛未”,是。(9)營陵:北海之縣。(10)十一月:《史表》作“十一年”,是。11七年:《史表》作“六年”,誤。自高帝十一年至高後六年,正十五年。12土軍:西河之縣。式:《史表》作“武”。13信成:清河之縣。
(表略)
(1)阿武:涿郡之縣。(2)廣阿:巨鹿之縣。(3)敬:《史表》作“竟”。(4)越人:《公卿表》亦作“越人”,《史表》奪“人”字。(5)須昌:東郡之縣。(6)已醜:《史表》作“已酉”。
(表略)
(1)臨轅:《史表》同。惟傳世有“臨袁侯”虎符銘文、“臨袁邑丞”印,皆作“臨袁”(楊樹達說)。(2)中:《史表》作“忠”。(3)梁郎:仕梁為郎。官大夫:爵名第六級。(4)汲:河內之縣。紹:《史表》作“終”。公上:複姓。(5)太仆:《史表》作“太傅”。(6)乙酉:《史表》作“已巳”。(7)寧陵:陳留之縣。(8)謝:《史表》作“射”。(9)惠侯始:據引表,惠侯始薨於建元四年,而《史表》始薨於孝景五年,兩表不合。據《史表》,當補“亡(無)後,國除”四字。
(表略)
(1)汾陽:太原之且。(2)前三年:《史表》作“前二年”。櫟陽:《史表》作“陽夏”。(3)三月:《史表》作“二月”,是,高帝十一年三月丙辰朔,無辛亥。(4)太常:《史表》作“坐為太常,行太仆事,治嗇夫可年,益縱年,國除”。《公卿表》雲,“坐為謁問囚故太仆敬聲亂尊卑免”。“謁聞”,當作“謁問”。(5)戴:漢初縣名,後並入甾縣,屬梁國。(6)憚:《史表》作“悼”。(7)安侯軫:《史表》作“侯安期”。(8)十二年:“二”當作“三”。自高後三年至孝文七年,實十三年。
(表略)
(1)衍:周明泰《續封泥考略》卷四有衍侯邑丞印。(2)挾詔書論:詔書當奉持之,而挾以行,故論罪。(3)平州:在齊地。昭涉:《史表》同,複姓。錢大昕曰,“涉”,當作“沙”。(4)種:《史表》作“福”。(5)後一年:百衲本及《史表》作“後二年”,是。(6)涪:蜀郡之縣。(7)中牟:河南之縣。單:《史表》作“單父”,《索隱》引《漢表》同。此脫“父”字。(8)三十七年:誤。自孝文十三年至元光元年,止三十四年。如據《史表》自孝文十三年至元光四年,正三十七年。(9)十八年:誤。自元光二年至元鼎四年,為二十一年。如據《史表》,自元光五年至元鼎四年,正十八年。故《漢表》“元光二年”之“二”,實“五”之誤。
(表略)
(1)邔:南郡之縣。(2)夷侯榮成:《史表》作“慶侯榮盛”。(3)博陽:《史表》同。“傅陽”之誤。傅陽,楚國之縣(陳濞已封博陽)。(4)從:《史表》作“從起”。(5)元年:《史表》作“中五年”。
(表略)
(1)陽羨:吳郡之縣。《史表》作“陽義”,誤。(2)南和:廣平之縣。(3)下相:臨淮之縣。(4)順:《史表》作“慎”。順、慎,通用。(5)高陵:縣名,屬琅邪。王虞人:《史表》作“王周”。(6)十二月:,史表》作“十一月”。(7)九十二:高陵侯位次九十二,武原侯衛胠功與之比,第九十三,幫知不誤。表中曆侯程黑也為第九十二,顯然有誤。(8)侯弄弓:《史表》作“惠侯並弓”。陳直曰:考《漢印文字徵》第三、十二頁“盧弄弓印”,可證《史表》“並弓”為誤字。(9)十二年:“二”當作“三”。自孝文十三年至孝景二年,實十三年。
(表略)
(1)期思:汝南之縣。(2)一千戶:百衲本、官本及《史表》均作“二千戶”,是。諸表凡數“一”者皆略,如“千戶”雲。(3)戚:邑名。屬東郡觀縣。東海郡也有戚縣。季:當作“李”,詳見本書《灌嬰傳》。(4)賁侯長:《史表》缺此一代。(5)躁侯瑕:《史表》作“齊侯班”。(6)穀陽:沛郡之縣。《史表》作“穀陵”。(7)柘:沛群之縣。(8)卯:《史表》作“卬”。(9)懿侯解中:《史表》作“獻侯解”。(10)嗣:“嗣”下有闕文。
(表略)
(1)嚴:《史表》作“壯”,一作“莊”。《漢表》諱莊為嚴。猜:《史表》作“倩”。(2)煬:《史表》作“殤”,非。(3)節侯周:《史表》缺節侯周一代。(4)平壽:北海之縣。(5)成陽:汝南之縣。奚意:《史表》無“奚”字。(6)腰斬:《史表》作“鬼薪”。(7)桃:信都之縣。(8)淮南太守:《史表》作“淮陰守”。(9)懿侯:《史表》作“哀侯”。(10)由:《史表》作“申”。
(表略)
(1)高梁:地近河東郡楊縣。(2)使使:後一“使”字衍。(3)二月:《史表》作“三月”是。高帝十二年二月辛巳朔,無丙寅。(4)六十六:酈疥與肥如侯蔡寅、襄平侯紀通三侯位次俱重複。肥如侯當是六十六,襄平侯當作五十六(上文已述)。高梁侯疑是三十三,據《史表》“功比平侯嘉”,平侯嘉即平悼侯工師喜,平侯位次三十二,則高梁侯當是三十三。(5)侯平:《史表》缺侯平世次。(6)紀信:《史表》作“紀”。(7)二十二年:當作“二十三年”。自高後三年至孝文後元年,正二十三年。(8)二年:《史表》作“三年”,是。
(表略)
(1)景:《史表》作“甘泉”。競:《史表》作“竟”。(2)真粘:《史表》作“莫搖”。(3)嬩:“嫖”之誤。(4)張:廣平之縣。毛釋之:《史表》作“毛澤”。(5)中涓:《史表》“中涓”下有“騎”字。(6)郎騎:《史表》作“郎將”。(7)侯鹿:《史表》作“夷侯慶”。(8)煮棗:濟陰郡冤朐縣有煮棗城。端侯革朱:《史表》作“靖侯赤”。(9)越將:《史表》作“郎將”,是。(10)式:《史表》作“武”。(11)二十一年:自孝文二年至孝景中元年,實三十年。(12)傿陵:潁川之縣。《史表》作“鄢陵”。(13)十二月:當作“十二年”。《史表》作“十二年中”。
(表略)
(1)鹵:安定之縣。《史表》作“菌”,誤。(2)中尉:《史表》作“中涓”。(3)十二月:當作“十二年”。(4)此格脫“孫”字。(5)百四十七人:“四”當為“三”,百三十七人。(6)百五十三人:“五”當為“四”,序言百四十三人。百四十三人,皆高帝時封;而呂後令陳平差次,有所增刪;位次也有缺者,實難完全考明。(7)編:南郡之縣。便,桂陽之縣,分編縣而置。(8)黎朱蒼:《史表》作“利倉”。《索隱》引《漢表》作“朱蒼”。(9)彭祖:其上脫“侯”字。(10)扶:《史表》作“秩”。
(表略)
(1)平都:上郡之縣。(2)定齊降:《史表》作“降,定齊”,是。此誤倒。(3)孝惠三人:孝惠所封三人皆有第,顯然高帝以後增入。(4)侯生:此處記事有誤。據《史表》,“(高後)八年,侯買坐品氏事誅。國除”。張敖之子偃以教文元年降封南宮侯。校以《史表》,偃之子歐,歐之子生。生與買無關係。(5)北海:南宮乃信都之縣,非北海。(6)梧:楚國之縣。陽城:複姓。(7)郟:潁川之縣。(8)築長安城:始於惠帝元年,成於五年。
(表略)
(1)平定:西河之縣。(2)家車吏:主管漢王的家車。(3)八年:當作“十八年”。自元光二年至元鼎元年,實十八年。(4)博成:即博城,泰山之縣。(5)悼武王:周呂侯呂澤,高後追尊為悼武王。(6)已醜:《史表》作“乙酉”,是。高後元年四月甲子朔,乙酉乃二十二日,已醜乃二十六日,若博成侯以四月已醜封,則《史表》不應將其置於“四月乙酉”封的沛侯呂種之前。(7)沅陵:武陵之縣。(8)七月丙申:《史表》作“十一月壬申”。
(表略)
(1)中邑:勃海之縣。朱進:《史表》作“朱通”。(2)呂相:呂王之相。(3)樂平:後漢為東郡縣。(4)隊率:《史表》作“隊卒”。(5)買田宅不法:置田宅逾製,則是不法。(6)山都:南海之縣。恬啟:《史表》作“恬開”,諱“啟”為“開”。(7)憲侯:《史表》作“惠侯”。(8)二十三年:誤。自景帝四年至元狩四年,凡三十五年。(9)甘泉上林:甘泉上林宮,在甘泉宮內或附近,修建於漢武帝時(陳直說)。(10)祝茲:《史表》作“鬆茲”,是。鬆茲,廬江之縣。(11)從:《史表》作“從起”,是。(12)十一年:自高後四年至孝文後六年,凡二十七年。(13)七年:當作“後七年”。王先謙曰:“後七年也。後六年厲尚為將軍,未薨。《史表》亦誤作七年。‘十一年’當為二十七年。”(14)二十九年:當作“二十四年”。
(表略)
(1)成陰:《史表》作“成陶”,一作“陰”。(2)渡呂後:謂協助呂後渡水,得避寇難。(3)俞:清河之縣。《地理誌》作“鄃”。(4)朝陽侯:華寄。(5)醴陵:後漢為縣,屬長沙。(6)此表與《外戚恩澤侯表》略有矛盾。錢大昕曰:“此表失數不其(呂種)、漢陽(呂祿),而多一沛,又別出腄(呂通),不入隨父之例,與《外戚恩澤侯表》互異。”(7)陽信:在新野。(8)十三年:當作“十二年”。(9)十一月辛醜:《史表》作“三月辛醜”,誤。
(表略)
(1)壯武:膠東之縣。(2)樊:東平之縣。(3)從:“從”下當有“起”字。(4)中二年:《史表》作“中三年”,是。(5)二十一年:自孝景中三年至元朔元年,止二十年。衍“一”字。(6)沶陵:《史表》作“波陵”。(7)南■:河內有■亭。(8)坐後父:會於廷中而隨父,失朝廷以爵之序。
(表略)
(1)黎:東郡之縣。(2)父齊相:召平。(3)潰:《史表》作“澤”。(4)不出持馬:對於發馬給軍,匿而不出。(5)瓶:琅邪之縣。(6)弓高:信都之縣。《索隱》引《漢表》在營陵。(7)不得:班氏對此世次似疑,故有此言。《史表》雲:“(孝景)前元年,侯則元年”,“元朔五年,侯則薨”。按《史表》,前後相接。(8)嗣:據《史表》,當刪去“嗣”字。(9)龍雒:平原之縣。(10)?:“說”之誤。韓說先封龍雒侯,後封按道侯。
(表略)
(1)元封元年:此紀受封之時。已卯:《史表》作“丁卯”。(2)延和:即征和。(3)興嗣:《史表》作“長代”。(4)曾:本紀及《韓王信傳》作“增”。(5)元年:“元”乃“三”之誤。增薨於五鳳二年,見《宣紀》、《信傳》及《公卿表》,故寶嗣於五鳳三年。(6)元封:“元延”之誤。已入成帝時,豈能是“元封”。(7)敞弓:當作“持弓”。
(表略)
(1)二千戶:《史表》作“千四百三十二戶”。(2)釋之:《史表》作“澤之”。釋、澤,字通。(3)詐疾不從:乃不敬之罪。《史表》有“不敬”二字。(4)魏:襄城,潁川之縣,非魏郡。(5)故安:涿郡之縣。(6)二年:“元年”之誤。《史表》作“元年”,紀、傳均同。(7)五百戶:《史表》作“一千七百一十二戶”。(8)丁巳封:申屠嘉以丞相封侯。《百官表》與《將相表》皆載孝文後二年“八月庚午”為相封侯。(9)七年:如以孝文後二年至孝景二年計,則為八年。(10)侯共:《史表》作“恭侯蔑”,是。以■脫。共、恭,字通。(11)二十二年:誤。自孝景三年至元狩元年,凡三十三年。《史表》正合三十三。(12)三年:“二年”之誤。殿本與《史表》均作“二年”。
自古帝王之興,曷嚐不建輔弼之臣所與共成天功者乎!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楚陳之歲,初以沛公總帥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裁什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於是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高後二年,複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弟下竟,臧諸宗廟,副在有司。始未嚐不欲固根本,而枝葉稍落也。
故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柄自倍,富厚如之。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隕命亡國,或亡子孫。訖於孝武後元之年,靡有孑遺,耗矣。罔亦少密焉。故孝宣皇帝湣而錄之,乃開廟臧,覽舊籍,詔令有司求其子孫,鹹出庸保之中,並受複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興之德。
降及孝成,複加恤問,稍益衰微,不絕如線。善乎,杜業之納說也!曰:“昔唐以萬國致時雍之政,虞、夏以之多群後饗共己之治。湯法三聖,殷氏太平。周封八百,重譯來賀。是以內恕之君,樂繼絕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國。至於不及下車,德念深矣。成王察牧野之克,顧群後之勤,知其恩結於民心,功光於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誌,錄遺老之策,高其位,大其?,愛敬飭盡,命賜備厚。大孝之隆,於是為至。至其沒也,世主歎其功,無民而不思。所息之樹且猶不伐,況其廟乎?是以燕、齊之祀與周並傳,子繼弟及,曆載不墮。豈無刑辟,繇祖之竭力,故支庶賴焉。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號,亡以顯其魂,賞亦不細矣。百餘年間而襲封者盡,或絕失姓,或乏無主,朽骨孤於墓,苗裔流於道,生為湣隸,死為轉屍。以往況今,甚可悲傷。聖朝憐閔,詔求其後,四方忻忻,靡不歸心。出入數年而不省察,恐議者不思大義,設言虛亡,則厚德掩息,遴柬布章,非所以視化勸後也。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於是成帝複紹蕭何。
哀、平之世,增修曹參、周勃之屬,得其宜矣。以綴續前記,究其本末,並序位次,盡於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
【白話文】
【說明】本卷表述高祖、惠帝、呂後、文帝時代的功臣侯者。《史記》表述功臣侯者,有三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漢興功臣(兼及外戚和王子)封侯者百餘人,至太初年間的尊寵廢辱;《惠景間侯者年表》記惠景間封侯漢興老臣、從代來的功臣、平吳楚之亂的功臣、諸侯子弟以及外夷來歸降者,共九十餘人的終始(至於武帝之世);《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記武帝之世“外事四夷”有功將領的封侯情況。本表是摘取《史記》功臣侯者三表之第一表及第二表惠、文部分內容加以改編而成。《史記》表以侯者為經,以年代為緯,以紀侯者尊寵廢辱的時代,從而觀察曆史變化的消息。《漢書》表以侯者為經,以侯者世係為緯,以記侯者的家係和廢興,由此隻可觀察侯者世係的存亡繼絕。本卷表序概說功臣侯者的曆史情況,同時反映出作者探究家係榮辱的旨趣。
自古帝王之興,曷(何)嚐不建輔弼之臣所與共成天功者乎(1)!漢興自秦二世元年之秋(2),楚陳之歲(3),初以沛公總帥(率)雄俊,三年然後西滅秦(4),立漢王之號,五年東克項羽(5),即皇帝位,八載而天下乃平(6),始論功而定封。訖十二年(7)。侯者百四十有三人(8)。時大城名都民人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裁(才)什二三(9),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爰及苗裔(10)。”於是申以丹書之信(11),重以白馬之盟(12),又作十八侯之位次(13)。高後二年(14),複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弟(第)下竟,臧(藏)諸宗廟,副在有司(15)。始未嚐不欲固根本,而枝葉稍落也。
(1)天功:天下之功業。(2)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3)楚陳之歲:指楚義軍陳涉於陳稱王之時。(4)三年:指起義第三年。(5)五年:漢高帝五年(前202)。(6)八載:指稱帝八年。(7)十二年:高帝十二年(前195)。(8)百四十有三:案此文總計高帝所封,並外戚二作、王子四人在內,故有一百四十三人。(9)裁:與“才”同。(10)誓曰等句:此誓謂朝廷欲使功臣侯傳祚無窮。“黃”字衍。帶:衣帶。厲:砥厲石。(11)丹書:即丹書鐵契。帝王頒賜功臣,使其享受特權的契券。(12)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為盟。(13)十八侯位次:師古曰:“謂蕭何、曹參、張敖、周勃、樊噲、酈商、奚涓、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王陵、陳武、王吸、薛歐、周昌、丁按、蟲達,第一至十八也。”夏燮曰:“校以十八侯讚,則有張良、陳平、韓信三人,而無奚涓、丁按、薛歐。……大抵高帝原定位次,惟蕭、曹二人,灼見本紀中,餘則自呂後差次,增損移易,已不可考。韓信以誅而去其第,陳平以善用奇計,慮為呂後所忌,故與張良俱差次在後,不可謂高祖原定十八侯位次中無此三人也。”(14)高後二年:前186年。(15)副:副本。有司:指主管的官府。
故逮文、景四五世間,流民既歸,戶口亦息(1),列侯大者至三四萬戶,小柄自倍(2),富厚如之。子孫驕逸,忘其先祖之艱難,多陷法禁,隕命亡國。或亡子孫。訖於孝武後元之年(3),靡有孑遺(4),耗矣(5)。罔(網)亦少(稍)密焉(6)。故孝宣皇帝湣而錄之,乃開廟臧(藏),覽舊籍,詔令有司求其子孫,鹹出庸保之中(7),並受複除(8),或加以金帛,用之中興之德(9)。
(1)息:繁殖。(2)自倍:自增一倍。(3)後元:武帝後元僅二年(前88—前87)。(4)孑遺:殘餘,剩餘。(5)耗:消耗。(6)罔(網):法網。密:嚴密,苛細。(7)庸保:受雇被役使之人。(8)複除:免除賦役。(9)章:顯揚,表白。
降及孝成,複加恤問(1),稍益衰微,不絕如線。善乎,杜業之納說也(2)!曰:“昔唐以萬國致時雍之政(3),虞、夏以多群後饗(享)共(恭)已之治(4)。湯法三聖(5),殷氏太平。周封八百,重譯來賀(6)。是以內恕之君樂繼絕世,隆名之主安立亡國(7),至於不及下車,德念深矣(8)。成王察牧野之克,顧群後之勤,知其恩結於民心,功光於王府也,故追述先父之誌,錄遺老之策,高其位,大其寓(宇)(9),愛敬飭(敕)盡(10),命賜備厚。大孝之隆,於是為至。至其沒也,世主歎其功,無民而不思。所息之樹且猶不伐(11),況其廟乎?是以燕、齊之祀與周並傳,子繼弟及(12),曆載不墮(13)。豈無刑辟(14),繇(由)祖之竭力,故支庶賴焉(15)。跡漢功臣,亦皆割符世爵,受山河之誓,存以著其號,亡以顯其魂,賞亦不細矣。百餘年間而襲封者盡,或絕失姓,或乏無主,朽骨孤於墓(16),苗裔流於道,生為湣隸(17),死為轉屍(18)。以往況今(19),甚至悲傷。聖朝憐閔(憫),詔求其後,四方忻忻(20),靡不歸心。出入數年而不省察,恐議者不思大義,設言虛亡,則厚德掩息(21),遴(吝)柬(簡)布章(22),非所以視(示)化勸後也。三人為眾,雖難盡繼,宜從尤功(23)。”於是成帝複紹蕭何。
(1)恤問:撫慰。(2)杜業:本書卷六十有其傳。納說:建議。(3)唐:唐堯之時。雍:和也。《尚書·堯典》有“黎民於變時雍”句。(4)群後:諸侯。恭已之治:無為而治。(5)三聖:謂堯、舜、禹。(6)重譯:輾轉翻譯。師古曰:謂越裳氏。(7)安立亡國:以立亡國之後為安。(8)不及下車:此指周武王入殷,未及下車,而封黃帝、虞舜之後裔。(9)宇:屋宇。(10)飭(敕):告誡。(11)不伐:此謂召公止於甘棠之下而聽訟,人思其德,不伐其樹。(12)及:謂弟繼兄之位。(13)墮:毀也。(14)刑辟:“邪辟(僻)”之誤(王念孫說)。(15)支庶:指功臣侯之子孫。(16)孤:猶“棄”。(17)湣隸:疑或作“■隸”,即奴隸。(18)轉屍:猶言拋屍於野。(19)況:譬也。(20)忻忻:欣喜得意貌。(21)厚德:疑“德厚”誤倒。(22)吝:吝嗇。簡:簡略。(23)從尤功:封功最高者。
哀、平之世,增修曹參、周勃之屬,得其宜矣。以綴續前記(1),究其本末,並序位次,盡於孝文,以昭元功之侯籍(2)。
(1)以:“以”上脫一“是”字(王念孫說)。(2)籍:名冊。
(表略)
(1)平陽:河東縣。(2)漢:指漢中。(3)此格應書“二”字。(4)時:《衛青傳》作“壽”。(5)二年:百衲、殿本及《史表》皆作“三年”,是。二十四年:自元鼎三年至征和二年,止二十三年。(6)杜陵:京兆之縣。公乘:第八爵。(7)公士:爵名第一級。(8)洪邁曰:漢列侯八百餘人,及光武時,在者平陽、富平二侯耳。
(表略)
(1)信武:《地理誌》無信武縣。(2)江漢:《史表》作“江陵”,本傳也如此。(3)九:當作“十九”。自高帝六年至高後五年,凡十九年。(4)事:役使之意。(5)汝陰:汝南之縣。(6)四十一年:自孝文十六年至元光元年,止三十一年。
(表略)
(1)長安:京兆之縣。大夫:爵名第五級。(2)清河:“清陽”之誤。清陽,清河縣。(3)二十三年:自高帝六年至高後八年,實二十二年。
(表略)
(1)陽陵:屬馮翊。《楚漢春秋》作“陰陵”。(2)橫陽:鄉名。(3)清:《史表》作“靖”。二十二年:《史表》作“二十四”,是。自孝惠六年至孝文十四年,正二十四年。點校本《校勘記》誤。(4)明:《史表》作“則”。二十二年:誤。自孝文十五年至孝景三年,為十二年。點校本《校勘記》誤。(5)十伍:漢律,有罪失官爵稱“士伍”。(6)廣:齊郡縣。嚴:諡也。因避漢明帝諱,改“莊”為“嚴”。召(讀邵):《史表》作“呂”,形近致誤。
(表略)
(1)廣平:臨淮之縣。(2)郎:《史表》作“郎中”。(3)平棘:常山之縣。(4)三十三年:文帝後三年至孝景中二年,十三年;又孝景中五年至元朔三年,二十年,合兩數正三十三年。(5)博陽:汝南之縣。濞:《楚漢春秋》名“陵”。(6)從:“從”下奪“起”字。追士卒:指楚軍追擊之士兵。(7)三十年:自高帝六年至孝文後二年,為四十年。(8)塞:指塞王故地。
(表略)
(1)堂邑:臨淮之縣。(2)漸:《史表》作“折”,即浙:“漸”亦浙也(王先謙說)。(3)壯息:《史表》作“壯寧”。(4)季須:《史表》作“季”,《外戚傳》同。(5)隆慮:河內之縣。(6)融:《史表》作“?”。
(表略)
(1)曲逆:中山之縣。(2)初起:《史表》作“初從”,是。(3)二十二年:《史表》作“二十三年”,是。(4)二十三年:《史表》作二十二年”,是。(5)簪?:爵名第三級。
(表略)
(1)留:楚國之縣。(2)申都:即申徒(都、徒,古通用),韓官名。(3)門大夫:侯之屬官。殺:《史表》作“謀殺”。(4)射陽:臨淮之縣。劉纏:即項伯。(5)項:當作“項羽”。(6)錢大昭曰:“纏與耏蹠、張越、棘丘侯襄、鄧弱、趙堯六人,皆無位次。蓋呂後時,或以罪免,或以身死,不得與也。陽夏、淮陰反誅,其不與,更不待言。”
(表略)
(1)酂:沛郡之縣。(2)築陽:南陽之縣。(3)嗣:當嗣於孝文四年。(4)武陽:東海之縣。(5)則:當作“嘉”。王先謙曰:封嘉,非“則”也,見《何傳》及《史表》。
(表略)
(1)嘉:《景紀》作“係”。(2)不齋:謂當侍祠而不齋。(3)酂:南陽之縣。
(表略)
(1)南■(luán):巨鹿之縣。(2)質侯:七世孫尊、八世孫章俱諡“質”,必有一誤。(3)絳:河東之縣。(4)修:讀曰“條”,信都之縣。(5)後三年:“三”當作“二”。據《五行誌》,周亞夫免侯在景帝中五年。自文帝後二年至景帝中五年,正十八年。點校本《校勘記》誤。
(表略)
(1)平曲:東海之縣。(2)共:據《周勃傳》,共紹封絳侯,平曲。(3)舞陽:潁川之縣。(4)不更:爵名第四級。
(表略)
(1)曲周:廣平之縣。(2)漢:當作“漢中”。(3)遂成:《史表》無“成”字。(4)懷侯世宗:《史表》作“侯宗,元朔三年封”。(5)猛友:本義為“孟友”。孟,轉變為“猛”,再變為“明”。猛友,《平紀》作“明友”(陳直說)。(6)潁陰:穎川之縣。(7)強《本作》與《史表》作“疆”。
(表略)
(1)官首:爵名。(2)元壽:“元始”之誤。(3)汾陰:河東之縣。(4)擊:當作“擊破”。侯:《史表》作“定諸侯”。比清陽侯:夏燮曰,“按表例凡言比某侯者,則其名次必相亞。……今表中次清陽侯王吸於十四,而周昌功與之比。則宜十五,而乃廁廣平侯薛歐於王吸之次,退周昌於十六。以此證後來差次亂之,而原定十八侯中無薛歐可證也。”(5)此路當先標“建平”二字,乃徙封,此脫。建平,沛郡之縣。(6)安陽:汝南之縣。(7)沃侯國:漢縣無單名沃者,未知何也。
(表略)
(1)梁鄒:濟南之縣。(2)比博陽侯:博陽侯陳濞位次十九,故武虎次二十。(3)以上三格,《史表》記時,與此大不同。夏燮疑二家所據簿籍不同。(4)夫夷:零陵之縣。(5)成:縣名,屬涿郡。《汝水注》渫封邑在泰山郡。渫:或作緤。(6)比厭次侯:厭次侯爰類位次廿四,故渫位次二十五。(7)節氏:縣名。(8)赤:《文紀》作“赫”。赤、赫,古通。
(表略)
(1)蓼:六安之縣。(2)前元年:謂初起事之年,即秦胡亥元年。後皆類此。(3)衣冠道橋:謂遊衣冠所經過的道橋。(4)費:東海之縣。(5)湖陵:《史表》作“湖陽”。(6)巢:《地理誌》有居巢,廬江之縣。
(表略)
(1)陽夏:淮陽之縣。(2)趙:當作“代”。(3)隆慮:河內之縣。(4)十二年:當作“十三年”。(5)陽都:城陽之縣。(6)越:《史表》作“趙”。(7)葉(shi):南陽之縣。(8)安城:《史表》作“安成”。城,成,古通。
(表略)
(1)陽信:“信陽”之倒,即《史表》之“新陽”。信、新、古通。胡:《史表》作“朝”,非諡,誤。青:《史表》作“清”。(2)比堂邑侯:堂邑侯陳嬰位次八十六,故呂青位次八十七。(3)八十七:《史表》作“八十一”誤。(4)臣:《史表》作“世”。(5)談:《史表》作“譚”。(6)東武:琅邪之縣。(7)城將:帶領築城士卒之將。(8)四十一:此與高宛侯丙猜位次同。丙猜“功比斥丘侯”,斥丘侯位四十,丙猜當是四十一;則郭蒙不當位次四十一,故錢大昭疑為“二十一”。
(表略)
(1)汁防:《封泥考略》卷五有“汁邡長印”三事。《地理誌》作“什方”。廣漢之縣。(2)比平定侯:疑“平定”有誤。平定侯齊受位次五十四,而汁邡位次五十七,不能與平定侯比,則可比位次五十六者,而《史》《漢》兩表俱缺五十六。(3)巨鹿:《史表》作“巨”,無“鹿”字。(4)此格,《補注》本有:“元康四年,玄孫長安上造章,詔複家。”(5)棘蒲:《封泥考略》卷六有棘滿丞印,知“蒲”乃“滿”之誤(楊樹達說)。陳武:《高五王傳》“棘蒲侯柴將軍”,張晏以為柴武。或武育於陳,後複柴姓(周壽昌說)。(6)都昌:北海之縣。(7)辟強:《史表》作“辟疆”,是。(8)昌侯國:當是都昌侯國(錢玷說)。
(表略)
(1)嚴侯嚴不職:兩“嚴”字,皆避漢字明帝諱改,《史表》作“莊”。不職:《史表》作“不識”。(2)建:《史表》作“逮”,是。湯:張湯。(3)貰齊全侯:《史表》作“貰齊侯呂。”貰:巨鹿之縣。齊:諡也。合:非諡。有以為“呂”之誤,又倒在“侯”上。《濁漳水注》作封呂博為侯,故又有人以為“傅”乃“博”之誤,而衍“胡害”二字。參考《補注》。然下文兩提“胡害”豈皆衍字?(4)比台侯:台侯戴野位次三十五,故貰侯三十六。(5)猜:《史表》作“倩”。
(表略)
(1)大上造:爵名,第十六級。(2)海陽:遼西之縣。(3)九月:“九年”之誤。自高帝六年至孝惠二年,實九年。(4)南安:漢初屬蜀郡,後屬犍為郡。(5)重將:《史表》作“亞將”。
(表略)
(1)肥如:遼西之縣。蔡邕乃蔡寅的後裔。(2)將軍:《史表》作“都尉”。(3)六十六:錢大昭疑當作“六十八”。《漢表》六十六凡三侯(肥如、襄平、高梁),疑此侯不誤。(4)戎:《史表》作“成”。(5)曲成:東萊之縣。(6)西城:《史表》作“曲城”。曲城,即封地曲成。執金吾:《史表》作“執珪”。(7)夜:即掖。蟲達初封掖縣。亦東菜之縣。“恒”乃衍字。(8)十四年:據夏燮雲,:“十四年”,當作“十二年”,在孝文後五年。十八年:應為孝景中五年。(9)中五年:當作“六年”。又據《史表》,捷改封於垣。(10)皇柔:《史表》作“皋柔”。
(表略)
(1)河陽:河內之縣。(2)起碭從:當作“從起碭”。(3)淮陰:臨淮之縣。(4)票客:《史表》作“典客”,是。(5)芒:沛郡之縣。(6)定武:《史表》作“武定”。(7)張:疑隸東郡。王先謙以為廣平郡張縣,然高帝以封毛釋之,傳國至孝景中六年始除。
(1)河陽:河內之縣。(2)起碭從:當作“從起碭”。(3)淮陰:臨淮之縣。(4)票客:《史表》作“典客”,是。(5)芒:沛郡之縣。(6)定武:《史表》作“武定”。(7)張:疑隸東郡。王先謙以為廣平郡張縣,然高帝以封毛釋之,傳國至孝景中六年始除。
(表略)
(1)敬市:當依《史表》作“故市”,河南之縣。(2)殷相:《史表》作“假相”。(3)比平定侯:平定侯齊受位次五十四,故此侯為五十五。夏燮曰:“赤封在前,而與後封之齊受相亞,其為高後之差次可證也。”(4)三隊將:《史表》作“二隊將”。八千戶:《史表》無“八”字。
(表略)
(1)魏其:琅邪之縣。周止:《史表》作“周定”。(2)簡:《史表》作“間”。(3)祁:太原之縣。(4)祁王:寵號,許以為王。(5)爭惡:為爭惡地。延壁:壁壘之名。(6)它:《楊王孫傳》有祁侯,即它。(7)平:河南到。工師:複姓。(8)比費侯賀:費侯陳賀位次三十一,故此侯三十二。(9)聊城:東郡之縣。
(表略)
(1)魯:魯國之縣。(2)重平:勃海之縣。(3)底:“疵”之誤。(4)城父:沛郡之縣。《史表》作“故城”。(5)比厭次侯:厭次侯爰類位次二十四,成侯董渫二十五;尹恢二十六,應比成侯。(6)任:廣平之縣。(7)有功:《史表》“有功”下有“侯”字,是。
(表略)
(1)河陵:《史表》作“阿陵”,涿郡縣,“河”字誤。(2)塞路:守備於要路。(3)勝侯客:《史表》作“侯勝客”,是。勝,非諡。(4)南:縣名。(5)昌武:膠東之縣。究:《史表》作“寧”。(6)郎騎:《史表》作“郎中”。比魏其侯:魏其侯周止位次四十四,故此侯四十五。(7)十三年:高帝六年至孝惠五年,止十二年。(8)惠侯:《史表》作“夷侯”。(9)侯:《史表》作“康侯”。(10)德:《史表》作“得”。
(表略)
(1)高宛:千乘之縣。宛:《史表》作“苑”,誤。《續封泥考略》卷三有高宛邑丞印。猜:《史表》作“倩”。(2)比斥丘侯:斥丘侯唐厲位次四十,故此侯四十一,然與東武侯郭蒙位次重複,疑郭蒙四十一有誤。(3)平:《史表》作“孝”。(4)郎騎將:《史表》無“將”字。(5)發婁:縣名。(6)十一年:據《史表》,通以孝景中五年複封,中六年有罪國除,此表衍“十”字。
(表略)
(1)終陵:《史表》作“絳陽”。王國維據齊魯封泥之絳陵邑丞封泥,指出《史》《漢》二表皆有誤。當作“絳陵”。(2)三十五年:“三”當為“二”。自高帝六年至文帝三年,為二十五年。(3)勃:《史表》作“勃齊”。(4)“曾孫”上脫“毋害”二字。(5)東茅:沈欽韓曰:《一統誌》茅鄉城在卟州府金鄉縣西南。到:《史表》作“釗”。(6)二隊:即二隊將。(7)四十八:東茅侯、鹵嚴皆位次四十八,必有一誤,而三十八無人。錢大昭疑此侯為三十八。(8)告:《史表》作“吉”。十二年:“二”當作“三”。自孝文三年至十五年,為十三年。事:役使。員:人數。(9)鮦陽:汝南之縣。(10)斥丘:魏郡之縣。11東部:《史表》作“東郡”,是。12“侯”字衍。成武:一作“城武”。《史表》作“武城”。13二十年:“二”當為“三”。自高帝六年至文帝八年,為三十年。14二年:當作“三年”。據《史表》尊免侯於元鼎五年,自元鼎二年至五年,實三年。??
(表略)
(1)台:濟南之縣。(2)隊率:即隊帥。賈:劉賈。《史表》無“代”字。(3)午:《史表》作“才”。(4)安國:中山之縣。(5)《史表》記事與此不同,當以《王陵傳》核之。(6)斿:《史表》作“遊”;徐廣雲,一作“昭”。
(表略)
(1)樂成:王先謙說是河間之縣,梁玉繩以為是南陽之縣。(2)式侯吾客:《史表》作“武侯客”。(3)五利侯:欒大。(4)辟陽:信都之縣。(5)侍呂後、孝惠。二歲十月:《史表》作“侍呂後、孝惠沛三歲十月”,是。蘇輿說“二歲”乃漢二年,誤。(6)孝景二年:“二”乃“三”之誤《史表》作“三”,是。故“二十一年”當是“二十二年”。
(表略)
(1)■成:《史表》作“蒯成”。(2)二千二百戶:《史表》作“三千三百戶”。(3)長沙:朱一新疑原無此“長沙”二字。然《周緤傳》晉灼注:“《功臣表》屬長沙”,可見原本有“長沙”。(4)鄲:沛郡之縣。
(表略)
(1)安平:豫章之縣。鄂秋:《史表》“鄂千秋”。(2)十二年:當作“九年”。(3)九年:當作“十二年”。(4)與淮南王安通:《史表》作“與淮南王女陵通。”(5)北平:中山之縣。(6)武陽:本傳及《史表》作“陽武”,是。(7)計相:主管財政經濟之相。
(表略)
(1)高胡:縣名。胡,一作“湖”。(2)“燕”下奪一“侯”字。(3)二十五年:自高帝六年至孝文四年,實二十六年。(4)煬:《史表》作“殤”,是。(5)厭次:平原富平縣,見《地理誌》。爰類:《史表》作“元頃”。(6)慎將:當時宮名。元年:《史表》作“前元年”。
(表略)
(1)平皋:河內之縣。(2)比釐侯:釐侯黎朱蒼位次百二十,故此侯百二十一。《史表》作“比戴侯彭祖”,誤。(3)複陽:清河之縣。(4)康侯拾:康侯拾自孝景六年至元光六年,正二十三年,點校本《校勘記》改“三”為“五”,誤。《史表》為二十三年。(5)強:《史表》作“疆”。
(表略)
(1)陽河:“河”乃“阿”之誤。上黨郡有陽阿縣。齊侯其石:《史表》作“齊哀侯”,無名。(2)比高湖侯:高湖侯位次八十二,故此侯八十三。(3)十一月:當作“十月”,“一”字衍。(4)《史表》雲“中絕”,故此下更封埤山。(5)埤山:縣名。(6)十三年:當作“三年”,“十”字衍。(7)盎:《史表》作“溫”。(8)駢鄰:猶比鄰。說衛:護衛之意。(9)十月:《史表》作“七月”,誤。元年:《史表》作“二年”,是。(10)侯昌:《史表》作“哀侯昌”。11侯安如:《史表》作“共侯如安”。?
(表略)
(1)中水:涿郡之縣。(2)從:《史表》“從起”,是。(3)瑕:《史表》作“假”。(4)青眉:《史表》作“青肩”,是。西漢名青肩者極多(陳直說)。(5)宜城:《史表》作“宜成”。城、成,古通。(6)杜衍:南陽之縣。翥:《史表》作“翳”,《項羽傳》同。(7)中郎騎:《史表》作“郎中騎”。漢初但有郎中,無中郎。(8)舍:《史表》作“翕”。
(表略)
(1)侯:《史表》作“強度”。(2)敷:《史表》作“殷”。(3)臨汝:東漢有臨汝縣,屬豫章郡。(4)朝陽:濟南之縣。(5)十二年:“二”當為“三”。《史表》作“十三年”。(6)奉明:京兆之縣。
(表略)
(1)棘陽:南陽之縣。(2)丙申:《史表》作“丙辰”,誤,是年七月戊寅朔,無丙辰。(3)侯:《史表》作“質侯”。(4)涅陽:南陽之縣。騰:《史表》作“勝”。(5)比杜衍侯:杜衍侯,《表》作百二,疑作百三,(赤泉侯百二)此侯為百四,如此方合。(6)平棘:常山之縣。林摯:《史表》作“執”。(7)二十四:《史表》二十五年,是。(8)辟強:《史表》作“辟疆”,是。(9)項圉:疑誤。王先謙日:項,汝南之縣;圉,淮陽之縣,不能合並為一,疑有衍文。
(表略)
(1)深澤:中山之縣。趙將夕:《漢印文字安徵》第十四、九頁有“趙將夕印”,疑即深澤侯遺物(陳直說)。《史表》作“趙將夜”,疑誤。(2)二年薨:此處有脫誤。此言“二年薨”,時為高後四年,與下文“孝文後二年”不相接,中間隔了二十二年。據《史表》“(孝文)十四年,複封將夜元年”雲雲,可推斷《漢表》有誤。(3)修:《史表》作“循”。(4)臾:縣名。(5)夷胡侯:《史表》作“夷侯胡”,是。(6)栒:《史表》作“■”。即後扶風■邑縣(王念孫說)。(7)盧綰:《史表》作“盧奴”,是。(8)孝景四年:“四”字上脫一“中”字。《史表》作“孝景中四年”。七年:當是“十一年”之誤。又,《史表》言侯何“有罪、國除”,則“薨”乃“免”之誤。
(表略)
(1)曆:信都縣。《史表》作“磨”,誤。(2)九十二:此位次與高陵侯王虞人重複,疑此為九十八。(3)釐:《史表》作:“氂”。(4)武原:楚國之縣。(5)比高陵侯:高陵侯位次九十二,故此為九十三。此可證高陵侯九十二不誤。(6)槁:“橐”之誤(王念孫說)。橐,山陽之縣。祖:《史表》作“祗”,是。(7)將:《史表》作“將軍”。(8)節侯安:侯安與下格“侯千秋”之間缺一世。據《史表》,所缺者為侯不得,千秋之父,自元朔元年至元狩元年,凡十年。
(表略)
(1)宋子:巨鹿之縣。(2)右林:《史表》作“羽林”是。(3)比曆侯:此侯九十九,疑曆侯程黑位次“九十二”當是“九十八”之誤。夏燮日:“表中闕九十七位次,疑深澤侯趙將夕當之。”(4)留:《史表》作“不疑”。(5)猗氏:河東之縣。(6)支:《史表》作“交”。(7)羌:《史表》作“差”。
(表略)
(1)清:東郡之縣。室中:《史表》作“空中”。均誤。《索隱》:“窒中姓,見《風俗通》。”窒中,姓也,有漢印為證(陳直說)。(2)比彭侯:彭侯秦同位次七十,故此侯七十一。(3)古:或作“石”。《史表》作“石”。(4)圉:《史表》作“簡”。肹:《史表》作“勝”。(5)比彭侯:彭侯位次七十,清侯七十一,故強侯七十二。(6)三年:當作“十三年”。複:父名章複,子不得名複,疑誤。(7)彭:東海郡費縣地。(8)代:“代”上疑脫“定”子。
(表略)
(1)吳房:汝南之縣。(2)後三年:當作“後二年”。(3)寧:即河內之修武縣。或作“寧陽”,太山之縣。遫:《史表》作“選”。(4)孝文後元年:據《史表》,當作“孝景元年”。(5)昌:琅邪之縣。旅:《史表》作“盧”。“旅”與“盧”同。
(表略)
(1)共:河內之縣。(2)起:《史表》“起”下有“臨淄”二字。(3)高:《史表》作“商”。(4)閼氏:屬安定。閼氏,即烏氏。(5)大與:官名。《史表》作“太尉”。(6)安丘:琅邪之縣。(7)一歲:《史表》作“二歲”。(8)二千戶:《史表》作“三千戶”(9)新:《史表》作“?”。(10)拾:《史表》作“指”。11搏揜:襲擊別人而搶劫財物。
(表略)
(1)襄平:臨淮之縣。(2)比平定侯:平定侯位次五十四,又一個“比平定侯”之敬市(當作“故市”)侯列五十五,則此侯當是五十六。(3)六十六:當作“五十六”。(4)龍陽:《史表》作“龍”。“陽”字衍。泰山郡博縣有龍鄉。(5)九月:當作“後九月”。(6)平:《史表》作“繁”,是。此表上文已有平侯工師喜,不應一地兩封。張瞻師:《史表》無“師”字。(7)五年:《史表》作“三年”,是。(8)十二月:《史表》作“十一月”,是。高帝九年十二月已巳朔。無壬寅。(9)恂:《史表》作“■獨”。
(表略)
(1)敏:錢大昭為“繁”。(2)陸量:《史表》作“陸梁”。《索隱》雲,陸梁地,在江南。(3)列諸侯:《史表》無“諸”字。(4)丙戌:《史表》作“丙辰”。(5)秉鐸:武功爵第六級。(6)高景:《史表》作“高京”,縣名。(7)內史:誤。《傳》作“卒史”,是。(8)三十五年;自高帝九年至孝文後四年,實三十九年。(9)繩:與“澠”同,縣名。(10)園屋:《史表》作“園陵”。
(表略)
(1)四月戊寅封:此五字當處下格。(2)《楚漢春秋》亦闕:此六字疑是注文。(3)義陵:武陵之縣。郢:《史表》作“程”。(4)丙子:《史表》作“丙午”,是。高帝九年九月乙未朔,無丙子。(5)重:《史表》作“種”。(6)十七年薨:張敖約薨於高後七年。(7)二年:《異姓諸侯王表》,《史記》紀、表,均作“元年”。複為侯:降為南宮侯。(8)六年:當作“十六年。”?(9)王:《史表》及傳作“生”。(10)睢陵:《史表》作“睢陽”,誤。11廣國:《史表》作“廣”。廣國薨於元鼎二年。12二年:當作“三年”。太初二年:當作“太初三年”。
(表略)
(1)紹封:據本傳,“紹封”下脫“宣平”二字。(2)信都:縣名。(3)樂昌:東郡之縣。(4)受:本傳作“壽”。(5)東陽:清河之縣。
(表略)
(1)慎陽:“滇陽”之誤,汝南之縣。東:《史表》作“欒”。(2)五十一年:官本作“五十二”,是。(3)願:《史表》作“願之”。(4)開封:河南之縣。(5)比共侯:共侯旅罷軍位次百十四。故此侯百十五。(6)元狩:“元鼎”之誤。
(表略)
(1)禾成:縣名。王先謙日:“據《濁漳水注》,禾成作‘和城’,在巨鹿敬武、貫縣之間。”昔:《史表》作“耳”。(2)五年:《史表》作“二年”。(3)二十年:自高帝十一年至孝文四年,實二十一年。(4)堂陽:巨鹿之縣。(5)祝阿:平原之縣。色:《史表》作“邑”。(6)罌:“罌”上脫“以”字。(7)千八百戶:《史表》無“千”字。
(表略)
(1)長修:河東之縣。(2)攻項昌:《史表》作“功比須昌侯”,是。須昌侯趙衍百七,故此侯百八。(3)三月:《史表》作“正月”,是。(4)信平:即新平,淮陰之縣。(5)意:《史表》作“喜”。(6)陽平;東郡之縣。(7)擅搖:謂擅從役使之。(8)十一月:《史表》作“十一年正月辛未”,是。(9)營陵:北海之縣。(10)十一月:《史表》作“十一年”,是。11七年:《史表》作“六年”,誤。自高帝十一年至高後六年,正十五年。12土軍:西河之縣。式:《史表》作“武”。13信成:清河之縣。
(表略)
(1)阿武:涿郡之縣。(2)廣阿:巨鹿之縣。(3)敬:《史表》作“竟”。(4)越人:《公卿表》亦作“越人”,《史表》奪“人”字。(5)須昌:東郡之縣。(6)已醜:《史表》作“已酉”。
(表略)
(1)臨轅:《史表》同。惟傳世有“臨袁侯”虎符銘文、“臨袁邑丞”印,皆作“臨袁”(楊樹達說)。(2)中:《史表》作“忠”。(3)梁郎:仕梁為郎。官大夫:爵名第六級。(4)汲:河內之縣。紹:《史表》作“終”。公上:複姓。(5)太仆:《史表》作“太傅”。(6)乙酉:《史表》作“已巳”。(7)寧陵:陳留之縣。(8)謝:《史表》作“射”。(9)惠侯始:據引表,惠侯始薨於建元四年,而《史表》始薨於孝景五年,兩表不合。據《史表》,當補“亡(無)後,國除”四字。
(表略)
(1)汾陽:太原之且。(2)前三年:《史表》作“前二年”。櫟陽:《史表》作“陽夏”。(3)三月:《史表》作“二月”,是,高帝十一年三月丙辰朔,無辛亥。(4)太常:《史表》作“坐為太常,行太仆事,治嗇夫可年,益縱年,國除”。《公卿表》雲,“坐為謁問囚故太仆敬聲亂尊卑免”。“謁聞”,當作“謁問”。(5)戴:漢初縣名,後並入甾縣,屬梁國。(6)憚:《史表》作“悼”。(7)安侯軫:《史表》作“侯安期”。(8)十二年:“二”當作“三”。自高後三年至孝文七年,實十三年。
(表略)
(1)衍:周明泰《續封泥考略》卷四有衍侯邑丞印。(2)挾詔書論:詔書當奉持之,而挾以行,故論罪。(3)平州:在齊地。昭涉:《史表》同,複姓。錢大昕曰,“涉”,當作“沙”。(4)種:《史表》作“福”。(5)後一年:百衲本及《史表》作“後二年”,是。(6)涪:蜀郡之縣。(7)中牟:河南之縣。單:《史表》作“單父”,《索隱》引《漢表》同。此脫“父”字。(8)三十七年:誤。自孝文十三年至元光元年,止三十四年。如據《史表》自孝文十三年至元光四年,正三十七年。(9)十八年:誤。自元光二年至元鼎四年,為二十一年。如據《史表》,自元光五年至元鼎四年,正十八年。故《漢表》“元光二年”之“二”,實“五”之誤。
(表略)
(1)邔:南郡之縣。(2)夷侯榮成:《史表》作“慶侯榮盛”。(3)博陽:《史表》同。“傅陽”之誤。傅陽,楚國之縣(陳濞已封博陽)。(4)從:《史表》作“從起”。(5)元年:《史表》作“中五年”。
(表略)
(1)陽羨:吳郡之縣。《史表》作“陽義”,誤。(2)南和:廣平之縣。(3)下相:臨淮之縣。(4)順:《史表》作“慎”。順、慎,通用。(5)高陵:縣名,屬琅邪。王虞人:《史表》作“王周”。(6)十二月:,史表》作“十一月”。(7)九十二:高陵侯位次九十二,武原侯衛胠功與之比,第九十三,幫知不誤。表中曆侯程黑也為第九十二,顯然有誤。(8)侯弄弓:《史表》作“惠侯並弓”。陳直曰:考《漢印文字徵》第三、十二頁“盧弄弓印”,可證《史表》“並弓”為誤字。(9)十二年:“二”當作“三”。自孝文十三年至孝景二年,實十三年。
(表略)
(1)期思:汝南之縣。(2)一千戶:百衲本、官本及《史表》均作“二千戶”,是。諸表凡數“一”者皆略,如“千戶”雲。(3)戚:邑名。屬東郡觀縣。東海郡也有戚縣。季:當作“李”,詳見本書《灌嬰傳》。(4)賁侯長:《史表》缺此一代。(5)躁侯瑕:《史表》作“齊侯班”。(6)穀陽:沛郡之縣。《史表》作“穀陵”。(7)柘:沛群之縣。(8)卯:《史表》作“卬”。(9)懿侯解中:《史表》作“獻侯解”。(10)嗣:“嗣”下有闕文。
(表略)
(1)嚴:《史表》作“壯”,一作“莊”。《漢表》諱莊為嚴。猜:《史表》作“倩”。(2)煬:《史表》作“殤”,非。(3)節侯周:《史表》缺節侯周一代。(4)平壽:北海之縣。(5)成陽:汝南之縣。奚意:《史表》無“奚”字。(6)腰斬:《史表》作“鬼薪”。(7)桃:信都之縣。(8)淮南太守:《史表》作“淮陰守”。(9)懿侯:《史表》作“哀侯”。(10)由:《史表》作“申”。
(表略)
(1)高梁:地近河東郡楊縣。(2)使使:後一“使”字衍。(3)二月:《史表》作“三月”是。高帝十二年二月辛巳朔,無丙寅。(4)六十六:酈疥與肥如侯蔡寅、襄平侯紀通三侯位次俱重複。肥如侯當是六十六,襄平侯當作五十六(上文已述)。高梁侯疑是三十三,據《史表》“功比平侯嘉”,平侯嘉即平悼侯工師喜,平侯位次三十二,則高梁侯當是三十三。(5)侯平:《史表》缺侯平世次。(6)紀信:《史表》作“紀”。(7)二十二年:當作“二十三年”。自高後三年至孝文後元年,正二十三年。(8)二年:《史表》作“三年”,是。
(表略)
(1)景:《史表》作“甘泉”。競:《史表》作“竟”。(2)真粘:《史表》作“莫搖”。(3)嬩:“嫖”之誤。(4)張:廣平之縣。毛釋之:《史表》作“毛澤”。(5)中涓:《史表》“中涓”下有“騎”字。(6)郎騎:《史表》作“郎將”。(7)侯鹿:《史表》作“夷侯慶”。(8)煮棗:濟陰郡冤朐縣有煮棗城。端侯革朱:《史表》作“靖侯赤”。(9)越將:《史表》作“郎將”,是。(10)式:《史表》作“武”。(11)二十一年:自孝文二年至孝景中元年,實三十年。(12)傿陵:潁川之縣。《史表》作“鄢陵”。(13)十二月:當作“十二年”。《史表》作“十二年中”。
(表略)
(1)鹵:安定之縣。《史表》作“菌”,誤。(2)中尉:《史表》作“中涓”。(3)十二月:當作“十二年”。(4)此格脫“孫”字。(5)百四十七人:“四”當為“三”,百三十七人。(6)百五十三人:“五”當為“四”,序言百四十三人。百四十三人,皆高帝時封;而呂後令陳平差次,有所增刪;位次也有缺者,實難完全考明。(7)編:南郡之縣。便,桂陽之縣,分編縣而置。(8)黎朱蒼:《史表》作“利倉”。《索隱》引《漢表》作“朱蒼”。(9)彭祖:其上脫“侯”字。(10)扶:《史表》作“秩”。
(表略)
(1)平都:上郡之縣。(2)定齊降:《史表》作“降,定齊”,是。此誤倒。(3)孝惠三人:孝惠所封三人皆有第,顯然高帝以後增入。(4)侯生:此處記事有誤。據《史表》,“(高後)八年,侯買坐品氏事誅。國除”。張敖之子偃以教文元年降封南宮侯。校以《史表》,偃之子歐,歐之子生。生與買無關係。(5)北海:南宮乃信都之縣,非北海。(6)梧:楚國之縣。陽城:複姓。(7)郟:潁川之縣。(8)築長安城:始於惠帝元年,成於五年。
(表略)
(1)平定:西河之縣。(2)家車吏:主管漢王的家車。(3)八年:當作“十八年”。自元光二年至元鼎元年,實十八年。(4)博成:即博城,泰山之縣。(5)悼武王:周呂侯呂澤,高後追尊為悼武王。(6)已醜:《史表》作“乙酉”,是。高後元年四月甲子朔,乙酉乃二十二日,已醜乃二十六日,若博成侯以四月已醜封,則《史表》不應將其置於“四月乙酉”封的沛侯呂種之前。(7)沅陵:武陵之縣。(8)七月丙申:《史表》作“十一月壬申”。
(表略)
(1)中邑:勃海之縣。朱進:《史表》作“朱通”。(2)呂相:呂王之相。(3)樂平:後漢為東郡縣。(4)隊率:《史表》作“隊卒”。(5)買田宅不法:置田宅逾製,則是不法。(6)山都:南海之縣。恬啟:《史表》作“恬開”,諱“啟”為“開”。(7)憲侯:《史表》作“惠侯”。(8)二十三年:誤。自景帝四年至元狩四年,凡三十五年。(9)甘泉上林:甘泉上林宮,在甘泉宮內或附近,修建於漢武帝時(陳直說)。(10)祝茲:《史表》作“鬆茲”,是。鬆茲,廬江之縣。(11)從:《史表》作“從起”,是。(12)十一年:自高後四年至孝文後六年,凡二十七年。(13)七年:當作“後七年”。王先謙曰:“後七年也。後六年厲尚為將軍,未薨。《史表》亦誤作七年。‘十一年’當為二十七年。”(14)二十九年:當作“二十四年”。
(表略)
(1)成陰:《史表》作“成陶”,一作“陰”。(2)渡呂後:謂協助呂後渡水,得避寇難。(3)俞:清河之縣。《地理誌》作“鄃”。(4)朝陽侯:華寄。(5)醴陵:後漢為縣,屬長沙。(6)此表與《外戚恩澤侯表》略有矛盾。錢大昕曰:“此表失數不其(呂種)、漢陽(呂祿),而多一沛,又別出腄(呂通),不入隨父之例,與《外戚恩澤侯表》互異。”(7)陽信:在新野。(8)十三年:當作“十二年”。(9)十一月辛醜:《史表》作“三月辛醜”,誤。
(表略)
(1)壯武:膠東之縣。(2)樊:東平之縣。(3)從:“從”下當有“起”字。(4)中二年:《史表》作“中三年”,是。(5)二十一年:自孝景中三年至元朔元年,止二十年。衍“一”字。(6)沶陵:《史表》作“波陵”。(7)南■:河內有■亭。(8)坐後父:會於廷中而隨父,失朝廷以爵之序。
(表略)
(1)黎:東郡之縣。(2)父齊相:召平。(3)潰:《史表》作“澤”。(4)不出持馬:對於發馬給軍,匿而不出。(5)瓶:琅邪之縣。(6)弓高:信都之縣。《索隱》引《漢表》在營陵。(7)不得:班氏對此世次似疑,故有此言。《史表》雲:“(孝景)前元年,侯則元年”,“元朔五年,侯則薨”。按《史表》,前後相接。(8)嗣:據《史表》,當刪去“嗣”字。(9)龍雒:平原之縣。(10)?:“說”之誤。韓說先封龍雒侯,後封按道侯。
(表略)
(1)元封元年:此紀受封之時。已卯:《史表》作“丁卯”。(2)延和:即征和。(3)興嗣:《史表》作“長代”。(4)曾:本紀及《韓王信傳》作“增”。(5)元年:“元”乃“三”之誤。增薨於五鳳二年,見《宣紀》、《信傳》及《公卿表》,故寶嗣於五鳳三年。(6)元封:“元延”之誤。已入成帝時,豈能是“元封”。(7)敞弓:當作“持弓”。
(表略)
(1)二千戶:《史表》作“千四百三十二戶”。(2)釋之:《史表》作“澤之”。釋、澤,字通。(3)詐疾不從:乃不敬之罪。《史表》有“不敬”二字。(4)魏:襄城,潁川之縣,非魏郡。(5)故安:涿郡之縣。(6)二年:“元年”之誤。《史表》作“元年”,紀、傳均同。(7)五百戶:《史表》作“一千七百一十二戶”。(8)丁巳封:申屠嘉以丞相封侯。《百官表》與《將相表》皆載孝文後二年“八月庚午”為相封侯。(9)七年:如以孝文後二年至孝景二年計,則為八年。(10)侯共:《史表》作“恭侯蔑”,是。以■脫。共、恭,字通。(11)二十二年:誤。自孝景三年至元狩元年,凡三十三年。《史表》正合三十三。(12)三年:“二年”之誤。殿本與《史表》均作“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