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本卷是新製,在二十四史中絕無僅有。它以古代人物為經,以品第人物為緯,按九品分了九欄。根據表序“上智”“下愚”的理論及表所分的具體情況來看,品第標準,是以人的品行為主,參之以事功的大小和學術的高低。表名“古今人物”,實際上列古人而無今人(漢代人),其原因也許是:或是為了避嫌,不敢觸犯當今帝王權貴;或記古人以今人,作今人之鑒;或因今人已入紀、傳,多有評論,不必再煩筆墨。以表品第人物,乃是漢魏品評人物之風伊始的一個反映。後世正史都不列人表,可能是由於不敢品評帝王權貴之故。人的性格複雜,一生行事多異,設表框之,不大合適,品評尤不適宜。


    自書契之作(1),先民可得而聞者,經傳所稱,唐虞以上,帝王有號諡,輔佐不可得而稱矣,而諸子頗言之,雖不考乎孔氏(2),然猶著在篇籍,歸乎顯善昭惡,勸誡後人,故博采焉(3)。孔子日:“若聖與仁,則吾豈敢(4)?”又日:“何事於二,必也聖乎(5)!”未知(智),焉得仁(6)?“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7)。”又日:“中人之上,可以語上也(8)。”“唯上智與下愚不移(9)。”傳日(10):如堯舜,禹、稷、契與之為善則行,鯀、?兜欲與為惡則誅(11)。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桀討,龍逢、比幹欲與之為善則誅(12),於莘、崇侯與之為惡則行(13)。可與惡為,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齊桓公,管仲相之則霸,豎貂輔之則亂(14)。可與為善,可與為惡,是謂中人。因茲以列九等之序,究極經傳,繼世相次(15),總備古今之略要雲。


    (1)書契:文字記載。(2)孔氏:孔子。(3)博采:謂不僅記載帝王,還博采臣民。(4)孔子日等句:引語見《論語·述而篇》。謂孔子謙稱不敢當聖與仁。(5)又日等句:引語見《論語·雍也篇》。意謂凡事行仁,必定是聖人。(6)“未知,焉得仁”:見《論語·公冶長篇》。意謂尚未能為智,怎能即為仁。(7)“生而知之者,上也”等句:見《論語·季氏篇》。困:謂處於困境。(8)“中人以上”等句:見《論語雍也篇》。謂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9)引語見《論語·陽貨篇》。(10)傳:謂解說經義者。(11)鯀:夏禹之父。?兜:傳說中堯舜時的惡人。“與”下當有“之”字。(12)龍逢:夏桀之臣。比幹:商紂之臣。兩人皆直諫而死。(13)於莘:桀之邪臣。梁玉繩日:“於”當為“幹”,各本俱訛。崇侯:紂之佞臣。(14)豎貂:即寺人貂。(15)繼世相次:謂以世代先後編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班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班固並收藏漢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