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生,屬虎。他39歲登極,在位30年,享年69歲。
道光皇帝在清朝十二帝中,是惟一嫡子繼承皇位的皇帝。清代第一個繼位者皇太極,不是嫡出;皇太極的兒子福臨,是第九子,母親為莊妃;順治的兒子康熙,是第三子,母親佟佳氏,也是妃子;康熙的兒子雍正,是第四子,母烏雅氏,為德妃;雍正的兒子乾隆,是第四子,母鈕祜祿氏,也是妃子;乾隆的兒子嘉慶,是第十五子,母魏佳氏,為皇貴妃。以上是道光皇帝的先輩,再看他的後輩:道光的兒子鹹豐,是第四子,母鈕祜祿氏,為貴妃;鹹豐的兒子同治,是獨子,母為懿貴妃;光緒、宣統都不是皇子。所以,隻有道光是嫡子繼承皇位的皇帝。道光是嘉慶的第二子,母喜塔拉氏,生前正式冊立為皇後。喜塔拉氏,副都統、內務府總管和爾經額之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為顒琰冊喜塔拉氏為嫡福晉,這年顒琰15歲。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喜塔拉氏在皇宮擷芳殿生下一子,名綿寧(旻寧),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嘉慶即位,冊喜塔拉氏為皇後。但她沒有福氣,當了一年零三十七天皇後,便得病死去。這年旻寧16歲。
皇父對旻寧格外關懷、悉心教導,要他靜心讀書,修心養性。旻寧受到儒家教育,“經史融通,奎藻日新”,以此自詡,學而有成。他“日與詩書相砥礪”,寫成《養正書屋詩文》40卷。他親筆書寫“至敬、存誠、勤學、改過”四個條幅,掛在屋中,以提示自己要修身養性,也是向皇父表露心跡。他曾寫道:“事愈大,心愈小;情愈急,氣愈和。”可見旻寧在當皇子時,注意磨煉自己的性格。
旻寧32歲,也就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發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宮的突發性事件。這年,旻寧隨皇父巡狩木蘭,因陰雨綿綿,無法圍獵,奉命先期回到京師。當林清率領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衝向養心殿時,旻寧正在上書房讀書,聞變後表現鎮定,“急命進撒袋、鳥銃、腰刀,飭太監登垣以望”。這時,有的教民手舉白旗,攀牆登殿,靠近養心門,旻寧“發鳥銃殪(打死)之,再發再殪”。旻寧在事件中,還“飛章上聞”,向皇父奏報;“嚴命禁城四門”,到儲秀宮安撫皇母;親自率領侍衛到西長街一帶訪查。旻寧在這一事變中的表現,使他在內廷上下威望大增。或讚其智勇沉著,或譽其舉措有方。嘉慶帝在回京途中得到奏報,即封旻寧為智親王,他所使用的槍也命名為“威烈”。
盡避旻寧有出色的表現,又秘密定為儲君,但在皇位繼承中,仍出現風波。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到熱河秋獮,自圓明園啟程。命皇次子智親王旻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隨駕。這年,嘉慶61歲,“身體豐腴,精神強固”。二十四日,嘉慶到達熱河行宮,“聖躬不豫”。當天,嘉慶到城隍廟拈香,又到永佑宮行禮。二十五日,嘉慶病情嚴重,當夕崩逝。嘉慶暴死,死因不明。有人據皇族後人的口碑,說嘉慶死於雷擊。如果此說屬實,清人官私著作,不敢如實記載。嘉慶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體肥胖,天氣暑熱,旅途勞頓,誘發心腦血管病而猝死。嘉慶皇帝突然駕崩,國不可一日無主,皇位繼承就成為當時朝廷的頭等大事。但是,旻寧繼位,史有疑案。
祖製家法:皇帝立儲的匣,按清朝“家法”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麵。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在乾清宮西暖閣,宣布實行“秘密立儲”。皇帝立皇太子的禦書匣,懸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在道光之前,開啟“匣”宣示傳位密旨繼位者,隻有乾隆和嘉慶。乾隆敘述開啟“匣”的過程說:“逮皇考傳位聯躬,宣示密緘,倉猝之際,朕不敢自行啟封,召同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當麵展緘敬閱。”這就是所謂“公同手啟,立定大統”。由此可見,“宣示密緘”是嗣君與朝臣共同開啟的。乾隆內禪皇位給嘉慶,是由乾隆親自開啟匣宣諭的。其經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密立皇十五子顒琰(嘉慶)為皇太子,按照雍正帝立下的規矩收藏秘密立儲詔書。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在圓明園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將癸巳(乾隆三十八年)所定密緘嗣位皇子之名,公同閱看,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雲雲。嘉慶秘密立儲禦書的匣,自然不應例外。嘉慶在避暑山莊病逝後,本應立即派大臣急馳北京,到乾清宮取下正大光明匾後的秘密立儲禦書。但是,當時並沒有這樣做。那麽秘密立儲禦書收藏在何處?據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情狀,匣禦書由嘉慶隨身攜帶。《碑文》記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淵閣大學士,晉太子太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隨從嘉慶帝到熱河秋獮,“甫駐蹕,聖躬驟有疾,不豫。變出倉猝,從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內臣翻檢皇帝遺物,最後在嘉慶皇帝近侍身邊的“小金合”裏找到了傳位詔書。“匣”沒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匣”開啟時也沒有儲君等在場,這是違背清室“家法”的。於是有的學者認為:“‘匣’隨嘉慶帶往避暑山莊的記載,實難征信。”此為曆史疑雲之一。
宗室建議:嘉慶剛斷氣,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建議由旻寧繼位。禧恩,宗室,滿洲正藍旗,睿親王淳穎之子。這裏要補充一句,就是睿親王多爾袞沒有兒子,其弟多鐸的兒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襲睿親王。多爾袞被革王爵、撤廟享後,多爾博又歸宗多鐸後。乾隆傍多爾袞平反,恢複多爾袞睿親王封號,多爾博仍為多爾袞的繼承者。其時多爾博已死多年,命他的五世孫淳穎襲睿親王爵。睿親王淳穎是嘉慶懲治和珅所依靠的重要親信和得力大臣,他的兒子禧恩,初入宮為頭等侍衛,繼升為禦前侍衛,後升為內務府大臣。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禧恩作為內務府大臣,隨嘉慶皇帝車駕到避暑山莊。《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禧恩以內廷扈從,建議宣宗有定亂勳,當繼位。樞臣托津、戴均元等猶豫。禧恩抗論,眾不能奪。會得秘匱朱諭,乃偕諸臣,奉宣宗即位。”禧恩出身宗室,地位重要,影響亦大,其建議沒有得到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等認同,這道光《情殷鑒古圖》說明,奉旻寧嗣位一事在當時似曾經過一場激烈的爭論。禧恩建議旻寧繼位表明:嘉慶生前並未就嗣位之事在大臣中公布,禧恩建議時也未公啟匣。否則,托津、戴鈞元等不會“猶豫”而不表態。所謂“公啟匣,宣示禦書”之說,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隻是內務府大臣,按照“家法”,他沒有資格“建議旻寧繼位”,可是他又為什麽違背“家法”而這樣“建議”?此為曆史疑雲之二。
太後懿旨:孝和睿皇後傳懿旨讓旻寧嗣位。嘉慶先後有兩位皇後,第一位是孝淑睿皇後,喜塔拉氏,為道光的生母,她隻當了一年多的皇後就病死;第二位皇後是孝和睿皇後,鈕祜祿氏。她生下兩個兒子——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綿忻,但她對旻寧備加照顧,他們關係很好。孝和睿皇後並不知嘉慶皇帝密詔匣在什麽地方,她應當也不知道“秘密立儲”所立的皇太子是誰。然而,當她在北京皇宮驚悉嘉慶崩於熱河行宮噩耗時,便發出懿旨:“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付托,撫馭黎元。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衝,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這個皇太後懿旨,對於旻寧嗣位,關係極為重要。旻寧在熱河接奉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恩不盡!後來所有正史均隻記載了避暑山莊公啟匣之事。道光複奏皇太後文曰:“子臣(旻寧)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聖躬不豫,至戌刻大漸……維時禦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恭啟匣,有皇父禦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朱諭一紙。該大臣等,合詞請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為重,繼承大統。子臣遜讓,至再至三。該大臣等,固請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頭,感悚不能言喻……謹將匣所藏皇父朱諭,恭呈懿覽,謹繕折複奏,恭謝慈恩。七月二十九日。”當年康熙繼位,是孝莊太後的意思,但是用順治遺詔名義宣布的,而不是用皇太後“懿旨”的名義。這裏產生了問題:皇太後指令旻寧繼位違背“祖製”、“家法”,如果懿旨同遺詔發生矛盾怎麽辦?此為曆史疑雲之三。
朝臣態度:《清史稿·托津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托津偕大學士戴均元,手啟寶盒,奉宣宗即位。”托津,為滿洲富察氏,自嘉慶十年(1805年)開始任軍機大臣,又任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東閣大學士,可謂樞密老臣、朝廷重臣。《清史稿·戴均元傳》也記載:“扈從熱河,甫駐蹕,帝不豫,向夕大漸。戴均元,乾隆進士,官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均元與大學士托津督內侍檢禦篋,得小金盒,啟,宣示禦書立宣宗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後發喪。”這兩條記載,同《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尋找並開啟匣的情狀:在嘉慶臨終時,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監,翻箱倒匱,尋覓匣,最後由近侍於身間找出小金盒。而前引《清史稿·宗室禧恩傳》所載,禧恩建議立旻寧,托津、戴均元均猶豫,則並無其事。托津、戴均元開啟金盒時,也沒有見記載當事人旻寧在場。人們對此事的真偽產生懷疑。此為曆史疑雲之四。
實錄記載:嘉慶秘密立儲朱諭密旨緘藏在“匣”內。《清仁宗實錄》載:“上(嘉慶)疾大漸,召禦前大臣賽衝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匣,宣示禦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清仁宗實錄》是道光繼位之後修纂的。《清宣宗實錄》也記載:“仁宗疾大漸,召禦前大臣賽衝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匣,宣示禦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朱諭一紙。戌刻,仁宗崩……扈從諸臣,遵奉硃筆遺旨,請上即正尊位。上號慟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實錄》是鹹豐修的,不會同他父皇纂修的《清仁宗實錄》相違背。以上兩個“實錄”總算把這件事作了自圓其說。在相關的檔案中,“公啟匣”為“公啟密緘”。據此,當嘉慶病危時,臨終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啟匣”,立旻寧為皇太子。然而,這同前麵《清史稿·宗室禧恩傳》的記載相矛盾。此為曆史疑雲之五。
由上看出,旻寧繼位,得到以禧恩為代表的宗室之建議和認同,又得到皇太後的中宮懿旨和皇弟瑞親王綿忻的讚同,最主要是有軍機大臣等開啟匣的禦書聖旨。旻寧繼位,皇太後與瑞親王綿忻、宗室禧恩、軍機大臣等達成共識,和平過渡。但是,在官私記載中,前後矛盾,彼此抵牾,仍給人們留下重重迷霧。
八月二十二日,嘉慶帝的靈柩從避暑山莊運回到北京,在乾清宮停放。先是,嘉慶暴卒,事前毫無準備,避暑山莊沒有準備棺木。旻寧命速送“梓宮”來熱河,嘉慶遺體在避暑山莊入殮,由承德運往北京。旻寧跟隨靈柩而行,並已開始處理政務。八月二十七日,旻寧正式即位於太和殿,頒詔天下,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六代皇帝。
道光執政30年,做了不少事情。他在懲治貪汙、整頓吏治、治河通漕、清厘鹽政、開通海運等方麵,也有或多或少的成績。道光一生中最大的政績,是平息回部張格爾的騷亂,鞏固了新疆。道光30年的皇帝生涯,算是勤政,也算是節儉。他自詡道:“自禦極至今,凡批覽章奏,引對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野史說道光穿帶補丁的褲子,於是大臣們仿效,也“綴一圓綢膝間”。節儉,對於一位皇帝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但是,評價一位君主、一位政治家,主要看他在曆史潮流中,是站在前麵,還是落在後麵;看他在國家與民族利益上,是維護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還是喪失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道光皇帝禁煙運動失敗,鴉片戰爭失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他要承擔相應的曆史責任。
關於鴉片戰爭,中學教科書裏講得很詳細。下麵我們對鴉片烽火做點思考。
鴉片戰爭是道光朝曆史、是清朝曆史、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這方麵的書籍文章很多,曆史教科書也講得很多。但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鴉片戰爭清朝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曆史責任者是穆彰阿還是道光帝?
道光繼位後,來不及處理鴉片問題,而是先著手解決最為緊迫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調整中樞機構大員,將嘉慶時的重臣大學士托津、戴均元等換掉,組成包括曹振鏞、穆彰阿等在內的新的朝廷班子;第二件是治理河漕;第三件是道光八年(1828年),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然而,西北烽火剛熄,東南硝煙又起。
鴉片流入,由來已久。道光皇帝的皇曾祖父雍正開始禁煙,皇祖父乾隆下令禁煙,皇父嘉慶也屢令禁煙。但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雍正時每年走私進口鴉片200箱,乾隆時增至1000箱,嘉慶間又增至4000箱。道光開始禁煙,遇到很大阻力。鴉片走私,更加囂張,年突破30000箱,流失白銀3000萬兩。這時朝臣對禁煙政策有兩派意見:以許乃濟為首的弛禁派和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朝廷大臣發生兩派觀點並不奇怪,問題是道光皇帝如何決策。當年康熙皇帝,在是不是要平定三藩、是不是要統一台灣、是不是要反擊沙俄侵略、是不是要親征噶爾丹等重大問題上,都麵臨不同的意見。康熙的英明在於:他判斷並支持朝臣的正確意見,而且支持到底,絕不動搖,直至勝利。
道光皇帝開始決定支持林則徐嚴禁鴉片的主張,派他為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到廣州禁煙。林則徐堅稱:“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則徐嚴禁鴉片,必然損害一些人的不法利益,也必然損害英國殖民者的不法利益,因而定然遭到他們的反抗。道光皇帝作為一朝君主、一個政治家,他應該看到或預見到這一點。對英國殖民者可能由此而產生的反應——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貿易的,預先采取防範措施。但是,他沒有做到這一點。結果,鴉片戰爭兵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清朝失敗,以下兩點,值得思考:
首先,鴉片戰爭中清朝的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
不錯,當時英國的確比較先進,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而清朝經濟落後、君主專製、吏治腐敗、軍備廢弛。“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事物的普遍性。但事物還有特殊性,要對具體曆史事件進行具體曆史分析。中英鴉片戰爭,從戰略和戰術兩個方麵,可做如下思考:
從戰略來說:
一則,國力——道光時清朝人口4萬萬,儼然是東方一個大國,英國當時還沒有成為“日不沒國”;且英國跨越重洋,長驅遠襲,以動對靜,以勞對逸。清朝有可能打敗英國的侵略。
二則,軍事——英國進攻,而清朝防禦;英國兵少,而清軍兵多;英國後方太遠,而清朝在本土作戰。
三則,民心——英國是侵略的一方,清朝是反侵略的一方,並得到國民的支持。林則徐、鄧廷楨發出告示:“如果英夷兵船進入內河,許以人人持刀痛殺。”
從戰術來說:
一則,兵力——1840年6月,由英國全權代表懿律統帶的侵略軍4000人,乘艦船40餘艘到達澳門。這支軍隊,數量有限,隻要認真抵抗,完全可以取得勝利。
二則,後方——當時歐亞交通艱難,英軍戰線太長。7月初,侵略軍進犯廈門,遭到鄧廷楨率福建軍民抗擊,就北駛浙江定海,定海總兵葛雲飛等壯烈犧牲,定海失陷。這時,清朝也隻是小的失利。8月,英國派船到白河口投書,向清政府直接恫嚇。清軍在總體上完全占有優勢。
三則,武器——當時英軍使用的武器,海軍雖用蒸汽機裝備,但很多還是帆船;陸軍雖使用後膛裝彈的火槍和火炮,比清軍稍先進一些,但並不像後來差距拉得那麽大。
弱勝強,少勝多的例子,曆史上是很多的。道光皇帝的祖先,當年薩爾滸之戰、鬆錦之戰,八旗軍都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在外國,1894年(光緒二十年),埃塞俄比亞國王孟尼利克二世,號召軍民抵抗意大利的侵略。經過兩年軍民奮戰,打敗意軍侵略,迫使其在和約上簽字,承認埃塞俄比亞是獨立的國家。
所以,從戰略、戰術分析,清朝有可能打勝這一仗,但清朝卻打敗了。
其次,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曆史責任是在穆彰阿還是在道光帝?
認識鴉片戰爭失敗原因有一個過程。開始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嚴禁派與主戰派,其代表是林則徐。道光皇帝罷了林則徐的官,並將他遣戍新疆伊犁。後來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弛禁派和主和派,其代表是穆彰阿、琦善等。應當說,後者的認識比前者進了一步,但還有深入探討的空間。下麵對朝廷軍機大臣和大學士的構成做一個分析:
道光二十年(1840年),朝廷的軍機大臣有: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隆文、何汝霖5人,大學士有穆彰阿、潘世恩、琦善、王鼎、伊裏布(差往浙江)、湯金釗6人。在京的軍機大臣和大學士共8人,其中軍機大臣兼大學士的有:穆彰阿、潘世恩、王鼎3人。其中潘世恩狀元出身,遇事退讓,僅為“伴食”而已。這三個人,穆彰阿為領班軍機大臣、首輔大學士,潘世恩是穆彰阿的阿附者,琦善是大學士兼直隸總督,後署兩廣總督。所以,朝廷實際分為兩派:以穆彰阿等為一派,王鼎等為另一派。因此,主和派的代表是穆彰阿,主戰派的代表是王鼎。下麵對穆彰阿和王鼎分別說一下。
先說穆彰阿一方:
《清史稿·穆彰阿傳》記載:穆彰阿,滿洲鑲藍旗人,嘉慶進士,任內務府大臣、直上書房、翰林院掌院學士、大學士、軍機大臣。“穆彰阿當國,主和議,為海內所叢詬。上既厭兵,從其策,終道光朝,恩眷不衰”。穆彰阿是揣摩道光皇帝的心理,觀察道光皇帝的意向,才主張和議的。《清史稿·穆彰阿傳》明確記載:“穆彰阿窺帝意移,乃讚和議,罷則徐,以琦善代之。”
以上就是說:第一,穆彰阿主和是窺伺道光皇帝旨意而秉承的;第二,因為道光主和,穆彰阿乃跟著讚成主和,這裏的主從關係不能顛倒;第三,罷免林則徐是穆彰阿根據道光皇帝意圖行事的。像林則徐這樣的封疆大吏,沒有道光的“諭旨”,穆彰阿再專權也是搬不倒的;第四,琦善身任文淵閣大學士、直隸總督,其替代林則徐,沒有道光皇帝諭準同樣也是不能的。在大敵當前之時,林則徐被斥責、革職並謫戍伊犁,這和當年崇禎皇帝在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逮捕並事後淩遲袁崇煥一樣,都是“自毀長城”!曆史的悲劇又一次重演。
總之,穆彰阿窺出道光之所思,說出道光之所欲言,做出道光之所欲為,所以穆彰阿始終得到道光的支持與信任。因此,鴉片戰爭的責任主要應由道光皇帝來負。
道光過於無知。道光皇帝問道:“英吉利至新疆各部,有旱路可通?”這是早在康熙時候已經解決的常識問題。道光皇帝對西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一無所知,卻無知者無畏,對英國的堅船利炮,依然不屑一顧!
道光過於無勇。他如有當年努爾哈赤親自指揮薩爾滸大戰的精神,有皇太極抱病親自指揮鬆錦大戰的意誌,有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的氣魄,率軍禦駕親征,調動天下“勤王”,等侵略軍在天津大沽登岸後聚而殲之,這場戰爭是不會打輸的,當然也不會有《南京條約》之恥。
由上可見,穆彰阿、琦善是體會道光的旨意、按照道光意旨行事的。穆彰阿賣國、誤國,最後的總根源是道光皇帝。
再說王鼎一方:
《清史稿·王鼎傳》記載:王鼎,陝西蒲城人。少年家貧,學習勤奮,性耿直,尚氣節。到北京參加禮部考試,大學士王傑與王鼎同族,打算幫助他,他卻不願求助。王傑說:“觀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繼吾後!”嘉慶元年(1796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後授戶部尚書。回疆事平,因讚畫有功,繪像紫光閣。又受命清理長蘆鹽政積欠銀900萬兩。後管刑部,直上書房,拜東閣大學士。王鼎官拜大學士、軍機大臣後,受命河南治河。時黃河在河南祥符決口,他初到開封,見四麵汪洋,城牆將旦夕塌圮。王鼎“躬率吏卒巡護,獲無恙。洎(ji)工興,親駐工次,倦則寢肩輿中”。這項河工用銀600萬,而前此馬營、儀封工程用銀1675萬。
在鴉片戰爭期間,大學士、軍機大臣王鼎,演出了一場“屍諫”的悲壯史劇。說到“屍諫”,人們會想起“史魚屍諫”的故事:史魚為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以正直敢諫而著名。史魚是一位智者,他說:“富而能臣,必免於難”、“驕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史魚諫衛靈公斥退彌子瑕,而用蘧(qu)伯玉。他為了引起衛靈公的重視,采用了“屍諫”。所以,《論語·衛靈公》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王鼎就是史魚一類的直臣。《清史稿·王鼎傳》記載:自禁煙事起,英吉利兵犯沿海,鼎力主戰。至和議將成,林則徐以罪譴。鼎憤甚,還朝爭之力,宣宗慰勞之,命休沐養屙。越數日,自草遺疏,劾大學士穆彰阿誤國。閉戶自縊,冀以屍諫。軍機章京陳孚恩,穆彰阿黨也,滅其疏,別具以聞。……鼎清操絕俗,生平不受請托,亦不請托於人。卒之日,家無餘貲。
“王鼎屍諫”與穆彰阿得勢,這是道光皇帝的兩麵鏡子,它反映出:“君子消沉,小人猖獗!”道光皇帝在位時期,清朝的危機更加嚴重。道光雖有“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卻不能采納忠言,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定,所以,“國步之瀕,肇端於此”。孟森先生認為:“宣宗之庸暗,亦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
從此,西方侵略者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道光是中國兩千年帝製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鴉片戰爭的失敗,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道光皇帝應負主要曆史責任。
道光把自己的名字永遠地寫在中華文明史的恥辱柱上,這將成為後世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者戒!
旻寧個人小檔案
姓名:愛新覺羅·旻寧
出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
屬相:虎
卒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
享年:69歲
諡號:成皇帝
廟號:宣宗
陵寢:慕陵(清西陵)
父親:顒琰(嘉慶)
母親:喜塔拉氏,孝淑睿皇後
初婚:13歲結婚,配偶鈕祜祿氏,配偶:20人,皇後鈕祜祿氏
子女:9子,10女
繼位人:奕(鹹豐)
最得意:林清事件鳴槍殪
最失意:鴉片戰爭失敗
最不幸:母親早逝
最痛心:簽訂《南京條約》
最擅長:節儉
道光皇帝在清朝十二帝中,是惟一嫡子繼承皇位的皇帝。清代第一個繼位者皇太極,不是嫡出;皇太極的兒子福臨,是第九子,母親為莊妃;順治的兒子康熙,是第三子,母親佟佳氏,也是妃子;康熙的兒子雍正,是第四子,母烏雅氏,為德妃;雍正的兒子乾隆,是第四子,母鈕祜祿氏,也是妃子;乾隆的兒子嘉慶,是第十五子,母魏佳氏,為皇貴妃。以上是道光皇帝的先輩,再看他的後輩:道光的兒子鹹豐,是第四子,母鈕祜祿氏,為貴妃;鹹豐的兒子同治,是獨子,母為懿貴妃;光緒、宣統都不是皇子。所以,隻有道光是嫡子繼承皇位的皇帝。道光是嘉慶的第二子,母喜塔拉氏,生前正式冊立為皇後。喜塔拉氏,副都統、內務府總管和爾經額之女。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乾隆為顒琰冊喜塔拉氏為嫡福晉,這年顒琰15歲。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喜塔拉氏在皇宮擷芳殿生下一子,名綿寧(旻寧),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嘉慶即位,冊喜塔拉氏為皇後。但她沒有福氣,當了一年零三十七天皇後,便得病死去。這年旻寧16歲。
皇父對旻寧格外關懷、悉心教導,要他靜心讀書,修心養性。旻寧受到儒家教育,“經史融通,奎藻日新”,以此自詡,學而有成。他“日與詩書相砥礪”,寫成《養正書屋詩文》40卷。他親筆書寫“至敬、存誠、勤學、改過”四個條幅,掛在屋中,以提示自己要修身養性,也是向皇父表露心跡。他曾寫道:“事愈大,心愈小;情愈急,氣愈和。”可見旻寧在當皇子時,注意磨煉自己的性格。
旻寧32歲,也就是嘉慶十八年(1813年),發生了天理教民攻入皇宮的突發性事件。這年,旻寧隨皇父巡狩木蘭,因陰雨綿綿,無法圍獵,奉命先期回到京師。當林清率領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衝向養心殿時,旻寧正在上書房讀書,聞變後表現鎮定,“急命進撒袋、鳥銃、腰刀,飭太監登垣以望”。這時,有的教民手舉白旗,攀牆登殿,靠近養心門,旻寧“發鳥銃殪(打死)之,再發再殪”。旻寧在事件中,還“飛章上聞”,向皇父奏報;“嚴命禁城四門”,到儲秀宮安撫皇母;親自率領侍衛到西長街一帶訪查。旻寧在這一事變中的表現,使他在內廷上下威望大增。或讚其智勇沉著,或譽其舉措有方。嘉慶帝在回京途中得到奏報,即封旻寧為智親王,他所使用的槍也命名為“威烈”。
盡避旻寧有出色的表現,又秘密定為儲君,但在皇位繼承中,仍出現風波。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慶到熱河秋獮,自圓明園啟程。命皇次子智親王旻寧、皇四子瑞親王綿忻隨駕。這年,嘉慶61歲,“身體豐腴,精神強固”。二十四日,嘉慶到達熱河行宮,“聖躬不豫”。當天,嘉慶到城隍廟拈香,又到永佑宮行禮。二十五日,嘉慶病情嚴重,當夕崩逝。嘉慶暴死,死因不明。有人據皇族後人的口碑,說嘉慶死於雷擊。如果此說屬實,清人官私著作,不敢如實記載。嘉慶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體肥胖,天氣暑熱,旅途勞頓,誘發心腦血管病而猝死。嘉慶皇帝突然駕崩,國不可一日無主,皇位繼承就成為當時朝廷的頭等大事。但是,旻寧繼位,史有疑案。
祖製家法:皇帝立儲的匣,按清朝“家法”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麵。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十七日,雍正皇帝在乾清宮西暖閣,宣布實行“秘密立儲”。皇帝立皇太子的禦書匣,懸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在道光之前,開啟“匣”宣示傳位密旨繼位者,隻有乾隆和嘉慶。乾隆敘述開啟“匣”的過程說:“逮皇考傳位聯躬,宣示密緘,倉猝之際,朕不敢自行啟封,召同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當麵展緘敬閱。”這就是所謂“公同手啟,立定大統”。由此可見,“宣示密緘”是嗣君與朝臣共同開啟的。乾隆內禪皇位給嘉慶,是由乾隆親自開啟匣宣諭的。其經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密立皇十五子顒琰(嘉慶)為皇太子,按照雍正帝立下的規矩收藏秘密立儲詔書。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在圓明園勤政殿,召集皇子皇孫、王公大臣等“將癸巳(乾隆三十八年)所定密緘嗣位皇子之名,公同閱看,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雲雲。嘉慶秘密立儲禦書的匣,自然不應例外。嘉慶在避暑山莊病逝後,本應立即派大臣急馳北京,到乾清宮取下正大光明匾後的秘密立儲禦書。但是,當時並沒有這樣做。那麽秘密立儲禦書收藏在何處?據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情狀,匣禦書由嘉慶隨身攜帶。《碑文》記載: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淵閣大學士,晉太子太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隨從嘉慶帝到熱河秋獮,“甫駐蹕,聖躬驟有疾,不豫。變出倉猝,從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內臣翻檢皇帝遺物,最後在嘉慶皇帝近侍身邊的“小金合”裏找到了傳位詔書。“匣”沒有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之後,“匣”開啟時也沒有儲君等在場,這是違背清室“家法”的。於是有的學者認為:“‘匣’隨嘉慶帶往避暑山莊的記載,實難征信。”此為曆史疑雲之一。
宗室建議:嘉慶剛斷氣,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建議由旻寧繼位。禧恩,宗室,滿洲正藍旗,睿親王淳穎之子。這裏要補充一句,就是睿親王多爾袞沒有兒子,其弟多鐸的兒子多爾博過繼給多爾袞,襲睿親王。多爾袞被革王爵、撤廟享後,多爾博又歸宗多鐸後。乾隆傍多爾袞平反,恢複多爾袞睿親王封號,多爾博仍為多爾袞的繼承者。其時多爾博已死多年,命他的五世孫淳穎襲睿親王爵。睿親王淳穎是嘉慶懲治和珅所依靠的重要親信和得力大臣,他的兒子禧恩,初入宮為頭等侍衛,繼升為禦前侍衛,後升為內務府大臣。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禧恩作為內務府大臣,隨嘉慶皇帝車駕到避暑山莊。《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禧恩以內廷扈從,建議宣宗有定亂勳,當繼位。樞臣托津、戴均元等猶豫。禧恩抗論,眾不能奪。會得秘匱朱諭,乃偕諸臣,奉宣宗即位。”禧恩出身宗室,地位重要,影響亦大,其建議沒有得到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等認同,這道光《情殷鑒古圖》說明,奉旻寧嗣位一事在當時似曾經過一場激烈的爭論。禧恩建議旻寧繼位表明:嘉慶生前並未就嗣位之事在大臣中公布,禧恩建議時也未公啟匣。否則,托津、戴鈞元等不會“猶豫”而不表態。所謂“公啟匣,宣示禦書”之說,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隻是內務府大臣,按照“家法”,他沒有資格“建議旻寧繼位”,可是他又為什麽違背“家法”而這樣“建議”?此為曆史疑雲之二。
太後懿旨:孝和睿皇後傳懿旨讓旻寧嗣位。嘉慶先後有兩位皇後,第一位是孝淑睿皇後,喜塔拉氏,為道光的生母,她隻當了一年多的皇後就病死;第二位皇後是孝和睿皇後,鈕祜祿氏。她生下兩個兒子——皇三子綿愷和皇四子綿忻,但她對旻寧備加照顧,他們關係很好。孝和睿皇後並不知嘉慶皇帝密詔匣在什麽地方,她應當也不知道“秘密立儲”所立的皇太子是誰。然而,當她在北京皇宮驚悉嘉慶崩於熱河行宮噩耗時,便發出懿旨:“今哀遘升遐,嗣位尤為重大。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現隨行在,自當上膺付托,撫馭黎元。但恐倉卒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衝,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靈,以順天下臣民之望。”這個皇太後懿旨,對於旻寧嗣位,關係極為重要。旻寧在熱河接奉懿旨時,伏地叩頭,感恩不盡!後來所有正史均隻記載了避暑山莊公啟匣之事。道光複奏皇太後文曰:“子臣(旻寧)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聖躬不豫,至戌刻大漸……維時禦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恭啟匣,有皇父禦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朱諭一紙。該大臣等,合詞請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為重,繼承大統。子臣遜讓,至再至三。該大臣等,固請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頭,感悚不能言喻……謹將匣所藏皇父朱諭,恭呈懿覽,謹繕折複奏,恭謝慈恩。七月二十九日。”當年康熙繼位,是孝莊太後的意思,但是用順治遺詔名義宣布的,而不是用皇太後“懿旨”的名義。這裏產生了問題:皇太後指令旻寧繼位違背“祖製”、“家法”,如果懿旨同遺詔發生矛盾怎麽辦?此為曆史疑雲之三。
朝臣態度:《清史稿·托津傳》記載:“仁宗崩於熱河避暑山莊,事出倉猝,托津偕大學士戴均元,手啟寶盒,奉宣宗即位。”托津,為滿洲富察氏,自嘉慶十年(1805年)開始任軍機大臣,又任正白旗領侍衛內大臣、東閣大學士,可謂樞密老臣、朝廷重臣。《清史稿·戴均元傳》也記載:“扈從熱河,甫駐蹕,帝不豫,向夕大漸。戴均元,乾隆進士,官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上書房總師傅。均元與大學士托津督內侍檢禦篋,得小金盒,啟,宣示禦書立宣宗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後發喪。”這兩條記載,同《清史稿·宗室禧恩傳》記載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記載當時尋找並開啟匣的情狀:在嘉慶臨終時,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監,翻箱倒匱,尋覓匣,最後由近侍於身間找出小金盒。而前引《清史稿·宗室禧恩傳》所載,禧恩建議立旻寧,托津、戴均元均猶豫,則並無其事。托津、戴均元開啟金盒時,也沒有見記載當事人旻寧在場。人們對此事的真偽產生懷疑。此為曆史疑雲之四。
實錄記載:嘉慶秘密立儲朱諭密旨緘藏在“匣”內。《清仁宗實錄》載:“上(嘉慶)疾大漸,召禦前大臣賽衝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匣,宣示禦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清仁宗實錄》是道光繼位之後修纂的。《清宣宗實錄》也記載:“仁宗疾大漸,召禦前大臣賽衝阿、索特納木多布齋,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盧蔭溥、文孚,總管內務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啟匣,宣示禦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朱諭一紙。戌刻,仁宗崩……扈從諸臣,遵奉硃筆遺旨,請上即正尊位。上號慟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實錄》是鹹豐修的,不會同他父皇纂修的《清仁宗實錄》相違背。以上兩個“實錄”總算把這件事作了自圓其說。在相關的檔案中,“公啟匣”為“公啟密緘”。據此,當嘉慶病危時,臨終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啟匣”,立旻寧為皇太子。然而,這同前麵《清史稿·宗室禧恩傳》的記載相矛盾。此為曆史疑雲之五。
由上看出,旻寧繼位,得到以禧恩為代表的宗室之建議和認同,又得到皇太後的中宮懿旨和皇弟瑞親王綿忻的讚同,最主要是有軍機大臣等開啟匣的禦書聖旨。旻寧繼位,皇太後與瑞親王綿忻、宗室禧恩、軍機大臣等達成共識,和平過渡。但是,在官私記載中,前後矛盾,彼此抵牾,仍給人們留下重重迷霧。
八月二十二日,嘉慶帝的靈柩從避暑山莊運回到北京,在乾清宮停放。先是,嘉慶暴卒,事前毫無準備,避暑山莊沒有準備棺木。旻寧命速送“梓宮”來熱河,嘉慶遺體在避暑山莊入殮,由承德運往北京。旻寧跟隨靈柩而行,並已開始處理政務。八月二十七日,旻寧正式即位於太和殿,頒詔天下,成為清朝入關後的第六代皇帝。
道光執政30年,做了不少事情。他在懲治貪汙、整頓吏治、治河通漕、清厘鹽政、開通海運等方麵,也有或多或少的成績。道光一生中最大的政績,是平息回部張格爾的騷亂,鞏固了新疆。道光30年的皇帝生涯,算是勤政,也算是節儉。他自詡道:“自禦極至今,凡批覽章奏,引對臣工,旰食宵衣,三十年如一日,不敢自暇自逸。”野史說道光穿帶補丁的褲子,於是大臣們仿效,也“綴一圓綢膝間”。節儉,對於一位皇帝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但是,評價一位君主、一位政治家,主要看他在曆史潮流中,是站在前麵,還是落在後麵;看他在國家與民族利益上,是維護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還是喪失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道光皇帝禁煙運動失敗,鴉片戰爭失敗,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他要承擔相應的曆史責任。
關於鴉片戰爭,中學教科書裏講得很詳細。下麵我們對鴉片烽火做點思考。
鴉片戰爭是道光朝曆史、是清朝曆史、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這方麵的書籍文章很多,曆史教科書也講得很多。但有兩個問題值得思考:鴉片戰爭清朝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曆史責任者是穆彰阿還是道光帝?
道光繼位後,來不及處理鴉片問題,而是先著手解決最為緊迫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調整中樞機構大員,將嘉慶時的重臣大學士托津、戴均元等換掉,組成包括曹振鏞、穆彰阿等在內的新的朝廷班子;第二件是治理河漕;第三件是道光八年(1828年),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然而,西北烽火剛熄,東南硝煙又起。
鴉片流入,由來已久。道光皇帝的皇曾祖父雍正開始禁煙,皇祖父乾隆下令禁煙,皇父嘉慶也屢令禁煙。但收效甚微,且愈演愈烈。雍正時每年走私進口鴉片200箱,乾隆時增至1000箱,嘉慶間又增至4000箱。道光開始禁煙,遇到很大阻力。鴉片走私,更加囂張,年突破30000箱,流失白銀3000萬兩。這時朝臣對禁煙政策有兩派意見:以許乃濟為首的弛禁派和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派。朝廷大臣發生兩派觀點並不奇怪,問題是道光皇帝如何決策。當年康熙皇帝,在是不是要平定三藩、是不是要統一台灣、是不是要反擊沙俄侵略、是不是要親征噶爾丹等重大問題上,都麵臨不同的意見。康熙的英明在於:他判斷並支持朝臣的正確意見,而且支持到底,絕不動搖,直至勝利。
道光皇帝開始決定支持林則徐嚴禁鴉片的主張,派他為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到廣州禁煙。林則徐堅稱:“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林則徐嚴禁鴉片,必然損害一些人的不法利益,也必然損害英國殖民者的不法利益,因而定然遭到他們的反抗。道光皇帝作為一朝君主、一個政治家,他應該看到或預見到這一點。對英國殖民者可能由此而產生的反應——政治的、軍事的、外交的、貿易的,預先采取防範措施。但是,他沒有做到這一點。結果,鴉片戰爭兵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清朝失敗,以下兩點,值得思考:
首先,鴉片戰爭中清朝的失敗是必然還是偶然?
不錯,當時英國的確比較先進,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而清朝經濟落後、君主專製、吏治腐敗、軍備廢弛。“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事物的普遍性。但事物還有特殊性,要對具體曆史事件進行具體曆史分析。中英鴉片戰爭,從戰略和戰術兩個方麵,可做如下思考:
從戰略來說:
一則,國力——道光時清朝人口4萬萬,儼然是東方一個大國,英國當時還沒有成為“日不沒國”;且英國跨越重洋,長驅遠襲,以動對靜,以勞對逸。清朝有可能打敗英國的侵略。
二則,軍事——英國進攻,而清朝防禦;英國兵少,而清軍兵多;英國後方太遠,而清朝在本土作戰。
三則,民心——英國是侵略的一方,清朝是反侵略的一方,並得到國民的支持。林則徐、鄧廷楨發出告示:“如果英夷兵船進入內河,許以人人持刀痛殺。”
從戰術來說:
一則,兵力——1840年6月,由英國全權代表懿律統帶的侵略軍4000人,乘艦船40餘艘到達澳門。這支軍隊,數量有限,隻要認真抵抗,完全可以取得勝利。
二則,後方——當時歐亞交通艱難,英軍戰線太長。7月初,侵略軍進犯廈門,遭到鄧廷楨率福建軍民抗擊,就北駛浙江定海,定海總兵葛雲飛等壯烈犧牲,定海失陷。這時,清朝也隻是小的失利。8月,英國派船到白河口投書,向清政府直接恫嚇。清軍在總體上完全占有優勢。
三則,武器——當時英軍使用的武器,海軍雖用蒸汽機裝備,但很多還是帆船;陸軍雖使用後膛裝彈的火槍和火炮,比清軍稍先進一些,但並不像後來差距拉得那麽大。
弱勝強,少勝多的例子,曆史上是很多的。道光皇帝的祖先,當年薩爾滸之戰、鬆錦之戰,八旗軍都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在外國,1894年(光緒二十年),埃塞俄比亞國王孟尼利克二世,號召軍民抵抗意大利的侵略。經過兩年軍民奮戰,打敗意軍侵略,迫使其在和約上簽字,承認埃塞俄比亞是獨立的國家。
所以,從戰略、戰術分析,清朝有可能打勝這一仗,但清朝卻打敗了。
其次,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曆史責任是在穆彰阿還是在道光帝?
認識鴉片戰爭失敗原因有一個過程。開始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嚴禁派與主戰派,其代表是林則徐。道光皇帝罷了林則徐的官,並將他遣戍新疆伊犁。後來一些人認為責任在弛禁派和主和派,其代表是穆彰阿、琦善等。應當說,後者的認識比前者進了一步,但還有深入探討的空間。下麵對朝廷軍機大臣和大學士的構成做一個分析:
道光二十年(1840年),朝廷的軍機大臣有:穆彰阿、潘世恩、王鼎、隆文、何汝霖5人,大學士有穆彰阿、潘世恩、琦善、王鼎、伊裏布(差往浙江)、湯金釗6人。在京的軍機大臣和大學士共8人,其中軍機大臣兼大學士的有:穆彰阿、潘世恩、王鼎3人。其中潘世恩狀元出身,遇事退讓,僅為“伴食”而已。這三個人,穆彰阿為領班軍機大臣、首輔大學士,潘世恩是穆彰阿的阿附者,琦善是大學士兼直隸總督,後署兩廣總督。所以,朝廷實際分為兩派:以穆彰阿等為一派,王鼎等為另一派。因此,主和派的代表是穆彰阿,主戰派的代表是王鼎。下麵對穆彰阿和王鼎分別說一下。
先說穆彰阿一方:
《清史稿·穆彰阿傳》記載:穆彰阿,滿洲鑲藍旗人,嘉慶進士,任內務府大臣、直上書房、翰林院掌院學士、大學士、軍機大臣。“穆彰阿當國,主和議,為海內所叢詬。上既厭兵,從其策,終道光朝,恩眷不衰”。穆彰阿是揣摩道光皇帝的心理,觀察道光皇帝的意向,才主張和議的。《清史稿·穆彰阿傳》明確記載:“穆彰阿窺帝意移,乃讚和議,罷則徐,以琦善代之。”
以上就是說:第一,穆彰阿主和是窺伺道光皇帝旨意而秉承的;第二,因為道光主和,穆彰阿乃跟著讚成主和,這裏的主從關係不能顛倒;第三,罷免林則徐是穆彰阿根據道光皇帝意圖行事的。像林則徐這樣的封疆大吏,沒有道光的“諭旨”,穆彰阿再專權也是搬不倒的;第四,琦善身任文淵閣大學士、直隸總督,其替代林則徐,沒有道光皇帝諭準同樣也是不能的。在大敵當前之時,林則徐被斥責、革職並謫戍伊犁,這和當年崇禎皇帝在皇太極兵臨北京城下逮捕並事後淩遲袁崇煥一樣,都是“自毀長城”!曆史的悲劇又一次重演。
總之,穆彰阿窺出道光之所思,說出道光之所欲言,做出道光之所欲為,所以穆彰阿始終得到道光的支持與信任。因此,鴉片戰爭的責任主要應由道光皇帝來負。
道光過於無知。道光皇帝問道:“英吉利至新疆各部,有旱路可通?”這是早在康熙時候已經解決的常識問題。道光皇帝對西方的政治、經濟、軍事、地理一無所知,卻無知者無畏,對英國的堅船利炮,依然不屑一顧!
道光過於無勇。他如有當年努爾哈赤親自指揮薩爾滸大戰的精神,有皇太極抱病親自指揮鬆錦大戰的意誌,有康熙三次親征噶爾丹的氣魄,率軍禦駕親征,調動天下“勤王”,等侵略軍在天津大沽登岸後聚而殲之,這場戰爭是不會打輸的,當然也不會有《南京條約》之恥。
由上可見,穆彰阿、琦善是體會道光的旨意、按照道光意旨行事的。穆彰阿賣國、誤國,最後的總根源是道光皇帝。
再說王鼎一方:
《清史稿·王鼎傳》記載:王鼎,陝西蒲城人。少年家貧,學習勤奮,性耿直,尚氣節。到北京參加禮部考試,大學士王傑與王鼎同族,打算幫助他,他卻不願求助。王傑說:“觀子品概,他日名位,必繼吾後!”嘉慶元年(1796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後授戶部尚書。回疆事平,因讚畫有功,繪像紫光閣。又受命清理長蘆鹽政積欠銀900萬兩。後管刑部,直上書房,拜東閣大學士。王鼎官拜大學士、軍機大臣後,受命河南治河。時黃河在河南祥符決口,他初到開封,見四麵汪洋,城牆將旦夕塌圮。王鼎“躬率吏卒巡護,獲無恙。洎(ji)工興,親駐工次,倦則寢肩輿中”。這項河工用銀600萬,而前此馬營、儀封工程用銀1675萬。
在鴉片戰爭期間,大學士、軍機大臣王鼎,演出了一場“屍諫”的悲壯史劇。說到“屍諫”,人們會想起“史魚屍諫”的故事:史魚為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以正直敢諫而著名。史魚是一位智者,他說:“富而能臣,必免於難”、“驕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史魚諫衛靈公斥退彌子瑕,而用蘧(qu)伯玉。他為了引起衛靈公的重視,采用了“屍諫”。所以,《論語·衛靈公》曰:“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王鼎就是史魚一類的直臣。《清史稿·王鼎傳》記載:自禁煙事起,英吉利兵犯沿海,鼎力主戰。至和議將成,林則徐以罪譴。鼎憤甚,還朝爭之力,宣宗慰勞之,命休沐養屙。越數日,自草遺疏,劾大學士穆彰阿誤國。閉戶自縊,冀以屍諫。軍機章京陳孚恩,穆彰阿黨也,滅其疏,別具以聞。……鼎清操絕俗,生平不受請托,亦不請托於人。卒之日,家無餘貲。
“王鼎屍諫”與穆彰阿得勢,這是道光皇帝的兩麵鏡子,它反映出:“君子消沉,小人猖獗!”道光皇帝在位時期,清朝的危機更加嚴重。道光雖有“恭儉之德,寬仁之量”,卻不能采納忠言,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定,所以,“國步之瀕,肇端於此”。孟森先生認為:“宣宗之庸暗,亦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
從此,西方侵略者用武力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道光是中國兩千年帝製史上,第一個同西方殖民者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的皇帝。鴉片戰爭的失敗,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的簽訂,道光皇帝應負主要曆史責任。
道光把自己的名字永遠地寫在中華文明史的恥辱柱上,這將成為後世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者戒!
旻寧個人小檔案
姓名:愛新覺羅·旻寧
出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八月初十日
屬相:虎
卒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
享年:69歲
諡號:成皇帝
廟號:宣宗
陵寢:慕陵(清西陵)
父親:顒琰(嘉慶)
母親:喜塔拉氏,孝淑睿皇後
初婚:13歲結婚,配偶鈕祜祿氏,配偶:20人,皇後鈕祜祿氏
子女:9子,10女
繼位人:奕(鹹豐)
最得意:林清事件鳴槍殪
最失意:鴉片戰爭失敗
最不幸:母親早逝
最痛心:簽訂《南京條約》
最擅長:節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