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眾廷臣上折之後,靜候朱批,候了多日,不見動靜。
禦史殷兆鏞、侍郎匡源、內閣學士文樣、尚書柏俊、尚書翁心存,會議聯銜力爭。殷兆鏞道:“這一回的和戰,關係著中國存亡,怎麽上頭倒把洋人瞧的很輕?”柏俊道:“大家全副精神,注在長毛身上,自然不把洋人放在心上了。”翁心存道:
“我看長毛的禍小,洋人的患大。想到國初龍興,其時北部之尼堪外蘭及扈倫四部,方二於明,世為仇敵。太祖、太宗,迭次征討,才得無患。到聖祖平定噶爾丹,於是從黑龍江以西,盡喀爾喀四部之地,東西五千裏,南北三千裏,凡蒙古遊牧之區,皆歸一統。又派大臣與俄羅斯勘定邊界,歸我昔年侵地,黑龍江南岸,盡屬中國,定市於喀爾喀東部之庫倫。江石勒會議七條,刑牲為誓,於是東北數千裏化外不毛之地,悉隸版圖。高宗蕩平準部,戢定回疆,西北窮塞之域,極於天山、蔥嶺,都變成中國疆土。總計前後大小用兵數百戰,餉需萬萬,拓地之廣,超軼前代。這就是所謂刷數世之侵辱,遺後嗣之安強呢。現在主張撫局的,不道說是息兵安民,漢高祖白登一蹶,遽議和親,撫之不為不速,怎麽高後、惠、文、景四世,都受匈奴莫大之患呢?”相俊道:“這就是了。和親之議,倡自婁敬。
彼時樊噲請得十萬人,橫行匈奴,大臣以為可斬。乃孝武抗其英特之氣,選徒習騎,擇將命師,先後而昌誄之。師行十年,斬刈殆盡,名王、貴人,俘獲數百單於窮遁漠北,究竟用了樊噲之計,才得一勞永逸。”文祥道:“諸位通今博古,議諭風生。據我的糊塗主見,咱們旗人,都是軍籍,打仗原本職。洋人在中國地方上耀武揚威,咱們旗人的臉,已經是丟盡了。”
當下眾人斟酌盡善,聯銜上了個公折,石沉大海,依舊杳無音信。你道為何?原來文宗初時,原要以撫為剿,拊髀擇將,意在僧王。後見耆英抵津,洋人不禮,才憮然失望。又因炮台未經修好,海防猝難整頓,一切戰守機宜,諸形棘手,不得不忍痛屈從。所以廷臣奏折,悉行留中。過不多幾天,準和的旨意,已經降下,並飭令洋艘,起碇回上海,一麵派遣欽使,馳驛至江蘇,商定稅則事宜。於是四國洋人歡忭歌舞,先後起碇南下。不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兩廣總督接到欽差谘會,知道撫局已定,趕忙曉諭軍民,戢兵俟命。廣東的百姓,不比別地方,勇悍善鬥,沒事猶且尋事,現在見和事已定,省城不返,那股憤怒之氣,真是指發抉□。在駐粵城的領事,偏又不知趣,把天津和議款子,大張曉諭,揭示人民,派了四五名洋人,各地各城,分頭趕去張貼。貼到新安鄉,卻被眾鄉勇鳴鑼聚眾,團團圍住,告示撕得稀碎。貼示的洋人,斫了三刀,也早送掉性命。從人奔回省城,報知領事,領事大怒,立即起兵,攻撲新安。一麵是節製之師,一麵是合烏之眾;一麵是火炮洋槍,一麵是竹矛石塊。何消半日,新安早已攻陷,佛山大震。在籍侍郎羅惇衍,見番禍未艾,遂借巡緝土匪為名,聲請緩撤佛山團練局。
銅山西傾,洛鍾東應。廣東這麽一鬧,上海洋人也頓時掀起波浪來。原來大學土桂良、尚書花沙納、侍郎基溥、武備院卿明善,奉旨到江蘇會議稅則。此時南京、蘇州,太平軍世界,隻有上海租界,還算是一片幹淨土。四位欽差,便都趕到上海來。一換碼頭,就行文照會,與四國訂期商議。不意照複前來,聲稱“兩廣總督黃宗漢暨紳士羅龍蘇二人,辦事欠妥,於天津定和之後,仍行招勇。且遍出賞帖,謂為能送到領事巴某之首者,賞銀三萬兩,甚至開炮傷斃我國兵丁,以致不得已攻陷新安,請問是何意見”等語。桂良皺眉道:“事情這麽難辦,偏還要生出這麽的波浪,那不艱死了人嗎?”花沙納默然不答。基溥見兩正使愁眉鎖眼,自己名位卑下,更不敢多所議論。倒是明善謀多足智,獻計道:“這一個照會,論理倒不能不複。
”桂良道:“如何措辭呢?”明善道:“隻消推說粵中因江西、兩贛等處,均有賊蹤,道途梗阻,以致天津知會沒有達利,也未可知。這麽照複前去,自然沒有話講了。”桂良道:“此計甚妙。”如法泡製行了去。
不過一日工夫,洋人又來照會,聲言必欲刻期商定稅則,須先奏請撤回黃製台,及罷掉粵中紳士團練之兵。桂良搖頭道:“洋人真難相與,他們辦的事,都是根牢果實,截鐵斬釘,一點子不肯通融的。”花沙納道:“中堂高見,如何辦理?”桂良道:“有甚如何?洋人的事不依他總不得成功。”隨即行文照複,內中措辭,無非是“謹遵台命”一句話。於是兩麵定期會議,英國所開條款,大半是哩國呔的意思,共是十條,名叫《通商稅則》。其餘三國,大略相同。議了一個多月,諸事妥當,英使臣額羅金才來上海。欽差大臣與四國使臣畫過押,四國使臣各把英約齎回,守候國書,但等國書頒到,就至天津,呈請換約。桂良、花沙納等,隨把辦管情形,據實奏聞。上諭下來,無非是“照所請欽此”五個字。
這時光,英人為約內有增設長江海口一條,要先到沿江一帶察看形勢,以定貿易口岸,立遣水師統領,駛駕火輪、兵船,由海入江,溯流直上,隨處遊弋,隨處測量,直到湖北漢口鎮,往返一個多月。法國的傳教人員,也紛紛駛赴各省,測地建堂,談經傳道,悉賃內地民舶,悉由內河行走,地方官哪裏還敢詰問一字半語。幾個識時俊傑,像浙江撫院胡興仁等,聞報洋教士來謁,趕忙鼓吹升炮,迎入署中,設了盛筵款待呢。比了乾隆時光,洋官謁見關吏,例須伏地叩頭,真有不勝今昔盛衰之慨。桂良見諸事都已妥洽,隨叫花尚書等,北行回京複命,自己留居上海,督辦善後事宜。
此時江路阻梗,遍地伏莽,花沙納等雖是赫奕欽憲,頗難馳驅如意。沒奈何,埋名隱姓,易服改裝,雜在商民隊裏趕路。行入山東地界,就見許多異言異服的人,往來行走,心裏不免奇詫。一落客店,店主人詢問客官可是往黃崖山張聖人那裏去的?花沙納含糊答應,店主人頓時大獻殷勤,問茶問水,送菜送酒,忙一個不了。並道:“本店資本,也是山上的。凡是投奔張聖人張七先生的,食宿一切,概不取資。”明善智機靈動,隨笑道:“我們也不過是聞風鄉慕,七先生究竟如何,倒也不很仔細。”店主人道:“原來客官沒有知道,這張聖人張七先生,真是我們這裏的活神仙!”當下就把張聖人的始末緣由,備細講述了一遍。花沙納等聽得目定口呆。原來這張聖人,名積中,字石琴,江南儀征人氏。他的哥哥積功,官至臨清州知州。鹹豐三年,奧匪之亂,合門殉難,積中就把兒子紹陵字道生的,嗣與乃兄為後。積中少時,也曾讀過詩書,應過科舉,怎奈命途多舛,時運不濟,考去考來,終是不售。道光時候,揚州風物繁盛,買貿帶粥。有一個術士周星垣,號稱太穀先生,善能練氣辟穀,明於陰陽奇賅之數,符圖罡咒,役鬼隱形。又教人取精元牝,容成秘戲,遨遊士商大夫間。士商大夫多心樂而口諱之。積中於是折節受業,悉心聽講,五六年工夫,盡得其術。太穀門徒寢盛,大江南北,無不有其徒足跡。兩江督院百齡,最是嫉惡如仇,聽到太穀左道惑人,怒得要不的,立飭府縣,拿捕到衙,問成死罪,正法示眾。此時太穀門徒,盡都避匿,隻有積中益修師術,力行不倦,寢饋於《參同契》、《道藏大全》、《仙靈寶錄》、《雲霄指掌》諸書,向眾倡言:“太穀先生因濁俗相嬲求仙,所以自觸法網,受了兵解。惟有堅持願力,可以證道。”人家問他堅持願力,究竟如何?積中道:“不必絕人逃世,不廢飲食男女,現身住世,自能與天地同壽。”眾人聽了,無不歡喜。積中也很有點子小本領,風角占候,賜雨頗驗,被惑的人,很是不少。他卻偏會拿腔做勢,住在城市中,不很跟人家交際。慕道的人,踵門伏地,叩顙流血,依舊堅拒不納,隻說來人沒有善根,非造福濟世不可。先叫那人放生施食,造作種種善事,卻領門徒暗中偵察。待那人再來時,就說他某事吝財,某事惜力,道心不堅,太穀不願收錄,所講的話,纖細必符,毫厘不爽。那人大懼求錄,忌請益誠,積中堅執不許。又恐那人果然回去,陰令徒黨恫嚇慫恿,總令那人死心塌地才已。有時暗令黨徒,扮作求道的人,輦金累千,獻送到門。積中偏說他沒有道根,不肯接受。再把絕色女奴,裝扮得天人一般,珠翠輝煌,麝蘭馥鬱,送入膜拜。又說他塵障未除,偏令引出,卻偏把市上的丐夫陋婦,積惡不過的人,招到裏頭,與之美食,一室趺坐。有時招入虯髯傖父,鍵戶促膝,傾談竟日。因此高門甲族的秀男美女,師事積中,錯處房闥,沒一個引為嫌疑的。
道光末年,淮南鹽務變法,天下奇詭之士,都聚在揚州一地,如陽州周韜甫、長洲馬遠林、武進闕恭季之屬。韜甫口如懸河,詞倒三峽,公卿屣履到門,聲勢頗盛。積中慮為所毀,與遊客棧。東平楊蕉隱、吳雪江等,懷刺往拜,曲意結納。不意韜甫、恭季,依舊直言詆訶,斥積中為旁門左道。積中並不爭論,發篋陳論《孟子》、《大學衍義》、《近思錄》諸書,與門徒誦習講貫。以媚韜甫。韜甫果然上他的當,逢人說項,到處遊揚積中了。積中乃取《參同契》,附入聖賢緒論,從者益眾。鹹豐六年,江表大亂,積中徙家北行,卜居於山東之博山縣。知縣吳某,恰是他的中表弟兄,相得益彰。於是積中勢力,漸入山東地界。肥城縣西北六十裏,有一座山,名叫黃崖山。山麓有莊,名叫南黃崖,迤北裏許名叫北黃崖,恰與長清接界。山形三麵環拱,南北兩峰對峙,淩霄插漢,怪險不可名狀。中間平陽一片,約有百畝廣闊,積中往測形勢,隨向眾人道:“北方將亂,惟此間可以避兵。”遂在:山上築室建屋,率領徒眾居之。事有湊巧,東省南境,撚冠屢警,避難的人,稍稍遷往,黃崖日就興盛。他的表兄吳某,恰又調了曆城縣知縣,上台企重,驟升首府,吹枯噓生,咳睡可怖。偏生的推崇積中,譽不容口,從此官僚中也漸有信從積中的了。積中托言防備撚匪,壘石為寨,引水環山,創設武備房,購辦兵火弓弩甲仗,發號施令,儼然敵國。積中以神自詡,輕易不肯見人。凡自遠方初來的人,安頓在文學房裏,叫高弟吳某、趙偉堂、劉耀東等,轉相授受。授讀所判指南箴,五日一聽講,鄉農不能誦習,任其去留。從歸的人,悉袒右臂,比屋不準相過。每逢朝晡,餐饋豐腆,知賓執禮,端恭異常。而終日語默,不發一言。積中有兩個女弟子,一名素馨,一名蓉裳,專屋列居,莊嚴得要不的,進謁的人,頓首九拜。如見積中,二女高坐不答。吳某等雖一般是弟子,也不敢跟二女分庭抗禮。據說素馨原是太穀孫婦,蓉裳嫁過姓吳的,都是少年寡婦。積中在山中建一所祭祀堂,以禮神明,每祭總在深夜,參拜升降,禮節繁縟。素馨、蓉裳,盛裝挾劍而侍。旃檀燎燭,蕉赫霄漢,數十裏外,光亮照耀如火。鄉人都稱為張聖人夜祭,不是教中人,不能入窺也。黃崖地方,原很荒僻,近因從教的人,日增月盛,竟然變成大市,置田築室,棟宇鱗次。積中資計日溫,自肥城之孝裏鋪起,濟南會城內外,東阿之滑口,利津之鐵門關,海豐之埕子口,直到安邸、濰縣諸處,都開有市肆,字號的名兒,都冠有“泰”字,如泰運、通泰來、祥泰亨之類。千裏間指麾使令,奉若神明,遠近都稱張七先生。如吳某耀東等,並不舉其姓,相說以七先生而已。
這張積中有一樣驚人本領,懲你怎麽水火的人一見麵,一接談,自會使你心悅誠服,從他的教。從了教後,如吃了蠱藥似的,恁有如何禍患,竟會至死不悟。後來張積中約會撚黨,豎旗起事,被官兵殺入岩中,合寨死鬥,無一生降。官兵雖扯著協從罔治、投降免死旗號,教中人竟如沒有瞧見一般。撫院奏牘中,稱他素乏才名,隻以偽托詩書,高談性命,乃至縉紳為之延譽,愚氓受其欺蒙。其家本無厚資,來東不過十載,遂能跨郡連鄉,遍列市肆,挾術誆騙。為收集亡命之資,從其教者,傾產蕩家,挾資往赴。入山依處,不下百數十家,生為傾資,死為盡命,實未解所操何術,所習何教。而能惑人如是之深,他的本領,也就可想而知。當官兵入山搜捕之前,先行遣使招撫。積中複函與他的表弟吳太守,文辭也頗斐然可觀,其辭道:
來函責我不肯出山辯白,甚合我心。但近日苦衷,有急欲為吾弟告者。兄平日淡於榮利,肆誌讀書,以世亂未平,隱居求誌。無如韜光未久,而處士虛聲動人聞聽,相從執贄者不絕於門。其間雖多善良,亦有悍鷙。兄既未能慎之於始,遂欲以德化之,使胥歸於正,此兄實有交不擇人之過也。然來東十載,何敢一事妄為,乃去歲以濰縣之王小花,橫加牽累,今年之冀宗華,妄被誣攀。然此事之來,若椒園伯平以一函相告,兄必挺身投案,絕無留難。兩君猝以兵來,幸適出遊,未遭毒手,不然,已陷於縲絏久矣。伯平雨亭,夤夜進兵,,示人莫測,以致莊眾格鬥,傷損弁兵。兄自知大禍臨門,一身不免,亟欲束身同敗,不望雪我沉冤。奈及門桀驁之士,遂邀不逞之後,劫我主盟,苟全性命。兄禁之不得,逆之不能。數日以來,躑蹋山隅,悶損無似。及大兵臨境,兄欲出而剖白,無如伊等洶洶,不肯束手待斃。禍已至此,無可言說。本欲引劍自決,無如如門在外者甚多,聞予冤死,定不甘心,一旦逞彼凶頑,則各處生靈,俱遭塗炭。兄亟思乘機解散,但人數眾多,虎豹豺狼之性者不少,須寬我日期。請暫將大兵撤出山外,俾得反複陳詞,婆言解散。若一麵進攻,一麵招納,則上憲不能示人以信,困獸猶鬥,兄又何辭能勸諭諸同人耶?特約略陳其大概。這都是後話。
當下花沙納等,聽了店主人的話,嚇得目定口呆。花沙納向明善道:“這老頭兒如此作怪,定然鬧出亂於來。”明善道:“幸撞在我們手裏,可惜要緊複命,不得耽擱。不然辦完了這件事,再走也不遲。”花沙納道:“那是撫院的職任,咱們犯不著替人家幹事,給他一封書信,知照他一聲就完了。”明善見花沙納這麽說了,事不幹己,誰願插身幹預?不過臨走時光,發了一封信給東撫。東撫接到欽差手函,不敢怠慢,立派幹員人山密查。那委員到了山中,瞧見張七先生,須眉髯髯,言論娓娓,比戶耕讀相安,宛然世外桃源。據實稟複,撫院隻當欽差是無中生有,毫不放在心上。
卻說花沙納、基溥、明善,行抵京師,已是冬月初旬。入朝麵聖,一進朝房,眾同寅都來問詢。大學土柏俊、宗室尚書端華、肅順、漢大學士翁心存,最為殷勤,執手問好,異常親熱。花沙納道:“我在路上,聽到三河口湘軍失力,李迪也殉了難,不知是虛是實?”翁心存道:“怎麽不確,曾滌生奏報也到了。他那介弟溫甫名叫國華的,也死在這一役呢。這李續賓是羅山高弟,湘軍名將,為人含容淵默,作事審慎精詳。他所選的將士,都是知恥近勇,樸誠敢戰的。每逢遇敵,人當其脆,己當其堅。每領糧仗,人取其良,己取其窳。屯軍所在,百姓耕種不輟,萬慕無嘩。血戰六年,克城四十,而口不言功。所以一聽到他失事的消息,無遠無近,無知無愚,無不失聲痛哭。上頭也十分震悼,特命總督照例賜恤,予諡忠武。他原官不過是布政使呢,這就瞧見恩眷之隆了。”花沙納道:“這麽的好將,怎麽又會吃敗仗呢?”翁心存道:“官文胡林翼會籌東征之策,陸師渡江,先皖而後及江南,水師先安慶而後及江寧,卻把圖皖的事情,交給了李續賓,請旨加他巡撫銜,專折奏事。不意安徽的賊酋陳玉成,爵封英王,綽號四眼狗,也是賊中驍將。兩雄對壘,旗鼓相當,倒也辨不出雌雄,分不出勝負。不意陳酋又糾合了兩員健將,一個是侍王李世賢,一個是撚酋張洛行,三條猛虎,撲一個英雄,如何能夠幸免?這一役,陳、李、張三酋,從廬州殺出,抄襲官軍後路,四麵圍剿,愈集愈厚。七營先陷,續賓知道不免,乘夜躍馬入敵陣戰死,湘軍精銳,全都喪掉。”說著,忽聽景陽鍾鳴,轟傳皇上升殿了,眾人忙著入朝。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禦史殷兆鏞、侍郎匡源、內閣學士文樣、尚書柏俊、尚書翁心存,會議聯銜力爭。殷兆鏞道:“這一回的和戰,關係著中國存亡,怎麽上頭倒把洋人瞧的很輕?”柏俊道:“大家全副精神,注在長毛身上,自然不把洋人放在心上了。”翁心存道:
“我看長毛的禍小,洋人的患大。想到國初龍興,其時北部之尼堪外蘭及扈倫四部,方二於明,世為仇敵。太祖、太宗,迭次征討,才得無患。到聖祖平定噶爾丹,於是從黑龍江以西,盡喀爾喀四部之地,東西五千裏,南北三千裏,凡蒙古遊牧之區,皆歸一統。又派大臣與俄羅斯勘定邊界,歸我昔年侵地,黑龍江南岸,盡屬中國,定市於喀爾喀東部之庫倫。江石勒會議七條,刑牲為誓,於是東北數千裏化外不毛之地,悉隸版圖。高宗蕩平準部,戢定回疆,西北窮塞之域,極於天山、蔥嶺,都變成中國疆土。總計前後大小用兵數百戰,餉需萬萬,拓地之廣,超軼前代。這就是所謂刷數世之侵辱,遺後嗣之安強呢。現在主張撫局的,不道說是息兵安民,漢高祖白登一蹶,遽議和親,撫之不為不速,怎麽高後、惠、文、景四世,都受匈奴莫大之患呢?”相俊道:“這就是了。和親之議,倡自婁敬。
彼時樊噲請得十萬人,橫行匈奴,大臣以為可斬。乃孝武抗其英特之氣,選徒習騎,擇將命師,先後而昌誄之。師行十年,斬刈殆盡,名王、貴人,俘獲數百單於窮遁漠北,究竟用了樊噲之計,才得一勞永逸。”文祥道:“諸位通今博古,議諭風生。據我的糊塗主見,咱們旗人,都是軍籍,打仗原本職。洋人在中國地方上耀武揚威,咱們旗人的臉,已經是丟盡了。”
當下眾人斟酌盡善,聯銜上了個公折,石沉大海,依舊杳無音信。你道為何?原來文宗初時,原要以撫為剿,拊髀擇將,意在僧王。後見耆英抵津,洋人不禮,才憮然失望。又因炮台未經修好,海防猝難整頓,一切戰守機宜,諸形棘手,不得不忍痛屈從。所以廷臣奏折,悉行留中。過不多幾天,準和的旨意,已經降下,並飭令洋艘,起碇回上海,一麵派遣欽使,馳驛至江蘇,商定稅則事宜。於是四國洋人歡忭歌舞,先後起碇南下。不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兩廣總督接到欽差谘會,知道撫局已定,趕忙曉諭軍民,戢兵俟命。廣東的百姓,不比別地方,勇悍善鬥,沒事猶且尋事,現在見和事已定,省城不返,那股憤怒之氣,真是指發抉□。在駐粵城的領事,偏又不知趣,把天津和議款子,大張曉諭,揭示人民,派了四五名洋人,各地各城,分頭趕去張貼。貼到新安鄉,卻被眾鄉勇鳴鑼聚眾,團團圍住,告示撕得稀碎。貼示的洋人,斫了三刀,也早送掉性命。從人奔回省城,報知領事,領事大怒,立即起兵,攻撲新安。一麵是節製之師,一麵是合烏之眾;一麵是火炮洋槍,一麵是竹矛石塊。何消半日,新安早已攻陷,佛山大震。在籍侍郎羅惇衍,見番禍未艾,遂借巡緝土匪為名,聲請緩撤佛山團練局。
銅山西傾,洛鍾東應。廣東這麽一鬧,上海洋人也頓時掀起波浪來。原來大學土桂良、尚書花沙納、侍郎基溥、武備院卿明善,奉旨到江蘇會議稅則。此時南京、蘇州,太平軍世界,隻有上海租界,還算是一片幹淨土。四位欽差,便都趕到上海來。一換碼頭,就行文照會,與四國訂期商議。不意照複前來,聲稱“兩廣總督黃宗漢暨紳士羅龍蘇二人,辦事欠妥,於天津定和之後,仍行招勇。且遍出賞帖,謂為能送到領事巴某之首者,賞銀三萬兩,甚至開炮傷斃我國兵丁,以致不得已攻陷新安,請問是何意見”等語。桂良皺眉道:“事情這麽難辦,偏還要生出這麽的波浪,那不艱死了人嗎?”花沙納默然不答。基溥見兩正使愁眉鎖眼,自己名位卑下,更不敢多所議論。倒是明善謀多足智,獻計道:“這一個照會,論理倒不能不複。
”桂良道:“如何措辭呢?”明善道:“隻消推說粵中因江西、兩贛等處,均有賊蹤,道途梗阻,以致天津知會沒有達利,也未可知。這麽照複前去,自然沒有話講了。”桂良道:“此計甚妙。”如法泡製行了去。
不過一日工夫,洋人又來照會,聲言必欲刻期商定稅則,須先奏請撤回黃製台,及罷掉粵中紳士團練之兵。桂良搖頭道:“洋人真難相與,他們辦的事,都是根牢果實,截鐵斬釘,一點子不肯通融的。”花沙納道:“中堂高見,如何辦理?”桂良道:“有甚如何?洋人的事不依他總不得成功。”隨即行文照複,內中措辭,無非是“謹遵台命”一句話。於是兩麵定期會議,英國所開條款,大半是哩國呔的意思,共是十條,名叫《通商稅則》。其餘三國,大略相同。議了一個多月,諸事妥當,英使臣額羅金才來上海。欽差大臣與四國使臣畫過押,四國使臣各把英約齎回,守候國書,但等國書頒到,就至天津,呈請換約。桂良、花沙納等,隨把辦管情形,據實奏聞。上諭下來,無非是“照所請欽此”五個字。
這時光,英人為約內有增設長江海口一條,要先到沿江一帶察看形勢,以定貿易口岸,立遣水師統領,駛駕火輪、兵船,由海入江,溯流直上,隨處遊弋,隨處測量,直到湖北漢口鎮,往返一個多月。法國的傳教人員,也紛紛駛赴各省,測地建堂,談經傳道,悉賃內地民舶,悉由內河行走,地方官哪裏還敢詰問一字半語。幾個識時俊傑,像浙江撫院胡興仁等,聞報洋教士來謁,趕忙鼓吹升炮,迎入署中,設了盛筵款待呢。比了乾隆時光,洋官謁見關吏,例須伏地叩頭,真有不勝今昔盛衰之慨。桂良見諸事都已妥洽,隨叫花尚書等,北行回京複命,自己留居上海,督辦善後事宜。
此時江路阻梗,遍地伏莽,花沙納等雖是赫奕欽憲,頗難馳驅如意。沒奈何,埋名隱姓,易服改裝,雜在商民隊裏趕路。行入山東地界,就見許多異言異服的人,往來行走,心裏不免奇詫。一落客店,店主人詢問客官可是往黃崖山張聖人那裏去的?花沙納含糊答應,店主人頓時大獻殷勤,問茶問水,送菜送酒,忙一個不了。並道:“本店資本,也是山上的。凡是投奔張聖人張七先生的,食宿一切,概不取資。”明善智機靈動,隨笑道:“我們也不過是聞風鄉慕,七先生究竟如何,倒也不很仔細。”店主人道:“原來客官沒有知道,這張聖人張七先生,真是我們這裏的活神仙!”當下就把張聖人的始末緣由,備細講述了一遍。花沙納等聽得目定口呆。原來這張聖人,名積中,字石琴,江南儀征人氏。他的哥哥積功,官至臨清州知州。鹹豐三年,奧匪之亂,合門殉難,積中就把兒子紹陵字道生的,嗣與乃兄為後。積中少時,也曾讀過詩書,應過科舉,怎奈命途多舛,時運不濟,考去考來,終是不售。道光時候,揚州風物繁盛,買貿帶粥。有一個術士周星垣,號稱太穀先生,善能練氣辟穀,明於陰陽奇賅之數,符圖罡咒,役鬼隱形。又教人取精元牝,容成秘戲,遨遊士商大夫間。士商大夫多心樂而口諱之。積中於是折節受業,悉心聽講,五六年工夫,盡得其術。太穀門徒寢盛,大江南北,無不有其徒足跡。兩江督院百齡,最是嫉惡如仇,聽到太穀左道惑人,怒得要不的,立飭府縣,拿捕到衙,問成死罪,正法示眾。此時太穀門徒,盡都避匿,隻有積中益修師術,力行不倦,寢饋於《參同契》、《道藏大全》、《仙靈寶錄》、《雲霄指掌》諸書,向眾倡言:“太穀先生因濁俗相嬲求仙,所以自觸法網,受了兵解。惟有堅持願力,可以證道。”人家問他堅持願力,究竟如何?積中道:“不必絕人逃世,不廢飲食男女,現身住世,自能與天地同壽。”眾人聽了,無不歡喜。積中也很有點子小本領,風角占候,賜雨頗驗,被惑的人,很是不少。他卻偏會拿腔做勢,住在城市中,不很跟人家交際。慕道的人,踵門伏地,叩顙流血,依舊堅拒不納,隻說來人沒有善根,非造福濟世不可。先叫那人放生施食,造作種種善事,卻領門徒暗中偵察。待那人再來時,就說他某事吝財,某事惜力,道心不堅,太穀不願收錄,所講的話,纖細必符,毫厘不爽。那人大懼求錄,忌請益誠,積中堅執不許。又恐那人果然回去,陰令徒黨恫嚇慫恿,總令那人死心塌地才已。有時暗令黨徒,扮作求道的人,輦金累千,獻送到門。積中偏說他沒有道根,不肯接受。再把絕色女奴,裝扮得天人一般,珠翠輝煌,麝蘭馥鬱,送入膜拜。又說他塵障未除,偏令引出,卻偏把市上的丐夫陋婦,積惡不過的人,招到裏頭,與之美食,一室趺坐。有時招入虯髯傖父,鍵戶促膝,傾談竟日。因此高門甲族的秀男美女,師事積中,錯處房闥,沒一個引為嫌疑的。
道光末年,淮南鹽務變法,天下奇詭之士,都聚在揚州一地,如陽州周韜甫、長洲馬遠林、武進闕恭季之屬。韜甫口如懸河,詞倒三峽,公卿屣履到門,聲勢頗盛。積中慮為所毀,與遊客棧。東平楊蕉隱、吳雪江等,懷刺往拜,曲意結納。不意韜甫、恭季,依舊直言詆訶,斥積中為旁門左道。積中並不爭論,發篋陳論《孟子》、《大學衍義》、《近思錄》諸書,與門徒誦習講貫。以媚韜甫。韜甫果然上他的當,逢人說項,到處遊揚積中了。積中乃取《參同契》,附入聖賢緒論,從者益眾。鹹豐六年,江表大亂,積中徙家北行,卜居於山東之博山縣。知縣吳某,恰是他的中表弟兄,相得益彰。於是積中勢力,漸入山東地界。肥城縣西北六十裏,有一座山,名叫黃崖山。山麓有莊,名叫南黃崖,迤北裏許名叫北黃崖,恰與長清接界。山形三麵環拱,南北兩峰對峙,淩霄插漢,怪險不可名狀。中間平陽一片,約有百畝廣闊,積中往測形勢,隨向眾人道:“北方將亂,惟此間可以避兵。”遂在:山上築室建屋,率領徒眾居之。事有湊巧,東省南境,撚冠屢警,避難的人,稍稍遷往,黃崖日就興盛。他的表兄吳某,恰又調了曆城縣知縣,上台企重,驟升首府,吹枯噓生,咳睡可怖。偏生的推崇積中,譽不容口,從此官僚中也漸有信從積中的了。積中托言防備撚匪,壘石為寨,引水環山,創設武備房,購辦兵火弓弩甲仗,發號施令,儼然敵國。積中以神自詡,輕易不肯見人。凡自遠方初來的人,安頓在文學房裏,叫高弟吳某、趙偉堂、劉耀東等,轉相授受。授讀所判指南箴,五日一聽講,鄉農不能誦習,任其去留。從歸的人,悉袒右臂,比屋不準相過。每逢朝晡,餐饋豐腆,知賓執禮,端恭異常。而終日語默,不發一言。積中有兩個女弟子,一名素馨,一名蓉裳,專屋列居,莊嚴得要不的,進謁的人,頓首九拜。如見積中,二女高坐不答。吳某等雖一般是弟子,也不敢跟二女分庭抗禮。據說素馨原是太穀孫婦,蓉裳嫁過姓吳的,都是少年寡婦。積中在山中建一所祭祀堂,以禮神明,每祭總在深夜,參拜升降,禮節繁縟。素馨、蓉裳,盛裝挾劍而侍。旃檀燎燭,蕉赫霄漢,數十裏外,光亮照耀如火。鄉人都稱為張聖人夜祭,不是教中人,不能入窺也。黃崖地方,原很荒僻,近因從教的人,日增月盛,竟然變成大市,置田築室,棟宇鱗次。積中資計日溫,自肥城之孝裏鋪起,濟南會城內外,東阿之滑口,利津之鐵門關,海豐之埕子口,直到安邸、濰縣諸處,都開有市肆,字號的名兒,都冠有“泰”字,如泰運、通泰來、祥泰亨之類。千裏間指麾使令,奉若神明,遠近都稱張七先生。如吳某耀東等,並不舉其姓,相說以七先生而已。
這張積中有一樣驚人本領,懲你怎麽水火的人一見麵,一接談,自會使你心悅誠服,從他的教。從了教後,如吃了蠱藥似的,恁有如何禍患,竟會至死不悟。後來張積中約會撚黨,豎旗起事,被官兵殺入岩中,合寨死鬥,無一生降。官兵雖扯著協從罔治、投降免死旗號,教中人竟如沒有瞧見一般。撫院奏牘中,稱他素乏才名,隻以偽托詩書,高談性命,乃至縉紳為之延譽,愚氓受其欺蒙。其家本無厚資,來東不過十載,遂能跨郡連鄉,遍列市肆,挾術誆騙。為收集亡命之資,從其教者,傾產蕩家,挾資往赴。入山依處,不下百數十家,生為傾資,死為盡命,實未解所操何術,所習何教。而能惑人如是之深,他的本領,也就可想而知。當官兵入山搜捕之前,先行遣使招撫。積中複函與他的表弟吳太守,文辭也頗斐然可觀,其辭道:
來函責我不肯出山辯白,甚合我心。但近日苦衷,有急欲為吾弟告者。兄平日淡於榮利,肆誌讀書,以世亂未平,隱居求誌。無如韜光未久,而處士虛聲動人聞聽,相從執贄者不絕於門。其間雖多善良,亦有悍鷙。兄既未能慎之於始,遂欲以德化之,使胥歸於正,此兄實有交不擇人之過也。然來東十載,何敢一事妄為,乃去歲以濰縣之王小花,橫加牽累,今年之冀宗華,妄被誣攀。然此事之來,若椒園伯平以一函相告,兄必挺身投案,絕無留難。兩君猝以兵來,幸適出遊,未遭毒手,不然,已陷於縲絏久矣。伯平雨亭,夤夜進兵,,示人莫測,以致莊眾格鬥,傷損弁兵。兄自知大禍臨門,一身不免,亟欲束身同敗,不望雪我沉冤。奈及門桀驁之士,遂邀不逞之後,劫我主盟,苟全性命。兄禁之不得,逆之不能。數日以來,躑蹋山隅,悶損無似。及大兵臨境,兄欲出而剖白,無如伊等洶洶,不肯束手待斃。禍已至此,無可言說。本欲引劍自決,無如如門在外者甚多,聞予冤死,定不甘心,一旦逞彼凶頑,則各處生靈,俱遭塗炭。兄亟思乘機解散,但人數眾多,虎豹豺狼之性者不少,須寬我日期。請暫將大兵撤出山外,俾得反複陳詞,婆言解散。若一麵進攻,一麵招納,則上憲不能示人以信,困獸猶鬥,兄又何辭能勸諭諸同人耶?特約略陳其大概。這都是後話。
當下花沙納等,聽了店主人的話,嚇得目定口呆。花沙納向明善道:“這老頭兒如此作怪,定然鬧出亂於來。”明善道:“幸撞在我們手裏,可惜要緊複命,不得耽擱。不然辦完了這件事,再走也不遲。”花沙納道:“那是撫院的職任,咱們犯不著替人家幹事,給他一封書信,知照他一聲就完了。”明善見花沙納這麽說了,事不幹己,誰願插身幹預?不過臨走時光,發了一封信給東撫。東撫接到欽差手函,不敢怠慢,立派幹員人山密查。那委員到了山中,瞧見張七先生,須眉髯髯,言論娓娓,比戶耕讀相安,宛然世外桃源。據實稟複,撫院隻當欽差是無中生有,毫不放在心上。
卻說花沙納、基溥、明善,行抵京師,已是冬月初旬。入朝麵聖,一進朝房,眾同寅都來問詢。大學土柏俊、宗室尚書端華、肅順、漢大學士翁心存,最為殷勤,執手問好,異常親熱。花沙納道:“我在路上,聽到三河口湘軍失力,李迪也殉了難,不知是虛是實?”翁心存道:“怎麽不確,曾滌生奏報也到了。他那介弟溫甫名叫國華的,也死在這一役呢。這李續賓是羅山高弟,湘軍名將,為人含容淵默,作事審慎精詳。他所選的將士,都是知恥近勇,樸誠敢戰的。每逢遇敵,人當其脆,己當其堅。每領糧仗,人取其良,己取其窳。屯軍所在,百姓耕種不輟,萬慕無嘩。血戰六年,克城四十,而口不言功。所以一聽到他失事的消息,無遠無近,無知無愚,無不失聲痛哭。上頭也十分震悼,特命總督照例賜恤,予諡忠武。他原官不過是布政使呢,這就瞧見恩眷之隆了。”花沙納道:“這麽的好將,怎麽又會吃敗仗呢?”翁心存道:“官文胡林翼會籌東征之策,陸師渡江,先皖而後及江南,水師先安慶而後及江寧,卻把圖皖的事情,交給了李續賓,請旨加他巡撫銜,專折奏事。不意安徽的賊酋陳玉成,爵封英王,綽號四眼狗,也是賊中驍將。兩雄對壘,旗鼓相當,倒也辨不出雌雄,分不出勝負。不意陳酋又糾合了兩員健將,一個是侍王李世賢,一個是撚酋張洛行,三條猛虎,撲一個英雄,如何能夠幸免?這一役,陳、李、張三酋,從廬州殺出,抄襲官軍後路,四麵圍剿,愈集愈厚。七營先陷,續賓知道不免,乘夜躍馬入敵陣戰死,湘軍精銳,全都喪掉。”說著,忽聽景陽鍾鳴,轟傳皇上升殿了,眾人忙著入朝。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