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一年是光緒三十四年,戊申,北京城裏,舉行一樁非常大典禮,富貴繁華,花的錢真是如泥如水。原來上年英兵入藏,達賴喇劈避至庫倫,等到唐紹儀入藏,跟英人改訂過藏印條約,達賴還至西寧,便就上表中朝,懇請入朝。這會子經兩宮批準,許他來北京覲見。一麵命地方官盛備供帳,優為接待。光是這供帳一項,已經花掉了百餘萬國帑。達賴將次到京,就命親王大臣馳往迎勞。到京之後賜居在雍和富,加封他為“誠順讚化西天大善自在佛”,恩遇異常優渥。京師居民爭欲瞻仰達賴慈容,紛至遝來,幾乎萬人空巷。


    看官,大多人聚集之處,最易興起謠言;而遇到非常舉動,謠言尤易發生。最奇怪不過,是謠言發生之後,偏偏應有奇驗,好似起謠的人倒有先見之明似的。這個道理,照心理學家講來,就叫暗示之作用。


    當下達賴到京之後,京裏頭就興起一個謠言,先由茶坊酒肆,繼至巷議街談,萬口同聲,都說兩大勢不並立,每通達賴或是班禪進京,不是喇嘛圓寂,就是至尊駕崩。曆舉康、雍、乾三朝故事為證。如康熙朝班禪入朝,在京出痘身亡;雍正朝,達賴來京,恰遇世宗宴駕;嘉慶朝班禪入覲,又值上皇駕崩等事。口講指畫,猖言無忌。並說今回達賴在京,佛駕與聖駕,不知誰是福大?真也奇怪,此種謠言傳有半月光景,宮中忽然傳出聖躬不豫的消息。自有了這個消息後,謠言更是利害。有人說七月二十一日,眼見一個大星從西北飛來,掠過屋簷,其聲如雷,尾長數十丈,光爍爍照庭宇,至東南而隕。於是都市喧傳墜的就是紫微星,預兆很是不祥。


    此時宮中傳出太後懿旨,征召京外名醫,入宮給皇帝診治,形狀很是忙亂。偏是應征各醫士,從宮中請脈出來,偏又說皇上六脈平和,毫無痛狀。又說請脈時光,皇上把雙手仰置禦案,默無一言。案間另有一紙,書寫的都是病狀。如果叩問他病情,就要發怒;倘然指為虛損,怒的尤為利害。


    十月初十這一日,是太後萬壽令節,德宗率同百僚往賀太後萬壽。清晨,侍班官先集於薰風門外,眼見德宗自南海步行而來,跨進德昌門,扶著太監肩頭,把兩足起落作勢,好似舒活筋骨,為拜跪地步似的。忽見一個太監,出傳懿旨,皇帝臥病在床,萬壽節著免率百官行禮。眾文武立即遵旨輟班,瞧德宗時,早已掩麵大慟了,扶了太監回宮去了。原來太後此時也正病瀉呢,太後身體很堅實,初時也不以為意,瀉得日子久了,精神異常委頓。


    這日,不知是誰,在太後耳邊,說上幾句德宗的壞話,說萬歲爺得著老佛爺病的消息,臉上很有喜色。太後怒道:“他望我死!我偏不肯先他死!”此話傳出後,都中更興起一個太後如遭不幸皇帝不獨生的謠言來。


    十月十六日,尚書溥良自東陵複命,直隸提學使傅增湘陛辭。太後為著德宗有病,未便入宮召見,遂駕臨瀛台,陪德宗就在瀛台召溥良傅增湘入見,隻話得三兩語,就揮令退去。溥、傅二人退朝出外,即告訴人家道:“太後精神很疲倦,皇上顏色也很黯澹。”都人因此知道帝後的病,都很不輕。過了兩天,是十八日,忽傳太後傳旨著慶親王奕劻往普陀峪吉地察視壽宮去了。這普陀峪是太後自己預備的陵地。不意十九這一日,各禁門忽然增置兵衛,稽查出入,伺察非常,十分嚴密。有許多yan人從東華門出來淨發,昌言聖駕已崩。都人愈益恐懼,說皇上如果大行,太後定然保不住。不意靜候一日,宮中寂無舉動。二十日,慶親王奕劻忽地匆匆返京。一到京城,不及回邸,就入宮叩見太後。太後立命草詔,立醇親王長子博儀為大阿哥,承繼穆宗皇帝,並著醇親王載灃監國,攝行政事。奕劻奏請於詔書中加入“兼祧大行皇帝”一語,太後聽了,默不作聲,臉上頗有怒容。奕劻跪地力請,碰頭不已,太後才點頭應允,於是始傳出醇王監國之諭。


    二十一日,皇後始至藏台寢宮省德宗,一進門就哭倒在地。


    原來見德宗直挺挺睡在龍床上,不知何時氣絕矣!大哭而出,奔告太後。太後病已垂危,聽了此信,長歎而已。隨把吉祥轎載了帝屍,畀出西苑門,入西華門,抬向乾清宮去。這吉祥轎,形似禦輦而長,專備載大行的,差不多就是古時的轀輬車。


    當下皇後被發,眾太監執香哭隨,跟著吉祥轎,悲悲戚戚,才抵乾清宮,忽有一個太監形色倉皇的奔進來,口稱:“老佛爺不好了!”皇後得著此信,顧不得帝屍,率同諸yan,踉蹌奔回西苑瞧太後去了。一時總管李蓮英到來,瞧見帝屍委在殿中,語小太監道:“老佛爺就要出事了,不如先殮了罷!”於是草草殮了,納在梓宮裏。彼時禮臣持了殮祭儀注入東華門,守門的不放他進來。等到回到部裏,具好文書,再到乾清門時,殮事已經完畢多時了。按照舊例,皇帝即位數年,即營壽兆,德宗帝禦宇三十四年,竟沒一個人敢議及的。這會子鼎湖既升,才有旨命貝於博倫卜地。西陵附近舊有絕龍峪,太後曾經指給醇賢親王為寢園,後來不知如何作為罷論。現在倉卒之間,吉壤一時難擇,因陋就簡,就把絕龍峪改名“九龍峪”。有人說“九龍”之名很是不祥,因為自世祖至德宗,恰恰是九世,疑於終數,於是改名金龍峪,上尊號叫崇陵。這是後話。當下德宗大行之後,大阿哥博儀入承大統,為嗣皇帝,醇親王載灃為監國攝政王,攝行大政,尊皇太後為太皇太後。兼祧母後為皇太後。這位皇太後,也是葉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後的內侄女。慈禧太後因為自己是西宮出身,美中終覺不足,所以必要把侄女配給德宗為後。德宗迫於太後慈命,不敢不允,但是夫妻之間,恩情終覺平常。


    德宗的寵妃珍妃,庚子年出狩時,又被太後墜井處死。回鑾之後,困處瀛台,心常鬱鬱,夫妻間更不免時占脫幅。一日兩口子不知為了何故爭論起來,德宗一時大怒,親把皇後的發簪擲碎。此簪是乾隆朝遺物,乃是無價之珍,皇後遭此大辱,氣憤不過,走到太後跟前訴苦。太後也無多語,但叫她移居在自己別室裏。從此皇後與皇帝分宮各處,幾同離異,鎮日無事,不過以翰墨自遣而已。皇後的父親,是承恩公桂祥。桂樣父子,未嚐學問。皇後久侍慈禧太後,喜學草書,尊為皇太後之後,曾以草法書擗窠匾聯,自署齋名為“延春閣”。時人有詩道:豈有諸兄筆硯供,翻從草聖學鸞龍。


    延春閣上澄心紙,釵股分明染墨濃。


    大內禦花園之東,有一個士阜,為了輿地家說過不宜建築,一竟廢棄著。慈禧後逝世後,太後命興修水殿。四圍濬池,引玉泉山水環繞之。殿上窗欞承塵金鋪,無不嵌以玻璃。太後自題扁額叫“靈沼軒”,俗呼為“水晶宮”。時人有詩道:


    禦花園近石廓西,靈沼軒頭榜字題。


    引得玉泉三百解,光明世界現琉璃。


    這都是後話。


    當下太後人宮,到太皇太後病榻之前,見太皇太後不過是一時暈去。少刻醒來,兩眼瞧著眾人,意思之間,是要見新皇帝。太後命人抱進嗣皇帝,就榻前叩見太皇太後。太皇太後見了新皇帝,臉上頗現欣慰之色。這夜,太皇太後也就大行了。時人有詩道:


    玉座珠簾五十春,臨朝三度抱衝人。


    扶床一見雛孫拜;定省儀鸞僅隔晨。


    當下國家迭出大喪,人心異常憂懼,即由監國攝政王做主,擇定十一月辛卯日,舉行嗣皇帝即位典禮,即在明年為宣統元年。


    到了這日,滿漢文武百官,齊集殿陛,各按著班次,遵照儀注,叩見新皇帝。正這濟濟蹌蹌當兒,忽然禦殿中發出一股悲哀聲音,把眾文武都唬了一大跳。留神聽時,這悲哀聲音,正從寶座上新皇帝金口中發出來的。舉目偷窺,隻見新皇帝號陶大哭,涕淚滿麵,把頭上戴的小小皇冠,都掀向肩上去了。原來新皇帝才隻四歲,還沒有斷乳,平時不離保傅之手,現在驟然間叫他高居寶座,踐柞為皇,那班花白胡髭的親貴大臣,又都向他趨蹌颺拜,怎麽不唬的大哭?老子攝政王雖然扶抱著,卻因不敢正當寶座,偏在一邊,抱的很不舒服。哭了之後,又沒人哄騙,所以哭的愈益悲哀。這原是極平常事情,不意散朝之後,都人又起了一個謠言,說新皇帝登極哭泣,大是不祥之兆。都人好謠,暫且不表。


    卻說新皇帝登極而後,第一件新政,就是恭上大行皇帝尊諡,皇太後徽號。大行皇帝的尊諡是“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暗端儉寬勤景皇帝”,廟號叫“德宗”,陵叫“崇陵”;皇太後徽號是叫“隆裕皇太後”。一麵頒行監國攝政王禮節,定諭旨由軍機大臣署名之製;設立變通旗製處,派溥倫、載澤等專司其事;另編禁衛軍,由攝政王親自統轄;命載濤、毓朗、鐵良充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專事訓練;因慶親王奕劻功高德茂,加恩以親王世襲罔替。


    當帝、後大行,舉國皇皇當兒,安徽省又起了一樁革命大案。駐在安慶的馬炮營隊官名叫熊成基的,乘著秋操起事。虧得城中得信早,嚴為戒備,革軍不能入城。又被兵艦上開炮夾攻,熊成基隻得率眾向西北桐城、樅陽一帶退了去。官兵乘勝追襲,革軍逐漸潰散。這一回革命,又成了曇花一現。熊成基後來在哈爾賓地方被捕,死於吉林。


    當下隆裕皇太後受了徽號之後,力自謙抑,雖然太皇太後遺詔中有“軍國大事,攝政王當秉承後意辦理”之語,太後卻除了調護新皇帝之外,他事一概不管。即有時攝政王舉辦之事,太後心不謂然,也不過密召入宮申斥幾句罷了。不意太後雖然如此謙讓,太後宮中的太監小德張,卻已納賄攬權,氣焰薰灼,大有步武皮硝李之勢也。可知小人實是難養呢。大內有佛殿數座,久已曠廢,慈禧太後當國時也沒有提議修理,小德張乃慫恿隆裕太後撥款興修,報銷至二百多萬。內務府大臣奎樂章,知道報銷的太不實在,上章自請處分。太後為此事經手的是小德張,默然不問。小德張又請款修理英華殿,預備太後禮佛。這英華殿在壽安宮之北,還是前明所建,殿中有菩提樹七株,采擷菩提子為念珠,宮中自皇太後以下,都來拈香。時人有詩道:


    英華殿群舊時基,七樹菩提貫若桑。


    歲歲園官來進奉,黃絛百八綴牟尼。


    後來隆裕太後服闋,照例須換青轎改坐黃轎,製轎費至七十多萬,也是小德張經手的。此外如大行太皇太後奉安時之紙紮人馬、殿陛鑾駕等物,報銷到一百多萬銀子。中元竟恭造的大法船一隻,長有十八丈有奇,寬至二丈,船上樓殿亭榭,陳設悉備,侍從篙工數十人,高與人等,都是穿真衣的。其餘殿陛陰森,神佛巍坐,旁立鬼判,狀極猙獰。中堅十丈高桅,懸一黃緞巨帆,上寫著“普渡中元”四個大字,更有無數紅燈,圍繞船外,在東華門沙灘地方焚化,這一項報銷也有數十萬,都是小德張一個兒經手。


    總管李蓮英,自太皇太後大行後,隔不上幾時,也就病死了。宮中發見了一大注藏金,據說就是李總管遺下的。小德張要據為已有,太監李義春不肯答應,兩個兒先是爭論,繼至扭毆,結下了大仇。群yan都代李義春危險;果然隔不上一月,就有景運門值班大臣,查見太監李義春潛入中和殿,竊取爵扇上銅什件之事,奏交大理院審辦。經刑科四庭訊明,查太監混入西華門內,至中和殿行竊銅什件等物,律無治罪專條,擬依偷竊大內乘輿服物者,絞立決例,減一等,擬流三千裏,交順天府尹定地,發往配所,收入習藝所,工作十年,限滿釋放。奉旨依議。即此一端,就可以知小德張的勢焰了。民國成立後,清室移居頤和園,大內所存珍寶,由妃嬪yan監輩瓜分。小德張分得慈禧後珠履一雙,此履四圍均以極大珍珠鑲鏤,係武進盛宮保所進獻,從前購辦時,並宮門費耗去七十萬銀子。小德張持出來求售,索價五十萬元,有某英人還價二十萬兀,小德張以所差太多,還不肯脫手。不過此時樹倒猢猻散,小德張也頗謹飭改過了。這都是後話。當下小德張仗著太後聲勢,招權納賄,暢所欲為,朝中大臣也頗有與他聯絡通聲氣的,小德張乘間在太後跟前,也頗持朝臣短長,太後麵子上總是不置可否。有時暗暗嘉納,卻就要召攝政王進宮問話了。一日,小德張入侍太後,閑談中間,又說及了朝臣,小德張道:“現在軍機大臣裏,隻有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很是靠不住。前兒崔半仙在他家裏算命,推到袁世凱年庚,說是貴不可言,大有九五之望。袁世凱非但不斥罵崔瞎子,倒反賞了他二十兩銀子。即此一端,他的不臣之心就可見了。王爺大人忠厚,這件事太後倒不能不斟酌一二。”太後道:“沒有的話。袁世凱是老祖宗識拔的人,老祖宗何等聖明!要果真是叛逆,哪裏逃的過老祖宗兩個眼珠子?再者王爺雖然年輕,欠閱曆,卻還有慶親王等一班老臣呢!”小德張道:“他果能如是最好。隻是老佛爺從前,也吃那廝蒙蒙蔽了。戊戌年頤和園告變的事;倘不是那廝主張,先萬歲爺也決不會吃這許多年的苦。庚子拳匪之亂,也決不會起了。明是那廝蓄意挑撥,老佛爺母子有了惡感,好備自己於中取利。現當主少國疑當兒,袁世凱在朝,恐非宮廷之福。太後想罷,一個人至親骨肉莫如弟兄,外人不知的事,自己弟兄總無有不知的。現在奴才抄著袁世凱兄弟給他的一封信,太後一瞧就知道了。”說畢呈上。


    太後接來瞧時,隻見上麵寫的是:


    四兄大人尊鑒:兄弟不同德,自古有之,曆曆可考者,大舜,周公,柳下惠,司馬牛是也。聖賢尚有兄弟之變,況平人乎?誦《棠棣》之詩,即必隕淚,弟寧無兄弟之感哉!《詩》雲:‘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況有良朋,蒸也無戎。’此乃常人、常事、常情。若夫關於君父大義,兄弟亦相濟,難也。蓋德同即相濟,德異即相背。大舜,聖人也;周公,亦聖人也。舜之容象,周公之誅管蔡,舜與象,骨肉私親無必誅之理。管蔡乃國家公罪,周公以大義滅親。不妨也。吾家數代忠良,累世清廉,至兄而大失德。二十年來,兄所為之事,均背先母之約,朝中彈劾兄者,四百餘折,痛言兄之過惡。兄撫心自問,上何以對國家?下何以對先祖?母親在世日,諄諄告戒吾兄,而兄置若罔聞,將置慈訓於何地乎?兄能忠君孝親,則吾兄也;不能忠君孝親,非吾兄也。弟避兄歸裏,於茲二十年。前十年尚或通信,後十年片紙皆絕。今關乎國家之政,先祖之祀,不能不以大義相責!兄顯達後,一人烹鼎,數人啜汁。然弟獨處僻壤,始終未敢問津。兄總督也,弟匹夫也,兄固不加愛於弟,弟亦不敢妄邀吾兄之愛。弟挑燈織履,次晨市之助爨,雖然清苦,猶榮於顯達。為人指責曰:某人之愛弟也!某人之爪牙也!弟實不取焉!弟視大義如山嶽,等富貴於浮雲!惟謹守父母之遺訓,甘學孟節,老於林下。已亥春,弟曾親上供護理河南巡撫景月汀中丞,析轉稟榮相曰:‘朝中無人能製兄者,恐將來尾大難掉,莫若解其兵權,調京供職。正所以保存功臣之後,其官昭昭,如在目前!今日而後,願蒼天有功,先祖有靈,兄能痛改前非,忠貞報國,則先祖幸甚!闔族幸甚!臨箋淚揮,書不盡言。


    欲知隆裕太後有何舉動,且聽下回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朝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陸士諤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陸士諤並收藏清朝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