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樂師又演奏了《鄭風》、《齊風》。季劄接著評論說:“《鄭風》的情調過於細弱,反映出該國的百姓不堪忍受繁瑣的政令。這大概是鄭國會首先滅亡的預兆吧。《齊風》十分美好,它氣勢恢弘,體現出大國的風度。它象征著寬廣的大海,這應該是薑太公的遺風吧。這個國家的前途不可限量啊!”然後,季劄又聆聽了《豳風》和《秦風》,他感慨道:“《豳風》非常美好,氣勢坦蕩寬宏,歡樂而不過分,如果沒有猜錯的話,這應該是反映周公東征的樂曲吧?《秦風》是華夏的聲音。能夠華夏化的必然會宏大,而且會宏大到極點。這大概是周王室舊地的樂曲吧?”長時間的聆聽並沒有使季劄感到疲憊,他反而越來越興奮。他又一口氣聽完了《魏風》、《唐風》、《陳風》,並且發表評論說:“《魏風》很美好,樂曲聲抑揚婉轉,洪大寬廣,儉約而易行。如果在此基礎上,用德教去加以輔助,該國的君主一定會成為英明之人。《唐風》憂思深沉,大概是陶唐氏的遺風吧?不然,曲調的憂患感為何會這麽深遠呢?像這樣的樂曲,一定是出自盛德美名的先王的後代。《陳風》反映出這個國家沒有賢明的君主,像這樣的國家是不會長久存在的。”
第二天,季劄又開始聆聽《雅》、《頌》。樂師先是演奏了《小雅》、《大雅》。季劄評論說:“《小雅》十分美妙,具有憂患思想而且沒有二心,有怨恨的情緒但是不敢直接地表達。這大概是周王室的德行衰微的象征吧?而且其中還遺留有先王遺民的高尚風俗。《大雅》寬廣宏大、和諧、婉轉、柔緩而又正直、剛強,這大概是周文王盛德的反映吧!”接著,他又聆聽了《頌》,聽完後他又不住地讚歎道:“真是美到極點了。它的旋律剛勁而不傲慢,婉轉而不卑屈,緊密而不迫切,疏遠而不散漫,變化多端而不混亂,反複往來而不令人厭煩,哀傷而不憂愁,歡樂而不荒唐,使用有度而不匱乏,廣大而不張揚,施惠而不浪費,求取而不貪婪,樂聲停止後韻味仍然在回蕩。而且它的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奏有度、旋律有節,這與先王的盛德是完全一致的。”最後,季劄又欣賞了頌揚聖人的舞蹈。在欣賞了《招削》舞以後,他讚歎道:“聖人的德行已經達到頂峰了。這就好比上天覆蓋了一切,大地承載著一切。音樂聽到這裏就足夠了,縱然還有其他的禮樂,我也不敢再請求觀賞了。”
<b>賢者的預見</b>
季劄離開魯國以後,又出使到了齊國。當時晏嬰是齊國的輔政大臣,季劄知道齊國的國君昏庸無能,就勸告晏嬰說:“您趕快交出自己的封地和權力吧,隻有這樣,您才能避免危難。齊國的政權將會改變主人,在國家穩定之前,危難會像海裏的波浪一樣,是不會終止的。”晏嬰聽從了季劄的規勸,就通過陳桓子把封地和權力交了出來。正是因為沒有了權力,所以在欒施、高強兩個勢力集團的相互攻擊中,他才得以保全了性命。
季劄離開齊國,隨後出使到鄭國。他去拜見了鄭國的貴族子產。兩人都是有賢能的人,性格相投,所以一相見,就感覺好比老友重逢一樣的激動親切,有相見恨晚之感。季劄告訴子產說:“鄭國的執政者荒婬、奢侈,國家將要麵臨災難,政權必然會歸屬於您。一旦您掌握了政權,應當謹慎地用禮製來治理國家。不然的話,鄭國就會有滅亡的危險。”後來季劄的預言果然變成了現實,而子產也依照季劄的勸告去做,鄭國在他的治理之下開始變得強大。
然後,季劄又準備去晉國。在路上經過衛國的時候,在宿這個地方歇腳。晚上,他聽到附近有演奏音樂的鍾聲,聽出來是衛國的孫文子在奏樂,於是不解地說道:“真奇怪啊!我聽說背叛君上的人如果不修養德行,那麽必然會招致殺身之禍。孫文子曾經進攻他的君王衛獻公,並把他趕到了齊國。但孫文子本人竟然還留在衛國,他害怕還來不及呢,怎麽還有心思去敲鍾奏樂啊!孫文子住在這裏,就好比燕子在幕布上築巢一樣的危險。君王的屍體還沒有埋葬,怎麽可以去敲鍾奏樂呢?”孫文子聽說了季劄的話,羞愧難當,以後再沒有聽樂、享樂。
第二天,季劄又開始聆聽《雅》、《頌》。樂師先是演奏了《小雅》、《大雅》。季劄評論說:“《小雅》十分美妙,具有憂患思想而且沒有二心,有怨恨的情緒但是不敢直接地表達。這大概是周王室的德行衰微的象征吧?而且其中還遺留有先王遺民的高尚風俗。《大雅》寬廣宏大、和諧、婉轉、柔緩而又正直、剛強,這大概是周文王盛德的反映吧!”接著,他又聆聽了《頌》,聽完後他又不住地讚歎道:“真是美到極點了。它的旋律剛勁而不傲慢,婉轉而不卑屈,緊密而不迫切,疏遠而不散漫,變化多端而不混亂,反複往來而不令人厭煩,哀傷而不憂愁,歡樂而不荒唐,使用有度而不匱乏,廣大而不張揚,施惠而不浪費,求取而不貪婪,樂聲停止後韻味仍然在回蕩。而且它的五聲和諧、八音協調、節奏有度、旋律有節,這與先王的盛德是完全一致的。”最後,季劄又欣賞了頌揚聖人的舞蹈。在欣賞了《招削》舞以後,他讚歎道:“聖人的德行已經達到頂峰了。這就好比上天覆蓋了一切,大地承載著一切。音樂聽到這裏就足夠了,縱然還有其他的禮樂,我也不敢再請求觀賞了。”
<b>賢者的預見</b>
季劄離開魯國以後,又出使到了齊國。當時晏嬰是齊國的輔政大臣,季劄知道齊國的國君昏庸無能,就勸告晏嬰說:“您趕快交出自己的封地和權力吧,隻有這樣,您才能避免危難。齊國的政權將會改變主人,在國家穩定之前,危難會像海裏的波浪一樣,是不會終止的。”晏嬰聽從了季劄的規勸,就通過陳桓子把封地和權力交了出來。正是因為沒有了權力,所以在欒施、高強兩個勢力集團的相互攻擊中,他才得以保全了性命。
季劄離開齊國,隨後出使到鄭國。他去拜見了鄭國的貴族子產。兩人都是有賢能的人,性格相投,所以一相見,就感覺好比老友重逢一樣的激動親切,有相見恨晚之感。季劄告訴子產說:“鄭國的執政者荒婬、奢侈,國家將要麵臨災難,政權必然會歸屬於您。一旦您掌握了政權,應當謹慎地用禮製來治理國家。不然的話,鄭國就會有滅亡的危險。”後來季劄的預言果然變成了現實,而子產也依照季劄的勸告去做,鄭國在他的治理之下開始變得強大。
然後,季劄又準備去晉國。在路上經過衛國的時候,在宿這個地方歇腳。晚上,他聽到附近有演奏音樂的鍾聲,聽出來是衛國的孫文子在奏樂,於是不解地說道:“真奇怪啊!我聽說背叛君上的人如果不修養德行,那麽必然會招致殺身之禍。孫文子曾經進攻他的君王衛獻公,並把他趕到了齊國。但孫文子本人竟然還留在衛國,他害怕還來不及呢,怎麽還有心思去敲鍾奏樂啊!孫文子住在這裏,就好比燕子在幕布上築巢一樣的危險。君王的屍體還沒有埋葬,怎麽可以去敲鍾奏樂呢?”孫文子聽說了季劄的話,羞愧難當,以後再沒有聽樂、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