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秦昭王與魏國</b>
魏安僖王時期,國家積貧積弱,國力衰微,對外完全處於被動。此時,西邊的秦國已經十分強大,兵強馬壯,經常發動對外戰爭,獲取了不少利益。一次,秦昭王把他的左右大臣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詢問:“諸位愛卿幫寡人分析一下,現在的韓國、魏國與當初相比,哪個時期更為強盛?”大臣們議論紛紛,都認為當初的兩國強盛。昭王接著問:“那麽兩國的如耳、魏其與當初的孟嚐君、芒卯相比,誰更為賢能呢?”群臣都認為後者更為賢能。於是,昭王放心的說:“當年孟嚐君、芒卯憑借自己的賢能,率領強盛時期的韓國、魏國來攻打我國,還不能把我國怎麽樣。現在,無能的如耳、魏其,率領弱小的韓國、魏國要是來攻打我國,那就更不會有什麽威脅了。我國反而可以出兵,用不了幾個回合,就會很輕鬆地打敗它們,你們說是不是啊?”群臣聽了之後頻頻點頭稱是,都認為昭王言之有理。正當昭王沉醉在群臣的稱讚中聲時,大夫中旗從群臣中走了出來表示異議。他對昭王鞠了一躬說:“大王,您對天下的形勢估計錯了。當初,晉國六卿並立時,智氏最為強大,它先後滅了範氏、中行氏,接著又率領韓、魏的軍隊把趙襄子圍困在晉陽,掘開晉水淹灌晉陽城,晉陽城隻剩下三版寬的地方沒有被水淹。智伯到戰場上巡視水勢,魏桓子前來為他趕車,韓康子在身邊陪乘,那是多麽威風啊!智伯當時已是目空一切,指著滔滔不絕的河水說:‘我現在才知道水可以滅亡別人的國家啊!’因為魏國的安邑緊鄰汾水,韓國的平陽緊鄰絳水,智伯的軍事行動威脅到了兩國的安全。所以,魏桓子與韓康子互相暗遞眼色,達成了默契,尋機將來一定要聯手除掉智氏。後來,二人聯合趙襄子滅亡了智氏,瓜分了它的封地。現在,秦國雖然兵強馬壯,但是不會超過當年的智氏,韓國、魏國雖然弱小,但還是比當年它們在晉陽城下時的力量強大。現在,也正是它們達成默契的時候,希望大王千萬不要輕視它們,不然的話就會出現當年智氏那樣的下場。”秦昭王聽了他的這一番分析之後,才如夢方醒,心裏麵對兩國也感到了恐懼。從此之後再也不敢小瞧他們了。
後來,齊國、楚國聯合攻打魏國。魏國節節抵抗,邊戰邊退,眼看就要支撐不住了。魏王派人向秦國求救,派出的使臣絡繹不絕,而秦國那邊一直風平浪靜,沒有任何反應,秦國救兵也遲遲不來。魏國有位名叫唐雎的老人,已經九十多歲了,他看到自己的國家危在旦夕,心急如焚,便拄著拐棍,邁著蹣跚的步子走向皇宮,跪在地上向魏王請命說:“陛下,老臣請求西去遊說秦王,讓秦國的救兵比老臣先到達魏國。”魏王聽了之後非常感動,親自下殿把唐雎攙扶起來,動容地對他說:“老人家,魏國百姓的安危就托付給你了。”然後趕緊吩咐人準備車馬送他出發。唐雎一路上日夜兼程,馬不停蹄,終於在第一時間到達了秦國,拜見了秦王。秦王看到他已經一大把年紀了,趕緊給他賜坐,感慨地對他說:“您老人家遠道而來,實在是辛苦您啊!魏國幾次派人求救,我已經知道魏國已經相當危急了。”唐雎起身回答說:“大王既然知道魏國危急,卻遲遲不發救兵,我認為是那些為您出謀劃策的大臣們無能。魏國,是眾所周知的大國,然而,它之所以向西來侍奉秦國,自稱為秦國的東方藩屬、接受秦國賜給的冠帶、按時向秦國進獻貢品,是因為強大的秦國是個值得信賴的盟國。現在,齊國、楚國的聯軍已經在魏國都城的郊外會合,隨時都有將魏國滅亡的危險。而秦國救兵卻遲遲不發,那就是秦國認為魏國不太急迫罷了。如果秦國坐等魏國大急,被迫加入合縱行列,那時候還要秦國的救兵幹什麽呢?這樣的話,秦國將要失去魏國這麽一個東方藩屬,而使齊、楚兩個敵國強盛,這又對您有什麽好處呢?”秦昭王這才感到事態的嚴重性。立即派兵救援魏國,魏國才轉危為安。
魏安僖王時期,國家積貧積弱,國力衰微,對外完全處於被動。此時,西邊的秦國已經十分強大,兵強馬壯,經常發動對外戰爭,獲取了不少利益。一次,秦昭王把他的左右大臣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詢問:“諸位愛卿幫寡人分析一下,現在的韓國、魏國與當初相比,哪個時期更為強盛?”大臣們議論紛紛,都認為當初的兩國強盛。昭王接著問:“那麽兩國的如耳、魏其與當初的孟嚐君、芒卯相比,誰更為賢能呢?”群臣都認為後者更為賢能。於是,昭王放心的說:“當年孟嚐君、芒卯憑借自己的賢能,率領強盛時期的韓國、魏國來攻打我國,還不能把我國怎麽樣。現在,無能的如耳、魏其,率領弱小的韓國、魏國要是來攻打我國,那就更不會有什麽威脅了。我國反而可以出兵,用不了幾個回合,就會很輕鬆地打敗它們,你們說是不是啊?”群臣聽了之後頻頻點頭稱是,都認為昭王言之有理。正當昭王沉醉在群臣的稱讚中聲時,大夫中旗從群臣中走了出來表示異議。他對昭王鞠了一躬說:“大王,您對天下的形勢估計錯了。當初,晉國六卿並立時,智氏最為強大,它先後滅了範氏、中行氏,接著又率領韓、魏的軍隊把趙襄子圍困在晉陽,掘開晉水淹灌晉陽城,晉陽城隻剩下三版寬的地方沒有被水淹。智伯到戰場上巡視水勢,魏桓子前來為他趕車,韓康子在身邊陪乘,那是多麽威風啊!智伯當時已是目空一切,指著滔滔不絕的河水說:‘我現在才知道水可以滅亡別人的國家啊!’因為魏國的安邑緊鄰汾水,韓國的平陽緊鄰絳水,智伯的軍事行動威脅到了兩國的安全。所以,魏桓子與韓康子互相暗遞眼色,達成了默契,尋機將來一定要聯手除掉智氏。後來,二人聯合趙襄子滅亡了智氏,瓜分了它的封地。現在,秦國雖然兵強馬壯,但是不會超過當年的智氏,韓國、魏國雖然弱小,但還是比當年它們在晉陽城下時的力量強大。現在,也正是它們達成默契的時候,希望大王千萬不要輕視它們,不然的話就會出現當年智氏那樣的下場。”秦昭王聽了他的這一番分析之後,才如夢方醒,心裏麵對兩國也感到了恐懼。從此之後再也不敢小瞧他們了。
後來,齊國、楚國聯合攻打魏國。魏國節節抵抗,邊戰邊退,眼看就要支撐不住了。魏王派人向秦國求救,派出的使臣絡繹不絕,而秦國那邊一直風平浪靜,沒有任何反應,秦國救兵也遲遲不來。魏國有位名叫唐雎的老人,已經九十多歲了,他看到自己的國家危在旦夕,心急如焚,便拄著拐棍,邁著蹣跚的步子走向皇宮,跪在地上向魏王請命說:“陛下,老臣請求西去遊說秦王,讓秦國的救兵比老臣先到達魏國。”魏王聽了之後非常感動,親自下殿把唐雎攙扶起來,動容地對他說:“老人家,魏國百姓的安危就托付給你了。”然後趕緊吩咐人準備車馬送他出發。唐雎一路上日夜兼程,馬不停蹄,終於在第一時間到達了秦國,拜見了秦王。秦王看到他已經一大把年紀了,趕緊給他賜坐,感慨地對他說:“您老人家遠道而來,實在是辛苦您啊!魏國幾次派人求救,我已經知道魏國已經相當危急了。”唐雎起身回答說:“大王既然知道魏國危急,卻遲遲不發救兵,我認為是那些為您出謀劃策的大臣們無能。魏國,是眾所周知的大國,然而,它之所以向西來侍奉秦國,自稱為秦國的東方藩屬、接受秦國賜給的冠帶、按時向秦國進獻貢品,是因為強大的秦國是個值得信賴的盟國。現在,齊國、楚國的聯軍已經在魏國都城的郊外會合,隨時都有將魏國滅亡的危險。而秦國救兵卻遲遲不發,那就是秦國認為魏國不太急迫罷了。如果秦國坐等魏國大急,被迫加入合縱行列,那時候還要秦國的救兵幹什麽呢?這樣的話,秦國將要失去魏國這麽一個東方藩屬,而使齊、楚兩個敵國強盛,這又對您有什麽好處呢?”秦昭王這才感到事態的嚴重性。立即派兵救援魏國,魏國才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