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衛靈公詢問孔子有關打仗列陣的事情。孔子搖搖頭說:“有關祭祀的事情我曾經聽說過,但是從沒有聽說過排兵布陣的事情。”弄得衛靈公非常尷尬。第二天,衛靈公與孔子談話時,看見群雁飛翔,就抬頭仰望,神色不在孔子的身上。孔子知道衛靈公不再信任自己了,就離開了衛國,再次來到陳國。


    這年夏天,魯桓公、僖公的祭廟失火,南宮敬叔等人前去救火。孔子在陳國,得知了魯國宗廟失火的消息,對身邊的人說:“火災一定是在桓公、僖公的廟吧。”不久,孔子的推斷得到了證實。


    同年秋天,季桓子病重。一次,他乘坐輦車望見魯城,長歎一聲說:“當初,這個國家幾乎強盛起來。因為我得罪了孔子而致使他離開,所以國家沒有強盛,逐漸衰落下去。”接著,他回過頭來,對繼承人季康子說:“我要是死了,你必然會當魯國的丞相。那時,你一定要召回孔子,讓他來輔佐你,振興魯國。”幾天以後,季桓子去世,季康子繼承了他的職位。辦完喪事後,季康子打算召回孔子,加以重用。魯國的大夫公之魚對他說:“當初,先君任用孔子而沒有善終,最後招致諸侯的恥笑。現在,您打算再次任用他,如果仍然半途而廢,是會再次被諸侯取笑的。”於是季康子問他:“那麽,我召誰回國比較合適呢?”公之魚建議他召冉求回國。季康子聽從了他的建議,派人去召回冉求。冉求準備動身回國,孔子對弟子們說:“魯國派人召回冉求,必將重用他。”接著,孔子又說到:“回去吧!回去吧!我家鄉的這些弟子個個誌向高遠,隻是行事疏闊了一些。他們富於文采,才思敏捷,我真不知道該從何處下手來教育他們。”子貢知道孔子思歸,在送別冉求的時候,叮囑他說:“你如果受到重用,就一定設法把老師召回去。”


    <b>周遊列國(五)</b>


    冉求離去以後的第二年,孔子從陳國移居到蔡國。當時,吳國召蔡昭公前往。此前,蔡昭公曾經欺騙他的大臣,遷都到州來。他這次前往,大臣們害怕再次遷都,便在路上將其殺死了。不久,蔡國遭到楚國的侵犯。


    一年以後,孔子從蔡國到了葉邑。葉公向孔子詢問政治,孔子說:“為政的關鍵在於招納遠方的賢人,使近處的人歸服。”有一天,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情況,子路拒絕回答。孔子知道這件事情以後,說:“仲由(子路的字),你為什麽不回答說‘孔子這個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奮學習的時候甚至忘記了吃飯,快樂的時候甚至忘記了憂愁,以至於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


    後來,孔子離開了葉邑,返回蔡國。路上,他遇見了長沮、桀溺二人,他們在並肩耕作。孔子認為他們是隱士,就讓子路去向他們打聽渡口在哪裏。長沮問子路說:“車上那位拉著韁繩的人是誰?”子路回答說是孔子。長沮又問道:“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給予肯定的回答。於是,長沮對他說:“他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裏了,不用問我們了。”桀溺問子路說:“你是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肯定地回答了他。桀溺又接著說:“天下到處都動蕩不安,誰能改變這種局勢呢?況且,你跟隨躲避暴君亂臣的人到處奔波,還不如跟隨我們為躲避亂世而隱居呢!”說完之後,二人繼續幹起活來。子路回來將這些對話如實地告訴給了孔子。孔子聽後,失望地說:“我們不能隱居在山林裏,與鳥獸同群。要是天下太平,我孔丘也就不用為改變這種局麵而四處奔波了。”


    另一天,子路一個人在路上行走,遇見了一位肩扛鋤頭的老農。子路恭敬的問到:“這位大叔,您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農對他說:“你們這些人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誰是老師我怎麽知道!”說完,老農拄著拐杖拔起草來。後來子路把這件事告訴給了孔子,孔子說:“此人是一位隱士。”等到子路回去尋找老農的時候,人已經走了。


    <b>周遊列國(六)</b>


    孔子遷居到蔡國的第三年,吳國討伐陳國。楚國發兵救陳,軍隊駐紮在城父。楚國國君聽說孔子住在陳、蔡兩國的邊境上,就派人去迎請他。孔子準備應聘而前往楚國答禮。陳、蔡兩國的大夫暗中商議說:“孔子是有才德的賢人,他的譏諷無不切中諸侯的弊病。如今,他久居陳、蔡之間,兩國大夫的施政方針都不符合他的意思。楚國是個大國,現在卻來迎請孔子。如果孔子受到楚國的重用,那麽,陳、蔡兩國掌權的大夫就危險了。”於是,兩國派遣一些服勞役的人,將孔子圍困在野外,不讓他去楚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記新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鄭林、劉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鄭林、劉偉並收藏史記新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