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是國家情報機關派出或指使進行竊取、刺探、傳送機密情報或進行顛複、破壞活動的人員。在中國的曆史上,各朝的封建帝王都十分重視間諜的使用。他們遴選了各種人才,設置了專門機構,投入了大量金錢,使用了各種手段,為他們進行向外擴張或鞏固政權服務。春秋末期的孫武,在著述的《孫子》兵法中闡述了間諜的作用和間諜的分類。他把間諜分為五種,“故用間有五:有鄉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提出要任用大智親信去進行間諜活動。“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強調用間要極端秘密,“事莫密於間”等等。那麽中國究竟何時有間諜的呢?


    《戰國策》記載,鄭武公在伐胡前,曾反用了敵方的間諜,使胡麻痹,從而一舉襲擊成功。“鄭武公欲伐胡,先以其子妻胡。因問群臣曰:吾欲用兵,誰可伐者?大夫關思其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國,子言伐之何也?胡君聞之,以鄭為親己而不備鄭。鄭襲胡取之”。


    傳說中西周的太公呂望,曾為西周做過間諜。《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呂望博聞強記,曾在殷朝做過官,知道商王朝的許多機密;他也到過各諸侯那裏進行遊說過,了解各方國的情況。“太公博聞,嚐事紂。紂無道,去之。遊說諸侯,而率西歸周西伯”。他到了西伯那裏,根據掌握的商朝情況和天下的形勢,提出各種建議和製定各種正確的決策,使商朝的諸侯、重臣叛變紂王,投歸西伯,有效地瓦解了殷王朝。所以《孫子》兵法中稱:“周之興也,呂牙在周”。把周朝的興起歸功於呂望在殷的間諜活動。


    《呂氏春秋。慎大覽》記載,商在滅夏前,曾使用伊尹為間諜兩次去夏朝進行間諜活動。伊尹原來是有莘氏的媵臣,有莘氏嫁女時,作為陪嫁的一名奴隸、隨著有莘氏嫁到湯家司烹。以後,受到了湯的賞識,於是兩次派伊尹去夏王朝了解情況,進行間諜活動,為了使夏桀不懷疑伊尹,由湯親自射伊尹,表示其有罪才逃亡。“欲令伊尹往視曠夏,恐其不信,湯由親自射伊尹。伊尹奔夏三年,反報於毫。……湯與伊尹盟,以示必滅夏。伊又複往視


    曠夏,……“伊尹到夏後,一方麵積極宣揚湯之仁德,消除夏王與湯之間的嫌隙;一方麵積極刺探夏的機密,調查中原的地形;同時以重金收買夏朝重臣,離間君臣之間以及夏王朝與各方國、部落的關係,並使一些有影響的臣子叛變投商,從而孤立了夏王,為商朝覆滅夏王朝的作戰創造了可靠的條件。另據《左傳》、《竹書紀年》記載,夏朝少康時,在攻打過、戈兩個方國的時候,曾派汝艾和季抒進入兩國,了解情況,查明地形,收買重臣,進行間諜活動,為滅兩國創造條件。“世子少康,使汝艾伐過殺澆”。注“哀元年傳使汝艾諜澆。……汝艾,少康臣諜侯也”。又“伯子抒帥師滅戈”。


    注:“滅戈前,先使其弟季抒誘之耳”(《竹書紀年。帝太康》)。以上這些傳說都可算中國早期的間諜史,但究竟哪一個可信,可算最早使用間諜的鼻祖呢?看來還得進一步查證。


    (龐成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古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施宣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施宣圓並收藏千古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