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紹興去參觀和暢堂十八號“秋瑾故居”,可以看到那裏展覽著宋慶齡於1979年8月應請寫下的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提槍,曾東渡日本,誌在革命,千秋萬代傳俠名。”
對這一名句,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印《秋瑾集》時,刊作《絕命詞》,並附有如下注說:“此據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二十日(1907年7月29日)清浙撫張曾揚複貴福電(見《大通學堂黨案》、《浙江辦理秋瑾革命全案》)錄印。按:當時報刊所載皆作‘秋雨秋風’,唯以後燦芝本作‘秋風秋雨愁煞人’。題從燦芝本。此斷句據當時報載係清吏逼供時,秋瑾不語,書此七字作答(關於有無供詞說法不一)。現姑作斷句列此。”
所以,究竟原句是“秋風秋雨愁煞人”,還是“秋雨秋風愁煞人”,以及秋瑾到底有沒有寫這斷句,這是一個謎。
光複會發起人和領導人陶成章,因浙案逃亡海外,於1908年10月在緬甸仰光任《光華日報》主筆時所寫《浙案紀略》文中,曾最早提出過懷疑和否定,說:“(紹興知府)貴福使山陰令李宗嶽提訊瑾,瑾不作一語。‘秋雨秋風愁煞人’不知係何人造作,登之報上。”按照陶的說法,這七字句是假的,並非秋瑾所寫。但過了29年,秋瑾的異母弟秋宗章於1937年在《越風》第八至十期上發表連載的《大通學堂黨案》文中,又說是真的。說:六月二十日(按:即秋瑾就義後14天)浙江巡撫張曾揚曾電訊紹興知府貴福:“……又報紙中載:該匪(按:指秋瑾)當堂書‘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字,有無其事?有即送核。”
以後紹興知府複電說:“七字在李令手,已晉省。”根據這一來一回兩份官方電報,秋宗章文中的結論是:“今觀於貴福之電,則疑團不攻自破。李令鍾嶽晉省後,此七字原稿自己繳呈浙撫存檔。辛亥革命,撫院焚毀,當已一例付諸劫灰矣!”
另據上海《時報》(見1944年洪文書局版,黃民著《秋風秋雨》一書)載:“此次秋瑾始終無口供。山陰縣令問女子何以要革命,秋瑾答是男女平權的革命,非政治革命。又令其將平日作為用筆書寫,秋瑾但書秋字;又詰之,又書‘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字雲。”
光複會員陳去病,是清末1908年初在杭州參加與營葬秋墓者之一,他當時寫《鑒湖女俠秋瑾傳》中也說:“有見之者,謂初無所供,惟於刑庭書‘秋風秋雨愁殺人’句。”但他沒提供誰是“見之者”。
秋瑾在浙江吳興潯溪女學校執教時的學生、革命盟友徐雙韻在1959年7月發表《記秋瑾》文中寫:“秋瑾拘在臥龍山女獄內,未幾被貴福提去審問,百問不答。最後訊以朋友姓名,就答:”你也常到大通,並贈我‘競爭世界,雄冠地球’對聯,同在大通拍過照相。‘貴福遂不敢再問,次日交山陰知縣李鍾嶽審問,秋隻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別無他語。貴福以李鍾嶽不肯逼供,勢難深文周納,逮捕黨人,乃敢派幕友餘某嚴訊。秋瑾隻說’革命黨人不怕死,欲殺便殺‘的豪語,咬牙閉目,忍受酷刑。餘某得不到革命秘密,隻得用偽造供詞,強捺指印結案。“
我國文史資料搜集家鄭逸梅在《我所認識的王燦芝》(見北京《團結報》1982年4月17日)文中介紹:清嘉道年間婁江陶澹人著《滄江紅雨樓詩集》,其中有《秋暮遣懷》詩一首,原句如下:人生天地一葉萍,利名役役三秋草。秋草能為春草新,蒼顏難改朱顏好。
籬前黃菊未開花,寂寞清樽冷懷抱。
秋雨秋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
出門撥劍壯槃遊,霜華拂處塵氛少。
翰淩五嶽暮三洲,人世風波豈能保?
不如歸去臥槽丘,老死蓬蒿事幽討。
因為這詩第七句為“秋風秋雨愁煞人”,從而認為秋瑾這一名句源出於此。也就是說這詩句並非秋瑾的親作。
又,鄭雲山在《秋瑾史事散論》(刊《上海師院學報》1980年第2期)文中認為:“這七個字並非描寫自然環境或觸景生愁之作,而是在比喻祖國當時處境之悲之險,以及秋瑾內心的憂慮焦急。”
(晨朵)
對這一名句,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印《秋瑾集》時,刊作《絕命詞》,並附有如下注說:“此據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二十日(1907年7月29日)清浙撫張曾揚複貴福電(見《大通學堂黨案》、《浙江辦理秋瑾革命全案》)錄印。按:當時報刊所載皆作‘秋雨秋風’,唯以後燦芝本作‘秋風秋雨愁煞人’。題從燦芝本。此斷句據當時報載係清吏逼供時,秋瑾不語,書此七字作答(關於有無供詞說法不一)。現姑作斷句列此。”
所以,究竟原句是“秋風秋雨愁煞人”,還是“秋雨秋風愁煞人”,以及秋瑾到底有沒有寫這斷句,這是一個謎。
光複會發起人和領導人陶成章,因浙案逃亡海外,於1908年10月在緬甸仰光任《光華日報》主筆時所寫《浙案紀略》文中,曾最早提出過懷疑和否定,說:“(紹興知府)貴福使山陰令李宗嶽提訊瑾,瑾不作一語。‘秋雨秋風愁煞人’不知係何人造作,登之報上。”按照陶的說法,這七字句是假的,並非秋瑾所寫。但過了29年,秋瑾的異母弟秋宗章於1937年在《越風》第八至十期上發表連載的《大通學堂黨案》文中,又說是真的。說:六月二十日(按:即秋瑾就義後14天)浙江巡撫張曾揚曾電訊紹興知府貴福:“……又報紙中載:該匪(按:指秋瑾)當堂書‘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字,有無其事?有即送核。”
以後紹興知府複電說:“七字在李令手,已晉省。”根據這一來一回兩份官方電報,秋宗章文中的結論是:“今觀於貴福之電,則疑團不攻自破。李令鍾嶽晉省後,此七字原稿自己繳呈浙撫存檔。辛亥革命,撫院焚毀,當已一例付諸劫灰矣!”
另據上海《時報》(見1944年洪文書局版,黃民著《秋風秋雨》一書)載:“此次秋瑾始終無口供。山陰縣令問女子何以要革命,秋瑾答是男女平權的革命,非政治革命。又令其將平日作為用筆書寫,秋瑾但書秋字;又詰之,又書‘秋雨秋風愁煞人’七字雲。”
光複會員陳去病,是清末1908年初在杭州參加與營葬秋墓者之一,他當時寫《鑒湖女俠秋瑾傳》中也說:“有見之者,謂初無所供,惟於刑庭書‘秋風秋雨愁殺人’句。”但他沒提供誰是“見之者”。
秋瑾在浙江吳興潯溪女學校執教時的學生、革命盟友徐雙韻在1959年7月發表《記秋瑾》文中寫:“秋瑾拘在臥龍山女獄內,未幾被貴福提去審問,百問不答。最後訊以朋友姓名,就答:”你也常到大通,並贈我‘競爭世界,雄冠地球’對聯,同在大通拍過照相。‘貴福遂不敢再問,次日交山陰知縣李鍾嶽審問,秋隻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七字,別無他語。貴福以李鍾嶽不肯逼供,勢難深文周納,逮捕黨人,乃敢派幕友餘某嚴訊。秋瑾隻說’革命黨人不怕死,欲殺便殺‘的豪語,咬牙閉目,忍受酷刑。餘某得不到革命秘密,隻得用偽造供詞,強捺指印結案。“
我國文史資料搜集家鄭逸梅在《我所認識的王燦芝》(見北京《團結報》1982年4月17日)文中介紹:清嘉道年間婁江陶澹人著《滄江紅雨樓詩集》,其中有《秋暮遣懷》詩一首,原句如下:人生天地一葉萍,利名役役三秋草。秋草能為春草新,蒼顏難改朱顏好。
籬前黃菊未開花,寂寞清樽冷懷抱。
秋雨秋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
出門撥劍壯槃遊,霜華拂處塵氛少。
翰淩五嶽暮三洲,人世風波豈能保?
不如歸去臥槽丘,老死蓬蒿事幽討。
因為這詩第七句為“秋風秋雨愁煞人”,從而認為秋瑾這一名句源出於此。也就是說這詩句並非秋瑾的親作。
又,鄭雲山在《秋瑾史事散論》(刊《上海師院學報》1980年第2期)文中認為:“這七個字並非描寫自然環境或觸景生愁之作,而是在比喻祖國當時處境之悲之險,以及秋瑾內心的憂慮焦急。”
(晨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