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張擇端所作《清明上河圖》是我國古代美術遺產中的偉大作品之一,是我國古代風俗畫的傑出代表。自從它問世以來,受到上至當朝皇帝、下至文人學士的賞識和珍藏,輾轉至今,曆時八九百年,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曆史上對張擇端創作《清明上河圖》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詞曾有過一些爭論。對畫中描繪的是清明時節,從金代以來,似無異議。“清明”一詞,最初見於金人張著的跋文,在他的跋文中曾引《向氏評論圖畫記》說,張擇端有《清明上河圖》及《西湖爭標圖》,這樣《清明上河圖》的名稱才開始定下來。元人楊準在他的長跋中還著重說明這畫卷題簽的是宋徽宋趙佶,並蓋有小印。明人李日華在他的《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這畫卷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體題簽、雙龍小印,並且有宋徽宗的題詩,詩中有“如在上河春”一句,這樣一來,這畫卷描繪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懷疑了。近代及當代美術史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等,更大張“清明節”說。如鄭振鐸說:“時節是清明的時候,也就是春天三月三日,許多樹木還是禿枝光杈,並未長葉,天氣還有點涼意,可是嚴冬已經過去了。”這樣,把“三月三日”這個具體日子也肯定下來了。又如張安治在新近出版的《中國古代美術作品介紹叢書。清明上河圖》一書中肯定這幅畫是描繪“在清明節這一天城郊人民的種種活動”,畫麵上描繪了“一些清明節的風俗特征,如上墳、探親、轎上插柳枝、大店鋪裝飾了‘彩樓歡門’等”。
1981年《美術》第二期所載孔憲易《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似乎是第一個對畫中描寫清明節提出異議的。孔除對上述跋文及《味水軒日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外,並就畫麵中所描繪的內容提出了八點質疑,現簡介如下:一、畫卷的開始,畫有一隊小驢馱著木炭從小路而來。“這是畫家首先告訴讀者,這是秋天,冬日不久來臨,這些木炭是東京準備過冬禦寒用的”。
秋季營運冬季貨物比較合理,商人早在春天營運冬季貨物,在時間上來說太早了,不符合經濟規律。二、畫麵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趙太丞家門口垂柳枝葉茂盛,還有畫麵上出現了光著上身的兒童,這些都不可能是清明時節的事物。三、畫麵乘轎、騎馬者帶著仆從的行列,上墳後回向城市一段。孔文分析了拿著扇子、光著膀子等人物形象之後認為,“這群人雖然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它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因為,上墳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釋得通。今從畫麵種種現象來看,說是秋季更符合實際些”。四、畫上有不下於十個持扇子的人物形象,除個別上層人物有可能用扇“便麵”外,一般群眾持扇應該說是夏秋季節用於驅暑、驅蚊,如果這畫卷畫的是清明時節,感覺不大對頭。五、草帽、竹笠在畫麵上多處出現。孔文認為“草帽、竹笠是禦暑、禦雨的東西,圖中既不下雨,這肯定是禦陽用的,根據當時東京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這是值得我們懷疑的”。六、畫麵上有“一處招牌上寫著‘□暑飲子’(‘暑’字也可能是‘香’字)這樣的小茶水攤。“孔文認為”如果‘□暑飲子’中的‘暑’字不錯的話,這足以說明它的季節“。七、在虹橋的南岸、北岸、橋上有幾處攤子上放著切好的瓜塊。孔文認為可能是西瓜。八、畫麵上”臨河的一家酒店,在條子旗上寫著‘新酒’二字,這是畫家明確地告訴讀者,畫的是中秋節前後“(著重號係孔文所加)。孔文查證了資料,兩宋間無清明賣”新酒“的記載,而《東京夢華錄》卻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的記載。至於”彩樓歡門“,根據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酒店的”彩樓歡門“係永久性的,並非清明特有的標誌。
孔文最後還對畫中的“城門樓”作了分析,認為那城樓可能是東京宋門外東郊的蜘蛛樓。為此並提出了下麵的設想:據《宋會要輯稿》載,當時東京內、外城及郊區,共劃分136坊,外城東郊區共劃分3坊,第一坊是清明坊。同時,從《東京夢華錄》中得知,在坊巷中有“軍巡鋪”及“望火樓”
的設置,這些“軍巡鋪”“望火樓”是北宋政府專款修建的,有些是借庵、觀、寺、院等處的,正因為這樣,認為清明坊可能借蜘蛛樓作望火樓以備警。這樣一來,《清明上河圖》便可以解作從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上河的景色了。《清明上河圖》除以其深刻的題材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舉世矚目外,還以其豐富性和真實性受到專家學者們的讚賞,畫中所描繪的情景甚至地理位置都可以從《東京夢華錄》中得到印證,對於這幅寫實性的風俗畫,孔憲易的文章盡避尚無足夠的有力的論證推倒“清明節說”,對《清明上河圖》的題解其理由尚難令人置信,但他在文中提出的幾點質疑也不無道理。
繼孔憲易《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後,最近鄒身城在中國宋史研究會上提出論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圖〉的社會意義》,認為“清明”既非節令,亦非地名。畫麵涉及沿河數裏好幾處街道,並不局限於郊外一個地點。圖中景物有攤販桌上切開的西瓜,有光著上身在街頭嬉戲的兒童,還有十多人揮動扇子,這些都不是清明時節的征候。這裏的“清明”一詞,本是畫家張擇端進獻此畫時所作的頌辭,所以距北宋較近的金代留下跋文說:“當日翰林呈畫本,承平風物正堪傳”。點明此圖主題在於表現承平風物,然而這種歌舞升平,正是北宋末年社會大動亂的前奏。明代董其昌《容台文集》認為張擇端新作是“南宋時追慕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則是說靖康之變後,畫家流亡南宋,回首北望,勾起國恨家仇,此時此地追慕故國風物,寄托著深沉的哀思。果真如此,畫題“清明”一詞使這幅畫的主題帶有諷刺性的色彩。盡避孔、鄒二文尚無足夠的論證推倒“清明節說”,對《清明上河圖》的兩種新解也還尚有商榷之處,然而,對《清明上河圖》這幅寫實性的風俗畫的研究總算有了新的突破,廣大讀者期待著專家學者們對它作更深入的研究。
(羅文中)
1981年《美術》第二期所載孔憲易《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似乎是第一個對畫中描寫清明節提出異議的。孔除對上述跋文及《味水軒日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外,並就畫麵中所描繪的內容提出了八點質疑,現簡介如下:一、畫卷的開始,畫有一隊小驢馱著木炭從小路而來。“這是畫家首先告訴讀者,這是秋天,冬日不久來臨,這些木炭是東京準備過冬禦寒用的”。
秋季營運冬季貨物比較合理,商人早在春天營運冬季貨物,在時間上來說太早了,不符合經濟規律。二、畫麵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趙太丞家門口垂柳枝葉茂盛,還有畫麵上出現了光著上身的兒童,這些都不可能是清明時節的事物。三、畫麵乘轎、騎馬者帶著仆從的行列,上墳後回向城市一段。孔文分析了拿著扇子、光著膀子等人物形象之後認為,“這群人雖然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它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因為,上墳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釋得通。今從畫麵種種現象來看,說是秋季更符合實際些”。四、畫上有不下於十個持扇子的人物形象,除個別上層人物有可能用扇“便麵”外,一般群眾持扇應該說是夏秋季節用於驅暑、驅蚊,如果這畫卷畫的是清明時節,感覺不大對頭。五、草帽、竹笠在畫麵上多處出現。孔文認為“草帽、竹笠是禦暑、禦雨的東西,圖中既不下雨,這肯定是禦陽用的,根據當時東京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這是值得我們懷疑的”。六、畫麵上有“一處招牌上寫著‘□暑飲子’(‘暑’字也可能是‘香’字)這樣的小茶水攤。“孔文認為”如果‘□暑飲子’中的‘暑’字不錯的話,這足以說明它的季節“。七、在虹橋的南岸、北岸、橋上有幾處攤子上放著切好的瓜塊。孔文認為可能是西瓜。八、畫麵上”臨河的一家酒店,在條子旗上寫著‘新酒’二字,這是畫家明確地告訴讀者,畫的是中秋節前後“(著重號係孔文所加)。孔文查證了資料,兩宋間無清明賣”新酒“的記載,而《東京夢華錄》卻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的記載。至於”彩樓歡門“,根據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東京酒店的”彩樓歡門“係永久性的,並非清明特有的標誌。
孔文最後還對畫中的“城門樓”作了分析,認為那城樓可能是東京宋門外東郊的蜘蛛樓。為此並提出了下麵的設想:據《宋會要輯稿》載,當時東京內、外城及郊區,共劃分136坊,外城東郊區共劃分3坊,第一坊是清明坊。同時,從《東京夢華錄》中得知,在坊巷中有“軍巡鋪”及“望火樓”
的設置,這些“軍巡鋪”“望火樓”是北宋政府專款修建的,有些是借庵、觀、寺、院等處的,正因為這樣,認為清明坊可能借蜘蛛樓作望火樓以備警。這樣一來,《清明上河圖》便可以解作從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上河的景色了。《清明上河圖》除以其深刻的題材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舉世矚目外,還以其豐富性和真實性受到專家學者們的讚賞,畫中所描繪的情景甚至地理位置都可以從《東京夢華錄》中得到印證,對於這幅寫實性的風俗畫,孔憲易的文章盡避尚無足夠的有力的論證推倒“清明節說”,對《清明上河圖》的題解其理由尚難令人置信,但他在文中提出的幾點質疑也不無道理。
繼孔憲易《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後,最近鄒身城在中國宋史研究會上提出論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圖〉的社會意義》,認為“清明”既非節令,亦非地名。畫麵涉及沿河數裏好幾處街道,並不局限於郊外一個地點。圖中景物有攤販桌上切開的西瓜,有光著上身在街頭嬉戲的兒童,還有十多人揮動扇子,這些都不是清明時節的征候。這裏的“清明”一詞,本是畫家張擇端進獻此畫時所作的頌辭,所以距北宋較近的金代留下跋文說:“當日翰林呈畫本,承平風物正堪傳”。點明此圖主題在於表現承平風物,然而這種歌舞升平,正是北宋末年社會大動亂的前奏。明代董其昌《容台文集》認為張擇端新作是“南宋時追慕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則是說靖康之變後,畫家流亡南宋,回首北望,勾起國恨家仇,此時此地追慕故國風物,寄托著深沉的哀思。果真如此,畫題“清明”一詞使這幅畫的主題帶有諷刺性的色彩。盡避孔、鄒二文尚無足夠的論證推倒“清明節說”,對《清明上河圖》的兩種新解也還尚有商榷之處,然而,對《清明上河圖》這幅寫實性的風俗畫的研究總算有了新的突破,廣大讀者期待著專家學者們對它作更深入的研究。
(羅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