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大概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最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藝術了。它風行全國,從城市到農村,幾乎是“婦孺皆知,雅俗共賞”。這是一門“說”的藝術,這種表演方式密切了演員和觀眾之間的關係,演員直接跟觀眾交流感情,在觀眾的配合默契之下進行演出的。可以說,相聲表演是演員和觀眾一起進行的集體抒情,所以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這又是一門“笑”的藝術,它以笑為武器來揭露矛盾、塑造人物、評價生活,人們以笑聲來鞭撻嘲弄反動的、落後的東西,否定蔑視一切醜類,同時又以笑來匡正自身的缺點錯誤;此外,還通過暢快的大笑或會心的微笑來表現他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信念。


    當你被精彩的相聲藝術所吸引,或大笑,或沉思的時候,你可曾想到,相聲是怎麽來的?


    相聲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傳統,它的可溯之源雖然很長,而可證之史卻甚短,而且記載貧乏。這就成了眾說紛紜的問題。


    在以往的研究和探討中,不少人注目於唐代的“參軍戲”,認為相聲藝術是由“參軍戲”發展而來的。羅常培、吳曉鈴、林庚、楊蔭深、顧也文等人都有類似的看法。“參軍戲”有兩個主要演員,一個叫“參軍”,性格比較癡愚;一個叫“蒼鶻”,性格比較機靈。兩人的表演就和相聲一樣,一是逗哏的,一個捧哏的。這種詼諧笑謔的形式,是相聲的老祖宗。


    第二種觀點則認為,相聲是相貌之“相”,聲音之“聲”,是摹擬形態和摹擬聲音這兩方麵的結合物。這種看法在1908年出版的《也是集續篇》裏就己提到。此書稱相聲演員為“滑稽傳中特別人才”,是繼續發展了古代徘優幽默諷刺傳統的優秀代表,“其登場獻技持弄無長篇大論之正文,不過隨意將社會中之情態摭拾一二,或形相或音聲,摹擬仿效,加以譏評”。書中轉述了當時十分流行的《大人來了》的一段相聲,說的是清朝末年,北京九門提督出門,耀武揚威,有囚首喪麵、破帽碎衣的衛兵在前邊給他開路。衛兵手拿皮鞭吆喝著:“大人來了,駱駝抱起來!”“大人來了,驢車趕到溝裏去!”“大人來了,老太太把孩子摔死!”以誇張的手法,把貴族出門,弄得百姓人心惶惶、雞犬不寧的情景表現出來了。


    第三種看法是:相聲來源於“象聲”或“像聲”。象聲,其實就是一種口技。《清稗類鈔》的戲劇類裏說到“口技”:“口技為百戲之一種,或謂之曰口戲,能同為各種音響或數人聲口,及鳥魯叫喚,以悅座客。俗謂之隔壁戲,又曰肖聲,曰相聲,曰象聲,曰像聲。”曆史上口技多在布幔中演出,所以叫“隔壁戲”,叫“象聲之戲”。“隔壁戲”是在聲音摹擬中穿插人物故事,製造笑料,跟今天的“相聲”不但聲音相同,而且意思也很接近。康熙年間李聲振《百戲竹枝詞》裏有《口技》一首,作者自注道:“(口技)


    俗名‘象聲’,以青綾圍,隱身其中,以口作多人嘈雜,或象百物聲,無不逼真,亦一絕也。“乾隆年間翟灝輯的《通俗篇》”相聲“條下按語說:”今有相聲技,以一人做十餘人捷辨,而音不少雜,亦其類也。“這裏,”口技“、”象聲“又寫成了”相聲“,相聲之來源於”象聲“、”像聲“,又多了一條證據。此後,乾隆年間蔣士銓的《京師樂府十六首》、嘉慶年間佚名者的《燕台口號一百首》和捧花生的《畫舫餘談》,都有類似的記載,直到光緒年間,富蔡敦崇《燕京歲時記》裏還記載著這樣的說法,“像聲,即口技也,能學百鳥音,並能作南腔北調,嬉笑怒罵,以一人而兼之,聽之曆曆也。”可見,相聲來源於清代以來以摹擬聲情之態為特長的象聲或像聲。今天的相聲藝術不僅受到以口技為內容的“象聲”的影響,而且它的名稱就是由“象聲”轉化而來。


    有的學者認為,盡避摹擬人言鳥語、市聲叫聲之類的因素在相聲裏占有重要地位,但還不是主要地位。因此,提出了第四種觀點:相聲來源於“像生”。董每戡在《說“醜”、相聲》裏說:“我疑今之‘相聲’或係‘像生’二字轉訛而成,可能在吳自牧之前的唐代便有此稱呼。”唐代是否已有“像生”尚缺論據,但至少在吳自牧之前的北宋就有了“像生”,到南宋還出現了“像生叫聲社”這樣的藝術團體。趙景深在《中國古典喜劇傳統概述》裏說:所謂相聲,實在是宋代“像生”之遺。宋代,“像生”一詞作伎藝解釋,經常跟“學”、“喬”連用,即“學像生”、“喬像生”。是當時很盛行的瓦肆伎藝,吳自牧《夢粱錄》裏說:“舊有百業皆通者,如紐元子,學像生、叫聲、教蟲蟻、動音樂……”這裏的“學像生”是一種摹擬聲音的口技,跟“叫聲”等伎藝是很接近的。高承《事物紀原》說:“京師凡賣一物,必有聲韻,其吟哦俱不同,故市人采聲調,間於詞章,以為戲樂也。”就是說采集市場上那抑揚頓挫的叫賣聲,進行藝術加工,加以美化,成為“像生”技藝,元代以來的雜劇中也出現過“像生”一詞,如雜劇《風雨像生貨郎旦》等。在《風雨像生貨郎旦》裏,已經穿插了說唱藝術的成分,並有較濃鬱的喜劇色彩。而這些特點,包括“像生”這個詞兒,都是“相聲”所繼承、發展了的。相聲到底是怎麽來的,有心的相聲愛好者不妨去探索一番。


    (來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古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施宣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施宣圓並收藏千古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