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秦始皇在消滅六王、統一全國以後,自以為德過三皇,功高五帝,他為鞏固皇權、體現皇帝的尊嚴以及供自己享用,在首都鹹陽大興土木,建宮築殿,其中所建宮殿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阿房宮。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認為都城鹹陽人太多,而先王的皇宮又小,下令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古代宮殿。


    阿房宮集中了當時全國各地宮殿建築的優點,規模空前,氣勢宏偉,它“離宮別館,彌山跨穀,輦道相屬”,景色蔚為壯觀。《史記》記載:“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複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對於阿房宮的恢宏之勢,《漢書。賈山傳》中也有如下記載:”起鹹陽而西至雍,離宮三百,鍾鼓帷帳,不移而具。又為阿房之殿,殿高數十仞,東西五裏,南北千步,從車羅騎,四馬騖馳,施旗不撓,為宮室之麗至於此。“阿房原來隻是朝宮前殿的名字,秦始皇本打算在整座朝宮建成之後“更擇令名名之”。由於宮殿規模實在太大,雖然每天都有十幾萬苦役參加營建工作,但一直到秦朝滅亡時,此宮仍然沒有竣工。後來,秦末起義軍項羽部進入鹹陽,項羽的部下“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史記。項羽本紀》)


    朝宮化為一片焦土。這樣,人們就以此宮“作宮阿房”,而把它稱為阿房宮了。那麽,這座宮殿為何取名叫“阿房”?“阿房”這一古怪的名字又究竟是什麽意思呢?對此,曆代記載紛歧,說法不一,我們查考史書,發現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阿房一名是由於宮址靠近鹹陽而得名的。《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引《括地誌》雲“秦阿房宮亦曰阿城,在雍州長安縣西北一十四裏。按宮在上林苑中,雍州郭城西南麵,即阿房宮城東南麵也”。就是說,此宮殿距當時的秦都鹹陽甚近,所以,顏師古說:“阿,近也,以其去鹹陽近,且號阿房。”第二種觀點認為阿房一名是根據此宮“四阿旁廣”的形狀來命名的。阿,在古意中亦可解釋為曲處、曲隅、庭之曲等。(見《辭海》、《辭源》)阿房宮“盤結旋繞、廊腰縵回、屈曲簇擁”的建築結構就體現了這種“四阿房廣”的風格和特點。杜牧的《阿房宮賦》對此作了詳細的描繪,它說:阿房宮“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廓腰縵回,簷牙高喙,各種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縵縵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雲成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正是由於阿房宮建築的這種風格,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索隱中解釋此宮為何稱為阿房及阿房為何意時說:“此以其形命宮也,言其宮四阿旁廣也。”


    第三種觀點則認為此宮所以被稱為阿房宮,是因為上宮宮殿高峻,若於阿上為房。這一觀點出自《漢書。賈山傳》,傳中的注釋曰:“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於阿上為房,”這就是說,阿房一名是由於宮殿建築在大陵上而取名。從考古發掘來看,這種說法也是言之有理的。西安市郊約15公裏的阿房村一帶是古阿房官的遺址所在地,從發掘的遺址可以看出,當年的阿房宮座落在地勢高峻的丘陵上,這裏至今還殘存著宮殿的高大地基。在阿房村村南附近,有一個宮殿遺留的大土台基,周長31米,高約20米;在村西南還有一個據考證是阿房宮前殿遺址的高大夯土台基,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長500至600米,最高處約有8米,阿房宮就建在這些高峻的台基之上,恰如《漢書》所言“高若於阿上為房”。


    由此可見,以上幾種觀點都是論有所據,言之成理,並又都能自圓其說。因此在沒有發現更新的確實有說服力的材料以前,很難斷定孰是孰非。所以,對於這座千古留名的著名宮殿當時究竟為何取名阿房,阿房的真正含義又是什麽,至今隻能說仍是個沒定論的曆史之謎。


    (朱立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古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施宣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施宣圓並收藏千古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