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二三月間,當那一樹樹杏花綻蕾欲放或是紛紛盛開之時,一些遷客騷人文士博學者,難免會想到杜牧的《杏花村》一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在何處呢?數百年來,眾說紛壇;近數年來,爭論尤烈。
一說在山西省汾陽縣,近年來報刊雜誌上首先提出此說,理由是相傳自南北朝以來,汾陽即以產酒著名,汾酒享有“甘泉佳釀”之譽;天下杏花村之多難以勝數,而有這般名酒的杏花村確實獨在汾陽。但繆鉞編著的《杜牧年譜》(載浙江大學文學院集刊第一、二兩集)中,關於杜牧的平生事跡、每年行動,曆曆可考,卻沒有他到過並州(唐代並州相當今山西陽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遊地區。開元中改為太原府)和邊塞的記載。所以,杜牧“借問”酒家,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就不可能在山西省的汾陽縣了。
二說在安徽貴池縣城西。理由是杜牧在會昌四年(844年)九月由黃州刺史遷池州刺史(唐池州治所秋浦縣,今安徽貴池),會昌六年九月又遷睦州刺史,在池州整整兩年;並且貴池縣城西有杏花村,素產名酒。所以清人郎遂寫了《貴池縣杏花村誌》,將杜詩《杏花村》收入;後來《江南通誌》亦將該詩收入,並言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在貴池。這個理由較山西汾陽縣說法充分。但細細體味杜牧《杏花村》詩,疑竇也便接連而來:一是假如杜牧是在赴池州做官的路上,即會昌四年九月作此詩,離清明時節尚遠,何以會提及路上的斷魂之人呢?二是假如杜牧是在池州為官時所寫,從會昌四年九月至第二年的清明時節,近半年之久,這位嗜酒的大詩人,難道不知城西數裏的杏花村有好酒賣嗎?焉有向牧童“借問”之理呢?三是社牧在貴池為官,要吃杏花村酒,自有當差的服侍,怎會兀自尋覓酒店?因此,貴池說也有問題。
三說在江蘇豐縣城東南十五裏處。其理由是:(一)根據詩意,該詩為杜牧途中所寫,由“路上”、“借問”說明杜牧對周圍的情況並不熟悉這一點可知。那麽,杜牧在什麽時候路過豐縣的呢?查杜牧年譜,杜牧一生自外郡遷官赴京共四次;有三次過豐縣境:大和九年由揚州節度掌書記遷監察禦史,大中二年八月由睦州刺史遷司勳員外郎,大中五年秋由湖州刺史遷考功郎中,皆取道運河,經揚州、宋州(河南商丘)、汴州(河南開封)入京。
大中二年杜牧曾作宋州寧陵縣記。豐縣杏花村即在運河至宋州的道上。遠古,豐縣曾屬宋;並且豐縣是劉邦的故鄉,所以杜牧過豐縣境,寫一首《杏花村》的詩,是合乎情理的。(二)宋人蘇軾寫了一首關於豐縣朱陳村嫁娶圖的詩,詩中寫道:“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入杏花村。而今風物那堪畫,縣吏催錢夜打門。”言宋時豐縣杏花村勝景破壞,猜拳行令豪飲美酒已被縣吏打門代替,其詩暗合杜牧《杏花村》詩。蘇軾生活的年代離杜牧僅晚一百餘年,他對杜牧杏花村的地址比他以後的人更清楚,因而較可信。(三)《豐縣誌》
最早修於明代,從最早版本的《豐縣誌》始,版版皆收杜牧《杏花村》一詩入“藝文”;爾後的《徐州府誌》亦屢次收入。而安徽貴池郎遂的《杏花村誌》是清人的作品,遲於明版《豐縣誌》,更遲於宋代蘇軾的作品。然而如今豐縣城東南15裏一帶並無杏花村。隻有一村,今名張杏行,至今家家門前院裏尚且植杏三五株,可是該村向不產酒,看來豐縣說亦難以讓人置信。
四說是泛指。理由是中國杏花村很多,詩人不可能指專一的杏花村。不少人認為此說“非矣”,杜牧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大詩人,豈能無病呻吟?假如他不親眼見到一個杏花村,他的詩興豈能無感而勃發呢?
看來,杜牧詩中杏花村是確有無疑的,這位才學顯赫的杜樊川,寫的是哪個杏花村呢?這確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謎,何日能解開呢?
(王文升)
一說在山西省汾陽縣,近年來報刊雜誌上首先提出此說,理由是相傳自南北朝以來,汾陽即以產酒著名,汾酒享有“甘泉佳釀”之譽;天下杏花村之多難以勝數,而有這般名酒的杏花村確實獨在汾陽。但繆鉞編著的《杜牧年譜》(載浙江大學文學院集刊第一、二兩集)中,關於杜牧的平生事跡、每年行動,曆曆可考,卻沒有他到過並州(唐代並州相當今山西陽曲以南、文水以北的汾水中遊地區。開元中改為太原府)和邊塞的記載。所以,杜牧“借問”酒家,牧童“遙指”的杏花村,就不可能在山西省的汾陽縣了。
二說在安徽貴池縣城西。理由是杜牧在會昌四年(844年)九月由黃州刺史遷池州刺史(唐池州治所秋浦縣,今安徽貴池),會昌六年九月又遷睦州刺史,在池州整整兩年;並且貴池縣城西有杏花村,素產名酒。所以清人郎遂寫了《貴池縣杏花村誌》,將杜詩《杏花村》收入;後來《江南通誌》亦將該詩收入,並言杜牧詩中的杏花村在貴池。這個理由較山西汾陽縣說法充分。但細細體味杜牧《杏花村》詩,疑竇也便接連而來:一是假如杜牧是在赴池州做官的路上,即會昌四年九月作此詩,離清明時節尚遠,何以會提及路上的斷魂之人呢?二是假如杜牧是在池州為官時所寫,從會昌四年九月至第二年的清明時節,近半年之久,這位嗜酒的大詩人,難道不知城西數裏的杏花村有好酒賣嗎?焉有向牧童“借問”之理呢?三是社牧在貴池為官,要吃杏花村酒,自有當差的服侍,怎會兀自尋覓酒店?因此,貴池說也有問題。
三說在江蘇豐縣城東南十五裏處。其理由是:(一)根據詩意,該詩為杜牧途中所寫,由“路上”、“借問”說明杜牧對周圍的情況並不熟悉這一點可知。那麽,杜牧在什麽時候路過豐縣的呢?查杜牧年譜,杜牧一生自外郡遷官赴京共四次;有三次過豐縣境:大和九年由揚州節度掌書記遷監察禦史,大中二年八月由睦州刺史遷司勳員外郎,大中五年秋由湖州刺史遷考功郎中,皆取道運河,經揚州、宋州(河南商丘)、汴州(河南開封)入京。
大中二年杜牧曾作宋州寧陵縣記。豐縣杏花村即在運河至宋州的道上。遠古,豐縣曾屬宋;並且豐縣是劉邦的故鄉,所以杜牧過豐縣境,寫一首《杏花村》的詩,是合乎情理的。(二)宋人蘇軾寫了一首關於豐縣朱陳村嫁娶圖的詩,詩中寫道:“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入杏花村。而今風物那堪畫,縣吏催錢夜打門。”言宋時豐縣杏花村勝景破壞,猜拳行令豪飲美酒已被縣吏打門代替,其詩暗合杜牧《杏花村》詩。蘇軾生活的年代離杜牧僅晚一百餘年,他對杜牧杏花村的地址比他以後的人更清楚,因而較可信。(三)《豐縣誌》
最早修於明代,從最早版本的《豐縣誌》始,版版皆收杜牧《杏花村》一詩入“藝文”;爾後的《徐州府誌》亦屢次收入。而安徽貴池郎遂的《杏花村誌》是清人的作品,遲於明版《豐縣誌》,更遲於宋代蘇軾的作品。然而如今豐縣城東南15裏一帶並無杏花村。隻有一村,今名張杏行,至今家家門前院裏尚且植杏三五株,可是該村向不產酒,看來豐縣說亦難以讓人置信。
四說是泛指。理由是中國杏花村很多,詩人不可能指專一的杏花村。不少人認為此說“非矣”,杜牧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大詩人,豈能無病呻吟?假如他不親眼見到一個杏花村,他的詩興豈能無感而勃發呢?
看來,杜牧詩中杏花村是確有無疑的,這位才學顯赫的杜樊川,寫的是哪個杏花村呢?這確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謎,何日能解開呢?
(王文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