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社是20世紀30年代在上海崛起的一個新型幫會社團,其名源自《易經》:“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如日月之有恒。”成員有資本家、國民黨黨政軍警人士和知識分子。抗日戰爭爆發後恒社總社西遷重慶,在西部地


    區的大中城市設立了分社,抗戰勝利後恒社成員已分布全國以及香港、緬甸、菲律賓等地。1949年恒社隨國民黨逃到台灣後仍在繼續活動。然而人們對於恒社成立於何年存在著多種講法。


    據恒社早期社員、該社第五屆理事會常務理事郭蘭馨回憶,“恒社創立於1932年。……恒社是杜月笙禦用的組織工具。當時的幫會組織披上社團外衣公開活動的,它是較早的一個。由於它樹立了以收徒弟、學生,組織社團的榜樣,其他幫會首要人物先後跟進”(《舊上海的幫會》第300至301頁)。


    曾與杜月笙有過密切交往的四川袍哥首領範紹增也認為,1932年杜月笙創辦了恒社,“這是以社會團體為名,實際上是個幫會集團,該社成員都是他的門徒”(《舊上海的幫會》第221頁)。


    經恒社發起人,第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陸京士校訂的章君穀所著的《杜月笙傳》第三冊(台灣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認為,“恒社成立於民國二十二年(即1933年——引者注)五月,一應規章製度,精神立意,全由陸京士等三五人負責籌劃,並由杜月笙指定了19位發起人,……杜月笙是名譽理事長”。“加入恒社,先決條件必須是杜月笙的學生,……參加恒社的人,可獲師門的庇蔭,同門弟兄的合作協助,同時還有應付緩急之需的便利”。


    另外,恒社另一發起人,該杜第一屆理事會候補常務理事唐世昌則回憶說,“恒社正式成立於1934年”(《舊上海的幫會》第400頁)。


    綜上所述,恒杜成立的年代有1932年、1933年、1934年三種說法,而且發表意見的都是恒社最早的成員。除了唐世昌1934年說沒有找到史實根據外,其餘二說均有一定的依據。史料表明,1932年11月在陸京士等人的精心策劃下恒社事實上已經成立,並推定了陸京士等9人為常務理事、唐世昌等人為候補常務理事,設社址在法租界愛多亞路“息廬”。(也有學者認為那是一次籌備會)但恒社不同於舊式幫會,它是要以合法的社團形式在社會上公開活動,因此要等到國民黨政府社會部核準和上海法租界注冊登記後才能公開登場。而該社隆重的開幕典禮確實是在1933年2月25日才舉行的。


    如果以開幕典禮作為該社成立的標誌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盡避這樣做不太科學。問題在於杜月笙、陸京士等人當時就承認以開幕日期作為成立的標誌。1936年出版的《恒社月刊》第10、11期合編又名《三周(年)紀念號》,杜月笙在該號上發表《希望於恒社社員者》一文,提及“恒社成立,瞬已三載”。郭蘭馨也發表了《恒社三周紀念我言》,而這時的恒社杜址已經第二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議決從愛多亞路“息廬”遷至馬浪路39號了。


    據此我們可以說恒社創建於1932年11月,1933年2月25日是該社正式成立的紀念日,這樣表述不知讀者以為如何?


    (邵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千古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施宣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施宣圓並收藏千古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