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達開出走後,安王洪仁發、福王洪仁達掌握了太平天國的軍政大權。由於他們毫無軍政才能,朝中文武大臣不服。1857年10月,洪秀全改以蒙得恩為正掌率1,陳玉成為又正掌率,李秀成為副掌率,代替安、福二王執政。次年,洪秀全又提拔了一些年青將領,恢複了早期的五軍主將製,封陳玉成為前軍主將,李秀成為後軍主將,李世賢為左軍主將,韋誌俊為右軍主將,蒙得恩為中軍主將兼正掌率,掌理朝政。1這些措施,對穩定政局起了一定作用。然而,在軍事上,太平天國當時麵臨的形勢仍然是十分嚴酷的。繼1857年底鎮江、瓜洲失守之後,1858年1月,江南大營的清軍進紮天京高橋門、龍脖子,進逼秣陵關;江北大營則於1858年春移駐天京對岸之江浦、浦口,會同江南大營,縮小對天京的包圍圈。同年5月,九江失守,天京的西麵屏障安慶也受到湘軍的直接威脅。直至同年9月和11月太平軍取得二破江北大營與三河鎮大捷之後,形勢才為之一變,基本上扭轉了天京內訌以來太平天國在軍事上萎靡不振的局麵。
一、樅陽會議
為解天京之圍,李秀成於1858年3月底請命出京,途經蕪湖,與其弟李世賢商定,“一人敵南岸,一人敵北岸”2。不久,李秀成自率部將陳坤書等五千餘人,分別由蕪湖和東梁山渡過長江,齊集含山,於5月8日再克安徽和州(今和縣),接著又連占全椒、滁州(今滁縣)、來安。
由於天京被圍日緊,南郊板橋、大勝關已被敵攻陷,七橋甕、印子山、雨花台也處於敵軍的直接威脅之下。李秀成日夜焦慮,在全椒加緊操練部隊,準備先掃清江浦、浦口之敵,以安定天京人心。6月5日,他率兵五千餘人自全椒進紮江浦大劉村,擬取道橋林進攻江浦、浦口。次日,江北大營統帥德興阿督軍萬餘進攻大劉村。時適大雨滂沱,太平軍疏於戒備,以致寡不敵眾,初戰失利,損失千餘人,新舊營壘十三座盡失。這使李秀成意識到,單憑一軍之力,難解天京之圍,於是行文各路將領,約定在安徽樅陽舉行會議,共商救京辦法。
8月上旬,李秀成與陳玉成、李世賢等將領於樅陽商定:先由陳玉成、李世賢等率部攻克安徽廬州(今合肥市),然後由吳如孝率部在廬州東北一帶活動,牽製勝保所部清軍,陳玉成則率主力速進滁州東南的烏衣鎮一帶,會同李秀成部全力進攻江北大營。
樅陽會議使李秀成、陳玉成等人“各誓一心,訂約會戰”,並製定了較正確的作戰方針,為再破江北大營以解京圍奠定了基礎,因而在太平天國後期戰爭曆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再克廬州與二破江北大營
1858年8月11日,陳玉成、李世賢、吳如孝三部聯合行動,由舒城三河鎮向廬州逼進。當時,新任安徽巡撫翁同書尚未到任,廬州城內僅有清軍數千,由副都統麟瑞督率駐守,另由新任安徽布政使李孟群帶勇萬人駐守南郊。8月23日晨,太平軍兩萬餘人從西、南兩個方向直逼城垣。清軍未及交鋒,即紛紛驚潰(李孟群部西逃六安)。當天中午,太平軍即進占廬州城。
太平軍再克廬州,清廷上下為之震動。鹹豐帝立即任命勝保為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所有皖境各軍均歸節製。同時,諭令湖廣總督官文從沿長江東下的鄂軍中分派勁旅,赴援廬州;諭令德興阿從江北大營中酌撥馬步官兵,前往廬州“協剿”。清廷嚴令勝保及各路將領務必將廬州即日收複。
太平軍的主要進攻目標並非廬州,而是江北大營,因此,未等清軍援兵趕到,陳玉成早已揮軍由界牌直趨滁州,於9月中旬抵烏衣一帶,與自全椒進抵該處的李秀成部會師。在此之前,吳如孝按約率部自廬州北進,占店埠鎮(今肥東)及其東北之梁園,進逼定遠,以牽製勝保軍。
當時,江北大營統帥德興阿擁有兵勇一萬五千餘人,以浦口、江浦之間的陡岡、安定橋、小店(今永寧鎮)一帶為重點,分駐於西至江浦石磧橋(今橋林)、高旺,東至瓜洲、三汊河,北至來安、施官集的廣大地區內,綿延二百餘裏;長江內則有水師巡船往來遊弋,以資接應。戰前,德興阿得意地說:“各路馬步兵勇,或多或少,擇要分布,有警則奮勇向前,賊多則添撥援應;海全一軍駐紮石佛寺,無論何處緊急,皆可策應。”1他認為攻守都有把握,但作戰結果表明,清軍的這種分散部署,正好給了太平軍以各個擊破的極好機會。
李秀成、陳玉成兩部太平軍會師烏衣之後,眾達數萬,與江北大營清軍相持。9月26日,德興阿派出部隊由小店進攻烏衣。太平軍奮起迎戰,大敗清軍,殲敵三四千人。27日,太平軍乘勝向小店發起猛攻,擊敗由江南大營來援的總兵馮子材部五千人。陳玉成部於是衝破清軍陡岡軍營,直下浦口,在從九洑洲渡水前來的太平軍配合下,再次大敗敵軍,並將浦口一帶的清軍營壘全部燒毀。清軍見後路被襲,陣勢大亂,紛紛奪路而逃。德興阿先逃六合,後由水路逃往揚州。陳玉成部隨即於29日占領江浦。至此,江北大營再次被摧毀,清軍前後損兵萬餘人。太平軍攻破江北大營之後,恢複了天京與江北的聯係,保障了對天京的供應。同時,大大地鼓舞了士氣,為奪取三河鎮大捷創造了條件。
二破江北大營之後,李秀成率部東進,於10月4日占儀征,9日占揚州。清軍不戰而逃,德興阿北逃邵伯鎮。15日,江南大營幫辦軍務張國梁率兵六千餘人由鎮江渡江北援,李秀成以兵力單薄,於21日棄守揚州,繼又退出儀征。在李秀成率部東進的同時,陳玉成率部由浦口北攻六合,由於道員溫紹原據城死守,直至24日才攻克。
江北大營慘敗後,清廷將德興阿革職,並決定撤去江北大營建製,江北軍務由江南大營統帥和春統一節製。
三、三河鎮大捷
1858年5月,浙江布政使、湘軍悍將李續賓率部攻陷九江後,湖廣總督官文、湖北巡撫胡林翼等即擬訂“東征計劃”,準備乘勝東援安徽。不久,李續賓即率部渡江,返回湖北。同年8月,太平軍攻克廬州,官文便命令“李續賓迅速進兵,攻克太湖,即乘勢掃清桐城、舒城一路,疾趨廬州,會圖克複,兼扼賊匪北竄”。1所以,當陳玉成、李秀成部揮師東向,進攻江北大營時,江寧將軍都興阿和李續賓等即率兵勇萬餘人自湖北東犯安徽,9月22日陷太湖,然後分兵為二:都興阿率副都統多隆阿和總兵鮑超所部進逼安慶,李續賓率所部湘軍北指廬州。
李續賓部於9月27日陷潛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陷舒城,接著指向舒城東麵五十餘裏的三河鎮,準備進犯廬州。
三河鎮位於界河(今豐樂河)南岸,東瀕巢湖,是廬州西南的重要屏障。該鎮原無城垣,太平軍占領後,新築了城牆,外添磚壘九座,憑河設險,廣屯米糧軍火,接濟廬州、天京,因而在軍事上、經濟上都居重要地位。時太平軍守將為吳定規。
10月24日,陳玉成剛克六合,即接到湘軍大舉東犯安徽的報告,便毅然決定回兵救援。並啟奏天王,調派李秀成部同往。
11月3日,季續賓率精兵六千進抵三河鎮外圍。11月7日,
分兵三路向鎮外九壘發起進攻:義中等六營進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夾一帶之壘;左仁等三營進攻迎水庵、水晶庵一帶之壘;副右等二營進攻儲家越之壘。李續賓則親率湘中等二營為各路後應。1太平軍依托磚壘頑強抵抗,大量殺傷敵人,但由於己方傷亡亦眾,便放棄鎮外九壘,退入鎮內。
在湘軍進攻三河鎮外圍的當天,陳玉成率大隊趕到,紮營於三河鎮南金牛鎮一帶。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趕到,駐於白石山。至此,進抵三河鎮一帶的太平軍眾達十餘萬人,軍勢大壯。
在太平軍強大援軍的威脅下,李續賓的部將曾建議退守桐城。但李一意孤行,認為“軍事有進無退,當死戰”2,竟於11月15日深夜派兵七營偷襲金牛鎮。次日黎明,當行至距三河鎮十五裏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時,與陳玉成軍遭遇。太平軍且戰且走,將敵人誘至設伏地域。當時大霧迷漫,咫尺莫辨,湘軍偷襲部隊經太平軍勇猛衝殺,死傷過半,隊伍星散。李續賓聞報,親自率兵四營往援,連續衝鋒數十次,均不得入。駐紮於白石山的李秀成部聞金牛鎮炮聲不絕,立即趕往參戰;駐守三河鎮的吳定規也率部出城合擊清軍。李續賓見勢不妙,逃回大營,並傳令各部堅守待援。實則這時守壘的湘軍有的已經逃散,有的被太平軍阻截在外,因而有七個營壘迅速被太平軍攻破。接著,李續賓的大營也被太平軍包圍。他督軍往來衝突,終不得脫,當夜被太平軍擊斃(一說自殺)。之後,太平軍繼續圍攻負隅頑抗的殘敵,至18日,全部肅清。這一仗,太平軍一舉消滅湘軍精銳近六千人3,是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後期一次出色的殲滅戰。
陳玉成、李秀成於三河大捷之後,即乘勝率部南進。時舒城之敵已退守桐城,陳、李兩部便共同往攻,於11月24日奪取懊城。都興阿所部清軍於太湖與李續賓部分軍後,即進逼安慶,10月15日攻占安慶北麵門戶集賢關,繼而配合楊載福部水師,圍困安慶。及至李續賓大敗於三河鎮,接著舒城、桐城又被太平軍占領,都興阿恐太平軍從側後抄襲,遂於11月27日撤安慶之圍,經石牌(今懷寧)退駐宿鬆。太平軍隨即克複潛山、太湖二城,擴大了占領區,改善了安慶的防禦態勢。
湘軍三河鎮之敗,主要原因是孤軍犯險。李續賓僅率八千餘人自湖北東犯,入皖之後,連陷四城,處處分兵駐守,結果,“兵以屢分而單,氣以屢勝而泄”1。進至三河鎮後,僅剩六千人,當太平軍大隊趕到時,已無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續賓剛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將關於退守桐城的建議,終於全軍覆滅。對於湘軍的這次慘敗,鹹豐帝聞之“不覺隕涕”。曾國藩“哀慟填膺,減食數日”。胡林翼則哀歎說:三河敗後,“軍氣已寒,非歲月之間所能複振”2。又說:“三河敗潰之後,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精銳,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荊”3可見此戰對清廷和湘軍的打擊是極為沉重的。
太平軍之所以能打這樣漂亮的殲滅戰,主要由於決心正確果斷,兵力集中,戰術比較靈活。當湘軍進抵舒城、三河時,陳玉成果斷地決定兼程回援,並奏調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對比上的絕對優勢1。在對敵發起進攻時,太平軍采取正麵迎戰與伏擊、抄襲相結合的戰法,各部之間密切協同,主動配合,迅速分割包圍敵人,打得湘軍前後左右不能相救,終將李續賓及其所部徹底殲滅。
通過三河大捷,太平軍粉碎了湘軍東犯的圖謀,保衛了皖中根據地,對鼓舞士氣,穩定江北戰局,保證天京安全和物資供應,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
一、樅陽會議
為解天京之圍,李秀成於1858年3月底請命出京,途經蕪湖,與其弟李世賢商定,“一人敵南岸,一人敵北岸”2。不久,李秀成自率部將陳坤書等五千餘人,分別由蕪湖和東梁山渡過長江,齊集含山,於5月8日再克安徽和州(今和縣),接著又連占全椒、滁州(今滁縣)、來安。
由於天京被圍日緊,南郊板橋、大勝關已被敵攻陷,七橋甕、印子山、雨花台也處於敵軍的直接威脅之下。李秀成日夜焦慮,在全椒加緊操練部隊,準備先掃清江浦、浦口之敵,以安定天京人心。6月5日,他率兵五千餘人自全椒進紮江浦大劉村,擬取道橋林進攻江浦、浦口。次日,江北大營統帥德興阿督軍萬餘進攻大劉村。時適大雨滂沱,太平軍疏於戒備,以致寡不敵眾,初戰失利,損失千餘人,新舊營壘十三座盡失。這使李秀成意識到,單憑一軍之力,難解天京之圍,於是行文各路將領,約定在安徽樅陽舉行會議,共商救京辦法。
8月上旬,李秀成與陳玉成、李世賢等將領於樅陽商定:先由陳玉成、李世賢等率部攻克安徽廬州(今合肥市),然後由吳如孝率部在廬州東北一帶活動,牽製勝保所部清軍,陳玉成則率主力速進滁州東南的烏衣鎮一帶,會同李秀成部全力進攻江北大營。
樅陽會議使李秀成、陳玉成等人“各誓一心,訂約會戰”,並製定了較正確的作戰方針,為再破江北大營以解京圍奠定了基礎,因而在太平天國後期戰爭曆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二、再克廬州與二破江北大營
1858年8月11日,陳玉成、李世賢、吳如孝三部聯合行動,由舒城三河鎮向廬州逼進。當時,新任安徽巡撫翁同書尚未到任,廬州城內僅有清軍數千,由副都統麟瑞督率駐守,另由新任安徽布政使李孟群帶勇萬人駐守南郊。8月23日晨,太平軍兩萬餘人從西、南兩個方向直逼城垣。清軍未及交鋒,即紛紛驚潰(李孟群部西逃六安)。當天中午,太平軍即進占廬州城。
太平軍再克廬州,清廷上下為之震動。鹹豐帝立即任命勝保為欽差大臣,督辦安徽軍務,所有皖境各軍均歸節製。同時,諭令湖廣總督官文從沿長江東下的鄂軍中分派勁旅,赴援廬州;諭令德興阿從江北大營中酌撥馬步官兵,前往廬州“協剿”。清廷嚴令勝保及各路將領務必將廬州即日收複。
太平軍的主要進攻目標並非廬州,而是江北大營,因此,未等清軍援兵趕到,陳玉成早已揮軍由界牌直趨滁州,於9月中旬抵烏衣一帶,與自全椒進抵該處的李秀成部會師。在此之前,吳如孝按約率部自廬州北進,占店埠鎮(今肥東)及其東北之梁園,進逼定遠,以牽製勝保軍。
當時,江北大營統帥德興阿擁有兵勇一萬五千餘人,以浦口、江浦之間的陡岡、安定橋、小店(今永寧鎮)一帶為重點,分駐於西至江浦石磧橋(今橋林)、高旺,東至瓜洲、三汊河,北至來安、施官集的廣大地區內,綿延二百餘裏;長江內則有水師巡船往來遊弋,以資接應。戰前,德興阿得意地說:“各路馬步兵勇,或多或少,擇要分布,有警則奮勇向前,賊多則添撥援應;海全一軍駐紮石佛寺,無論何處緊急,皆可策應。”1他認為攻守都有把握,但作戰結果表明,清軍的這種分散部署,正好給了太平軍以各個擊破的極好機會。
李秀成、陳玉成兩部太平軍會師烏衣之後,眾達數萬,與江北大營清軍相持。9月26日,德興阿派出部隊由小店進攻烏衣。太平軍奮起迎戰,大敗清軍,殲敵三四千人。27日,太平軍乘勝向小店發起猛攻,擊敗由江南大營來援的總兵馮子材部五千人。陳玉成部於是衝破清軍陡岡軍營,直下浦口,在從九洑洲渡水前來的太平軍配合下,再次大敗敵軍,並將浦口一帶的清軍營壘全部燒毀。清軍見後路被襲,陣勢大亂,紛紛奪路而逃。德興阿先逃六合,後由水路逃往揚州。陳玉成部隨即於29日占領江浦。至此,江北大營再次被摧毀,清軍前後損兵萬餘人。太平軍攻破江北大營之後,恢複了天京與江北的聯係,保障了對天京的供應。同時,大大地鼓舞了士氣,為奪取三河鎮大捷創造了條件。
二破江北大營之後,李秀成率部東進,於10月4日占儀征,9日占揚州。清軍不戰而逃,德興阿北逃邵伯鎮。15日,江南大營幫辦軍務張國梁率兵六千餘人由鎮江渡江北援,李秀成以兵力單薄,於21日棄守揚州,繼又退出儀征。在李秀成率部東進的同時,陳玉成率部由浦口北攻六合,由於道員溫紹原據城死守,直至24日才攻克。
江北大營慘敗後,清廷將德興阿革職,並決定撤去江北大營建製,江北軍務由江南大營統帥和春統一節製。
三、三河鎮大捷
1858年5月,浙江布政使、湘軍悍將李續賓率部攻陷九江後,湖廣總督官文、湖北巡撫胡林翼等即擬訂“東征計劃”,準備乘勝東援安徽。不久,李續賓即率部渡江,返回湖北。同年8月,太平軍攻克廬州,官文便命令“李續賓迅速進兵,攻克太湖,即乘勢掃清桐城、舒城一路,疾趨廬州,會圖克複,兼扼賊匪北竄”。1所以,當陳玉成、李秀成部揮師東向,進攻江北大營時,江寧將軍都興阿和李續賓等即率兵勇萬餘人自湖北東犯安徽,9月22日陷太湖,然後分兵為二:都興阿率副都統多隆阿和總兵鮑超所部進逼安慶,李續賓率所部湘軍北指廬州。
李續賓部於9月27日陷潛山,10月13日陷桐城,24日陷舒城,接著指向舒城東麵五十餘裏的三河鎮,準備進犯廬州。
三河鎮位於界河(今豐樂河)南岸,東瀕巢湖,是廬州西南的重要屏障。該鎮原無城垣,太平軍占領後,新築了城牆,外添磚壘九座,憑河設險,廣屯米糧軍火,接濟廬州、天京,因而在軍事上、經濟上都居重要地位。時太平軍守將為吳定規。
10月24日,陳玉成剛克六合,即接到湘軍大舉東犯安徽的報告,便毅然決定回兵救援。並啟奏天王,調派李秀成部同往。
11月3日,季續賓率精兵六千進抵三河鎮外圍。11月7日,
分兵三路向鎮外九壘發起進攻:義中等六營進攻河南大街及老鼠夾一帶之壘;左仁等三營進攻迎水庵、水晶庵一帶之壘;副右等二營進攻儲家越之壘。李續賓則親率湘中等二營為各路後應。1太平軍依托磚壘頑強抵抗,大量殺傷敵人,但由於己方傷亡亦眾,便放棄鎮外九壘,退入鎮內。
在湘軍進攻三河鎮外圍的當天,陳玉成率大隊趕到,紮營於三河鎮南金牛鎮一帶。11月14日,李秀成也率部趕到,駐於白石山。至此,進抵三河鎮一帶的太平軍眾達十餘萬人,軍勢大壯。
在太平軍強大援軍的威脅下,李續賓的部將曾建議退守桐城。但李一意孤行,認為“軍事有進無退,當死戰”2,竟於11月15日深夜派兵七營偷襲金牛鎮。次日黎明,當行至距三河鎮十五裏的樊家渡王家祠堂時,與陳玉成軍遭遇。太平軍且戰且走,將敵人誘至設伏地域。當時大霧迷漫,咫尺莫辨,湘軍偷襲部隊經太平軍勇猛衝殺,死傷過半,隊伍星散。李續賓聞報,親自率兵四營往援,連續衝鋒數十次,均不得入。駐紮於白石山的李秀成部聞金牛鎮炮聲不絕,立即趕往參戰;駐守三河鎮的吳定規也率部出城合擊清軍。李續賓見勢不妙,逃回大營,並傳令各部堅守待援。實則這時守壘的湘軍有的已經逃散,有的被太平軍阻截在外,因而有七個營壘迅速被太平軍攻破。接著,李續賓的大營也被太平軍包圍。他督軍往來衝突,終不得脫,當夜被太平軍擊斃(一說自殺)。之後,太平軍繼續圍攻負隅頑抗的殘敵,至18日,全部肅清。這一仗,太平軍一舉消滅湘軍精銳近六千人3,是太平天國革命戰爭後期一次出色的殲滅戰。
陳玉成、李秀成於三河大捷之後,即乘勝率部南進。時舒城之敵已退守桐城,陳、李兩部便共同往攻,於11月24日奪取懊城。都興阿所部清軍於太湖與李續賓部分軍後,即進逼安慶,10月15日攻占安慶北麵門戶集賢關,繼而配合楊載福部水師,圍困安慶。及至李續賓大敗於三河鎮,接著舒城、桐城又被太平軍占領,都興阿恐太平軍從側後抄襲,遂於11月27日撤安慶之圍,經石牌(今懷寧)退駐宿鬆。太平軍隨即克複潛山、太湖二城,擴大了占領區,改善了安慶的防禦態勢。
湘軍三河鎮之敗,主要原因是孤軍犯險。李續賓僅率八千餘人自湖北東犯,入皖之後,連陷四城,處處分兵駐守,結果,“兵以屢分而單,氣以屢勝而泄”1。進至三河鎮後,僅剩六千人,當太平軍大隊趕到時,已無阻援之兵可派。加之李續賓剛愎自用,拒不接受部將關於退守桐城的建議,終於全軍覆滅。對於湘軍的這次慘敗,鹹豐帝聞之“不覺隕涕”。曾國藩“哀慟填膺,減食數日”。胡林翼則哀歎說:三河敗後,“軍氣已寒,非歲月之間所能複振”2。又說:“三河敗潰之後,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精銳,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荊”3可見此戰對清廷和湘軍的打擊是極為沉重的。
太平軍之所以能打這樣漂亮的殲滅戰,主要由於決心正確果斷,兵力集中,戰術比較靈活。當湘軍進抵舒城、三河時,陳玉成果斷地決定兼程回援,並奏調李秀成部同往,形成了兵力對比上的絕對優勢1。在對敵發起進攻時,太平軍采取正麵迎戰與伏擊、抄襲相結合的戰法,各部之間密切協同,主動配合,迅速分割包圍敵人,打得湘軍前後左右不能相救,終將李續賓及其所部徹底殲滅。
通過三河大捷,太平軍粉碎了湘軍東犯的圖謀,保衛了皖中根據地,對鼓舞士氣,穩定江北戰局,保證天京安全和物資供應,都具有極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