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雉河集會盟
1853年初,清廷命工部侍郎呂賢基督辦安徽團練,給事中袁甲三為幫辦。同時,起用前廣西巡撫周天爵為安徽巡撫,帶兵千餘分駐宿州、潁州。因兵力不足,安徽清軍對撚軍基本上采取守
勢。10月,周天爵病死於潁州,旋由袁甲三負責安徽軍務。袁手中兵力很少,便加緊籌辦團練,駐守臨淮關一帶。河南方麵,巡撫陸應穀擁有的兵力也很少,臨時調集的數千清軍,在商丘宋家集被太平天國北伐軍打得潰不成軍。10月,陸應穀被清政府撤職,遺缺由山東按察使英桂繼任。英桂接任後,既要防止進至湖北的太平軍北上,又要鎮壓豫北的“聯莊會”軍,也無法集中兵力攻撚。這就給豫皖邊撚軍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1854年3月,太平天國北伐援軍由皖北進入豫東,張樂行、蘇添福等部撚軍配合太平軍攻克永城縣城,受到當地人民熱烈歡迎。太平軍北上後,負責辦理歸、陳二府團練的太康知縣祝塏糾集豫東各縣團練,進攻蘇添福的家鄉永城蘇平樓,並乘機侵入亳州境內,燒殺搶掠。當地人民極為憤慨,紛紛參加撚軍,保衛家園,一舉打敗了祝塏的團練和永城的地主武裝“老牛會”,繼又進攻蒙城等地的地主武裝,於是撚軍的聲勢日益壯大。1855年初,龔得樹率領亳州撚軍進入河南夏邑,與當地撚軍王貫三部聯合作戰。這些行動,取得了兩方麵的成果:一是有力地打擊了地主武裝;二是使一些撚軍領袖通過戰爭實踐逐漸認識到了聯合起來的必要性。
1855年秋,豫皖邊的撚軍首領齊集亳州的雉河集,舉行了著名的“雉河集會盟”1。會上,公推張樂行為盟主,並決定建立五旗軍製,推舉了各色旗的總首領:黃旗由張樂行自兼,白旗龔得樹,紅旗侯士維,黑旗蘇添福,藍旗韓奇峰(又稱韓老萬)。五旗之外,還有各種鑲邊旗和八卦旗、花旗、綠旗等。會後,張樂行發布告示,痛斥清政府地方官吏“視民如仇”,殘酷搜刮民脂民膏,闡明起義的目的是為了“救我殘黎,除奸誅暴,以減公憤”,並宣布“禁止搶掠,嚴緝奸婬”,“貧民衣糧,不準扒運”。2此外,還製定了行軍作戰條例十九條3,以嚴明軍紀。
雉河集會盟,對撚軍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會盟,多少改變了一部分撚軍互不從屬,各自為戰的局麵,為進行較大規模的作戰提供了條件。由於製定了不侵犯群眾利益的紀律,得到了群眾的擁護,有利於依靠群眾堅持鬥爭。但這時的撚軍沒有固定的編製,大旗之下的小旗,人數自幾十人至數百人不等。旗中的成員也不固定,這次跟這一旗出戰,下次可以跟另一旗出戰,內部組織很鬆散。特別是各旗撚軍基本上是按地域和宗族、親戚關係結合起來的,因而彼此之間有很大的排外性,嚴重影響了在組織上和作戰行動上的集中統一。在武器裝備上,仍然十分簡陋,除少量鳥槍、土炮外,主要是刀矛等冷兵器,加之各旗撚軍並非脫產的專門武裝,缺乏必要的訓練,因而戰鬥力不強。由於皖北地勢平坦,適於戰馬馳騁,所以撚軍一開始就有少量騎兵。作戰時,往往步兵在正麵衝陣,騎兵從兩翼包抄。這種作戰形式,當對付裝備較差、數量不多的清軍和團練鄉勇時,尚能奏效。
二、積極進攻守備薄弱之敵
雉河集會盟後,撚軍很快發展到五六萬人,鬥誌更加高昂。而這時皖北、豫東的清軍兵力仍較薄弱。在豫東,隻增加了道員張維翰率領的清軍一千八百餘人;在皖北,除原周天爵、袁甲三所部二三千人外,其餘為潁州知府陸希湜、亳州知州繡綸率領的少量清軍和團練鄉勇。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撚軍首領便乘此有利時機,發起進攻作戰。
1855年9月27日,張樂行、蘇添福等率三萬餘人首先打敗陸希湜部於廟集,繼敗張維翰部於亳州東麵的泥台店。隨後,揮師北入河南,攻破夏邑,並西攻馬牧集(今虞城),乘勝進圍歸德府城。正在進剿豫北“聯莊會”的河南巡撫英桂急忙派遣駐陳州的道員王建泰等率部往援。張樂行等聞訊後,即轉旗南返,於11月7日攻占安徽蒙城。
撚軍四處出擊,引起了清廷的不安。當時安徽巡撫福濟和江南提督和春所部清軍正被皖南的太平軍所牽製,無力北顧。清廷遂提升曹州總兵武隆額為湖南提督,令其從山東南下,統轄總兵興慶、道員張維翰、遊擊武全等所部清軍數千人和地方團練,對付十倍之眾的撚軍。這時,撚軍正集結重兵圍攻亳州,河南按察使餘炳燾率鄉團萬餘人,於12月7日乘虛襲占了撚軍根據地雉河集。張樂行等隨即撤圍亳州,率部沿渦河南下,旋又折向東北,在麻種集打敗由徐州來援之清軍興慶部,進而圍攻河南永城,迫使餘炳燾鄉團撤出雉河集而馳援豫東。張樂行等主動從永城撤圍,於17日與武隆額部和鄉團戰於麻種集,首先將鄉團擊潰,進而包圍武隆額部。激戰約四小時,武隆額部大潰,軍火盡棄,經馬牧集向歸德城逃跑。撚軍乘勝攻占夏邑,再圍歸德府城。清政府斥責武隆額“恇怯無能”,將其撤職,命英桂急赴歸德,督辦豫、皖、蘇三省剿撚事宜。同時,命江北大營派遣侍衛伊興額、協領德昌率馬隊五百名取道滁州(今安徽滁縣)入豫,命總兵朱連泰統帶兗州、徐州清軍千餘人進駐亳州,均歸英桂調遣。英桂還調南陽總兵邱聯恩部及都司保英部約三千人馳援歸德,使豫皖邊的清軍總兵力增至萬餘人。張樂行等得悉清軍援兵紛紛趕至,便率部返回雉河集。
1856年3月,張樂行等集中四五萬人,再次分路進攻豫東清軍,分別擊敗參將成齡、道員張維翰等部,並包圍歸德城。這時,歸德城內清軍甚少,英桂惶恐不安。但撚軍未能乘此有利時機,一麵加緊圍城,一麵待機攻殲前來解圍的清軍,也沒有抽調兵力分別攻殲豫東潰敗的清軍和地方團練,而是又一次撤回雉河集,使豫東清軍獲得了喘息整頓的機會。
張樂行等返回雉河集不久,又率部南下作戰。4月15日,配合宿、懷、鳳地區的撚軍任乾、夏白部圍攻渦河與淮河交匯處的懷遠城。該城由總兵鄭魁士部千餘人及鄉勇駐守。撚軍輪番攻擊,一度由城西南方向衝進城內,焚毀清軍營盤,重傷鄭魁士,擊斃參將以下多人。後因蒙城等地的清軍趕來增援,撚軍便從城內退出。這次作戰雖未最後攻占懷遠城,卻取得了重創清軍的勝利。不久,撚軍主力北返雉河集。
三、雉河集爭奪戰
1856年3月下旬,清政府令袁甲三隨同英桂剿辦河南撚軍,後又“屢降嚴旨”,令豫軍進攻雉河集。英桂認為:“雉河周圍三四百裏皆賊黨屯踞,須漸次疏通,免為所襲”。1據此,他確定了分進合擊、穩步前進的作戰方針。其部署是:以袁甲三、邱聯恩等部為主力,從亳州以北向東南進攻,以傅振邦、伊興額等部從永城、宿州向西南進攻,夾擊雉河集。由於撚軍事先缺乏防禦作戰的準備,因而一開始就陷入了被動不利的地位。
4月25日,清軍傅振邦部四千餘人和伊興額馬隊千餘人,從宿州向永城東四十裏的茴村發動進攻(步隊從兩翼包抄,馬隊從正麵進攻),撚軍六千餘人迎戰。激戰數小時,撚軍損失二千餘人,向南敗退。初戰失利後,張樂行命韓奇峰、蘇添福等部三四萬人進至宿州西北的濉溪口(今濉溪)和永城苗村橋一線阻擊清軍。4月30日,清軍以傅振邦、伊興額部奔襲濉溪口北麵的丁家樓,撚軍損失二千餘人。接著,苗村橋方向的撚軍也被清軍擊潰。其後,清軍又乘勝占領了宿州的鐵佛寺、臨渙集等撚軍據點。
當宿州方向的清軍向南推進時,英桂命亳北方向的清軍同時發起進攻。5月13日,邱聯恩等部與撚軍戰於亳北之界溝獲勝;22日再戰於界溝南麵的小柰集,又獲勝;接著於5月31日與駐亳州的袁甲三等部會合,然後沿渦河向東南進攻。6月8日,撚軍二三萬人在亳州東南的翟村寺地區阻擊袁甲三、邱聯恩等部清軍。激戰半日,被清軍擊敗。其後,撚軍主力又在翟村寺東南四十裏的白龍王廟一帶沿渦河兩岸列陣阻敵。張樂行、韓奇峰率黃、藍兩旗在渦河北岸,龔得樹、王貫三率白、黑兩旗在渦河南岸,掘壕立柵,用車輛樹木堵塞路口,冀圖阻止清軍的進攻。袁甲三派出馬隊抄襲撚軍後路。撚軍腹背受敵,不得不再次撤退。清軍乘勝推進,於6月19日攻占雉河集。
雉河集失守後,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撚軍首領,為了調動敵人,毅然率部南下,於7月16日乘虛襲占了淮河流域的商業重鎮三河尖(潁上西),獲得了大量物資,補充了大批人員,士氣複振。英桂害怕撚軍西占河南的固始、光山,即移營陳州,就近調度,並令邱聯恩部由雉河集移駐固始,袁甲三移駐潁州。河南的一些地方武裝也紛紛向豫東南集中,準備攔截撚軍西進。張樂行等乘清軍南調,蒙亳一帶守備空虛之際,便以船隻滿載大批勝利品沿淮河東行,在汪家集登岸後,經蒙城向雉河集挺進,於8月24日重返雉河集,處決了當地反動地主豪紳與鄉團頭目,為死難的將士和群眾報仇雪恨。
撚軍北返後,袁甲三、邱聯恩等隨即率部尾追,再次向雉河集進攻。9月10日,在亳州西麵的十八裏鋪作戰中,撚軍黑旗首領王貫三不幸犧牲,部眾傷亡二千餘人,餘部退往雉河集。張樂行等仍然冀圖用外線出擊的辦法調動敵人,解雉河集之圍。於是將撚軍分為兩路,一路東攻江蘇的蕭縣、徐州,一路西攻太和等地。由於沒有攻克要地和痛殲敵人,未能達到調動敵人的目的。11月28日,雉河集再次為清軍攻占。張樂行等率撚軍主力東撤,經曹市集退守臨渙集。清軍崇安等部追及,與撚軍隔澮河對峙。崇安以連日進展順利,疏於戒備。11月30日夜,龔得樹率勇敢善戰的敢死隊,分四路襲擊崇安軍營。清軍倉促應戰,慌亂潰逃,西竄二百餘裏,退往亳州城。但是,撚軍後來在廟集、尹家溝、趙旗屯等地的作戰中接連失利,無法扭轉被動局麵。有鑒於此,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除留部分撚軍在皖北堅持鬥爭外,率領主力再次南下淮河流域,於1857年2月中旬重占三河尖等地。此後,撚軍開始了與太平軍聯合作戰的新時期。
撚軍從雉河集會盟到再次南下淮河流域,在一年半的時間內,隨著參戰清軍的兵力由少變多,經曆了由進攻作戰轉入防禦作戰的變化。在進攻作戰期間,由於清軍兵力薄弱,撚軍“進退綽如,縱橫跌宕,所向無前”1,處於主動有利的地位,部隊也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但這一時期的作戰,除給少數清軍和地主武裝以殲滅性打擊外,多數打的是擊潰戰,清軍的有生力量沒有受到重大損失,團練鄉勇反而有所發展。在整個淮北地區,出現了撚軍占領區與地主武裝所控製的圩寨犬牙交錯的局麵,一些實力不大的撚軍圩寨,不斷遭到清軍和地主武裝的圍攻。撚軍的數量雖然迅速擴大,但組織程度和戰鬥力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和提高,戰術上也沒有多大改進,隻注意擊潰敵人而不注意追殲潰敵。這些,都給後來雉河集的防禦作戰帶來了困難。在防禦作戰中,隻有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幾支撚軍主力從正麵阻擊清軍,其餘分散的各支撚軍隻顧據案自保,極少配合作戰。當時,在永城、夏邑、亳州、蒙城、宿州地區有許多旗色不同、人數不等的撚軍,如果他們積極主動地從側後襲擊和牽製清軍,勢必使敵分散兵力,顧此失彼,即使集中了兵力,也因有後顧之憂,不敢放開手腳向雉河集推進。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在未能阻止清軍進攻的情況下,沒有與清軍死拚硬打,而是跳出包圍圈,進攻三河尖等清軍必救之地,從而調動了敵人,保存了有生力量。這是撚軍初期作戰中的成功之處。
1853年初,清廷命工部侍郎呂賢基督辦安徽團練,給事中袁甲三為幫辦。同時,起用前廣西巡撫周天爵為安徽巡撫,帶兵千餘分駐宿州、潁州。因兵力不足,安徽清軍對撚軍基本上采取守
勢。10月,周天爵病死於潁州,旋由袁甲三負責安徽軍務。袁手中兵力很少,便加緊籌辦團練,駐守臨淮關一帶。河南方麵,巡撫陸應穀擁有的兵力也很少,臨時調集的數千清軍,在商丘宋家集被太平天國北伐軍打得潰不成軍。10月,陸應穀被清政府撤職,遺缺由山東按察使英桂繼任。英桂接任後,既要防止進至湖北的太平軍北上,又要鎮壓豫北的“聯莊會”軍,也無法集中兵力攻撚。這就給豫皖邊撚軍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1854年3月,太平天國北伐援軍由皖北進入豫東,張樂行、蘇添福等部撚軍配合太平軍攻克永城縣城,受到當地人民熱烈歡迎。太平軍北上後,負責辦理歸、陳二府團練的太康知縣祝塏糾集豫東各縣團練,進攻蘇添福的家鄉永城蘇平樓,並乘機侵入亳州境內,燒殺搶掠。當地人民極為憤慨,紛紛參加撚軍,保衛家園,一舉打敗了祝塏的團練和永城的地主武裝“老牛會”,繼又進攻蒙城等地的地主武裝,於是撚軍的聲勢日益壯大。1855年初,龔得樹率領亳州撚軍進入河南夏邑,與當地撚軍王貫三部聯合作戰。這些行動,取得了兩方麵的成果:一是有力地打擊了地主武裝;二是使一些撚軍領袖通過戰爭實踐逐漸認識到了聯合起來的必要性。
1855年秋,豫皖邊的撚軍首領齊集亳州的雉河集,舉行了著名的“雉河集會盟”1。會上,公推張樂行為盟主,並決定建立五旗軍製,推舉了各色旗的總首領:黃旗由張樂行自兼,白旗龔得樹,紅旗侯士維,黑旗蘇添福,藍旗韓奇峰(又稱韓老萬)。五旗之外,還有各種鑲邊旗和八卦旗、花旗、綠旗等。會後,張樂行發布告示,痛斥清政府地方官吏“視民如仇”,殘酷搜刮民脂民膏,闡明起義的目的是為了“救我殘黎,除奸誅暴,以減公憤”,並宣布“禁止搶掠,嚴緝奸婬”,“貧民衣糧,不準扒運”。2此外,還製定了行軍作戰條例十九條3,以嚴明軍紀。
雉河集會盟,對撚軍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會盟,多少改變了一部分撚軍互不從屬,各自為戰的局麵,為進行較大規模的作戰提供了條件。由於製定了不侵犯群眾利益的紀律,得到了群眾的擁護,有利於依靠群眾堅持鬥爭。但這時的撚軍沒有固定的編製,大旗之下的小旗,人數自幾十人至數百人不等。旗中的成員也不固定,這次跟這一旗出戰,下次可以跟另一旗出戰,內部組織很鬆散。特別是各旗撚軍基本上是按地域和宗族、親戚關係結合起來的,因而彼此之間有很大的排外性,嚴重影響了在組織上和作戰行動上的集中統一。在武器裝備上,仍然十分簡陋,除少量鳥槍、土炮外,主要是刀矛等冷兵器,加之各旗撚軍並非脫產的專門武裝,缺乏必要的訓練,因而戰鬥力不強。由於皖北地勢平坦,適於戰馬馳騁,所以撚軍一開始就有少量騎兵。作戰時,往往步兵在正麵衝陣,騎兵從兩翼包抄。這種作戰形式,當對付裝備較差、數量不多的清軍和團練鄉勇時,尚能奏效。
二、積極進攻守備薄弱之敵
雉河集會盟後,撚軍很快發展到五六萬人,鬥誌更加高昂。而這時皖北、豫東的清軍兵力仍較薄弱。在豫東,隻增加了道員張維翰率領的清軍一千八百餘人;在皖北,除原周天爵、袁甲三所部二三千人外,其餘為潁州知府陸希湜、亳州知州繡綸率領的少量清軍和團練鄉勇。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撚軍首領便乘此有利時機,發起進攻作戰。
1855年9月27日,張樂行、蘇添福等率三萬餘人首先打敗陸希湜部於廟集,繼敗張維翰部於亳州東麵的泥台店。隨後,揮師北入河南,攻破夏邑,並西攻馬牧集(今虞城),乘勝進圍歸德府城。正在進剿豫北“聯莊會”的河南巡撫英桂急忙派遣駐陳州的道員王建泰等率部往援。張樂行等聞訊後,即轉旗南返,於11月7日攻占安徽蒙城。
撚軍四處出擊,引起了清廷的不安。當時安徽巡撫福濟和江南提督和春所部清軍正被皖南的太平軍所牽製,無力北顧。清廷遂提升曹州總兵武隆額為湖南提督,令其從山東南下,統轄總兵興慶、道員張維翰、遊擊武全等所部清軍數千人和地方團練,對付十倍之眾的撚軍。這時,撚軍正集結重兵圍攻亳州,河南按察使餘炳燾率鄉團萬餘人,於12月7日乘虛襲占了撚軍根據地雉河集。張樂行等隨即撤圍亳州,率部沿渦河南下,旋又折向東北,在麻種集打敗由徐州來援之清軍興慶部,進而圍攻河南永城,迫使餘炳燾鄉團撤出雉河集而馳援豫東。張樂行等主動從永城撤圍,於17日與武隆額部和鄉團戰於麻種集,首先將鄉團擊潰,進而包圍武隆額部。激戰約四小時,武隆額部大潰,軍火盡棄,經馬牧集向歸德城逃跑。撚軍乘勝攻占夏邑,再圍歸德府城。清政府斥責武隆額“恇怯無能”,將其撤職,命英桂急赴歸德,督辦豫、皖、蘇三省剿撚事宜。同時,命江北大營派遣侍衛伊興額、協領德昌率馬隊五百名取道滁州(今安徽滁縣)入豫,命總兵朱連泰統帶兗州、徐州清軍千餘人進駐亳州,均歸英桂調遣。英桂還調南陽總兵邱聯恩部及都司保英部約三千人馳援歸德,使豫皖邊的清軍總兵力增至萬餘人。張樂行等得悉清軍援兵紛紛趕至,便率部返回雉河集。
1856年3月,張樂行等集中四五萬人,再次分路進攻豫東清軍,分別擊敗參將成齡、道員張維翰等部,並包圍歸德城。這時,歸德城內清軍甚少,英桂惶恐不安。但撚軍未能乘此有利時機,一麵加緊圍城,一麵待機攻殲前來解圍的清軍,也沒有抽調兵力分別攻殲豫東潰敗的清軍和地方團練,而是又一次撤回雉河集,使豫東清軍獲得了喘息整頓的機會。
張樂行等返回雉河集不久,又率部南下作戰。4月15日,配合宿、懷、鳳地區的撚軍任乾、夏白部圍攻渦河與淮河交匯處的懷遠城。該城由總兵鄭魁士部千餘人及鄉勇駐守。撚軍輪番攻擊,一度由城西南方向衝進城內,焚毀清軍營盤,重傷鄭魁士,擊斃參將以下多人。後因蒙城等地的清軍趕來增援,撚軍便從城內退出。這次作戰雖未最後攻占懷遠城,卻取得了重創清軍的勝利。不久,撚軍主力北返雉河集。
三、雉河集爭奪戰
1856年3月下旬,清政府令袁甲三隨同英桂剿辦河南撚軍,後又“屢降嚴旨”,令豫軍進攻雉河集。英桂認為:“雉河周圍三四百裏皆賊黨屯踞,須漸次疏通,免為所襲”。1據此,他確定了分進合擊、穩步前進的作戰方針。其部署是:以袁甲三、邱聯恩等部為主力,從亳州以北向東南進攻,以傅振邦、伊興額等部從永城、宿州向西南進攻,夾擊雉河集。由於撚軍事先缺乏防禦作戰的準備,因而一開始就陷入了被動不利的地位。
4月25日,清軍傅振邦部四千餘人和伊興額馬隊千餘人,從宿州向永城東四十裏的茴村發動進攻(步隊從兩翼包抄,馬隊從正麵進攻),撚軍六千餘人迎戰。激戰數小時,撚軍損失二千餘人,向南敗退。初戰失利後,張樂行命韓奇峰、蘇添福等部三四萬人進至宿州西北的濉溪口(今濉溪)和永城苗村橋一線阻擊清軍。4月30日,清軍以傅振邦、伊興額部奔襲濉溪口北麵的丁家樓,撚軍損失二千餘人。接著,苗村橋方向的撚軍也被清軍擊潰。其後,清軍又乘勝占領了宿州的鐵佛寺、臨渙集等撚軍據點。
當宿州方向的清軍向南推進時,英桂命亳北方向的清軍同時發起進攻。5月13日,邱聯恩等部與撚軍戰於亳北之界溝獲勝;22日再戰於界溝南麵的小柰集,又獲勝;接著於5月31日與駐亳州的袁甲三等部會合,然後沿渦河向東南進攻。6月8日,撚軍二三萬人在亳州東南的翟村寺地區阻擊袁甲三、邱聯恩等部清軍。激戰半日,被清軍擊敗。其後,撚軍主力又在翟村寺東南四十裏的白龍王廟一帶沿渦河兩岸列陣阻敵。張樂行、韓奇峰率黃、藍兩旗在渦河北岸,龔得樹、王貫三率白、黑兩旗在渦河南岸,掘壕立柵,用車輛樹木堵塞路口,冀圖阻止清軍的進攻。袁甲三派出馬隊抄襲撚軍後路。撚軍腹背受敵,不得不再次撤退。清軍乘勝推進,於6月19日攻占雉河集。
雉河集失守後,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撚軍首領,為了調動敵人,毅然率部南下,於7月16日乘虛襲占了淮河流域的商業重鎮三河尖(潁上西),獲得了大量物資,補充了大批人員,士氣複振。英桂害怕撚軍西占河南的固始、光山,即移營陳州,就近調度,並令邱聯恩部由雉河集移駐固始,袁甲三移駐潁州。河南的一些地方武裝也紛紛向豫東南集中,準備攔截撚軍西進。張樂行等乘清軍南調,蒙亳一帶守備空虛之際,便以船隻滿載大批勝利品沿淮河東行,在汪家集登岸後,經蒙城向雉河集挺進,於8月24日重返雉河集,處決了當地反動地主豪紳與鄉團頭目,為死難的將士和群眾報仇雪恨。
撚軍北返後,袁甲三、邱聯恩等隨即率部尾追,再次向雉河集進攻。9月10日,在亳州西麵的十八裏鋪作戰中,撚軍黑旗首領王貫三不幸犧牲,部眾傷亡二千餘人,餘部退往雉河集。張樂行等仍然冀圖用外線出擊的辦法調動敵人,解雉河集之圍。於是將撚軍分為兩路,一路東攻江蘇的蕭縣、徐州,一路西攻太和等地。由於沒有攻克要地和痛殲敵人,未能達到調動敵人的目的。11月28日,雉河集再次為清軍攻占。張樂行等率撚軍主力東撤,經曹市集退守臨渙集。清軍崇安等部追及,與撚軍隔澮河對峙。崇安以連日進展順利,疏於戒備。11月30日夜,龔得樹率勇敢善戰的敢死隊,分四路襲擊崇安軍營。清軍倉促應戰,慌亂潰逃,西竄二百餘裏,退往亳州城。但是,撚軍後來在廟集、尹家溝、趙旗屯等地的作戰中接連失利,無法扭轉被動局麵。有鑒於此,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除留部分撚軍在皖北堅持鬥爭外,率領主力再次南下淮河流域,於1857年2月中旬重占三河尖等地。此後,撚軍開始了與太平軍聯合作戰的新時期。
撚軍從雉河集會盟到再次南下淮河流域,在一年半的時間內,隨著參戰清軍的兵力由少變多,經曆了由進攻作戰轉入防禦作戰的變化。在進攻作戰期間,由於清軍兵力薄弱,撚軍“進退綽如,縱橫跌宕,所向無前”1,處於主動有利的地位,部隊也迅速發展到十餘萬人。但這一時期的作戰,除給少數清軍和地主武裝以殲滅性打擊外,多數打的是擊潰戰,清軍的有生力量沒有受到重大損失,團練鄉勇反而有所發展。在整個淮北地區,出現了撚軍占領區與地主武裝所控製的圩寨犬牙交錯的局麵,一些實力不大的撚軍圩寨,不斷遭到清軍和地主武裝的圍攻。撚軍的數量雖然迅速擴大,但組織程度和戰鬥力基本上沒有多大改變和提高,戰術上也沒有多大改進,隻注意擊潰敵人而不注意追殲潰敵。這些,都給後來雉河集的防禦作戰帶來了困難。在防禦作戰中,隻有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幾支撚軍主力從正麵阻擊清軍,其餘分散的各支撚軍隻顧據案自保,極少配合作戰。當時,在永城、夏邑、亳州、蒙城、宿州地區有許多旗色不同、人數不等的撚軍,如果他們積極主動地從側後襲擊和牽製清軍,勢必使敵分散兵力,顧此失彼,即使集中了兵力,也因有後顧之憂,不敢放開手腳向雉河集推進。張樂行、龔得樹、蘇添福等在未能阻止清軍進攻的情況下,沒有與清軍死拚硬打,而是跳出包圍圈,進攻三河尖等清軍必救之地,從而調動了敵人,保存了有生力量。這是撚軍初期作戰中的成功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