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隆棄守
法艦退出閩江之後,集結於馬祖澳休整待援。1884年9月中旬,法軍由越南調來三個步兵大隊,使海軍陸戰隊增至二千餘人,軍艦增至二十多艘。根據法國政府的指令,孤拔立即準備進攻台北。他決定自率五艦進攻基隆,占領基隆和煤礦,派利士比率三艦進攻淡水,得手後,兩路向台北府發展進攻,進而占據台灣北部。
台灣守將劉銘傳判斷法軍“不得基(隆)煤,萬難用兵中國”2,決心親率主力扼守基隆,而以孫開華率部扼守淡水。當地民眾也積極參加戰備,保衛海防。
9月29日和30日下午,孤拔和利士比分別率領艦隊自馬祖澳出發。9月30日上午9時,孤拔率領的“膽”號等五艘軍艦到達基隆佰口海麵,連同先期到達的“梭尼”號等三艘軍艦,共計八艘。孤拔立即進行偵察,連夜部署,準備次日於港灣西海岸登陸。其登陸部隊由海軍步兵大隊和炮隊各三個、憲兵和工兵各一隊組成,共約千餘人。另有一批來自西貢和海防的民夫。孤拔的企圖是:首先從仙洞山腳登陸,並搶占仙洞山頂,以便安設炮位,配合艦炮掩護步兵沿岸邊的山脊路線繞襲基隆守軍翼側,控製通往台北府和淡水的大道,奪占獅球嶺和基隆城,爾後向台北府前進。
當時,基隆清軍共有九個營,以曹誌忠部六個營防守港灣東岸,章高元部兩個營及陳永隆部一個營防守西岸,以民眾武裝數百人防守基隆城。
10月1日晨6時,法軍一個海軍步兵大隊在艦炮掩護下,換乘小艇向仙洞山海岸前進。陳永壟章高元部堅決抵抗。經過四小時戰鬥,法軍奪占仙洞山,炮隊在山頂展開,轟擊清軍陣地。清軍堅守二重橋一帶,並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中午,法軍另兩個海軍步兵大隊相繼登陸,準備次日繼續進攻。
在基隆交戰的同時,利士比率領的“拉加利桑尼亞”號等三艘法艦也已到達淡水。劉銘傳被淡水前敵營務處李彤恩誇大該地敵情所迷惑,強調“滬尾(淡水)為基隆後路,離(台北)府城隻三十裏,……該口除沉船外,台脆兵少,萬不足恃,倘根本一失,則前軍不戰立潰,必至全局瓦解,不可收拾”1,便不聽曹誌忠等人勸阻,竟然連夜率主力往援淡水,僅留三百人守獅球嶺高地。
10月2日,法軍輕取基隆和獅球嶺,由於兵力不敷分配,未敢進據基隆佰東岸煤礦。劉銘傳到達台北府後,發現淡水情況並不緊急,即以章高元部援淡水,曹誌忠部仍折回基攏但由於法軍已占據基隆和獅球嶺,曹部隻得扼守台北府東麵的水返腳一帶,以防法軍南下。在前敵指揮官劉銘傳的錯誤決心下,基隆輕易棄守。清廷認為,“基隆要地,豈容法兵占踞”,命令劉銘傳乘法軍喘息未定,“聯絡劉璈,同心協力,合隊攻剿;並募彰,嘉勁勇助戰,將敵兵悉數驅逐”。1同時,命前陝甘總督楊嶽斌幫辦左宗棠軍務,向福建增調援兵,“設計渡台”,增強台北防禦力量。
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見法軍在台灣進展順利,便狂妄地聲稱:“我們有希望很快地把整個台灣北部,不可動搖地置於我們統製之下”2,並再次向茹費理建議,讓孤拔艦隊北上進攻旅順等地。巴德諾沒有想到,他所得到的下一個消息便是法軍在淡水的慘敗。
二、淡水獲勝
淡水港位於淡水河口,沿河可直達台北府,北岸濱海沙灘便於登陸,是清軍僅次於基隆的防守重點。1884年8月下旬以來,淡水守軍即以木船滿載石塊沉塞港口,並敷設電力操縱的水雷,封鎖航道;又在北岸構築兩座炮台(法軍稱之為紅炮台、白炮台),封鎖港口及海灘。
10月1日,利士比率領“拉加利桑尼亞”號等巡洋艦三艘到達淡水海麵,與原在港外活動的一艘炮艇會合,決定於次日上午10時開始發起攻擊。利士比企圖以艦炮火力摧毀岸上炮台和軍營,打開港口,保障艦隊在淡水河的行動自由,爾後登陸占領淡水街,策應基隆方麵法軍主力的作戰。
當時,淡水守軍由於從大陸增援的劉朝祜部兩個營的到來而有所加強。章高元部兩個營由基隆跋來後,總兵力增至九個營。守將孫開華判斷敵軍無法突破港口障礙,必然由北岸海灘登陸奪占淡水街。因此,他決心在北岸淺近縱深內利用叢林和高地預伏一部兵力,殲滅登陸之敵。
10月2日晨6時30分左右,守軍趁法軍逆著陽光不便瞄準之際,先敵發起炮擊,打亂了利士比的進攻準備。雙方展開激烈炮戰。白炮台距敵較近,大部被毀。紅炮台尚未完全竣工,隻安好了三門一百七十毫米的克虜伯炮;盡避這樣,炮戰中仍然起了很大作用。法國侵略者自稱:紅炮台的守軍十分勇敢,“不顧在他們周圍落下如雨的子彈,不停發炮約一小時”1。當夜,利士比派艦偵察港口航道,接著又派炮艦及小艇前往偵察和排除水雷,其中一艇中雷受傷。利士比判明水雷為電發火式,而且點火站在白炮台附近。於是,他決定派陸戰隊由北岸海灘登陸,避開叢林,經紅炮台山坡繞到白炮台東側,奪取點火站,引爆水雷,以打通港口航道。為完成這一任務,利士比報請孤拔由基隆增派登陸兵力前來淡水。
4日,法軍援兵二百餘人、軍艦三艘,由基隆跋到淡水海麵,連同原有兵力,共拚湊了軍艦七艘、登陸部隊六百餘人,準備在大風浪停止以後立即行動。
10月8日,海麵風平浪靜。淡水守將見法艦忽然散開,知其意在登陸,便督令各營按預定計劃分散蔭蔽。上午9時,法艦艦炮以榴彈向北岸海灘及守軍營地猛烈轟擊,掩護其登陸部隊換乘小艇分三路上岸。約一小時後,法軍登陸完畢,開始向目的地前進。他們因沒有遇到抵抗,便不再繞經紅炮台山坡,直向白炮台撲去。孫開華待敵兵逼近叢林,立率兩營從正麵攔擊,並命令埋伏於紅炮台山後的章高元部和劉朝祜部從右翼出擊,圍殲登陸之敵。雙方展開激戰。中午12時許,孫開華親率衛隊奮勇直前,各路合力齊進,與敵短兵相接,加上愛國藝人張李成率領的民兵從敵人側後阻截,法軍潰敗,紛紛向海邊逃竄。守軍追至海灘,敵兵爭渡,溺死者數十人。
此次戰鬥,法軍被殲百餘人。侵略者哀歎:“這次的失敗,使全艦隊的人為之喪氣”1。孤拔也驚呼:“我們的損失十分嚴重”2。此後,法軍除以部分艦隻對港口進行監視封鎖外,直至戰爭結束為止,再不敢貿然進犯淡水。
淡水戰後,基隆法軍向南進犯,清軍由水返腳北上阻擊,在暖暖附近展開激烈爭奪,戰事呈膠著狀態。後來雙方又陸續增加兵力,並相持於暖暖、八堵、七堵地區。
三、鎮海退敵
淡水清軍獲勝,粉碎了法軍以鉗形攻勢一舉占領台北的企圖。為了孤立台灣守軍,法國侵略者於10月23日宣布封鎖台灣海峽,由利士比率領一支分艦隊沿台灣西海岸海域進行巡邏截擊,並以三至六艘軍艦在馬祖澳附近海域遊戈,控製南北海運和截斷閩台間聯係。為了保衛祖國領土,全國各地掀起了支援台灣的運動。福建前線軍民利用夜霧偷渡等辦法進行反封鎖鬥爭,有的勝利到達彼岸,將一批批物資和兵員送到台灣,不斷加強守軍的防禦力量。但是,偷渡援台畢竟緩不濟急,且損失過重。有鑒於此,新授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等人紛紛建議由南、北洋海軍各派軍艦數艘,組成援台艦隊,打破敵軍封鎖。清政府也以“台灣信息不通,情形萬緊”1為慮,經過多次催促,最後由南洋派出“開濟”、“南璞、“南瑞”、“馭遠”、“澄慶”五艦,交提督銜總兵吳安康統領,執行援台任務。艦隊從11月起在上海進行準備,添置炮位,遲至次年1月18日才出發南下。孤拔早已得知這一消息,他決定親率法艦七艘,攔擊中國援台艦隊。
1885年2月7日,孤拔率艦隊自馬祖澳出發,北上搜索中國援台艦隻。2月12日,雙方艦隊於浙江石浦檀頭山附近洋麵遭遇。吳安康不敢與敵交鋒,率艦隊逃跑,“馭遠”、“澄慶”兩艦航速較低,落在後麵,被迫駛入石浦港隱蔽。法艦追趕“開濟”等三艘巡洋艦未及,便返回封鎖石浦港,並於14日夜間用水雷將“澄慶”、“馭遠”兩艦擊沉(一說自沉)。之後,孤拔得知“開濟”等三艦躲避在鎮海口內,便又率艦隊進犯鎮海。
鎮海位於甬江海口,北岸為沙灘,敵艦不能靠岸,易於防守,南岸港汊較多,便於登陸。法艦侵擾東南沿海以來,浙江提督歐陽利見認識到鎮海係“浙東之咽喉,防浙以防鎮為急務”2,便以南岸為重點,進一步加強鎮海的防禦。其主要措施是:充實兵力,調整部署,以一千人駐金雞山,五千人分守南北兩岸,另以二千五百人為後應,分扼鎮海至寧波沿江各隘;在甬江口釘樁沉船,堵塞航道;在金雞山險要處修築暗炮台,安設進口大炮,台上覆土一丈,護以毛竹、草皮,又在高阜顯露之處築假壘十餘座,隻插旗幟,不設一兵,以迷惑敵人,並在沿岸險要處加修圍牆、長堤,挖掘壕溝,密布地雷、障礙物等,從而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防禦體係。此外,在各鄉組織民團,盤查奸細,把法國教堂的傳教士全部遷至後方,派兵監護,以切斷敵之內應,並高價收買外國引水人員,使其不為法軍所用。
2月28日夜間,孤拔率法艦四艘侵入鎮海海麵。歐陽利見下令沉船堵口,命各營嚴陣以待。援台三艦和原在港內的“超武”、“元凱”兩艦也都做好戰鬥準備。
3月1日下午,一艘法艦企圖進港偵察,被北岸招寶山炮台守軍開炮擊退。接著,四艘法艦合力來犯,守軍岸炮和艦炮一齊轟擊,擊穿敵先頭一艦。法艦不支,施放煙幕逃走。當夜,法軍以兩小船於乾口門靠岸,企圖登陸偷襲,被守軍擊退。3月2日,受傷法艦駛離鎮海,其餘三艦仍泊原處。入夜,法以二魚雷艇進行偷襲,又被守軍水陸炮火擊退。3日上午,孤拔再次率領艦隊進攻,同樣遭到守軍的猛烈炮擊,其中一艦煙筒中炮受損,各艦掉頭逃跑。此後,法軍又數次利用夜暗進行偷渡和魚雷攻擊,均遭失敗。孤拔智窮力竭,不得不於8月7日率隊南返。
此次鎮海作戰,由於守軍預有準備,水陸防守嚴密,傷亡甚少。法軍則有兩艘巡洋艦負傷,兩隻舢板沉沒,並死傷不少官兵。孤拔本人也中彈受傷,後死在澎湖島上。
法艦退出閩江之後,集結於馬祖澳休整待援。1884年9月中旬,法軍由越南調來三個步兵大隊,使海軍陸戰隊增至二千餘人,軍艦增至二十多艘。根據法國政府的指令,孤拔立即準備進攻台北。他決定自率五艦進攻基隆,占領基隆和煤礦,派利士比率三艦進攻淡水,得手後,兩路向台北府發展進攻,進而占據台灣北部。
台灣守將劉銘傳判斷法軍“不得基(隆)煤,萬難用兵中國”2,決心親率主力扼守基隆,而以孫開華率部扼守淡水。當地民眾也積極參加戰備,保衛海防。
9月29日和30日下午,孤拔和利士比分別率領艦隊自馬祖澳出發。9月30日上午9時,孤拔率領的“膽”號等五艘軍艦到達基隆佰口海麵,連同先期到達的“梭尼”號等三艘軍艦,共計八艘。孤拔立即進行偵察,連夜部署,準備次日於港灣西海岸登陸。其登陸部隊由海軍步兵大隊和炮隊各三個、憲兵和工兵各一隊組成,共約千餘人。另有一批來自西貢和海防的民夫。孤拔的企圖是:首先從仙洞山腳登陸,並搶占仙洞山頂,以便安設炮位,配合艦炮掩護步兵沿岸邊的山脊路線繞襲基隆守軍翼側,控製通往台北府和淡水的大道,奪占獅球嶺和基隆城,爾後向台北府前進。
當時,基隆清軍共有九個營,以曹誌忠部六個營防守港灣東岸,章高元部兩個營及陳永隆部一個營防守西岸,以民眾武裝數百人防守基隆城。
10月1日晨6時,法軍一個海軍步兵大隊在艦炮掩護下,換乘小艇向仙洞山海岸前進。陳永壟章高元部堅決抵抗。經過四小時戰鬥,法軍奪占仙洞山,炮隊在山頂展開,轟擊清軍陣地。清軍堅守二重橋一帶,並打退了敵人的進攻。中午,法軍另兩個海軍步兵大隊相繼登陸,準備次日繼續進攻。
在基隆交戰的同時,利士比率領的“拉加利桑尼亞”號等三艘法艦也已到達淡水。劉銘傳被淡水前敵營務處李彤恩誇大該地敵情所迷惑,強調“滬尾(淡水)為基隆後路,離(台北)府城隻三十裏,……該口除沉船外,台脆兵少,萬不足恃,倘根本一失,則前軍不戰立潰,必至全局瓦解,不可收拾”1,便不聽曹誌忠等人勸阻,竟然連夜率主力往援淡水,僅留三百人守獅球嶺高地。
10月2日,法軍輕取基隆和獅球嶺,由於兵力不敷分配,未敢進據基隆佰東岸煤礦。劉銘傳到達台北府後,發現淡水情況並不緊急,即以章高元部援淡水,曹誌忠部仍折回基攏但由於法軍已占據基隆和獅球嶺,曹部隻得扼守台北府東麵的水返腳一帶,以防法軍南下。在前敵指揮官劉銘傳的錯誤決心下,基隆輕易棄守。清廷認為,“基隆要地,豈容法兵占踞”,命令劉銘傳乘法軍喘息未定,“聯絡劉璈,同心協力,合隊攻剿;並募彰,嘉勁勇助戰,將敵兵悉數驅逐”。1同時,命前陝甘總督楊嶽斌幫辦左宗棠軍務,向福建增調援兵,“設計渡台”,增強台北防禦力量。
法國駐華公使巴德諾見法軍在台灣進展順利,便狂妄地聲稱:“我們有希望很快地把整個台灣北部,不可動搖地置於我們統製之下”2,並再次向茹費理建議,讓孤拔艦隊北上進攻旅順等地。巴德諾沒有想到,他所得到的下一個消息便是法軍在淡水的慘敗。
二、淡水獲勝
淡水港位於淡水河口,沿河可直達台北府,北岸濱海沙灘便於登陸,是清軍僅次於基隆的防守重點。1884年8月下旬以來,淡水守軍即以木船滿載石塊沉塞港口,並敷設電力操縱的水雷,封鎖航道;又在北岸構築兩座炮台(法軍稱之為紅炮台、白炮台),封鎖港口及海灘。
10月1日,利士比率領“拉加利桑尼亞”號等巡洋艦三艘到達淡水海麵,與原在港外活動的一艘炮艇會合,決定於次日上午10時開始發起攻擊。利士比企圖以艦炮火力摧毀岸上炮台和軍營,打開港口,保障艦隊在淡水河的行動自由,爾後登陸占領淡水街,策應基隆方麵法軍主力的作戰。
當時,淡水守軍由於從大陸增援的劉朝祜部兩個營的到來而有所加強。章高元部兩個營由基隆跋來後,總兵力增至九個營。守將孫開華判斷敵軍無法突破港口障礙,必然由北岸海灘登陸奪占淡水街。因此,他決心在北岸淺近縱深內利用叢林和高地預伏一部兵力,殲滅登陸之敵。
10月2日晨6時30分左右,守軍趁法軍逆著陽光不便瞄準之際,先敵發起炮擊,打亂了利士比的進攻準備。雙方展開激烈炮戰。白炮台距敵較近,大部被毀。紅炮台尚未完全竣工,隻安好了三門一百七十毫米的克虜伯炮;盡避這樣,炮戰中仍然起了很大作用。法國侵略者自稱:紅炮台的守軍十分勇敢,“不顧在他們周圍落下如雨的子彈,不停發炮約一小時”1。當夜,利士比派艦偵察港口航道,接著又派炮艦及小艇前往偵察和排除水雷,其中一艇中雷受傷。利士比判明水雷為電發火式,而且點火站在白炮台附近。於是,他決定派陸戰隊由北岸海灘登陸,避開叢林,經紅炮台山坡繞到白炮台東側,奪取點火站,引爆水雷,以打通港口航道。為完成這一任務,利士比報請孤拔由基隆增派登陸兵力前來淡水。
4日,法軍援兵二百餘人、軍艦三艘,由基隆跋到淡水海麵,連同原有兵力,共拚湊了軍艦七艘、登陸部隊六百餘人,準備在大風浪停止以後立即行動。
10月8日,海麵風平浪靜。淡水守將見法艦忽然散開,知其意在登陸,便督令各營按預定計劃分散蔭蔽。上午9時,法艦艦炮以榴彈向北岸海灘及守軍營地猛烈轟擊,掩護其登陸部隊換乘小艇分三路上岸。約一小時後,法軍登陸完畢,開始向目的地前進。他們因沒有遇到抵抗,便不再繞經紅炮台山坡,直向白炮台撲去。孫開華待敵兵逼近叢林,立率兩營從正麵攔擊,並命令埋伏於紅炮台山後的章高元部和劉朝祜部從右翼出擊,圍殲登陸之敵。雙方展開激戰。中午12時許,孫開華親率衛隊奮勇直前,各路合力齊進,與敵短兵相接,加上愛國藝人張李成率領的民兵從敵人側後阻截,法軍潰敗,紛紛向海邊逃竄。守軍追至海灘,敵兵爭渡,溺死者數十人。
此次戰鬥,法軍被殲百餘人。侵略者哀歎:“這次的失敗,使全艦隊的人為之喪氣”1。孤拔也驚呼:“我們的損失十分嚴重”2。此後,法軍除以部分艦隻對港口進行監視封鎖外,直至戰爭結束為止,再不敢貿然進犯淡水。
淡水戰後,基隆法軍向南進犯,清軍由水返腳北上阻擊,在暖暖附近展開激烈爭奪,戰事呈膠著狀態。後來雙方又陸續增加兵力,並相持於暖暖、八堵、七堵地區。
三、鎮海退敵
淡水清軍獲勝,粉碎了法軍以鉗形攻勢一舉占領台北的企圖。為了孤立台灣守軍,法國侵略者於10月23日宣布封鎖台灣海峽,由利士比率領一支分艦隊沿台灣西海岸海域進行巡邏截擊,並以三至六艘軍艦在馬祖澳附近海域遊戈,控製南北海運和截斷閩台間聯係。為了保衛祖國領土,全國各地掀起了支援台灣的運動。福建前線軍民利用夜霧偷渡等辦法進行反封鎖鬥爭,有的勝利到達彼岸,將一批批物資和兵員送到台灣,不斷加強守軍的防禦力量。但是,偷渡援台畢竟緩不濟急,且損失過重。有鑒於此,新授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新任兩廣總督張之洞等人紛紛建議由南、北洋海軍各派軍艦數艘,組成援台艦隊,打破敵軍封鎖。清政府也以“台灣信息不通,情形萬緊”1為慮,經過多次催促,最後由南洋派出“開濟”、“南璞、“南瑞”、“馭遠”、“澄慶”五艦,交提督銜總兵吳安康統領,執行援台任務。艦隊從11月起在上海進行準備,添置炮位,遲至次年1月18日才出發南下。孤拔早已得知這一消息,他決定親率法艦七艘,攔擊中國援台艦隊。
1885年2月7日,孤拔率艦隊自馬祖澳出發,北上搜索中國援台艦隻。2月12日,雙方艦隊於浙江石浦檀頭山附近洋麵遭遇。吳安康不敢與敵交鋒,率艦隊逃跑,“馭遠”、“澄慶”兩艦航速較低,落在後麵,被迫駛入石浦港隱蔽。法艦追趕“開濟”等三艘巡洋艦未及,便返回封鎖石浦港,並於14日夜間用水雷將“澄慶”、“馭遠”兩艦擊沉(一說自沉)。之後,孤拔得知“開濟”等三艦躲避在鎮海口內,便又率艦隊進犯鎮海。
鎮海位於甬江海口,北岸為沙灘,敵艦不能靠岸,易於防守,南岸港汊較多,便於登陸。法艦侵擾東南沿海以來,浙江提督歐陽利見認識到鎮海係“浙東之咽喉,防浙以防鎮為急務”2,便以南岸為重點,進一步加強鎮海的防禦。其主要措施是:充實兵力,調整部署,以一千人駐金雞山,五千人分守南北兩岸,另以二千五百人為後應,分扼鎮海至寧波沿江各隘;在甬江口釘樁沉船,堵塞航道;在金雞山險要處修築暗炮台,安設進口大炮,台上覆土一丈,護以毛竹、草皮,又在高阜顯露之處築假壘十餘座,隻插旗幟,不設一兵,以迷惑敵人,並在沿岸險要處加修圍牆、長堤,挖掘壕溝,密布地雷、障礙物等,從而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防禦體係。此外,在各鄉組織民團,盤查奸細,把法國教堂的傳教士全部遷至後方,派兵監護,以切斷敵之內應,並高價收買外國引水人員,使其不為法軍所用。
2月28日夜間,孤拔率法艦四艘侵入鎮海海麵。歐陽利見下令沉船堵口,命各營嚴陣以待。援台三艦和原在港內的“超武”、“元凱”兩艦也都做好戰鬥準備。
3月1日下午,一艘法艦企圖進港偵察,被北岸招寶山炮台守軍開炮擊退。接著,四艘法艦合力來犯,守軍岸炮和艦炮一齊轟擊,擊穿敵先頭一艦。法艦不支,施放煙幕逃走。當夜,法軍以兩小船於乾口門靠岸,企圖登陸偷襲,被守軍擊退。3月2日,受傷法艦駛離鎮海,其餘三艦仍泊原處。入夜,法以二魚雷艇進行偷襲,又被守軍水陸炮火擊退。3日上午,孤拔再次率領艦隊進攻,同樣遭到守軍的猛烈炮擊,其中一艦煙筒中炮受損,各艦掉頭逃跑。此後,法軍又數次利用夜暗進行偷渡和魚雷攻擊,均遭失敗。孤拔智窮力竭,不得不於8月7日率隊南返。
此次鎮海作戰,由於守軍預有準備,水陸防守嚴密,傷亡甚少。法軍則有兩艘巡洋艦負傷,兩隻舢板沉沒,並死傷不少官兵。孤拔本人也中彈受傷,後死在澎湖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