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政府的平亂決策及川滇


    兩軍的作戰部署


    正當西藏親英分子驅趕駐藏川軍之際,川邊地區的藏族上層分子,由於趙爾豐實行的“改土歸流”政策危及他們的統治,加之受西藏親英分子的指使1,於1912年5月也發動了叛亂,並得到西藏叛亂武裝的直接支持。兩月之內,川邊地區的不少州縣先後落入當地和西藏的叛亂武裝之手。巴塘、昌都被圍,乍丫(今西藏察雅東)、江卡(今西藏芒康東)、鄉城、稻城、理塘相繼失陷,河口(今四川雅江)岌岌可危,川藏交通因之斷絕。滇、川兩督屢請北京政府出兵西征。全國各族人民一致譴責英國勾結西藏親英分子分裂中國的罪行,猛烈抨擊北京政府的對外妥協政策。在輿論的壓力下,北京政府於1912年6月14日正式電令四川都督尹昌衡率川軍入藏平亂,令雲南都督蔡鍔派滇軍入藏增援;同時,通告英國駐華公使,聲明“此次川軍入藏全為平亂,至希英國嚴守局外中立”1。


    尹昌衡接電後,迅速作了西征的準備。其作戰計劃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采取南北兩路“首尾夾攻”的方針,首先控製川邊重鎮理塘和進藏咽喉要地昌都,而後分別南下,奪取稻城、鄉城、乍丫、江卡等地,以鞏固川邊地區。第二階段:從打箭爐(今四川康定)以西的十餘營邊軍中,選拔“有誌之精兵”數百名為前鋒,其餘各軍繼後,乘勝直趨拉薩。同時派得力喇嘛前往拉薩勸說達賴脫離英國的羈絆,維護祖國的統一。


    蔡鍔接令後,命滇軍參謀廳總長殷承為西征軍司令,率隊進發。蔡鍔考慮到川滇兩軍如先會師巴塘,再行進藏,不僅糧秣難繼,而且可能擴大由辛亥革命以來所引起的川滇兩軍之間的矛盾,因此主張滇軍經維西及西藏東南地區直趨拉藏。這樣,既可縮短路程,又可形成軍事上的有利態勢,使“滇犄其南,川搗其東,首尾策應,形勢都歸掌握”2。北京政府不同意蔡鍔的主張,而令滇軍取道中甸北上,先支援巴塘,以固滇邊門戶。


    二、擊退藏軍向川邊的首次進攻


    1912年初秋,川滇兩軍按既定計劃分路開進。


    7月上旬,尹昌衡率川軍從成都出發。原計劃出兵八個團,因“器械不備,師皆未練,餉亦無儲”1,遂先以朱森林團為先鋒,尹自率三個營為本隊,總兵力約三千人(一說五千人),兼程西進。其部署是:朱森林率所部兩個營及先遣隊陳步三一個營為南路,由打箭爐直趨理塘;副官劉瑞麟率蒯書禮營為北路,經甘孜進援昌都;本隊三個營駐雅安,相機應援。朱森林以南路藏軍勢大,設防堅固,力請集中兵力於南路,尹昌衡未允。朱部至打箭爐後,以軍孤勢單,遲疑不敢前進。尹


    昌衡遂親赴打箭爐進行動員,指出:今川邊部隊盡被圍困,損失甚重,急需支援,隻要川軍進展神速,出藏軍之不意,兵力雖少,必能起到救援作用。經過動員後,川軍遂分兩路並進。


    8月,被尹昌衡破格提升為北路督隊官的劉瑞麟,率蒯書禮營由打箭爐出發,日行百餘裏,往攻道塢(今四川道孚)。沿途揚言尹都督率師十萬親征,即將到達。藏軍聞訊,不戰而潰,道塢、瞻對(今四川新龍)之圍遂解。劉瑞麟便令邊軍牛運隆部守道塢,劉筱廷部守瞻對;令杜培基、劉讚廷率部從間道馳援巴塘;自率所部及顧複慶、時傳文、朱憲文等營往援昌都。當時,駐守巴塘的顧占文部四五百人,已被圍三月有餘,


    糧彈將盡,水源斷絕,處境十分危急。援軍到後,內外夾擊,迅速解圍。劉瑞麟率部突然逼近昌都時,藏軍不戰而逃,防守昌都的彭日升立即率全部三百人出城追擊,繳獲輜重無算,並俘藏軍首領呼圖克圖1。與此同時,朱森林率南路各營亦順利完成了既定任務。其先鋒部隊兩個營,先在河口擊敗藏軍,又於8月12、14兩日收複了麻蓋宗、剪子灣、西俄洛三要隘,繼而向理塘進逼。圍攻理塘之藏軍聞風潰逃。至是,川軍西進未及三月,即以破竹之


    勢收複了理塘、巴塘、昌都諸要地。於是,尹昌衡令顧占文部守巴塘,劉瑞麟部守昌都,分援乍丫、江卡、鹽井等地;令營長鄒衍貴肅清河口一帶殘存藏軍。


    在川軍進軍川邊之際,滇省西征軍司令殷承率新軍一混成協、防軍十九營,從滇西北取道鹽井支援巴塘。8月15日,前衛司令李學詩率部進至溜筒江附近。該地藏軍依險據守。經李部奮力攻擊,藏軍退守隔江之墨裏村,並斫斷江上溜索,以阻滇軍前進。李學詩派人另架溜索,命防軍、土軍各四個排溜渡過江,迂回墨裏村。藏軍又將村外木橋砍斷,據險死守。16日,滇軍發起猛攻,於下午3時將該村攻占。


    8月19日,殷承率部抵麗江,隨即作了如下部署:以鄭開文為左縱隊長,率步兵四大隊,騎兵一分隊,炮兵、機槍兵各一小隊1及李學詩的西防國民軍,取維西大道直趨鹽井;以薑梅齡為右縱隊長,率步兵三中隊,騎兵一分隊,炮兵、機槍兵各一小隊及楊汝盛的西防國民軍,取中甸大道直趨鄉城;司令部及其餘各隊暫駐麗江,相機進止。


    滇軍經充分準備後,於8月26日夜突襲侵占鹽井之藏軍。經激烈戰鬥,將藏軍擊潰,並俘其指揮官魯宗甲約,遂克鹽井。


    當滇軍向川邊進軍時,懷有軍閥割據思想的尹昌衡竟發電阻止,聲稱“川軍圍攻理塘,不日可下,滇軍無須由維(西)援巴(塘),請由原議,直抵拉薩”2。滇軍收複鹽井後,尹再次電阻,並令顧占文部向鹽井一帶開進。蔡鍔則連電北京政府,以速克巴塘、理塘,“早日規複西藏”為由,要求繼續向川邊進軍。川、滇兩軍互相攻訐,矛盾加深。後尹昌衡以“若滇軍兼進,釀成(英國)交涉,則咎不在川”1為辭,要挾中央。北京政府恐“兩軍逼處,別生枝節”,遂於9月致電蔡鍔,令滇軍酌留陸軍一大隊及防軍一、二營,專顧滇省門戶,餘悉撤回。滇軍的平亂作戰至此遂告結束。


    當川軍第一階段的作戰計劃基本完成後,尹昌衡認為:“控邊製藏,非同時並舉,無以全領土、維國權”2。根據這一方針,他對下一階段的軍事行動作了如下部署:命鄒衍貴營駐打箭爐、河口,保護川軍的後方供應線;命朱森林團為南路,駐巴塘、理塘,相機進攻稻城、鄉城;命團長向樹榮率所部兩個營及陳步三營為北路,進攻甘孜、登科(今四川鄧柯);從朱、向兩團中各抽一營駐昌都,作為機動部隊;以打箭爐為大本營,隨時策應南北兩路。不久,南北兩路部隊連戰皆捷,惟鄉城久攻不下。之後,尹昌衡任命黃煦昌為司令,由他指揮集中於昌都一帶的川邊部隊,命張茂林為前鋒,率部進據江達,待命入藏。


    三、英國脅迫北京政府停止向西藏進軍


    西征軍在川邊作戰中取得重大勝利,引起了英帝國主義和西藏親英分子的極度恐慌。為了製止川軍入藏平亂,英國於1912年8月17日令駐華公使朱爾典出麵幹涉,以“不承認中華民國,並以實力助藏‘獨立’”1相威脅。袁世凱的北京政府正急欲獲得各帝國主義國家的“承認”,遂屈從於英國的威脅,於9月下旬一再電令川軍停止入藏,以江達為界,“先行肅清川邊,萬勿越境深入,致啟外釁”1,從而喪失了進軍西藏的良機。


    四、擊退藏軍向川邊的第二次進攻


    1912年底至1913年初,藏軍經波密竄至川邊,再次向川軍發動進攻。乍丫、江卡、鹽井等地首當其衝。川軍陳桂亭營敗退巴塘,舒雲山營被圍於南墩(鹽井東北約四十公裏)。巴塘守軍糧食已絕,正欲撤退。尹昌衡急令嵇廉率部馳援,才守住巴塘。不久,黃煦昌率部至乍丫,與顧占文部夾擊東犯之藏軍。激戰十餘次,將其擊退,乍丫、江卡、南墩之圍遂解。藏軍戰敗後,在嘉裕橋(今西藏洛隆東北之嘉玉橋)以西密布碉卡,駐紮重兵,進行防禦,並派人四出煽動藏民,準備伺機再行進攻。尹昌衡根據北京政府提出的“步步穩進,以期慎固封城”2的方針:令劉瑞麟部守昌都,西遏藏軍,南控江卡;顧占文部守巴塘,南防鹽井,東控鄉城、稻城;朱森林部守理塘,西援顧軍,南防稻壩;劉筱廷部駐甘孜,鎮守北路。以上各部,有事互相救援,無事堅守不動。另由嵇廉率兵六百於鄉城一帶遊動,以牽製該地藏軍。


    1913年初春,藏軍連續向嘉裕橋、江卡發動進攻,均被川軍擊敗,遂退守煙袋塘(乍丫西),並繼續增兵。劉瑞麟見藏軍勢眾,遂調昌都彭日升、時傳文兩營由西北方向,傅青雲、牛運隆兩營由乍丫方向,對煙袋塘藏軍實行夾攻。2月28日,傅、牛兩營首先發動進攻,將憑借碉房、哨卡頑抗的藏軍擊退。3月3日,彭、時兩營進至距煙袋塘十餘裏處,發現藏軍據守山頂,碉卡密布,難以從正麵進攻,遂派數十人繞至山後,實行偷襲。藏軍猝不及防,驚惶逃竄。彭、時率部追擊,與傅、牛兩營會師,將煙袋塘之藏軍擊潰。上萬藏軍紛紛西撤。至此,藏軍的第二次進攻又被粉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近代戰爭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軍事科學院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軍事科學院並收藏中國近代戰爭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