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吳侍郎聞高老道不要贄敬,反送他一萬兩銀子,自然是滿心歡喜。從此與高老道往來,更是親密。高老道又乘機向皇太後奏明,說吳侍郎才堪大用,如何投閑置散,受盡清苦,求老佛爺賞他一個差使。慈禧太後便聽了高老道的話,放吳侍郎做了廣東學台。那廣東學台一缺,在中國各省學差中,要算第一個美缺了。吳侍郎奉了上諭,親自跑到白雲觀,叩謝高老道的恩德。鬱氏又去見高老道,磕頭謝師父,便興高采烈地上任去了。按下白雲觀的事不說,再說光陰迅速,不覺又過了幾年。光緒皇帝已經十七歲了,按清朝製度十六歲為及歲之年,凡是大員子弟,到了十七歲都要出外當差。皇帝已有十七歲,當然要親裁大政。慈禧太後心中雖然不願意拋卻她的政權,但因祖例有關,也不得不撤簾歸政。就頒了一道上諭,請皇帝親裁大政。當時有幾位後黨大臣,又奏請皇太後延長垂簾期限,最後決定,候皇帝大婚之後,再行歸政。太後正中下懷,自然欣悅,就下諭照準,慢慢地辦起皇帝大婚的事來,慈禧太後便傳鍛酢⒐王、肚淄躒人進宮,麵議此事。慈禧太後先已選定她自己的內侄女,承恩公桂祥的女兒,為光緒帝皇帝皇後。又選侍郎常敘的兩個女兒為貴妃。這兩貴妃是親姐妹,乃誌讚希的姊妹,文廷式的女學生,都是很有才學的。這一天便是選擇後妃的日期。按前清的禮節,先由宗人府行文八旗滿蒙漢各固山,凡屬文職五品以上,武職四品以上的官員的女兒,年及十六歲的,一律造冊呈送宗人府。由宗人府造具黃冊,進呈禦覽。再由皇太後選擇日期挑選。挑選的那一天,將被選的女孩子,傳到大內乾清宮。各宮眷及福晉命婦們,一律身穿吉服參觀大典。被選的女孩子,按名傳喚,到皇太後麵前行禮。禮畢,稍有姿色的,太後必要詳細問話。查看一遍,然後再選出十餘人來,其餘暫退。再由這十餘人中,選為後妃首先選出的,就為皇後。其次選出的,便是兩貴妃。這皇太後本是胸有成見的。便選定桂祥之女及常敘二女。這三個女子之中,以相貌論,要算常敘的次女,生得最為端莊秀麗。光緒皇帝一見大喜,便按照先朝祖例,將如意遞到常敘次女的手中,慈禧太後忙奪過來,遞在桂祥的女兒手內。光緒皇帝心中大不痛快,但是皇太後的威嚴,也不能說什麽話,隻得悶在肚裏,鬱鬱不樂。光緒定婚之後,轉眼又是一年,便是光緒十五年了。大婚典禮,在正月二十日舉行。這一天,宮中掛燈結彩,皇後家在東城方家園。一路上黃土鋪地,夜間吉時,皇後寶轎從大清門抬進宮去。次日群臣朝賀,慈禧太後便下了一道上諭,撤簾歸政。光緒皇帝親裁大政了。那皇帝的師傅翁同、孫家鼐、夏同善、孫貽經等,都重用起來。皇帝下朝之後,仍在上書房與幾位師傅研究文字和一切的學問。皇太後便退居瀛秀園中,不問政事。每日帶領宮眷命婦們,在各處遊玩,或下棋打牌倒也安閑自在。隻有那些左右親信的人,都失了權勢,便甚為恐慌。那李蓮英、榮祿二人更為著急。便與慶親王奕匡商議,談起苦情。慶親王歎道:“皇帝真是厲害,什麽事不容說話,所有關差道府,都由皇帝獨斷獨行,軍機處的權,都削完了,也是沒有進項,比老佛爺的時候,差得遠了。”


    李蓮英道:“這樣的弄下去,咱們豈不糟了呀!”


    慶王道:“你可以奏明太後,就說上書房幾位師傅,怎樣的不好,各省督撫,都有怨言。將來一定要弄出事來,不如乘此時機,請老佛爺對於朝中大事,加以監督。凡是要緊的奏摺,及三品以上大員放缺,皆須由老佛爺審查過了,然後再辦。每天由軍機處將那平常的事件也抄錄一份清單,進呈皇太後禦覽。無形之中,又將大權弄回老佛爺手中,咱們也不致於這樣倒運,你瞧我這計策,好是不好?”


    李蓮英連聲稱讚。告辭出來,便常在慈禧太後麵前,指東劃西的進了許多壞話。皇太後的心,漸漸被他說動。便傳光緒皇帝進瀛秀園。慈禧太後問皇帝道:“皇帝自親裁大政以來,外邊的聞言很多,都說皇帝年青,一切大權皆被上書房的師傅攬去。所有的官缺,全由他們簡放。某侍郎是某師傅的門生,某道員是某軍機的親戚,像這樣下去,那還了得了嗎?”


    光緒皇帝奏道:“這些閑話,請額娘不必聽,所有京內緊要各缺,皆由子臣慎重選擇,以下等缺,係按照吏兵兩部選缺請補辦理。”


    慈禧太後問道:“你初次問政,怎知道內外大臣的好壞呢?”


    皇帝奏道:“遇有要缺,子臣先與軍機大臣和上書房諸大臣商議然後辦理。”


    皇太後道:“若是他們引用親戚朋友,皇帝又怎樣考察呢?”


    皇帝奏道:“子臣想該大臣等身受國恩,或不致如此。”


    慈禧太後冷笑道:“你是年青的人,不知他們的私意難免不受他們的蒙蔽,從此以後,若遇大事,先要與我商議,然後再辦。就是奏摺,也要揀緊要的送來與我瞧,我比你的閱曆總要深點。”


    皇帝喏喏連聲而退。李蓮英等目的已達,慈禧太後又漸漸地問起事來。皇帝心中,雖明知是李蓮英作祟,但亦無可奈何。誰知李蓮英小人得誌,更得寸進尺的幹起來,招得外聞,都說皇太後要收回政權,內外大臣,無不疑懼。那李蓮英又天天在慈禧太後麵前,總說三海地方太小,不如仿乾嘉時代的辦法,在城外建造一個大花園,恢複圓明園的舊景。慈禧太後的心,又被他說動,隻因慮的沒有這大宗款項。李蓮英窺見太皇的意思,便去與慶王商量,慶王說道“款子倒有,隻怕皇帝不準。”


    李蓮英忙道:“是什麽款項?”


    慶王道:“現在海軍衙門,不是存著幾千萬海軍費嗎?這筆海軍費是恭親王籌的,就怕皇帝不準,便沒有辦法了。”


    李蓮英道:“我隻愁無款,有了款項,別的便不怕了。明天太後傳見王爺,王爺就說可以借用。再由太後與皇上交涉,還怕皇上不準。”


    慶親王道:“總管的妙計,我真佩服,咱們就這樣的辦。”


    他二人分別之後,李蓮英便回宮奏明皇太後,慈禧太後大喜。次日傳見慶王,慶王又奏上去。太後便召皇帝進宮,對皇帝說道:“我近來心緒不佳,住在宮裏,不能頤養,想在城外尋一幽靜之所,建造一個花園,以避煩悶,不知你的意思如何?”


    光緒皇帝奏道:“皇太後既想頤養林泉,子臣焉敢有別的意思。不過款項支絀,未免有些困難而已。”


    慈禧太後道“款項一層,你倒不要慮,我知道海軍衙門存有幾千萬銀子,想暫借一用,不知你意如何?”


    皇帝聽了,心中又是不悅。要說不準,又怕皇太後生氣,隻得唯唯退下。皇帝到上書房與翁同商議。翁同便替皇帝書策,奏道:“皇太後既要建造花園,皇帝固然不能拂逆太後的懿旨,就是借用海軍費,皇帝亦不能高詞阻撓。依臣之見,不如答應了,讓太後造起花園,可以常在園中住著,免得幹預朝政,倒是一個妙策呢!”


    皇帝大喜。次日進宮,見了慈禧太後,便奏道:“額娘要建造花園,子臣亦早有此意,怎奈近年國家多事,庫款入不敷出,所以遲遲未辦。既是額娘要借用海軍經費,子臣又豈有他言,明日子臣便諭海軍衙門照撥,並派大臣勘驗幽靜之時,即刻動工修造。”


    慈禧太後笑道:“好孩子,你真算得是孝感動天了,那修造花園的事,我想就派奕匡為督修大臣,不知你意如何??光緒皇帝奏道:“額娘所派極是,子臣明日就下諭照辦。”


    他母子二人又談了一會,光緒皇帝退出。第三天便派慶親王為督修大臣,會同內務府大臣崇禮,先行查勘地方。慶親王與崇禮領旨之後,便到軍機處和一般大臣商議,想重興圓明園。內中有一位大臣說道“要重興圓明園,非四五千萬銀子不可,就是有錢修好了,老佛爺進園去遊玩,如今先帝不在了,園中處處都留著傷心的地方,老佛爺觸景生情,一定是不快樂的。咱們有這重修圓明園的錢,不如另造一個大園子,比圓明園造得更精致,豈不叫老佛爺歡喜嗎?”


    慶親王聽了這番話,很以為是。便問那位大臣:“在什麽地方好呢?”


    那位大臣道:“離圓明園不遠有一座萬壽山,山前又有昆明湖,碧水澄清,長約三裏。萬壽山上又有一座大報恩延壽寺乃乾隆十六年孝聖悉皇後六旬大慶所建。原名叫做圓靜寺,那山原名叫做雍山。也是因為孝聖悉皇後做壽才為萬壽山的。在我看這地方,比圓明園真要強得多呢!”


    慶王點頭稱是退出軍機處。第二天便同崇禮赴京西昆明湖等處,查勘地勢。慶王與崇禮等到了萬壽山一瞧,真是水秀山清,十分幽靜。慶王上了山頂,俯視昆明湖,果然水碧如翠,再看山上奇峰突山,怪石參嵯,碧峰逶迤,約有三裏。南可望京城,北可望長城。又得玉泉山的泉水,三麵都是稻田,真是天然的佳境。崇禮也讚不絕口。慶王笑著對說道:“這一件大差,咱們辦了下來也就彀了。”


    崇禮忙請安道:“都是王爺的栽培。”


    慶王道:“隻要你好好的跟著我辦,遇事我總要維持你的,你放心吧。”


    崇禮喜得嘴都合不起縫來。又請了一個安道:“謝王爺的恩典,崇禮一生的幸福,都是日落西山。”


    這才進城。次日早晨,慶王便到太後那邊,預備召見。將查看情形麵奏一遍,格外添枝加葉地稱讚不休。太後大喜,賞了慶王十緞宮緞,慶王退下。第二天光緒帝就下了兩道上諭,第一道是“奉上諭,萬壽山大報恩延壽款,為高宗純皇帝,侍奉孝聖悉皇後,三次祝嘏之所,敬踵前規,允徵祥洽,其清漪園舊名。謹擬名頤和園,殿宇一切自應重加葺治,以備慈輿臨幸,著派禦前大臣奕匡,督理該園工程,欽此。”


    第二道是“奉旨派崇禮為頤和園監修大臣,欽此。”


    這兩道上諭下來之後,奕匡,崇禮二人進內謝恩。當日崇禮送了奕匡一掛朝珠,價值一萬元以上。奕匡大喜,次日崇禮又到慶王府拜謝慶王奏明太後。由軍機處行文各衙門,設立欽工處,所有監工委員,皆由奕匡一人派定。又與天順、興隆、慶豐三家大木廠子包定工程。木廠商人便跟著監工委員,到萬壽山昆明湖等處,測量地勢,何處要修何式樓閣,何處要建何種殿宇,都規劃清楚。足足量了三個月,然後繪圖估價,又費了許久,才把李蓮英、慶親王兩處說妥。開列了價錢,共四千五百餘萬兩。奕匡奏明太後與皇帝,皇帝因需費太多,不覺驚訝,便對慈禧太後奏道:“估價太貴了,恐有不實不盡之處。”


    太後道:“現在尚未動土,就有弊端,也不能確定。”


    皇帝道:“奕匡身任軍機大臣,豈能常到工地監察況且這樣的大工程,非專責一人前去監督,是斷不能免去弊實的。最好派一近支大臣前去就沒有毛病了。”


    慈禧太後道:“近支大臣中誰可去呢?”


    皇帝道:“五爺倒很可去得。”


    太後道:“五爺整天喝酒,醉而不醒的,怎可辦這種細事,我想不如叫七爺去的好。”


    皇帝道“他們老哥兒倆,誰去都行。”


    慈禧太後道:“皇上就不用管了,明天我把七爺傳進裘再說吧。”


    皇帝退出。次日慈禧太後便傳肚淄踅宮,當麵派為頤和園監修大臣。肚淄醣悴煌拚恰5蓖硐鋁艘壞郎餡停就派定了。肚淄躉氐礁中,就奏調海軍衙門總辦恩佑(字寶亭)充任監修常銘(字子清)、奎煥(字章甫)、聯奎(字星橋)、鬆梅(字文濤)、昆秀(字子岩)為監工員。肚淄跚鬃緣酵蚴偕嚼ッ骱等處查勘一回,又在山上住了半月,督催修造。這項大工程從光緒十五年修起,直修到十八年五月,才大工告成。肚淄躋膊恢費了許多心血。真是涓滴歸公,一塵不染。隻有那奕匡、李蓮英、崇禮、恩佑這一班人,可都是滿載而歸,大得其法了。工程完竣之後,肚淄蹀瓤锪煜尉咦啵請皇太後臨幸頤和園。皇太後聞奏甚喜,諭令奕匡擇定吉日,率領皇帝後妃及各宮眷各府福晉格格命婦等,一律隨從遊園。又命軍機大臣六部九卿各堂官,翰詹科道各員司,亦隨同遊覽。正是:海軍經費從茲竭國本摧殘隱禍胎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皇清秘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惜華樓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惜華樓主並收藏皇清秘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