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厥陰經穴主治】
滑氏曰∶手厥陰心主,又曰心包絡,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陰代君火行
【手厥陰經穴主治·手厥陰心包絡經穴歌】
九穴心包手厥陰,天池、天泉、曲澤深, 門、間使、內關對,大陵、勞宮、中衝侵(左右一十八穴)。
此一經起於天池,終於中衝,取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與井滎俞經合也。
脈起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曆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多血少氣,戌時氣血注此。
受足少陰之交,其係與三焦之係連屬,故指相火之髒,實乃裹心之膜,此實安身立命之地,尤宜詳察,默會其真。其調劑也,莫執一方;其針灸也,必循其道。達者慎焉,幾於神
【手厥陰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天池](一名天會)∶腋下三寸,乳後一寸,著脅直腋撅肋間。手足厥陰、少陽之會。《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甲乙》針七分。
主胸中有聲,胸膈煩滿,熱病汗不出,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寒熱 瘧,臂痛,目kt kt 不明。
[天泉](一名天濕)∶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銅人》針六分,灸三壯。
主目kt kt 不明,惡風寒,心病,胸脅支滿,咳逆,膺背胛間、臂內廉痛。
[曲澤]∶肘內廉陷中,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是。心包絡脈所入為合水。《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七呼。
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幹,逆氣嘔涎血,心下澹澹,身熱,風疹,臂肘手腕不時動搖,頭清汗出不過肩,傷寒,逆氣嘔吐。
[ 門]∶掌後去腕五寸,手厥陰心包絡脈隙。《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嘔血,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間使]∶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心包絡脈所行為經金。《素注》針六分,留七呼。《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堂》灸七壯。《甲乙》灸三主傷寒結胸,心懸如饑,卒狂,胸中澹澹,惡風寒,嘔沫,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中風氣塞,涎上昏危,喑不得語,咽中如梗,鬼邪,霍亂幹嘔,婦人月水不調,血結成塊,小兒客忤。
[內關]∶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抵。手心主之絡,別走少陰。《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手中風熱,失誌,心痛,目赤,支滿肘攣。實則心暴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
[大陵]∶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包絡脈所注為俞土。心包絡實瀉之。
《銅人》針五分。《素注》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手心熱,肘臂攣痛,腋腫,善笑不休,煩心,心懸若饑,心痛掌熱,喜悲泣驚恐,目赤目黃,小便如血,嘔 無度,狂言不樂,喉痹,口幹,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 瘡疥癬。
[勞宮](一名五裏,一名掌中)∶掌中央動脈。《銅人》屈無名指取之。《資生》屈中指取之。滑氏雲∶以今觀之,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為允。心包絡脈所溜為滎火。《素注》針三分,留六呼。《銅人》灸三壯。《明堂》針二分,得氣即瀉,隻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主中風,善怒,悲笑不休,手痹,熱病數日汗不出,怵惕,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瘡,胸脅支滿,黃膽目黃,小兒
[中衝]∶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陷中。心包絡脈所出為井木。心包絡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留三呼。《明堂》灸一壯。
主熱病煩悶,汗不出,掌中熱,身如火,心痛煩滿,舌強。
【手少陽經穴主治】
《內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又雲∶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人心湛寂,欲想不興,則精氣散在三焦,榮華百脈。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流溢,並與命門輸瀉而出,故號此府為三焦。
【手少陽經穴主治·手少陽三焦經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陽,關衝、液門、中渚旁,陽池、外關、支溝正,會宗、三陽、四瀆長,天井、清冷淵、消濼, 會、肩 、天 堂,天牖、翳風、 脈青,顱息、角孫、絲竹張,和 、耳門聽有常(左右四十六穴)。
此一經起於關衝,終於耳門,取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與井滎俞原經脈起手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至目銳 。多氣少血,亥時氣血注此。
受手厥陰之交,中清之府,引道陰陽,開通閉塞,用藥動似盤珠,毋使刻舟求劍,聊著述於前篇,俟同誌之再辨。
【手少陽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關衝]∶手小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三焦脈所出為井金。《銅人》針一分,留三呼,灸一壯。《素注》灸三壯。
主喉痹喉閉,舌卷口幹,頭痛,霍亂,胸中氣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舉,目生翳膜,視物不明。
[液門]∶手小次指歧骨間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陽三焦脈所溜為滎水。《素注銅人》針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主驚悸妄言,咽外腫,寒厥,手臂痛不能自上下, 瘧寒熱,目赤澀,頭痛,暴得耳聾,齒齦痛。
[中渚]∶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在液門下一寸,手少陽三焦脈所注為俞木。三焦虛補之。《素注》針二分,留三呼。《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灸二壯。
主熱病汗不出,目眩頭痛,耳聾,目生翳膜,久瘧,咽腫,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陽池](一名別陽)∶手表腕上陷中,從指本節直摸下至腕中心。手少陽三焦脈所過為原。三焦虛、實皆拔之。《素注》針二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禁灸。《指微賦》雲∶針透抵大陵穴,不可破皮,不可搖手,恐傷針轉曲。
主消渴,口幹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舉。
[外關]∶腕後二寸兩骨間,與內關相對。手少陽絡,別走手心主。《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二壯。《明堂》灸三壯。
主耳聾,渾渾 無聞,五指盡痛,不能握物。實則肘攣,瀉之;虛則不收,補之。又治手臂不得屈伸。
[支溝](一名飛虎)∶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手少陽脈所行為經火。《銅人》針二分,灸二七壯。《明堂》灸五壯。《素注》針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不開,暴喑不能言,心悶不已,卒心痛,鬼擊,傷寒結胸, 瘡疥癬,婦人妊脈不通,產後血暈,不省人事
[會宗]∶腕後三寸,空中一寸。《銅人》灸七壯。《明堂》灸五壯,禁針。
主五癇
[三陽絡](一名過門)∶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銅人》灸七壯。《明堂》主暴喑啞,耳聾,嗜臥,四肢不欲動搖。
[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銅人》灸三壯,針六分,留七呼。
主暴氣耳聾,下齒齲痛。
[天井]∶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輔骨上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甄權雲∶曲肘後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手少陽三焦脈所入為合土。三焦實瀉之。《素注》針一寸,留七呼。
《銅人》灸三壯,《明堂》灸五壯,針二分。
主心胸痛,咳嗽上氣,短氣不得語,唾膿,不嗜食,寒熱淒淒不得臥,驚悸,螈,癲疾,五癇,風痹,耳聾嗌腫,喉痹汗出,目銳 痛,頰腫痛,耳後 臂肘痛,捉物不得,嗜臥,撲傷腰髖疼,振寒頸項痛,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香港腳上攻。
[清冷淵]∶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肩痹痛,臂 不能舉,不能帶衣。
[消濼]∶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明堂》針六分。《素注》針五分。
主風痹,頸項急,腫痛寒熱,頭痛,癲疾。
[ 會](一名 交)∶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手少陽、陽維之會。《素注》針五分,灸五壯。《銅人》主臂痛酸無力,痛不能舉,寒熱,肩腫引胛中痛,項癭氣瘤。
[肩 ]∶肩端 上陷中,斜舉臂取之。《銅人》針七分,灸三壯。《明堂》灸主臂痛,肩重不能舉。
[天 ]∶肩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央,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銅人》針八分,灸三壯。當缺盆陷上突起肉上針之,若誤針陷處,傷人五髒氣,令主胸中煩悶,肩臂酸疼,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煩滿,頸項急,寒熱。
[天牖]∶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銅人》針一寸,留七呼,不宜補,不宜灸。灸即令人麵腫眼合。先取 ,後取天容、天池,即瘥;若不針 ,即難療。《明堂》針五分,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瀉三吸,不宜補。《素注》、《下經》灸三壯。《資生》雲∶宜灸一壯、三壯。
主暴聾氣,目不明,耳不聰,夜夢顛倒,麵青黃無顏色,頭風麵腫,項強不得回顧,目
[翳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針經》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尋取穴中。手足少陽之會。《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七分,灸七壯。《明堂》灸三壯。針灸俱令人咬錢,令口開。
主耳鳴、耳聾,口眼 斜,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口吃,牙車急,小兒喜欠。
[ 脈](一名資脈)∶耳本後雞足青絡脈。《銅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
針一分,灸三壯。
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螈 ,嘔吐,泄利無時,驚恐,眵瞢目睛不明。
[顱息]∶耳後間青絡脈中。《銅人》灸七壯,禁針。《明堂》灸三壯,針一分,不得多出血,主耳鳴痛,喘息,小兒嘔吐涎沫,螈 發癇,胸脅相引,身熱頭痛,不得臥,耳腫及
[角孫]∶耳廓中間,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銅人》灸三壯。《明堂》針八分。
主目生翳膚,齒齦腫,唇吻強,齒牙不能嚼物,齲齒,頭項強。
[絲竹空](一名目 )∶眉後陷中,手足少陽脈氣所發。《素注》針三分,留六呼。《銅人》禁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針三分,留三呼主目眩頭痛,視物kt kt 不明,惡風寒,風癇,目戴上不識人,眼睫毛倒,發狂吐涎沫,發即無時,偏正頭痛。
[和 ]∶耳前銳發下橫動脈中是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銅人》針七分,灸三壯。
主頭重痛,牙車引急,頸頷腫,耳中嘈嘈,鼻涕,麵風寒,鼻準上腫,癰痛,招搖視瞻,螈 ,口 。
[耳門]∶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陷中。《銅人》 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下經》禁灸,病宜灸者,不過三壯。
主耳鳴如蟬聲, 耳膿汁出,耳生瘡,重聽無所聞,齒齲,唇吻強。
【足少陽經穴主治】
《內經》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髒,皆取決膽也。膽為青腸。又曰∶膽為清淨之府。
諸腑皆傳穢濁,獨膽無所傳道,故曰清淨。虛則目昏,若吐傷膽倒,則視物倒植。
【足少陽經穴主治·足少陽膽經穴歌】
少陽足經瞳子 ,四十四穴行迢迢,聽會、上關、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鬢翹,率穀、天衝、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邀,陽白、臨泣、目窗辟,正營、承靈、腦空搖,風池、肩井、淵液部,輒筋、日月、京門標,帶脈、五樞、維道續,居 、環跳、風市招,中瀆、陽關、陽陵穴,陽交、外丘、光明宵,陽輔、懸鍾、丘墟外,足臨泣、地五、俠溪,第四指端竅陰畢(左右八十八穴)。
此一經起於瞳子 ,終於竅陰,取竅陰、俠溪、臨泣、丘墟、陽輔、陽陵泉、與井滎俞原經合也。
脈起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走耳前,至目銳 後;其支者,別目銳 下大迎,合手少陽,抵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衝,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循歧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多氣少血,子時氣血注此甲木之腑,在關脈候。是膽病則眉顰口苦,而嘔宿汁,善太息,恐如人捕。實則脈實,精神不守,半夏湯瀉之最良;虛則脈虛,而煩擾不眠,溫膽湯補之卻善。火不下降心膽跳,茯神沉香蜜和丸,送入人參湯;中風癲狂心恐悸,鉛汞朱乳共結成,吞下井花水。咽痛膈壅,硝蠶黛勃蒲腦子,加麝以收功;膽虛臥驚,參柏枸神枳熟地,用酒而有力。清熱寬咽,薄荷宿砂芎片腦;驚心怖膽,人參酸棗乳辰砂。驚神昏亂,記學士之良方;風引痛生,修真人之秘散。膽虛寒而不眠,炒酸棗調煎竹葉;膽實熱而多睡,生棗仁末和薑茶。補用薏苡炒棗仁,瀉須青連柴前胡。溫則薑夏橘紅,涼加竹茹甘菊。柴胡川芎,報使上行而不悖;青皮車前,引經下走以無疑。藥有生熟,貴按脈而取用;劑宜多寡,當隨症以權衡。或厥疾之未瘳,仗針灸以收功。
【足少陽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瞳子 ](一名太陽,一名前關)∶目外去 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素注》灸三壯,針三分。
主目癢,翳膜白,青盲無見,遠視kt kt ,赤痛淚出多眵 ,內 癢,頭痛,喉閉
[聽會]∶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銅人》針三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不須補。日灸五壯,止三七壯,十日後根據前報灸主耳鳴耳聾,牙車臼脫,相離一、二寸,牙車急不得嚼物,齒痛惡寒物,狂走螈,恍惚不樂,中風口 斜,手足不隨。
[客主人](一名上關)∶耳前骨上,開口有空,張口取之。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銅人》灸七壯,禁針。《明堂》針一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至二百壯。《下經》灸十壯。《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禁深刺,深則交脈破,為內漏耳聾,欠而不得kt 。
主唇吻強,口眼偏斜,青盲,眯目kt kt ,惡風寒,牙齒齲,口噤嚼物鳴痛,耳鳴耳聾,螈 沫出,寒熱,痙引骨痛。
[頷厭]∶曲周下,顳 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銅人》灸三壯,針七分,留七呼,深刺令人耳聾。
主偏頭痛,頭風目眩,驚癇,手卷手腕痛,耳鳴,目無見,目外 急,好嚏,頸痛,曆
[懸顱]∶曲周上,顳 中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三呼。《明堂》針二分,《素注》針七分,留七呼,刺深令人耳無所聞。
主頭痛,牙齒痛,麵膚赤腫,熱病煩滿,汗不出,頭偏痛引目外 赤,身熱,鼻洞濁下不止,傳為鼽,目昏瞢瞑目。
[懸厘]∶曲周上,顳 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素注》針三分,留七呼。
主麵皮赤腫,頭偏痛,煩心不欲食,中焦客熱,熱病汗不出,目銳 赤痛。
[曲鬢](一名曲發)∶在耳上發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明下》灸三壯。
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頸項不得回顧,腦兩角痛為巔風,引目
[率穀]∶耳上入發際寸半陷者宛宛中,嚼而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痰氣膈痛,腦兩角強痛,頭重,醉後酒風,皮膚腫,胃寒,飲食煩滿,嘔吐不止。
[天衝]∶耳後發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灸七壯。
《素注》針三分,灸三壯。
主癲疾風痙,牙齦腫,善驚恐,頭痛。
[浮白]耳後入發際一寸。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明堂主足不能行,耳聾耳鳴,齒痛,胸滿不得息,胸痛,頸項癭,癰腫不能言,肩臂不舉,發寒熱,喉痹,咳逆痰沫,耳鳴嘈嘈無所聞。
[竅陰](一名枕骨)∶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足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甲乙》針四分,灸五壯。《素注》針三分,灸三壯。
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舌本出血,骨勞,癰疽發曆,手足煩熱,汗不出,舌強脅痛,咳逆喉痹,口中惡苦之。
[完骨]∶耳後入發際四分。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素注》留七呼,灸三壯。《明堂》針二分,灸以年為壯。
主足痿失履不收,牙車急,頰腫,頭麵腫,頸項痛,頭風耳後痛,煩心,小便赤黃,喉痹齒齲,口眼 斜,癲疾。
[本神]∶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發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驚癇吐涎沫,頸項強急痛,目眩,胸相引不得轉側,癲疾嘔吐涎沫,偏風。
[陽白]∶眉上一寸,直瞳子,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五脈之會。《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瞳子癢痛,目上視,遠視kt kt ,昏夜無見,目痛目眵,背腠寒栗,重衣不得溫
[臨泣]∶目上,直入發際五分陷中,令患人正睛取穴。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
主目眩,目生白翳,目淚,枕骨合顱痛,惡寒鼻塞,驚癇反視,大風,目外 痛,卒中風不識人。
[目窗]∶臨泣後寸半。足少陽、陽維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五壯,三度刺,令人目大明。
主目赤痛,忽頭旋,目kt kt 遠視不明,頭麵浮腫,寒熱汗不出,惡寒。
[正營]∶目窗後寸半,足少陽、陽維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目眩瞑,頭項偏痛,牙齒痛,唇吻急強,齒齲痛。
[承靈]∶正營後一寸五分。灸三壯,禁針。足少陽、陽維之會。主腦風頭痛,惡風寒,鼽衄鼻窒,喘息不利。
[腦空](一名顳 )∶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素注》針四分。《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灸三壯。
主勞疾羸瘦,體熱,頸項強不可回顧,頭重痛不可忍,目瞑心悸,發即為癲風,引目眇,鼻痛。
魏武帝患頭風,發即心亂目眩,華佗針腦空立愈。
[風池]∶耳後顳 後,腦空下,發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素注》針四分。《明堂》針三分。《銅人》針七分,留七呼,灸七壯。《甲乙》針一寸二分。患大風者,先補後瀉。少可患者,以經取之,留五呼,瀉七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壯。
主灑淅寒熱,傷寒溫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頭痛, 瘧,頸項如拔,痛不得回顧。目淚出,欠氣多,鼻鼽衄,目內 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傴僂引頸筋無力不收,大風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昏危,癭氣。
[肩井](一名膊井)∶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陽、足陽明、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氣逆,婦人難產,墮胎後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頭項痛,五勞七傷,臂痛,兩手不得向頭。若針深悶倒,急補足三裏。
[淵液](一名泉液)∶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銅人》禁灸。《明堂》針三分。不宜灸,灸之令人生腫蝕馬瘍,內潰者死,寒熱者生。
主寒熱,馬刀瘍,胸滿無力,臂不舉。
[輒筋](一名神光,一名膽募)∶腋下三寸複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膽之募,足太陽、少陽之會。《銅人》灸三壯,針六分。《素注》針七分。
主胸中暴滿不得臥,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嘔吐宿汁
[日月]∶期門下五分,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針七分,灸五壯。
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監骨下,腰中季肋本俠脊,腎之募。《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七呼。
主腸鳴,小腸痛,肩背寒,痙,肩胛內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寒熱腹脹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黃,小腹急腫,腸鳴洞泄,髀樞引痛。
[帶脈]∶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兩旁各七寸半。足少陽、帶脈二脈之會。《銅人》針六分,灸五壯。《明堂》灸七壯。
主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婦人小腹痛,裏急後重,螈 ,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五樞]∶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五寸五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銅人》針一寸,灸五壯。《明堂》三壯。
主 癖,大腸膀胱腎餘,男子寒疝,陰卵上入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裏急螈 。
[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銅人》針八分,留六呼,灸主嘔逆不止,水腫,三焦不調,不嗜食。
[居 ]∶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素注》章門下四寸三分。足少陽、陽蹺之會。《銅人》針八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攣急,手臂不得舉以至肩。
[環跳]∶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灸五十壯。《素注》針一寸,留二呼,灸三壯,《指微》雲∶已刺不可搖,恐主冷風濕痹不仁,風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轉側伸縮。
仁壽宮患香港腳偏風,甄權奉 針環跳、陽陵泉,陽輔、巨虛下廉而能起行。
環跳穴痛,恐生附骨疽。
[風市]∶膝上外廉兩筋中,以手著腿,中指盡處是。針五分,灸五壯。
主中風
[中瀆]∶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別走厥陰。《銅人》灸五壯,針五分,留七呼。
主寒氣客於分肉間,攻痛上下,筋痹不仁。
[陽關]∶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銅人》針五分,禁灸。
主風痹不仁,膝痛不可屈伸。
[陽陵泉]∶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陽所入為合土。《難經》曰疏曰∶筋病治此。《銅人》針六分,留十呼,得氣即瀉。又宜灸留針,日灸七壯,至七七壯。《素注》灸三主膝伸不得屈,髀樞膝骨冷痹,香港腳,膝股內外廉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苦嗌仲介然,頭麵腫,足筋攣。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 )∶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陽維之。《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痹,麵腫,寒痹,膝 不收。
[外丘]∶外踝上七寸,少陽所生。《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胸脹滿,膚痛痿痹,頸項痛,惡風寒, 犬傷毒不出,發寒熱,速以三壯艾,可灸所齧處,及足少陽絡。癲疾,小兒龜胸。
[光明]∶外踝上五寸。足少陽之絡,別走厥陰。《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明下》灸七壯。
主婬濼,脛酸 疼,不能久立,熱病汗不出,卒狂。與陽輔療法同,虛則痿 ,坐不能起,補之。實則足 熱膝痛,身體不仁,善齧頰,瀉之。
[陽輔](一名分肉)∶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所行為經火。膽實瀉之。《素注》針三分。又曰∶針七分,留十呼。《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
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浮腫,筋攣。百節酸痛,實無所知。諸節盡痛,痛無常處。
腋下腫痿,喉痹,馬刀挾癭,膝 酸,風痹不仁,厥逆,口苦太息,心脅痛,麵塵,頭角頷痛,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外至絕骨外踝前痛,善潔麵青。
[懸鍾](一名絕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尋摸尖骨者是。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絡絕,乃取之。《難經》曰∶髓會絕骨。疏曰∶髓病治此。袁氏曰∶足能健步,以髓會絕骨也。《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指微》雲∶斜入針二寸許,灸七壯主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嗜食,香港腳,膝 痛,筋骨攣痛足不收,逆氣,虛勞寒損,憂恚,心中咳逆,泄注,喉痹,頸項強,腸痔瘀血,陰急,鼻衄,腦疽,大小便澀,鼻中幹,煩滿狂易,中風手足不隨。
[丘墟]∶足外踝下從前陷中骨縫中,去臨泣三寸。又俠溪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足少陽所過為原。膽虛實皆拔之。《銅人》灸三壯。《素注》針五分,留七呼。
主胸脅滿痛不得息,久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腿酸,轉筋,卒疝,小腹堅,寒熱頸腫,腰胯痛,太息。
[臨泣]∶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去俠溪一寸五分。足少陽所注為俞木。《甲乙》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 ,善齧頰,天牖中腫、婬濼, 酸,目眩,枕骨合顱痛,灑淅振寒,心痛,周痹。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 瘧日發,婦人月事不利,季脅支滿,乳癰。
[地五會]∶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去俠溪一寸。《銅人》針一分,禁灸。
主腋痛,內損唾血,足外無膏澤,乳癰。
[俠溪]∶足小趾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所溜為滎水。膽實則瀉之。《素注》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胸脅支滿,寒熱傷寒,熱病汗不出,目外 赤,目眩,頰頷腫,耳聾,胸中痛不可轉側,痛無常處。
[竅陰]∶足小趾次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少陽所出為井金。《素注》針一分,留一呼。《甲乙》留三呼,灸三壯。
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幹,肘不可舉,卒聾,魘夢,目痛,小 痛。
【足厥陰經穴主治】
《內經》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故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數八,其臭臊,其液泣。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知,玄生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
在色為蒼,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誌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卒勝酸。
【足厥陰經穴主治·足厥陰肝經穴歌】
一十三穴足厥陰,大敦、行間、太衝侵,中封、蠡溝、中都近,膝關、曲泉、陰包臨,五裏、陰廉、羊矢穴,章門常對期門深(二十六穴)。
此一經起於大敦,終於期門。取大敦、行間、太衝、中封、曲泉,與井滎俞經合也。
脈起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 內廉,循股,入陰中,環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係,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係下頰裏,環唇內;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多血少氣,醜時氣血注此。
乙木之髒,脈在左關。是肝實則脈實,兩脅痛而目 腫痛;虛則脈虛,七葉薄而汪汪昏淚。資心火以補肝虛,抑陽光而瀉本實。故味辛補而酸瀉,氣涼瀉而溫補。薑橘細辛補之宜,芎芍大黃瀉之可。目勝離婁,君神曲而佐磁石;手開瞽盲,搗羊肝以丸連未。氣疼兩脅,君枳實芍藥參芎;痰攻雙臂,施木草橘半附苓。右脅脹痛,桂心枳殼草薑黃;左脅刺痛,粉草川芎和枳實。悲怒傷肝雙脅痛,芎辛枳梗,防風幹葛草薑煎;風寒撼水囊莖痛,茴香烏藥,青橘良薑調酒飲。疝本肝經,何藥可療?附子山梔力最高,全蠍玄胡功不小。上燥下寒,梅膏搗丸歸鹿;頭痛氣厥,烏藥末細川芎。寒濕腳痹踏椒囊,風熱膝痛煎柏術。欲上行引經柴胡川芎;下行須要去穣青皮。溫則木香肉桂,涼則菊花車前。補用阿膠酸棗仁,瀉用柴前犀牛角。勿膠柱而鼓瑟,當加減以隨宜。
《導引本經》肝以眼為穴,人眠則血歸肝,眼受之而能視也。夫眠乃無名惑複之火,不可縱之使眠,亦不可不眠。若膽虛寒不眠,則精神困倦,誌慮不安;肝實熱眠過多,則慧鏡生塵,善根埋滅,皆非調肝膽,伏睡魔之道也。舉其要而言,勿嗔怒,勿晝寢,睡其形而不睡其神是也。蓋睡之精,乃身之靈,人能少睡,則主翁惺惺,智識明淨,不惟神氣清爽,夢寐亦安也,若貪眠則心中血潮,元神離舍,不惟雲掩性天,神亦隨境昏迷。三豐有雲∶捉取夢中之夢,搜求玄上之玄,自從識得娘生麵,笑指蓬萊在目前。此之謂也。《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形,以使誌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此又不可不知。
【足厥陰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大敦]∶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足厥陰肝脈所出為井木。《銅人》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五淋,卒疝七疝,小便數遺不禁,陰頭中痛,汗出,陰上入小腹,陰偏大,腹臍中痛,悒悒不樂,病左取右,病右取左。腹脹腫病,小腹痛,中熱喜寐,屍厥狀如死人,婦人血崩不止,陰挺出,陰中痛。
[行間]∶足大趾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肝脈所溜為滎火。肝實則瀉之。《素注》針三分。《銅人》灸三壯,針六分,留十呼。
主嘔逆,洞泄,遺溺癃閉,消渴嗜飲,善怒,四肢滿,轉筋,胸脅痛,小腹腫,咳逆嘔血,莖中痛,腰疼不可俯仰,腹中脹,小腸氣,肝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口,癲疾,短氣,四肢逆冷,嗌幹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太息,便溺難,七疝寒疝,中風,肝積肥氣,發 瘧,婦人小腹腫,麵塵脫色,經血過多不止,崩中,小兒急驚
[太衝]∶足大趾本節後二寸。或雲一寸半內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肝脈所注為俞土。《素問》女子二七,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又診病患太衝脈有無可以決死生。《銅人》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心痛脈弦,馬黃,瘟疫,肩腫吻傷,虛勞浮腫,腰引小腹痛,兩丸騫縮,溏泄,遺溺,陰痛,麵目蒼色,胸脅支滿,足寒、肝心痛,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大便難,便血,小便淋,小腸疝氣痛, 疝,小便不利,嘔血嘔逆,發寒,嗌幹善渴,肘腫,內踝前痛,婬濼, 酸,腋下馬刀瘍 ,唇腫,女子漏下不止,小兒卒疝。
[中封](一名懸泉)∶足內踝骨前一寸,筋裏宛宛中。《素注》一寸半,仰足取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陰肝脈所行為經金。《銅人》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 瘧,色蒼蒼,發振寒,小腹腫痛,食怏怏繞臍痛,五淋不得小便,足厥冷,身黃有微熱,不嗜食,身體不仁,寒疝,腰中痛,或身微熱,痿厥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
[蠡溝](一名交儀)∶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銅人》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下經》灸七壯。
主疝痛,小腹脹滿,暴痛如癃閉,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悒悒不樂,咽中悶如有息肉,背拘急不可俯仰,小便不利,臍下積氣如石,足脛寒酸,屈伸難,女子赤白帶下,月水不調,氣逆則睾丸卒痛,實則挺長,瀉之;虛則暴癢,補之。
[中都](一名中 )∶內踝上七寸, 骨中,與少陰相直。《銅人》針三分,灸五主腸 , 疝,小腹痛不能行立,脛寒,婦人崩中,產後惡露不絕。
[膝關]∶犢鼻下二寸旁陷中。《銅人》針四分,灸五壯。
主風痹,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咽喉中痛。
[曲泉]∶膝股上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之。足厥陰肝脈所入為合水。肝虛則補之。《銅人》針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 疝,陰股痛,小便難,腹脅支滿,癃閉,少氣,泄利,四肢不舉,實則身目眩痛,汗不出,目kt kt ,膝關痛,筋攣不可屈伸,發狂,衄血下血,喘呼,小腹痛引咽喉,房勞失精,身體極痛,泄水下痢膿血,陰腫,陰莖痛, 腫,膝脛冷疼,女子血瘕,按之如湯浸股內,小腹腫,陰挺出,陰癢。
[陰包]∶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下經》針七分。
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難,遺溺,婦人月水不調。
[五裏]∶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銅人》針六分,灸五壯。
主腹中滿,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
[陰廉]∶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銅人》針八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婦人絕產,若未經生產者,灸三壯,即有子。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脅 )∶大橫外,直季脅肋端,當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又雲∶肘尖盡處是穴。脾之募。足少陽厥陰之會。《難經》曰∶髒會章門。疏曰∶髒病治此。《銅人》針六分,灸百壯。《明堂》日七壯,止五百壯。《素注》針八分,留六呼,灸主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幹,不嗜食,胸脅痛支滿,喘息,心痛而嘔,吐逆,飲食卻出,腰痛不得轉側,腰脊冷疼,溺多白濁,傷飽身黃瘦,賁豚積聚,腹腫如鼓,脊強,四肢懈惰,善恐,少氣厥逆,肩臂不舉。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太陰、陽明、不下,取三裏、章門、中脘。
魏士 妻徐病疝,自臍下上至於心皆脹滿,嘔吐煩悶,不進飲食。滑伯仁曰∶此寒在下廉,為灸章門、氣海。
[期門]∶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又曰∶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肝之募。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銅人》針四分,灸五壯。
主胸中煩熱,賁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泄利,腹堅硬,大喘不得安臥,脅下積氣,傷寒心切痛,喜嘔酸,食飲不下,食後吐水,胸脅痛支滿,男子婦人血結胸滿,麵赤火燥,口幹消渴,胸中痛不可忍。傷寒過經不解,熱入血室,男子則由陽明而傷,下血譫語,婦人月水適來,邪乘虛而入,及產後餘疾。
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許學士雲∶小柴胡已遲,當刺期門。針之,如言而愈。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留刺大椎第二行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任脈經穴主治·任脈經穴歌】
任脈三八起陰會,曲骨中極關元銳,石門氣海陰交仍,神闕水分下脘配。建裏中上脘相連,巨闕鳩尾蔽骨下,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宮華蓋璿璣夜,天突結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漿舍(二十四穴)。
此經不取井滎俞合也。
脈起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陰之分,譬猶水也,而任脈則為之總會,故名曰陰脈之海焉。用藥當分男女,月事多主衝任,是任之為言妊也。乃夫人生養之本,調攝之源,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但在僧道,不明此脈,各執所尚,禁食、禁足、禁語、斷臂、燃指、燒身,枯坐而亡,良可悲夫!間有存中黃一事,而待神氣凝聚者;有運三華五氣之精,而洗骨伐毛者;有搬運周天火候者;有日運臍,夜運泥丸煉體者;有呼九靈,注三精而歸靈府者;有倒鬥柄而運化機者;有默朝上帝者;有服氣吞霞者;有閉息存神者;有采煉日精月華者;有吐納導引者;有單運氣行火候者;有投胎奪舍者;有旁門九品漸法三乘者,種種不同,豈離任督。蓋明任督以保其身,亦猶明君能愛民以安其國也。民斃國亡,任衰身謝,是以上人哲士,先根據前注,導引各經,調養純熟,即仙家之能築基是也。然後掃除妄念,以靜定為基本,而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握固內守,注意玄關,頃刻水中火發,雪裏花開,兩腎如湯煎,膀胱似火熱,任督猶車輪,四肢若山石,一飲之間,天機自動,於是輕輕然運,默默然舉,微以意定,則金水自然混融,水火自然升降,如桔槔之呼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於黃庭之中。此采鉛投汞之真秘,子不揣鄙陋,掃卻旁蹊曲徑,指出一條大路,使人人可行也。到此之時,意不可散,意散則丹不成矣。紫陽真人曰∶真汞生於離,其用卻在坎, 女過南園,手持玉橄欖。正此謂也。日日行之無間斷,無毫發之差,如是煉之一刻,則一刻之周天;煉之一時,則一時之周天;煉之一日,則一日之周天;煉之百日,則百日之周天,謂之立基。煉之十月,謂之胎仙。功夫至此,身心混沌,與虛空等,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之為氣,氣之為神,不規中而自規中,不胎息而自胎息,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虛室生白,黑地引針,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也。至於六害不除,十少不存,五要不調,雖為小節之常,終為大道之累。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屏虛妄,六曰除嫉妒,六者有一,衛生之道遠,而未見其有得也。雖心希妙理,口念真經,咀嚼英華,呼吸景象,不能補其失也。何名十少?一曰少思,二曰少念,三曰少笑,四曰少言,五曰少飲,六曰少怒,七曰少樂,八曰少愁,九曰少好,十曰少機。夫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肺腑翻,多言則氣血虛耗,多飲則傷神損壽,多怒則腠理奔浮,多樂則心神邪蕩,多愁則頭麵焦枯,多好則誌氣潰散,多機則誌慮沉迷。茲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蝕人之性,猛於豺野狼也。衛生者,戒之哉!
【任脈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會陰](一名屏翳)∶兩陰間、任、督、衝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衝由會陰而行足少主陰汗,陰頭痛,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男子陰端寒衝心,竅中熱,皮疼痛,穀道瘙癢,久痔相通,女子經水不通,陰門腫痛。卒死者,針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拖出水,針補,尿屎出則活,餘不可針。
[曲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應手。足厥陰、任脈之會。《銅人》灸七壯、至七七壯。針二寸。《素注》針六分,留七呼。又雲∶針一寸。
主失精,五髒虛弱,虛乏冷極,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 疝,小腹痛,婦人赤白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關元下一寸,臍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銅人》針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百壯,至三百壯止。《明堂》灸不及針,日三主冷氣積聚,時上衝心,腹中熱,臍下結塊,賁豚搶心,陰汗水腫,陽氣虛憊,小便頻數,失精絕子,疝瘕,婦人產後惡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調,血結成塊,子門腫痛不端,小腹苦寒,陰癢而熱,陰痛,恍惚屍厥,饑不能食,臨經行房羸瘦,寒熱,轉脬不得尿,婦人斷緒,四度針即有子。
[關元]∶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下紀者,關元也。《素注》針一寸二分,留七呼,灸七壯。又雲∶針二寸。《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百壯,止三百壯。《明堂》娠婦禁針,若針而落胎,胎多不出,針外昆侖立出。
主積冷虛乏,臍下絞痛,漸入陰中,發作無時,冷氣結塊痛;寒氣入腹痛,失精白濁,溺血七疝,風眩頭痛,轉脬閉塞,小便不通,黃赤,勞熱,石淋五淋,泄利,賁豚搶心,臍下結血,狀如覆杯,婦人帶下,月經不通,絕嗣不生,胞門閉塞,胎漏下血,產後惡露
[石門](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臍下二寸。三焦募也。《銅人》灸二七壯,止一百壯。《甲乙》針八分,留三呼,得氣即瀉,《千金》針五分。《下經》灸七壯。《素注》針六分,留七呼,婦人禁針、禁灸,犯之絕子。
主傷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陰囊入小腹,賁豚搶心,腹痛堅硬,卒疝繞臍,氣淋血淋,小便黃,嘔吐血不食穀,穀不化,水腫,水氣行皮膚,小腹皮敦敦然,氣滿,婦人因產惡露不止,結成塊,崩中漏下。
[氣海](一名脖 ,一名下盲)∶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銅人》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之。可灸百壯。《明下》灸七壯。
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腫,氣喘心下痛,冷病麵赤,髒虛氣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肌體羸瘦,四肢力弱,賁豚七疝,小腸膀胱腎餘, 瘕結塊,狀如覆杯,腹暴脹,按之不下,臍下冷氣痛,中惡脫陽欲死,陰症卵縮,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婦人臨經行房羸瘦,崩中,赤白帶下,月事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繞臍 痛,閃著腰痛,小兒遺尿。
浦江鄭義宗患滯下昏仆,目上視,溲注汗泄,脈大,此陰虛陽暴絕,得之病後酒色。丹溪為灸氣海漸蘇,服人參膏數斤愈。
[陰交](一名橫戶)∶臍下一寸,當膀胱上際。三焦之募,任脈、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灸百壯。《明堂》灸不及針,日三七壯,止百壯。
主氣痛如刀攪,腹 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疝痛,陰汗濕癢,腰膝拘攣,臍下熱,鬼擊,鼻出血,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絕子、陰癢,賁豚上腹,小兒陷囟。
[神闕](一名氣舍)∶當臍中。《素注》禁針,針之使人臍中惡瘍潰,屎出者死。灸三壯。《銅人》灸百壯。
主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敗髒腑,泄利不止,水腫鼓脹,腸鳴狀如流水聲,腹痛繞臍,小兒奶利不絕,脫肛,風癇,角弓反張。
徐平仲中風不蘇。桃源簿為灸臍中百壯始蘇,不起,再灸百壯。
[水分](一名分水)∶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素注》針一寸。《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水病灸大良。又雲∶禁針。針之主水病,腹堅腫如鼓,轉筋,不嗜食,腸胃虛脹,繞臍痛衝心,腰脊急強,腸鳴狀如雷聲,上衝心,鬼擊,鼻出血,小兒陷囟。
[下脘]∶建裏下一寸,臍上二寸,穴當胃下口,小腸上口,水穀於是入焉。足太陰、任脈之會。《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二七壯,止二百壯。
主臍下厥氣動,腹堅硬,胃脹,羸瘦,腹痛,六腑氣寒,穀不轉化,不嗜食,小便赤,痞塊連臍上厥氣動,日漸瘦,脈厥動,翻胃。
[建裏]∶中脘下一寸,臍上三寸。《銅人》針五分,留十呼,灸五壯。《明堂》針一寸二分。
主腹脹,身腫,心痛,上氣,腸中疼,嘔逆,不嗜食。
[中脘](一名太倉)∶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胃之募也。《難經》曰∶腑會中脘。疏曰∶腑病治此。《銅人》針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二七壯,止二百壯。《明堂》日灸二七壯,止四百壯。《素注》針一寸二分,灸七壯。
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脹,中惡,脾疼,飲食不進,翻胃,赤白痢,寒癖,氣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脹,麵色萎黃,天行傷寒熱不已,溫瘧先腹痛,先瀉,霍亂,瀉出不知,食飲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發噎。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三裏、章門、中脘。又曰∶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引導之。
[上脘](一名胃脘)∶巨闕下一寸,臍上五寸。上脘、中脘屬胃、絡脾。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素注》、《銅人》針八分,先補後瀉。風癇熱病,先瀉後補,立愈。日灸二七壯,至百壯,未愈倍之。《明下》灸三壯。
主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腹 刺痛,霍亂吐利,腹痛,身熱,汗不出,翻胃嘔吐食不下,腹脹氣滿,心忪驚悸,時嘔血,痰多吐涎,賁豚,伏梁,二蟲,卒心痛,風癇,熱病,馬黃黃膽,積聚堅大如盤,虛勞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巨闕]∶鳩尾下一寸,心之募。《銅人》針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七壯,主上氣咳逆,胸滿短氣,背痛胸痛,痞塞,數種心痛,冷痛,蛔蟲痛,蠱毒貓鬼,胸中痰飲,先心痛,先吐,霍亂不識人,驚悸,腹脹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傷寒煩心,喜嘔發狂,少氣腹痛,黃膽,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脹噫,煩熱,膈中不利,五髒氣相幹,卒心痛,屍厥。妊娠子上衝心昏悶,刺巨闕,下針令人立蘇不悶,次補合穀,瀉三陰交,胎應針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有針痕,頂母心向前,人中有針痕,向後枕骨有針按《十四經發揮》雲∶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遭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是心在膈上也。難產之婦,若子上衝,至膈則止。況兒腹中又有衣胞裹之,豈能破膈掬心哉?心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不容小有所犯,豈有被衝掬而不死哉?蓋以其上衝近心,故雲爾。如胃脘痛,曰心痛之類是也。學人,不可以辭害意。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 kt )∶在兩歧骨下一寸。曰鳩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任脈之別。《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少心力,大妙手方針,不然針取氣多,令人夭。針三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灸三壯。《素注》不可刺灸。
主息賁,熱病,偏頭痛引目外 ,噫喘,喉鳴,胸滿咳嘔,喉痹咽腫,水漿不下,癲癇狂走,不擇言語,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咳唾血,心驚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勞,短氣少又《靈樞經》雲∶膏之原,出於鳩尾。
[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明堂》灸三壯。
主胸脅支滿,噎塞,食飲不下,嘔吐食出,小兒嘔奶。
[膻中](一名元見)∶玉堂下一寸六分,橫量兩乳間陷中,仰而取之。
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難經》曰∶氣會膻中。疏曰∶氣病治此。灸五壯。《明堂》灸七壯,止二七壯,禁針。
主上氣短氣,咳逆,噎氣,鬲氣,喉鳴喘嗽,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風痛,咳嗽、肺癰唾膿,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
玉堂(一名玉英)∶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主胸膺疼痛,心煩咳逆,上氣,胸滿不得息,喘急,嘔吐寒痰。
[紫宮]∶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麵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明下》灸主胸脅支滿,胸膺骨痛,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咳逆吐血,唾如白膠。
[華蓋]∶璿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麵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下》主喘急上氣,咳逆哮嗽,喉痹咽腫,水漿不下,胸脅支滿痛。
[璿璣]∶天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主胸脅支滿痛,咳逆上氣,喉鳴喘不能言,喉痹咽癰,水漿不下,胃中有積。
[天突](一名天瞿)∶在頸結喉下四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銅人》針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亦得,不及針。若下針當直下,不得低手即五髒之氣,傷人短壽。《明堂》灸五壯,針一分。《素注》針一寸,留七呼,灸三壯。
主麵皮熱,上氣咳逆,氣暴喘,咽腫咽冷,聲破,喉中生瘡,喉猜猜喀膿血,喑不能言,身寒熱,頸腫,哮喘,喉中翕翕如水雞聲,胸中氣梗梗,俠舌縫青脈,舌下急,心與背相控而痛,五噎,黃膽,醋心,多唾,嘔吐,癭瘤。
許氏曰∶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後良久,先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然後覺氣流行,入腰背腎堂間為四效矣。
[廉泉](一名舌本)∶頸下結喉上中央,仰麵取之。陰維、任脈之會。《素注》低針取之,針一寸,留七呼。《銅人》灸三壯,針三分,得氣即瀉,《明堂》針二分。
主咳嗽上氣,喘息,嘔沫,舌下腫難言,舌根縮急不食,舌縱涎出,口瘡。
[承漿](一名懸漿)∶唇棱下陷中,開口取之。大腸脈、胃脈、督脈、任脈之會。
《素注》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銅人》灸七壯,止七七壯。《明堂》針三分,得氣即瀉,留三呼,徐徐引氣而出。日灸七壯,過七七停四五日後,灸七七壯。若一向不灸,恐足陽明脈斷,其病不愈,停息複灸,令血脈通宣,其病立愈。
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 斜,麵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暴喑不能言。
【督脈經穴主治·督脈經穴歌】
督脈中行二十七,長強、腰俞、陽關密,命門、懸樞接脊中,筋縮、至陽、靈台逸,頂、囟會、上星圓,神庭、素 、水溝窟,兌端開口唇中央,齦交唇內任督畢(二十七穴)。
此經不取井滎俞合也。
脈起下極之 ,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陽之分,譬猶水也,而督脈則為之都綱,故名曰海焉。用藥難拘定法,針灸貴要知任督二脈一功,先將四門外閉,兩目內觀。默想黍米之珠,權作黃庭之主。卻乃徐徐咽氣一口,緩緩納入丹田。衝起命門,引督脈過尾閭,而上升泥丸;追動性元,引任脈降樓,而下返氣海。二脈上下,旋轉如圓;前降後升,絡繹不絕。心如止水,身似空壺,即將穀道輕提,鼻息漸閉。倘或氣急,徐徐咽之;若仍神昏,勤加注想。意倦放參。久而行之,關竅自開,脈絡流通,百病不作。廣成子曰∶丹灶河車休 。此之謂也。督任原是通真路,丹經設作許多言,予今指出玄機理,但願人人壽萬年!
【督脈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長強](一名氣之陰邪,一名橛骨)∶脊 骨端計三分,伏地取之。足少陰、少陽之會。督脈絡,別走任脈。《銅人》針三分,轉針以大痛為度。灸不及針,日灸三十壯,止二百壯,此痔根本。《甲乙》針二分,留七呼。《明堂》灸五壯。
主腸風下血,久痔 ,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難,頭重,洞泄,五淋,疳蝕下部,小兒囟陷,驚癇螈 ,嘔血,驚恐失精,瞻視不正。慎冷食,房勞。
[腰 ](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戶)∶二十一椎下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後,乃取其穴。《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壯,至七七壯。慎房勞、舉重強力。《明堂》主腰 腰脊痛,不得俯仰,溫瘧汗不出,足痹不仁,傷寒四肢熱不已,婦人月水閉,溺
[陽關]∶十六椎下,坐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膝外不可屈伸,風痹不仁,筋攣不行。
[命門](一名屬累)∶十四椎下,伏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寒熱 瘧,腰脊相引痛,骨蒸五髒熱,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身反折角弓。
[懸樞]∶十三椎下,伏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腰脊強不得屈伸,積氣上下行,水穀不化,下利,腹中留積。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十一椎下,俯而取之。
《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禁灸,灸之令人腰傴僂。
主風癇癲邪,黃膽,腹滿,不嗜食,五痔便血,溫病,積聚,下利,小兒脫肛。
[筋縮]∶九椎下,俯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明下》灸七壯。
主癲疾狂走,脊急強,目轉反戴,上視,目瞪,癇病多言,心痛。
[至陽]∶七椎下,俯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明下》灸七壯。
主腰脊痛,胃中寒氣,不能食,胸脅支滿,身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腹中鳴,寒熱解,婬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卒疰忤,攻心胸。
[靈台]∶六椎下,俯而取之。《銅人》缺治病。見《素問》。今俗灸之,以治氣喘不能臥,火到便愈。禁針。
[神道]∶五椎下,俯而取之。《銅人》灸七七壯,止百壯,禁針。《明下》灸三壯,針五分。《千金》灸五壯。
主傷寒發熱,頭痛,進退往來, 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失欠、牙車蹉,張口不合。小兒風 ,螈 ,可灸七壯。
[身柱]∶三椎下,俯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七七壯,止百壯,《明堂》灸五壯。《下經》灸三壯。
主腰脊痛,癲病狂走,螈 ,怒欲殺人。身熱,妄言見鬼,小兒驚癇。
《難經》雲∶治洪長伏三脈。風癇發狂,惡人與火,灸三椎,九椎。
[陶道]∶一椎下,俯而取之。足太陽、督脈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五分主 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螈 ,恍惚不樂。
[大椎]∶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銅人》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以年為壯。
主肺脹脅滿,嘔吐上氣,五勞七傷,乏力,溫瘧 瘧,氣注背膊拘急,頸項強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骨熱,前板齒燥。
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頸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
[啞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一名喑門)∶項後入發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頭取之。督脈,陽維之會。入係舌本。《素注》針四分;《銅人》針二分,可繞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瀉盡更留針取之。
主舌急不語,重舌,諸陽熱氣盛,衄血不止,寒熱風啞,脊強反折,螈 癲疾,頭重
[風府](一名舌本)∶項後入發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銅人》針三分,禁灸,灸之使人失音。《明堂》針四分,留三呼。《素注》針四分。
主中風,舌緩不語,振寒汗出,身重惡寒,頭痛,項急不得回顧,偏風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腫痛,傷寒狂走欲自殺,目妄視。頭中百病,馬黃黃膽。
瘧論曰∶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夜大會於風府,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晏。
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故日作益晏也。
昔魏武帝患傷風項急,華佗治此穴得效。
[腦戶](一名合顱)∶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足太陽、督脈之會。《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啞。《明堂》針三分。《素注》針四分。《素問》刺腦戶主麵赤目黃,麵痛,頭重腫痛,癭瘤。此穴針灸俱不宜。
[強間](一名大羽)∶後頂後一寸半。《銅人》針二分,灸七壯。《明堂》灸五壯主頭痛目眩。腦旋煩心,嘔吐涎沫。項強左右不得回顧,狂走不臥。
[後頂](一名交衝)∶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銅人》灸五壯,針二分,《明堂》針四分。《素注》針三分。
主頭項強急,惡風寒,風眩,目kt kt ,額顱上痛,曆節汗出,狂走癲疾不臥,癇發螈,頭偏痛。
[百會](一名三陽,一名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兩耳尖。性理北溪陳氏曰∶略退些子,猶天之極星居北。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素注》針二分。《銅人》灸七壯,止七七壯。
凡灸頭頂,不得過七壯,緣頭頂皮薄,灸不宜多。針二分,得氣即瀉。又《素注》針四分。
主頭風中風,言語謇澀,口噤不開,偏風半身不遂,心煩悶,驚悸健忘,忘前失後,心神恍惚,無心力, 瘧,脫肛,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語言不擇,發時即死,吐沫,汗出而嘔,飲酒麵赤,腦重鼻塞,頭痛目眩,食無味,百病皆治。
虢太子屍厥,扁鵲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唐高宗頭痛,秦鳴鶴曰∶宜刺百會出血。
武後曰∶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立愈。
[前頂]∶囟會後一寸半,骨間陷中。《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止七七壯。《主頭風目眩,麵赤腫,水腫,小兒驚癇,螈 ,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痛。
[囟會]∶上星後一寸陷中。《銅人》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不痛,病去即痛,痛止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針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八歲以下不可針,緣囟門未合,刺之恐傷其骨,令人夭。《素注》針四分。
主腦虛冷,或飲酒過多,腦疼如破,衄血,麵赤暴腫,頭皮腫。生白屑風,頭眩,顏青目眩,鼻塞不聞香臭,驚悸目戴上不識人。
[上星](一名神堂)∶神庭後,入發際一寸陷中,容豆。《素注》針三分,留六呼,灸五壯。《銅人》灸七壯。以細三棱針,宣泄諸陽熱氣,無主麵赤腫,頭風,頭皮腫,麵虛,鼻中息肉,鼻塞頭痛, 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遠視。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氣上,令人目不明。
[神庭]∶直鼻上入發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素注》灸三壯。《銅人》灸二七壯,止七七壯主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吐舌,癲疾風癇,目上視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嘔吐煩滿。寒熱頭痛,喘渴。
岐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即傷,惟宜灸七壯,至三七壯止。張子和曰∶目腫、目翳,針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
[素 ](一名麵正)∶鼻柱上端準頭。此穴諸方闕治。《外台》不宜灸,針一分。《素注》針三分。
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生瘡鼻窒,喘息不利,鼻 ,鼽衄。
[水溝](一名人中)∶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素注》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針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不及針,日灸三壯。《明堂》日灸三壯,至二百壯。《下經》灸五壯。
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哭乍喜,中風口噤,牙關不開。麵腫唇動,狀如蟲行。卒中惡,鬼擊,喘喝,目不可視,黃膽馬黃,瘟疫,通身黃,口 。灸不及針,艾炷小雀糞大。水麵腫,針此一穴,出水盡即愈。
[兌端]∶唇上端。《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癲疾吐沫,小便黃,舌幹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強,齒齦痛,鼻塞,痰涎,口噤鼓頷。炷如大麥。
[齦交]∶唇內齒上齦縫中。任,督,足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鼻中息肉,蝕瘡,鼻塞不利,額 中痛,頸項強,目淚眵汁,牙疳腫痛,內 赤癢痛,生白翳,麵赤心煩,馬黃黃膽,寒暑瘟疫,小兒麵瘡癬,久不除,點烙亦佳。
【督任要穴(楊氏)】
[督脈]人病脊膂強痛,癲癇,背心熱,狂走,鬼邪、目痛,大椎骨酸疼,斯乃督脈起於下極,並脊上行風府。起於尾閭,而生是病,可刺督脈人中穴。鼻柱下近孔陷中,針四分,灸亦可,不及針,昏暈及癲狂者甚效。
[任脈]人病七疝八瘕,寒溫不調,口舌生瘡,頭項強痛,斯乃任脈起於中極下,上毛,循腹,到關元,直至咽喉天突,過承漿而生是病。可刺任脈承漿穴,在髭間陷中,刺入同身寸三分,灸七壯,止七七壯。
【奇經八脈歌(《醫經國小》)】
督脈起自下極 ,並於脊裏上風府,過腦額鼻入齦交,為陽脈海都綱要。任脈起於中極底,上腹循喉承漿裏,陰脈之海妊所謂。衝脈出胞循脊中,從腹會咽絡口唇,女人成經為血室,脈並少陰之腎經。與任督本於陰會,三脈並起而異行。陽蹺起自足跟裏,循外踝上入風池。陰蹺內踝循喉嗌,本足陰陽脈別支。諸陰交起陰維脈,發足少陰築賓。諸陽會起陽維脈,太陽之 金門穴。帶脈周回季脅間,會於維道足少陽。所謂奇經之八脈,維擊諸經乃順常。
【奇經八脈(《節要》)】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係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係兩目之督脈起於下極之 ,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其為病也,脊強而厥,凡二十七穴。穴見前。
任脈與衝脈,皆起於胞中,循脊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衝並傷故也。任衝之交脈,不營於唇口,故髭須不生。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喉咽,屬陰脈之海。其為病也,苦內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凡二十四穴。穴見前。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裏,為經絡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故曰,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其為病也,令人逆氣而裏急。《難經》則曰∶並足陽明之經。以穴考之,足陽明俠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陰俠臍左右各一寸而上行。《針經》所載。衝任與督脈,同起於會陰,其在腹也,行乎幽門、通穀、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柱、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陰之分也。然則衝脈,並足少陰之經明矣。
幽門(巨闕旁) 通穀(上脘旁) 陰都(通穀下)
石關(陰注下) 商曲(石關下) 肓俞(商曲下)
中注(肓俞下) 四滿(中注下) 氣穴(四滿下)
大赫(氣穴下) 橫骨(大赫下)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其脈氣所發,正名帶脈,以其回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少陽會於帶脈、五樞、維道,此帶帶脈(季脅下一寸八分) 五樞(帶脈下三寸) 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蹺脈,本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蹺脈長八尺。所發之穴,生於申脈,本於仆參, 於附陽,與足少陽會於居 ,又與手陽明會於肩 及巨骨,又與手太陽、陽維會於 俞,又與手足陽明會與地倉及巨 ,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手承泣。凡二十穴。
申脈(外踝下) 仆參(跟骨下) 附陽(外跟上)
居(章門下) 肩 (肩端) 巨骨(肩端)
俞(肩 後甲骨上廉) 地倉(口吻旁)
巨(鼻兩旁) 承泣(目下七分)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其為病也,令人陽緩而陰急。故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穀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陰,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 ,合於太陽。女子以之為經,男子以之為絡。兩足蹺脈,長八尺,而陰蹺之 在交信,陰蹺病者取此,凡四穴。
照海(足內踝下) 交信(內踝上)
陽維脈者,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若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 於陽交,與手太陽及陽蹺脈會於 俞,又與手少陽會於 會,又與手足少陽會於天 ,又與手足少陽、足陽明會於肩井。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於本神及臨泣、目窗、上至正營,承靈、循於腦空,下至風池,日月;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啞門。其為病也,苦寒熱。凡三十二穴。
金門(足外踝下) 陽交(外踝上) 俞(肩後胛上) 會(肩前廉) 天 (缺盆上)
肩井(肩頭上) 陽白(眉上) 本神(曲差旁) 臨泣(目上) 目窗(臨泣後) 正營(目窗後)
承靈(正營後) 腦空(承靈後) 風池(腦空下) 日月(期門下) 風府 啞門陰維脈者,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若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誌。其脈氣所發,陰維之 ,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其為病也,苦心痛。凡一十二穴。
築賓(內踝上) 腹哀(日月下) 大橫(腹哀下) 府舍(腹結下) 期門(乳下) 天突(結喉下) 廉泉(結喉上)
【十五絡脈歌(《醫經國小》)】
人身絡脈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舉∶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裏,手厥陰絡為內關,手太陽絡支正是,手陽明絡偏曆當,手少陽絡外關位,足太陽絡號飛揚,足陽明絡豐隆記,足少陽絡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寄,足少陰絡名大鍾,足厥陰絡蠡溝配,陽督之絡號長強,陰任之絡為屏翳,脾之大絡為大包,十五絡名君須記。
【十五絡脈穴辨(《醫統》)】
十五絡脈者,十二經之別絡而相通焉者也。其餘三絡,為任督二脈之絡,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灌溉於髒腑者也。《難經》謂三絡為陽蹺、陰蹺二絡,常考之無穴可指。且二蹺亦非十四經之正也。《針灸節要》以為任絡曰尾翳,督絡曰長強,誠得《十四經發揮》之正理,加以脾之大絡曰大包,此合十五絡也。
【十五絡脈(《節要》)】
手太陰之別絡,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kt ,小便遺數,補之。去腕寸半,別走陽明也。
手少陰之別絡,名曰通裏。去腕一寸,別走太陽,循經入於心中,係舌本,屬目係,實則支膈,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手厥陰之絡,名曰內關。去掌二寸兩筋間,別走少陽,循經上係於心包絡心係。實則心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
手太陽之別絡,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別走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 。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補之。
手陽明之別絡,名曰偏曆。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痹膈,補之。
手少陽之別絡,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別走手厥陰。實則肘攣,瀉之;虛則不收,補之。
足太陽之別絡,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衄足少陽之別絡,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瀉之;虛則痿,坐不能起,補之。
足陽明之別絡,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瀉之;虛則足不收,脛枯,補足太陰之別絡,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足少陰之別絡,名曰大鍾。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煩悶,實則閉癃,瀉之;虛則腰痛,補之。
足厥陰之別絡,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睾,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瀉之;虛則暴癢,補之。
任脈之別絡,名曰屏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瀉之;虛則癢搔,補之。
督脈之別絡,名曰長強,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瀉之;虛則頭重高搖,補之。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瀉之;虛則百節盡皆縱,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十二經筋(《節要》)】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 ;其別者,結於 外,上 中內廉,與 中並上結於臀,上俠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於 。其病小指支跟腫痛, 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趾次趾,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 季脅,上走腋前廉,係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 ,支者,結於目 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 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也。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趾,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 ,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俠口,合於 ,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趾支脛轉筋,腳跗堅,伏兔轉筋,髀前腫,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 ,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灸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趾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裏,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趾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秋痹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趾支下,並足太陰之筋,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俠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螈及,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足厥陰之筋,起於大趾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趾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秋痹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 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複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 ,上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 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係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 ,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 ,結於 ;其支者,繞肩胛,俠脊;直者從肩 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 ;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 ,上結缺盆,下結胸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手厥陰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俠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俠乳裏,結於胸中,循臂下係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承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名曰季冬痹也。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 , 急不能卒視,治皆如上方也。
【五髒募穴(《聚英》)】
中府(肺募) 巨闕(心募) 期門(肝募) 章門(脾募) 京門(腎募)
按《難經》雲∶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腹曰陰,募皆在腹)。
東垣曰∶凡治腹之募,皆為原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又曰∶六婬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
五髒俞穴(俞,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
肺俞(三椎下各開寸半。) 心俞(五椎下各開寸半。)
肝俞(九椎下各開寸半。) 脾俞(十三椎下各開寸半。)
腎俞(十四椎下各開寸半。)
按《難經》雲∶陰病行陽,故令俞在陽(背曰陽,俞皆在背)。
東垣曰∶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入。在人之背上,腑俞髒俞,是人之受天外風邪。亦有二說。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收治風寒之邪,治其各髒之俞。
【八會】
腑會中脘 髒會章門 筋會陽陵泉 髓會絕骨 血會膈俞 骨會大杼 脈會太淵 氣會膻中《難經》雲∶熱病在內者,取會之氣穴也。
【看部取穴】
《靈樞》雜症論∶人身上部病取手陽明經,中部病取足太陰經,下部病取足厥陰經,前膺病取足陽明經,後背病取足太陽經。取經者,取經中之穴也。一病可用一二穴。
【治病要穴】
(《醫學入門》)
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麵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凡下體及肉濃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前經絡注《素問》未載針灸分寸者,以此推之。
【治病要穴·頭部】
[百會] 主諸中風等症,及頭風癲狂,鼻病,脫肛,久病大腸氣泄,小兒急慢驚風,癇症,夜啼,百病。
[上星] 主鼻淵,鼻塞,息肉及頭風目疾。
[神庭] 主風癇羊癲。
[通天] 主鼻痔。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左右臭,左右灸,鼻中去一塊如朽骨,臭氣自愈。
[腦空] 主頭風,目眩。
[翳風] 主耳聾及瘰 。
[率穀] 主傷酒嘔吐,痰眩。
[風池] 主肺中風,偏正頭風。
[頰車] 主落架風。
【治病要穴·腹部】
[膻中] 主哮喘肺癰,咳嗽,癭氣。
[巨闕] 主九種心痛,痰飲吐水,腹痛息賁。
[上腕] 主心痛伏梁,賁豚。
[中脘] 主傷者,及內傷脾胃,心脾痛,瘧疾,痰暈,痞滿,翻胃,能引胃中生氣
[水分] 主鼓脹繞臍,堅滿不食,分利水道,止泄。
[神闕] 主百病及老人、虛人泄瀉如神。又治水腫鼓脹,腸鳴卒死,產後腹脹,小便不通,小兒脫肛。
[氣海] 多灸能令人生子。主一切氣疾,陰症痼冷,及風寒暑濕,水腫,心腹鼓脹,脅丹溪治痢,昏仆上視,溲注汗泄,脈大,得之酒色,灸此後,服人參膏而愈。
[關元] 主諸虛腎積及虛,老人泄瀉,遺精白濁,令人生子。
[中極] 主婦人下元虛冷,虛損,月事不調,赤白帶下。炙三遍,令生子。
[天樞] 主內傷脾胃,赤白痢疾,脾泄及臍腹鼓脹, 瘕。
[章門] 主痞塊,多灸左邊。腎積,炙兩邊。
[乳根] 主膺腫,乳癰,小兒龜胸。
[日月] 主嘔宿汁,吞酸。
[大赫] 主遺精。
[帶脈] 主疝氣偏墜,水腎,婦人帶下。
【治病要穴·背部】
[大杼] 主偏身發熱,癉瘧咳嗽。
[神道] 主背上怯怯乏氣。
[至陽] 主五疸痞滿。
[命門] 主老人腎虛腰疼,及諸痔脫肛,腸風下血。
[風門] 主易感風寒,咳嗽痰血,鼻衄,一切鼻病。
[肺俞] 主內傷外感,咳嗽吐血,肺癰,肺痿,小兒龜背。
[膈俞] 主胸脅心痛,痰瘧 癖,一切血疾。
[肝俞] 主吐血,目暗,寒疝。
[長強] 主痔漏。
[膽俞] 主脅滿,幹嘔,驚怕,睡臥不安,酒疸目黃,麵發赤斑。
[脾俞] 主內傷脾胃,吐泄,瘧,痢,喘急,黃膽,食症,吐血,小兒慢脾風。
[三焦俞] 主脹滿積塊,痢疾。
[胃俞] 主黃膽,食畢頭眩,瘧疾,善饑不能食。
[腎俞] 主諸虛,令人有子,及耳聾,吐血,腰痛,女勞疸,婦人赤白帶下。
[小腸俞] 主便血下痢,便黃赤。
[大腸俞] 主腰脊痛,大小便難,或泄痢。
[膀胱俞] 主腰脊強,便難腹痛。
凡五髒瘧,灸五髒俞。
[ ] 主諸瘧,久瘧眼暗。
[意舍] 主脅滿嘔吐。
【治病要穴·手部】
[曲池] 主中風,手攣筋急,痹風,瘧疾,先寒後熱。
[肩井] 主肘臂不舉,撲傷。
[肩kt ] 主癱瘓,肩腫,手攣。
[三裏] 主偏風下牙疼。
[合穀] 主中風,破傷風,痹風,筋急疼痛,諸般頭病,水腫,難產,小兒急驚風
[三間] 主下牙疼。
[二間] 主牙疾,眼疾。
[支正] 主七情氣鬱,肘臂十指皆攣及消渴。
[陽穀] 主頭麵手膊諸疾,及痔痛,陰痿。
[腕骨] 主頭麵、臂腕、五指諸疾。
[後溪] 主瘧疾,癲癇。
[少澤] 主鼻衄不止,婦人乳腫。
[間使] 主脾寒症,九種心痛,脾疼,瘧疾,口渴。如瘰 久不愈,患左灸右,患
[大陵] 主嘔血,瘧。
[內關] 主氣塊,及脅痛,勞熱,瘧疾,心胸痛。
[勞宮] 主痰火胸痛,小兒口瘡,及鵝掌風。
[中渚] 主手足麻木,戰戰蜷攣,肩臂連背疼痛,手背癰毒。
[神門] 主驚悸怔忡,呆癡,卒中鬼邪,恍惚振禁,小兒驚癇。
[少衝] 主心虛膽寒,怔忡癲狂。
[少商] 主雙蛾風,喉痹。
[列缺] 主咳嗽風痰,偏正頭風,單蛾風,下牙疼。
【治病要穴·足部】
[環跳] 主中風濕,股膝攣痛,腰痛。
[風市] 主中風,腿膝無力,香港腳,渾身瘙癢,麻痹。
[陽陵泉] 主冷痹偏風,霍亂轉筋。
[懸鍾] 主胃熱腹脹,脅痛,香港腳,腳脛濕痹,渾身瘙癢,趾疼。
[足三裏] 主中風中濕,諸虛耳聾,上牙疼,痹風,水腫,心腹鼓脹,噎膈哮喘,寒濕香港腳。上、中、下部疾,無所不治。
[豐隆] 主痰暈,嘔吐哮喘。
[內庭] 主痞滿。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覺腹響是效。及婦人食蠱,行經頭暈,小
[委中] 治同環跳症。
[承山] 主痔漏轉筋。
[飛揚] 主行步如飛。
[金門] 主癲癇。
[昆侖] 主足腿紅腫,齒痛。
[申脈] 主晝發 ,足腫,牙痛。
[血海] 主一切血疾及諸瘡。
[陰陵泉] 主脅腹脹滿,中、下部疾皆治。
[三陰交] 主痞滿痼冷,疝氣,香港腳,遺精,婦人月水不調,久不成孕,難產,赤白帶下,淋漓。
[公孫] 主痰壅胸膈,腸風下血,積塊,婦人氣蠱。
[太衝] 主腫滿,行步艱難,霍亂,手足轉筋。
[行間] 主渾身蠱脹,單腹蠱脹,婦人血蠱。
[大敦] 主諸疝,陰囊腫,腦衄,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等症。
[隱白] 主心脾痛。
[築賓] 主氣疝。
[照海] 主夜發 ,大便閉,消渴。
[太溪] 主消渴,房勞,不稱心意,婦人水蠱。
[然穀] 主喉痹,唾血,遺精,溫瘧,疝氣,足心熱,小兒臍風。
[湧泉] 主足心熱,疝氣,賁豚,血淋,氣痛。
【經外奇穴】
(《楊氏》)
[內迎香] 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熱暴痛,用蘆管子搐出血最效。
[鼻準] 二穴,在鼻柱尖上,專治鼻上生酒醉風,宜用三棱針出血。
[耳尖] 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五壯。
[聚泉] 一穴。在舌上,當舌中,吐出舌,中直有縫陷中是穴。哮喘咳嗽,及久嗽若灸,則不過七壯。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濃,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如熱嗽,用雄黃末少許,和於艾炷中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為末,和於艾炷中灸之。灸畢,以茶清連生薑細嚼咽下。又治舌苔,舌強,亦可治,用小針出血。
[左金津、右玉液] 二穴。在舌下兩旁,紫脈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腫痛,喉閉,用白湯煮三棱針,出血。
[海泉] 一穴。在舌下中央脈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針出血。
[魚腰] 二穴。在眉中間是穴。治眼生垂簾翳膜,針入一分,沿皮向兩旁是也。
[太陽] 二穴。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是穴。治眼紅腫及頭,用三棱針出血。其出血之法,用帛一條,緊纏其項頸,紫脈即見,刺出血立愈。又法∶以手緊紐其領,令紫脈見,卻於紫脈上刺出血,極效。
[大骨空] 二穴。在手大指中節上,屈指當骨尖陷中是穴。治目久痛,及生翳膜內
[中魁] 二穴。在中指第二節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壯,宜瀉之。又陽溪二穴,亦名中魁。
[八邪] 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間,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節歧骨間,握拳取之。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無名指本節歧骨,又名液門也。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無名指小指本節後歧骨間,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在液門下五分。治手臂紅腫,針一分,灸五壯。兩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八風] 八穴,在足五趾歧骨間,兩足共八穴,故名八風。治腳背紅腫,針一分,
[十宣] 十穴,在手十指頭上,去爪甲一分,每一指各一穴,兩手指共十穴,故名十宣。治乳蛾,用三棱針出血,大效。或用軟絲縛定本節前次節後,內側中間,如眼狀,加灸一火,兩邊都著艾,灸五壯,針尤妙。
[五虎] 四穴,在手食指及無名指第二節骨尖,握拳得之。治五指拘攣,灸五壯,兩手共四穴。
[肘尖] 二穴,在手肘骨尖上,屈肘得之。治瘰 ,可灸七七壯。
[肩柱骨] 二穴,在肩端起骨尖上是穴。治瘰 ,亦治手不能舉動,灸七壯。
[二白] 四穴,即 門也。在掌後橫紋中,直上四寸,一手有二穴,一穴在筋內兩筋間,即間使後一寸。一穴在筋外,與筋內之穴相並。治痔,脫肛。
[獨陰] 二穴,在足第二趾下,橫紋中是穴。治小腸疝氣,又治死胎,胎衣不下,灸五壯。又治女人幹噦,嘔吐紅,經血不調。
[內踝尖] 二穴,在足內踝骨尖是穴。灸七壯。治下片牙疼及腳內廉轉筋。
[外踝尖] 二穴,在足外踝骨尖上是穴。可灸七壯。治腳外廉轉筋,及治寒熱香港腳,宜三棱針出血。
[囊底] 一穴,在陰囊十字紋中。治腎髒風瘡,及治小腸疝氣,腎家一切症候,悉皆治之。灸七壯,艾炷如鼠糞。
[鬼眼] 四穴,在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葉,兩指並起,用帛縛之,當兩指歧縫中是穴。又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同。治五癇等症,正發疾時,灸之效甚。
[髖骨] 四穴,在梁丘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兩足共四穴。治腿痛,灸七壯。
[中泉] 二穴,在手背腕中,在陽溪、陽池中間陷中是穴。灸二七壯。治心痛及腹中諸氣,疼不可忍。
[四關] 四穴,即兩合穀、兩太衝穴是也。
[小骨空] 二穴,在手小拇指第二節尖是穴。灸七壯。治手節疼,目痛。
[印堂] 一穴,在兩眉中陷中是穴。針一分,灸五壯。治小兒驚風。
[子宮] 二穴,在中極兩旁各開三寸。針二寸,灸二七壯。治婦人久無子嗣。
[龍玄] 二穴,在兩手側腕叉紫脈上。灸七壯,禁針。治手疼。
[四縫] 四穴,在手四指內中節是穴。三棱針出血。治小兒猢猻勞等症。
[高骨] 二穴,在掌後寸部前五分。針一寸半,灸七壯。治手病。
[蘭門] 二穴,在曲泉兩旁各三寸脈中。治膀胱七疝,賁豚。
[百蟲窠] 二穴,即血海也。在膝內廉上三寸,灸二七壯,針五分。治下部生瘡。
[睛中] 二穴,在眼黑珠正中。取穴之法∶先用布搭目外,以冷水淋一刻,方將三棱針於目外角,離黑珠一分許,刺入半分之微,然後入金針,約數分深,旁入自上層轉撥向瞳人輕輕而下,斜插定目角,即能見物,一飯頓出針,輕扶偃臥,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針盤膝正坐,將筋一把,兩手握於胸前,寧心正視,其穴易得。治一切內障,年久不能視物,頃刻光明,神秘穴也。
凡學針人眼者,先試針內障羊眼,能針羊眼複明,方針人眼,不可造次。
【穴同名異類】
(《聚英》)
一穴二名∶後頂∶一名交衝。 強間∶一名大羽。
竅陰∶一名枕骨。 腦戶∶一名合顱。
曲鬢∶一名曲發。 腦空∶一名顳 。
顱囟∶一名顱息。 聽宮∶一名多所聞。
脈∶一名資脈。 素 ∶一名麵正。
水溝∶一名人中。 承漿∶一名懸漿。
廉泉∶一名舌本。 風府∶一名舌本。
上星∶一名神堂。 絲竹空∶一名目 。
睛明∶一名淚孔。 巨 ∶一名巨 。
肩井∶一名膊井。 淵液∶一名泉液。
會∶一名 。 大椎∶一名百勞。
命門∶一名屬累。 風門∶一名熱府。
巨闕∶一名心募。 期門∶一名肝募。
督俞∶一名高蓋。 中膂俞∶一名脊內俞。
天窗∶一名窗籠。 天鼎∶一名天項。
天突∶一名天瞿。 扶突∶一名水穴。
天池∶一名天會。 人迎∶一名五會。
缺盆∶一名天蓋。 府∶一名輸府。
玉堂∶一名玉英。 神闕∶一名氣舍。
四滿∶一名髓府。 腹結∶一名腸窟。
衝門∶一名上慈宮。 氣衝∶一名氣街。
橫骨∶一名曲骨端。 輒筋∶一名神光。
陽輔∶一名分肉。 陰都∶一名食宮。
水突∶一名水門。 水分∶一名分水。
會陰∶一名屏翳。 會陽∶一名利機。
太淵∶一名太泉。 商陽∶一名絕陽。
二間∶一名間穀。 三間∶一名少穀。
合穀∶一名虎口。 陽溪∶一名中魁。
三裏∶一名手三裏。 少衝∶一名經始。
少海∶一名曲節。 少澤∶一名小吉。
天泉∶一名天濕。 陽池∶一名別陽。
支溝∶一名飛虎。 蠡溝∶一名交儀。
中封∶一名懸泉。 中都∶一名中 。
三陽絡∶一名通門。 陰包∶一名陰胞。
陰交∶一名橫戶。 委中∶一名血 。
懸鍾∶一名絕骨。 漏穀∶一名太陰絡。
地機∶一名脾舍。 血海∶一名百蟲窠。
上廉∶一名上巨虛。 下廉∶一名下巨虛。
陰市∶一名陰門。 伏兔∶一名外勾。
太溪∶一名呂細。 照海∶一名陰蹺。
金門∶一名梁關。 昆侖∶一名下昆侖。
飛揚∶一名厥陽。 附陽∶ 一名付陽。
仆參∶一名安邪。 環跳∶一名臏骨。
申脈∶一名陽蹺。 湧泉 一名地衝。
一穴三名∶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 禾 ∶一名長 ,一名禾 。
客主人∶一名上關,一名客主。 瞳子 ∶一名前關,一名太陽。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 聽會∶一名聽河,一名後關。
肩 ∶一名中肩,一名偏肩。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膻中∶一名 中,一名元見。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 kt 。
上脘∶一名上管,一名胃脘。 中脘∶一名太倉,一名胃募。
氣海∶一名脖 ,一名下肓。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
中府∶一名府中俞,一名肺募。 勞宮∶一名五裏,一名掌中。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 長強∶一名氣 ,一名橛骨。
日月∶一名神光,一名膽募。 承筋∶一名 腸,一名直腸。
溫溜∶一名池頭,一名逆注。 複溜∶一名昌陽,一名伏白。
陽關∶一名陽陵,一名關陵。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 。
神門∶一名銳中,一名中都。 然穀∶一名然骨,一名龍淵。
一穴四名∶啞門∶一名喑門,一名舌橫,一名舌厭。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員柱。
關元∶一名丹田,一名大中極,一名小腸募。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一名膀胱募。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穀門,一名大腸募。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一名腎募。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內柱,一名腸山。
承扶∶一名肉 ,一名陰關,一名皮部。
一穴五名∶百會∶一名三陽,一名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季脅,一名脅 ,一名脾募。
一穴六名∶腰俞∶一名背解,一名腰戶,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髓府。
石門∶一名利機,一名丹田,一名精露,一名命門,一名三焦募。
名同穴異類∶頭臨泣,足臨泣 頭竅陰,足竅陰腹通穀,足通穀 背陽關,足陽關手三裏,足三裏 手五裏,足五裏
【出處】:
中醫藥文獻博覽-針灸推拿-針灸大成-卷七
滑氏曰∶手厥陰心主,又曰心包絡,何也?曰∶君火以名,相火以位,手厥陰代君火行
【手厥陰經穴主治·手厥陰心包絡經穴歌】
九穴心包手厥陰,天池、天泉、曲澤深, 門、間使、內關對,大陵、勞宮、中衝侵(左右一十八穴)。
此一經起於天池,終於中衝,取中衝、勞宮、大陵、間使、曲澤,與井滎俞經合也。
脈起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曆絡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下循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別者,從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多血少氣,戌時氣血注此。
受足少陰之交,其係與三焦之係連屬,故指相火之髒,實乃裹心之膜,此實安身立命之地,尤宜詳察,默會其真。其調劑也,莫執一方;其針灸也,必循其道。達者慎焉,幾於神
【手厥陰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天池](一名天會)∶腋下三寸,乳後一寸,著脅直腋撅肋間。手足厥陰、少陽之會。《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甲乙》針七分。
主胸中有聲,胸膈煩滿,熱病汗不出,頭痛,四肢不舉,腋下腫,上氣,寒熱 瘧,臂痛,目kt kt 不明。
[天泉](一名天濕)∶曲腋下二寸,舉臂取之。《銅人》針六分,灸三壯。
主目kt kt 不明,惡風寒,心病,胸脅支滿,咳逆,膺背胛間、臂內廉痛。
[曲澤]∶肘內廉陷中,大筋內側橫紋中動脈是。心包絡脈所入為合水。《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七呼。
主心痛,善驚,身熱,煩渴口幹,逆氣嘔涎血,心下澹澹,身熱,風疹,臂肘手腕不時動搖,頭清汗出不過肩,傷寒,逆氣嘔吐。
[ 門]∶掌後去腕五寸,手厥陰心包絡脈隙。《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嘔血,衄血,心痛嘔噦,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間使]∶掌後三寸,兩筋間陷中。心包絡脈所行為經金。《素注》針六分,留七呼。《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堂》灸七壯。《甲乙》灸三主傷寒結胸,心懸如饑,卒狂,胸中澹澹,惡風寒,嘔沫,怵惕,寒中少氣,掌中熱,腋腫肘攣,卒心痛,多驚,中風氣塞,涎上昏危,喑不得語,咽中如梗,鬼邪,霍亂幹嘔,婦人月水不調,血結成塊,小兒客忤。
[內關]∶掌後去腕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抵。手心主之絡,別走少陰。《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手中風熱,失誌,心痛,目赤,支滿肘攣。實則心暴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
[大陵]∶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手厥陰心包絡脈所注為俞土。心包絡實瀉之。
《銅人》針五分。《素注》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手心熱,肘臂攣痛,腋腫,善笑不休,煩心,心懸若饑,心痛掌熱,喜悲泣驚恐,目赤目黃,小便如血,嘔 無度,狂言不樂,喉痹,口幹,身熱頭痛,短氣,胸脅痛, 瘡疥癬。
[勞宮](一名五裏,一名掌中)∶掌中央動脈。《銅人》屈無名指取之。《資生》屈中指取之。滑氏雲∶以今觀之,屈中指、無名指兩者之間取之為允。心包絡脈所溜為滎火。《素注》針三分,留六呼。《銅人》灸三壯。《明堂》針二分,得氣即瀉,隻一度,針過兩度,令人虛。禁灸,灸令人息肉日加主中風,善怒,悲笑不休,手痹,熱病數日汗不出,怵惕,脅痛不可轉側,大小便血,衄血不止,氣逆嘔噦,煩渴食飲不下,大小人口中腥臭,口瘡,胸脅支滿,黃膽目黃,小兒
[中衝]∶手中指端,去爪甲角如韭葉陷中。心包絡脈所出為井木。心包絡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留三呼。《明堂》灸一壯。
主熱病煩悶,汗不出,掌中熱,身如火,心痛煩滿,舌強。
【手少陽經穴主治】
《內經》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又雲∶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人心湛寂,欲想不興,則精氣散在三焦,榮華百脈。及其想念一起,欲火熾然,翕撮三焦,精氣流溢,並與命門輸瀉而出,故號此府為三焦。
【手少陽經穴主治·手少陽三焦經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陽,關衝、液門、中渚旁,陽池、外關、支溝正,會宗、三陽、四瀆長,天井、清冷淵、消濼, 會、肩 、天 堂,天牖、翳風、 脈青,顱息、角孫、絲竹張,和 、耳門聽有常(左右四十六穴)。
此一經起於關衝,終於耳門,取關衝、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與井滎俞原經脈起手小指次指之端,上出次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俠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至目銳 。多氣少血,亥時氣血注此。
受手厥陰之交,中清之府,引道陰陽,開通閉塞,用藥動似盤珠,毋使刻舟求劍,聊著述於前篇,俟同誌之再辨。
【手少陽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關衝]∶手小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陽三焦脈所出為井金。《銅人》針一分,留三呼,灸一壯。《素注》灸三壯。
主喉痹喉閉,舌卷口幹,頭痛,霍亂,胸中氣噎,不嗜食,臂肘痛不可舉,目生翳膜,視物不明。
[液門]∶手小次指歧骨間陷中,握拳取之。手少陽三焦脈所溜為滎水。《素注銅人》針二分,留二呼,灸三壯。
主驚悸妄言,咽外腫,寒厥,手臂痛不能自上下, 瘧寒熱,目赤澀,頭痛,暴得耳聾,齒齦痛。
[中渚]∶手小指次指本節後陷中。在液門下一寸,手少陽三焦脈所注為俞木。三焦虛補之。《素注》針二分,留三呼。《銅人》灸三壯,針三分。《明堂》灸二壯。
主熱病汗不出,目眩頭痛,耳聾,目生翳膜,久瘧,咽腫,肘臂痛,手五指不得屈伸。
[陽池](一名別陽)∶手表腕上陷中,從指本節直摸下至腕中心。手少陽三焦脈所過為原。三焦虛、實皆拔之。《素注》針二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禁灸。《指微賦》雲∶針透抵大陵穴,不可破皮,不可搖手,恐傷針轉曲。
主消渴,口幹煩悶,寒熱瘧,或因折傷手腕,捉物不得,肩臂痛不得舉。
[外關]∶腕後二寸兩骨間,與內關相對。手少陽絡,別走手心主。《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二壯。《明堂》灸三壯。
主耳聾,渾渾 無聞,五指盡痛,不能握物。實則肘攣,瀉之;虛則不收,補之。又治手臂不得屈伸。
[支溝](一名飛虎)∶腕後臂外三寸,兩骨間陷中。手少陽脈所行為經火。《銅人》針二分,灸二七壯。《明堂》灸五壯。《素注》針二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熱病汗不出,肩臂酸重,脅腋痛,四肢不舉,霍亂嘔吐,口噤不開,暴喑不能言,心悶不已,卒心痛,鬼擊,傷寒結胸, 瘡疥癬,婦人妊脈不通,產後血暈,不省人事
[會宗]∶腕後三寸,空中一寸。《銅人》灸七壯。《明堂》灸五壯,禁針。
主五癇
[三陽絡](一名過門)∶臂上大交脈,支溝上一寸。《銅人》灸七壯。《明堂》主暴喑啞,耳聾,嗜臥,四肢不欲動搖。
[四瀆]∶在肘前五寸,外廉陷中。《銅人》灸三壯,針六分,留七呼。
主暴氣耳聾,下齒齲痛。
[天井]∶肘外大骨後,肘上一寸,輔骨上兩筋叉骨罅中,屈肘拱胸取之。甄權雲∶曲肘後一寸,叉手按膝頭取之。手少陽三焦脈所入為合土。三焦實瀉之。《素注》針一寸,留七呼。
《銅人》灸三壯,《明堂》灸五壯,針二分。
主心胸痛,咳嗽上氣,短氣不得語,唾膿,不嗜食,寒熱淒淒不得臥,驚悸,螈,癲疾,五癇,風痹,耳聾嗌腫,喉痹汗出,目銳 痛,頰腫痛,耳後 臂肘痛,捉物不得,嗜臥,撲傷腰髖疼,振寒頸項痛,大風默默不知所痛,悲傷不樂,香港腳上攻。
[清冷淵]∶肘上二寸,伸肘舉臂取之。《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肩痹痛,臂 不能舉,不能帶衣。
[消濼]∶肩下臂外間,腋斜肘分下。《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明堂》針六分。《素注》針五分。
主風痹,頸項急,腫痛寒熱,頭痛,癲疾。
[ 會](一名 交)∶肩前廉,去肩頭三寸宛宛中。手少陽、陽維之會。《素注》針五分,灸五壯。《銅人》主臂痛酸無力,痛不能舉,寒熱,肩腫引胛中痛,項癭氣瘤。
[肩 ]∶肩端 上陷中,斜舉臂取之。《銅人》針七分,灸三壯。《明堂》灸主臂痛,肩重不能舉。
[天 ]∶肩缺盆中,上毖骨際陷中央,須缺盆陷處,上有空,起肉上是穴。手足。《銅人》針八分,灸三壯。當缺盆陷上突起肉上針之,若誤針陷處,傷人五髒氣,令主胸中煩悶,肩臂酸疼,缺盆中痛,汗不出,胸中煩滿,頸項急,寒熱。
[天牖]∶頸大筋外缺盆上,天容後,天柱前,完骨下,發際上。《銅人》針一寸,留七呼,不宜補,不宜灸。灸即令人麵腫眼合。先取 ,後取天容、天池,即瘥;若不針 ,即難療。《明堂》針五分,得氣即瀉,瀉盡更留三呼,瀉三吸,不宜補。《素注》、《下經》灸三壯。《資生》雲∶宜灸一壯、三壯。
主暴聾氣,目不明,耳不聰,夜夢顛倒,麵青黃無顏色,頭風麵腫,項強不得回顧,目
[翳風]∶耳後尖角陷中,按之引耳中痛。《針經》先以銅錢二十文,令患人咬之,尋取穴中。手足少陽之會。《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七分,灸七壯。《明堂》灸三壯。針灸俱令人咬錢,令口開。
主耳鳴、耳聾,口眼 斜,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口吃,牙車急,小兒喜欠。
[ 脈](一名資脈)∶耳本後雞足青絡脈。《銅人》刺出血如豆汁,不宜多出。
針一分,灸三壯。
主頭風耳鳴,小兒驚癇螈 ,嘔吐,泄利無時,驚恐,眵瞢目睛不明。
[顱息]∶耳後間青絡脈中。《銅人》灸七壯,禁針。《明堂》灸三壯,針一分,不得多出血,主耳鳴痛,喘息,小兒嘔吐涎沫,螈 發癇,胸脅相引,身熱頭痛,不得臥,耳腫及
[角孫]∶耳廓中間,開口有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銅人》灸三壯。《明堂》針八分。
主目生翳膚,齒齦腫,唇吻強,齒牙不能嚼物,齲齒,頭項強。
[絲竹空](一名目 )∶眉後陷中,手足少陽脈氣所發。《素注》針三分,留六呼。《銅人》禁灸,灸之不幸,使人目小及盲。針三分,留三呼主目眩頭痛,視物kt kt 不明,惡風寒,風癇,目戴上不識人,眼睫毛倒,發狂吐涎沫,發即無時,偏正頭痛。
[和 ]∶耳前銳發下橫動脈中是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三脈之會。《銅人》針七分,灸三壯。
主頭重痛,牙車引急,頸頷腫,耳中嘈嘈,鼻涕,麵風寒,鼻準上腫,癰痛,招搖視瞻,螈 ,口 。
[耳門]∶耳前起肉,當耳缺者陷中。《銅人》 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下經》禁灸,病宜灸者,不過三壯。
主耳鳴如蟬聲, 耳膿汁出,耳生瘡,重聽無所聞,齒齲,唇吻強。
【足少陽經穴主治】
《內經》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凡十一髒,皆取決膽也。膽為青腸。又曰∶膽為清淨之府。
諸腑皆傳穢濁,獨膽無所傳道,故曰清淨。虛則目昏,若吐傷膽倒,則視物倒植。
【足少陽經穴主治·足少陽膽經穴歌】
少陽足經瞳子 ,四十四穴行迢迢,聽會、上關、頷厭集,懸顱、懸厘、曲鬢翹,率穀、天衝、浮白次,竅陰、完骨、本神邀,陽白、臨泣、目窗辟,正營、承靈、腦空搖,風池、肩井、淵液部,輒筋、日月、京門標,帶脈、五樞、維道續,居 、環跳、風市招,中瀆、陽關、陽陵穴,陽交、外丘、光明宵,陽輔、懸鍾、丘墟外,足臨泣、地五、俠溪,第四指端竅陰畢(左右八十八穴)。
此一經起於瞳子 ,終於竅陰,取竅陰、俠溪、臨泣、丘墟、陽輔、陽陵泉、與井滎俞原經合也。
脈起目銳 ,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走耳前,至目銳 後;其支者,別目銳 下大迎,合手少陽,抵 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裏,出氣衝,繞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循歧骨內出其端,還貫入爪甲,出三毛。多氣少血,子時氣血注此甲木之腑,在關脈候。是膽病則眉顰口苦,而嘔宿汁,善太息,恐如人捕。實則脈實,精神不守,半夏湯瀉之最良;虛則脈虛,而煩擾不眠,溫膽湯補之卻善。火不下降心膽跳,茯神沉香蜜和丸,送入人參湯;中風癲狂心恐悸,鉛汞朱乳共結成,吞下井花水。咽痛膈壅,硝蠶黛勃蒲腦子,加麝以收功;膽虛臥驚,參柏枸神枳熟地,用酒而有力。清熱寬咽,薄荷宿砂芎片腦;驚心怖膽,人參酸棗乳辰砂。驚神昏亂,記學士之良方;風引痛生,修真人之秘散。膽虛寒而不眠,炒酸棗調煎竹葉;膽實熱而多睡,生棗仁末和薑茶。補用薏苡炒棗仁,瀉須青連柴前胡。溫則薑夏橘紅,涼加竹茹甘菊。柴胡川芎,報使上行而不悖;青皮車前,引經下走以無疑。藥有生熟,貴按脈而取用;劑宜多寡,當隨症以權衡。或厥疾之未瘳,仗針灸以收功。
【足少陽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瞳子 ](一名太陽,一名前關)∶目外去 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三脈之會。《素注》灸三壯,針三分。
主目癢,翳膜白,青盲無見,遠視kt kt ,赤痛淚出多眵 ,內 癢,頭痛,喉閉
[聽會]∶耳微前陷中,上關下一寸,動脈宛宛中,張口得之。《銅人》針三分,留三呼,得氣即瀉,不須補。日灸五壯,止三七壯,十日後根據前報灸主耳鳴耳聾,牙車臼脫,相離一、二寸,牙車急不得嚼物,齒痛惡寒物,狂走螈,恍惚不樂,中風口 斜,手足不隨。
[客主人](一名上關)∶耳前骨上,開口有空,張口取之。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銅人》灸七壯,禁針。《明堂》針一分,得氣即瀉,日灸七壯,至二百壯。《下經》灸十壯。《素注》針三分,留七呼,灸三壯。《素問》禁深刺,深則交脈破,為內漏耳聾,欠而不得kt 。
主唇吻強,口眼偏斜,青盲,眯目kt kt ,惡風寒,牙齒齲,口噤嚼物鳴痛,耳鳴耳聾,螈 沫出,寒熱,痙引骨痛。
[頷厭]∶曲周下,顳 上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銅人》灸三壯,針七分,留七呼,深刺令人耳聾。
主偏頭痛,頭風目眩,驚癇,手卷手腕痛,耳鳴,目無見,目外 急,好嚏,頸痛,曆
[懸顱]∶曲周上,顳 中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三呼。《明堂》針二分,《素注》針七分,留七呼,刺深令人耳無所聞。
主頭痛,牙齒痛,麵膚赤腫,熱病煩滿,汗不出,頭偏痛引目外 赤,身熱,鼻洞濁下不止,傳為鼽,目昏瞢瞑目。
[懸厘]∶曲周上,顳 下廉。手足少陽、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素注》針三分,留七呼。
主麵皮赤腫,頭偏痛,煩心不欲食,中焦客熱,熱病汗不出,目銳 赤痛。
[曲鬢](一名曲發)∶在耳上發際曲隅陷中,鼓頷有空。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明下》灸三壯。
主頷頰腫,引牙車不得開,急痛,口噤不能言,頸項不得回顧,腦兩角痛為巔風,引目
[率穀]∶耳上入發際寸半陷者宛宛中,嚼而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痰氣膈痛,腦兩角強痛,頭重,醉後酒風,皮膚腫,胃寒,飲食煩滿,嘔吐不止。
[天衝]∶耳後發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分。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灸七壯。
《素注》針三分,灸三壯。
主癲疾風痙,牙齦腫,善驚恐,頭痛。
[浮白]耳後入發際一寸。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明堂主足不能行,耳聾耳鳴,齒痛,胸滿不得息,胸痛,頸項癭,癰腫不能言,肩臂不舉,發寒熱,喉痹,咳逆痰沫,耳鳴嘈嘈無所聞。
[竅陰](一名枕骨)∶完骨上,枕骨下,動搖有空。足太陽、手足少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甲乙》針四分,灸五壯。《素注》針三分,灸三壯。
主四肢轉筋,目痛,頭項頷痛引耳嘈嘈,耳鳴無所聞,舌本出血,骨勞,癰疽發曆,手足煩熱,汗不出,舌強脅痛,咳逆喉痹,口中惡苦之。
[完骨]∶耳後入發際四分。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素注》留七呼,灸三壯。《明堂》針二分,灸以年為壯。
主足痿失履不收,牙車急,頰腫,頭麵腫,頸項痛,頭風耳後痛,煩心,小便赤黃,喉痹齒齲,口眼 斜,癲疾。
[本神]∶曲差旁一寸五分,直耳上入發際四分。足少陽、陽維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驚癇吐涎沫,頸項強急痛,目眩,胸相引不得轉側,癲疾嘔吐涎沫,偏風。
[陽白]∶眉上一寸,直瞳子,手足陽明、少陽、陽維五脈之會。《素注》針三分。《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瞳子癢痛,目上視,遠視kt kt ,昏夜無見,目痛目眵,背腠寒栗,重衣不得溫
[臨泣]∶目上,直入發際五分陷中,令患人正睛取穴。足少陽、太陽、陽維之會。
《銅人》針三分,留七呼。
主目眩,目生白翳,目淚,枕骨合顱痛,惡寒鼻塞,驚癇反視,大風,目外 痛,卒中風不識人。
[目窗]∶臨泣後寸半。足少陽、陽維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五壯,三度刺,令人目大明。
主目赤痛,忽頭旋,目kt kt 遠視不明,頭麵浮腫,寒熱汗不出,惡寒。
[正營]∶目窗後寸半,足少陽、陽維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目眩瞑,頭項偏痛,牙齒痛,唇吻急強,齒齲痛。
[承靈]∶正營後一寸五分。灸三壯,禁針。足少陽、陽維之會。主腦風頭痛,惡風寒,鼽衄鼻窒,喘息不利。
[腦空](一名顳 )∶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中。足少陽、陽維之會。《素注》針四分。《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灸三壯。
主勞疾羸瘦,體熱,頸項強不可回顧,頭重痛不可忍,目瞑心悸,發即為癲風,引目眇,鼻痛。
魏武帝患頭風,發即心亂目眩,華佗針腦空立愈。
[風池]∶耳後顳 後,腦空下,發際陷中,按之引於耳中。手足少陽、陽維之會。
《素注》針四分。《明堂》針三分。《銅人》針七分,留七呼,灸七壯。《甲乙》針一寸二分。患大風者,先補後瀉。少可患者,以經取之,留五呼,瀉七吸。灸不及針,日七壯至百壯。
主灑淅寒熱,傷寒溫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頭痛, 瘧,頸項如拔,痛不得回顧。目淚出,欠氣多,鼻鼽衄,目內 赤痛,氣發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腰傴僂引頸筋無力不收,大風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昏危,癭氣。
[肩井](一名膊井)∶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以三指按取,當中指下陷中。手足少陽、足陽明、主中風,氣塞涎上不語,氣逆,婦人難產,墮胎後手足厥逆,針肩井立愈。頭項痛,五勞七傷,臂痛,兩手不得向頭。若針深悶倒,急補足三裏。
[淵液](一名泉液)∶腋下三寸宛宛中,舉臂得之。《銅人》禁灸。《明堂》針三分。不宜灸,灸之令人生腫蝕馬瘍,內潰者死,寒熱者生。
主寒熱,馬刀瘍,胸滿無力,臂不舉。
[輒筋](一名神光,一名膽募)∶腋下三寸複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平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膽之募,足太陽、少陽之會。《銅人》灸三壯,針六分。《素注》針七分。
主胸中暴滿不得臥,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嘔吐宿汁
[日月]∶期門下五分,足太陰、少陽、陽維之會。針七分,灸五壯。
主太息善悲,小腹熱欲走,多唾,言語不正,四肢不收。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監骨下,腰中季肋本俠脊,腎之募。《銅人》灸三壯,針三分,留七呼。
主腸鳴,小腸痛,肩背寒,痙,肩胛內廉痛,腰痛不得俯仰久立,寒熱腹脹引背不得息,水道不利,溺黃,小腹急腫,腸鳴洞泄,髀樞引痛。
[帶脈]∶季肋下一寸八分陷中,臍上二分,兩旁各七寸半。足少陽、帶脈二脈之會。《銅人》針六分,灸五壯。《明堂》灸七壯。
主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婦人小腹痛,裏急後重,螈 ,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五樞]∶帶脈下三寸,水道旁五寸五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銅人》針一寸,灸五壯。《明堂》三壯。
主 癖,大腸膀胱腎餘,男子寒疝,陰卵上入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裏急螈 。
[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足少陽,帶脈之會。《銅人》針八分,留六呼,灸主嘔逆不止,水腫,三焦不調,不嗜食。
[居 ]∶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中。《素注》章門下四寸三分。足少陽、陽蹺之會。《銅人》針八分,留六呼,灸三壯。
主腰引小腹痛,肩引胸臂攣急,手臂不得舉以至肩。
[環跳]∶髀樞中,側臥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搖撼取之。足少陽、太陽之會。《銅人》灸五十壯。《素注》針一寸,留二呼,灸三壯,《指微》雲∶已刺不可搖,恐主冷風濕痹不仁,風疹遍身,半身不遂,腰胯痛蹇,膝不得轉側伸縮。
仁壽宮患香港腳偏風,甄權奉 針環跳、陽陵泉,陽輔、巨虛下廉而能起行。
環跳穴痛,恐生附骨疽。
[風市]∶膝上外廉兩筋中,以手著腿,中指盡處是。針五分,灸五壯。
主中風
[中瀆]∶髀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足少陽絡,別走厥陰。《銅人》灸五壯,針五分,留七呼。
主寒氣客於分肉間,攻痛上下,筋痹不仁。
[陽關]∶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銅人》針五分,禁灸。
主風痹不仁,膝痛不可屈伸。
[陽陵泉]∶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蹲坐取之。足少陽所入為合土。《難經》曰疏曰∶筋病治此。《銅人》針六分,留十呼,得氣即瀉。又宜灸留針,日灸七壯,至七七壯。《素注》灸三主膝伸不得屈,髀樞膝骨冷痹,香港腳,膝股內外廉不仁,偏風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苦嗌仲介然,頭麵腫,足筋攣。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 )∶足外踝上七寸,斜屬三陽分肉之間,陽維之。《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痹,麵腫,寒痹,膝 不收。
[外丘]∶外踝上七寸,少陽所生。《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胸脹滿,膚痛痿痹,頸項痛,惡風寒, 犬傷毒不出,發寒熱,速以三壯艾,可灸所齧處,及足少陽絡。癲疾,小兒龜胸。
[光明]∶外踝上五寸。足少陽之絡,別走厥陰。《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明下》灸七壯。
主婬濼,脛酸 疼,不能久立,熱病汗不出,卒狂。與陽輔療法同,虛則痿 ,坐不能起,補之。實則足 熱膝痛,身體不仁,善齧頰,瀉之。
[陽輔](一名分肉)∶足外踝上四寸,輔骨前,絕骨端三分,去丘墟七寸,足少陽所行為經火。膽實瀉之。《素注》針三分。又曰∶針七分,留十呼。《銅人》灸三壯,針五分,留七呼。
主腰溶溶如坐水中,膝下浮腫,筋攣。百節酸痛,實無所知。諸節盡痛,痛無常處。
腋下腫痿,喉痹,馬刀挾癭,膝 酸,風痹不仁,厥逆,口苦太息,心脅痛,麵塵,頭角頷痛,目銳 痛,缺盆中腫痛,汗出振寒,瘧、胸中、脅、肋、髀、膝外至絕骨外踝前痛,善潔麵青。
[懸鍾](一名絕骨)∶足外踝上三寸動脈中,尋摸尖骨者是。足三陽之大絡。按之陽明絡絕,乃取之。《難經》曰∶髓會絕骨。疏曰∶髓病治此。袁氏曰∶足能健步,以髓會絕骨也。《銅人》針六分,留七呼,灸五壯。《指微》雲∶斜入針二寸許,灸七壯主心腹脹滿,胃中熱,不嗜食,香港腳,膝 痛,筋骨攣痛足不收,逆氣,虛勞寒損,憂恚,心中咳逆,泄注,喉痹,頸項強,腸痔瘀血,陰急,鼻衄,腦疽,大小便澀,鼻中幹,煩滿狂易,中風手足不隨。
[丘墟]∶足外踝下從前陷中骨縫中,去臨泣三寸。又俠溪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足少陽所過為原。膽虛實皆拔之。《銅人》灸三壯。《素注》針五分,留七呼。
主胸脅滿痛不得息,久瘧振寒,腋下腫,痿厥坐不能起,髀樞中痛,目生翳膜,腿酸,轉筋,卒疝,小腹堅,寒熱頸腫,腰胯痛,太息。
[臨泣]∶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去俠溪一寸五分。足少陽所注為俞木。《甲乙》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
主胸中滿,缺盆中及腋下馬刀瘍 ,善齧頰,天牖中腫、婬濼, 酸,目眩,枕骨合顱痛,灑淅振寒,心痛,周痹。痛無常處,厥逆氣喘不能行, 瘧日發,婦人月事不利,季脅支滿,乳癰。
[地五會]∶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去俠溪一寸。《銅人》針一分,禁灸。
主腋痛,內損唾血,足外無膏澤,乳癰。
[俠溪]∶足小趾次指歧骨間,本節前陷中。足少陽所溜為滎水。膽實則瀉之。《素注》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主胸脅支滿,寒熱傷寒,熱病汗不出,目外 赤,目眩,頰頷腫,耳聾,胸中痛不可轉側,痛無常處。
[竅陰]∶足小趾次趾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少陽所出為井金。《素注》針一分,留一呼。《甲乙》留三呼,灸三壯。
主脅痛,咳逆不得息,手足煩熱,汗不出,轉筋,癰疽,頭痛心煩,喉痹,舌強口幹,肘不可舉,卒聾,魘夢,目痛,小 痛。
【足厥陰經穴主治】
《內經》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故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數八,其臭臊,其液泣。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知,玄生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髒為肝。
在色為蒼,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誌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卒勝酸。
【足厥陰經穴主治·足厥陰肝經穴歌】
一十三穴足厥陰,大敦、行間、太衝侵,中封、蠡溝、中都近,膝關、曲泉、陰包臨,五裏、陰廉、羊矢穴,章門常對期門深(二十六穴)。
此一經起於大敦,終於期門。取大敦、行間、太衝、中封、曲泉,與井滎俞經合也。
脈起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 內廉,循股,入陰中,環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係,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係下頰裏,環唇內;其支者,複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多血少氣,醜時氣血注此。
乙木之髒,脈在左關。是肝實則脈實,兩脅痛而目 腫痛;虛則脈虛,七葉薄而汪汪昏淚。資心火以補肝虛,抑陽光而瀉本實。故味辛補而酸瀉,氣涼瀉而溫補。薑橘細辛補之宜,芎芍大黃瀉之可。目勝離婁,君神曲而佐磁石;手開瞽盲,搗羊肝以丸連未。氣疼兩脅,君枳實芍藥參芎;痰攻雙臂,施木草橘半附苓。右脅脹痛,桂心枳殼草薑黃;左脅刺痛,粉草川芎和枳實。悲怒傷肝雙脅痛,芎辛枳梗,防風幹葛草薑煎;風寒撼水囊莖痛,茴香烏藥,青橘良薑調酒飲。疝本肝經,何藥可療?附子山梔力最高,全蠍玄胡功不小。上燥下寒,梅膏搗丸歸鹿;頭痛氣厥,烏藥末細川芎。寒濕腳痹踏椒囊,風熱膝痛煎柏術。欲上行引經柴胡川芎;下行須要去穣青皮。溫則木香肉桂,涼則菊花車前。補用阿膠酸棗仁,瀉用柴前犀牛角。勿膠柱而鼓瑟,當加減以隨宜。
《導引本經》肝以眼為穴,人眠則血歸肝,眼受之而能視也。夫眠乃無名惑複之火,不可縱之使眠,亦不可不眠。若膽虛寒不眠,則精神困倦,誌慮不安;肝實熱眠過多,則慧鏡生塵,善根埋滅,皆非調肝膽,伏睡魔之道也。舉其要而言,勿嗔怒,勿晝寢,睡其形而不睡其神是也。蓋睡之精,乃身之靈,人能少睡,則主翁惺惺,智識明淨,不惟神氣清爽,夢寐亦安也,若貪眠則心中血潮,元神離舍,不惟雲掩性天,神亦隨境昏迷。三豐有雲∶捉取夢中之夢,搜求玄上之玄,自從識得娘生麵,笑指蓬萊在目前。此之謂也。《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發緩形,以使誌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此又不可不知。
【足厥陰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大敦]∶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足厥陰肝脈所出為井木。《銅人》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五淋,卒疝七疝,小便數遺不禁,陰頭中痛,汗出,陰上入小腹,陰偏大,腹臍中痛,悒悒不樂,病左取右,病右取左。腹脹腫病,小腹痛,中熱喜寐,屍厥狀如死人,婦人血崩不止,陰挺出,陰中痛。
[行間]∶足大趾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肝脈所溜為滎火。肝實則瀉之。《素注》針三分。《銅人》灸三壯,針六分,留十呼。
主嘔逆,洞泄,遺溺癃閉,消渴嗜飲,善怒,四肢滿,轉筋,胸脅痛,小腹腫,咳逆嘔血,莖中痛,腰疼不可俯仰,腹中脹,小腸氣,肝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口,癲疾,短氣,四肢逆冷,嗌幹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太息,便溺難,七疝寒疝,中風,肝積肥氣,發 瘧,婦人小腹腫,麵塵脫色,經血過多不止,崩中,小兒急驚
[太衝]∶足大趾本節後二寸。或雲一寸半內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肝脈所注為俞土。《素問》女子二七,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又診病患太衝脈有無可以決死生。《銅人》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心痛脈弦,馬黃,瘟疫,肩腫吻傷,虛勞浮腫,腰引小腹痛,兩丸騫縮,溏泄,遺溺,陰痛,麵目蒼色,胸脅支滿,足寒、肝心痛,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大便難,便血,小便淋,小腸疝氣痛, 疝,小便不利,嘔血嘔逆,發寒,嗌幹善渴,肘腫,內踝前痛,婬濼, 酸,腋下馬刀瘍 ,唇腫,女子漏下不止,小兒卒疝。
[中封](一名懸泉)∶足內踝骨前一寸,筋裏宛宛中。《素注》一寸半,仰足取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陰肝脈所行為經金。《銅人》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 瘧,色蒼蒼,發振寒,小腹腫痛,食怏怏繞臍痛,五淋不得小便,足厥冷,身黃有微熱,不嗜食,身體不仁,寒疝,腰中痛,或身微熱,痿厥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
[蠡溝](一名交儀)∶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銅人》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下經》灸七壯。
主疝痛,小腹脹滿,暴痛如癃閉,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悒悒不樂,咽中悶如有息肉,背拘急不可俯仰,小便不利,臍下積氣如石,足脛寒酸,屈伸難,女子赤白帶下,月水不調,氣逆則睾丸卒痛,實則挺長,瀉之;虛則暴癢,補之。
[中都](一名中 )∶內踝上七寸, 骨中,與少陰相直。《銅人》針三分,灸五主腸 , 疝,小腹痛不能行立,脛寒,婦人崩中,產後惡露不絕。
[膝關]∶犢鼻下二寸旁陷中。《銅人》針四分,灸五壯。
主風痹,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咽喉中痛。
[曲泉]∶膝股上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之。足厥陰肝脈所入為合水。肝虛則補之。《銅人》針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主 疝,陰股痛,小便難,腹脅支滿,癃閉,少氣,泄利,四肢不舉,實則身目眩痛,汗不出,目kt kt ,膝關痛,筋攣不可屈伸,發狂,衄血下血,喘呼,小腹痛引咽喉,房勞失精,身體極痛,泄水下痢膿血,陰腫,陰莖痛, 腫,膝脛冷疼,女子血瘕,按之如湯浸股內,小腹腫,陰挺出,陰癢。
[陰包]∶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下經》針七分。
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難,遺溺,婦人月水不調。
[五裏]∶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銅人》針六分,灸五壯。
主腹中滿,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
[陰廉]∶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銅人》針八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婦人絕產,若未經生產者,灸三壯,即有子。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脅 )∶大橫外,直季脅肋端,當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又雲∶肘尖盡處是穴。脾之募。足少陽厥陰之會。《難經》曰∶髒會章門。疏曰∶髒病治此。《銅人》針六分,灸百壯。《明堂》日七壯,止五百壯。《素注》針八分,留六呼,灸主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幹,不嗜食,胸脅痛支滿,喘息,心痛而嘔,吐逆,飲食卻出,腰痛不得轉側,腰脊冷疼,溺多白濁,傷飽身黃瘦,賁豚積聚,腹腫如鼓,脊強,四肢懈惰,善恐,少氣厥逆,肩臂不舉。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太陰、陽明、不下,取三裏、章門、中脘。
魏士 妻徐病疝,自臍下上至於心皆脹滿,嘔吐煩悶,不進飲食。滑伯仁曰∶此寒在下廉,為灸章門、氣海。
[期門]∶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又曰∶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肝之募。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銅人》針四分,灸五壯。
主胸中煩熱,賁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泄利,腹堅硬,大喘不得安臥,脅下積氣,傷寒心切痛,喜嘔酸,食飲不下,食後吐水,胸脅痛支滿,男子婦人血結胸滿,麵赤火燥,口幹消渴,胸中痛不可忍。傷寒過經不解,熱入血室,男子則由陽明而傷,下血譫語,婦人月水適來,邪乘虛而入,及產後餘疾。
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許學士雲∶小柴胡已遲,當刺期門。針之,如言而愈。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留刺大椎第二行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任脈經穴主治·任脈經穴歌】
任脈三八起陰會,曲骨中極關元銳,石門氣海陰交仍,神闕水分下脘配。建裏中上脘相連,巨闕鳩尾蔽骨下,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宮華蓋璿璣夜,天突結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漿舍(二十四穴)。
此經不取井滎俞合也。
脈起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陰之分,譬猶水也,而任脈則為之總會,故名曰陰脈之海焉。用藥當分男女,月事多主衝任,是任之為言妊也。乃夫人生養之本,調攝之源,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但在僧道,不明此脈,各執所尚,禁食、禁足、禁語、斷臂、燃指、燒身,枯坐而亡,良可悲夫!間有存中黃一事,而待神氣凝聚者;有運三華五氣之精,而洗骨伐毛者;有搬運周天火候者;有日運臍,夜運泥丸煉體者;有呼九靈,注三精而歸靈府者;有倒鬥柄而運化機者;有默朝上帝者;有服氣吞霞者;有閉息存神者;有采煉日精月華者;有吐納導引者;有單運氣行火候者;有投胎奪舍者;有旁門九品漸法三乘者,種種不同,豈離任督。蓋明任督以保其身,亦猶明君能愛民以安其國也。民斃國亡,任衰身謝,是以上人哲士,先根據前注,導引各經,調養純熟,即仙家之能築基是也。然後掃除妄念,以靜定為基本,而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握固內守,注意玄關,頃刻水中火發,雪裏花開,兩腎如湯煎,膀胱似火熱,任督猶車輪,四肢若山石,一飲之間,天機自動,於是輕輕然運,默默然舉,微以意定,則金水自然混融,水火自然升降,如桔槔之呼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於黃庭之中。此采鉛投汞之真秘,子不揣鄙陋,掃卻旁蹊曲徑,指出一條大路,使人人可行也。到此之時,意不可散,意散則丹不成矣。紫陽真人曰∶真汞生於離,其用卻在坎, 女過南園,手持玉橄欖。正此謂也。日日行之無間斷,無毫發之差,如是煉之一刻,則一刻之周天;煉之一時,則一時之周天;煉之一日,則一日之周天;煉之百日,則百日之周天,謂之立基。煉之十月,謂之胎仙。功夫至此,身心混沌,與虛空等,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之為氣,氣之為神,不規中而自規中,不胎息而自胎息,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虛室生白,黑地引針,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也。至於六害不除,十少不存,五要不調,雖為小節之常,終為大道之累。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屏虛妄,六曰除嫉妒,六者有一,衛生之道遠,而未見其有得也。雖心希妙理,口念真經,咀嚼英華,呼吸景象,不能補其失也。何名十少?一曰少思,二曰少念,三曰少笑,四曰少言,五曰少飲,六曰少怒,七曰少樂,八曰少愁,九曰少好,十曰少機。夫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肺腑翻,多言則氣血虛耗,多飲則傷神損壽,多怒則腠理奔浮,多樂則心神邪蕩,多愁則頭麵焦枯,多好則誌氣潰散,多機則誌慮沉迷。茲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蝕人之性,猛於豺野狼也。衛生者,戒之哉!
【任脈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會陰](一名屏翳)∶兩陰間、任、督、衝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衝由會陰而行足少主陰汗,陰頭痛,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男子陰端寒衝心,竅中熱,皮疼痛,穀道瘙癢,久痔相通,女子經水不通,陰門腫痛。卒死者,針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拖出水,針補,尿屎出則活,餘不可針。
[曲骨]∶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應手。足厥陰、任脈之會。《銅人》灸七壯、至七七壯。針二寸。《素注》針六分,留七呼。又雲∶針一寸。
主失精,五髒虛弱,虛乏冷極,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 疝,小腹痛,婦人赤白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關元下一寸,臍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銅人》針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百壯,至三百壯止。《明堂》灸不及針,日三主冷氣積聚,時上衝心,腹中熱,臍下結塊,賁豚搶心,陰汗水腫,陽氣虛憊,小便頻數,失精絕子,疝瘕,婦人產後惡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調,血結成塊,子門腫痛不端,小腹苦寒,陰癢而熱,陰痛,恍惚屍厥,饑不能食,臨經行房羸瘦,寒熱,轉脬不得尿,婦人斷緒,四度針即有子。
[關元]∶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下紀者,關元也。《素注》針一寸二分,留七呼,灸七壯。又雲∶針二寸。《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百壯,止三百壯。《明堂》娠婦禁針,若針而落胎,胎多不出,針外昆侖立出。
主積冷虛乏,臍下絞痛,漸入陰中,發作無時,冷氣結塊痛;寒氣入腹痛,失精白濁,溺血七疝,風眩頭痛,轉脬閉塞,小便不通,黃赤,勞熱,石淋五淋,泄利,賁豚搶心,臍下結血,狀如覆杯,婦人帶下,月經不通,絕嗣不生,胞門閉塞,胎漏下血,產後惡露
[石門](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臍下二寸。三焦募也。《銅人》灸二七壯,止一百壯。《甲乙》針八分,留三呼,得氣即瀉,《千金》針五分。《下經》灸七壯。《素注》針六分,留七呼,婦人禁針、禁灸,犯之絕子。
主傷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陰囊入小腹,賁豚搶心,腹痛堅硬,卒疝繞臍,氣淋血淋,小便黃,嘔吐血不食穀,穀不化,水腫,水氣行皮膚,小腹皮敦敦然,氣滿,婦人因產惡露不止,結成塊,崩中漏下。
[氣海](一名脖 ,一名下盲)∶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銅人》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之。可灸百壯。《明下》灸七壯。
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腫,氣喘心下痛,冷病麵赤,髒虛氣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肌體羸瘦,四肢力弱,賁豚七疝,小腸膀胱腎餘, 瘕結塊,狀如覆杯,腹暴脹,按之不下,臍下冷氣痛,中惡脫陽欲死,陰症卵縮,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婦人臨經行房羸瘦,崩中,赤白帶下,月事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繞臍 痛,閃著腰痛,小兒遺尿。
浦江鄭義宗患滯下昏仆,目上視,溲注汗泄,脈大,此陰虛陽暴絕,得之病後酒色。丹溪為灸氣海漸蘇,服人參膏數斤愈。
[陰交](一名橫戶)∶臍下一寸,當膀胱上際。三焦之募,任脈、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灸百壯。《明堂》灸不及針,日三七壯,止百壯。
主氣痛如刀攪,腹 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疝痛,陰汗濕癢,腰膝拘攣,臍下熱,鬼擊,鼻出血,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絕子、陰癢,賁豚上腹,小兒陷囟。
[神闕](一名氣舍)∶當臍中。《素注》禁針,針之使人臍中惡瘍潰,屎出者死。灸三壯。《銅人》灸百壯。
主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敗髒腑,泄利不止,水腫鼓脹,腸鳴狀如流水聲,腹痛繞臍,小兒奶利不絕,脫肛,風癇,角弓反張。
徐平仲中風不蘇。桃源簿為灸臍中百壯始蘇,不起,再灸百壯。
[水分](一名分水)∶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素注》針一寸。《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水病灸大良。又雲∶禁針。針之主水病,腹堅腫如鼓,轉筋,不嗜食,腸胃虛脹,繞臍痛衝心,腰脊急強,腸鳴狀如雷聲,上衝心,鬼擊,鼻出血,小兒陷囟。
[下脘]∶建裏下一寸,臍上二寸,穴當胃下口,小腸上口,水穀於是入焉。足太陰、任脈之會。《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二七壯,止二百壯。
主臍下厥氣動,腹堅硬,胃脹,羸瘦,腹痛,六腑氣寒,穀不轉化,不嗜食,小便赤,痞塊連臍上厥氣動,日漸瘦,脈厥動,翻胃。
[建裏]∶中脘下一寸,臍上三寸。《銅人》針五分,留十呼,灸五壯。《明堂》針一寸二分。
主腹脹,身腫,心痛,上氣,腸中疼,嘔逆,不嗜食。
[中脘](一名太倉)∶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胃之募也。《難經》曰∶腑會中脘。疏曰∶腑病治此。《銅人》針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二七壯,止二百壯。《明堂》日灸二七壯,止四百壯。《素注》針一寸二分,灸七壯。
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脹,中惡,脾疼,飲食不進,翻胃,赤白痢,寒癖,氣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脹,麵色萎黃,天行傷寒熱不已,溫瘧先腹痛,先瀉,霍亂,瀉出不知,食飲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發噎。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三裏、章門、中脘。又曰∶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引導之。
[上脘](一名胃脘)∶巨闕下一寸,臍上五寸。上脘、中脘屬胃、絡脾。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素注》、《銅人》針八分,先補後瀉。風癇熱病,先瀉後補,立愈。日灸二七壯,至百壯,未愈倍之。《明下》灸三壯。
主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腹 刺痛,霍亂吐利,腹痛,身熱,汗不出,翻胃嘔吐食不下,腹脹氣滿,心忪驚悸,時嘔血,痰多吐涎,賁豚,伏梁,二蟲,卒心痛,風癇,熱病,馬黃黃膽,積聚堅大如盤,虛勞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巨闕]∶鳩尾下一寸,心之募。《銅人》針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七壯,主上氣咳逆,胸滿短氣,背痛胸痛,痞塞,數種心痛,冷痛,蛔蟲痛,蠱毒貓鬼,胸中痰飲,先心痛,先吐,霍亂不識人,驚悸,腹脹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傷寒煩心,喜嘔發狂,少氣腹痛,黃膽,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脹噫,煩熱,膈中不利,五髒氣相幹,卒心痛,屍厥。妊娠子上衝心昏悶,刺巨闕,下針令人立蘇不悶,次補合穀,瀉三陰交,胎應針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有針痕,頂母心向前,人中有針痕,向後枕骨有針按《十四經發揮》雲∶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遭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是心在膈上也。難產之婦,若子上衝,至膈則止。況兒腹中又有衣胞裹之,豈能破膈掬心哉?心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不容小有所犯,豈有被衝掬而不死哉?蓋以其上衝近心,故雲爾。如胃脘痛,曰心痛之類是也。學人,不可以辭害意。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 kt )∶在兩歧骨下一寸。曰鳩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任脈之別。《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少心力,大妙手方針,不然針取氣多,令人夭。針三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灸三壯。《素注》不可刺灸。
主息賁,熱病,偏頭痛引目外 ,噫喘,喉鳴,胸滿咳嘔,喉痹咽腫,水漿不下,癲癇狂走,不擇言語,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咳唾血,心驚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勞,短氣少又《靈樞經》雲∶膏之原,出於鳩尾。
[中庭]∶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明堂》灸三壯。
主胸脅支滿,噎塞,食飲不下,嘔吐食出,小兒嘔奶。
[膻中](一名元見)∶玉堂下一寸六分,橫量兩乳間陷中,仰而取之。
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難經》曰∶氣會膻中。疏曰∶氣病治此。灸五壯。《明堂》灸七壯,止二七壯,禁針。
主上氣短氣,咳逆,噎氣,鬲氣,喉鳴喘嗽,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風痛,咳嗽、肺癰唾膿,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
玉堂(一名玉英)∶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主胸膺疼痛,心煩咳逆,上氣,胸滿不得息,喘急,嘔吐寒痰。
[紫宮]∶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麵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明下》灸主胸脅支滿,胸膺骨痛,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咳逆吐血,唾如白膠。
[華蓋]∶璿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麵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下》主喘急上氣,咳逆哮嗽,喉痹咽腫,水漿不下,胸脅支滿痛。
[璿璣]∶天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主胸脅支滿痛,咳逆上氣,喉鳴喘不能言,喉痹咽癰,水漿不下,胃中有積。
[天突](一名天瞿)∶在頸結喉下四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銅人》針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亦得,不及針。若下針當直下,不得低手即五髒之氣,傷人短壽。《明堂》灸五壯,針一分。《素注》針一寸,留七呼,灸三壯。
主麵皮熱,上氣咳逆,氣暴喘,咽腫咽冷,聲破,喉中生瘡,喉猜猜喀膿血,喑不能言,身寒熱,頸腫,哮喘,喉中翕翕如水雞聲,胸中氣梗梗,俠舌縫青脈,舌下急,心與背相控而痛,五噎,黃膽,醋心,多唾,嘔吐,癭瘤。
許氏曰∶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後良久,先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然後覺氣流行,入腰背腎堂間為四效矣。
[廉泉](一名舌本)∶頸下結喉上中央,仰麵取之。陰維、任脈之會。《素注》低針取之,針一寸,留七呼。《銅人》灸三壯,針三分,得氣即瀉,《明堂》針二分。
主咳嗽上氣,喘息,嘔沫,舌下腫難言,舌根縮急不食,舌縱涎出,口瘡。
[承漿](一名懸漿)∶唇棱下陷中,開口取之。大腸脈、胃脈、督脈、任脈之會。
《素注》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銅人》灸七壯,止七七壯。《明堂》針三分,得氣即瀉,留三呼,徐徐引氣而出。日灸七壯,過七七停四五日後,灸七七壯。若一向不灸,恐足陽明脈斷,其病不愈,停息複灸,令血脈通宣,其病立愈。
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 斜,麵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暴喑不能言。
【督脈經穴主治·督脈經穴歌】
督脈中行二十七,長強、腰俞、陽關密,命門、懸樞接脊中,筋縮、至陽、靈台逸,頂、囟會、上星圓,神庭、素 、水溝窟,兌端開口唇中央,齦交唇內任督畢(二十七穴)。
此經不取井滎俞合也。
脈起下極之 ,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陽之分,譬猶水也,而督脈則為之都綱,故名曰海焉。用藥難拘定法,針灸貴要知任督二脈一功,先將四門外閉,兩目內觀。默想黍米之珠,權作黃庭之主。卻乃徐徐咽氣一口,緩緩納入丹田。衝起命門,引督脈過尾閭,而上升泥丸;追動性元,引任脈降樓,而下返氣海。二脈上下,旋轉如圓;前降後升,絡繹不絕。心如止水,身似空壺,即將穀道輕提,鼻息漸閉。倘或氣急,徐徐咽之;若仍神昏,勤加注想。意倦放參。久而行之,關竅自開,脈絡流通,百病不作。廣成子曰∶丹灶河車休 。此之謂也。督任原是通真路,丹經設作許多言,予今指出玄機理,但願人人壽萬年!
【督脈經穴主治·考正穴法】
[長強](一名氣之陰邪,一名橛骨)∶脊 骨端計三分,伏地取之。足少陰、少陽之會。督脈絡,別走任脈。《銅人》針三分,轉針以大痛為度。灸不及針,日灸三十壯,止二百壯,此痔根本。《甲乙》針二分,留七呼。《明堂》灸五壯。
主腸風下血,久痔 ,腰脊痛、狂病,大小便難,頭重,洞泄,五淋,疳蝕下部,小兒囟陷,驚癇螈 ,嘔血,驚恐失精,瞻視不正。慎冷食,房勞。
[腰 ](一名背解,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腰戶)∶二十一椎下宛宛中,以挺身伏地舒身,兩手相重支額,縱四體後,乃取其穴。《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七壯,至七七壯。慎房勞、舉重強力。《明堂》主腰 腰脊痛,不得俯仰,溫瘧汗不出,足痹不仁,傷寒四肢熱不已,婦人月水閉,溺
[陽關]∶十六椎下,坐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膝外不可屈伸,風痹不仁,筋攣不行。
[命門](一名屬累)∶十四椎下,伏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
主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寒熱 瘧,腰脊相引痛,骨蒸五髒熱,小兒發癇,張口搖頭,身反折角弓。
[懸樞]∶十三椎下,伏而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腰脊強不得屈伸,積氣上下行,水穀不化,下利,腹中留積。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十一椎下,俯而取之。
《銅人》針五分,得氣即瀉。禁灸,灸之令人腰傴僂。
主風癇癲邪,黃膽,腹滿,不嗜食,五痔便血,溫病,積聚,下利,小兒脫肛。
[筋縮]∶九椎下,俯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明下》灸七壯。
主癲疾狂走,脊急強,目轉反戴,上視,目瞪,癇病多言,心痛。
[至陽]∶七椎下,俯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三壯。《明下》灸七壯。
主腰脊痛,胃中寒氣,不能食,胸脅支滿,身羸瘦,背中氣上下行,腹中鳴,寒熱解,婬濼脛酸,四肢重痛,少氣難言,卒疰忤,攻心胸。
[靈台]∶六椎下,俯而取之。《銅人》缺治病。見《素問》。今俗灸之,以治氣喘不能臥,火到便愈。禁針。
[神道]∶五椎下,俯而取之。《銅人》灸七七壯,止百壯,禁針。《明下》灸三壯,針五分。《千金》灸五壯。
主傷寒發熱,頭痛,進退往來, 瘧,恍惚,悲愁健忘,驚悸。失欠、牙車蹉,張口不合。小兒風 ,螈 ,可灸七壯。
[身柱]∶三椎下,俯而取之。《銅人》針五分,灸七七壯,止百壯,《明堂》灸五壯。《下經》灸三壯。
主腰脊痛,癲病狂走,螈 ,怒欲殺人。身熱,妄言見鬼,小兒驚癇。
《難經》雲∶治洪長伏三脈。風癇發狂,惡人與火,灸三椎,九椎。
[陶道]∶一椎下,俯而取之。足太陽、督脈之會。《銅人》灸五壯,針五分主 瘧寒熱,灑淅脊強,煩滿,汗不出,頭重,目瞑,螈 ,恍惚不樂。
[大椎]∶一椎上,陷者宛宛中。手足三陽、督脈之會。《銅人》針五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以年為壯。
主肺脹脅滿,嘔吐上氣,五勞七傷,乏力,溫瘧 瘧,氣注背膊拘急,頸項強不得回顧,風勞食氣、骨熱,前板齒燥。
仲景曰∶太陽與少陽並病,頸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
[啞門](一名舌厭,一名舌橫,一名喑門)∶項後入發際五分,項中央宛宛中,仰頭取之。督脈,陽維之會。入係舌本。《素注》針四分;《銅人》針二分,可繞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瀉盡更留針取之。
主舌急不語,重舌,諸陽熱氣盛,衄血不止,寒熱風啞,脊強反折,螈 癲疾,頭重
[風府](一名舌本)∶項後入發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銅人》針三分,禁灸,灸之使人失音。《明堂》針四分,留三呼。《素注》針四分。
主中風,舌緩不語,振寒汗出,身重惡寒,頭痛,項急不得回顧,偏風半身不遂,鼻衄,咽喉腫痛,傷寒狂走欲自殺,目妄視。頭中百病,馬黃黃膽。
瘧論曰∶邪客於風府,循膂而下。衛氣一日夜大會於風府,明日日下一節,故其作晏。
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故日作益晏也。
昔魏武帝患傷風項急,華佗治此穴得效。
[腦戶](一名合顱)∶枕骨上,強間後一寸半。足太陽、督脈之會。《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啞。《明堂》針三分。《素注》針四分。《素問》刺腦戶主麵赤目黃,麵痛,頭重腫痛,癭瘤。此穴針灸俱不宜。
[強間](一名大羽)∶後頂後一寸半。《銅人》針二分,灸七壯。《明堂》灸五壯主頭痛目眩。腦旋煩心,嘔吐涎沫。項強左右不得回顧,狂走不臥。
[後頂](一名交衝)∶百會後一寸半,枕骨上。《銅人》灸五壯,針二分,《明堂》針四分。《素注》針三分。
主頭項強急,惡風寒,風眩,目kt kt ,額顱上痛,曆節汗出,狂走癲疾不臥,癇發螈,頭偏痛。
[百會](一名三陽,一名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直兩耳尖。性理北溪陳氏曰∶略退些子,猶天之極星居北。手足三陽,督脈之會。《素注》針二分。《銅人》灸七壯,止七七壯。
凡灸頭頂,不得過七壯,緣頭頂皮薄,灸不宜多。針二分,得氣即瀉。又《素注》針四分。
主頭風中風,言語謇澀,口噤不開,偏風半身不遂,心煩悶,驚悸健忘,忘前失後,心神恍惚,無心力, 瘧,脫肛,風癇,青風,心風,角弓反張,羊鳴多哭,語言不擇,發時即死,吐沫,汗出而嘔,飲酒麵赤,腦重鼻塞,頭痛目眩,食無味,百病皆治。
虢太子屍厥,扁鵲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唐高宗頭痛,秦鳴鶴曰∶宜刺百會出血。
武後曰∶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立愈。
[前頂]∶囟會後一寸半,骨間陷中。《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止七七壯。《主頭風目眩,麵赤腫,水腫,小兒驚癇,螈 ,發即無時,鼻多清涕,頂腫痛。
[囟會]∶上星後一寸陷中。《銅人》灸二七壯,至七七壯。初灸不痛,病去即痛,痛止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漸退,七日頓愈。針二分,留三呼,得氣即瀉。八歲以下不可針,緣囟門未合,刺之恐傷其骨,令人夭。《素注》針四分。
主腦虛冷,或飲酒過多,腦疼如破,衄血,麵赤暴腫,頭皮腫。生白屑風,頭眩,顏青目眩,鼻塞不聞香臭,驚悸目戴上不識人。
[上星](一名神堂)∶神庭後,入發際一寸陷中,容豆。《素注》針三分,留六呼,灸五壯。《銅人》灸七壯。以細三棱針,宣泄諸陽熱氣,無主麵赤腫,頭風,頭皮腫,麵虛,鼻中息肉,鼻塞頭痛, 瘧振寒,熱病汗不出。目眩,目睛痛,不能遠視。口鼻出血不止。不宜多灸。恐拔氣上,令人目不明。
[神庭]∶直鼻上入發際五分。足太陽、督脈之會。《素注》灸三壯。《銅人》灸二七壯,止七七壯主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角弓反張,吐舌,癲疾風癇,目上視不識人,頭風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淚出。驚悸不得安寢,嘔吐煩滿。寒熱頭痛,喘渴。
岐伯曰∶凡欲療風,勿令灸多。緣風性輕,多即傷,惟宜灸七壯,至三七壯止。張子和曰∶目腫、目翳,針神庭,上星,囟會,前頂,翳者可使立退,腫者可使立消。
[素 ](一名麵正)∶鼻柱上端準頭。此穴諸方闕治。《外台》不宜灸,針一分。《素注》針三分。
主鼻中息肉不消,多涕,生瘡鼻窒,喘息不利,鼻 ,鼽衄。
[水溝](一名人中)∶鼻柱下,溝中央,近鼻孔陷中。督脈、手足陽明之會。《素注》針三分,留六呼,灸三壯。《銅人》針四分,留五呼,得氣即瀉,灸不及針,日灸三壯。《明堂》日灸三壯,至二百壯。《下經》灸五壯。
主消渴,飲水無度,水氣遍身腫。失笑無時,癲癇語不識尊卑,乍哭乍喜,中風口噤,牙關不開。麵腫唇動,狀如蟲行。卒中惡,鬼擊,喘喝,目不可視,黃膽馬黃,瘟疫,通身黃,口 。灸不及針,艾炷小雀糞大。水麵腫,針此一穴,出水盡即愈。
[兌端]∶唇上端。《銅人》針二分,灸三壯。
主癲疾吐沫,小便黃,舌幹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強,齒齦痛,鼻塞,痰涎,口噤鼓頷。炷如大麥。
[齦交]∶唇內齒上齦縫中。任,督,足陽明之會。《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鼻中息肉,蝕瘡,鼻塞不利,額 中痛,頸項強,目淚眵汁,牙疳腫痛,內 赤癢痛,生白翳,麵赤心煩,馬黃黃膽,寒暑瘟疫,小兒麵瘡癬,久不除,點烙亦佳。
【督任要穴(楊氏)】
[督脈]人病脊膂強痛,癲癇,背心熱,狂走,鬼邪、目痛,大椎骨酸疼,斯乃督脈起於下極,並脊上行風府。起於尾閭,而生是病,可刺督脈人中穴。鼻柱下近孔陷中,針四分,灸亦可,不及針,昏暈及癲狂者甚效。
[任脈]人病七疝八瘕,寒溫不調,口舌生瘡,頭項強痛,斯乃任脈起於中極下,上毛,循腹,到關元,直至咽喉天突,過承漿而生是病。可刺任脈承漿穴,在髭間陷中,刺入同身寸三分,灸七壯,止七七壯。
【奇經八脈歌(《醫經國小》)】
督脈起自下極 ,並於脊裏上風府,過腦額鼻入齦交,為陽脈海都綱要。任脈起於中極底,上腹循喉承漿裏,陰脈之海妊所謂。衝脈出胞循脊中,從腹會咽絡口唇,女人成經為血室,脈並少陰之腎經。與任督本於陰會,三脈並起而異行。陽蹺起自足跟裏,循外踝上入風池。陰蹺內踝循喉嗌,本足陰陽脈別支。諸陰交起陰維脈,發足少陰築賓。諸陽會起陽維脈,太陽之 金門穴。帶脈周回季脅間,會於維道足少陽。所謂奇經之八脈,維擊諸經乃順常。
【奇經八脈(《節要》)】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係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係兩目之督脈起於下極之 ,並於脊裏,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其為病也,脊強而厥,凡二十七穴。穴見前。
任脈與衝脈,皆起於胞中,循脊裏,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衝並傷故也。任衝之交脈,不營於唇口,故髭須不生。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至喉咽,屬陰脈之海。其為病也,苦內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凡二十四穴。穴見前。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裏,為經絡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故曰,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其為病也,令人逆氣而裏急。《難經》則曰∶並足陽明之經。以穴考之,足陽明俠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足少陰俠臍左右各一寸而上行。《針經》所載。衝任與督脈,同起於會陰,其在腹也,行乎幽門、通穀、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柱、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陰之分也。然則衝脈,並足少陰之經明矣。
幽門(巨闕旁) 通穀(上脘旁) 陰都(通穀下)
石關(陰注下) 商曲(石關下) 肓俞(商曲下)
中注(肓俞下) 四滿(中注下) 氣穴(四滿下)
大赫(氣穴下) 橫骨(大赫下)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其脈氣所發,正名帶脈,以其回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少陽會於帶脈、五樞、維道,此帶帶脈(季脅下一寸八分) 五樞(帶脈下三寸) 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
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蹺脈,本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蹺脈長八尺。所發之穴,生於申脈,本於仆參, 於附陽,與足少陽會於居 ,又與手陽明會於肩 及巨骨,又與手太陽、陽維會於 俞,又與手足陽明會與地倉及巨 ,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手承泣。凡二十穴。
申脈(外踝下) 仆參(跟骨下) 附陽(外跟上)
居(章門下) 肩 (肩端) 巨骨(肩端)
俞(肩 後甲骨上廉) 地倉(口吻旁)
巨(鼻兩旁) 承泣(目下七分)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其為病也,令人陽緩而陰急。故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穀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陰,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裏,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 ,合於太陽。女子以之為經,男子以之為絡。兩足蹺脈,長八尺,而陰蹺之 在交信,陰蹺病者取此,凡四穴。
照海(足內踝下) 交信(內踝上)
陽維脈者,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若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 於陽交,與手太陽及陽蹺脈會於 俞,又與手少陽會於 會,又與手足少陽會於天 ,又與手足少陽、足陽明會於肩井。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於本神及臨泣、目窗、上至正營,承靈、循於腦空,下至風池,日月;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啞門。其為病也,苦寒熱。凡三十二穴。
金門(足外踝下) 陽交(外踝上) 俞(肩後胛上) 會(肩前廉) 天 (缺盆上)
肩井(肩頭上) 陽白(眉上) 本神(曲差旁) 臨泣(目上) 目窗(臨泣後) 正營(目窗後)
承靈(正營後) 腦空(承靈後) 風池(腦空下) 日月(期門下) 風府 啞門陰維脈者,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若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誌。其脈氣所發,陰維之 ,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其為病也,苦心痛。凡一十二穴。
築賓(內踝上) 腹哀(日月下) 大橫(腹哀下) 府舍(腹結下) 期門(乳下) 天突(結喉下) 廉泉(結喉上)
【十五絡脈歌(《醫經國小》)】
人身絡脈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舉∶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裏,手厥陰絡為內關,手太陽絡支正是,手陽明絡偏曆當,手少陽絡外關位,足太陽絡號飛揚,足陽明絡豐隆記,足少陽絡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寄,足少陰絡名大鍾,足厥陰絡蠡溝配,陽督之絡號長強,陰任之絡為屏翳,脾之大絡為大包,十五絡名君須記。
【十五絡脈穴辨(《醫統》)】
十五絡脈者,十二經之別絡而相通焉者也。其餘三絡,為任督二脈之絡,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灌溉於髒腑者也。《難經》謂三絡為陽蹺、陰蹺二絡,常考之無穴可指。且二蹺亦非十四經之正也。《針灸節要》以為任絡曰尾翳,督絡曰長強,誠得《十四經發揮》之正理,加以脾之大絡曰大包,此合十五絡也。
【十五絡脈(《節要》)】
手太陰之別絡,名曰列缺。起於腕上分間,並太陰之經,直入掌中,散入魚際。其病實則手銳掌熱,瀉之;虛則欠kt ,小便遺數,補之。去腕寸半,別走陽明也。
手少陰之別絡,名曰通裏。去腕一寸,別走太陽,循經入於心中,係舌本,屬目係,實則支膈,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手厥陰之絡,名曰內關。去掌二寸兩筋間,別走少陽,循經上係於心包絡心係。實則心痛,瀉之;虛則頭強,補之。
手太陽之別絡,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別走少陰,其別者,上走肘,絡肩 。實則節弛肘廢,瀉之;虛則生疣,小者如指痂疥,補之。
手陽明之別絡,名曰偏曆。去腕三寸,別走太陰;其別者,上循臂,乘肩 ,上曲頰偏齒;其別者,入耳,合於宗脈。實則齲聾,瀉之;虛則齒寒痹膈,補之。
手少陽之別絡,名曰外關。去腕二寸,外繞臂,注胸中,別走手厥陰。實則肘攣,瀉之;虛則不收,補之。
足太陽之別絡,名曰飛揚。去踝七寸,別走少陰。實則鼽窒,頭背痛,瀉之;虛則鼽衄足少陽之別絡,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跗。實則厥,瀉之;虛則痿,坐不能起,補之。
足陽明之別絡,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別走太陰。其別者,循脛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其病氣逆則喉痹,卒喑,實則狂癲,瀉之;虛則足不收,脛枯,補足太陰之別絡,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厥氣上逆則霍亂。實則腸中切痛,瀉之;虛則鼓脹,補之。
足少陰之別絡,名曰大鍾。當踝後繞跟,別走太陽;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下,外貫腰脊。其病氣逆煩悶,實則閉癃,瀉之;虛則腰痛,補之。
足厥陰之別絡,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經脛上睾,結於莖。其病氣逆則睾腫,卒疝,實則挺長,瀉之;虛則暴癢,補之。
任脈之別絡,名曰屏翳,下鳩尾,散於腹。實則腹皮痛,瀉之;虛則癢搔,補之。
督脈之別絡,名曰長強,俠膂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瀉之;虛則頭重高搖,補之。
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布胸脅,實則身盡痛,瀉之;虛則百節盡皆縱,凡此十五絡者,實則必見,虛則必下,視之不見,求之上下。人經不同,絡脈異所別也。
【十二經筋(《節要》)】
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趾,上結於踝,斜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 ;其別者,結於 外,上 中內廉,與 中並上結於臀,上俠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斜上出於 。其病小指支跟腫痛, 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也。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趾次趾,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 季脅,上走腋前廉,係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 ,支者,結於目 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 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也。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趾,結於跗上,斜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 ,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俠口,合於 ,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趾支脛轉筋,腳跗堅,伏兔轉筋,髀前腫, 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 ,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灸肉;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痹也。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趾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裏,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趾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秋痹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趾支下,並足太陰之筋,斜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陰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俠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螈及,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足厥陰之筋,起於大趾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趾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秋痹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 。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 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之,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為腫者,複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 ,上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中循臂,結於肘,上繞 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係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 ,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 ,結於 ;其支者,繞肩胛,俠脊;直者從肩 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 ;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 ,上結缺盆,下結胸裏,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
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手厥陰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下散前後俠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俠乳裏,結於胸中,循臂下係於臍。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承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名曰季冬痹也。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 , 急不能卒視,治皆如上方也。
【五髒募穴(《聚英》)】
中府(肺募) 巨闕(心募) 期門(肝募) 章門(脾募) 京門(腎募)
按《難經》雲∶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腹曰陰,募皆在腹)。
東垣曰∶凡治腹之募,皆為原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又曰∶六婬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
五髒俞穴(俞,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
肺俞(三椎下各開寸半。) 心俞(五椎下各開寸半。)
肝俞(九椎下各開寸半。) 脾俞(十三椎下各開寸半。)
腎俞(十四椎下各開寸半。)
按《難經》雲∶陰病行陽,故令俞在陽(背曰陽,俞皆在背)。
東垣曰∶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入。在人之背上,腑俞髒俞,是人之受天外風邪。亦有二說。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收治風寒之邪,治其各髒之俞。
【八會】
腑會中脘 髒會章門 筋會陽陵泉 髓會絕骨 血會膈俞 骨會大杼 脈會太淵 氣會膻中《難經》雲∶熱病在內者,取會之氣穴也。
【看部取穴】
《靈樞》雜症論∶人身上部病取手陽明經,中部病取足太陰經,下部病取足厥陰經,前膺病取足陽明經,後背病取足太陽經。取經者,取經中之穴也。一病可用一二穴。
【治病要穴】
(《醫學入門》)
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麵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凡下體及肉濃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前經絡注《素問》未載針灸分寸者,以此推之。
【治病要穴·頭部】
[百會] 主諸中風等症,及頭風癲狂,鼻病,脫肛,久病大腸氣泄,小兒急慢驚風,癇症,夜啼,百病。
[上星] 主鼻淵,鼻塞,息肉及頭風目疾。
[神庭] 主風癇羊癲。
[通天] 主鼻痔。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左右臭,左右灸,鼻中去一塊如朽骨,臭氣自愈。
[腦空] 主頭風,目眩。
[翳風] 主耳聾及瘰 。
[率穀] 主傷酒嘔吐,痰眩。
[風池] 主肺中風,偏正頭風。
[頰車] 主落架風。
【治病要穴·腹部】
[膻中] 主哮喘肺癰,咳嗽,癭氣。
[巨闕] 主九種心痛,痰飲吐水,腹痛息賁。
[上腕] 主心痛伏梁,賁豚。
[中脘] 主傷者,及內傷脾胃,心脾痛,瘧疾,痰暈,痞滿,翻胃,能引胃中生氣
[水分] 主鼓脹繞臍,堅滿不食,分利水道,止泄。
[神闕] 主百病及老人、虛人泄瀉如神。又治水腫鼓脹,腸鳴卒死,產後腹脹,小便不通,小兒脫肛。
[氣海] 多灸能令人生子。主一切氣疾,陰症痼冷,及風寒暑濕,水腫,心腹鼓脹,脅丹溪治痢,昏仆上視,溲注汗泄,脈大,得之酒色,灸此後,服人參膏而愈。
[關元] 主諸虛腎積及虛,老人泄瀉,遺精白濁,令人生子。
[中極] 主婦人下元虛冷,虛損,月事不調,赤白帶下。炙三遍,令生子。
[天樞] 主內傷脾胃,赤白痢疾,脾泄及臍腹鼓脹, 瘕。
[章門] 主痞塊,多灸左邊。腎積,炙兩邊。
[乳根] 主膺腫,乳癰,小兒龜胸。
[日月] 主嘔宿汁,吞酸。
[大赫] 主遺精。
[帶脈] 主疝氣偏墜,水腎,婦人帶下。
【治病要穴·背部】
[大杼] 主偏身發熱,癉瘧咳嗽。
[神道] 主背上怯怯乏氣。
[至陽] 主五疸痞滿。
[命門] 主老人腎虛腰疼,及諸痔脫肛,腸風下血。
[風門] 主易感風寒,咳嗽痰血,鼻衄,一切鼻病。
[肺俞] 主內傷外感,咳嗽吐血,肺癰,肺痿,小兒龜背。
[膈俞] 主胸脅心痛,痰瘧 癖,一切血疾。
[肝俞] 主吐血,目暗,寒疝。
[長強] 主痔漏。
[膽俞] 主脅滿,幹嘔,驚怕,睡臥不安,酒疸目黃,麵發赤斑。
[脾俞] 主內傷脾胃,吐泄,瘧,痢,喘急,黃膽,食症,吐血,小兒慢脾風。
[三焦俞] 主脹滿積塊,痢疾。
[胃俞] 主黃膽,食畢頭眩,瘧疾,善饑不能食。
[腎俞] 主諸虛,令人有子,及耳聾,吐血,腰痛,女勞疸,婦人赤白帶下。
[小腸俞] 主便血下痢,便黃赤。
[大腸俞] 主腰脊痛,大小便難,或泄痢。
[膀胱俞] 主腰脊強,便難腹痛。
凡五髒瘧,灸五髒俞。
[ ] 主諸瘧,久瘧眼暗。
[意舍] 主脅滿嘔吐。
【治病要穴·手部】
[曲池] 主中風,手攣筋急,痹風,瘧疾,先寒後熱。
[肩井] 主肘臂不舉,撲傷。
[肩kt ] 主癱瘓,肩腫,手攣。
[三裏] 主偏風下牙疼。
[合穀] 主中風,破傷風,痹風,筋急疼痛,諸般頭病,水腫,難產,小兒急驚風
[三間] 主下牙疼。
[二間] 主牙疾,眼疾。
[支正] 主七情氣鬱,肘臂十指皆攣及消渴。
[陽穀] 主頭麵手膊諸疾,及痔痛,陰痿。
[腕骨] 主頭麵、臂腕、五指諸疾。
[後溪] 主瘧疾,癲癇。
[少澤] 主鼻衄不止,婦人乳腫。
[間使] 主脾寒症,九種心痛,脾疼,瘧疾,口渴。如瘰 久不愈,患左灸右,患
[大陵] 主嘔血,瘧。
[內關] 主氣塊,及脅痛,勞熱,瘧疾,心胸痛。
[勞宮] 主痰火胸痛,小兒口瘡,及鵝掌風。
[中渚] 主手足麻木,戰戰蜷攣,肩臂連背疼痛,手背癰毒。
[神門] 主驚悸怔忡,呆癡,卒中鬼邪,恍惚振禁,小兒驚癇。
[少衝] 主心虛膽寒,怔忡癲狂。
[少商] 主雙蛾風,喉痹。
[列缺] 主咳嗽風痰,偏正頭風,單蛾風,下牙疼。
【治病要穴·足部】
[環跳] 主中風濕,股膝攣痛,腰痛。
[風市] 主中風,腿膝無力,香港腳,渾身瘙癢,麻痹。
[陽陵泉] 主冷痹偏風,霍亂轉筋。
[懸鍾] 主胃熱腹脹,脅痛,香港腳,腳脛濕痹,渾身瘙癢,趾疼。
[足三裏] 主中風中濕,諸虛耳聾,上牙疼,痹風,水腫,心腹鼓脹,噎膈哮喘,寒濕香港腳。上、中、下部疾,無所不治。
[豐隆] 主痰暈,嘔吐哮喘。
[內庭] 主痞滿。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覺腹響是效。及婦人食蠱,行經頭暈,小
[委中] 治同環跳症。
[承山] 主痔漏轉筋。
[飛揚] 主行步如飛。
[金門] 主癲癇。
[昆侖] 主足腿紅腫,齒痛。
[申脈] 主晝發 ,足腫,牙痛。
[血海] 主一切血疾及諸瘡。
[陰陵泉] 主脅腹脹滿,中、下部疾皆治。
[三陰交] 主痞滿痼冷,疝氣,香港腳,遺精,婦人月水不調,久不成孕,難產,赤白帶下,淋漓。
[公孫] 主痰壅胸膈,腸風下血,積塊,婦人氣蠱。
[太衝] 主腫滿,行步艱難,霍亂,手足轉筋。
[行間] 主渾身蠱脹,單腹蠱脹,婦人血蠱。
[大敦] 主諸疝,陰囊腫,腦衄,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等症。
[隱白] 主心脾痛。
[築賓] 主氣疝。
[照海] 主夜發 ,大便閉,消渴。
[太溪] 主消渴,房勞,不稱心意,婦人水蠱。
[然穀] 主喉痹,唾血,遺精,溫瘧,疝氣,足心熱,小兒臍風。
[湧泉] 主足心熱,疝氣,賁豚,血淋,氣痛。
【經外奇穴】
(《楊氏》)
[內迎香] 二穴。在鼻孔中。治目熱暴痛,用蘆管子搐出血最效。
[鼻準] 二穴,在鼻柱尖上,專治鼻上生酒醉風,宜用三棱針出血。
[耳尖] 二穴,在耳尖上,卷耳取尖上是穴。治眼生翳膜,用小艾炷五壯。
[聚泉] 一穴。在舌上,當舌中,吐出舌,中直有縫陷中是穴。哮喘咳嗽,及久嗽若灸,則不過七壯。灸法用生薑切片如錢濃,搭於舌上穴中,然後灸之。如熱嗽,用雄黃末少許,和於艾炷中灸之;如冷嗽,用款冬花為末,和於艾炷中灸之。灸畢,以茶清連生薑細嚼咽下。又治舌苔,舌強,亦可治,用小針出血。
[左金津、右玉液] 二穴。在舌下兩旁,紫脈上是穴,卷舌取之。治重舌腫痛,喉閉,用白湯煮三棱針,出血。
[海泉] 一穴。在舌下中央脈上是穴。治消渴,用三棱針出血。
[魚腰] 二穴。在眉中間是穴。治眼生垂簾翳膜,針入一分,沿皮向兩旁是也。
[太陽] 二穴。在眉後陷中,太陽紫脈上是穴。治眼紅腫及頭,用三棱針出血。其出血之法,用帛一條,緊纏其項頸,紫脈即見,刺出血立愈。又法∶以手緊紐其領,令紫脈見,卻於紫脈上刺出血,極效。
[大骨空] 二穴。在手大指中節上,屈指當骨尖陷中是穴。治目久痛,及生翳膜內
[中魁] 二穴。在中指第二節骨尖,屈指得之。治五噎,反胃吐食,可灸七壯,宜瀉之。又陽溪二穴,亦名中魁。
[八邪] 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間,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節歧骨間,握拳取之。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無名指本節歧骨,又名液門也。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無名指小指本節後歧骨間,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在液門下五分。治手臂紅腫,針一分,灸五壯。兩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八風] 八穴,在足五趾歧骨間,兩足共八穴,故名八風。治腳背紅腫,針一分,
[十宣] 十穴,在手十指頭上,去爪甲一分,每一指各一穴,兩手指共十穴,故名十宣。治乳蛾,用三棱針出血,大效。或用軟絲縛定本節前次節後,內側中間,如眼狀,加灸一火,兩邊都著艾,灸五壯,針尤妙。
[五虎] 四穴,在手食指及無名指第二節骨尖,握拳得之。治五指拘攣,灸五壯,兩手共四穴。
[肘尖] 二穴,在手肘骨尖上,屈肘得之。治瘰 ,可灸七七壯。
[肩柱骨] 二穴,在肩端起骨尖上是穴。治瘰 ,亦治手不能舉動,灸七壯。
[二白] 四穴,即 門也。在掌後橫紋中,直上四寸,一手有二穴,一穴在筋內兩筋間,即間使後一寸。一穴在筋外,與筋內之穴相並。治痔,脫肛。
[獨陰] 二穴,在足第二趾下,橫紋中是穴。治小腸疝氣,又治死胎,胎衣不下,灸五壯。又治女人幹噦,嘔吐紅,經血不調。
[內踝尖] 二穴,在足內踝骨尖是穴。灸七壯。治下片牙疼及腳內廉轉筋。
[外踝尖] 二穴,在足外踝骨尖上是穴。可灸七壯。治腳外廉轉筋,及治寒熱香港腳,宜三棱針出血。
[囊底] 一穴,在陰囊十字紋中。治腎髒風瘡,及治小腸疝氣,腎家一切症候,悉皆治之。灸七壯,艾炷如鼠糞。
[鬼眼] 四穴,在手大拇指,去爪甲角如韭葉,兩指並起,用帛縛之,當兩指歧縫中是穴。又二穴在足大趾,取穴亦如在手者同。治五癇等症,正發疾時,灸之效甚。
[髖骨] 四穴,在梁丘兩旁,各開一寸五分,兩足共四穴。治腿痛,灸七壯。
[中泉] 二穴,在手背腕中,在陽溪、陽池中間陷中是穴。灸二七壯。治心痛及腹中諸氣,疼不可忍。
[四關] 四穴,即兩合穀、兩太衝穴是也。
[小骨空] 二穴,在手小拇指第二節尖是穴。灸七壯。治手節疼,目痛。
[印堂] 一穴,在兩眉中陷中是穴。針一分,灸五壯。治小兒驚風。
[子宮] 二穴,在中極兩旁各開三寸。針二寸,灸二七壯。治婦人久無子嗣。
[龍玄] 二穴,在兩手側腕叉紫脈上。灸七壯,禁針。治手疼。
[四縫] 四穴,在手四指內中節是穴。三棱針出血。治小兒猢猻勞等症。
[高骨] 二穴,在掌後寸部前五分。針一寸半,灸七壯。治手病。
[蘭門] 二穴,在曲泉兩旁各三寸脈中。治膀胱七疝,賁豚。
[百蟲窠] 二穴,即血海也。在膝內廉上三寸,灸二七壯,針五分。治下部生瘡。
[睛中] 二穴,在眼黑珠正中。取穴之法∶先用布搭目外,以冷水淋一刻,方將三棱針於目外角,離黑珠一分許,刺入半分之微,然後入金針,約數分深,旁入自上層轉撥向瞳人輕輕而下,斜插定目角,即能見物,一飯頓出針,輕扶偃臥,仍用青布搭目外,再以冷水淋三日夜止。初針盤膝正坐,將筋一把,兩手握於胸前,寧心正視,其穴易得。治一切內障,年久不能視物,頃刻光明,神秘穴也。
凡學針人眼者,先試針內障羊眼,能針羊眼複明,方針人眼,不可造次。
【穴同名異類】
(《聚英》)
一穴二名∶後頂∶一名交衝。 強間∶一名大羽。
竅陰∶一名枕骨。 腦戶∶一名合顱。
曲鬢∶一名曲發。 腦空∶一名顳 。
顱囟∶一名顱息。 聽宮∶一名多所聞。
脈∶一名資脈。 素 ∶一名麵正。
水溝∶一名人中。 承漿∶一名懸漿。
廉泉∶一名舌本。 風府∶一名舌本。
上星∶一名神堂。 絲竹空∶一名目 。
睛明∶一名淚孔。 巨 ∶一名巨 。
肩井∶一名膊井。 淵液∶一名泉液。
會∶一名 。 大椎∶一名百勞。
命門∶一名屬累。 風門∶一名熱府。
巨闕∶一名心募。 期門∶一名肝募。
督俞∶一名高蓋。 中膂俞∶一名脊內俞。
天窗∶一名窗籠。 天鼎∶一名天項。
天突∶一名天瞿。 扶突∶一名水穴。
天池∶一名天會。 人迎∶一名五會。
缺盆∶一名天蓋。 府∶一名輸府。
玉堂∶一名玉英。 神闕∶一名氣舍。
四滿∶一名髓府。 腹結∶一名腸窟。
衝門∶一名上慈宮。 氣衝∶一名氣街。
橫骨∶一名曲骨端。 輒筋∶一名神光。
陽輔∶一名分肉。 陰都∶一名食宮。
水突∶一名水門。 水分∶一名分水。
會陰∶一名屏翳。 會陽∶一名利機。
太淵∶一名太泉。 商陽∶一名絕陽。
二間∶一名間穀。 三間∶一名少穀。
合穀∶一名虎口。 陽溪∶一名中魁。
三裏∶一名手三裏。 少衝∶一名經始。
少海∶一名曲節。 少澤∶一名小吉。
天泉∶一名天濕。 陽池∶一名別陽。
支溝∶一名飛虎。 蠡溝∶一名交儀。
中封∶一名懸泉。 中都∶一名中 。
三陽絡∶一名通門。 陰包∶一名陰胞。
陰交∶一名橫戶。 委中∶一名血 。
懸鍾∶一名絕骨。 漏穀∶一名太陰絡。
地機∶一名脾舍。 血海∶一名百蟲窠。
上廉∶一名上巨虛。 下廉∶一名下巨虛。
陰市∶一名陰門。 伏兔∶一名外勾。
太溪∶一名呂細。 照海∶一名陰蹺。
金門∶一名梁關。 昆侖∶一名下昆侖。
飛揚∶一名厥陽。 附陽∶ 一名付陽。
仆參∶一名安邪。 環跳∶一名臏骨。
申脈∶一名陽蹺。 湧泉 一名地衝。
一穴三名∶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 禾 ∶一名長 ,一名禾 。
客主人∶一名上關,一名客主。 瞳子 ∶一名前關,一名太陽。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 聽會∶一名聽河,一名後關。
肩 ∶一名中肩,一名偏肩。 脊中∶一名神宗,一名脊俞。
膻中∶一名 中,一名元見。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 kt 。
上脘∶一名上管,一名胃脘。 中脘∶一名太倉,一名胃募。
氣海∶一名脖 ,一名下肓。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
中府∶一名府中俞,一名肺募。 勞宮∶一名五裏,一名掌中。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 長強∶一名氣 ,一名橛骨。
日月∶一名神光,一名膽募。 承筋∶一名 腸,一名直腸。
溫溜∶一名池頭,一名逆注。 複溜∶一名昌陽,一名伏白。
陽關∶一名陽陵,一名關陵。 陽交∶一名別陽,一名足 。
神門∶一名銳中,一名中都。 然穀∶一名然骨,一名龍淵。
一穴四名∶啞門∶一名喑門,一名舌橫,一名舌厭。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光明,一名員柱。
關元∶一名丹田,一名大中極,一名小腸募。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一名膀胱募。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穀門,一名大腸募。
京門∶一名氣俞,一名氣府,一名腎募。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內柱,一名腸山。
承扶∶一名肉 ,一名陰關,一名皮部。
一穴五名∶百會∶一名三陽,一名五會,一名巔上,一名天滿。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季脅,一名脅 ,一名脾募。
一穴六名∶腰俞∶一名背解,一名腰戶,一名髓孔,一名腰柱,一名髓府。
石門∶一名利機,一名丹田,一名精露,一名命門,一名三焦募。
名同穴異類∶頭臨泣,足臨泣 頭竅陰,足竅陰腹通穀,足通穀 背陽關,足陽關手三裏,足三裏 手五裏,足五裏
【出處】:
中醫藥文獻博覽-針灸推拿-針灸大成-卷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