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亞曆山大拿出資料和衛星地圖介紹,蘇睿在旁翻譯。


    這樓蘭古城地處羌若縣東北部,距縣城約300公裏,位於羅布泊以西偏北岸邊,在孔雀河南岸7公裏處,其地理座標為東經89°55''22“、北緯40°29''55“。


    亞曆山大已經跟帖木兒商量好了行軍落線,明早早起,眾人從距若羌縣74公裏的米蘭36團場出發,向東北方行進222公裏,路上以衛星定位儀和指南針校正方向,以免迷路。


    然後亞曆山大交代,由於一路上經過的都是溝溝坎坎的“雅丹地貌”,汽車每小時僅能行駛幾公裏。在距樓蘭還有二十幾公裏的地方,汽車便無法開進去了,必須騎駱駝或步行前進方能抵達。


    他們已經托蒙古向導在當地預備好了駱駝接應,十二個人分乘四輛越野車,帶上裝備明天出發,接下來又把個人需要照看負責的裝備、儀器都分派下去。


    汪教授在旁邊抱著膀子鼓著腮幫子生悶氣,說好的由我做主呢?怎麽你們就自說自話了?在家裏精心計劃的旅遊休閑路線全部落空了,好氣啊。


    心裏盤算著反駁卻找不出正當的理由。亞曆山大把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顯然也沒把他放在眼裏,連個征求意見的意思也沒有!


    不過好在這些租車、租駱駝之類的開銷亞曆山大也沒跟自己提,那麽自己的預算又寬裕了很多,接下來汪教授就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如何開銷經費上了。


    ------------


    第五十八章:樓蘭古城


    蘇睿問梓楊對樓蘭古城的曆史知道多少。梓楊謙虛的說正經的曆史知道的不多,倒是一些民間傳言什麽的聽過不少。


    蘇睿說曆史上很多野史往往比正史更有參考價值,反正這一路時辰漫長,講講故事也算給大家解解悶。


    看著蘇睿鼓勵的神情,梓楊硬著頭皮說道:這樓蘭是西域的古國名,最早見於漢代的《史記》,那時候樓蘭的政權跟西漢挺不對付,經常攻掠漢朝的商隊,殺害漢朝使臣。


    那漢武帝也不是善茬,忍了一段時間後決定派兵攻打,後來終於降服,不過那時候的樓蘭統治者是標準的牆頭草,一會降漢,一會兒投降匈奴,這兩麵派做的也是很嫻熟。結果惹得兩邊都不高興,多次發兵攻打,你打完了我來打,這樓蘭哪個也打不過,隻能夾在中間受氣。


    戰敗之後,樓蘭把兩位王子分送匈奴跟漢朝,作為質子(也就是你們美國人經常掛在嘴上的“人質”),希望能換得平安。後來這樓蘭王病故,樓蘭政權要求漢朝把質子送回去,但是這樓蘭王子是個不爭氣的家夥,脾氣暴躁,在漢朝經常觸犯刑律,當朝為了治治他的脾氣,就給他施以宮刑,就是割了jj(說著往老王襠下比劃了一下)。


    這王子繼位沒辦法傳宗接代怎麽行呢,樓蘭人沒有辦法,隻好重新立王,後來這樓蘭王又翹辮子了,這次匈奴搶先把樓蘭質子送了回去,並告訴質子說:我把你送回去當國王,以後咱匈奴樓蘭就哥兩好了啊。


    漢朝聽樓蘭新立國王,就命令這個新王來拜山頭,這新王哪兒敢啊,你連我們人質的雞雞都割了,我這去了還有好嗎?於是想了各種理由推脫,說剛當上國王,家裏事兒多要處理,以後有機會再來玩兒。


    那漢朝也不勉強,就命樓蘭負責漢使和途經漢朝商隊的糧食和飲水。本來這事兒就這麽過了,但是這樓蘭人老實了沒幾天又開始折騰。仗著有匈奴人撐腰,數次出兵攻劫、襲殺漢使。


    樓蘭國自己家裏也不太平,樓蘭王有個弟弟叫尉屠耆,跟這新王也不對付,但是勢單力薄,也沒辦法。後來被欺負的不行了,一咬牙、一跺腳就投降了漢朝,把匈奴跟樓蘭勾結的這些破事兒都報告給了漢庭。


    樓蘭官方見隊伍裏除了叛徒,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徹底倒向匈奴,繼續攔截攻殺漢使,那時候西漢正在開拓絲綢之路,樓蘭這麽一搞,致使西漢與西域諸國之間的往來交通受到了很大阻礙。


    後來,這漢朝出了個英雄人物,就是大將軍霍光,他派了一個叫傅介子的人帶了兩個手下到了樓蘭,說漢庭要賞賜他,這樓蘭王也是個沒腦子的人,一聽有好處就很高興,就要請客吃飯。結果這傅介子當場就把樓蘭王灌醉了,然後跟兩個手下把他殺了——這膽量也算沒誰了。


    這傅介子也是個有膽色的人物,把人家國王給幹了,還嚇唬樓蘭人說“樓蘭王負罪於朝廷,天子遣我來誅殺他,現在當更立在漢朝的王弟尉屠耆為新王。漢朝的軍隊馬上就能趕到,你們如果輕舉妄動,不過是自己招來滅國之災罷了!”這牛逼一吹,樓蘭人竟然了。


    這尉屠耆被立為新王之後,就成了漢朝的傀儡,徹底降服漢朝,後來樓蘭國名改為鄯善,遷都扞泥城也就是現在的若羌附近,我們今天要去的地方。


    梓楊繪聲繪色地把這段野史講完,一車人包括蘇睿跟老王都聽得津津有味。


    蘇睿道,“樓蘭的曆史我多多少少聽人說過這麽一點,但是第一次聽到這麽有趣的說法!!”


    梓楊摸著頭嘿嘿一笑,“很多人都說曆史是枯燥的,我覺得還真不是那樣,關鍵看你怎麽去讀曆史。”


    蘇睿點點頭繼續發問道:“按理說這樓蘭降了漢朝之後,有了絲綢之路的地理優勢,應該是發展的繁榮昌盛才是,但是為什麽會突然消失了呢?”


    梓楊道,“不光是樓蘭,實際上在公元400年左右,樓蘭以西有多個國家先後神秘消失,尼雅、喀拉墩、米蘭城、尼壤城、可汗城、統萬城等,這些城市的消失非常突然,而且非常蹊蹺。”


    老王此時也來了興致,“怎麽消失的?是不是外星人幹的?講講,講講!”這家夥也是跟外星人杠上了,一有點事兒就往外星人身上丟鍋。


    梓楊白了他一眼:“很多曆史學家把這種大規模的消失事件定義為是羅布泊位置移動,導致這些地區沙漠化,種族先後遷徙。不過我覺得這裏麵疑點很多,如果是種族遷徙的話,怎麽可能不留下一點史記資料?再說那些遷徙的人都哪裏去了?”


    梓楊咳嗽了兩聲繼續道:“根據史書記載,1901年,‘外國友人’斯文?赫定發掘樓蘭城內遺址點,獲取大批漢魏和羅馬古錢幣、具有中亞希臘化風格的建築木雕、寫有漢字的紙片、竹簡和幾支毛筆……要知道那時候樓蘭受中原文化影響,已經具備一定的文明程度,從樓蘭遺址發掘的文字和資料也可以看出。那時候已經有了專門的史官之類的行政機構。如果有什麽遷徙之類的變故,應該在曆史上或多或少有記載才是,但是實際上關於這段曆史的記錄卻是一片空白。”


    “關鍵的是,從當初樓蘭遺跡看,這古城消失的非常突然,甚至可以說用狼藉來形容。”


    “中國曆史上的高僧法顯西行取經,途經此地,他在《佛國記》中說,此地已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為標識耳’。很顯然,當時的樓蘭已經消亡,從他的記錄裏也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突然事件,很多人莫名其妙的就暴斃了。中國人死者為大,如果不是什麽突然的變故,不會讓親人的骸骨暴屍野外。所以說,這很有可能是個集體突發事件。”


    “這幾年還有一種說法是,樓蘭的滅亡是因為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幹旱造成的。


    關於幹旱說最主要的論據就是《水經注》的一段記載。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10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裏木河中遊的注濱河改道,導致羅布泊湖麵萎縮,樓蘭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後來,樓蘭還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環境保護法典。”


    “不過這個說法也有很大缺陷,樓蘭古城就在羅布泊的旁邊,按理說不至於水盡糧絕的地步。畢竟曆史上的羅布泊是我國西北幹旱地區最大的湖泊,湖麵麵積最高達12000平方公裏,即使經過多次的河道改流,湖麵萎縮,上個世紀初仍達500平方公裏,直到1972年,才最終幹涸。顯然缺水這一說也站不住腳。”


    ”前麵提到的那位‘外國友人’斯文.赫定認為,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遊移有關。羅布泊南北遊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遊移有直接關係。“


    ”不過後來有地質學家證明,從羅布泊湖底的地址構造來看。並不存在遊離的現象。“


    ”關於樓蘭滅亡的說法還有幾種,一是消失於戰爭,公元五世紀後,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後被遺棄。


    還有一種說法是樓蘭是被瘟疫疾病毀滅。


    更離奇的說法是,被生物入侵打敗。


    樓蘭文明跟羅布泊文明之間有太多無法解釋的秘密,太陽墓、樓蘭女屍、小河墓地,幾千年間,發生了太多,關於這方麵的史記、小說、流言有很多。一百多年來研究的學者也是數不勝數,但是沒人有足夠的證據能揭開這裏麵的秘密。“


    汽車顛簸前行,梓楊也把樓蘭的各種曆史、傳說、野傳一一講述給眾人聽。


    聽梓楊說完,蘇睿讚歎道,“好專業啊,我這個考古係的人都沒你懂得多。”


    梓楊表麵上謙虛道,“課本上的東西都很嚴謹,所以有時候野史、民間傳說的資料更豐富一些。”心裏卻想,如果不是為了研究十二張紙皮,我才不會花那麽多功夫研究這些。為了你們這次考察,我提前可是做了不少功課,要背這麽多東西我容易麽我!


    這時,一直坐在前排的亞曆山大也回頭看了他一眼,表示我很欣賞你的意思——貌似剛才一直在傾聽。


    梓楊心裏一驚,這老外聽得懂中文?


    ------------


    第五十九章:分道揚鑣


    很快眾人到了接近樓蘭的地方,前麵出現幾個當地人牽著一批十幾頭駱駝,帶頭的越野車停下,亞曆山大對下車的眾人說,就到這裏了,這後麵的路程我們要靠駱駝了。


    當下眾人七手八腳的把儀器設備、帳篷、食品和水等搬下來,換到駱駝身上。留下兩個當地人照看車隊,其他人在蒙古薩滿帖木兒的帶領下,向樓蘭古城開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龍紋身的少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龍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龍抒並收藏龍紋身的少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