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養類】
四十四、
[原文]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數也宜多:曰窮理,曰盡性,曰達天,曰入神,曰致廣大,極高明;
情欲不可使有餘,故其取數也宜少:曰謹言,曰慎行,曰約己,曰清心,曰節飲食,寡嗜欲。
[譯文]
充分發揮人的天性稟賦,發揮得越多越好:運用天性去窮究物理,極盡智力,通達自然,思惟神妙,造就豁達的胸懷和高潔的品德;盡量壓抑人的情感欲望,遏製到越少越好:管束自己去謹慎說話,持重辦事,約束自身,心地高潔,還要節衣縮食並減少情欲和嗜好。
四十五、
[原文]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譯文]
思想開闊,才能包容天下的千山萬壑;思想謙虛,才能接受天下的真知大德;思想平明,才能縱論天下的善惡得失;思想深沉,才能討論天下的學說哲理;思想穩定,才能應付天下的風雲變幻。
四十六、
[原文]
清明以養吾之神,湛一以養吾之慮,沉警以養吾之識,剛大以養吾之誌,
果斷以養吾之才,凝重以養吾之氣,寬裕以養吾之量,嚴冷以養吾之操。
[譯文]
把自己的精神,培養得清淨明澈;把自己的思想,澄清專一;把自己的膽識,培養得深沉敏捷;把自己的氣魄,培養得堅強宏大;把自己的才幹,培養得果敢決斷;把自己的器量,培養得端正莊重;把自己的胸襟,培養得豁達寬容;把自己的節操,培養得嚴肅冷峻。
四十七、
[原文]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
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譯文]
對自身的優點,要掩藏幾分,這是用涵養化育來培養深沉的品格;對別人的缺點,要掩藏幾分,這是用樸實厚重來造就博大的胸懷。
四十八
[原文]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譯文]
用謙虛培養自己的品質,用修德提高自己的思想,用仁愛對待天下萬物,用道德教誨子孫後代。
四十九、
[原文]
涵養衝虛,便是身世學問;
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譯文]
培養造就衝淡清虛的品格,便是一生的學問;丟棄無端的煩腦,心境又是多麽安靜平和。
五十、
[原文]
顏子四勿,要收入來,閑存工夫,製外以養中也;
孟子四端,要擴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遠也。
[注釋]
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譯文]
顏淵的“四勿”,要牢記心裏;下工夫閑靜存誠,克服外部的幹擾以修養心性;孟子的“四端”,要盡力擴充,下工夫格物致知,由近及遠,推己及人。
五十一、
[原文]
喜怒哀樂而曰未發,是從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養;
未發而曰喜怒哀樂,是從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譯文]
有喜怒哀樂之情卻沒有發作,這是從凡人之心直接追溯到道德之心,使人們存心修養;雖未發生但卻有喜怒哀樂的表現,這是由道心指出人心的缺欠,要人們反省改正。
五十二、
[原文]
存養宜衝粹,近春溫;省察宜謹嚴,近秋肅。
[譯文]
存心養性要謙抑專一,如春天般的舒緩溫和;自察反省要謹慎嚴格,像秋天般冷峻嚴肅。
五十三、
[原文]
就性情上理會,則曰涵養;
就念慮上提撕,則曰省察;
就氣質上銷鎔,則曰克治。
[譯文]
對性情上了解即是涵養,對每一念頭注意提醒就是省察,氣質的融匯就是克治。
五十四、
[原文]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餘閑;因循人似閑,心中常有餘忙。
[譯文]
辦事果斷的人看起來好像忙碌,其實心中常有閑暇。因循苟且的人看起來閑暇,其實心中常有牽念。
五十五、
[原文]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譯文]
欲念少就能心平氣和,心中有主見才能虛心接納。
五十六、
[原文]
無欲之謂聖,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徇欲之謂狂。
[譯文]
沒有欲念稱為聖人,欲念少稱為賢人,欲念多是凡人,而縱欲則是狂人。
五十七、
[原文]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
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
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
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
[譯文]
人的心胸欲念多則狹窄,欲念少則心胸寬廣;人的心境多欲則忙亂,少欲則悠閑;人的心術多欲則險惡,少欲則和平;人的心事多欲則憂愁,少欲則快樂;人心之氣象,多欲則軟弱,少欲則剛強。
五十八、
[原文]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訣;勿忘勿助,得一漸字訣。
[譯文]
宜安靜,少說話,從容不迫,嚴謹及儉約,這些都是監督自己的良言。避多欲,盲動,心不專一,以此避免自己的缺失。在實踐這些修養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恒字的秘訣。而在不間斷的過程裏,能體驗出漸字的秘訣。
五十九、
[原文]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譯文]
謹慎堅定善良的本性,則心靈安定;收斂抑製浮燥之氣,則心氣平和。
六十、
[原文]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譯文]
人性的內涵不缺善性,而人性的需求則不能多添一分欲念。
六十一、
[原文]
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器量涵蓋一世;
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誌意拘守一隅。
[譯文]
君子無所欲念,但氣量宏大涵蓋一切。而小人需求多,而誌氣狹隘。
六十二、
[原文]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譯文]
發怒如猛虎傷人,欲念似深淵難填。
六十三、
[原文]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
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譯文]
忿怒如火,不阻止則會燒掉一切;欲望像洪水,不阻擋則淹沒一切。
六十四、
[原文]
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譯文]
控製憤怒的情緒如同摧毀山巒般堅毅,又如救火一樣迅疾;壓製欲望如同填塞山穀一樣有毅力,又如防洪一樣果斷。
六十五、
[原文]
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
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譯文]
如果用心一旦鬆散,那麽萬事都做不好。如果用心一旦粗疏,那麽凡事不能聚精會神。用心一旦固執,凡事就不能見其本來麵目。
六十六、
[原文]
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一念決裂,是錯到底。
[譯文]
一念的疏忽是錯誤的開始,一念不能善始善終,便是錯誤到底。
六十七、
[原文]
古之學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發之容貌,則為盛德之符;
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於心,則為實德之病。
[譯文]
古代學者在內心涵養上下功夫,所以表現在外表上便是德高望重的標誌;今天的學者在外表上下功夫,對於內心涵養,則顯出實際德行的缺陷。
六十八、
[原文]
隻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
隻是心不怠忽,便無逸誌。
[譯文]
隻要心意不放縱,就不會出現差錯;隻要用心不怠惰疏忽,就沒有不能堅守的、隨意放縱的誌向。
六十九、
[原文]
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
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譯文]
處於逆境,思想要開拓放達,奮發圖強;處於順境,思想要警覺收斂,約束自身。
七十、
[原文]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
[譯文]
世路風霜艱險,是我們錘煉思想的環境;世情冷暖,是我們克製性情的時機;世事是非顛倒,是我們修身實踐的憑借。
七十一、
[原文]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
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譯文]
清明彪炳的節義,是在獨居之時修身勵誌、培養出來的;旋轉乾坤的治國韜略,是在臨深履薄的謹慎戒懼中造就而成的。
七十二、
[原文]
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譯文]
高尚的名望聲譽,在屈辱中彰明;宏大的道德雅量,在隱中發揚。
七十三、
[原文]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譯文]
謙遜退讓,是全身避禍的首要方法;從容穩重,是立身處世的首要方法;涵養包容,是屈己待人的首要方法;灑脫不拘,是養心全性的首要方法。
七十四、
[原文]
喜來時一檢點,
怒來時一檢點,
怠惰時一檢點,
放肆時一檢點。
[譯文]
沾沾自喜時,應該約束反省;怒不可遏時,應該約束反省;怠倦懶惰時,應該約束反省;思想狂放時,應該省約束反。
七十五、
[原文]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
無事澄然,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譯文]
一個人獨處要超脫,與別人共處要和藹;沒有事時享受閑適;有了事情要果斷;得意時要顯出淡泊,失意時要安然處之。
七十六、
[原文]
靜能製動,沉能製浮,寬能製偏,緩能製急。
[譯文]
安靜可克製躁動,沉穩可克製浮氣,寬宏大量能克服心胸狹窄,平緩可克製急躁。
七十七、
[原文]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嚐得出;
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
[譯文]
天地間萬事萬物的本質,惟有心靜的人才能體味出來;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規律,惟有心靜的人才能徹底掌握。
七十八、
[原文]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譯文]
有才能而性情舒緩的人一定是大人才;有智慧而心氣平和的人方稱之大智慧。
七十九、
[原文]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譯文]
脾氣切忌旺盛,心誌切忌滿足,才情切忌顯露。
八十、
[原文]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譯文]
有作為的人胸襟坦蕩,肯定與眾不同;有智慧的人,其才情決然不會公開顯露。
八十一
[原文]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
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譯文]
心意粗疏性情暴躁則一事無成;心平氣和,許多好事會接連不斷地集中。
八十二、
[原文]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
世事紛擾處,要閑得下;
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
境地濃豔處,要淡得下;
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譯文]
麵對世俗的煩惱要能忍耐,處身紛擾的世事之中要能安閑,心中牽掛的事要能拋開,在功名利祿麵前要淡然處之,心懷忿怒之時要能抑製住情緒。
八十三、
[原文]
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
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譯文]
和氣地待人就不會有不順心;以公正之氣對待事物,一切不祥之事都會消失;以浩然之氣處理事情,疑難、畏懼則會釋然而解;以寧靜之氣修養身體則睡夢中也安適。
八十四、
[原文]
觀操存,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
觀度量,在喜怒時,觀鎮定,在震驚時。
[譯文]
看一個人的操守,在其利害得失時;看一個人的精力,在其饑餓疲倦時;看一個人的度量,在其麵臨喜怒哀樂時;看一個人的沉著,在其有驚嚇時。
八十五、
[原文]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
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譯文]
麵臨大事與難事,可看出一個人的責任;處順境逆境,可看出一個人的胸襟氣度;遇喜事怒事,看一個人的涵養;與同輩相處,可看一個人的見識。
八十六、
[原文]
輕當矯之以重,
浮當矯之以實,
褊當矯之以寬
執當矯之以圓,
傲當矯之以謙,
肆當矯之以謹,
奢當矯之以儉,
忍當矯之以慈,
貪當矯之以廉,
私當矯之以公。
放言當矯之以緘默,
好動當矯之以鎮靜,
粗率當矯之以細密,
躁急當矯之以和緩,
怠隋當矯之以精勤,
剛暴當矯之以溫柔,
淺露當矯之以沉潛,
溪刻當矯之以渾厚。
[譯文]
輕佻應以穩重矯正,浮躁應以踏實矯正,偏狹應以寬宏矯正,固執應以圓潤矯正,傲慢應以謙虛矯正,放肆應以拘謹矯正,奢侈應以節儉矯正,殘忍應以慈藹矯正,貪心應以廉潔矯正,自私應以公心矯正,多話應以緘默矯正,好動應以鎮靜矯正,粗率應以細密矯正,急躁應以和緩矯正,怠惰應以精勤矯正,剛強暴戾應以溫柔矯正,淺露應以沉潛矯正,苛薄應以渾厚矯正。
四十四、
[原文]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數也宜多:曰窮理,曰盡性,曰達天,曰入神,曰致廣大,極高明;
情欲不可使有餘,故其取數也宜少:曰謹言,曰慎行,曰約己,曰清心,曰節飲食,寡嗜欲。
[譯文]
充分發揮人的天性稟賦,發揮得越多越好:運用天性去窮究物理,極盡智力,通達自然,思惟神妙,造就豁達的胸懷和高潔的品德;盡量壓抑人的情感欲望,遏製到越少越好:管束自己去謹慎說話,持重辦事,約束自身,心地高潔,還要節衣縮食並減少情欲和嗜好。
四十五、
[原文]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譯文]
思想開闊,才能包容天下的千山萬壑;思想謙虛,才能接受天下的真知大德;思想平明,才能縱論天下的善惡得失;思想深沉,才能討論天下的學說哲理;思想穩定,才能應付天下的風雲變幻。
四十六、
[原文]
清明以養吾之神,湛一以養吾之慮,沉警以養吾之識,剛大以養吾之誌,
果斷以養吾之才,凝重以養吾之氣,寬裕以養吾之量,嚴冷以養吾之操。
[譯文]
把自己的精神,培養得清淨明澈;把自己的思想,澄清專一;把自己的膽識,培養得深沉敏捷;把自己的氣魄,培養得堅強宏大;把自己的才幹,培養得果敢決斷;把自己的器量,培養得端正莊重;把自己的胸襟,培養得豁達寬容;把自己的節操,培養得嚴肅冷峻。
四十七、
[原文]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深;
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譯文]
對自身的優點,要掩藏幾分,這是用涵養化育來培養深沉的品格;對別人的缺點,要掩藏幾分,這是用樸實厚重來造就博大的胸懷。
四十八
[原文]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譯文]
用謙虛培養自己的品質,用修德提高自己的思想,用仁愛對待天下萬物,用道德教誨子孫後代。
四十九、
[原文]
涵養衝虛,便是身世學問;
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譯文]
培養造就衝淡清虛的品格,便是一生的學問;丟棄無端的煩腦,心境又是多麽安靜平和。
五十、
[原文]
顏子四勿,要收入來,閑存工夫,製外以養中也;
孟子四端,要擴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遠也。
[注釋]
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譯文]
顏淵的“四勿”,要牢記心裏;下工夫閑靜存誠,克服外部的幹擾以修養心性;孟子的“四端”,要盡力擴充,下工夫格物致知,由近及遠,推己及人。
五十一、
[原文]
喜怒哀樂而曰未發,是從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養;
未發而曰喜怒哀樂,是從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譯文]
有喜怒哀樂之情卻沒有發作,這是從凡人之心直接追溯到道德之心,使人們存心修養;雖未發生但卻有喜怒哀樂的表現,這是由道心指出人心的缺欠,要人們反省改正。
五十二、
[原文]
存養宜衝粹,近春溫;省察宜謹嚴,近秋肅。
[譯文]
存心養性要謙抑專一,如春天般的舒緩溫和;自察反省要謹慎嚴格,像秋天般冷峻嚴肅。
五十三、
[原文]
就性情上理會,則曰涵養;
就念慮上提撕,則曰省察;
就氣質上銷鎔,則曰克治。
[譯文]
對性情上了解即是涵養,對每一念頭注意提醒就是省察,氣質的融匯就是克治。
五十四、
[原文]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餘閑;因循人似閑,心中常有餘忙。
[譯文]
辦事果斷的人看起來好像忙碌,其實心中常有閑暇。因循苟且的人看起來閑暇,其實心中常有牽念。
五十五、
[原文]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譯文]
欲念少就能心平氣和,心中有主見才能虛心接納。
五十六、
[原文]
無欲之謂聖,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徇欲之謂狂。
[譯文]
沒有欲念稱為聖人,欲念少稱為賢人,欲念多是凡人,而縱欲則是狂人。
五十七、
[原文]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
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
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
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
[譯文]
人的心胸欲念多則狹窄,欲念少則心胸寬廣;人的心境多欲則忙亂,少欲則悠閑;人的心術多欲則險惡,少欲則和平;人的心事多欲則憂愁,少欲則快樂;人心之氣象,多欲則軟弱,少欲則剛強。
五十八、
[原文]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訣;勿忘勿助,得一漸字訣。
[譯文]
宜安靜,少說話,從容不迫,嚴謹及儉約,這些都是監督自己的良言。避多欲,盲動,心不專一,以此避免自己的缺失。在實踐這些修養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恒字的秘訣。而在不間斷的過程裏,能體驗出漸字的秘訣。
五十九、
[原文]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譯文]
謹慎堅定善良的本性,則心靈安定;收斂抑製浮燥之氣,則心氣平和。
六十、
[原文]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譯文]
人性的內涵不缺善性,而人性的需求則不能多添一分欲念。
六十一、
[原文]
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器量涵蓋一世;
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誌意拘守一隅。
[譯文]
君子無所欲念,但氣量宏大涵蓋一切。而小人需求多,而誌氣狹隘。
六十二、
[原文]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譯文]
發怒如猛虎傷人,欲念似深淵難填。
六十三、
[原文]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
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譯文]
忿怒如火,不阻止則會燒掉一切;欲望像洪水,不阻擋則淹沒一切。
六十四、
[原文]
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譯文]
控製憤怒的情緒如同摧毀山巒般堅毅,又如救火一樣迅疾;壓製欲望如同填塞山穀一樣有毅力,又如防洪一樣果斷。
六十五、
[原文]
心一鬆散,萬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
心一執著,萬事不得自然。
[譯文]
如果用心一旦鬆散,那麽萬事都做不好。如果用心一旦粗疏,那麽凡事不能聚精會神。用心一旦固執,凡事就不能見其本來麵目。
六十六、
[原文]
一念疏忽,是錯起頭;一念決裂,是錯到底。
[譯文]
一念的疏忽是錯誤的開始,一念不能善始善終,便是錯誤到底。
六十七、
[原文]
古之學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發之容貌,則為盛德之符;
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於心,則為實德之病。
[譯文]
古代學者在內心涵養上下功夫,所以表現在外表上便是德高望重的標誌;今天的學者在外表上下功夫,對於內心涵養,則顯出實際德行的缺陷。
六十八、
[原文]
隻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
隻是心不怠忽,便無逸誌。
[譯文]
隻要心意不放縱,就不會出現差錯;隻要用心不怠惰疏忽,就沒有不能堅守的、隨意放縱的誌向。
六十九、
[原文]
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
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譯文]
處於逆境,思想要開拓放達,奮發圖強;處於順境,思想要警覺收斂,約束自身。
七十、
[原文]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
[譯文]
世路風霜艱險,是我們錘煉思想的環境;世情冷暖,是我們克製性情的時機;世事是非顛倒,是我們修身實踐的憑借。
七十一、
[原文]
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
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譯文]
清明彪炳的節義,是在獨居之時修身勵誌、培養出來的;旋轉乾坤的治國韜略,是在臨深履薄的謹慎戒懼中造就而成的。
七十二、
[原文]
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譯文]
高尚的名望聲譽,在屈辱中彰明;宏大的道德雅量,在隱中發揚。
七十三、
[原文]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心第一法。
[譯文]
謙遜退讓,是全身避禍的首要方法;從容穩重,是立身處世的首要方法;涵養包容,是屈己待人的首要方法;灑脫不拘,是養心全性的首要方法。
七十四、
[原文]
喜來時一檢點,
怒來時一檢點,
怠惰時一檢點,
放肆時一檢點。
[譯文]
沾沾自喜時,應該約束反省;怒不可遏時,應該約束反省;怠倦懶惰時,應該約束反省;思想狂放時,應該省約束反。
七十五、
[原文]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
無事澄然,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譯文]
一個人獨處要超脫,與別人共處要和藹;沒有事時享受閑適;有了事情要果斷;得意時要顯出淡泊,失意時要安然處之。
七十六、
[原文]
靜能製動,沉能製浮,寬能製偏,緩能製急。
[譯文]
安靜可克製躁動,沉穩可克製浮氣,寬宏大量能克服心胸狹窄,平緩可克製急躁。
七十七、
[原文]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嚐得出;
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
[譯文]
天地間萬事萬物的本質,惟有心靜的人才能體味出來;天地間萬事萬物的規律,惟有心靜的人才能徹底掌握。
七十八、
[原文]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譯文]
有才能而性情舒緩的人一定是大人才;有智慧而心氣平和的人方稱之大智慧。
七十九、
[原文]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譯文]
脾氣切忌旺盛,心誌切忌滿足,才情切忌顯露。
八十、
[原文]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譯文]
有作為的人胸襟坦蕩,肯定與眾不同;有智慧的人,其才情決然不會公開顯露。
八十一
[原文]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
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譯文]
心意粗疏性情暴躁則一事無成;心平氣和,許多好事會接連不斷地集中。
八十二、
[原文]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
世事紛擾處,要閑得下;
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
境地濃豔處,要淡得下;
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譯文]
麵對世俗的煩惱要能忍耐,處身紛擾的世事之中要能安閑,心中牽掛的事要能拋開,在功名利祿麵前要淡然處之,心懷忿怒之時要能抑製住情緒。
八十三、
[原文]
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
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身,則夢寐恬。
[譯文]
和氣地待人就不會有不順心;以公正之氣對待事物,一切不祥之事都會消失;以浩然之氣處理事情,疑難、畏懼則會釋然而解;以寧靜之氣修養身體則睡夢中也安適。
八十四、
[原文]
觀操存,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
觀度量,在喜怒時,觀鎮定,在震驚時。
[譯文]
看一個人的操守,在其利害得失時;看一個人的精力,在其饑餓疲倦時;看一個人的度量,在其麵臨喜怒哀樂時;看一個人的沉著,在其有驚嚇時。
八十五、
[原文]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
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譯文]
麵臨大事與難事,可看出一個人的責任;處順境逆境,可看出一個人的胸襟氣度;遇喜事怒事,看一個人的涵養;與同輩相處,可看一個人的見識。
八十六、
[原文]
輕當矯之以重,
浮當矯之以實,
褊當矯之以寬
執當矯之以圓,
傲當矯之以謙,
肆當矯之以謹,
奢當矯之以儉,
忍當矯之以慈,
貪當矯之以廉,
私當矯之以公。
放言當矯之以緘默,
好動當矯之以鎮靜,
粗率當矯之以細密,
躁急當矯之以和緩,
怠隋當矯之以精勤,
剛暴當矯之以溫柔,
淺露當矯之以沉潛,
溪刻當矯之以渾厚。
[譯文]
輕佻應以穩重矯正,浮躁應以踏實矯正,偏狹應以寬宏矯正,固執應以圓潤矯正,傲慢應以謙虛矯正,放肆應以拘謹矯正,奢侈應以節儉矯正,殘忍應以慈藹矯正,貪心應以廉潔矯正,自私應以公心矯正,多話應以緘默矯正,好動應以鎮靜矯正,粗率應以細密矯正,急躁應以和緩矯正,怠惰應以精勤矯正,剛強暴戾應以溫柔矯正,淺露應以沉潛矯正,苛薄應以渾厚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