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爆竹一聲除舊,<b>桃符</b>(01)萬戶更新。
<b>履端</b>(02),是初一元旦;<b>人日</b>(03),是初七靈辰(04)。
元日獻君以<b>椒花頌</b>(05),為祝遐齡;元日飲人以<b>屠蘇酒</b>(06),可除癘疫。
新歲曰<b>王春</b>(07),去年曰<b>客歲</b>(08)。
【注釋】
(01)桃符: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在桃木板上分別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圖像,懸掛於門首,意在祈福避禍。後來人們為了圖省事,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這就是最早的門神。
(02)履端:開端。
(03)人日:傳說天地初開時,第一日為雞日,之後依次為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七日為人日,八日為穀日。
(04)靈辰:人日的別稱,意為吉祥的時刻。
(05)椒花頌:《晉書·列女傳·劉臻妻陳氏》:“劉臻妻陳氏者,亦聰辨能屬文,嚐正旦獻《椒花頌》。其詞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陽散輝,澄景載煥,標美靈葩,爰采爰獻,聖容映之,永壽於萬。’”後用椒花頌來指新年祝詞。
(06)屠蘇酒: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屋,因為是在這種房子裏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以中藥入酒浸製而成,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癘疫之邪的功效,後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
(07)王春:孔子編的《春秋》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元年春”是指魯隱公元年的春天,“王正月”是指周王室製定的曆法的正月。春秋時,諸侯並起,周室孱弱,不同諸侯國和周王室是可以有不同的紀年方式的,比如魯隱公元年同時也是周平王四十九年,但是紀月方式隻能根據王室曆法。這就是所謂的“正朔”,也就是正統。因此用王春代表新的一年,有尊重正統君主的意思。
(08)客歲:舊的一年。
【譯文】
爆竹一聲除舊歲,新的一年又來臨了;門上換上了新的桃符,以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日是元旦稱為首祚;正月初七日是人日稱作靈辰。元旦將椒花酒獻給君王,是借此祝頌他長壽。請鄉鄰朋友喝屠蘇酒,可以驅除瘟疫百病。
新正別名首春,去年則稱客歲;
【原文】
<b>火樹銀花合</b>(09),謂元宵燈火之輝煌;星橋鐵鎖開,調元夕<b>金吾</b>(10)之不禁。
二月<b>朔</b>(11)為<b>中和節</b>(12),三月三為<b>上巳辰</b>(13);冬至<b>百六</b>(14)是清明,立春<b>五戊</b>(15)為<b>春社</b>(16)。
<b>寒食</b>(17)節是清明前一日,<b>初伏</b>(18)日是夏至第三<b>庚</b>(18)。
【注釋】
(09)火樹銀花合:唐代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中有“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之句。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燈節或上元節,且因其為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家家戶戶皆張燈結彩,熱鬧慶祝,火樹銀花合就是形容煙花燈火燦爛輝煌的情景。
(10)金吾:漢代禁止夜行的官。古代通常在城中實行宵禁,這裏的星橋鐵鎖開,指元宵節時取消了夜禁。
(11)朔:農曆每月初一稱朔。
(12)中和節: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公元789年)製定,本來在二月初一,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改為二月初二,人們在這天互相贈送瓜果百穀。
(13)上巳辰:即上巳節,三月上旬的巳日,稱上巳。後來定為三月三日。
(14)百六:一百零六天。
(15)五戊:戊是天幹的第五位,五戊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
(16)春社: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活動。
(17)寒食:春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曾從晉文公流亡國外,助晉文公複國有功,但文公回國後賞賜隨從臣屬時,沒有賞到他。因此他與母親隱於山中。晉文公縱火燒山,想逼他出來,但介子推抱樹不出,被燒死。晉文公命令百姓每年在這一天禁火,故名寒食。
(18)初伏:第一個伏日,按中國古代曆法,這是夏天的開始。
(18)庚:天幹的第七位。
【譯文】
火樹銀花合,是形容元宵節的燦爛輝煌;星橋鐵鎖開是說元宵節這一天開禁,放下吊橋聽任城內外遊人自由往來觀賞燈火。
二月初一是中和節,三月初三日為上巳春浴之時。冬至後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節,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叫做春社;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初伏日則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
【原文】
四月乃是<b>麥秋</b>(20),端午卻為<b>蒲節</b>(21)。
六月六日,節名<b>天貺</b>(22);五月五日,序號<b>天中</b>(23)。
<b>端陽競渡</b>(24),吊屈原之溺水;<b>重九登高</b>(25),效桓景之避災。
<b>五戊</b>(26)雞豚宴社,處處飲<b>治聾之酒</b>(27);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b>乞巧</b>(28)之針。
中秋月朗,<b>明皇親遊於月殿</b>(29);九日風高,<b>孟嘉帽落於龍山</b>(30)。
【注釋】
(20)麥秋:小麥成熟的時候。
(21)蒲節:古人端午節時在門上掛菖蒲葉,可以避邪;或在端午節時將菖蒲泡在酒中,飲之可以避瘟疫,所以端午節又稱蒲節。
(22)天貺:澶淵之盟後,宋真宗想在泰山封禪,以洗刷城下之盟,彰顯自己的功業,於是詐稱有天書降下,改元大中祥符,並於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月在泰山舉行了莊嚴隆重的封禪祭祀儀式。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六月六日,宋真宗下詔稱天書再降,定六月六日為天貺節。貺,賞賜之意。
(23)天中: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正是中夏,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24)端陽競渡:屈原在端午節投汨羅江而死,楚人為祭奠他,在這天將粽子投入江中,並進行劃龍舟競賽,表示當時搶救屈原的迫切之情。後來吃粽子和賽龍舟成為傳統風俗。
(25)重九登高:相傳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難,隻有全家人插著茱萸登山飲菊花酒,才能避禍,桓景聽從了他的話。晚上回家一看,家中的雞犬牛羊都死了。後來重九登高就成為一種風俗。
(26)五戊: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古人以此為春社、秋社之日。
(27)治聾之酒:傳說在社日飲酒可以治耳聾。
(28)乞巧:七夕的傳統活動,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七夕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女孩子們就在這天晚上向織女乞巧,傳統的乞巧方式有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等。
(29)明皇親遊於月殿:明皇即唐玄宗。傳說道士羅公遠以杖為橋,引明皇到月宮一遊,明皇覺得月宮的音樂很好聽,就憑記憶譜寫了一首《霓裳羽衣曲》。
(30)孟嘉帽落於龍山:晉代孟嘉任桓溫的參軍時,桓溫在龍山宴請幕僚,忽然孟嘉的帽子被風吹落於地,而孟嘉並未發覺。在他去廁所時,桓溫命把帽子放到他原來坐處,並讓人寫了幾句嘲笑他的詩文。孟嘉回來後看見,當即以文應對,文辭優美,四座皆服。見《晉書·桓溫傳》。
【譯文】
四月麥熟所以稱為麥秋;端午日飲菖蒲酒所以又稱為蒲節;六月初六日是天貺節;五月五日稱為天中節。
端午節龍舟競渡,以悼念溺水身死的屈原;重陽節登高山插茱萸飲茱萸酒,是效法桓景避災的故事。
春秋二社日,家家戶戶殺豬宰雞祭祀土地公神,大家爭飲可以醫治耳聾的酒。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渡河相會,婦女在庭院擺上香案,祭拜織女乞求得到織布繡花的巧技術。
中秋之夜月光分外清朗,唐明皇夢遊月宮;重陽節登龍山,山風將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上。
【原文】
秦人歲終祭神曰臘,故至今以十二月為<b>臘</b>(31);始皇當年<b>禦諱曰政</b>(32),故至今讀正月為征。
<b>東方</b>(33)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屬木,木則旺於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
<b>南方</b>(33)之神曰祝融,居離而司夏,丙丁屬火,火則旺於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b>西方</b>(33)之神曰蓐收,當兌而司秋,庚辛屬金,金則旺於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
<b>北方</b>(33)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屬水,水則旺於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
<b>中央</b>(33)戊己屬土,其色黃,故中央帝曰黃帝。
【注釋】
(31)臘:古代陰曆十二月的一種祭祀,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祭祀眾神。
(32)禦諱曰政:古時農曆一月是天子召集大臣議政的月份,所以名“政月”。秦始皇名嬴政,秦時為避諱,改“政月”為正月,並沿用至今。
(33)古人用陰陽五行來解釋季節和方位,將金木水火土五行與東西南北中及春夏秋冬相配,又和八卦及天幹對應,它們的對應關係是:
中央:戊己,黃色,屬土;
春:東方,甲乙,青色,震位,屬木;
夏:南方,丙丁,紅色,離位,屬火;
秋:西方,庚辛,白色,兌位,屬金;
冬:北方,壬癸,黑色,坎位,屬水。
【譯文】
秦人每年歲終祭神稱為臘,因此至今日皆稱十二月為臘月。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秦人避諱讀正為征,後世便沿用此例讀正月為征月。
掌管東方的神稱做太皞,乘震位而司春令,震屬木而木旺於春色青,故又名青帝;掌管南方的神稱做祝融,居離位而司夏令,離屬火而火旺於夏色赤,故又稱為赤帝;掌管西方的神稱做蓐收,當兌位而司秋令,兌屬金而金旺於秋色白,故又稱為白帝;掌管北方的神稱做顓頊,乘坎位而司冬令,坎屬水而水旺於冬色黑,故又稱為黑帝;四方的中央屬土,土旺於四時色黃,所以中央屬於黃帝當權。
【原文】
夏至一陰生,是以天時漸短;冬至一陽生,是以<b>日晷</b>(34)初長。
冬至到而<b>葭灰</b>(35)飛,立秋至而梧葉落。
上弦謂月圓其半,係初八、九;下弦謂月缺其半,係廿二、三。
月光都盡謂之<b>晦</b>(36),三十日之名;月光複蘇謂之<b>朔</b>(37),初一日之號;月與日對謂之<b>望</b>(38),十五日之稱。
初一是死<b>魄</b>(39),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b>始生魄</b>(40)。
翌日、<b>詰朝</b>(42),言皆明日;<b>穀旦</b>(43)、吉旦,悉是良辰。
【注釋】
(34)日晷:又稱“日規”,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量時間的一種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製的圓盤組成。
(35)葭灰:葭莩(蘆葦裏的白色薄膜)燒成的灰。古人用葭灰置於律管中,放密室內,以占氣候。某一節候到時,某律管中葭灰即飛出,示該節候已到。
(36)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晦,月盡也。”
(37)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蘇也。”
(38)望:農曆每月十五日,即月滿之日。此時日在東方升起,月在西方落下,遙遙相望,故稱望日。
(39)魄:這裏指月出或月沒時的微光。初一是月亮無光,故曰“死魄”。初二時月亮大部分還是無光,所以說“旁死魄”,旁是大的意思。初三時月亮有了光,所以說“哉生明”,哉是開始的意思。
(40)始生魄:開始生月魄。《尚書·康誥》:“惟三月哉生魄。”孔傳:“月十六日明消而魄生。”
(42)詰朝:指次日早晨。
(43)穀旦:良辰,晴朗美好的日子,古時常用為吉日的代稱。
【譯文】
夏至節氣一過,陰氣就啟動了,白天的時間漸漸短了;冬至節氣一到,陽氣就動了起來,太陽的影子慢慢地長了起來。
一到冬至陽氣初動,葭灰就會飛了起來;立秋一到梧桐樹上的葉子,才會紛紛飄落下來。
完全沒有月亮叫做晦,月光從無到有叫做朔,月亮一半圓一半缺叫做弦,月亮和太陽每到十五日便遙遙相對,彼此都能看得見對方,所以稱為望。初一的月亮像死灰一樣,所以叫做死魄;初二的月亮稍微有一點微光,所以叫做旁死魄;初三的月亮才生出光來,所以叫做哉生明;十六的月亮開始有了殘缺,所以叫做哉生魄。
翌日、詰朝都是明天的別稱;穀旦、吉時都是好時辰吉祥的日子。
【原文】
片晌即謂片時,日<b>曛</b>(44)乃雲日暮。
<b>疇昔</b>(45)、<b>曩者</b>(46),俱前日之謂;黎明、<b>昧爽</b>(47),皆將曙之時。
月有<b>三浣</b>(48):初旬十日為上浣,中旬十日為中浣,下旬十日為下浣;學足<b>三餘</b>(49):夜者日之餘,冬者歲之餘,雨者晴之餘。
以術愚人,曰<b>朝三暮四</b>(50);為學求益,曰<b>日就月將</b>(51)。
<b>焚膏繼晷</b>(52),日夜辛勤;<b>俾晝作夜</b>(53),晨昏顛倒。
自愧無成,曰<b>虛延</b>(54)歲月;與人共語,曰少敘<b>寒暄</b>(55)。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厭者,世態炎涼。
【注釋】
(44)曛:日落時的餘光。
(45)疇昔:往昔,以前。
(46)曩者:以往,以前。
(47)昧爽:指黎明。昧,昏暗不明。爽,明亮。
(48)三浣:古代官員每十天發一次俸祿,休息一次,洗衣洗澡,稱為一浣。
(49)三餘:漢末董遇好學,曾對人說:“學者當利用三餘,夜者日之餘,冬者歲之餘,雨者晴之餘。”
(50)朝三暮四:古時有個養猴的人,發栗子喂猴,說:“早上三個,傍晚四個。”眾猴皆怒。又說:“早上四個,傍晚三個。”眾猴皆喜。見《莊子·齊物論》。亦載於《列子·黃帝》。後以朝三暮四指用詐術行騙,也指經常變卦,反複無常。
(51)日就月將:每天都有些成就,每月都有所前進。形容積少成多。
(52)焚膏繼晷:點上燈燭,接續日光。形容日夜不停,非常勤奮地工作或讀書。膏,油脂,這裏借指燈燭。晷,日光。
(53)俾晝作夜:把夜晚當做白晝一般利用,形容夜以繼日地工作或學習。俾,使,把。
(54)虛延:虛度。
(55)寒暄:問寒問暖。
【譯文】
片晌是說片刻的時候,日曛是說天將要晚的樣子。疇昔、曩者都是前日的別稱,黎明、昧爽都是天將破曉的時候。
一個月的時光分為三浣:初旬十日為上浣,中旬十日稱為中浣,下旬十日稱為下浣;做好學問要充分利用三餘的時間,夜晚是白晝之餘,冬季是一年之餘,下雨天是晴天之餘。
詐術可以欺人,譬如狙公飼狙的朝三暮四;為學要求日益進步,須如詩經上說的日就月將。
點起了燈來繼續日間尚未完成的工作,形容日夜辛勞。俾晝作夜是說把白天和夜晚的作息弄顛倒了。
一事無成而自覺慚愧,可以說成虛延歲月。與人交談講一些客套話,則稱為少敘寒暄。
趨炎附勢羨富嫌貧,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這是最可憎的表現。
【原文】
周末無<b>寒年</b>(56),因東周之懦弱;秦亡無<b>燠歲</b>(57),由嬴氏之凶殘。
<b>泰階星</b>(58)平曰泰平,時序調和曰<b>玉燭</b>(59)。
歲歉曰饑饉之歲,年豐曰大有之年。
唐德宗之饑年,<b>醉人為瑞</b>(60);梁惠王之凶歲,<b>野莩</b>(61)堪憐。
豐年玉,荒年穀,言人品之可珍;薪如<b>桂</b>(62),食如玉,言薪米之<b>騰</b>(63)貴。
春<b>祈</b>(64)秋<b>報</b>(65),農夫之常規;夜寐<b>夙興</b>(66),吾人之勤事。
韶華不再,吾輩須當惜陰;日月其<b>除</b>(67),誌士正宜<b>待旦</b>(68)。
【注釋】
(56)寒年:寒冷的年份。
(57)燠歲:暖熱的年份。按照古人天人相應的觀念,寒年和燠歲都是不正常的年景。
(58)泰階星:古代的星座名,又名三台星,共六顆星,兩兩並排,如階梯狀。古人認為這些星分別代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泰階星平正,天下就大治,稱泰平,後來寫做太平;泰階星斜,則天下大亂。
(59)玉燭:指四時之氣和暢,時序調和。
(60)醉人為瑞:唐德宗時,連年戰亂,饑荒頻仍,幾乎無人釀酒,如果偶爾有人喝醉,大家都認為是祥瑞之兆。
(61)野莩:野外有餓死的人。
(62)桂:木名。《說文解字》:“江南木,百藥之長。”
(63)騰:形容物價上漲很快。
(64)祈:向上天或神明求福。
(65)報:這裏指祭祀。
(66)夙興:意為天不亮就起來做事情。
(67)除:這裏指歲月的流逝。
(68)待旦:等待天明。
【譯文】
東周末年政治寬鬆,周王室太懦弱了,人民感覺不到寒冷的年份。秦始皇太凶殘了,人民感覺不到溫暖的歲月。
泰階的星宿平正,象征國泰民安稱為泰平。四時平和風調雨順則稱為玉燭。年歲荒歉叫做饑饉之歲,年歲豐收叫做大有之年。
唐德宗時遇荒年,路上看見一個醉漢,人們便認為是吉祥的征兆。梁惠王時遇大荒災,城郊野外到處都是餓死的人,實在很可憐。豐年玉、荒年穀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品德的珍貴。柴薪貴如桂樹,食物的價錢貴如白玉,則用來比喻物價漲到了極點。
春耕時祭神是祈求農作物能豐收,秋收後祭神是報答神明的庇佑,這是農民一定要做的習俗。夜深了才去睡覺,一大早就爬起來,是說讀書之人應當勤勉做事。
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再回頭,讀書人理當珍惜光陰;日月時光容易流逝,有誌之士應該及時努力。
爆竹一聲除舊,<b>桃符</b>(01)萬戶更新。
<b>履端</b>(02),是初一元旦;<b>人日</b>(03),是初七靈辰(04)。
元日獻君以<b>椒花頌</b>(05),為祝遐齡;元日飲人以<b>屠蘇酒</b>(06),可除癘疫。
新歲曰<b>王春</b>(07),去年曰<b>客歲</b>(08)。
【注釋】
(01)桃符:據說桃木有壓邪驅鬼的作用。古人在辭舊迎新之際,在桃木板上分別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圖像,懸掛於門首,意在祈福避禍。後來人們為了圖省事,就直接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這就是最早的門神。
(02)履端:開端。
(03)人日:傳說天地初開時,第一日為雞日,之後依次為狗日、豬日、羊日、牛日、馬日,七日為人日,八日為穀日。
(04)靈辰:人日的別稱,意為吉祥的時刻。
(05)椒花頌:《晉書·列女傳·劉臻妻陳氏》:“劉臻妻陳氏者,亦聰辨能屬文,嚐正旦獻《椒花頌》。其詞曰:‘旋穹周回,三朝肇建。青陽散輝,澄景載煥,標美靈葩,爰采爰獻,聖容映之,永壽於萬。’”後用椒花頌來指新年祝詞。
(06)屠蘇酒: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屋,因為是在這種房子裏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以中藥入酒浸製而成,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癘疫之邪的功效,後由唐代名醫孫思邈流傳開來。
(07)王春:孔子編的《春秋》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元年春”是指魯隱公元年的春天,“王正月”是指周王室製定的曆法的正月。春秋時,諸侯並起,周室孱弱,不同諸侯國和周王室是可以有不同的紀年方式的,比如魯隱公元年同時也是周平王四十九年,但是紀月方式隻能根據王室曆法。這就是所謂的“正朔”,也就是正統。因此用王春代表新的一年,有尊重正統君主的意思。
(08)客歲:舊的一年。
【譯文】
爆竹一聲除舊歲,新的一年又來臨了;門上換上了新的桃符,以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日是元旦稱為首祚;正月初七日是人日稱作靈辰。元旦將椒花酒獻給君王,是借此祝頌他長壽。請鄉鄰朋友喝屠蘇酒,可以驅除瘟疫百病。
新正別名首春,去年則稱客歲;
【原文】
<b>火樹銀花合</b>(09),謂元宵燈火之輝煌;星橋鐵鎖開,調元夕<b>金吾</b>(10)之不禁。
二月<b>朔</b>(11)為<b>中和節</b>(12),三月三為<b>上巳辰</b>(13);冬至<b>百六</b>(14)是清明,立春<b>五戊</b>(15)為<b>春社</b>(16)。
<b>寒食</b>(17)節是清明前一日,<b>初伏</b>(18)日是夏至第三<b>庚</b>(18)。
【注釋】
(09)火樹銀花合:唐代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中有“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之句。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燈節或上元節,且因其為春節的最後一個高潮,家家戶戶皆張燈結彩,熱鬧慶祝,火樹銀花合就是形容煙花燈火燦爛輝煌的情景。
(10)金吾:漢代禁止夜行的官。古代通常在城中實行宵禁,這裏的星橋鐵鎖開,指元宵節時取消了夜禁。
(11)朔:農曆每月初一稱朔。
(12)中和節:唐德宗李適在貞元五年(公元789年)製定,本來在二月初一,後將土地神生日納入其中,改為二月初二,人們在這天互相贈送瓜果百穀。
(13)上巳辰:即上巳節,三月上旬的巳日,稱上巳。後來定為三月三日。
(14)百六:一百零六天。
(15)五戊:戊是天幹的第五位,五戊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
(16)春社: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活動。
(17)寒食:春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曾從晉文公流亡國外,助晉文公複國有功,但文公回國後賞賜隨從臣屬時,沒有賞到他。因此他與母親隱於山中。晉文公縱火燒山,想逼他出來,但介子推抱樹不出,被燒死。晉文公命令百姓每年在這一天禁火,故名寒食。
(18)初伏:第一個伏日,按中國古代曆法,這是夏天的開始。
(18)庚:天幹的第七位。
【譯文】
火樹銀花合,是形容元宵節的燦爛輝煌;星橋鐵鎖開是說元宵節這一天開禁,放下吊橋聽任城內外遊人自由往來觀賞燈火。
二月初一是中和節,三月初三日為上巳春浴之時。冬至後第一百零六天是清明節,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叫做春社;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初伏日則是夏至後第三個庚日。
【原文】
四月乃是<b>麥秋</b>(20),端午卻為<b>蒲節</b>(21)。
六月六日,節名<b>天貺</b>(22);五月五日,序號<b>天中</b>(23)。
<b>端陽競渡</b>(24),吊屈原之溺水;<b>重九登高</b>(25),效桓景之避災。
<b>五戊</b>(26)雞豚宴社,處處飲<b>治聾之酒</b>(27);七夕牛女渡河,家家穿<b>乞巧</b>(28)之針。
中秋月朗,<b>明皇親遊於月殿</b>(29);九日風高,<b>孟嘉帽落於龍山</b>(30)。
【注釋】
(20)麥秋:小麥成熟的時候。
(21)蒲節:古人端午節時在門上掛菖蒲葉,可以避邪;或在端午節時將菖蒲泡在酒中,飲之可以避瘟疫,所以端午節又稱蒲節。
(22)天貺:澶淵之盟後,宋真宗想在泰山封禪,以洗刷城下之盟,彰顯自己的功業,於是詐稱有天書降下,改元大中祥符,並於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十月在泰山舉行了莊嚴隆重的封禪祭祀儀式。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六月六日,宋真宗下詔稱天書再降,定六月六日為天貺節。貺,賞賜之意。
(23)天中: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正是中夏,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24)端陽競渡:屈原在端午節投汨羅江而死,楚人為祭奠他,在這天將粽子投入江中,並進行劃龍舟競賽,表示當時搶救屈原的迫切之情。後來吃粽子和賽龍舟成為傳統風俗。
(25)重九登高:相傳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中有難,隻有全家人插著茱萸登山飲菊花酒,才能避禍,桓景聽從了他的話。晚上回家一看,家中的雞犬牛羊都死了。後來重九登高就成為一種風俗。
(26)五戊: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古人以此為春社、秋社之日。
(27)治聾之酒:傳說在社日飲酒可以治耳聾。
(28)乞巧:七夕的傳統活動,就是向織女乞求一雙巧手的意思。七夕是傳說中隔著“天河”的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的日子,女孩子們就在這天晚上向織女乞巧,傳統的乞巧方式有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等。
(29)明皇親遊於月殿:明皇即唐玄宗。傳說道士羅公遠以杖為橋,引明皇到月宮一遊,明皇覺得月宮的音樂很好聽,就憑記憶譜寫了一首《霓裳羽衣曲》。
(30)孟嘉帽落於龍山:晉代孟嘉任桓溫的參軍時,桓溫在龍山宴請幕僚,忽然孟嘉的帽子被風吹落於地,而孟嘉並未發覺。在他去廁所時,桓溫命把帽子放到他原來坐處,並讓人寫了幾句嘲笑他的詩文。孟嘉回來後看見,當即以文應對,文辭優美,四座皆服。見《晉書·桓溫傳》。
【譯文】
四月麥熟所以稱為麥秋;端午日飲菖蒲酒所以又稱為蒲節;六月初六日是天貺節;五月五日稱為天中節。
端午節龍舟競渡,以悼念溺水身死的屈原;重陽節登高山插茱萸飲茱萸酒,是效法桓景避災的故事。
春秋二社日,家家戶戶殺豬宰雞祭祀土地公神,大家爭飲可以醫治耳聾的酒。七月初七牛郎織女渡河相會,婦女在庭院擺上香案,祭拜織女乞求得到織布繡花的巧技術。
中秋之夜月光分外清朗,唐明皇夢遊月宮;重陽節登龍山,山風將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上。
【原文】
秦人歲終祭神曰臘,故至今以十二月為<b>臘</b>(31);始皇當年<b>禦諱曰政</b>(32),故至今讀正月為征。
<b>東方</b>(33)之神曰太皞,乘震而司春,甲乙屬木,木則旺於春,其色青,故春帝曰青帝。
<b>南方</b>(33)之神曰祝融,居離而司夏,丙丁屬火,火則旺於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b>西方</b>(33)之神曰蓐收,當兌而司秋,庚辛屬金,金則旺於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
<b>北方</b>(33)之神曰玄冥,乘坎而司冬,壬癸屬水,水則旺於冬,其色黑,故冬帝曰黑帝。
<b>中央</b>(33)戊己屬土,其色黃,故中央帝曰黃帝。
【注釋】
(31)臘:古代陰曆十二月的一種祭祀,冬至後第三個戌日祭祀眾神。
(32)禦諱曰政:古時農曆一月是天子召集大臣議政的月份,所以名“政月”。秦始皇名嬴政,秦時為避諱,改“政月”為正月,並沿用至今。
(33)古人用陰陽五行來解釋季節和方位,將金木水火土五行與東西南北中及春夏秋冬相配,又和八卦及天幹對應,它們的對應關係是:
中央:戊己,黃色,屬土;
春:東方,甲乙,青色,震位,屬木;
夏:南方,丙丁,紅色,離位,屬火;
秋:西方,庚辛,白色,兌位,屬金;
冬:北方,壬癸,黑色,坎位,屬水。
【譯文】
秦人每年歲終祭神稱為臘,因此至今日皆稱十二月為臘月。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秦人避諱讀正為征,後世便沿用此例讀正月為征月。
掌管東方的神稱做太皞,乘震位而司春令,震屬木而木旺於春色青,故又名青帝;掌管南方的神稱做祝融,居離位而司夏令,離屬火而火旺於夏色赤,故又稱為赤帝;掌管西方的神稱做蓐收,當兌位而司秋令,兌屬金而金旺於秋色白,故又稱為白帝;掌管北方的神稱做顓頊,乘坎位而司冬令,坎屬水而水旺於冬色黑,故又稱為黑帝;四方的中央屬土,土旺於四時色黃,所以中央屬於黃帝當權。
【原文】
夏至一陰生,是以天時漸短;冬至一陽生,是以<b>日晷</b>(34)初長。
冬至到而<b>葭灰</b>(35)飛,立秋至而梧葉落。
上弦謂月圓其半,係初八、九;下弦謂月缺其半,係廿二、三。
月光都盡謂之<b>晦</b>(36),三十日之名;月光複蘇謂之<b>朔</b>(37),初一日之號;月與日對謂之<b>望</b>(38),十五日之稱。
初一是死<b>魄</b>(39),初二旁死魄,初三哉生明,十六<b>始生魄</b>(40)。
翌日、<b>詰朝</b>(42),言皆明日;<b>穀旦</b>(43)、吉旦,悉是良辰。
【注釋】
(34)日晷:又稱“日規”,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量時間的一種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製的圓盤組成。
(35)葭灰:葭莩(蘆葦裏的白色薄膜)燒成的灰。古人用葭灰置於律管中,放密室內,以占氣候。某一節候到時,某律管中葭灰即飛出,示該節候已到。
(36)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晦,月盡也。”
(37)朔:農曆每月的第一天。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朔,月一日始蘇也。”
(38)望:農曆每月十五日,即月滿之日。此時日在東方升起,月在西方落下,遙遙相望,故稱望日。
(39)魄:這裏指月出或月沒時的微光。初一是月亮無光,故曰“死魄”。初二時月亮大部分還是無光,所以說“旁死魄”,旁是大的意思。初三時月亮有了光,所以說“哉生明”,哉是開始的意思。
(40)始生魄:開始生月魄。《尚書·康誥》:“惟三月哉生魄。”孔傳:“月十六日明消而魄生。”
(42)詰朝:指次日早晨。
(43)穀旦:良辰,晴朗美好的日子,古時常用為吉日的代稱。
【譯文】
夏至節氣一過,陰氣就啟動了,白天的時間漸漸短了;冬至節氣一到,陽氣就動了起來,太陽的影子慢慢地長了起來。
一到冬至陽氣初動,葭灰就會飛了起來;立秋一到梧桐樹上的葉子,才會紛紛飄落下來。
完全沒有月亮叫做晦,月光從無到有叫做朔,月亮一半圓一半缺叫做弦,月亮和太陽每到十五日便遙遙相對,彼此都能看得見對方,所以稱為望。初一的月亮像死灰一樣,所以叫做死魄;初二的月亮稍微有一點微光,所以叫做旁死魄;初三的月亮才生出光來,所以叫做哉生明;十六的月亮開始有了殘缺,所以叫做哉生魄。
翌日、詰朝都是明天的別稱;穀旦、吉時都是好時辰吉祥的日子。
【原文】
片晌即謂片時,日<b>曛</b>(44)乃雲日暮。
<b>疇昔</b>(45)、<b>曩者</b>(46),俱前日之謂;黎明、<b>昧爽</b>(47),皆將曙之時。
月有<b>三浣</b>(48):初旬十日為上浣,中旬十日為中浣,下旬十日為下浣;學足<b>三餘</b>(49):夜者日之餘,冬者歲之餘,雨者晴之餘。
以術愚人,曰<b>朝三暮四</b>(50);為學求益,曰<b>日就月將</b>(51)。
<b>焚膏繼晷</b>(52),日夜辛勤;<b>俾晝作夜</b>(53),晨昏顛倒。
自愧無成,曰<b>虛延</b>(54)歲月;與人共語,曰少敘<b>寒暄</b>(55)。
可憎者,人情冷暖;可厭者,世態炎涼。
【注釋】
(44)曛:日落時的餘光。
(45)疇昔:往昔,以前。
(46)曩者:以往,以前。
(47)昧爽:指黎明。昧,昏暗不明。爽,明亮。
(48)三浣:古代官員每十天發一次俸祿,休息一次,洗衣洗澡,稱為一浣。
(49)三餘:漢末董遇好學,曾對人說:“學者當利用三餘,夜者日之餘,冬者歲之餘,雨者晴之餘。”
(50)朝三暮四:古時有個養猴的人,發栗子喂猴,說:“早上三個,傍晚四個。”眾猴皆怒。又說:“早上四個,傍晚三個。”眾猴皆喜。見《莊子·齊物論》。亦載於《列子·黃帝》。後以朝三暮四指用詐術行騙,也指經常變卦,反複無常。
(51)日就月將:每天都有些成就,每月都有所前進。形容積少成多。
(52)焚膏繼晷:點上燈燭,接續日光。形容日夜不停,非常勤奮地工作或讀書。膏,油脂,這裏借指燈燭。晷,日光。
(53)俾晝作夜:把夜晚當做白晝一般利用,形容夜以繼日地工作或學習。俾,使,把。
(54)虛延:虛度。
(55)寒暄:問寒問暖。
【譯文】
片晌是說片刻的時候,日曛是說天將要晚的樣子。疇昔、曩者都是前日的別稱,黎明、昧爽都是天將破曉的時候。
一個月的時光分為三浣:初旬十日為上浣,中旬十日稱為中浣,下旬十日稱為下浣;做好學問要充分利用三餘的時間,夜晚是白晝之餘,冬季是一年之餘,下雨天是晴天之餘。
詐術可以欺人,譬如狙公飼狙的朝三暮四;為學要求日益進步,須如詩經上說的日就月將。
點起了燈來繼續日間尚未完成的工作,形容日夜辛勞。俾晝作夜是說把白天和夜晚的作息弄顛倒了。
一事無成而自覺慚愧,可以說成虛延歲月。與人交談講一些客套話,則稱為少敘寒暄。
趨炎附勢羨富嫌貧,世態炎涼人情冷暖,這是最可憎的表現。
【原文】
周末無<b>寒年</b>(56),因東周之懦弱;秦亡無<b>燠歲</b>(57),由嬴氏之凶殘。
<b>泰階星</b>(58)平曰泰平,時序調和曰<b>玉燭</b>(59)。
歲歉曰饑饉之歲,年豐曰大有之年。
唐德宗之饑年,<b>醉人為瑞</b>(60);梁惠王之凶歲,<b>野莩</b>(61)堪憐。
豐年玉,荒年穀,言人品之可珍;薪如<b>桂</b>(62),食如玉,言薪米之<b>騰</b>(63)貴。
春<b>祈</b>(64)秋<b>報</b>(65),農夫之常規;夜寐<b>夙興</b>(66),吾人之勤事。
韶華不再,吾輩須當惜陰;日月其<b>除</b>(67),誌士正宜<b>待旦</b>(68)。
【注釋】
(56)寒年:寒冷的年份。
(57)燠歲:暖熱的年份。按照古人天人相應的觀念,寒年和燠歲都是不正常的年景。
(58)泰階星:古代的星座名,又名三台星,共六顆星,兩兩並排,如階梯狀。古人認為這些星分別代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泰階星平正,天下就大治,稱泰平,後來寫做太平;泰階星斜,則天下大亂。
(59)玉燭:指四時之氣和暢,時序調和。
(60)醉人為瑞:唐德宗時,連年戰亂,饑荒頻仍,幾乎無人釀酒,如果偶爾有人喝醉,大家都認為是祥瑞之兆。
(61)野莩:野外有餓死的人。
(62)桂:木名。《說文解字》:“江南木,百藥之長。”
(63)騰:形容物價上漲很快。
(64)祈:向上天或神明求福。
(65)報:這裏指祭祀。
(66)夙興:意為天不亮就起來做事情。
(67)除:這裏指歲月的流逝。
(68)待旦:等待天明。
【譯文】
東周末年政治寬鬆,周王室太懦弱了,人民感覺不到寒冷的年份。秦始皇太凶殘了,人民感覺不到溫暖的歲月。
泰階的星宿平正,象征國泰民安稱為泰平。四時平和風調雨順則稱為玉燭。年歲荒歉叫做饑饉之歲,年歲豐收叫做大有之年。
唐德宗時遇荒年,路上看見一個醉漢,人們便認為是吉祥的征兆。梁惠王時遇大荒災,城郊野外到處都是餓死的人,實在很可憐。豐年玉、荒年穀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品德的珍貴。柴薪貴如桂樹,食物的價錢貴如白玉,則用來比喻物價漲到了極點。
春耕時祭神是祈求農作物能豐收,秋收後祭神是報答神明的庇佑,這是農民一定要做的習俗。夜深了才去睡覺,一大早就爬起來,是說讀書之人應當勤勉做事。
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再回頭,讀書人理當珍惜光陰;日月時光容易流逝,有誌之士應該及時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