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b>韓柳歐蘇</b>(01),固文人之最著;<b>起翦頗牧</b>(02),乃武將之多奇。
<b>範仲淹</b>(03)胸中具數萬甲兵,楚<b>項羽</b>(04)江東有八千子弟。
<b>孫臏</b>(05)<b>吳起</b>(06),將略堪誇;<b>穰苴</b>(07)<b>尉繚</b>(08),兵機莫測。
薑太公有<b>《六韜》</b>(09),黃石公有<b>《三略》</b>(10)。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毛遂譏眾、碌碌無奇。
【注釋】
(01)韓柳歐蘇: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軾。
(02)起翦頗牧:指秦國大將白起、王翦,趙國大將廉頗、李牧。
(03)範仲淹:北宋時任延州知州防禦西夏,治軍嚴整,西夏人謂其:“胸中有百萬甲兵”。
(04)項羽:於秦末年起兵,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作戰。
(05)孫臏:戰國時齊國軍事家,著《孫臏兵法》。《孫臏兵法》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06)吳起:戰國時魏國軍事家,善於帶兵,著有《吳子兵法》。《吳子兵法》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07)穰苴(ráng ju):田穰苴(生卒不詳),又稱司馬田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戰國時齊國軍事家,著有《司馬法》。《司馬法》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08)尉繚:戰國是魏國軍事家,著有《尉繚子》.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09)六韜:兵書,有文、武、龍、虎、豹、犬五部分。相傳為薑太公所著。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10)三略:兵書,相傳亦為薑尚所著,漢代黃石公加以完善,傳與張良。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譯文】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是文人中最著名的人,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是武將中的多奇智的人。
範仲淹能文能武,胸中有數萬甲兵;項羽渡江作戰時,帶過來八千江東子弟。孫臏和吳起,用兵的謀略值得人們誇讚;穰苴和尉繚,用兵的計謀敵人難以猜測。
薑太公曾經寫過《六韜》,黃石公曾經寫過《三略》。韓信領兵打仗,兵越多越好,沒有限製;毛遂助平原君說服楚王後,諷刺同去的其他人碌碌無奇。
【原文】
大將曰<b>幹</b>(11)<b>城</b>(12),武士曰<b>武弁</b>(13)。
都督稱為大鎮國,總兵稱為大總戎。
都<b>閫</b>(14)即是都司,參戎即是參將。
千戶有戶侯之仰,百戶有百宰之稱。
以車為戶曰<b>轅門</b>(15),顯揭戰功曰<b>露布</b>(16)。
下殺上謂之弑,上伐下謂之征。
交鋒為對壘,求和曰求成。
【注釋】
(11)幹:盾牌。
(12)城:城牆。
(13)武弁:弁(biàn),頭巾。武士是士卒中的頭目,猶如巾是戴在頭上的衣服一樣。
(14)閫:[kun],本意郭門,借指領兵在外的將帥或外任的大臣。
(15)轅:用車圍出的營門。古代君王出行紮營時,用兩車車轅相對作門,稱為轅門。
(16)露布:後魏時,每次做戰勝利,就在旗上寫下戰功,名為露布。
【譯文】
大將保衛國家叫“幹城”,武士頭戴武冠,稱作“武弁”。都督又可以稱作“大鎮國”,總兵又可以稱作“大總戎”。“都閫”即是都司的別稱,“參戎”即是參將的別稱。統領千戶的將領叫做“戶侯”,統領百戶的長官叫做“百宰”。用相向的車轅交接成半圓形的門稱作“轅門”,展示戰功的捷報稱作“露布”。臣下刺殺君王,就叫做“弑”;君王討伐臣下,就叫做“征”。交鋒又叫“對壘”,求和又叫“求成”。
【原文】
戰勝而回,謂之凱旋;戰敗而走,謂之奔北。
為君泄恨,曰敵<b>愾</b>(17);為國救難,曰勤王。
膽破心寒,比敵人<b>懾服</b>(18)之狀;<b>風聲鶴唳</b>(19),驚士卒敗北之魂。
漢<b>馮異</b>(20)當論功,獨立大樹下,不誇己績;漢文帝嚐勞軍,親幸<b>細柳營</b>(21),按轡徐行。
【注釋】
(17)愾:憤恨。
(18)懾服:因畏懼而屈服。淝水之戰中前秦的軍隊被打敗,逃跑途中,聽到風聲與鶴的叫聲,都以為是晉兵追殺。
(19)風聲鶴唳:前秦苻堅率兵進攻東晉,大敗而逃,潰退中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趕來了。
(20)馮異: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大將。大將們都坐在一起評論功勞,唯獨馮異立在大樹下,因此被稱為大樹將軍。
(21)細柳營:《史記·絛侯周勃世家》:文帝之後六年,以周亞夫為將軍,軍細柳。’。漢文帝時,劉禮駐守灞上,徐厲駐守棘門,周亞夫駐守細柳。文帝去各軍慰勞,到灞上和棘門軍營,都可直馳而入,但去細柳軍營,守營兵士卻不讓他入內。兵士通報周亞夫之後,放文帝一行進營,並叮囑他們不可在軍營中駕馬快跑,於是文帝隻好按轡徐行。周亞夫軍紀嚴明,防守謹慎,文帝稱其為“真將軍”,灞上、棘門軍不過是兒戲。見《漢書·周亞夫傳》。後以“細柳營”稱譽紀律嚴明的軍營。
【譯文】
打了勝仗歸來,就叫“凱旋”;打了敗仗逃走,就叫“奔北”。替君王抵抗所憤恨的敵人,叫“敵愾”;救社稷於危難之中,叫“勤王”。“膽破心寒”,是形容敵人驚恐畏懼的樣子;“風聲鶴唳”,是形容士卒潰敗逃跑時疑神疑鬼的樣子。
東漢的馮異在別的將領論功時,總是獨自站在大樹下,不誇耀自己的戰績;漢文帝親自去慰勞軍兵時,細柳營軍紀嚴明,他隻好牽著馬的韁繩慢慢前行。
【原文】
<b>苻堅自誇</b>(22)將廣,投鞭可以斷流;毛遂自薦才奇,處囊便當<b>脫穎</b>(23)。
<b>羞與噲等位</b>(24),韓信降作淮陰;<b>無麵見江東</b>(25),項羽羞歸故裏。
韓信受<b>胯下之辱</b>(26),張良有<b>進履</b>(27)之謙。
衛青為牧豬之奴,樊噲為屠狗之輩。
<b>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卵棄幹城之將</b>(28);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棄速抱之材。
總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誌,能屈能伸。
自古英雄,難以枚舉;欲詳將略,須讀<b>武經</b>(29)。
【注釋】
(22)苻堅自誇:前秦苻堅出兵東晉前,號稱自己兵力有百萬之眾,投鞭於江,足以斷流。結果為東晉所敗。
(23)脫穎:趙平原君要帶二十人去楚國當說客,找了十九人,還差一人,於是毛遂自薦,平原君說:“賢士處世,就像是錐子放在布袋中,末尖馬上可以看見,而先生在我這裏三年,還沒有聽說你做了什麽事情。”毛遂說:“那現在請讓臣處於布袋中吧。如果早讓臣處於布袋中,早就脫穎而出了。”穎,本義指禾穗的末尖,這裏指錐子的末尖。
(24)羞與噲等伍:漢朝建立後,韓信被封為楚王。劉邦忌憚其勢盛,找借口降其為淮陰侯。一次韓信到樊噲那裏,樊噲自稱臣子,並用王的禮節迎送他。韓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25)無麵見江東:項羽曾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作戰,後來兵敗烏江,烏江亭長請他渡江,項羽不肯,說無顏麵見江東父老,於是拔劍自刎。
(26)胯下之辱:韓信少年時喜歡佩劍,淮陰有個年輕的無賴屠夫當眾侮辱他說:“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韓信看了他很久,就從胯下鑽過,眾人都笑韓信怯懦。
(27)進履:指張良為黃石公穿鞋而得書之事。
(28)求士莫求全:戰國時,子思曾向衛侯推薦苟變為將,說他可以指揮五百輛戰車。衛侯認為苟變為吏時曾吃過百姓兩枚雞蛋,不可重用。子思就說:“聖人官人,如大匠之用木,取所長,棄其短。君以二卵棄幹城之將乎?”衛侯聽取了子思的意思,任苟變為將。卵:雞蛋。
(29)武經:古代兵書總經。即《武經七書》,北宋朝廷官方頒行的兵法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它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匯編而成。
【譯文】
苻堅自誇兵多將廣,把馬鞭投入長江就可以讓江水斷流;毛遂推薦自己有過人的才能,像錐子一樣處在布袋中,錐尖一定會露出來。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以後,對與樊噲等人為伍感到羞恥;項羽兵敗之後,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不肯渡過烏江。
韓信曾經受過胯下之辱,張良曾經謙恭有禮地給黃石公拾起鞋子並幫他穿上。衛青曾經做過牧豬的奴隸,樊噲曾經以屠狗為業。
君王選拔人才不要太苛求,不要因為兩個雞蛋的小事而放棄能護衛國家的大將;君王任用人才要像木匠使用木頭一樣,不要因為一丁點的腐爛就放棄棟梁之材。
總之,一個人想做君子的話,要能做大事,也能做小事;一個人想做大丈夫的話,一定要做到能屈能伸。自古以來的英雄才俊真是數不勝數,要想詳細知道作戰的謀略,必須熟讀《武經七書》。
<b>韓柳歐蘇</b>(01),固文人之最著;<b>起翦頗牧</b>(02),乃武將之多奇。
<b>範仲淹</b>(03)胸中具數萬甲兵,楚<b>項羽</b>(04)江東有八千子弟。
<b>孫臏</b>(05)<b>吳起</b>(06),將略堪誇;<b>穰苴</b>(07)<b>尉繚</b>(08),兵機莫測。
薑太公有<b>《六韜》</b>(09),黃石公有<b>《三略》</b>(10)。
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毛遂譏眾、碌碌無奇。
【注釋】
(01)韓柳歐蘇:唐代文學家韓愈、柳宗元,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蘇軾。
(02)起翦頗牧:指秦國大將白起、王翦,趙國大將廉頗、李牧。
(03)範仲淹:北宋時任延州知州防禦西夏,治軍嚴整,西夏人謂其:“胸中有百萬甲兵”。
(04)項羽:於秦末年起兵,率江東八千子弟渡江作戰。
(05)孫臏:戰國時齊國軍事家,著《孫臏兵法》。《孫臏兵法》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06)吳起:戰國時魏國軍事家,善於帶兵,著有《吳子兵法》。《吳子兵法》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07)穰苴(ráng ju):田穰苴(生卒不詳),又稱司馬田穰苴,春秋末期齊國人,戰國時齊國軍事家,著有《司馬法》。《司馬法》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08)尉繚:戰國是魏國軍事家,著有《尉繚子》.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09)六韜:兵書,有文、武、龍、虎、豹、犬五部分。相傳為薑太公所著。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10)三略:兵書,相傳亦為薑尚所著,漢代黃石公加以完善,傳與張良。內容可參考勸學網兵法部分
【譯文】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是文人中最著名的人,白起、王翦、廉頗、李牧是武將中的多奇智的人。
範仲淹能文能武,胸中有數萬甲兵;項羽渡江作戰時,帶過來八千江東子弟。孫臏和吳起,用兵的謀略值得人們誇讚;穰苴和尉繚,用兵的計謀敵人難以猜測。
薑太公曾經寫過《六韜》,黃石公曾經寫過《三略》。韓信領兵打仗,兵越多越好,沒有限製;毛遂助平原君說服楚王後,諷刺同去的其他人碌碌無奇。
【原文】
大將曰<b>幹</b>(11)<b>城</b>(12),武士曰<b>武弁</b>(13)。
都督稱為大鎮國,總兵稱為大總戎。
都<b>閫</b>(14)即是都司,參戎即是參將。
千戶有戶侯之仰,百戶有百宰之稱。
以車為戶曰<b>轅門</b>(15),顯揭戰功曰<b>露布</b>(16)。
下殺上謂之弑,上伐下謂之征。
交鋒為對壘,求和曰求成。
【注釋】
(11)幹:盾牌。
(12)城:城牆。
(13)武弁:弁(biàn),頭巾。武士是士卒中的頭目,猶如巾是戴在頭上的衣服一樣。
(14)閫:[kun],本意郭門,借指領兵在外的將帥或外任的大臣。
(15)轅:用車圍出的營門。古代君王出行紮營時,用兩車車轅相對作門,稱為轅門。
(16)露布:後魏時,每次做戰勝利,就在旗上寫下戰功,名為露布。
【譯文】
大將保衛國家叫“幹城”,武士頭戴武冠,稱作“武弁”。都督又可以稱作“大鎮國”,總兵又可以稱作“大總戎”。“都閫”即是都司的別稱,“參戎”即是參將的別稱。統領千戶的將領叫做“戶侯”,統領百戶的長官叫做“百宰”。用相向的車轅交接成半圓形的門稱作“轅門”,展示戰功的捷報稱作“露布”。臣下刺殺君王,就叫做“弑”;君王討伐臣下,就叫做“征”。交鋒又叫“對壘”,求和又叫“求成”。
【原文】
戰勝而回,謂之凱旋;戰敗而走,謂之奔北。
為君泄恨,曰敵<b>愾</b>(17);為國救難,曰勤王。
膽破心寒,比敵人<b>懾服</b>(18)之狀;<b>風聲鶴唳</b>(19),驚士卒敗北之魂。
漢<b>馮異</b>(20)當論功,獨立大樹下,不誇己績;漢文帝嚐勞軍,親幸<b>細柳營</b>(21),按轡徐行。
【注釋】
(17)愾:憤恨。
(18)懾服:因畏懼而屈服。淝水之戰中前秦的軍隊被打敗,逃跑途中,聽到風聲與鶴的叫聲,都以為是晉兵追殺。
(19)風聲鶴唳:前秦苻堅率兵進攻東晉,大敗而逃,潰退中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追兵趕來了。
(20)馮異: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大將。大將們都坐在一起評論功勞,唯獨馮異立在大樹下,因此被稱為大樹將軍。
(21)細柳營:《史記·絛侯周勃世家》:文帝之後六年,以周亞夫為將軍,軍細柳。’。漢文帝時,劉禮駐守灞上,徐厲駐守棘門,周亞夫駐守細柳。文帝去各軍慰勞,到灞上和棘門軍營,都可直馳而入,但去細柳軍營,守營兵士卻不讓他入內。兵士通報周亞夫之後,放文帝一行進營,並叮囑他們不可在軍營中駕馬快跑,於是文帝隻好按轡徐行。周亞夫軍紀嚴明,防守謹慎,文帝稱其為“真將軍”,灞上、棘門軍不過是兒戲。見《漢書·周亞夫傳》。後以“細柳營”稱譽紀律嚴明的軍營。
【譯文】
打了勝仗歸來,就叫“凱旋”;打了敗仗逃走,就叫“奔北”。替君王抵抗所憤恨的敵人,叫“敵愾”;救社稷於危難之中,叫“勤王”。“膽破心寒”,是形容敵人驚恐畏懼的樣子;“風聲鶴唳”,是形容士卒潰敗逃跑時疑神疑鬼的樣子。
東漢的馮異在別的將領論功時,總是獨自站在大樹下,不誇耀自己的戰績;漢文帝親自去慰勞軍兵時,細柳營軍紀嚴明,他隻好牽著馬的韁繩慢慢前行。
【原文】
<b>苻堅自誇</b>(22)將廣,投鞭可以斷流;毛遂自薦才奇,處囊便當<b>脫穎</b>(23)。
<b>羞與噲等位</b>(24),韓信降作淮陰;<b>無麵見江東</b>(25),項羽羞歸故裏。
韓信受<b>胯下之辱</b>(26),張良有<b>進履</b>(27)之謙。
衛青為牧豬之奴,樊噲為屠狗之輩。
<b>求士莫求全,毋以二卵棄幹城之將</b>(28);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棄速抱之材。
總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誌,能屈能伸。
自古英雄,難以枚舉;欲詳將略,須讀<b>武經</b>(29)。
【注釋】
(22)苻堅自誇:前秦苻堅出兵東晉前,號稱自己兵力有百萬之眾,投鞭於江,足以斷流。結果為東晉所敗。
(23)脫穎:趙平原君要帶二十人去楚國當說客,找了十九人,還差一人,於是毛遂自薦,平原君說:“賢士處世,就像是錐子放在布袋中,末尖馬上可以看見,而先生在我這裏三年,還沒有聽說你做了什麽事情。”毛遂說:“那現在請讓臣處於布袋中吧。如果早讓臣處於布袋中,早就脫穎而出了。”穎,本義指禾穗的末尖,這裏指錐子的末尖。
(24)羞與噲等伍:漢朝建立後,韓信被封為楚王。劉邦忌憚其勢盛,找借口降其為淮陰侯。一次韓信到樊噲那裏,樊噲自稱臣子,並用王的禮節迎送他。韓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25)無麵見江東:項羽曾率八千江東子弟渡江作戰,後來兵敗烏江,烏江亭長請他渡江,項羽不肯,說無顏麵見江東父老,於是拔劍自刎。
(26)胯下之辱:韓信少年時喜歡佩劍,淮陰有個年輕的無賴屠夫當眾侮辱他說:“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韓信看了他很久,就從胯下鑽過,眾人都笑韓信怯懦。
(27)進履:指張良為黃石公穿鞋而得書之事。
(28)求士莫求全:戰國時,子思曾向衛侯推薦苟變為將,說他可以指揮五百輛戰車。衛侯認為苟變為吏時曾吃過百姓兩枚雞蛋,不可重用。子思就說:“聖人官人,如大匠之用木,取所長,棄其短。君以二卵棄幹城之將乎?”衛侯聽取了子思的意思,任苟變為將。卵:雞蛋。
(29)武經:古代兵書總經。即《武經七書》,北宋朝廷官方頒行的兵法叢書,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軍事教科書。它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匯編而成。
【譯文】
苻堅自誇兵多將廣,把馬鞭投入長江就可以讓江水斷流;毛遂推薦自己有過人的才能,像錐子一樣處在布袋中,錐尖一定會露出來。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以後,對與樊噲等人為伍感到羞恥;項羽兵敗之後,覺得無顏見江東父老,所以不肯渡過烏江。
韓信曾經受過胯下之辱,張良曾經謙恭有禮地給黃石公拾起鞋子並幫他穿上。衛青曾經做過牧豬的奴隸,樊噲曾經以屠狗為業。
君王選拔人才不要太苛求,不要因為兩個雞蛋的小事而放棄能護衛國家的大將;君王任用人才要像木匠使用木頭一樣,不要因為一丁點的腐爛就放棄棟梁之材。
總之,一個人想做君子的話,要能做大事,也能做小事;一個人想做大丈夫的話,一定要做到能屈能伸。自古以來的英雄才俊真是數不勝數,要想詳細知道作戰的謀略,必須熟讀《武經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