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菩薩蠻·湘東驛】原文</h2>
客行忽到湘東驛。明朝真是瀟湘客。晴碧萬重雲。幾時逢故人。
江南如塞北。別後書難得。先自雁來稀。那堪春半時。
<h2>【菩薩蠻·湘東驛】譯文</h2>
<h2>【菩薩蠻·湘東驛】賞析</h2>
詞題標明的湘東驛,在南宋時屬萍鄉縣,即現今江西西部、靠近湖南的萍鄉市西。當時是比較閉塞的山鄉。考作者範成大一生行履,這首小令大約作於1172年(乾道八年)冬作者調任靜江知府(治所在今桂林市),為廣西經略安撫使,越歲之後途徑此地之時。此前幾年,作者曾奉使出行金朝,歸遷中書舍人並任朝廷史官,接著因對朝廷用人問題提出不同意見,辭官引退歸蘇州。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抑鬱,這時接到調令,首途廣西,來到了荒僻的湘東驛。旅中的孤獨淒涼,難以排遣,不禁回想舊日京中故裏的友人,憂從中來,寫下了這首小令。
上半闋首句點明了客行所至的地點——湘東驛,“忽到”二字,便有非所預想、難料今日的意味,可見遠遷廣西本非己願。然而“豈不歸懷官有程”(陸遊句),官事在身,明朝不得不繼續前行,進入瀟湘(湖南二水名)之境。“真是”二字,透露出“不意至此,居然至此”的感慨和悵惘。作一個公忠體國的正直官員也是身不由己,乃至不容於朝。作者並沒有交待遷官的具體始末,僅從自驚自歎的感喟中表露出微弱信息,供讀者去聯想得之。悵望蒼茫晴空中的重重雲彩,意識到自身的所在,距三吳故地是那樣的遙遠。“幾時逢故人?”作者此問,充滿了懷舊的情思,也反襯出客行的孤寂境況和失望的悲哀。
江南本山明水秀之區,但對辭鄉遠別的孤旅來說,一切美景均同虛設,無意觀賞,這與荒涼的塞北便無區別了。下半闋首句便發出了如此沉痛的表述:“江南如塞北”,更何況交通阻塞、音書難通,連鴻雁的蹤跡也稀少而不易見到。那麽,這暮春三月,麵對生機盎然的大千世界,豈不更令人孤苦難耐嗎?通篇就這樣由境觸情,由情而憶,由憶而感,由感而悲,傾訴了遠別的傷痛、懷舊的積鬱。兩闋之間,過度自然,渾然一體。語言樸素明白,毫不費解,卻又含蓄曲折,意蘊深沉,稱得上是洗盡鉛華、反璞歸真。說它道出了眼中景、心中情,意中事,是“人難言之而已易言之”,是不為過分的。
客行忽到湘東驛。明朝真是瀟湘客。晴碧萬重雲。幾時逢故人。
江南如塞北。別後書難得。先自雁來稀。那堪春半時。
<h2>【菩薩蠻·湘東驛】譯文</h2>
<h2>【菩薩蠻·湘東驛】賞析</h2>
詞題標明的湘東驛,在南宋時屬萍鄉縣,即現今江西西部、靠近湖南的萍鄉市西。當時是比較閉塞的山鄉。考作者範成大一生行履,這首小令大約作於1172年(乾道八年)冬作者調任靜江知府(治所在今桂林市),為廣西經略安撫使,越歲之後途徑此地之時。此前幾年,作者曾奉使出行金朝,歸遷中書舍人並任朝廷史官,接著因對朝廷用人問題提出不同意見,辭官引退歸蘇州。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心情抑鬱,這時接到調令,首途廣西,來到了荒僻的湘東驛。旅中的孤獨淒涼,難以排遣,不禁回想舊日京中故裏的友人,憂從中來,寫下了這首小令。
上半闋首句點明了客行所至的地點——湘東驛,“忽到”二字,便有非所預想、難料今日的意味,可見遠遷廣西本非己願。然而“豈不歸懷官有程”(陸遊句),官事在身,明朝不得不繼續前行,進入瀟湘(湖南二水名)之境。“真是”二字,透露出“不意至此,居然至此”的感慨和悵惘。作一個公忠體國的正直官員也是身不由己,乃至不容於朝。作者並沒有交待遷官的具體始末,僅從自驚自歎的感喟中表露出微弱信息,供讀者去聯想得之。悵望蒼茫晴空中的重重雲彩,意識到自身的所在,距三吳故地是那樣的遙遠。“幾時逢故人?”作者此問,充滿了懷舊的情思,也反襯出客行的孤寂境況和失望的悲哀。
江南本山明水秀之區,但對辭鄉遠別的孤旅來說,一切美景均同虛設,無意觀賞,這與荒涼的塞北便無區別了。下半闋首句便發出了如此沉痛的表述:“江南如塞北”,更何況交通阻塞、音書難通,連鴻雁的蹤跡也稀少而不易見到。那麽,這暮春三月,麵對生機盎然的大千世界,豈不更令人孤苦難耐嗎?通篇就這樣由境觸情,由情而憶,由憶而感,由感而悲,傾訴了遠別的傷痛、懷舊的積鬱。兩闋之間,過度自然,渾然一體。語言樸素明白,毫不費解,卻又含蓄曲折,意蘊深沉,稱得上是洗盡鉛華、反璞歸真。說它道出了眼中景、心中情,意中事,是“人難言之而已易言之”,是不為過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