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歸雁】原文</h2>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h2>【歸雁】譯文</h2>
<strong>譯文</strong>
大雁啊,瀟湘下遊,水碧沙明,風景秀麗,食物豐美,你為什麽隨便離開這麽好的地方,回到北方來呢?大雁回答:瀟湘一帶風景秀麗,食物豐美,本來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靈在月夜鼓瑟,從那二十五弦上彈出的音調,實在太淒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簡直承受不住,隻好飛回北方。
<strong>注釋</strong>
1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等閑:輕易、隨便。
2水碧沙明:《太平禦覽》卷六五引《湘中記》:“湘水至清,……白沙如雪。”苔,鳥類的食物,雁尤喜食。
3二十五弦:指瑟。《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
4勝(音shēng):承受。
<h2>【歸雁】賞析</h2>
錢起是吳興(今屬浙江)人,入任後,一直在長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飛,曾作《送征雁》詩:“秋空萬裏靜,嘹唳獨南征……悵望遙天外,鄉情滿目生。”這首《歸雁》,同樣寫於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詩詠“歸雁”,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遊,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於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係,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根據這樣的藝術構思,作者一反曆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一下筆就連用兩個句子劈空設問:“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詢問歸雁為什麽舍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淒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
詩人就是這樣借助豐富的想象和優美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淒清境界,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然而,詩人筆下的湘神鼓瑟為什麽那樣淒涼?大雁又是為什麽那樣“不勝清怨”呢?為了弄清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看看他考進士的成名之作《湘靈鼓瑟》。在那首詩中,作者用“蒼梧來怨慕”的詩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於她在樂聲中寄托了對死於蒼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時,詩中還有“楚客不堪聽”的詩句,表現了貶遷於湘江的“楚客”對瑟聲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靈鼓瑟》同《歸雁》相對照,使讀者領會到:《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鬱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學家王粲《登樓賦》中的這兩句揭示羈客情懷的名言,正可借來說明《歸雁》詩中旅雁聽瑟飛回時的“心情”,而詩人正是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遊他鄉的羈旅之思。這首詩構思新穎,想象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多愁善感是一般詩人的特點.但僅僅多愁善感,而不能夠把這種情緒適當地、優美地表達出來以引起他人的共鳴,那還算不得一個成功的詩人.
錢起這首《歸雁》,就是假借詩人與雁的問答以披露春夜的某種感受,在婉轉流利的形式中寄寓了深長情思的佳作.在這裏,詩人自己的旅愁和鄉思是作詩的原動力,而南來的大雁,或與歸雁有關的瑟曲則是使詩人獲得靈感並使飄忽的靈感變成生動形象的契機.詩人內心充沛的情感孕育了他的創作激情,而這激情一旦找到了恰當的語言形式,便會成為一首美麗的詩.
首聯是詩人對歸雁的詢問.傳說大雁南飛越冬,到了衡山回雁峰即轉回.所以詩人有此一問:哦,南來的雁啊,你為何離開瀟湘那水碧沙明兩岸長滿莓苔,既安靜又富饒的地方,而千裏迢迢地飛回北方來呢?次聯是代歸雁作答:因為那裏有湘靈在夜月下鼓瑟,我禁不住那曲調的清冷悲怨,所以才折返回來.這個回答詞當然完全是想象之詞,但這麽一答就暗暗地(不是直接、顯露地)牽出了湘靈鼓瑟的傳說,使讀者閉目即能想見月夜下一個在江邊彈奏樂曲傾訴哀怨的女子形象,從而產生不忍卒聽的反應.於是,讀者便理解了大雁"卻飛"(即折返而飛)的理由,更進而通過詩人同歸雁這個南方來客的問答,體察到詩人身羈北方而懷念南方家鄉的感情.而這正是錢起寫這首詩所真正想表達的.
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
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h2>【歸雁】譯文</h2>
<strong>譯文</strong>
大雁啊,瀟湘下遊,水碧沙明,風景秀麗,食物豐美,你為什麽隨便離開這麽好的地方,回到北方來呢?大雁回答:瀟湘一帶風景秀麗,食物豐美,本來是可以常住下去的。可是,湘靈在月夜鼓瑟,從那二十五弦上彈出的音調,實在太淒清、太哀怨了!我的感情,簡直承受不住,隻好飛回北方。
<strong>注釋</strong>
1瀟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內。等閑:輕易、隨便。
2水碧沙明:《太平禦覽》卷六五引《湘中記》:“湘水至清,……白沙如雪。”苔,鳥類的食物,雁尤喜食。
3二十五弦:指瑟。《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
4勝(音shēng):承受。
<h2>【歸雁】賞析</h2>
錢起是吳興(今屬浙江)人,入任後,一直在長安和京畿作官。他看到秋雁南飛,曾作《送征雁》詩:“秋空萬裏靜,嘹唳獨南征……悵望遙天外,鄉情滿目生。”這首《歸雁》,同樣寫於北方,所詠卻是從南方歸來的春雁。
詩詠“歸雁”,雁是候鳥,深秋飛到南方過冬,春暖又飛回北方。古人認為,秋雁南飛,不越過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們飛到峰北就棲息在湘江下遊,過了冬天再飛回北方。作者依照這樣的認識,從歸雁想到了它們歸來前的棲息地──湘江,又從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於鼓瑟的神話,再根據瑟曲有《歸雁操》進而把鼓瑟同大雁的歸來相聯係,這樣就形成了詩中的奇思妙想。
根據這樣的藝術構思,作者一反曆代詩人把春雁北歸視為理所當然的慣例,而故意對大雁的歸來表示不解,一下筆就連用兩個句子劈空設問:“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詢問歸雁為什麽舍得離開那環境優美、水草豐盛的湘江而回來。這突兀的詢問,一下子就把讀者的思路引上了詩人所安排的軌道──不理會大雁的習性,而另外探尋大雁歸來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聲淒涼哀怨,大雁不忍再聽下去,才飛回北方的。
詩人就是這樣借助豐富的想象和優美的神話,為讀者展現了湘神鼓瑟的淒清境界,著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曉音樂的大雁形象。然而,詩人筆下的湘神鼓瑟為什麽那樣淒涼?大雁又是為什麽那樣“不勝清怨”呢?為了弄清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可以看看他考進士的成名之作《湘靈鼓瑟》。在那首詩中,作者用“蒼梧來怨慕”的詩句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於她在樂聲中寄托了對死於蒼梧的丈夫──舜的思念。同時,詩中還有“楚客不堪聽”的詩句,表現了貶遷於湘江的“楚客”對瑟聲哀怨之情的不堪忍受。
拿《湘靈鼓瑟》同《歸雁》相對照,使讀者領會到:《歸雁》中的“不勝清怨卻飛來”一句,原來是從“楚客不堪聽”敷演而來,作者是按照貶遷異地的“楚客”來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故而,他使旅雁聽到湘靈的充滿思親之悲的瑟聲,便鄉愁鬱懷,羈思難耐,而毅然離開優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飛回。“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建安文學家王粲《登樓賦》中的這兩句揭示羈客情懷的名言,正可借來說明《歸雁》詩中旅雁聽瑟飛回時的“心情”,而詩人正是借寫充滿客愁的旅雁,婉轉地表露了宦遊他鄉的羈旅之思。這首詩構思新穎,想象豐富,筆法空靈,抒情婉轉,意趣含蘊。它以獨特的藝術特色,而成為引人注目的詠雁名篇之一。
多愁善感是一般詩人的特點.但僅僅多愁善感,而不能夠把這種情緒適當地、優美地表達出來以引起他人的共鳴,那還算不得一個成功的詩人.
錢起這首《歸雁》,就是假借詩人與雁的問答以披露春夜的某種感受,在婉轉流利的形式中寄寓了深長情思的佳作.在這裏,詩人自己的旅愁和鄉思是作詩的原動力,而南來的大雁,或與歸雁有關的瑟曲則是使詩人獲得靈感並使飄忽的靈感變成生動形象的契機.詩人內心充沛的情感孕育了他的創作激情,而這激情一旦找到了恰當的語言形式,便會成為一首美麗的詩.
首聯是詩人對歸雁的詢問.傳說大雁南飛越冬,到了衡山回雁峰即轉回.所以詩人有此一問:哦,南來的雁啊,你為何離開瀟湘那水碧沙明兩岸長滿莓苔,既安靜又富饒的地方,而千裏迢迢地飛回北方來呢?次聯是代歸雁作答:因為那裏有湘靈在夜月下鼓瑟,我禁不住那曲調的清冷悲怨,所以才折返回來.這個回答詞當然完全是想象之詞,但這麽一答就暗暗地(不是直接、顯露地)牽出了湘靈鼓瑟的傳說,使讀者閉目即能想見月夜下一個在江邊彈奏樂曲傾訴哀怨的女子形象,從而產生不忍卒聽的反應.於是,讀者便理解了大雁"卻飛"(即折返而飛)的理由,更進而通過詩人同歸雁這個南方來客的問答,體察到詩人身羈北方而懷念南方家鄉的感情.而這正是錢起寫這首詩所真正想表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