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h2>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h2>【秋登蘭山寄張五】譯文</h2>
<strong>譯文</strong>
麵對北山嶺上白雲起伏霏霏,我這隱者自己能把歡欣品味。
我試著登上高山是為了遙望,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憂愁每每是薄暮引發的情緒,興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遠看天邊的樹林活象是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
什麽時候你能載酒到這裏來,重陽佳節咱們開懷暢飲共醉。
<strong>注釋</strong>
隱者:詩人自稱。
興:秋興。
發:激發。
薺:薺菜。形容遠望中天邊樹木的細小。
洲:水中沙洲。形容遠處沙洲猶如一彎新月。
何當:何時能夠。
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古代這一天有登高飲酒的風俗。
萬山:襄陽西北十裏,又稱方山、蔓山、漢皋山等。一作“蘭山”,誤。
張五:一作張子容,兄弟排行不對,張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萬山在襄陽以北。
試:一作“始”。“心隨”一句:又作“心飛逐鳥滅”、“心隨飛雁滅”、“心隨鳥飛滅”等。
薄暮:傍晚。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h2>【秋登蘭山寄張五】賞析</h2>
這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懷念舊友的詩。開頭四句,先點自悅,然後登山望張五;五、六兩句點明秋天節氣;七、八兩句寫登山望見山下之人;九、十兩句,寫遠望所見;最後兩句寫自己的希望。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張五名子容,隱居於襄陽峴山南約兩裏的白鶴山。孟浩然園廬在峴山附近,因登峴山對麵的萬山以望張五,並寫詩寄意。全詩情隨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渾為一體。“情飄逸而真摯,景情淡而優美。”為孟詩代表作之一。詩人懷故友而登高,望飛雁而孤寂,臨薄暮而惆悵,處清秋而發興,自然希望摯友到來一起共度佳節。“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細細品嚐,夠人玩味。
晉代陶弘景《答詔問山中何所有》雲:“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孟浩然這首詩開頭兩句就從陶詩脫化而來。
三四兩句起,進入題意。“相望”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萬山”遠望,望而不見友人,但見北雁南飛。詩人的心啊,似乎也隨鴻雁飛去,消逝在遙遠的天際。這是寫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見了,而又近黃昏時分,心頭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卻使人逸興勃發。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是寫從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勞動一日,三三兩兩逐漸歸來。他們有的行走於沙灘,有的坐歇於渡頭。顯示出人們的行動從容不迫,帶有幾分悠閑。再放眼向遠處望去,一直看到“天邊”,那天邊的樹看去細如薺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黃昏的朦朧中卻清晰可見,似乎蒙上了一層月色。
這四句詩是全篇精華所在。在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著力刻畫人物的動作,也未著力描寫景物的色彩。用樸素的語言,如實地寫來,是那樣平淡,那樣自然。既能顯示出農村的靜謐氣氛,又能表現出自然界的優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謂:“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涵涵然有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潛評孟詩為“語淡而味終不薄”,這實為孟詩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這四句詩裏,作者創造出一個高遠清幽的境界,這同“鬆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詩的意境,是頗為近似的。正所謂“每誦之,有泉流石上、風來鬆下之音”。這代表了孟詩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麵。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照應開端數句。既明點出“秋”字,更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從而顯示出友情的真摯。
北山白雲裏,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h2>【秋登蘭山寄張五】譯文</h2>
<strong>譯文</strong>
麵對北山嶺上白雲起伏霏霏,我這隱者自己能把歡欣品味。
我試著登上高山是為了遙望,心情早就隨著鴻雁遠去高飛。
憂愁每每是薄暮引發的情緒,興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圍。
在山上時時望見回村的人們,走過沙灘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遠看天邊的樹林活象是薺菜,俯視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彎月。
什麽時候你能載酒到這裏來,重陽佳節咱們開懷暢飲共醉。
<strong>注釋</strong>
隱者:詩人自稱。
興:秋興。
發:激發。
薺:薺菜。形容遠望中天邊樹木的細小。
洲:水中沙洲。形容遠處沙洲猶如一彎新月。
何當:何時能夠。
重陽節:農曆九月九日為重陽節,古代這一天有登高飲酒的風俗。
萬山:襄陽西北十裏,又稱方山、蔓山、漢皋山等。一作“蘭山”,誤。
張五:一作張子容,兄弟排行不對,張子容排行第八。
北山:萬山在襄陽以北。
試:一作“始”。“心隨”一句:又作“心飛逐鳥滅”、“心隨飛雁滅”、“心隨鳥飛滅”等。
薄暮:傍晚。
清秋:一作“清境”。
平沙:又作“沙行”。
舟:又作“洲”。
<h2>【秋登蘭山寄張五】賞析</h2>
這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懷念舊友的詩。開頭四句,先點自悅,然後登山望張五;五、六兩句點明秋天節氣;七、八兩句寫登山望見山下之人;九、十兩句,寫遠望所見;最後兩句寫自己的希望。
這是一首懷人之作。張五名子容,隱居於襄陽峴山南約兩裏的白鶴山。孟浩然園廬在峴山附近,因登峴山對麵的萬山以望張五,並寫詩寄意。全詩情隨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渾為一體。“情飄逸而真摯,景情淡而優美。”為孟詩代表作之一。詩人懷故友而登高,望飛雁而孤寂,臨薄暮而惆悵,處清秋而發興,自然希望摯友到來一起共度佳節。“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細細品嚐,夠人玩味。
晉代陶弘景《答詔問山中何所有》雲:“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雲。隻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孟浩然這首詩開頭兩句就從陶詩脫化而來。
三四兩句起,進入題意。“相望”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萬山”遠望,望而不見友人,但見北雁南飛。詩人的心啊,似乎也隨鴻雁飛去,消逝在遙遠的天際。這是寫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雁也看不見了,而又近黃昏時分,心頭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卻使人逸興勃發。
“時見歸村人,平沙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是寫從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勞動一日,三三兩兩逐漸歸來。他們有的行走於沙灘,有的坐歇於渡頭。顯示出人們的行動從容不迫,帶有幾分悠閑。再放眼向遠處望去,一直看到“天邊”,那天邊的樹看去細如薺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黃昏的朦朧中卻清晰可見,似乎蒙上了一層月色。
這四句詩是全篇精華所在。在這些描述中,作者既未著力刻畫人物的動作,也未著力描寫景物的色彩。用樸素的語言,如實地寫來,是那樣平淡,那樣自然。既能顯示出農村的靜謐氣氛,又能表現出自然界的優美景象。正如皮日休所謂:“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涵涵然有雲霄之興,若公輸氏當巧而不巧者也。”沈德潛評孟詩為“語淡而味終不薄”,這實為孟詩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這四句詩裏,作者創造出一個高遠清幽的境界,這同“鬆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等詩的意境,是頗為近似的。正所謂“每誦之,有泉流石上、風來鬆下之音”。這代表了孟詩風格的一個重要方麵。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照應開端數句。既明點出“秋”字,更表明了對張五的思念,從而顯示出友情的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