鬆州邊境。
吐蕃大營中,年輕的鬆讚幹布在大帳中單獨聽完了噶爾東讚的回報後,緊咬牙關,差點叫罵出聲。
“唐家欺吾太甚!”
這位高原天驕還從未受過如此大挫,頓兵鬆州關下難前,已是不耐煩,誰料到主動求和,唐人卻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
他卻忘記了,是他先欺大唐。
秦琅給吐蕃提的條件確實很苛刻,要讚普從九大臣中挑一二人殺,以此謝罪,二是要吐蕃以後年年給大唐歲貢,歲貢三千兩黃金、一萬兩白銀再加牛馬各萬匹。其三,吐蕃從蘇毗撤兵,蘇毗做為大唐的藩屬國將複國,其四,吐蕃送公主入唐為東宮太子妾侍······
隨便一條,都是鬆讚幹布難以接受的,何況還這麽多條。
“這麽說,秦琅根本無意和談?”
東讚臉色蒼白,無力的回答道,“臣以為,秦琅倒不似不欲和談,隻是獅子大開口,真要談,我大蕃此次肯定要割肉出血,但最後也肯定能談下來一些。”
討價還價。
從來都是吐蕃欺淩別人,如今輪到吐蕃跟別人討價還價了?
“讚普,臣在唐人處曾聽到他們在商議出擊之事······”噶爾東讚趕緊把先前聽到唐軍將領們商議的作戰計劃如實稟報,雖然聽的不祥盡,可隻這些,已經足夠讓讚普驚動。
細細思量,唐人的反擊計劃並不像虛張聲勢,因為讚普知兵,所以一下子就明白唐人這計劃是很有可行性的。
以唐人如今近十萬之兵,出關來戰,並不占下風。
“傳令,召諸將臣議事。”
······
鬆州。
秦琅依舊是每天寫書、講課,軍事政務皆交給蘇烈韓威等人,自己倒也挺輕鬆。
東讚回去複命後,第二天便又來了雷關拜見,隻說讚普誠心請罪歸附,還說已經派人立即回王都邏些城,去接公主前來,準備送入大唐和親。然後又說和親公主,需要置備嫁妝,否則是失禮行為,因此請大唐給他們一些時間準備。
至於說斬殺挑唆攻唐的大臣,還需要追查,至於撤出蘇毗之事,更是開始扯皮,說蘇毗本是自願歸附雲雲,更拿出娘氏、韋氏這些蘇毗貴族來證明。
秦琅也沒空跟他扯皮,隻是派了蘇烈負責接待,跟他扯,反正雙方都是各懷鬼胎。
一來二去,幾天後,東讚前來,說讚普為表誠意,願退兵百裏。
吐蕃軍第二天果然緩緩後撤,秦琅也沒理會。
吐蕃人並沒有真的撤走,他們擔心唐軍追擊,且又還帶著絲不甘,想借這剩下的近二十萬人馬之勢,為他們在談判桌上多爭取一些有利條件。至於秦琅,當然是想多拖延些時間,好讓羌部集結起來。
雙方就這樣拖著。
轉眼又過去許多天。
這天,從洛陽來了天使。
“下官監察禦史李義府拜見節帥。”
洛陽來的使者是李義府,當初在鬆州都督府做過幕僚,後得秦瓊表薦入朝,授門下省典儀,然後經裴行儉引薦給秦琅,在秦琅的推薦下升為禦史台監察禦史,說來那是自己人。
監察禦史雖說隻是正八品下,但相對他之前的門下省典儀那從九品官,可謂是連升了三級。對秦琅也是一直心懷感激的,這次奉令前來,也是一路疾馳。
焚香接聽監國太子令。
“恭喜魏公。”
秦琅收下太子令,倒沒什麽激動的,隻能說這旨意其實也在預料之中,畢竟當初皇帝奪情起複讓他臨危受命接鎮鬆州,現在頂多算是補發了道正式的程序而已。
劍南節度使是最主要的使職,可以統領全局,至於益州大都督改為大都督府長史,兼寧遠軍使這些,都是應有之事,兼的支度營田觀察處置經略使,也都是圍繞著節度使這個使職保證其權威的。
李義府把太子令上沒有直接寫的一些話,口述轉給秦琅,主要是太子讓秦琅放手去打,整個劍南道和黨項、西山諸羌的兵馬盡皆歸其節度調動,但劍南以外兵馬,沒有授權。
“朝廷已派涼州大都督府長史程咬金充交河道行軍大總管,要對高昌用兵,所以河隴兵馬這次不能參與對吐蕃的用兵之中。”李義府解釋道。
秦琅笑笑,倒無所謂,本來安西河西二道兵馬,就算能用,也隻是側麵牽製,或是趁勢掃蕩一下,於主戰場這邊沒多大關係。
隴右青海二道兵馬,本來倒是準備用來加強河曲的羌部,一起攔截,既然用不了,那也沒辦法。
而山南關中雲南等道兵馬,本來也是路遠難援,能調也調不了多少。
“太子與洛陽朝廷諸公商議過後,對魏公很是信任,把劍南都交付給魏公了,太子還說,其它各道的兵馬,朝廷暫時調拔不了,但是可以給劍南道多些兵額,現有的寧遠軍、保寧軍和西寧軍邊,可再增置幾軍,可擴增置四萬人馬。”
太子還讓轉運司直接給秦琅帶來了一張條子,可在劍南道境內的各常平倉、轉運倉中調拔鹽、糧、布匹等,太仆寺則許秦琅征用太仆寺在劍南道境內各牧馬監、馬場的馬、騾······
這可都是實打實的支持。
“另外,太子特令,今年劍南道沿邊諸州,特免兩稅一年。”
劍南道有益州大都督府,下麵又有鬆州中都督、茂州中都督府、西寧中都督府,以及維州下都督府、戎州下都督府和瀘州下都督府,二十餘州。
“魏公,劍南節度使,除節度劍南道諸七都督府、二十餘州外,還可節度雲南道諸府州。”
這真有些出乎意料。
李義府主動解釋,說是在武德朝時,雲南道本就是歸益州行台所領的,貞觀朝新設道時,本來也是歸屬劍南道,後來才單獨劃分出雲南道。
“黔中呢?”
韓威問。
當初雲南與黔中都統稱南中,又與劍南一起並稱西南,所以朝廷把雲南劃入劍南節度使節度,那黔中呢?
“本來太子是打算把黔中道與雲南道一起劃歸劍南節度使節度的,但有大臣說黔中距離劍南遙遠,又有說魏公如今主要精力得對吐蕃用兵,所以就不把黔中道劃入了。”
“太子後來便說,待殲滅吐蕃之後,再把黔中劃管劍南節度。”
雲貴川在地理上確實是一個單元的,畢竟都屬高原嘛,雖說雲貴更緊密一些,但此時劍南遠比雲貴開發的好,因此附在劍南也是應當。
可如果雲貴川一體,那這個劍南節度使的權力就非常大了,畢竟秦琅任的是節度使還兼了一堆的支度營田觀察處置經略使等銜,不比一般的經略使等,故此有人反對也是正常。
秦琅則不以為意,貞觀朝的節度使畢竟不是晚唐的節度使,就算給的權力再大,那也就是個臨時性差使。
事畢即撤,某些方麵來說,這種節度使也好,經略使也罷,也就是個加強版的行軍大總管而已,行軍大總管有常設的嗎?
兼不兼管雲南、黔中,都沒太大區別。
不過現在兼管了雲南道,倒是一下子分薄了太子給的四萬兵額了,原本以為劍南道一道增加到四萬軍額呢,現在是兩道了。
寧遠、保寧、西寧這劍南三軍,現在還得加上雲南現有的忠武和通海和南寧三軍,本身就有六個軍了,每軍編額五千,實有三萬的兵額,等於太子也就給了一萬的新兵額而已。
可再建兩軍。
秦琅隨後召集劍南道諸府州軍的文武,又派人去雲南召集都督刺史將軍等來議事。
趁著羌部還在集結,秦琅與趕來的一眾劍南雲南的文武官員們,商議重新部署編置兵馬。
總共四萬兵額,兩道各家分配,秦琅沒搞什麽平均分配。
經過兩天爭論後,他最後拍板,原有的六個軍,鬆州寧遠軍、茂州保寧軍,西寧的西寧這劍南三軍不變,而雲南道的忠武、通海、南寧三軍也不變。
新設昆明軍,駐洱海,新設靜邊軍,駐河曲。建天寶軍,駐金川,建平戎軍,駐小金川嘉梁州。
另建劍南節度牙軍,分為左中右三軍,左軍號遊奕軍,右軍號踏白軍,中軍號背嵬軍。
新建七軍,可兵額隻有一萬。
怎麽分配?
秦琅的分法,是忠武軍移駐益州成都,五千人擴編為一萬二,然後再分編為忠武、背嵬、踏白、遊奕四軍,每軍三千。
西寧軍與保寧軍、寧遠軍擴編,再一為分二,寧遠軍拆分出靜邊軍,保寧軍拆分出天寶軍,西寧軍拆分出平戎軍,各編三千,六軍就是一萬八千人。
還剩下一萬兵額,通海、南寧兩軍再拆分出一個昆明軍,通海軍四千,南寧和昆明軍各三千。
調整後,劍南節度使下,劍南、雲南兩道,總計十三軍,共計正兵四萬。
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這都是正規軍,不包括團結營、蕃部土兵。
秦琅照舊例,給每軍配備相應的蕃部城傍、側近軍,同時編劃團結營隸屬各軍,這些團練兵和蕃部土兵,平時也要輪番到各軍所駐守的軍城軍鎮守捉鎮戍當值戍衛,一邊訓練一邊屯田。
四萬正兵,配雙倍的團結、蕃兵,實際總兵力達到十二萬。
忠武軍移駐成都,而牙兵三軍則跟隨節度使秦琅,平時沒有駐防任務,屬於機動力量。
遊奕、踏白二軍,更是由寧遠夜不收精銳為骨幹,組建的一支精銳輕騎兵,背嵬則是騎馬步兵。
秦琅是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充劍南節度使兼寧遠軍使。
蘇定方仍為茂州都督兼保寧軍使,劉蘭成為扶州刺史兼靜邊軍使,韓威為鬆州長史兼背嵬軍使,秦存孝為益州司馬兼忠武軍使。
鬱孤尼為扶州刺史兼遊奕軍使、丘行恭為龍州刺史兼踏白軍使。
······
吐蕃大營中,年輕的鬆讚幹布在大帳中單獨聽完了噶爾東讚的回報後,緊咬牙關,差點叫罵出聲。
“唐家欺吾太甚!”
這位高原天驕還從未受過如此大挫,頓兵鬆州關下難前,已是不耐煩,誰料到主動求和,唐人卻提出如此苛刻的要求。
他卻忘記了,是他先欺大唐。
秦琅給吐蕃提的條件確實很苛刻,要讚普從九大臣中挑一二人殺,以此謝罪,二是要吐蕃以後年年給大唐歲貢,歲貢三千兩黃金、一萬兩白銀再加牛馬各萬匹。其三,吐蕃從蘇毗撤兵,蘇毗做為大唐的藩屬國將複國,其四,吐蕃送公主入唐為東宮太子妾侍······
隨便一條,都是鬆讚幹布難以接受的,何況還這麽多條。
“這麽說,秦琅根本無意和談?”
東讚臉色蒼白,無力的回答道,“臣以為,秦琅倒不似不欲和談,隻是獅子大開口,真要談,我大蕃此次肯定要割肉出血,但最後也肯定能談下來一些。”
討價還價。
從來都是吐蕃欺淩別人,如今輪到吐蕃跟別人討價還價了?
“讚普,臣在唐人處曾聽到他們在商議出擊之事······”噶爾東讚趕緊把先前聽到唐軍將領們商議的作戰計劃如實稟報,雖然聽的不祥盡,可隻這些,已經足夠讓讚普驚動。
細細思量,唐人的反擊計劃並不像虛張聲勢,因為讚普知兵,所以一下子就明白唐人這計劃是很有可行性的。
以唐人如今近十萬之兵,出關來戰,並不占下風。
“傳令,召諸將臣議事。”
······
鬆州。
秦琅依舊是每天寫書、講課,軍事政務皆交給蘇烈韓威等人,自己倒也挺輕鬆。
東讚回去複命後,第二天便又來了雷關拜見,隻說讚普誠心請罪歸附,還說已經派人立即回王都邏些城,去接公主前來,準備送入大唐和親。然後又說和親公主,需要置備嫁妝,否則是失禮行為,因此請大唐給他們一些時間準備。
至於說斬殺挑唆攻唐的大臣,還需要追查,至於撤出蘇毗之事,更是開始扯皮,說蘇毗本是自願歸附雲雲,更拿出娘氏、韋氏這些蘇毗貴族來證明。
秦琅也沒空跟他扯皮,隻是派了蘇烈負責接待,跟他扯,反正雙方都是各懷鬼胎。
一來二去,幾天後,東讚前來,說讚普為表誠意,願退兵百裏。
吐蕃軍第二天果然緩緩後撤,秦琅也沒理會。
吐蕃人並沒有真的撤走,他們擔心唐軍追擊,且又還帶著絲不甘,想借這剩下的近二十萬人馬之勢,為他們在談判桌上多爭取一些有利條件。至於秦琅,當然是想多拖延些時間,好讓羌部集結起來。
雙方就這樣拖著。
轉眼又過去許多天。
這天,從洛陽來了天使。
“下官監察禦史李義府拜見節帥。”
洛陽來的使者是李義府,當初在鬆州都督府做過幕僚,後得秦瓊表薦入朝,授門下省典儀,然後經裴行儉引薦給秦琅,在秦琅的推薦下升為禦史台監察禦史,說來那是自己人。
監察禦史雖說隻是正八品下,但相對他之前的門下省典儀那從九品官,可謂是連升了三級。對秦琅也是一直心懷感激的,這次奉令前來,也是一路疾馳。
焚香接聽監國太子令。
“恭喜魏公。”
秦琅收下太子令,倒沒什麽激動的,隻能說這旨意其實也在預料之中,畢竟當初皇帝奪情起複讓他臨危受命接鎮鬆州,現在頂多算是補發了道正式的程序而已。
劍南節度使是最主要的使職,可以統領全局,至於益州大都督改為大都督府長史,兼寧遠軍使這些,都是應有之事,兼的支度營田觀察處置經略使,也都是圍繞著節度使這個使職保證其權威的。
李義府把太子令上沒有直接寫的一些話,口述轉給秦琅,主要是太子讓秦琅放手去打,整個劍南道和黨項、西山諸羌的兵馬盡皆歸其節度調動,但劍南以外兵馬,沒有授權。
“朝廷已派涼州大都督府長史程咬金充交河道行軍大總管,要對高昌用兵,所以河隴兵馬這次不能參與對吐蕃的用兵之中。”李義府解釋道。
秦琅笑笑,倒無所謂,本來安西河西二道兵馬,就算能用,也隻是側麵牽製,或是趁勢掃蕩一下,於主戰場這邊沒多大關係。
隴右青海二道兵馬,本來倒是準備用來加強河曲的羌部,一起攔截,既然用不了,那也沒辦法。
而山南關中雲南等道兵馬,本來也是路遠難援,能調也調不了多少。
“太子與洛陽朝廷諸公商議過後,對魏公很是信任,把劍南都交付給魏公了,太子還說,其它各道的兵馬,朝廷暫時調拔不了,但是可以給劍南道多些兵額,現有的寧遠軍、保寧軍和西寧軍邊,可再增置幾軍,可擴增置四萬人馬。”
太子還讓轉運司直接給秦琅帶來了一張條子,可在劍南道境內的各常平倉、轉運倉中調拔鹽、糧、布匹等,太仆寺則許秦琅征用太仆寺在劍南道境內各牧馬監、馬場的馬、騾······
這可都是實打實的支持。
“另外,太子特令,今年劍南道沿邊諸州,特免兩稅一年。”
劍南道有益州大都督府,下麵又有鬆州中都督、茂州中都督府、西寧中都督府,以及維州下都督府、戎州下都督府和瀘州下都督府,二十餘州。
“魏公,劍南節度使,除節度劍南道諸七都督府、二十餘州外,還可節度雲南道諸府州。”
這真有些出乎意料。
李義府主動解釋,說是在武德朝時,雲南道本就是歸益州行台所領的,貞觀朝新設道時,本來也是歸屬劍南道,後來才單獨劃分出雲南道。
“黔中呢?”
韓威問。
當初雲南與黔中都統稱南中,又與劍南一起並稱西南,所以朝廷把雲南劃入劍南節度使節度,那黔中呢?
“本來太子是打算把黔中道與雲南道一起劃歸劍南節度使節度的,但有大臣說黔中距離劍南遙遠,又有說魏公如今主要精力得對吐蕃用兵,所以就不把黔中道劃入了。”
“太子後來便說,待殲滅吐蕃之後,再把黔中劃管劍南節度。”
雲貴川在地理上確實是一個單元的,畢竟都屬高原嘛,雖說雲貴更緊密一些,但此時劍南遠比雲貴開發的好,因此附在劍南也是應當。
可如果雲貴川一體,那這個劍南節度使的權力就非常大了,畢竟秦琅任的是節度使還兼了一堆的支度營田觀察處置經略使等銜,不比一般的經略使等,故此有人反對也是正常。
秦琅則不以為意,貞觀朝的節度使畢竟不是晚唐的節度使,就算給的權力再大,那也就是個臨時性差使。
事畢即撤,某些方麵來說,這種節度使也好,經略使也罷,也就是個加強版的行軍大總管而已,行軍大總管有常設的嗎?
兼不兼管雲南、黔中,都沒太大區別。
不過現在兼管了雲南道,倒是一下子分薄了太子給的四萬兵額了,原本以為劍南道一道增加到四萬軍額呢,現在是兩道了。
寧遠、保寧、西寧這劍南三軍,現在還得加上雲南現有的忠武和通海和南寧三軍,本身就有六個軍了,每軍編額五千,實有三萬的兵額,等於太子也就給了一萬的新兵額而已。
可再建兩軍。
秦琅隨後召集劍南道諸府州軍的文武,又派人去雲南召集都督刺史將軍等來議事。
趁著羌部還在集結,秦琅與趕來的一眾劍南雲南的文武官員們,商議重新部署編置兵馬。
總共四萬兵額,兩道各家分配,秦琅沒搞什麽平均分配。
經過兩天爭論後,他最後拍板,原有的六個軍,鬆州寧遠軍、茂州保寧軍,西寧的西寧這劍南三軍不變,而雲南道的忠武、通海、南寧三軍也不變。
新設昆明軍,駐洱海,新設靜邊軍,駐河曲。建天寶軍,駐金川,建平戎軍,駐小金川嘉梁州。
另建劍南節度牙軍,分為左中右三軍,左軍號遊奕軍,右軍號踏白軍,中軍號背嵬軍。
新建七軍,可兵額隻有一萬。
怎麽分配?
秦琅的分法,是忠武軍移駐益州成都,五千人擴編為一萬二,然後再分編為忠武、背嵬、踏白、遊奕四軍,每軍三千。
西寧軍與保寧軍、寧遠軍擴編,再一為分二,寧遠軍拆分出靜邊軍,保寧軍拆分出天寶軍,西寧軍拆分出平戎軍,各編三千,六軍就是一萬八千人。
還剩下一萬兵額,通海、南寧兩軍再拆分出一個昆明軍,通海軍四千,南寧和昆明軍各三千。
調整後,劍南節度使下,劍南、雲南兩道,總計十三軍,共計正兵四萬。
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這都是正規軍,不包括團結營、蕃部土兵。
秦琅照舊例,給每軍配備相應的蕃部城傍、側近軍,同時編劃團結營隸屬各軍,這些團練兵和蕃部土兵,平時也要輪番到各軍所駐守的軍城軍鎮守捉鎮戍當值戍衛,一邊訓練一邊屯田。
四萬正兵,配雙倍的團結、蕃兵,實際總兵力達到十二萬。
忠武軍移駐成都,而牙兵三軍則跟隨節度使秦琅,平時沒有駐防任務,屬於機動力量。
遊奕、踏白二軍,更是由寧遠夜不收精銳為骨幹,組建的一支精銳輕騎兵,背嵬則是騎馬步兵。
秦琅是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充劍南節度使兼寧遠軍使。
蘇定方仍為茂州都督兼保寧軍使,劉蘭成為扶州刺史兼靜邊軍使,韓威為鬆州長史兼背嵬軍使,秦存孝為益州司馬兼忠武軍使。
鬱孤尼為扶州刺史兼遊奕軍使、丘行恭為龍州刺史兼踏白軍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