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直截了當的回答,就算他不完全確信,也往往會停止追問。
我曾告訴他,當工作壓力太大或太枯燥,深夜獨自走一走能讓我放鬆,也讓我睡得更好。但實際上,除了一片長滿草的空地,我並未去過別處。那空地吸引著我是因為它並非真的空無一物。那裏居住著兩種蝸牛、三種蜥蜴,還有蝴蝶與蜻蜓。此處的水池源於泥地裏毫不起眼的卡車輪印,逐漸積累雨水,發展成一個池塘,然後便有魚卵落入其中。池中可觀察到鰷魚、蝌蚪和水棲昆蟲。水池周圍長出草叢,使得土壤不容易被水衝走。鳴禽在遷徙途中也將此地當作補給站。
這片空地算不上是十分複雜的棲息環境,但有它在近旁,淡化了我驅車前往附近荒野的衝動。我喜歡在深夜造訪,因為可能會看到一隻狐狸謹慎地路過,或發現蜜袋鼯趴在電話線杆上歇息。夜鷹聚集在附近,捕食撲向街燈的昆蟲。老鼠與貓頭鷹繼續上演著古老的儀式,分別扮演獵物與捕獵者的角色。它們全都顯得十分警惕,與真正野地裏的動物不同。這是一種厭倦的警惕,出自漫長而疲憊的曆史。在人類聚居地,往往會發生悲劇事件,過去的遭遇導致信任缺失。
我不告訴丈夫散步的目的地,是因為想獨占這塊空地。愛人之間往往會保持許多習慣性的活動,因為那是期待中的行為,而我也不介意此種例行儀式。但對於城中這片荒野,我想要據為己有。當我工作時,它會在我腦中蔓延,給予我安寧,也讓我憧憬著一幕幕微小的場景劇。我所不知道的是,當我用這塊“邦迪”去修補自己不願受拘束的心,我丈夫卻夢想著x區域中更廣闊的空間。然而後來,這種類比有助於緩解我對他離去的憤怒,而當他返回後,也有助於減輕我的困惑,因為他的變化如此之大……但令人悲哀的事實是,我仍不太清楚他究竟缺了什麽。
心理學家說過,“邊界在擴張……每年一點點”。
然而我覺得這句表述太局限,太無知。世上有成千上萬類似於我所觀察的這片“無生命”的空地,人們對此類變遷的環境視而不見,因為它們“沒有用”。而居住於其中的生物也從來沒人留意。大家把邊界看作一道隱形的巨牆,但假如我們都沒注意到第十一期勘探隊成員的返回,那會不會有什麽東西已經穿越過來?
隨著我的傷勢逐漸好轉,光亮感發展至新的階段,地下塔也不停地向我召喚。我能清晰地感覺到它存在於地底,就好像屋裏有一件你渴望的東西,你看都不用看,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它的吸引力,並知曉其方位。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為我自己想回去,而另一部分或許是孢子的作用。一開始我與之抗爭是因為我還有事要做。假如在處理這些事時,我沒有受到各種稀奇古怪的幹擾,或許能以更客觀的態度審視這一切。
首先,上級對我們撒謊,故意混淆事實,我必須把這些跟x區域本身的反常現象區分開。比如關於“原初x區域”的秘密。此處曾有過某種前期預兆,就像是開辟前沿陣地。盡管看到那一大堆日誌使我對x區域的看法大為改觀,但曾經有更多勘探隊來過此地這件事卻並不能讓我對地下塔及其影響有更深了解。從中我能得出的主要結論是,即使邊界在擴張,x區域的同化進程仍可認為是緩慢保守的。日誌裏反複出現的數據可用於推斷趨勢,它們體現出季節的循環與波動,時而規律,時而反常。但此類信息上級多半也清楚,應該已經有其他人匯報過了。問題在於,僅有少數早期勘探隊以悲劇收場,而南境局又故意對起始日期半遮半掩,這都強化了一個印象:整個擴張過程中存在某種周期。
日誌中記載的細節或許描述了種種或英勇或懦弱,或明智或愚蠢的故事,但它們最終都具有一定必然性。至今仍沒人去深究x區域的意圖與目的,並由此而將其阻斷。有的人死了,有的人被殺,返回的人當中有的變了,有的沒變,但x區域依然繼續存在……我們的上級似乎害怕太過激進地重估形勢,因此不斷把信息匱乏的勘探隊送進去,仿佛這是唯一的選擇。投喂x區域,但不要與之對抗,沒準兒在整個世界都變成x區域之前,會有人出於幸運,或通過簡單的重複而發現某種解釋,找到解決方案。
以上種種猜測我無從驗證,但能想得到這些,就已讓我在困頓中略感安慰。
我把丈夫的日記留到最後,盡管它的吸引力就跟地下塔一樣強烈。我先將注意力集中在帶回的樣本上:取自廢棄的村莊和心理學家,還有我自己的皮膚。我在那張搖搖晃晃的桌子上架起顯微鏡。勘測員可能認為這桌子已經夠破的了,不需要她再費心。來自心理學家未受感染的肩膀和傷口中的細胞似乎都是正常的人類細胞。我自己的也一樣。這不可能。我一遍又一遍地查看,甚至幼稚地裝作毫無興趣,然後忽然撲上去仔細觀察。
我相信當我不注意看時,這些細胞會變成別的東西,而觀察的行為改變了一切。我知道那很瘋狂,但仍無法遏止這種念頭。我感覺x區域在嘲笑我——每一片草葉、每一隻遊離的昆蟲、每一滴水。爬行者到達塔底之後會如何?等它重新爬上來又會如何?
接著,我查看村莊裏的樣本:簇狀植被“額頭”上的苔蘚、細碎的木片、死狐狸和死老鼠。木頭真的是木頭,老鼠也的確是老鼠,苔蘚和狐狸……由變異的人體細胞構成。出自罪孽者之手的扼殺之果既已在此我將孕育出死亡的種籽……
我也許該從顯微鏡麵前驚愕地躍起,但觀測儀器顯示的現象已嚇不到我。而我隻需通過低聲咒罵來發泄便已足夠。前往大本營途中的野豬、奇怪的海豚、蘆葦叢裏痛苦的怪獸,甚至還有第十一期勘探隊成員的複製品從邊界返回,這一切都支持顯微鏡裏的證據。這地方能導致生物形態的改變。在我前往燈塔的路上,雖然像是走在“自然”景觀之中,卻也無法否認,此處的環境具有一種強大的超自然致變因素。我沉浸於有悖常理的欣慰之中:連同人類學家從爬行者體表取到的大腦組織,至少我現在有證據表明這裏發生了怪事。
然而現在我已有足夠的樣本。午餐後,我決定不再繼續清理營地,這項工作基本上要留給下一期勘探隊了。這又是個明亮晃眼的下午,伴隨著令人驚歎的藍天和舒適暖和的溫度。我就坐在那裏,看著蜻蜓掠過高高的草叢,看著紅頭啄木鳥盤旋俯衝。返回地下塔是無可避免的事,但我仍在浪費時間,不斷拖延。
等到我終於打開丈夫的日記,開始閱讀,光亮感無休止地衝擊著我,一波連著一波,使我跟泥土、水流、樹木和空氣相連通,而我也敞開心扉,抱持著越來越開放的態度。
丈夫的日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除了少數簡潔潦草的段落,幾乎每一篇都是寫給我的。這並非我所期待的。一旦發現到這一點,我不得不抵製住將日記本扔掉的念頭,就好像它是毒藥。我的反應跟愛與不愛無關,而是出於負疚。他意圖與我分享這份日記,但此刻他要麽已真正死亡,要麽處於一種無法跟我交流互動的狀態。
第十一期勘探隊由八名成員組成,全部是男性:一名心理學家、兩名醫師(包括我丈夫)、一名語言學家、一名勘測員、一名生物學家、一名人類學家,還有一名考古學家。他們來到x區域時是冬季,樹葉大多已凋零,蘆葦叢更濃密深黯。用他的話來講,繁茂的灌木叢“變得死氣沉沉”,仿佛“蜷縮”在路邊。“鳥類比報告中所描述的要少,”他寫道,“但它們去了哪裏?隻有幽靈鳥知道。”天空常常被雲層覆蓋,柏樹沼澤的水位很低。“我們在此期間,從來沒下過雨。”他在第一個禮拜的末尾寫道。
在第五或第六天,他們也發現了隻有我稱之為塔的建築——我越來越確信,大本營的選址就是為了能觸發這一發現——但他們的勘測員認為,必須繼續測量更廣闊的區域,也就是說,他們的進程與我們不同。“沒人願意鑽到那底下去,”我丈夫寫道,“我尤其不想。”我丈夫有幽閉恐怖症,有時甚至需要半夜離開我們的床,睡到露台上去。
不知出於何種原因,他們的心理學家並未強迫勘探隊鑽入塔中。他們繼續探索,越過廢棄的村莊,到達燈塔以及更遠處。關於燈塔,我丈夫記錄了他們的恐懼。雖然發現屠殺的痕跡,但他們“太尊重死者,沒有清理複原。”我猜他指的是底樓傾倒的桌子。他並未提及平台牆壁上的燈塔管理員照片,讓我頗感失望。
跟我一樣,他們也發現了燈塔頂端的那堆日誌,並為之震驚。“我們激烈地爭論下一步該怎麽辦。我想要中斷任務返回,因為我們明顯受到了欺騙。”但這一回,心理學家顯然重新獲取了控製權,盡管並不是很強勢。關於x區域有一條指示,每支勘探隊都必須維持整體。但在緊接著的一篇日記中,勘探隊決定分頭行動,仿佛是為了挽救任務而迎合每個人的意願,以確保沒人試圖返回邊界。另一名醫師、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和心理學家留在燈塔裏讀日誌,並勘察周圍區域。語言學家和生物學家回去探索地下塔。我丈夫和勘測員越過燈塔繼續前進。
“你會愛上這裏,”他在一篇日記中寫道。這一段十分躁動,似乎並非出自樂觀,而更像是一種不安的亢奮,“你會愛上沙丘頂端的光線。你會愛上這片廣闊的荒野。”
他們漫無目的地沿著海岸走了一個禮拜,一路測量地形,一心以為會遇到邊界,無論它以何種形式存在——反正是阻擋前進的障礙。
然而邊界一直沒有出現。
但他們每天麵對的都是相同的生態環境。“我相信我們是在往北走,”他寫道,“然而即使到日落時已經走過十五到二十英裏,周圍環境依然毫無改變,一模一樣。”不過他也強調,他們並沒有“陷入奇怪的環路”。但他知道“按理說,我們應該已經遇到邊界”。實際上,依他所述,他們進入了一片尚未經過勘探的南境區域。“在邊界另一側時,由於上級語焉不詳,我們都假設有這樣一片區域存在。”
而據我所知,x區域在燈塔往前一點便驟然終止了。我是怎麽知道的呢?訓練時上級告訴我們的。因此,我其實一無所知。
最後,他們掉頭返回,因為“看到遙遠的後方有一片奇怪的光亮,而內陸方向也有光,還傳來無法辨識的聲響。我們開始擔心留在原地的勘探隊成員。”就在他們掉頭返回的地方,可以見到“一座岩石島嶼,這是我們看見的第一座島”,他們“感到一股強烈的願望,想要探索這座島,盡管無法輕易抵達”。島上“似乎曾經有人居住——我們看見山坡上點綴著石屋,底下還有個碼頭”。
返回燈塔的行程花了四天,而不是七天,“仿佛陸地縮短了似的”。到達燈塔後,他們發現心理學家不見了,而在樓梯中途的平台上,是槍戰過後的血腥場景。僅有一名瀕死的幸存者,即考古學家,“他告訴我們,有‘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怪物登上樓梯,殺死了心理學家,並把屍體帶走。‘然而心理學家後來又回來了’,考古學家語無倫次地說。屍體隻有兩具,都不是心理學家。他無法解釋心理學家為何消失了,也講不清當時他們為何要互相射擊,隻是一遍又一遍地說‘我們不信任自己’”。我丈夫注意到,“有些傷口不像是子彈造成的,連牆上濺到的血跡也與我見過的罪案現場不符。地上有奇怪的殘留物”。
考古學家“靠在平台一角,我準備上前處理他的傷口,他卻威脅說要開槍打我們。但不久之後,他就死了”。後來,他們將屍體搬離平台,埋葬在距離燈塔稍遠處的沙灘裏。“太艱難了,幽靈鳥,我相信我們再也沒能真正緩過勁來。再也沒有。”
這樣就隻剩下地下塔中的語言學家和生物學家。“勘測員建議經由燈塔重新北上,或者沿著沙灘南下。但我們都明白這隻是逃避現實。他真正想說的是,我們應該放棄任務,融入周圍環境之中。”
環境對他們造成衝擊。溫度劇烈地升降。地下深處傳來隆隆響聲,並伴有輕微震顫。太陽“微微發綠”,仿佛“邊界扭曲了我們的視線”。他們也“看見成群的鳥飛向內陸——並非同一種類,隼與鴨,鷺與鷹,全都聚集在一起,仿佛有共同的目標”。
在地下塔中,他們隻探索了幾層便回到地麵。我注意到他沒提及牆上的字。“假如語言學家和生物學家在裏麵,一定位於更深處,但我們沒興趣追隨。”他們回到大本營,卻發現生物學家的屍體,身上被捅了幾刀。語言學家留下一張簡短的字條,“我去隧道。不要找我”。我對落難的同行感到一陣奇怪的同情。生物學家無疑曾嚐試跟語言學家理論,至少我是這樣對自己解釋的。也有可能是他想要殺語言學家。但語言學家顯然已被地下塔和爬行者的文字所俘獲。如今我意識到,一旦對這些文字的含義有太過深入的了解,也許任誰都難以承受。
勘測員和我丈夫在黃昏時分回到地下塔。從日記裏看不出原因——敘述中開始出現空白的時段,連概括都沒有。但到了夜晚,他們看到一支駭人的隊伍進入塔內:第十一期勘探隊八名成員中的七個,包括我丈夫和勘測員的複製品。“在我麵前的就是我自己。我步伐僵硬,臉上神情茫然。那顯然不是我……但他也是我。我和勘測員都驚呆了。我們並未嚐試阻攔他們。阻攔自己似乎是不可能的事——而且說實話,我們都嚇壞了,完全不知所措,隻能眼看著他們鑽下去。後來我想到一個原因,可以解釋發生的一切。我們已經死了,成為在世間遊蕩的幽靈,雖然我們並不知道,但這裏的人們過著正常的生活,一切都井井有條……隻是我們無法透過隔膜的阻擾看到。”
我丈夫慢慢擺脫了這種感覺。他們躲在塔邊的樹林裏等了幾個小時,看複製人是否會回來。他們爭論萬一真的出現這種情況該怎麽辦。勘測員要殺死他們,我丈夫則想盤問他們。在殘餘的震驚中,對於心理學家不在隊列裏這一事實,他們都沒有多加留意。有一回,塔中發出嘶嘶的蒸汽聲,一束光射向天空,然後驟然中止,但是依然沒人出來。最後,他倆回到了大本營。
這時,他們決定分開。勘測員已經看夠了此處的一切,打算立刻動身,沿著來大本營的小徑返回邊界。我丈夫拒絕回去,因為根據日誌中的記錄,他懷疑“通過進入地點以同樣方式返回也許是個陷阱”。由於一路向北都沒有遇到任何障礙,我丈夫漸漸地“開始懷疑關於邊界的整個概念”,不過他仍無法將“這種強烈的感覺”拚湊成連貫一致的理論。
在對勘探過程的直接記述中,也夾雜著一些較為私人的評述,其中大部分我不太願意在此概括,除了有一段,跟x區域和我倆的關係有關:看了那麽多,經曆了那麽多,就算是在艱難的時刻,我仍希望你在此。我希望我們同時成為誌願者。在這裏,在北進的路途中,我可以更了解你。假如你不想開口,我們不必講話。那不會使我感到困擾。完全不會。我們也無需返回,可以一路往前,直到無法繼續前進。
我開始緩慢而痛苦地意識到他這份日記的真正含義。除了外表喜好交際,我丈夫還有一個內在的自我,假如我聰明一點,讓他越過我的警戒線,或許就能發現這一事實。但是,當然了,我沒有這麽做。我隻是讓潮水坑和吞噬塑料的真菌越過警戒線,卻沒有給他機會。日記中最讓我難受的就是這一點。在我倆的矛盾中,他也有一部分責任——逼得我太緊,索要得太多,試圖尋找我內心中並不存在的東西。但我若是走出去,與他在中途匯合,便仍可保持自身的完整。然而現在,一切都太遲了。
他的個人觀察記錄包括許多小細節。距離燈塔不遠處的海邊岩石上有個潮水坑,他在頁邊空白處對其進行了描述。還有一段很長的記述,是關於一隻剪嘴鷗的罕見行為,它試圖利用退潮時露出水麵且嵌滿牡蠣的岩石殺死一條大魚。日記的底頁封套裏塞著一些潮水坑的照片。封套中還小心地收藏著幾朵幹花,一條細長的種莢,若幹稀有的葉片。我丈夫本來對這些毫不關心;觀察剪嘴鷗,並寫下一頁紙的記錄,這對他來說需要極大的專注力。我知道,這些內容是給我一個人看的。日誌中並無示愛的語句,但那正是我能理解他用意的原因之一。他知道我有多討厭類似於“愛”這樣的字眼。
最後一段是他回到燈塔時寫的,“我要沿著海岸重新北上,但並非徒步。廢棄的村莊裏有一條小船,雖然已塌陷腐爛,但燈塔外的那道牆可提供足夠木材用以修補。我將沿著海岸線一路前進,抵達那座島嶼,甚至更遠處。假如你真有讀到這篇日記,那就是我要前往的目的地”。在這一整片變異的生態係統中,是否可能存在更特殊的環境——處於地下塔影響範圍的邊緣,但仍未受到邊界的影響?
讀完日記,我腦中反複呈現出丈夫乘著修複的小船出海的畫麵,穿過飛濺的浪花,抵達遠處平靜的海麵。這一景象讓我感到欣慰。他沿著海岸線北上,並在此種體驗中尋找逝去日子裏瑣碎的歡樂記憶。我為他感到強烈的驕傲。這需要決心,需要勇氣,也使我倆貼得更近,比從前共處時更親密。
在隱約紛亂的思緒中,我心想,他是否仍繼續寫日記。另外,那海豚的眼睛看上去如此熟悉,除了跟人類太相像,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但我很快就打消了這一荒謬的念頭;有些疑問假如遲遲得不到答案,便會把你毀掉。
我的傷勢已減退為呼吸時持續但可控的疼痛。到了傍晚,光亮感如同驚起的飛鳥一般再次從肺部竄上來,直抵咽喉,我感覺嘴裏冒出一絲絲光霧。這並非出於偶然。我想起心理學家身上泛出的熒光,遠遠望去,就像求援信號。我打了個激靈。不能再等到早晨,哪怕這隻是預示著遙遠的未來。我現在就要回地下塔去。那是我唯一該去的地方。我留下突擊步槍和其他槍械,隻帶了一支槍。我也留下匕首和背包,隻是將水壺係到腰帶上。我帶著相機,但半路上改變主意,將它棄置在一塊石頭旁。記錄的衝動隻會讓我分心,而且拍照也不如取樣重要。燈塔裏有數十年的日誌在等著我。許多年前就有勘探隊在此書寫日記。這毫無意義,簡直就是浪費,而其沉重的壓力幾乎再次令我陷入不安。
我帶了電筒,但發現憑自己身上發出的綠光就能看清。我在黑暗中潛行,沿著小路迅速向地下塔前進。兩排高聳的鬆樹之間,是黑色無雲的天空,代表著廣闊無垠的蒼穹。成千上萬閃爍的光點並未被邊界或人工照明掩蓋,我可以一覽無餘。小時候,我跟所有人一樣仰望夜空,尋找流星。成人之後,我常常坐在海邊小屋的房頂上,後來,又在那片空地裏抬頭觀望,不過並非尋找流星,而是觀察固定的星辰。我試圖想象,在這些遙遠的天界潮水坑裏居住著何種生命。此刻,我發現散布於黑暗天空中的群星有點怪異,它們構成了混沌的新圖案。然而就在前一晚,熟悉的星座仍給予我安慰。是因為我現在才看清嗎?我是否比想象中離家更遠?這一想法不該帶來陰鬱的滿足感。
我把麵罩緊緊覆在口鼻之上,不知是想防止進一步感染,還是試圖封堵光亮感。進入地下塔後,心跳聲顯得較為遙遠。牆上文字的生物光更加強烈,而我裸露皮膚上的熒光似乎也相應增強,照亮了道路。除此之外,最初幾層的感覺跟先前並無區別。我或許已熟悉塔的上段,但另有一個事實令人清醒:這是我第一次單獨進入塔中。我沿著弧形的牆壁不斷往下,唯有靠那不均勻的綠光驅散前方的黑暗,我越來越覺得會有東西從陰影裏躥出來攻擊我。此時此刻,我很懷念勘測員,而且不得不強壓下負疚感。盡管我集中精神,卻仍被牆上的文字吸引。我試圖將注意力放在地底更深處,但那些字不停地幹擾我。陰影中的植被懷有恩典與仁慈,黑暗之花由此而生,其利齒將吞噬將支持將宣告時代的終結……
不久,我來到了發現人類學家屍體的地點,比我預期的更快。看到她依然躺在原地,我竟有些吃驚。周圍是她瑣碎的遺物——零星的破布、一個空背包、幾支破試管,而她的腦袋呈現出不規則的輪廓。她渾身覆蓋著一層淺色的有機組織,就像會動的毯子。我俯身湊近觀察,發現那就是寄生於牆上文字間的細小手形生物。很難判斷它們是在保護她,改變她,還是在分解她的屍體——同樣也很難判斷,我出發去燈塔時,是否真有另一個人類學家出現在大本營附近,被勘測員看到……
我沒有停留,而是繼續深入。
現在,塔的心跳出現了回音,而且變得更響。牆上的文字又顯得較為新鮮,仿佛寫完之後剛剛“幹”。我察覺到心跳聲底下還有一種持續的噪音,有點像靜電嗞嗞作響。陰冷的黴腐味兒逐漸轉變成更潮熱膩味的氣息。我發現自己在出汗。最關鍵的是,爬行者留下的痕跡在我腳下變得更新鮮、更黏滯。我盡量靠向右牆,以避開此種物質。而右邊的牆也變了,一層薄薄的苔蘚或地衣覆蓋著牆麵。我不想為了避開地上的東西而讓後背緊貼著它,但我別無選擇。
經過兩小時的緩慢行進,塔的心跳幾乎已達到令台階震顫的程度,背景中的嗞嗞聲演變為細碎的劈啪聲,在我耳邊回響,令我的身體隨之戰栗。由於悶熱,我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濕。滯塞的空氣讓我想要揭下麵罩,大口吸氣。但我抵製住誘惑。已經很近了。我知道已經很近了,至於離什麽近……我卻不太清楚。
此處牆上的文字新鮮得就像要滴水一樣,手形生物的數量比較少,即使有也呈握拳狀,仿佛尚未真正蘇醒。亡者已死卻依然擁有生命隻因腐爛並非代表遺忘而重生者在世間行走卻不自知如獲庇佑……
我順著樓梯又往下轉了一層,進入一段狹窄的直道,而在下一個弧度前……我看到了光。從牆壁後麵看不見的地方,透出一道明亮的金色光芒,令我體內的光亮感蠢蠢欲動。嗞嗞聲繼續增強,尖銳刺耳,我耳朵裏仿佛要滴出血來。掩蓋一切的心跳聲在我全身回蕩。我感覺自己並非人類,而是一台淹沒在傳輸信號中的接收機。光亮感仿佛從我嘴裏噴湧而出,若隱若現,卻遇到麵罩的阻擋,於是我喘著氣扯下麵罩。我腦中出現一個念頭,交還於授予者。但我並不清楚接受者是誰,而這對於構成我的所有細胞與思維的集合體來說又意味著什麽。
我曾告訴他,當工作壓力太大或太枯燥,深夜獨自走一走能讓我放鬆,也讓我睡得更好。但實際上,除了一片長滿草的空地,我並未去過別處。那空地吸引著我是因為它並非真的空無一物。那裏居住著兩種蝸牛、三種蜥蜴,還有蝴蝶與蜻蜓。此處的水池源於泥地裏毫不起眼的卡車輪印,逐漸積累雨水,發展成一個池塘,然後便有魚卵落入其中。池中可觀察到鰷魚、蝌蚪和水棲昆蟲。水池周圍長出草叢,使得土壤不容易被水衝走。鳴禽在遷徙途中也將此地當作補給站。
這片空地算不上是十分複雜的棲息環境,但有它在近旁,淡化了我驅車前往附近荒野的衝動。我喜歡在深夜造訪,因為可能會看到一隻狐狸謹慎地路過,或發現蜜袋鼯趴在電話線杆上歇息。夜鷹聚集在附近,捕食撲向街燈的昆蟲。老鼠與貓頭鷹繼續上演著古老的儀式,分別扮演獵物與捕獵者的角色。它們全都顯得十分警惕,與真正野地裏的動物不同。這是一種厭倦的警惕,出自漫長而疲憊的曆史。在人類聚居地,往往會發生悲劇事件,過去的遭遇導致信任缺失。
我不告訴丈夫散步的目的地,是因為想獨占這塊空地。愛人之間往往會保持許多習慣性的活動,因為那是期待中的行為,而我也不介意此種例行儀式。但對於城中這片荒野,我想要據為己有。當我工作時,它會在我腦中蔓延,給予我安寧,也讓我憧憬著一幕幕微小的場景劇。我所不知道的是,當我用這塊“邦迪”去修補自己不願受拘束的心,我丈夫卻夢想著x區域中更廣闊的空間。然而後來,這種類比有助於緩解我對他離去的憤怒,而當他返回後,也有助於減輕我的困惑,因為他的變化如此之大……但令人悲哀的事實是,我仍不太清楚他究竟缺了什麽。
心理學家說過,“邊界在擴張……每年一點點”。
然而我覺得這句表述太局限,太無知。世上有成千上萬類似於我所觀察的這片“無生命”的空地,人們對此類變遷的環境視而不見,因為它們“沒有用”。而居住於其中的生物也從來沒人留意。大家把邊界看作一道隱形的巨牆,但假如我們都沒注意到第十一期勘探隊成員的返回,那會不會有什麽東西已經穿越過來?
隨著我的傷勢逐漸好轉,光亮感發展至新的階段,地下塔也不停地向我召喚。我能清晰地感覺到它存在於地底,就好像屋裏有一件你渴望的東西,你看都不用看,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它的吸引力,並知曉其方位。究其原因,一部分是因為我自己想回去,而另一部分或許是孢子的作用。一開始我與之抗爭是因為我還有事要做。假如在處理這些事時,我沒有受到各種稀奇古怪的幹擾,或許能以更客觀的態度審視這一切。
首先,上級對我們撒謊,故意混淆事實,我必須把這些跟x區域本身的反常現象區分開。比如關於“原初x區域”的秘密。此處曾有過某種前期預兆,就像是開辟前沿陣地。盡管看到那一大堆日誌使我對x區域的看法大為改觀,但曾經有更多勘探隊來過此地這件事卻並不能讓我對地下塔及其影響有更深了解。從中我能得出的主要結論是,即使邊界在擴張,x區域的同化進程仍可認為是緩慢保守的。日誌裏反複出現的數據可用於推斷趨勢,它們體現出季節的循環與波動,時而規律,時而反常。但此類信息上級多半也清楚,應該已經有其他人匯報過了。問題在於,僅有少數早期勘探隊以悲劇收場,而南境局又故意對起始日期半遮半掩,這都強化了一個印象:整個擴張過程中存在某種周期。
日誌中記載的細節或許描述了種種或英勇或懦弱,或明智或愚蠢的故事,但它們最終都具有一定必然性。至今仍沒人去深究x區域的意圖與目的,並由此而將其阻斷。有的人死了,有的人被殺,返回的人當中有的變了,有的沒變,但x區域依然繼續存在……我們的上級似乎害怕太過激進地重估形勢,因此不斷把信息匱乏的勘探隊送進去,仿佛這是唯一的選擇。投喂x區域,但不要與之對抗,沒準兒在整個世界都變成x區域之前,會有人出於幸運,或通過簡單的重複而發現某種解釋,找到解決方案。
以上種種猜測我無從驗證,但能想得到這些,就已讓我在困頓中略感安慰。
我把丈夫的日記留到最後,盡管它的吸引力就跟地下塔一樣強烈。我先將注意力集中在帶回的樣本上:取自廢棄的村莊和心理學家,還有我自己的皮膚。我在那張搖搖晃晃的桌子上架起顯微鏡。勘測員可能認為這桌子已經夠破的了,不需要她再費心。來自心理學家未受感染的肩膀和傷口中的細胞似乎都是正常的人類細胞。我自己的也一樣。這不可能。我一遍又一遍地查看,甚至幼稚地裝作毫無興趣,然後忽然撲上去仔細觀察。
我相信當我不注意看時,這些細胞會變成別的東西,而觀察的行為改變了一切。我知道那很瘋狂,但仍無法遏止這種念頭。我感覺x區域在嘲笑我——每一片草葉、每一隻遊離的昆蟲、每一滴水。爬行者到達塔底之後會如何?等它重新爬上來又會如何?
接著,我查看村莊裏的樣本:簇狀植被“額頭”上的苔蘚、細碎的木片、死狐狸和死老鼠。木頭真的是木頭,老鼠也的確是老鼠,苔蘚和狐狸……由變異的人體細胞構成。出自罪孽者之手的扼殺之果既已在此我將孕育出死亡的種籽……
我也許該從顯微鏡麵前驚愕地躍起,但觀測儀器顯示的現象已嚇不到我。而我隻需通過低聲咒罵來發泄便已足夠。前往大本營途中的野豬、奇怪的海豚、蘆葦叢裏痛苦的怪獸,甚至還有第十一期勘探隊成員的複製品從邊界返回,這一切都支持顯微鏡裏的證據。這地方能導致生物形態的改變。在我前往燈塔的路上,雖然像是走在“自然”景觀之中,卻也無法否認,此處的環境具有一種強大的超自然致變因素。我沉浸於有悖常理的欣慰之中:連同人類學家從爬行者體表取到的大腦組織,至少我現在有證據表明這裏發生了怪事。
然而現在我已有足夠的樣本。午餐後,我決定不再繼續清理營地,這項工作基本上要留給下一期勘探隊了。這又是個明亮晃眼的下午,伴隨著令人驚歎的藍天和舒適暖和的溫度。我就坐在那裏,看著蜻蜓掠過高高的草叢,看著紅頭啄木鳥盤旋俯衝。返回地下塔是無可避免的事,但我仍在浪費時間,不斷拖延。
等到我終於打開丈夫的日記,開始閱讀,光亮感無休止地衝擊著我,一波連著一波,使我跟泥土、水流、樹木和空氣相連通,而我也敞開心扉,抱持著越來越開放的態度。
丈夫的日記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除了少數簡潔潦草的段落,幾乎每一篇都是寫給我的。這並非我所期待的。一旦發現到這一點,我不得不抵製住將日記本扔掉的念頭,就好像它是毒藥。我的反應跟愛與不愛無關,而是出於負疚。他意圖與我分享這份日記,但此刻他要麽已真正死亡,要麽處於一種無法跟我交流互動的狀態。
第十一期勘探隊由八名成員組成,全部是男性:一名心理學家、兩名醫師(包括我丈夫)、一名語言學家、一名勘測員、一名生物學家、一名人類學家,還有一名考古學家。他們來到x區域時是冬季,樹葉大多已凋零,蘆葦叢更濃密深黯。用他的話來講,繁茂的灌木叢“變得死氣沉沉”,仿佛“蜷縮”在路邊。“鳥類比報告中所描述的要少,”他寫道,“但它們去了哪裏?隻有幽靈鳥知道。”天空常常被雲層覆蓋,柏樹沼澤的水位很低。“我們在此期間,從來沒下過雨。”他在第一個禮拜的末尾寫道。
在第五或第六天,他們也發現了隻有我稱之為塔的建築——我越來越確信,大本營的選址就是為了能觸發這一發現——但他們的勘測員認為,必須繼續測量更廣闊的區域,也就是說,他們的進程與我們不同。“沒人願意鑽到那底下去,”我丈夫寫道,“我尤其不想。”我丈夫有幽閉恐怖症,有時甚至需要半夜離開我們的床,睡到露台上去。
不知出於何種原因,他們的心理學家並未強迫勘探隊鑽入塔中。他們繼續探索,越過廢棄的村莊,到達燈塔以及更遠處。關於燈塔,我丈夫記錄了他們的恐懼。雖然發現屠殺的痕跡,但他們“太尊重死者,沒有清理複原。”我猜他指的是底樓傾倒的桌子。他並未提及平台牆壁上的燈塔管理員照片,讓我頗感失望。
跟我一樣,他們也發現了燈塔頂端的那堆日誌,並為之震驚。“我們激烈地爭論下一步該怎麽辦。我想要中斷任務返回,因為我們明顯受到了欺騙。”但這一回,心理學家顯然重新獲取了控製權,盡管並不是很強勢。關於x區域有一條指示,每支勘探隊都必須維持整體。但在緊接著的一篇日記中,勘探隊決定分頭行動,仿佛是為了挽救任務而迎合每個人的意願,以確保沒人試圖返回邊界。另一名醫師、人類學家、考古學家和心理學家留在燈塔裏讀日誌,並勘察周圍區域。語言學家和生物學家回去探索地下塔。我丈夫和勘測員越過燈塔繼續前進。
“你會愛上這裏,”他在一篇日記中寫道。這一段十分躁動,似乎並非出自樂觀,而更像是一種不安的亢奮,“你會愛上沙丘頂端的光線。你會愛上這片廣闊的荒野。”
他們漫無目的地沿著海岸走了一個禮拜,一路測量地形,一心以為會遇到邊界,無論它以何種形式存在——反正是阻擋前進的障礙。
然而邊界一直沒有出現。
但他們每天麵對的都是相同的生態環境。“我相信我們是在往北走,”他寫道,“然而即使到日落時已經走過十五到二十英裏,周圍環境依然毫無改變,一模一樣。”不過他也強調,他們並沒有“陷入奇怪的環路”。但他知道“按理說,我們應該已經遇到邊界”。實際上,依他所述,他們進入了一片尚未經過勘探的南境區域。“在邊界另一側時,由於上級語焉不詳,我們都假設有這樣一片區域存在。”
而據我所知,x區域在燈塔往前一點便驟然終止了。我是怎麽知道的呢?訓練時上級告訴我們的。因此,我其實一無所知。
最後,他們掉頭返回,因為“看到遙遠的後方有一片奇怪的光亮,而內陸方向也有光,還傳來無法辨識的聲響。我們開始擔心留在原地的勘探隊成員。”就在他們掉頭返回的地方,可以見到“一座岩石島嶼,這是我們看見的第一座島”,他們“感到一股強烈的願望,想要探索這座島,盡管無法輕易抵達”。島上“似乎曾經有人居住——我們看見山坡上點綴著石屋,底下還有個碼頭”。
返回燈塔的行程花了四天,而不是七天,“仿佛陸地縮短了似的”。到達燈塔後,他們發現心理學家不見了,而在樓梯中途的平台上,是槍戰過後的血腥場景。僅有一名瀕死的幸存者,即考古學家,“他告訴我們,有‘不屬於這個世界’的怪物登上樓梯,殺死了心理學家,並把屍體帶走。‘然而心理學家後來又回來了’,考古學家語無倫次地說。屍體隻有兩具,都不是心理學家。他無法解釋心理學家為何消失了,也講不清當時他們為何要互相射擊,隻是一遍又一遍地說‘我們不信任自己’”。我丈夫注意到,“有些傷口不像是子彈造成的,連牆上濺到的血跡也與我見過的罪案現場不符。地上有奇怪的殘留物”。
考古學家“靠在平台一角,我準備上前處理他的傷口,他卻威脅說要開槍打我們。但不久之後,他就死了”。後來,他們將屍體搬離平台,埋葬在距離燈塔稍遠處的沙灘裏。“太艱難了,幽靈鳥,我相信我們再也沒能真正緩過勁來。再也沒有。”
這樣就隻剩下地下塔中的語言學家和生物學家。“勘測員建議經由燈塔重新北上,或者沿著沙灘南下。但我們都明白這隻是逃避現實。他真正想說的是,我們應該放棄任務,融入周圍環境之中。”
環境對他們造成衝擊。溫度劇烈地升降。地下深處傳來隆隆響聲,並伴有輕微震顫。太陽“微微發綠”,仿佛“邊界扭曲了我們的視線”。他們也“看見成群的鳥飛向內陸——並非同一種類,隼與鴨,鷺與鷹,全都聚集在一起,仿佛有共同的目標”。
在地下塔中,他們隻探索了幾層便回到地麵。我注意到他沒提及牆上的字。“假如語言學家和生物學家在裏麵,一定位於更深處,但我們沒興趣追隨。”他們回到大本營,卻發現生物學家的屍體,身上被捅了幾刀。語言學家留下一張簡短的字條,“我去隧道。不要找我”。我對落難的同行感到一陣奇怪的同情。生物學家無疑曾嚐試跟語言學家理論,至少我是這樣對自己解釋的。也有可能是他想要殺語言學家。但語言學家顯然已被地下塔和爬行者的文字所俘獲。如今我意識到,一旦對這些文字的含義有太過深入的了解,也許任誰都難以承受。
勘測員和我丈夫在黃昏時分回到地下塔。從日記裏看不出原因——敘述中開始出現空白的時段,連概括都沒有。但到了夜晚,他們看到一支駭人的隊伍進入塔內:第十一期勘探隊八名成員中的七個,包括我丈夫和勘測員的複製品。“在我麵前的就是我自己。我步伐僵硬,臉上神情茫然。那顯然不是我……但他也是我。我和勘測員都驚呆了。我們並未嚐試阻攔他們。阻攔自己似乎是不可能的事——而且說實話,我們都嚇壞了,完全不知所措,隻能眼看著他們鑽下去。後來我想到一個原因,可以解釋發生的一切。我們已經死了,成為在世間遊蕩的幽靈,雖然我們並不知道,但這裏的人們過著正常的生活,一切都井井有條……隻是我們無法透過隔膜的阻擾看到。”
我丈夫慢慢擺脫了這種感覺。他們躲在塔邊的樹林裏等了幾個小時,看複製人是否會回來。他們爭論萬一真的出現這種情況該怎麽辦。勘測員要殺死他們,我丈夫則想盤問他們。在殘餘的震驚中,對於心理學家不在隊列裏這一事實,他們都沒有多加留意。有一回,塔中發出嘶嘶的蒸汽聲,一束光射向天空,然後驟然中止,但是依然沒人出來。最後,他倆回到了大本營。
這時,他們決定分開。勘測員已經看夠了此處的一切,打算立刻動身,沿著來大本營的小徑返回邊界。我丈夫拒絕回去,因為根據日誌中的記錄,他懷疑“通過進入地點以同樣方式返回也許是個陷阱”。由於一路向北都沒有遇到任何障礙,我丈夫漸漸地“開始懷疑關於邊界的整個概念”,不過他仍無法將“這種強烈的感覺”拚湊成連貫一致的理論。
在對勘探過程的直接記述中,也夾雜著一些較為私人的評述,其中大部分我不太願意在此概括,除了有一段,跟x區域和我倆的關係有關:看了那麽多,經曆了那麽多,就算是在艱難的時刻,我仍希望你在此。我希望我們同時成為誌願者。在這裏,在北進的路途中,我可以更了解你。假如你不想開口,我們不必講話。那不會使我感到困擾。完全不會。我們也無需返回,可以一路往前,直到無法繼續前進。
我開始緩慢而痛苦地意識到他這份日記的真正含義。除了外表喜好交際,我丈夫還有一個內在的自我,假如我聰明一點,讓他越過我的警戒線,或許就能發現這一事實。但是,當然了,我沒有這麽做。我隻是讓潮水坑和吞噬塑料的真菌越過警戒線,卻沒有給他機會。日記中最讓我難受的就是這一點。在我倆的矛盾中,他也有一部分責任——逼得我太緊,索要得太多,試圖尋找我內心中並不存在的東西。但我若是走出去,與他在中途匯合,便仍可保持自身的完整。然而現在,一切都太遲了。
他的個人觀察記錄包括許多小細節。距離燈塔不遠處的海邊岩石上有個潮水坑,他在頁邊空白處對其進行了描述。還有一段很長的記述,是關於一隻剪嘴鷗的罕見行為,它試圖利用退潮時露出水麵且嵌滿牡蠣的岩石殺死一條大魚。日記的底頁封套裏塞著一些潮水坑的照片。封套中還小心地收藏著幾朵幹花,一條細長的種莢,若幹稀有的葉片。我丈夫本來對這些毫不關心;觀察剪嘴鷗,並寫下一頁紙的記錄,這對他來說需要極大的專注力。我知道,這些內容是給我一個人看的。日誌中並無示愛的語句,但那正是我能理解他用意的原因之一。他知道我有多討厭類似於“愛”這樣的字眼。
最後一段是他回到燈塔時寫的,“我要沿著海岸重新北上,但並非徒步。廢棄的村莊裏有一條小船,雖然已塌陷腐爛,但燈塔外的那道牆可提供足夠木材用以修補。我將沿著海岸線一路前進,抵達那座島嶼,甚至更遠處。假如你真有讀到這篇日記,那就是我要前往的目的地”。在這一整片變異的生態係統中,是否可能存在更特殊的環境——處於地下塔影響範圍的邊緣,但仍未受到邊界的影響?
讀完日記,我腦中反複呈現出丈夫乘著修複的小船出海的畫麵,穿過飛濺的浪花,抵達遠處平靜的海麵。這一景象讓我感到欣慰。他沿著海岸線北上,並在此種體驗中尋找逝去日子裏瑣碎的歡樂記憶。我為他感到強烈的驕傲。這需要決心,需要勇氣,也使我倆貼得更近,比從前共處時更親密。
在隱約紛亂的思緒中,我心想,他是否仍繼續寫日記。另外,那海豚的眼睛看上去如此熟悉,除了跟人類太相像,是否還有其他原因?但我很快就打消了這一荒謬的念頭;有些疑問假如遲遲得不到答案,便會把你毀掉。
我的傷勢已減退為呼吸時持續但可控的疼痛。到了傍晚,光亮感如同驚起的飛鳥一般再次從肺部竄上來,直抵咽喉,我感覺嘴裏冒出一絲絲光霧。這並非出於偶然。我想起心理學家身上泛出的熒光,遠遠望去,就像求援信號。我打了個激靈。不能再等到早晨,哪怕這隻是預示著遙遠的未來。我現在就要回地下塔去。那是我唯一該去的地方。我留下突擊步槍和其他槍械,隻帶了一支槍。我也留下匕首和背包,隻是將水壺係到腰帶上。我帶著相機,但半路上改變主意,將它棄置在一塊石頭旁。記錄的衝動隻會讓我分心,而且拍照也不如取樣重要。燈塔裏有數十年的日誌在等著我。許多年前就有勘探隊在此書寫日記。這毫無意義,簡直就是浪費,而其沉重的壓力幾乎再次令我陷入不安。
我帶了電筒,但發現憑自己身上發出的綠光就能看清。我在黑暗中潛行,沿著小路迅速向地下塔前進。兩排高聳的鬆樹之間,是黑色無雲的天空,代表著廣闊無垠的蒼穹。成千上萬閃爍的光點並未被邊界或人工照明掩蓋,我可以一覽無餘。小時候,我跟所有人一樣仰望夜空,尋找流星。成人之後,我常常坐在海邊小屋的房頂上,後來,又在那片空地裏抬頭觀望,不過並非尋找流星,而是觀察固定的星辰。我試圖想象,在這些遙遠的天界潮水坑裏居住著何種生命。此刻,我發現散布於黑暗天空中的群星有點怪異,它們構成了混沌的新圖案。然而就在前一晚,熟悉的星座仍給予我安慰。是因為我現在才看清嗎?我是否比想象中離家更遠?這一想法不該帶來陰鬱的滿足感。
我把麵罩緊緊覆在口鼻之上,不知是想防止進一步感染,還是試圖封堵光亮感。進入地下塔後,心跳聲顯得較為遙遠。牆上文字的生物光更加強烈,而我裸露皮膚上的熒光似乎也相應增強,照亮了道路。除此之外,最初幾層的感覺跟先前並無區別。我或許已熟悉塔的上段,但另有一個事實令人清醒:這是我第一次單獨進入塔中。我沿著弧形的牆壁不斷往下,唯有靠那不均勻的綠光驅散前方的黑暗,我越來越覺得會有東西從陰影裏躥出來攻擊我。此時此刻,我很懷念勘測員,而且不得不強壓下負疚感。盡管我集中精神,卻仍被牆上的文字吸引。我試圖將注意力放在地底更深處,但那些字不停地幹擾我。陰影中的植被懷有恩典與仁慈,黑暗之花由此而生,其利齒將吞噬將支持將宣告時代的終結……
不久,我來到了發現人類學家屍體的地點,比我預期的更快。看到她依然躺在原地,我竟有些吃驚。周圍是她瑣碎的遺物——零星的破布、一個空背包、幾支破試管,而她的腦袋呈現出不規則的輪廓。她渾身覆蓋著一層淺色的有機組織,就像會動的毯子。我俯身湊近觀察,發現那就是寄生於牆上文字間的細小手形生物。很難判斷它們是在保護她,改變她,還是在分解她的屍體——同樣也很難判斷,我出發去燈塔時,是否真有另一個人類學家出現在大本營附近,被勘測員看到……
我沒有停留,而是繼續深入。
現在,塔的心跳出現了回音,而且變得更響。牆上的文字又顯得較為新鮮,仿佛寫完之後剛剛“幹”。我察覺到心跳聲底下還有一種持續的噪音,有點像靜電嗞嗞作響。陰冷的黴腐味兒逐漸轉變成更潮熱膩味的氣息。我發現自己在出汗。最關鍵的是,爬行者留下的痕跡在我腳下變得更新鮮、更黏滯。我盡量靠向右牆,以避開此種物質。而右邊的牆也變了,一層薄薄的苔蘚或地衣覆蓋著牆麵。我不想為了避開地上的東西而讓後背緊貼著它,但我別無選擇。
經過兩小時的緩慢行進,塔的心跳幾乎已達到令台階震顫的程度,背景中的嗞嗞聲演變為細碎的劈啪聲,在我耳邊回響,令我的身體隨之戰栗。由於悶熱,我全身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濕。滯塞的空氣讓我想要揭下麵罩,大口吸氣。但我抵製住誘惑。已經很近了。我知道已經很近了,至於離什麽近……我卻不太清楚。
此處牆上的文字新鮮得就像要滴水一樣,手形生物的數量比較少,即使有也呈握拳狀,仿佛尚未真正蘇醒。亡者已死卻依然擁有生命隻因腐爛並非代表遺忘而重生者在世間行走卻不自知如獲庇佑……
我順著樓梯又往下轉了一層,進入一段狹窄的直道,而在下一個弧度前……我看到了光。從牆壁後麵看不見的地方,透出一道明亮的金色光芒,令我體內的光亮感蠢蠢欲動。嗞嗞聲繼續增強,尖銳刺耳,我耳朵裏仿佛要滴出血來。掩蓋一切的心跳聲在我全身回蕩。我感覺自己並非人類,而是一台淹沒在傳輸信號中的接收機。光亮感仿佛從我嘴裏噴湧而出,若隱若現,卻遇到麵罩的阻擋,於是我喘著氣扯下麵罩。我腦中出現一個念頭,交還於授予者。但我並不清楚接受者是誰,而這對於構成我的所有細胞與思維的集合體來說又意味著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