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織女星


    唐代詩人杜牧有兩句詩,道出了許多人相似的體驗:“天街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當人們剛從溽暑中走出來,沐浴著第一陣涼風的時候,夏末秋初了,瓜果上市了,午收也過了,心情很愉快。人們童年時往往有這樣的經曆:坐在或是躺在星空底下,聽大人或是同伴,講天上牛郎織女星的故事。好哦,好有詩意哦,一輩子都不會忘卻的意境。這就是農曆七月初七,又稱七夕節了。


    七夕節是最富有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人類的童年,夜裏無照明,仰望夜空,繁星滿天在眨著眼,給人一種朦朧神秘的感覺,自古就引發許多美妙的想象。中國人的“天人合一”觀念打破了天人之隔,創造出許多人仙相通、天上人間的優美故事,幾千年來世代相傳,膾炙人口,甚至形成了民俗節日,其顯著者如七夕星節。在耿耿銀河的兩岸,一邊是牽牛星(就是牛郎星),一邊是織女星,古代先民長期把它們作為指向方位的星宿。為什麽這兩星要隔著銀河相望?是否他們兩情相悅相互守望?人們會發揮各種想象,神話、傳說就出來了。牽牛和織女之間逐漸被想象成情侶的關係、夫妻的關係,七月七夕牛郎織女星渡銀河鵲橋相會的故事就豐富起來了。七夕節可以視為中國的情侶節。晚上,年輕女性遙望星空,靜聽牛女私語,向上蒼乞求心靈手巧,祈求愛情與婚姻的幸福。


    提到牽牛、織女星,《詩經·小雅·大東》就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這裏,把天上的織女星想象為織布的織女,把牽牛星想象為牽牛的牛郎。雖還是天漢二星,但已想象成人間人物形象。從戰國到漢朝,已演繹成是婚愛關係。1975年11月在湖北省雲夢睡虎地出土的戰國秦簡《日書》中有“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之語,可知戰國後期已將七夕跟牽牛織女之間的婚愛聯係上了。到漢朝已成形。據說漢武帝的生日是七月初七。古代有一本《漢武故事》,傳說漢武帝跟跨時空的仙後西王母相會五次,都是在七夕。漢朝宮廷裏過七月七,“以五色縷相羈,謂之相連愛”(《西京雜記》)。可見七月七在西漢時就突出愛情主題。《淮南子》有“七月七日夜,烏鵲填成橋而渡織女”。班固《西都賦》記漢朝皇家園林上林苑中昆明池的兩邊有兩尊石人,“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2003年果然發掘出土了這兩尊象征牛郎織女之石人。東漢時期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到唐朝,白居易的《長恨歌》裏有名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私語什麽呢?“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唐明皇跟楊貴妃也是在七月七夕對星空盟誓。愛情主題非常顯豁。  牛郎織女情


    古代中國關於牛郎織女婚愛的傳說非常豐富。織女星的身份是天帝之女(《史記》則稱“織女,天女孫也”),牽牛星在唐朝已轉變成凡人牛郎,從而牛、女的關係從星辰的傳說變成“人神相戀”的婚愛傳說了。天女跟人間的什麽人相戀呢?不是漢武帝,不是有權有錢的人,而是很貧窮、很卑微的農民牛郎。牛郎織女故事傳說的“版本”多種多樣,但是有幾個要素、有幾個人物總少不了。第一個人物是牛郎,在不同的傳說版本裏,故事不完全一樣,但是他的性格、形象特點是一致的:忠厚、善良、勤勞。起先他與哥哥、嫂子沒有分家,都在一起過,嫂子老想把牛郎排擠出去。有一種版本是這麽說的:嫂子讓他去放9頭牛,回來時必須有10頭牛。牛郎不爭不辯,老老實實趕著9頭牛,到了外麵,也沒地方住,也沒地方遮風避雨,也沒有吃的,挺可憐的。什麽時候才有10頭牛呢?有個老頭告訴他,你到伏牛山裏去,山裏有一頭老牛病得很厲害,你把它服侍好了,它跟你回家,你不就有10頭牛了嗎?牛郎就聽老頭的話,到山中果然找到一頭病很重的老牛。老牛餓了,牛郎首先打了草,三天三夜喂它。老牛吃了三天草,有點力氣了,就告訴牛郎,我的腿受傷了,這個傷沒有別的辦法治,你要采百種花的露水來給我洗,這樣我的腿才能好。牛郎厚道、誠實就表現在這裏,他真的天天一早就到山裏去,采百種花上的露水,天天幫老牛洗傷口。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老牛病愈了,果真就跟著牛郎和另外九頭牛一起回家了。回家後,老牛就成了牛郎的貼心指導。


    第三個人物是天上的織女。她是天帝的小女兒。老牛看牛郎為人忠厚,就教牛郎,七月七,天上的仙女會在湖中洗澡,你可以去追求穿綠色衣裳的織女。牛郎聽老牛的話就去追織女。織女果然也看中了牛郎的人品,就跟著他,做他的妻子。一個天上仙女,一個人間牛郎,地位懸殊,天懸地隔,結成姻緣,恩愛夫妻。不久生了一男一女,四口之家。光靠牛郎的耕種不足以養活一家四口,織女會織布,心靈手巧,織得特別好,加上從天上帶來的蠶絲,可以織出五彩的雲錦天衣。織女又從天上帶來蠶,教附近的人養蠶織絲綢,大家共創好生活。雖然無權無勢,但依靠自己的誠實勞動,一家人過得非常和諧溫馨。這是典型的自然經濟時代男耕女織的美滿小家庭。


    故事下半段,天帝發現女兒嫁給那麽一個貧困的牛郎,發怒了,派天兵天將要把織女抓回天上去。怎麽辦?牛郎沒有辦法。這時候老牛已經很老了,告訴牛郎,我很快要死了,你把我的牛皮披在身上,就可以上天追織女。果然天兵天將把織女抓走了,牛郎披上牛皮,挑了一個擔子,前麵男孩金哥,後麵女孩玉姐,就上天去追織女。眼看要追上的時候,王母娘娘從頭上拔一根金簪,一劃,天上出現了銀河,波濤滾滾,攔住了牛郎。織女已經在河東了,牛郎還在河西,一條大河橫亙在中間把他們隔開了。


    後來有說是天帝,有說是王母娘娘,發了善心,讓他們一年的七夕相會一次。隔著銀河沒有橋怎麽相會?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框架中,有喜鵲感動了,喜鵲很有自我犧牲精神,七夕都飛來銀河兩岸,首尾相銜接,用自己的身體搭成一座橋,就叫“鵲橋”。讓牛郎織女踏著自己的身體在鵲橋上相會,這就成了“鵲橋會”。牛郎織女也成了鵲橋上的神仙“鵲橋仙”。據說七夕那天晚上,你在天空看不到鳥了,到哪兒去了?都到銀河上搭鵲橋了。到了第二天大家發現,滿天飛的喜鵲,頭毛都禿了,羽翼都殘了,就是它們以身做橋,不惜犧牲自己的羽翼、自己的容貌,成就天上人間美好的姻緣。這是人與環境和諧的一種想象。


    牛郎織女兩星宿,七夕銀河相會,是非常美好的佳期。因此就把他們的相會叫“星期”。七夕節也叫做星期(如王勃《七夕賦》“佇靈匹於星期,眷神姿於月夕”)。後來也用來指男女成婚之日。這麽美好的故事,很有詩意,很浪漫。可以說七夕節是中華傳統節日中最有浪漫色彩的節日。古代寫傳統節日的詩歌很多,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是過年(春節),有人統計過,古代詩歌裏寫七夕的超過寫過年的。牛郎織女美好的傳說,引發了詩人的詩情,寫了很多好詩。  《鵲橋仙》主題曲


    七夕詩詞中,最有名的叫《鵲橋仙》,古代的詞都有詞牌。詞牌最早往往跟它的內容是有關係的,後來就成了單獨的詞牌,不一定跟原始的內容相關聯了。《鵲橋仙》這個詞牌最早就是從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得名的。《鵲橋仙》的詞牌裏,影響最大的就是北宋時秦觀的《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頭句字麵上是寫纖美的彩雲在“弄巧”,變幻著巧妙的圖案,暗寓著讚美織女的巧手能巧織雲錦天衣。“纖”與“巧”相應,既準確地抓住織女善“織”的“巧”的特征,又為全詞二“仙”的相會布下浪漫的背景和氛圍。


    飛星就是天上的流星,閃爍的流星時不時劃破天空急馳而過,是在為他倆傳遞離愁別恨呢,還是在為他倆暗渡銀漢迢迢相會探馬先報?是呀,離別經年,有此一會,便點燃了希望,凝聚起情思。濃情蜜意相聚於金風玉露的良宵,一次歡聚,便勝過人間無數!


    搭“鵲橋”的喜鵲作些犧牲是值得的,你看那牛、女二仙佳期難得,恍如夢境,柔情似水,百般繾綣,他們怎忍顧鵲橋而言歸?是的,“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是詩詞常見的境界,但秦觀在這裏卻“化臭腐為神奇”,他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真是空穀足音,道出了千古愛情的真諦。這裏的“兩情久長”就是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這種高級的人類精神,擢拔他們超越低層次的朝暮廝守,真摯久長的愛情並不一定要朝朝暮暮廝守不離,作為高級的精神存在它是可以超越時空的,具有永恒性和再生性。這兩句與上片末兩句“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前後輝映,讚美了牛郎織女忠貞不渝的愛情,帶有理想色彩,集中表現了一種積極的、健康的愛情觀,在當時具有超前性,在今天仍具有生命力,說它是愛情的千古絕唱亦不為過,很可以薦為七夕情侶節的節歌。  情品顯人品


    人類的異性之間的性愛,本來是基於性的差別和吸引而發生的情感,但人類在建造文明時也建造了文明人,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大大提高了,豐富了,升華了,把原本簡單的性愛升華為具有豐富精神內涵的人類的情愛。這就從動物性升華為人性。這是第一層升華。


    愛情是心靈的契合、靈魂碰撞的火焰,是人類精神園圃的鮮花。這就進入第二層升華,從物質的追求升華為精神的追求,升華成一種很美麗的精神現象。這種現象不僅超越了一般的性愛,而且升華成一種很崇高的很聖潔的感情。對於高尚愛情的追求,實際上已成為人類的一種精神境界。純潔的愛情、高尚的愛情是可以穿越時空的,海誓山盟,可以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而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個人人品的高低,往往可以從情愛中表現出來,所以中外古今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往往都是通過愛情生活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品格,許多世界文學名著常通過愛情來寫人物,因為愛情是窺探靈魂的門戶,測量品格的標杆,可以把心靈深處最隱秘的紋理彰顯出來。對於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品格的忠誠、貞純、崇高,與愛情的真誠、堅貞、高尚,總是相通相融的。一味追求實利實欲的人難於忠貞不渝,涼薄浮淺的人難有深刻的愛。林黛玉的痛徹心扉源於純真,奧瑟羅的雷霆萬鈞源於崇高,他們都是有真性情的人,忠實於愛情的人。


    從古到今,有一些兩性關係停留在比較低的水平上,或者是一種單純的性欲望,或者是一種物質的欲望,通過婚姻來求得物質享受上的滿足。甚至有些年輕人說:“隻求一朝擁有,不求天長地久。”牛郎織女的愛情不是這樣的。牛郎織女的情感世界,反映了我們古代的一種在當時是很超前的,在現在也是有生命力的婚愛觀,他們這樣久長的愛情,超過那種低俗的,光是考慮物質、考慮欲望的婚愛。織女是天上的公主,按照世俗的眼光她該嫁個有權位錢財的高官,可她卻偏偏下嫁給牛郎,她是把人的品質放在第一位,看中牛郎這種忠厚、誠懇、勤勞的品格,所以她寧可拋棄天庭的優越生活,反抗天帝的命令,下嫁人間,住進牛郎的茅草房,滿足於很樸實的、平民的長久夫妻生活。牛郎對自己的妻子,是一心一意的,誠心誠意地嗬護著她。這樣一種理想,是主張當事人自己做主。不看重權勢和金錢,而注重人品的優劣,這都是很先進的愛情觀。在中國古代的愛情故事裏,不管是詩歌、小說還是戲劇裏,都是批判嫌貧愛富,反對以勢利為標準,都是追求人格、品行的完善。


    總之,七夕婚戀觀強調的是婚姻自主而非屈從外力,看重的是人格人品而非權勢財富,讚揚的是忠誠堅貞而非輕薄浮浪,追求的是精神高尚而非一時情欲,讚賞的是勤勞持家而非好逸浮華。這是中華民族優良的婚戀觀,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一種表現,而且與時代精神相融通,是現代人應當繼承發揚的,是有利於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抵拒不良風氣影響的。今天,我們應當從傳統七夕節所固有的文化蘊含中,提升出積極健康的婚戀觀,作為中華情侶節的精神,並創造出適合今日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的節慶方式,把傳統和時尚融通起來,年複一年地發展出為廣大群眾所喜歡的七夕中華情侶節。


    2003年春,筆者向中央有關領導人當麵建議,我們何必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呢?七夕節是我們自己兩千多年的情人節。領導人當時就表示讚許,而且說最好不叫情人節,因為我們中國人對“情人”有不同的解讀,是不是可以叫“情侶節”。我覺得很有道理,所以筆者後來都提倡說七夕是中華情侶節。珠海市的沿海大路就稱情侶路。  疊加為中華情侶節


    七夕節又稱星節、女兒節、乞巧節等,與其他傳統節日一樣都是綜合性、多義性的,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而突出某方麵的節名,是符合傳統節日本身發展規律的。七夕節現可突出愛情主題稱情侶節。


    有人說,牛郎織女天各一方,一年才能見一次,把七夕作為中國情侶節不吉利。現在許多人愛過西方的情人節,如果按照上述邏輯,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吉利”嗎?


    西方情人節(英語:valentine''s day)的起源眾說紛紜,較普遍的說法是為紀念羅馬教士瓦倫丁。據《世界圖書百科全書》(world book encyclopedia):在公元3世紀,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二世禁止年輕男子結婚,因為他認為未婚男子更適合戰爭的需要。一位名叫瓦倫丁的教士違反皇帝的命令,秘密為年輕男子主持婚禮,結果被收監,在那裏他治愈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據說瓦倫丁於公元270(或269)年2月14日被處死。行刑前他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一封情意綿綿的信表白愛情。後人遂把2月14日作為情人節。另據《天主教百科全書》(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記載,教宗在公元496年廢除牧神節,把2月14日定為聖瓦倫丁日,即st.valentine''s day,後來這個節日以“聖瓦倫丁節”——亦即情人節的姿態盛行起來。但是在第2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後,1969年的典禮改革上,因為在史實上不確定是否真實存在這個人物,聖瓦倫丁日就被廢除了。現在天主教聖人曆已經沒有聖瓦倫丁日。


    要說不吉利、悲劇,那不是更悲劇嗎?其實,一種神聖或者崇高的感情,往往通過一定的犧牲或挫折才顯現出來。瓦倫丁就是因為自己的犧牲,顯示了他的愛情。


    問題不在這裏。以聖瓦倫丁節作情人節,是西方宗教文化的產物,不足以體現和傳承中華人倫精神。而以牛郎織女為標誌的七夕情侶節,卻積澱著中華人倫精神,體現著中華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


    本世紀初,一位中國留學生剛到法國留學的時候,正值西方情人節,學校派輔助他們的法國同學給他們介紹情人節,讓他們既學法語又了解西方文化。那位法國同學講完就問:你們有中國情人節嗎?還好有人馬上應道:當然有!法國同學請他用法語講一講。雖然表達得欠佳,總算也交流了中華七夕婚愛文化。如果沒有中華情侶節,拿什麽跟人家交流?如果不珍愛民族文化,拿什麽為世界文化百花園增芳?


    牛郎織女的婚戀觀,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優良的婚戀觀的傳統,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牛郎織女的故事為什麽能夠兩千多年傳頌不泯?七夕節為什麽能夠兩千多年延續不湮?雖然中間經過排斥,甚至批判,但是仍然根脈不絕。白居易的《七夕》詩說得好,“銀漢秋期萬古同”。銀漢就是銀河,秋期就是秋天的相期相會,就是七夕。萬古同,不僅是到現在的兩千多年,以後萬古都會相同,萬古都會傳下去。因為這種婚戀觀、愛情理想是健康的、積極的,符合人類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是可以融入以後的時代的,跟以後時代的愛情觀可以相融相通。這樣一個節日,以牛郎織女做自己的形象代表,可以說牛郎織女是我們東方的愛神。不僅在我中華“銀漢秋期萬古同”,而且還要把它介紹給世界,爭取“銀漢秋期萬方同”。


    我們的情侶節要講究精神,要講究文化。七夕節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淵源,有遍及神州的民俗基礎,有牛郎織女的忠貞形象和優美故事,有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積澱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理應成為中華民族的情侶節。


    2010年國家七部委《關於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的方案》指出:七夕的主題應突出“愛情忠貞”。


    好極了!“愛情忠貞”,這不是情侶節是什麽?


    愛情是永恒的題目,中華民族重人倫、重家庭,情侶夫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倫關係之一,是一個家庭穩定與和諧的基石。“家和萬事興”。家是夫妻共同經營的、編織著夢和酸甜苦辣的窩,所謂“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就是兩個半球,半個球無法滾動,要有另一個半球。有人說結婚不是1加1等於2,而是0.5加0.5等於1。這有道理。婚姻是個有遺憾的長久結合,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丈夫或妻子,關鍵是夫妻要相向而行,以包容的心態處理好差異和矛盾,而不是動不動鬧分離。牛郎織女本身就是已婚的夫妻而且有子女,以牛郎織女為形象代表的七夕情侶節,不是單屬未婚情侶,而是涵蓋各個年齡段的夫妻情侶。


    中青年夫妻擔負著培育下一代的重任,最生動直觀的全天候家教是夫妻恩愛。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因此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否認孩子父母親中的任何一方,等於無形中否認了孩子的一半。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夫妻長期不和,會造成孩子性格的壓抑乃至扭曲,甚至乖僻走上邪路。


    對於老年夫妻,“老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恩愛存折。古漢語單音節詞多,但在夫妻關係上,偏要用雙音節的“恩愛”,強調“一日夫妻百日恩”,要有感恩報恩的心態。老年夫妻尤其如此。一對身份、體貌、學養相差懸殊的夫妻之所以能夠白頭偕老,主要是因他們在長年相濡以沫的日常生活中儲存下了“恩愛”,在共艱危共患難中不離不棄儲存下了“恩愛”。這種恩愛是任何引誘都不能戰勝的。“糟糠之妻不下堂”、患難夫妻情義長,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現在許多地方都開展七夕情侶節活動,石家莊中華情侶節開展十幾屆了,它不僅給優秀的年輕夫妻、未婚男女頒獎,而且給優秀的銀婚、金婚、鑽石婚的情侶代表頒獎,這符合我們中華情侶節的傳統和內涵。


    許多地方情侶節搞得非常熱鬧,既有傳統內容,又有現代色彩。有一些地方,包括台灣一些地方,如果有一座現成的橋,在七夕節前,就把這座橋裝點成鵲橋,讓青年男女走鵲橋,老年夫妻也相攜走鵲橋。記得2006年七夕,香港的鳳凰衛視請筆者做七夕節的節目,我說今天晚上福建的武夷山有770對情侶踏上鵲橋,我覺得在武夷山那個地方770對已經很多了。第二天我一看信息,不是770對,是7700對,這麽大規模!都有從上海坐著飛機過去的。這說明我們七夕傳統沒有斷,在群眾中有深厚基礎,而且也適合當代人的需要。我們現在有很多地方開展七夕節活動,都挖掘本地的跟七夕節有關的文化資源,比如河北邢台有天河山,有一些牛郎織女的傳說,當地把這些資源開發出來,開展七夕活動。沂蒙山區也有牛郎屋呀,織女湖呀,等等,他們也開展活動。筆者的家鄉福州有棵一千多年的大榕樹,情侶們寫了盟誓祈願卡掛在樹上。湖北的孝感,是董永的故鄉,董永跟七仙女也是天上人間,跟牛郎織女是姐妹篇,也可以開展。有的地方舉辦情歌演唱會、相親會,有的地方上演直接表現牛郎織女的《天河配》、《牛郎織女》、《鵲橋會》等戲曲。2014年,北京市委宣傳部、首都文明辦等聯合主辦第二屆北京七夕文化節,整個活動分為七夕歌會、鵲橋相會、傳統婚禮、婚禮文化秀、經典評劇、特色民俗、運河文化圖片展等7個板塊22項子活動。東西南北中各個方麵都在把七夕作為中華情侶節。  “乞巧”的內核是乞愛


    七夕的內容很豐富,古代以“乞巧”之節俗最盛,故又名乞巧節。傳統的乞巧方式是對月穿針、水上漂針、種巧芽、鏤花瓜、做巧果、結彩樓,以種種手工活動顯示女性的聰慧與智巧。乞巧的偶像就是織女。“穿針乞巧”從外顯層麵看,是女性祈求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從內核看、從源頭看,乞巧的最終目的是祈願織女護佑自己能夠得到愛情和婚姻。從《西京雜記》、敦煌詩詞《乞巧》,到六朝和唐代寫七夕穿針的詩歌,多寫愛情活動和祈愛之情。如唐時劉孝威《七夕穿針詩》:“故穿雙眼針,特縫合歡扇。”寓意成雙、合歡。古代社會的女性的巧,首先表現在會做女工,古代叫女紅。那時講四種女德,四德之一就是女紅,會做針線活,會繡花,會替丈夫繡衣服,會替將來的子女繡鞋麵。這是女子手巧很重要的表現,乞巧成為女性(主要是未婚女子)在七夕節的一種祈願訴求,其深層意蘊是準備好自己,以贏得美好婚姻、如意郎君。有各種各樣的乞巧方式,就說穿針吧,有穿一孔的針,穿兩孔的針,有的要穿七孔的針,看誰穿得好,穿得快,穿得準,這是比巧。還要“投針驗巧”,預卜是不是能得到巧:在杯子裏裝水,把針浮在水麵上,看日光底下針的影子呈什麽形狀,就來卜算一下是不是能得巧、是不是能有美好的婚姻前程。


    還流行“喜蛛應巧”,以蜘蛛的網絲卜巧。七夕時瓜果上市了,把瓜果擺在露天,如果第二天早上,上麵有蜘蛛吐的網絲,那就得巧了。蜘蛛又稱蟢子,在古詩文中有象征意義,網絲的“絲”諧音相思的“思”,廣西民歌有“蜘蛛結網三江口,水推不斷是真絲”可證。傳統以為蜘蛛是受天意影響的,得蛛網之絲象征著可得愛情之思。


    自然經濟時代在農村,特別是姑娘們,還流行七夕夜深人靜之時,在豆棚瓜架底下,偷偷地聽天上織女跟牛郎的竊竊私語,如果聽到,那麽自己的愛情、終身的姻緣也會很美好。這都是很具神秘色彩、浪漫色彩的一種活動。這些活動比較適合農村。對於城市裏的人,好像就難有這種心情、環境和條件。乞巧的許多活動不一定適合今天的生活,而七夕節的愛情主題,是可以千秋萬代傳下去的。隻要有人類就有愛情。通過這個中華情侶節,發揚我們傳統的健康的婚戀觀,能夠對當今社會上一些不良的婚戀觀,起到矯治的作用。這個節日,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傳統節日的奧妙:我們怎樣過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漢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漢秋並收藏傳統節日的奧妙:我們怎樣過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