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1849年  社會和政治革命席卷歐洲大陸大部分地區。迫於左派激進分子以及保守勢力的壓力,德意誌國民議會在法蘭克福聖保羅教堂召開。在議會通過了“小德意誌”(排除奧地利的德意誌民族國家)統一提案後,普魯士國王便拒絕國民議會賦予的皇冠。法蘭克福草擬的自由民主憲法在其後的歲月從未得到貫徹。


    1852年  拿破侖三世(napoléon iii)政變後成為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


    1854—1856年  克裏米亞戰爭爆發。英國、法國和撒丁王國結成同盟,為保護奧斯曼帝國而在克裏米亞半島與沙俄開戰。普魯士名為中立,實則親俄。法國主和。沙俄戰敗後放棄在奧斯曼帝國的既得利益。


    1859年  得到法國拿破侖三世支持後,撒丁王國向奧地利宣戰。普魯士、俄國與英國保持中立。普魯士集結所有軍隊向奧地利施壓。


    1861—1865年  美國南北內戰爆發。法國向墨西哥派遣軍隊。


    1862年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wilhelm i)委任奧托·馮·俾斯麥為普魯士首相。


    1864年  2月—8月 普魯士和奧地利假借解決石勒蘇益格和荷爾斯泰因兩個德語地區的民族自決問題,聯手戰勝丹麥。但是,普奧共管兩地的和睦不久轉向交惡,承諾的全民公決也並未得到執行。普魯士旋即在1866年吞並了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1866年  4月 俾斯麥與意大利結成軍事同盟,為對奧作戰作準備。6月—8月 普奧戰爭,又名“德意誌戰爭”,在普魯士、奧地利和德意誌邦聯多數中小邦國間爆發。意大利站在普魯士一邊,迅速占領倫巴第—威尼西亞。在克尼格雷茨戰役後,普奧雙方在尼科爾斯堡停戰並簽訂預備和約。雙方正式簽訂《布拉格和約》後,普魯士吞並曾經支持奧地利的黑森侯國、拿騷大公國、法蘭克福自由市和漢諾威王國。


    1867年  在普魯士的強力主導下,北德意誌邦聯成立。其憲法保留了民主選舉權和自由派議會,然而軍國大權仍牢牢地掌握在具有決定權的“邦聯參議院”手中,而它實際上受普魯士國王控製。俾斯麥成為邦聯首相、外交大臣兼普魯士首相。


    1867—1868年  德意誌關稅同盟囊括北德和南德諸邦,並建立了關稅議會,頒布了“工商自由條例”(貿易原則),繼而實現內部市場自由統一。普魯士繼續通過武力將美因河南德四邦強行吞並,導致南德諸邦開始普遍反感普魯士的強權政治。


    1870—1871年  西班牙議會醞釀將西班牙王位授予利奧波德親王(prince leopold),他與普魯士王室有遠親關係,信奉天主教,教區屬於南德霍亨索倫家族一脈。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拒絕了這一好意,但是俾斯麥抓住這個機會故意激怒法國輿論界,引誘法國挑起反對普魯士的戰爭,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以此為借口向普魯士宣戰——也可以說是向整個德意誌地區宣戰。但是,法蘭西第二帝國挑起的戰爭以法軍失敗投降而告終,戰爭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1871年  1月 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誌帝國皇帝。5月 按照法德兩國簽署的《法蘭克福和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並支付賠款50億法郎。


    1871—1872年  德意誌銀行(deutsche bank)和德累斯頓銀行(dresdner bank)成立。德國人口達到4100萬(1913年人口則達到6800萬)。


    1873年  俾斯麥發起“三皇同盟”,製止俄國和奧地利之間的戰爭。“文化鬥爭”——國家主導的反天主教會運動開始。


    1874年  音樂大師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定居於拜羅伊特的“幻想和平之屋”。


    1876年  尼古拉斯·奧托(nikus otto)發明內燃機。


    1876—1877年  巴爾幹戰事又起,塞爾維亞和俄國打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俄土兩國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


    1878年  6月 俾斯麥召集“柏林會議”,調解英國與俄國之間因爭奪東地中海而產生的矛盾。德國讓奧匈帝國獲利的行為引起俄國不滿。


    9月 德國第一家足球俱樂部在漢諾威成立。


    10月 德國頒布《反社會黨人法》,全麵禁止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活動,隻保留其在國會的席位。社會民主黨竭力證明自己與無政府主義和恐怖主義不同。


    1879年  德國與奧匈帝國結成雙邊同盟,以防俄國進攻並維護在巴爾幹的既得利益。英俄爭奪阿富汗,雙方因在亞洲爭奪勢力範圍導致矛盾日趨白熱化。


    德國農業麵臨來自美國和俄國的競爭。德國因此放棄傳統的自由貿易政策,轉向貿易保護主義。


    西門子公司發明世界上第一台電力機車。


    1881年  俾斯麥秘密促成新的“三皇同盟”,該同盟維持了三年。柏林架設世界上第一條電話線路。


    1882年  以英法為首,歐洲列強掀起新一輪的殖民擴張。隨後幾年,德國在東非和西南非攫取大量殖民地。


    4月 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分離出結核杆菌。


    1884—1885年  列強瓜分非洲會議在柏林召開。為避免在殖民問題上的衝突,會議劃分了殖民地界限以明確歐洲列強的勢力範圍。


    1886年  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和卡爾·本茨(karl benz)申請了世界上第一輛四輪轎車的專利。


    1887年  埃米爾·柏林納(emil berliner)發明留聲機。海因裏希·赫茲(heinrich hertz)發現電磁波。


    1887—1890年  德國與俄國秘密締結《再保險條約》,承諾如德國或俄國遭遇戰爭,另一方應保持中立。


    1888年  赫茲發現了通信無線電,為收音機和電視的發明奠定了理論基礎。威廉一世皇帝逝世,享年88歲;新皇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繼位100天便因癌症去世;威廉二世(wilhelm ii)繼位,時年28歲。


    1889年  魯爾區和上西裏西亞的煤礦區多次爆發大規模罷工。英國開始推進海軍艦隊現代化。


    4月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在奧地利布勞瑙的一個海關職員家庭中出生。


    1890年  3月 俾斯麥在執掌普魯士和德意誌帝國大權28年後辭職。埃米爾·馮·貝林(emil von behring)研發出抗白喉與破傷風血清。


    1890—1894年  俾斯麥辭職後,海軍大臣列奧·馮·卡普裏維伯爵被選為繼承者。他與把持帝國議會的中左派人士共事,不顧右翼民族主義組織“泛德意誌同盟”的強烈反對,堅持德國從東非桑給巴爾島撤軍以換回英國霸占的北海黑爾戈蘭島。為幫助德國工業品出口,他與俄國達成貿易協定,極大地降低了關稅。


    1891年  法俄兩國結成軍事聯盟。


    德國劇作家格哈特·霍普特曼(19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織工》問世。


    1894年  德皇威廉二世批準海軍參謀長提爾皮茨(tirpitz)的擴軍計劃,著手打造一支絕對領先的海軍艦隊。


    卡普裏維首相被免職,霍恩洛厄(hohenlohe)親王繼任首相。


    1895年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與約瑟夫·布洛伊爾(josef breuer)合作出版了《歇斯底裏症研究》一書,該書成為世界第一部精神分析學專著。


    1896年  “德國滑翔機之王”奧托·利林塔爾(otto lilienthal)駕駛自己發明的滑翔機發生事故身亡。


    1897年  外交大臣伯恩哈德·馮·比洛(bernhard von bulow)提出德國有權要求“陽光下”的殖民地;德皇威廉二世前往伊斯坦布爾、巴爾貝克(黎巴嫩)和耶路撒冷等近東地區進行訪問。


    德國與奧斯曼帝國籌劃“巴格達鐵路”,期望加速奧斯曼帝國的基礎設施建設並擴大德國在近東的影響力。


    8月 第一屆猶太複國主義大會在瑞士巴塞爾(basel)召開。


    1898—1901年  英國在南非發動“布爾戰爭”,導致德國彌漫反英情緒。


    1900年  首部製度化的《民法典》在德國頒布。


    第一架齊柏林飛艇升空。


    1901年  瑞典人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設立諾貝爾獎。首屆諾貝爾獎的五個獎項中,德國人贏得了其中的兩個:康拉德·倫琴(conrad r?ntgen)獲得物理學獎,埃米爾·馮·貝林獲得醫學獎。


    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首次發表(並於192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02年  羅伯特·博世(robert bosch)發明火花塞。


    曆史學家特奧多爾·蒙森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1904年  英法兩國簽署《友好協約》,力圖遏製德國的膨脹和影響力。


    1904—1905年  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拉開東亞擴張的序幕。


    1905年  理查德·施特勞斯(richard strauss)作曲的歌劇《莎樂美》首次公演,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發表《相對論》。德國總參謀部製定的“施裏芬計劃”完成,該計劃壓縮了德國的戰略回旋餘地。因為該計劃要求德軍須將大軍部署於西線,快速地逼迫法國投降,而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俄國至少需要六周的時間才能將軍隊部署至東線。


    1906年  7月 德皇威廉二世提議與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芬蘭比約克島會晤,德俄結盟的提議失敗,德國未能瓦解法俄同盟。


    1908—1909年  英德兩國被迫通過加稅來加快各自的無畏級戰列艦建造計劃。英國財政大臣勞合·喬治(lloyd george)的“劊子手”式財政預算案並未達到增加財政收入的目的,還引起了英國的立法危機。德國首相伯恩哈德·馮·比洛也未能通過稅收議案提高財政收入,不過香檳特種稅保留了下來。


    1908年  10月 奧匈帝國吞並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俄國遭受戰敗之恥。德國首相比洛表示要對奧地利保持不渝的“尼伯龍根忠誠”(nibelungentreue)。


    1909年  弗裏茨·霍夫曼(fritz hofmann)發明人工合成橡膠。


    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theobald von bethmann hollweg)被任命為帝國新首相。


    1912年  英國陸軍大臣理查德·霍爾丹(richard haldane)勳爵出訪柏林,試圖勸說德國控製海軍軍備。英德海軍協定流產,不過雙方仍力圖合作解決巴爾幹危機,並在葡萄牙不在場的情況下計劃共同瓜分葡萄牙殖民地。


    4月 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沉沒。慕尼黑美術社團“青騎士社”成立,成員有弗朗茨·馬爾克(franz marc)、保羅·克利(paul klee)、瓦斯利·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奧古斯特·麥克(august macke)。


    1912—1913年  巴爾幹戰爭。相對弱小的巴爾幹同盟各國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戰。


    1913年  為應對法國、俄國軍事實力的不斷增強,德國加緊征兵。法蘭西銀行和德意誌帝國銀行悄悄收購市麵上的黃金。


    1914年  6月 奧匈帝國王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刺殺身亡。


    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8月—9月 歐洲各國參戰;德國軍隊穿越中立國比利時直逼巴黎。德國西線戰略失敗,德軍卻在東線成功阻擋並擊潰俄軍進攻。戰爭雙方轉入陣地戰。


    新聞審查製開始實施,工人罷工也被禁止。


    1914—1915年  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加入同盟國集團;日本和意大利加入協約國集團。


    1915年  4月 德軍在戰鬥中首次使用毒氣。


    5月 英國郵船“盧西塔尼亞號”(lusitania)被德軍潛艇擊沉,船上載有的美國公民遇難,該事件加速了美國向德國的宣戰。


    1916年  2月—9月 凡爾登戰役。德法雙方傷亡近70萬人。


    12月 德國通過“國家緊急動員令”,可對全民進行軍事動員。而且,在緊急情況下工會須同企業主和政府保持通力合作。


    同盟國提出議和,遭協約國拒絕。


    德國扶植的“波蘭王國”成立。


    1916—1918年  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和埃裏希·馮·魯登道夫(erich von ludendorff)領導的第三屆最高統帥部實際主持德國大局。


    1917年  2月 德國海軍部宣布開展“無限製潛艇戰”,使得美國的參戰無法避免。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沙皇專製被推翻,溫和派亞曆山大·克倫斯基(aleksandr kerensky)出任俄國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總理。


    3月 俄國主帥勃魯西洛夫(brusilov)發動的大規模進攻失敗:俄軍計劃在東線兩翼包抄立陶宛維爾納那拉奇,以遏製德軍在西線凡爾登的作戰。但是,該進攻計劃因春天泥土解凍、道路泥濘而被迫終止。


    4月 威廉二世在複活節許諾進行民主製改革。


    7月 德意誌帝國議會中形成中左多數派,這是1919年魏瑪聯合政府的雛形,各派達成“和平但不割地也不賠款”的共識。


    11月 在德國最高統帥部的資金支持下,列寧及布爾什維克分子經由德國返回俄國的彼得堡發動革命。俄軍前線失利,國內爆發內戰。列寧許諾要通過世界革命使俄國人民擁有和平。


    1918年  1月 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參眾兩院發表“十四點原則”的演講。該建議包括建立解決民族自決的機構——國際聯盟、貿易自由和門戶開放等。


    3月 德國通過《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與俄國達成了同盟國在東線停戰的和平協議。列寧大膽接受了這項條件苛刻的和約,因為他們預測即將爆發的德國革命能讓自己挽回條約的損失。


    6月—7月 德軍在西線發動最後一次主動進攻,仍以失敗收場。


    8月 英軍坦克衝破盤踞法國北部重鎮亞眠的德軍防線。


    9月 德國最高統帥部宣布成立新議會製政府,以便向協約國議和。


    10月—11月 首相巴登親王(prince baden)執掌中左派聯合政府,對現行政體進行大刀闊斧式的改革,並向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基於“十四點原則”的停戰請求。一些德國海軍艦隊接到與協約國在北海進行最後一戰的命令後,水兵嘩變。德軍在西線全麵潰敗,革命在德國國內已成燎原之勢。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蘭,德國皇室宣布下野,德國內戰爆發。共產黨人卡爾·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和社會民主黨人菲利普·謝德曼(philipp scheidemann)相繼宣告德國成立共和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裏德裏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接替巴登親王掌權。


    11月 雙方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簽訂停戰協定。


    1918—1919年  德國工業界與商業界聯合會共同成立“中央工作聯盟”,用以平息革命、進行社會改革。


    1919年  1月 德國各地舉行大選,中左派獲得壓倒性多數。國民議會在小城魏瑪召開。


    6月 26個國家出席在巴黎舉行的和會。德國在凡爾賽、匈牙利在特裏亞農、奧地利在聖日耳曼、土耳其在色佛爾(1920)分別同協約國簽署和約。蘇俄未獲準出席。英國代表團成員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警告和約會埋下“下次大戰的種子”。


    4月 《國際聯盟盟約》在巴黎和會上通過。


    8月 德國各政黨在小城魏瑪達成妥協:《德意誌國家憲法》通過,魏瑪共和國誕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德意誌帝國:一段尋找自我的國家曆史,1848—1918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米夏埃爾· 施蒂默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米夏埃爾· 施蒂默爾並收藏德意誌帝國:一段尋找自我的國家曆史,1848—1918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