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年輕時經常同鮑叔牙交遊,鮑叔牙知道管仲賢能。管仲因為貧困,曾經欺騙鮑叔牙,鮑叔牙一直友好地對待他,從不提起過去的事。後來鮑叔牙服事齊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即位成為齊桓公,公子糾死了,管仲被囚禁,鮑叔牙就推薦管仲。
管仲被任用後,在齊國掌管政務,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一度匡正天下,靠的是管仲的計謀。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時,曾經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配錢財時自己多得,鮑叔牙不認為我貪財,因為他知道我貧困。我曾經替鮑叔牙謀事,反而使他更加艱難,鮑叔牙不認為我愚蠢,因為他知道時機有利也有不利的時候。我曾經幾次做官幾次都被君王罷免,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才能,因為他知道我沒有碰上恰當的時機。我曾經幾次打仗幾次敗退,鮑叔牙不認為我膽怯,因為他知道我有個老母親。公子糾失敗以後,召忽為此自殺,我被囚禁遭侮辱,鮑叔牙不認為我無恥,因為他知道我不會因為小節而感到羞辱,而是以功名不能顯揚於天下為可恥。生育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
鮑叔牙推薦管仲以後,使自身屈節處在管仲之下聽從指揮。他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受俸祿,有封邑的經過了十幾代,常常有人成為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稱道管仲的賢能,而稱道鮑叔牙能知人善任。
管仲做了齊相掌管政務以後,利用小小的齊國處在東海之濱的條件,通過流通貨物、積累資財,使國家富裕、軍隊強大,符合人民的愛憎願望。因此他說:“倉庫充實,人民就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人民就懂得榮辱;在上位的人遵守法度,上下左右就團結一致;如果禮義廉恥得不到張揚,國家就會滅亡;發布命令如同流水自有源頭,要讓它能順應民心。”所以政令切合下情就容易實行。民眾需要的,就順著發展給予滿足;民眾不需要的,就順從願望加以廢除。
管仲處理政務,善於化災禍為福利,變失敗為成功。能夠重視事物的輕重緩急,並謹慎地權衡事物的利弊得失。齊桓公本來是因為少姬而發怒,南下襲擊蔡國,管仲趁機征伐楚國,譴責楚國不向周朝進貢包茅。齊桓公本來是北上征伐山戎,而管仲趁機勸說燕國實行召公的政教。在柯地會盟時,齊桓公想背棄跟曹沫的盟約,管仲順應形勢讓齊桓公守約,各諸侯國因此都歸服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是從政的法寶。”
管仲的財富可以和國君相比,擁有三歸台和諸侯們舉行宴會時用來放置酒杯名叫反坫的土台,但齊國人不認為他奢侈。管仲死後,齊國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因此常常比別國強盛。一百多年以後,齊國又出了個晏子。
晏平仲名嬰,是萊地夷維人。服事過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因為節約儉樸又能努力辦事而受齊國人敬重。做了齊相以後,吃飯不用兩樣肉食,侍妾不穿絲織品。他在朝廷上,國君對他說到的事,他就正言以對;沒對他說到的事,他就直道而行。國家有道的時候,他就服從命令;無道的時候,他就斟酌而行。因此他連續三朝名聲都傳聞於各國諸侯。
越石父有才能,但正在囚禁當中。晏子外出時,在路上遇到了他,便解下車子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用車子載他回家。晏子不告辭,就徑自進入內室。過了些時候,越石父請求離去。晏子感到驚奇,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晏嬰雖然不仁慈,但是也把您從困厄中挽救出來,為什麽您這麽快就請求離去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因為有不了解自己的人而受到委屈,因為有了解自己的人就得到了伸展。當我正被囚禁的時候,別人是不了解我的。先生既然已經被感動醒悟而贖買我,這是了解我;了解我卻不以禮相待,我倒不如仍被囚禁。”晏子即時請他進入,奉為貴賓。
晏子做了齊相以後,有一次外出時,他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裏偷偷地觀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替齊相駕車,頂著大車蓋,鞭打著駕車的馬,得意揚揚,非常滿意自在。不久回到家裏,他的妻子要求離開他。丈夫問她的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了齊相,聲名傳聞在諸侯當中。今天我見他外出時,思慮深沉,總是顯出謙卑的樣子。而今您身高八尺,卻給人做仆役駕車,然而您的神情顯得很滿足,我因此要求離開。”從此以後丈夫自我抑製收斂。晏子奇怪地問他原因,車夫把實情告訴了晏子。晏子便推薦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說:我讀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書裏所說的很詳細啊!已經看到他們的書,又想觀察他們的行為事跡,因此編列了這篇傳記。至於他們的書,社會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論述,隻敘述他的逸事。
管仲是世人所稱道的賢臣,但孔子小看他。難道是因為周朝政治衰敗,齊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成就王業,而隻稱霸主嗎?古語說:“因為順從君王的美德,糾正挽救君王的過失,所以君上臣下能夠親密相處。”難道說的是管仲嗎?
當初,晏子伏在齊莊公的屍體上哭他,盡到禮節以後才離開,難道是所說“見到正義的事不去做、沒有勇氣”的人嗎?至於晏子進諫說服國君,冒犯國君的威嚴,這就是所說“在朝想要竭盡忠義,在野想要彌補過失”的人吧!假如晏子還活著,我即使給他趕車,也是心甘情願的啊!
管仲被任用後,在齊國掌管政務,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一度匡正天下,靠的是管仲的計謀。
管仲說:“當初我貧困時,曾經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分配錢財時自己多得,鮑叔牙不認為我貪財,因為他知道我貧困。我曾經替鮑叔牙謀事,反而使他更加艱難,鮑叔牙不認為我愚蠢,因為他知道時機有利也有不利的時候。我曾經幾次做官幾次都被君王罷免,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才能,因為他知道我沒有碰上恰當的時機。我曾經幾次打仗幾次敗退,鮑叔牙不認為我膽怯,因為他知道我有個老母親。公子糾失敗以後,召忽為此自殺,我被囚禁遭侮辱,鮑叔牙不認為我無恥,因為他知道我不會因為小節而感到羞辱,而是以功名不能顯揚於天下為可恥。生育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
鮑叔牙推薦管仲以後,使自身屈節處在管仲之下聽從指揮。他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受俸祿,有封邑的經過了十幾代,常常有人成為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稱道管仲的賢能,而稱道鮑叔牙能知人善任。
管仲做了齊相掌管政務以後,利用小小的齊國處在東海之濱的條件,通過流通貨物、積累資財,使國家富裕、軍隊強大,符合人民的愛憎願望。因此他說:“倉庫充實,人民就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人民就懂得榮辱;在上位的人遵守法度,上下左右就團結一致;如果禮義廉恥得不到張揚,國家就會滅亡;發布命令如同流水自有源頭,要讓它能順應民心。”所以政令切合下情就容易實行。民眾需要的,就順著發展給予滿足;民眾不需要的,就順從願望加以廢除。
管仲處理政務,善於化災禍為福利,變失敗為成功。能夠重視事物的輕重緩急,並謹慎地權衡事物的利弊得失。齊桓公本來是因為少姬而發怒,南下襲擊蔡國,管仲趁機征伐楚國,譴責楚國不向周朝進貢包茅。齊桓公本來是北上征伐山戎,而管仲趁機勸說燕國實行召公的政教。在柯地會盟時,齊桓公想背棄跟曹沫的盟約,管仲順應形勢讓齊桓公守約,各諸侯國因此都歸服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是從政的法寶。”
管仲的財富可以和國君相比,擁有三歸台和諸侯們舉行宴會時用來放置酒杯名叫反坫的土台,但齊國人不認為他奢侈。管仲死後,齊國仍然遵循他的政令,因此常常比別國強盛。一百多年以後,齊國又出了個晏子。
晏平仲名嬰,是萊地夷維人。服事過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因為節約儉樸又能努力辦事而受齊國人敬重。做了齊相以後,吃飯不用兩樣肉食,侍妾不穿絲織品。他在朝廷上,國君對他說到的事,他就正言以對;沒對他說到的事,他就直道而行。國家有道的時候,他就服從命令;無道的時候,他就斟酌而行。因此他連續三朝名聲都傳聞於各國諸侯。
越石父有才能,但正在囚禁當中。晏子外出時,在路上遇到了他,便解下車子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用車子載他回家。晏子不告辭,就徑自進入內室。過了些時候,越石父請求離去。晏子感到驚奇,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晏嬰雖然不仁慈,但是也把您從困厄中挽救出來,為什麽您這麽快就請求離去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因為有不了解自己的人而受到委屈,因為有了解自己的人就得到了伸展。當我正被囚禁的時候,別人是不了解我的。先生既然已經被感動醒悟而贖買我,這是了解我;了解我卻不以禮相待,我倒不如仍被囚禁。”晏子即時請他進入,奉為貴賓。
晏子做了齊相以後,有一次外出時,他車夫的妻子從門縫裏偷偷地觀看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替齊相駕車,頂著大車蓋,鞭打著駕車的馬,得意揚揚,非常滿意自在。不久回到家裏,他的妻子要求離開他。丈夫問她的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到六尺,做了齊相,聲名傳聞在諸侯當中。今天我見他外出時,思慮深沉,總是顯出謙卑的樣子。而今您身高八尺,卻給人做仆役駕車,然而您的神情顯得很滿足,我因此要求離開。”從此以後丈夫自我抑製收斂。晏子奇怪地問他原因,車夫把實情告訴了晏子。晏子便推薦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說:我讀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書裏所說的很詳細啊!已經看到他們的書,又想觀察他們的行為事跡,因此編列了這篇傳記。至於他們的書,社會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論述,隻敘述他的逸事。
管仲是世人所稱道的賢臣,但孔子小看他。難道是因為周朝政治衰敗,齊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他成就王業,而隻稱霸主嗎?古語說:“因為順從君王的美德,糾正挽救君王的過失,所以君上臣下能夠親密相處。”難道說的是管仲嗎?
當初,晏子伏在齊莊公的屍體上哭他,盡到禮節以後才離開,難道是所說“見到正義的事不去做、沒有勇氣”的人嗎?至於晏子進諫說服國君,冒犯國君的威嚴,這就是所說“在朝想要竭盡忠義,在野想要彌補過失”的人吧!假如晏子還活著,我即使給他趕車,也是心甘情願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