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計劃
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作者:羅傑·克勞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483~1486年南緯13°25′7″,東經12°32′0″
1483年8月,在今天的安哥拉海岸的一處海岬,一群飽經風霜的水手將一根石柱豎立起來。石柱高5.5英尺,頂端有一個鐵製十字架,用熔化的鉛固定在石柱的一個槽內。圓柱形石柱的頂端被做成立方體,其表麵雕刻著一個盾形紋章和一句葡萄牙語銘文:
自創世起第6681年,自我主耶穌基督降生以來第1482年,最高貴、卓越和強大的君主,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派遣他的宮廷紳士迪奧戈·康,發現了這片土地,並豎立這些石柱。[1]
這根石柱標誌著迪奧戈·康沿著西非海岸南下之旅的終點。它於1486年1月被豎立在納米比亞的十字架角,後來在1893年被運往柏林
這座紀念碑,相對於龐大的非洲來說隻是微不足道的小痕跡,但標誌著歐洲探險家在地中海沿海之外向南前進最遠的極限。它既是宣示占有的不謙遜的舉措,也是向南傳遞的接力棒,象征著葡萄牙人一個海岬又一個海岬,沿著非洲西海岸南下,尋找通往印度的海路。它宣示了自己關涉時間、歸屬和宗教使命的神話。康奉禦旨南下的途中,豎立了一連串這樣的石碑。它們可能是於一年前在裏斯本附近林木青翠的辛特拉山區雕刻的,所以時間有點錯誤。它們被一艘在海浪中顛簸的卡拉維爾帆船[2]運載了4000海裏。它們自有深切的用意,如同即將參加登月探險的飛船帶著美國國旗一樣。康從這根石柱的所在地向南眺望,海岸似乎在向東彎曲。他似乎覺得自己已經接近了非洲的末端。通往印度的道路已經在視野之內了。
如同“阿波羅”號登月探險,這個時刻背後是數十載的努力。在休達戰役之後,恩裏克王子(他永垂青史,享有“航海家恩裏克”的美名)開始出資讚助沿著非洲海岸南下的探險活動,以尋找奴隸、黃金和香料。一年又一年,一個又一個海岬,葡萄牙航海船沿著西非向西南方傾斜的突出部,艱難跋涉,小心翼翼地用鉛垂線測量水深,始終對淺灘和礁石(大海越過它們,掀起驚濤駭浪)保持警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漸漸摸清了非洲大陸的形態:毛裏塔尼亞的荒蕪沙漠,他們所稱的幾內亞(意思是“黑人的土地”)地區植被繁茂蔥蘢的熱帶海岸,以及非洲赤道地區(塞內加爾和岡比亞)的奔流大河。在恩裏克的領導下,葡萄牙人一邊進行探索、襲掠和貿易,一邊也調查研究當地民族學情況並繪製地圖。他們所發現的每一個海角和海灣都被標記在海圖上,用基督教聖徒的名字或當地明顯的特征或事件來命名。
這些探險的規模都不大。隻有兩三艘船,由恩裏克宮廷的一名紳士指揮,不過航海和船上的管理工作則由一名經驗豐富、通常默默無聞的領航員負責。每艘船都載有一些士兵,他們會在接近未知海岸的時候端著弩弓嚴陣以待。這些船隻,即卡拉維爾帆船,是葡萄牙人對之前舊船型(可能源自阿拉伯世界)的改良。它們配有三角帆,因此可以搶風航行,這在退離幾內亞海岸時非常有幫助;而且它們吃水淺,非常適合探索海灣上遊。它們尺寸雖小(長不到80英尺,寬20英尺),但非常適合進行探險活動。不過,它們的船艙空間很小,能攜帶的給養不多,所以長途航海是極大的考驗。
恩裏克的動機是很複雜的。葡萄牙是個貧窮小國,被排擠在歐洲事務之外,被強大的鄰國卡斯蒂利亞包圍和壓製。在休達,葡萄牙人瞥見了另一個世界。恩裏克及其後繼者希望獲得非洲的黃金資源,擄掠奴隸和香料。馬略卡島的猶太地圖師繪製的中世紀地圖對他產生了影響。在這些地圖上,閃閃發光的河流通往傳說中曼薩·穆薩(“萬王之王”)的王國,他在14世紀初統治著馬裏王國,控製著傳奇的塞內加爾河的金礦。地圖顯示,有些河流縱橫穿越整個大陸,並且與尼羅河相連。這讓人胸中不禁燃起希望,或許可以通過非洲大陸的內部水道穿過非洲內陸。
葡萄牙王室向教皇建議開展這樣的航行計劃,將其描繪為十字軍聖戰,與伊斯蘭世界的繼續鬥爭。早在鄰國卡斯蒂利亞之前許久,葡萄牙人就已成功地將阿拉伯人從自己的領土驅逐出去,並建立了一種早熟的民族認同。但是,他們對聖戰的胃口還很大。阿維斯王族以天主教君主的身份,作為基督的戰士,在歐洲舞台尋求合法性以及與列強平起平坐。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歐洲人覺得自己越來越受到咄咄逼人的伊斯蘭世界的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阿維斯王族從教皇那裏獲得了精神上和財政上的妥協,並且得到授權,以基督的名義占有他們探索的陌生土地。羅馬發布的十字軍聖戰的命令是“入侵、搜索、捕獲、戰勝和征服所有撒拉森人[3]和形形色色的異教徒,以及基督的其他敵人……並將其永久奴役”。[4]
他們也受到了建功立業的欲望的驅動。恩裏克及其兄弟有一半英格蘭血統,他們的母親是蘭開斯特的菲利帕,即愛德華三世的孫女。他們的表兄是亨利五世,阿金庫爾戰役[5]的勝利者。騎士精神的氣氛受到他們的盎格魯-諾曼祖先和中世紀傳奇故事的渲染,在葡萄牙宮廷影響極大,給躁動不安的葡萄牙貴族注入了一種幹勁十足、富有活力的驕傲而魯莽的勇氣和對榮耀的渴望,再加上十字軍聖戰的熱情。這群貴族,在葡萄牙語中被稱為“顯貴”(fidalgo),字麵意思是“大人物的兒子”,遵照一種榮譽法則來生活、戰鬥和死亡,而且這種法則將伴隨葡萄牙人走遍世界。
1375年的加泰羅尼亞地圖(繪製於馬略卡島)細部,圖中曼薩·穆薩拿著金塊,北方是神話中的黃金河、北非海岸與西班牙南部
在非洲計劃的背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積極進取的基督教夢想:繞過伊斯蘭世界,因為它阻擋了從歐洲通往耶路撒冷和東方財富的道路。有些地圖上描繪了一位威風凜凜、富有帝王威儀的人物,身穿紅袍,頭戴主教冠,寶座是亮閃閃的黃金。那就是傳說中的基督教祭司王約翰。他的神話可以上溯到中世紀早期。歐洲人相信,有一位非常強大的基督教君主,他居住在伊斯蘭世界構成的障礙之外遠方的某地。西方基督教世界或許可以與他聯手,消滅異教徒。這個神話源自旅行者的故事、文學虛構(12世紀有人捏造了一封所謂的來自這位偉大國王的書信)和模糊的知識(即認為歐洲之外存在基督徒)。中亞有聶斯脫利派[6],東印度有聖多馬的追隨者[7],埃塞俄比亞高原有一個古老的基督教王國。傳說祭司王約翰統率著龐大的軍隊,富得流油。據14世紀時的一份史料記載,他“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強大,也更富裕,擁有不計其數的金銀和寶石”。[8]他的宮殿的屋頂和內壁都由金磚砌成,他麾下軍隊的兵器也是金的。到15世紀時,祭司王約翰的形象被認為就是埃塞俄比亞某些真實的基督教國王。有地圖表明,通過穿越非洲中心的河流,就可以抵達他的王國。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這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海市蜃樓將會對葡萄牙人的想象力和戰略構成極大的吸引力。
地圖;旅行者的故事;關於深入非洲心髒的大河的混亂圖像;關於黃金的不可思議的傳聞;關於強大的基督教統治者的傳說,歐洲人或許可以與他們結盟,共同反對伊斯蘭世界:這些旋渦般的半真半假的故事、異想天開和錯誤的地理知識,滲入了葡萄牙人的世界觀。就是這些東西,引誘他們沿著非洲海岸不斷南下,尋找黃金河或能夠帶他們到祭司王約翰那裏的河流。在滿懷探索精神的葡萄牙水手眼中,每一個海灣、每一條河流似乎都充滿了希望。但沿海岸南下的推進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經曆了許多艱難險阻。驚濤駭浪讓登陸充滿危險,與當地人的關係也總是高度緊張的。他們在河流入海口遇到過碩大無朋的潟湖、蜿蜒曲折的紅樹林沼澤地,當然也有濃霧、無風天氣以及猛烈的赤道暴雨。熱病讓水手們損失慘重。在幾內亞灣,當地反複無常的風向和從東向西的強勁海流嚴重阻礙了葡萄牙人的前進步伐,但在很長時間裏,向東延伸的海岸線激勵著他們繼續前進。漸漸地,他們產生了一種信念,即他們正在一點一點接近非洲最南端,通往印度財富的道路或許是海路而非內河。但非洲大陸的麵積相當於伊比利亞半島的五十倍,它的形狀和規模讓他們困擾和迷惑了差不多八十年。
繞過伊斯蘭世界對歐洲的遏製的想法,既是經濟方麵的,也是意識形態上的。為了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直接開展商貿,尋找黃金或許還有香料的來源——受到馬裏國王控製著大量黃金的印象的驅策——是一種莫大的誘惑。與祭司王約翰及其神秘的軍隊連成一片,從伊斯蘭世界背後發起攻擊,同樣也很有吸引力。恩裏克去世後,葡萄牙人的努力鬆懈了一段時間,直到15世紀70年代恩裏克的侄孫若昂王子再度推動航海探險事業。1481年,若昂登基為王[9]之後,非洲計劃得到了新的推動力。
若昂二世黑須、長臉,身材挺拔健壯,表情有些憂鬱,加之“風度非常嚴肅和不怒而威,所有人都一下子看到他的人君之風”,[10]他“慣於號令天下,任何人都不能對他發號施令”。[11]他或許是現代早期最有意思的歐洲君主。對葡萄牙人來說,他在曆史上留下的稱號是“完美君王”。他的競爭對手伊莎貝拉(卡斯蒂利亞女王,後來成為統一的西班牙王國的女王)給了他最終極的嘉許。她簡單地將他稱為“那個男子漢”[12]。若昂二世專注於“建立偉大功勳的深切欲望”,[13]他著手去做的第一件偉大功業就是探索非洲。在登基後,他啟動了長達五年的由國家出資的大規模探索活動,並希望達成兩個目標:找到通往東印度的道路,以及找到傳說中祭司王約翰的王國。他把這些任務托付給了在西非海岸豎立許多石柱的迪奧戈·康。
若昂二世,“完美君王”
然而,到15世紀80年代時,裏斯本的碼頭區在流傳其他的理論,稱前往東印度或許還有另一條路。裏斯本城是探索的前沿,是測試關於世界的各種觀念的實驗室。在歐洲各地,天文學家、科學家、地圖師和商人都指望從葡萄牙獲得關於非洲形狀的最新信息。猶太數學家、熱那亞商人和德意誌地圖師被吸引到葡萄牙熙熙攘攘的街巷,從塔霍河的入海口眺望無邊無際的大洋,葡萄牙卡拉維爾帆船就從那裏返回,運回黑奴、色彩鮮豔的鸚鵡、胡椒和手繪地圖。若昂二世對航海的興趣引發了一個科學委員會的問世,該委員會將利用所有這些知識資源。有一位知識分子是若澤·維齊爾尼奧,他是當時最偉大的猶太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亞伯拉罕·薩庫托的弟子;還有德意誌人馬丁·倍海姆,此人後來發明了地球儀的原型。為了科學探索,這兩人都乘坐葡萄牙船隻,以便觀測太陽。
1483年夏季,康在一點一點地沿著非洲海岸南下摸索的同時,熱那亞冒險家克裏斯托弗·哥倫布(西班牙人稱他為克裏斯托瓦爾·科隆)來到裏斯本宮廷,提出了抵達東印度的一種新方案。若昂二世已經知道他的方案了。十年前,他收到了著名的佛羅倫薩數學家和宇宙學家保羅·托斯卡內利的一封信和一張地圖。托斯卡內利提出,“從此地前往印度,即香料國度,有一條海路;這條海路的距離比通過幾內亞要短”。[14]他的推斷是,因為地球是圓球形的,所以無論往東還是往西航行,都有可能抵達東印度,而向西航行的距離更短。除了此時尚無人知曉的美洲的“無形”障礙之外,托斯卡內利還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他對地球的圓周長估算過低。然而,在該世紀最後幾十年裏,伊比利亞半島的幾個國家爭奪世界的競賽越演越烈,所以這封信和這張地圖注定要成為重要的因素。哥倫布知道托斯卡內利的信的內容,或者擁有這封信的一個副本。現在他大膽地求見若昂二世,要求國王給他足夠的資源,嚐試一下。國王十分開明。他將極度自信的哥倫布的提議轉交給他的學者與數學家委員會斟酌,並等待康歸來。
康於次年,即1484年4月初返回了裏斯本,帶回了關於非洲海岸向東延伸的報告。若昂二世仔細地詢問了他的探險家,對結果非常滿意,賞賜給他一大筆年金,並封他為貴族,允許他使用國王的紋章。康選擇的紋章圖案是兩根石柱,頂端有十字架。對若昂二世來說,東印度已經近在咫尺,顯然隻要再來一次遠航就足夠了。
康的報告意味著,哥倫布的希望破碎了。他的談吐風格和數學計算都被認為是錯誤的。若昂二世的委員會判斷,哥倫布在托斯卡內利的基礎上錯上加錯,嚴重低估了地球的尺寸:按照他對去往東印度距離的估算,他把地球的尺寸縮小了25%。而他那種自信滿懷、不容置疑的傲慢模樣也讓人難以忍受,再加上他大言不慚地要求賞賜,更是讓人不悅。“因為國王看到哥倫布誇誇其談,並且非常傲慢地吹噓自己的本領,並且對日本島(的位置)完全是異想天開,所以對他沒有多少信任,”[15]葡萄牙曆史學家若昂·德·巴羅斯記載道,“於是他大失所望地離開了國王,前往西班牙,在那裏兜售他的計劃。”哥倫布開始遊說伊莎貝拉和斐迪南,利用西班牙與葡萄牙之間的競爭關係,來鼓吹自己的宏圖大略。
與此同時,若昂二世對成功自信滿懷。1485年5月或6月,康在馬丁·倍海姆的陪伴下,攜帶著更多石柱再度出航,打算將石柱豎立在非洲的最南端。幾個月後,葡萄牙國王向全世界宣布,他的水手已經接近了最終的突破。11月,他的演說家瓦斯科·費爾南德斯·德·盧塞納起草了國王給新教皇英諾森八世的書信,其中充滿了民族主義宣傳和聖戰的浮誇言辭。他談到了祭司王約翰以及
阿拉伯海周邊那些居住在亞洲的王國和民族,我們對其知之甚少,但它們極有可能虔誠地信奉我們救世主的神聖宗教。如果最淵博的地理學家的闡述是正確的,那麽葡萄牙航海家距離這些王國和民族已經隻有幾天的航程了。我們的人探索了非洲海岸的大部分,在去年接近了普拉蘇斯海岬(非洲的最南端),阿拉伯海就從那裏開始。從裏斯本出發,4500英裏的範圍內,我們探索了所有河流、海岸和港口,最為一絲不苟地觀察了海洋、陸地和星辰。在探索該地區之後,我們將發現數額巨大的財富和無上的榮光,它們屬於所有基督徒,尤其屬於您,我們的聖父。[16]
盧塞納隨後引用了《詩篇》第72章:“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17]這裏的大河指的是約旦河,而在若昂二世越來越膨脹的全球視野中,它完全也可以代表塔霍河。
然而,就在盧塞納慷慨陳詞的同時,國王的希望又一次破滅了。數千英裏之外,康發現,海岸線向東延伸隻是個幻覺,那隻不過是一個大海灣,海岸線很快又繼續向南延伸,似乎無窮無盡。這年秋季,他在南方160英裏處的一個海岬豎立了又一根石柱;海岸的景致逐漸從熱帶森林變成低矮荒蕪的沙丘、稀疏的植被和半荒漠。1486年1月,康的耐力到了極限,此時他抵達了現代納米比亞的一個地方,他稱之為“十字架角”。他在那裏豎立了他的最後一根石柱,周圍是一大群海豹在黑色礁石上曬太陽。非洲似乎會無窮無盡地延伸下去,康在這個時刻從曆史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他要麽在歸途中喪命,要麽返回了裏斯本,但若昂二世因為自己公開鼓吹的勝利化為泡影而惱羞成怒,對康大肆羞辱,讓他從此默默無聞。
不管康的最終命運如何,他為地圖增添了新的1450英裏海岸線。葡萄牙人似乎不知疲倦,吃苦耐勞,而且願意驅使自己奔向已知世界的邊緣,乘坐他們那靈敏的卡拉維爾帆船翻越驚濤駭浪,或者探索西非的奔流大川,以尋找那捉摸不定的祭司王約翰的王國,以及通向尼羅河的內陸航道。在這種努力的過程中,許多人失去了生命。他們死於船隻傾覆、瘧疾、毒箭和孤寂,留下了少量痕跡,否則曆史會將他們徹底遺忘。
葉拉拉瀑布岩壁上的主要銘文
康奮鬥過程的最震撼人心的紀念物,位於剛果河上遊的葉拉拉瀑布。乘帆船或劃槳船抵達此處的人,必然要從海口逆流而上100英裏,途經紅樹林沼澤和植被茂密的河岸。隨著他們的前進,水流也越來越強勁,直到他們抵達一處怪石嶙峋的峽穀,看見聲若雷霆的瀑布,巨大的激流就這樣從非洲的心髒噴湧而出。他們的船隻再也不能前進,於是他們丟下船,攀爬岩石,前進了10英裏,希望找到可供通航的上遊水道,但接連不斷的湍流粉碎了他們的希望。在那高高聳立於震耳欲聾的激流之上的岩壁的表麵,他們留下了一幅雕刻,這是另一種類型的紀念碑。他們刻下了若昂二世國王的紋章、十字架和幾句話:“偉大的君主,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國王的船隻抵達此地,水手有迪奧戈·康、佩德羅·阿內斯、佩德羅·達·科斯塔、阿爾瓦羅·皮裏斯、佩羅·埃斯科拉·a……”右下角是另一個人刻下的其他姓名:“若昂·德·聖地亞哥、迪奧戈·皮涅羅、貢薩洛·阿爾瓦雷斯,病號有若昂·阿爾瓦雷斯……”[18]另一個地方則隻刻下了一個教名:“安塔姆”(“安東尼”之意)。
所有這些銘文都斷裂了,刻下這些文字的具體情況也模糊不清,仿佛極地探險家日記的最後一段。銘文顯示了船長們的名字——迪奧戈·康和其他刻在十字架旁邊的人名——但這些指揮官可能並不曾真正到場。康可能是派人進行了一次探索,以檢查剛果河的適航性;第二批名字可能就是真正執行任務的人。兩批銘文都不完整,仿佛在同時被打斷了。顯然有人患病或死亡,可能是因瘧疾而死。他們是因為太虛弱而無力繼續銘刻了嗎?他們是在岩石上雕刻的時候遭到了突然襲擊嗎?不尋常的是,銘文沒有留下日期,也沒有當時的史料記載此次探險。直到探險家於1911年發現這些銘文,世人才知曉此事。
葡萄牙人的觀念——存在橫跨非洲的水道或陸路——受到古代地理學家推測的鼓舞,以及中世紀地圖師帶有黃金的書頁的誘惑,所以生生不息,延續許久。這些信念——西非的大河與尼羅河相連;祭司王約翰的王國就在非洲大陸的另一端,而他們錯誤估計了非洲大陸的整個寬度——使得葡萄牙人花費了幾十年時間,堅持不懈而滿腹困惑地努力。若昂二世派遣了多個代表團,走陸路去搜尋信息和黃金,建立葡萄牙的威望。葡萄牙人還開展了多次類似剛果河探索的行動。卡拉維爾帆船在塞內加爾河逆流而上500英裏,但止步於費盧的激流。一次類似的內河探險在岡比亞的巴拉昆達瀑布受阻,若昂二世派遣工程師去摧毀河床的岩石,但任務太過艱巨,他們未能成功。與此同時,王室的仆人和侍從徒步進入內陸。小群探險家穿越了毛裏塔尼亞沙漠,抵達瓦丹[19]和廷巴克圖[20];他們來到齊洛夫人和圖庫洛爾人的國度;他們來到尼日爾河上遊他們稱為曼迪·曼薩的曼丁哥人國王那裏。有些探險家帶回了關於王國和貿易路線的報告,有些人則徹底消失了。
但若昂二世既不畏懼岡比亞和剛果的頑固激流,也不怕依然持續延伸的非洲海岸,更不擔心找不到半神話的基督教國王的國度。他那印度計劃的規模、一貫性和堅忍不拔,一直令人驚歎。1486年,當他的地理學家委員會在裏斯本更加專注地審視歪曲事實的世界地圖時,哥倫布則正在遊說西班牙君主支持他的西進路線,若昂二世國王隻是加強了他的努力。同年,“發現”(descobrimento)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葡萄牙文書寫材料中。 <hr/>
[1] http://.socgeografialisboa.pt/en/coloes/areas-geograficas/portugal/2009/08/05/padrao-de-santo-agostinho.
[2] 卡拉維爾帆船是15世紀時盛行的一種三桅帆船,當時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家普遍用它來進行海上探險。
[3] 這是基督教世界對阿拉伯人的稱呼。
[4] the bull <i>romanus pontifex</i>(nichs v),8 january 1455,in http://.nativeweb.org/pages/legal/indig-romanus-pontifex.html.
[5] 阿金庫爾戰役發生於1415年10月25日,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在英王亨利五世的率領下,以步兵弓箭手為主力的英軍在法國的阿金庫爾擊潰了由大批貴族騎士組成的法軍,為隨後在1419年收複整個諾曼底奠定了基礎。這場戰役成了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在戰爭史上影響深遠。此役還成為後世大量文藝影視作品的主題,包括莎士比亞的名劇《亨利五世》。
[6] 聶斯脫利派是基督教早期的一個異端派別,得名自其倡導者聶斯脫利(386~450年,曾任君士坦丁堡牧首),認為耶穌的神性與人性分開(後來的正統基督教認為耶穌隻有一個性,神性與人性是融合的)。聶斯脫利派在羅馬帝國遭到鎮壓,後傳入波斯和東方。聶斯脫利派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最早的一個基督教派別,漢譯名稱為景教。
[7] 聖多馬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據說在羅馬帝國範圍之外傳福音,於公元52年抵達印度,在那裏建立了教會組織。
[8] russell,peter. <i>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a life</i>. new haven,2000,p.122.
[9] 史稱若昂二世。
[10] fonseca,luis ad?o da. <i>the discover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ntic ocean</i>. lisbon,2005,p.179.
[11] fonseca,luis ad?o da. <i>the discover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ntic ocean</i>. lisbon,2005,p.181.
[12] 原文是el hombre,字麵意思是“那個男人”。也有的說法稱,伊莎貝拉女王憎惡若昂二世殘暴,所以鄙夷地稱他為“那個男人”,而不說他的名字。
[13] fonseca,luis ad?o da. <i>the discover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ntic ocean</i>. lisbon,2005,p.181.
[14] letter from toscanelli to fernam martins,canon of lisbon,25 june 1474,in http://cartographic-images/cartographic_images/252_toscanellis_world_map.html.
[15] garcia,josé manuel. <i>d.jo?o 2 vs. colombo</i>. v do conde,2012,p.67.
[16] garcia,josé manuel. <i>d.jo?o 2 vs. colombo</i>. v do conde,2012,p.69.
[17] psalm 72:8.
[18] winius,george d.,ed. <i>portugal,the pathfinder:journeys from the medieval toward the modern world,1300-c. 1600</i>. madison,1995,p.97.
[19] 瓦丹位於今天毛裏塔尼亞中部,如今是世界文化遺產地。
[20] 廷巴克圖位於今天的馬裏共和國(西非),12世紀興起,一度是重要的貿易城市,非常繁華,在其黃金時代有許多伊斯蘭學者居住於此,因此成為非洲重要的學術和文化中心。
1483年8月,在今天的安哥拉海岸的一處海岬,一群飽經風霜的水手將一根石柱豎立起來。石柱高5.5英尺,頂端有一個鐵製十字架,用熔化的鉛固定在石柱的一個槽內。圓柱形石柱的頂端被做成立方體,其表麵雕刻著一個盾形紋章和一句葡萄牙語銘文:
自創世起第6681年,自我主耶穌基督降生以來第1482年,最高貴、卓越和強大的君主,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派遣他的宮廷紳士迪奧戈·康,發現了這片土地,並豎立這些石柱。[1]
這根石柱標誌著迪奧戈·康沿著西非海岸南下之旅的終點。它於1486年1月被豎立在納米比亞的十字架角,後來在1893年被運往柏林
這座紀念碑,相對於龐大的非洲來說隻是微不足道的小痕跡,但標誌著歐洲探險家在地中海沿海之外向南前進最遠的極限。它既是宣示占有的不謙遜的舉措,也是向南傳遞的接力棒,象征著葡萄牙人一個海岬又一個海岬,沿著非洲西海岸南下,尋找通往印度的海路。它宣示了自己關涉時間、歸屬和宗教使命的神話。康奉禦旨南下的途中,豎立了一連串這樣的石碑。它們可能是於一年前在裏斯本附近林木青翠的辛特拉山區雕刻的,所以時間有點錯誤。它們被一艘在海浪中顛簸的卡拉維爾帆船[2]運載了4000海裏。它們自有深切的用意,如同即將參加登月探險的飛船帶著美國國旗一樣。康從這根石柱的所在地向南眺望,海岸似乎在向東彎曲。他似乎覺得自己已經接近了非洲的末端。通往印度的道路已經在視野之內了。
如同“阿波羅”號登月探險,這個時刻背後是數十載的努力。在休達戰役之後,恩裏克王子(他永垂青史,享有“航海家恩裏克”的美名)開始出資讚助沿著非洲海岸南下的探險活動,以尋找奴隸、黃金和香料。一年又一年,一個又一個海岬,葡萄牙航海船沿著西非向西南方傾斜的突出部,艱難跋涉,小心翼翼地用鉛垂線測量水深,始終對淺灘和礁石(大海越過它們,掀起驚濤駭浪)保持警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漸漸摸清了非洲大陸的形態:毛裏塔尼亞的荒蕪沙漠,他們所稱的幾內亞(意思是“黑人的土地”)地區植被繁茂蔥蘢的熱帶海岸,以及非洲赤道地區(塞內加爾和岡比亞)的奔流大河。在恩裏克的領導下,葡萄牙人一邊進行探索、襲掠和貿易,一邊也調查研究當地民族學情況並繪製地圖。他們所發現的每一個海角和海灣都被標記在海圖上,用基督教聖徒的名字或當地明顯的特征或事件來命名。
這些探險的規模都不大。隻有兩三艘船,由恩裏克宮廷的一名紳士指揮,不過航海和船上的管理工作則由一名經驗豐富、通常默默無聞的領航員負責。每艘船都載有一些士兵,他們會在接近未知海岸的時候端著弩弓嚴陣以待。這些船隻,即卡拉維爾帆船,是葡萄牙人對之前舊船型(可能源自阿拉伯世界)的改良。它們配有三角帆,因此可以搶風航行,這在退離幾內亞海岸時非常有幫助;而且它們吃水淺,非常適合探索海灣上遊。它們尺寸雖小(長不到80英尺,寬20英尺),但非常適合進行探險活動。不過,它們的船艙空間很小,能攜帶的給養不多,所以長途航海是極大的考驗。
恩裏克的動機是很複雜的。葡萄牙是個貧窮小國,被排擠在歐洲事務之外,被強大的鄰國卡斯蒂利亞包圍和壓製。在休達,葡萄牙人瞥見了另一個世界。恩裏克及其後繼者希望獲得非洲的黃金資源,擄掠奴隸和香料。馬略卡島的猶太地圖師繪製的中世紀地圖對他產生了影響。在這些地圖上,閃閃發光的河流通往傳說中曼薩·穆薩(“萬王之王”)的王國,他在14世紀初統治著馬裏王國,控製著傳奇的塞內加爾河的金礦。地圖顯示,有些河流縱橫穿越整個大陸,並且與尼羅河相連。這讓人胸中不禁燃起希望,或許可以通過非洲大陸的內部水道穿過非洲內陸。
葡萄牙王室向教皇建議開展這樣的航行計劃,將其描繪為十字軍聖戰,與伊斯蘭世界的繼續鬥爭。早在鄰國卡斯蒂利亞之前許久,葡萄牙人就已成功地將阿拉伯人從自己的領土驅逐出去,並建立了一種早熟的民族認同。但是,他們對聖戰的胃口還很大。阿維斯王族以天主教君主的身份,作為基督的戰士,在歐洲舞台尋求合法性以及與列強平起平坐。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後,歐洲人覺得自己越來越受到咄咄逼人的伊斯蘭世界的威脅。在這樣的背景下,阿維斯王族從教皇那裏獲得了精神上和財政上的妥協,並且得到授權,以基督的名義占有他們探索的陌生土地。羅馬發布的十字軍聖戰的命令是“入侵、搜索、捕獲、戰勝和征服所有撒拉森人[3]和形形色色的異教徒,以及基督的其他敵人……並將其永久奴役”。[4]
他們也受到了建功立業的欲望的驅動。恩裏克及其兄弟有一半英格蘭血統,他們的母親是蘭開斯特的菲利帕,即愛德華三世的孫女。他們的表兄是亨利五世,阿金庫爾戰役[5]的勝利者。騎士精神的氣氛受到他們的盎格魯-諾曼祖先和中世紀傳奇故事的渲染,在葡萄牙宮廷影響極大,給躁動不安的葡萄牙貴族注入了一種幹勁十足、富有活力的驕傲而魯莽的勇氣和對榮耀的渴望,再加上十字軍聖戰的熱情。這群貴族,在葡萄牙語中被稱為“顯貴”(fidalgo),字麵意思是“大人物的兒子”,遵照一種榮譽法則來生活、戰鬥和死亡,而且這種法則將伴隨葡萄牙人走遍世界。
1375年的加泰羅尼亞地圖(繪製於馬略卡島)細部,圖中曼薩·穆薩拿著金塊,北方是神話中的黃金河、北非海岸與西班牙南部
在非洲計劃的背後,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積極進取的基督教夢想:繞過伊斯蘭世界,因為它阻擋了從歐洲通往耶路撒冷和東方財富的道路。有些地圖上描繪了一位威風凜凜、富有帝王威儀的人物,身穿紅袍,頭戴主教冠,寶座是亮閃閃的黃金。那就是傳說中的基督教祭司王約翰。他的神話可以上溯到中世紀早期。歐洲人相信,有一位非常強大的基督教君主,他居住在伊斯蘭世界構成的障礙之外遠方的某地。西方基督教世界或許可以與他聯手,消滅異教徒。這個神話源自旅行者的故事、文學虛構(12世紀有人捏造了一封所謂的來自這位偉大國王的書信)和模糊的知識(即認為歐洲之外存在基督徒)。中亞有聶斯脫利派[6],東印度有聖多馬的追隨者[7],埃塞俄比亞高原有一個古老的基督教王國。傳說祭司王約翰統率著龐大的軍隊,富得流油。據14世紀時的一份史料記載,他“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更強大,也更富裕,擁有不計其數的金銀和寶石”。[8]他的宮殿的屋頂和內壁都由金磚砌成,他麾下軍隊的兵器也是金的。到15世紀時,祭司王約翰的形象被認為就是埃塞俄比亞某些真實的基督教國王。有地圖表明,通過穿越非洲中心的河流,就可以抵達他的王國。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裏,這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海市蜃樓將會對葡萄牙人的想象力和戰略構成極大的吸引力。
地圖;旅行者的故事;關於深入非洲心髒的大河的混亂圖像;關於黃金的不可思議的傳聞;關於強大的基督教統治者的傳說,歐洲人或許可以與他們結盟,共同反對伊斯蘭世界:這些旋渦般的半真半假的故事、異想天開和錯誤的地理知識,滲入了葡萄牙人的世界觀。就是這些東西,引誘他們沿著非洲海岸不斷南下,尋找黃金河或能夠帶他們到祭司王約翰那裏的河流。在滿懷探索精神的葡萄牙水手眼中,每一個海灣、每一條河流似乎都充滿了希望。但沿海岸南下的推進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經曆了許多艱難險阻。驚濤駭浪讓登陸充滿危險,與當地人的關係也總是高度緊張的。他們在河流入海口遇到過碩大無朋的潟湖、蜿蜒曲折的紅樹林沼澤地,當然也有濃霧、無風天氣以及猛烈的赤道暴雨。熱病讓水手們損失慘重。在幾內亞灣,當地反複無常的風向和從東向西的強勁海流嚴重阻礙了葡萄牙人的前進步伐,但在很長時間裏,向東延伸的海岸線激勵著他們繼續前進。漸漸地,他們產生了一種信念,即他們正在一點一點接近非洲最南端,通往印度財富的道路或許是海路而非內河。但非洲大陸的麵積相當於伊比利亞半島的五十倍,它的形狀和規模讓他們困擾和迷惑了差不多八十年。
繞過伊斯蘭世界對歐洲的遏製的想法,既是經濟方麵的,也是意識形態上的。為了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直接開展商貿,尋找黃金或許還有香料的來源——受到馬裏國王控製著大量黃金的印象的驅策——是一種莫大的誘惑。與祭司王約翰及其神秘的軍隊連成一片,從伊斯蘭世界背後發起攻擊,同樣也很有吸引力。恩裏克去世後,葡萄牙人的努力鬆懈了一段時間,直到15世紀70年代恩裏克的侄孫若昂王子再度推動航海探險事業。1481年,若昂登基為王[9]之後,非洲計劃得到了新的推動力。
若昂二世黑須、長臉,身材挺拔健壯,表情有些憂鬱,加之“風度非常嚴肅和不怒而威,所有人都一下子看到他的人君之風”,[10]他“慣於號令天下,任何人都不能對他發號施令”。[11]他或許是現代早期最有意思的歐洲君主。對葡萄牙人來說,他在曆史上留下的稱號是“完美君王”。他的競爭對手伊莎貝拉(卡斯蒂利亞女王,後來成為統一的西班牙王國的女王)給了他最終極的嘉許。她簡單地將他稱為“那個男子漢”[12]。若昂二世專注於“建立偉大功勳的深切欲望”,[13]他著手去做的第一件偉大功業就是探索非洲。在登基後,他啟動了長達五年的由國家出資的大規模探索活動,並希望達成兩個目標:找到通往東印度的道路,以及找到傳說中祭司王約翰的王國。他把這些任務托付給了在西非海岸豎立許多石柱的迪奧戈·康。
若昂二世,“完美君王”
然而,到15世紀80年代時,裏斯本的碼頭區在流傳其他的理論,稱前往東印度或許還有另一條路。裏斯本城是探索的前沿,是測試關於世界的各種觀念的實驗室。在歐洲各地,天文學家、科學家、地圖師和商人都指望從葡萄牙獲得關於非洲形狀的最新信息。猶太數學家、熱那亞商人和德意誌地圖師被吸引到葡萄牙熙熙攘攘的街巷,從塔霍河的入海口眺望無邊無際的大洋,葡萄牙卡拉維爾帆船就從那裏返回,運回黑奴、色彩鮮豔的鸚鵡、胡椒和手繪地圖。若昂二世對航海的興趣引發了一個科學委員會的問世,該委員會將利用所有這些知識資源。有一位知識分子是若澤·維齊爾尼奧,他是當時最偉大的猶太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亞伯拉罕·薩庫托的弟子;還有德意誌人馬丁·倍海姆,此人後來發明了地球儀的原型。為了科學探索,這兩人都乘坐葡萄牙船隻,以便觀測太陽。
1483年夏季,康在一點一點地沿著非洲海岸南下摸索的同時,熱那亞冒險家克裏斯托弗·哥倫布(西班牙人稱他為克裏斯托瓦爾·科隆)來到裏斯本宮廷,提出了抵達東印度的一種新方案。若昂二世已經知道他的方案了。十年前,他收到了著名的佛羅倫薩數學家和宇宙學家保羅·托斯卡內利的一封信和一張地圖。托斯卡內利提出,“從此地前往印度,即香料國度,有一條海路;這條海路的距離比通過幾內亞要短”。[14]他的推斷是,因為地球是圓球形的,所以無論往東還是往西航行,都有可能抵達東印度,而向西航行的距離更短。除了此時尚無人知曉的美洲的“無形”障礙之外,托斯卡內利還犯了一個根本性的錯誤:他對地球的圓周長估算過低。然而,在該世紀最後幾十年裏,伊比利亞半島的幾個國家爭奪世界的競賽越演越烈,所以這封信和這張地圖注定要成為重要的因素。哥倫布知道托斯卡內利的信的內容,或者擁有這封信的一個副本。現在他大膽地求見若昂二世,要求國王給他足夠的資源,嚐試一下。國王十分開明。他將極度自信的哥倫布的提議轉交給他的學者與數學家委員會斟酌,並等待康歸來。
康於次年,即1484年4月初返回了裏斯本,帶回了關於非洲海岸向東延伸的報告。若昂二世仔細地詢問了他的探險家,對結果非常滿意,賞賜給他一大筆年金,並封他為貴族,允許他使用國王的紋章。康選擇的紋章圖案是兩根石柱,頂端有十字架。對若昂二世來說,東印度已經近在咫尺,顯然隻要再來一次遠航就足夠了。
康的報告意味著,哥倫布的希望破碎了。他的談吐風格和數學計算都被認為是錯誤的。若昂二世的委員會判斷,哥倫布在托斯卡內利的基礎上錯上加錯,嚴重低估了地球的尺寸:按照他對去往東印度距離的估算,他把地球的尺寸縮小了25%。而他那種自信滿懷、不容置疑的傲慢模樣也讓人難以忍受,再加上他大言不慚地要求賞賜,更是讓人不悅。“因為國王看到哥倫布誇誇其談,並且非常傲慢地吹噓自己的本領,並且對日本島(的位置)完全是異想天開,所以對他沒有多少信任,”[15]葡萄牙曆史學家若昂·德·巴羅斯記載道,“於是他大失所望地離開了國王,前往西班牙,在那裏兜售他的計劃。”哥倫布開始遊說伊莎貝拉和斐迪南,利用西班牙與葡萄牙之間的競爭關係,來鼓吹自己的宏圖大略。
與此同時,若昂二世對成功自信滿懷。1485年5月或6月,康在馬丁·倍海姆的陪伴下,攜帶著更多石柱再度出航,打算將石柱豎立在非洲的最南端。幾個月後,葡萄牙國王向全世界宣布,他的水手已經接近了最終的突破。11月,他的演說家瓦斯科·費爾南德斯·德·盧塞納起草了國王給新教皇英諾森八世的書信,其中充滿了民族主義宣傳和聖戰的浮誇言辭。他談到了祭司王約翰以及
阿拉伯海周邊那些居住在亞洲的王國和民族,我們對其知之甚少,但它們極有可能虔誠地信奉我們救世主的神聖宗教。如果最淵博的地理學家的闡述是正確的,那麽葡萄牙航海家距離這些王國和民族已經隻有幾天的航程了。我們的人探索了非洲海岸的大部分,在去年接近了普拉蘇斯海岬(非洲的最南端),阿拉伯海就從那裏開始。從裏斯本出發,4500英裏的範圍內,我們探索了所有河流、海岸和港口,最為一絲不苟地觀察了海洋、陸地和星辰。在探索該地區之後,我們將發現數額巨大的財富和無上的榮光,它們屬於所有基督徒,尤其屬於您,我們的聖父。[16]
盧塞納隨後引用了《詩篇》第72章:“他要執掌權柄,從這海直到那海,從大河直到地極。”[17]這裏的大河指的是約旦河,而在若昂二世越來越膨脹的全球視野中,它完全也可以代表塔霍河。
然而,就在盧塞納慷慨陳詞的同時,國王的希望又一次破滅了。數千英裏之外,康發現,海岸線向東延伸隻是個幻覺,那隻不過是一個大海灣,海岸線很快又繼續向南延伸,似乎無窮無盡。這年秋季,他在南方160英裏處的一個海岬豎立了又一根石柱;海岸的景致逐漸從熱帶森林變成低矮荒蕪的沙丘、稀疏的植被和半荒漠。1486年1月,康的耐力到了極限,此時他抵達了現代納米比亞的一個地方,他稱之為“十字架角”。他在那裏豎立了他的最後一根石柱,周圍是一大群海豹在黑色礁石上曬太陽。非洲似乎會無窮無盡地延伸下去,康在這個時刻從曆史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他要麽在歸途中喪命,要麽返回了裏斯本,但若昂二世因為自己公開鼓吹的勝利化為泡影而惱羞成怒,對康大肆羞辱,讓他從此默默無聞。
不管康的最終命運如何,他為地圖增添了新的1450英裏海岸線。葡萄牙人似乎不知疲倦,吃苦耐勞,而且願意驅使自己奔向已知世界的邊緣,乘坐他們那靈敏的卡拉維爾帆船翻越驚濤駭浪,或者探索西非的奔流大川,以尋找那捉摸不定的祭司王約翰的王國,以及通向尼羅河的內陸航道。在這種努力的過程中,許多人失去了生命。他們死於船隻傾覆、瘧疾、毒箭和孤寂,留下了少量痕跡,否則曆史會將他們徹底遺忘。
葉拉拉瀑布岩壁上的主要銘文
康奮鬥過程的最震撼人心的紀念物,位於剛果河上遊的葉拉拉瀑布。乘帆船或劃槳船抵達此處的人,必然要從海口逆流而上100英裏,途經紅樹林沼澤和植被茂密的河岸。隨著他們的前進,水流也越來越強勁,直到他們抵達一處怪石嶙峋的峽穀,看見聲若雷霆的瀑布,巨大的激流就這樣從非洲的心髒噴湧而出。他們的船隻再也不能前進,於是他們丟下船,攀爬岩石,前進了10英裏,希望找到可供通航的上遊水道,但接連不斷的湍流粉碎了他們的希望。在那高高聳立於震耳欲聾的激流之上的岩壁的表麵,他們留下了一幅雕刻,這是另一種類型的紀念碑。他們刻下了若昂二世國王的紋章、十字架和幾句話:“偉大的君主,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國王的船隻抵達此地,水手有迪奧戈·康、佩德羅·阿內斯、佩德羅·達·科斯塔、阿爾瓦羅·皮裏斯、佩羅·埃斯科拉·a……”右下角是另一個人刻下的其他姓名:“若昂·德·聖地亞哥、迪奧戈·皮涅羅、貢薩洛·阿爾瓦雷斯,病號有若昂·阿爾瓦雷斯……”[18]另一個地方則隻刻下了一個教名:“安塔姆”(“安東尼”之意)。
所有這些銘文都斷裂了,刻下這些文字的具體情況也模糊不清,仿佛極地探險家日記的最後一段。銘文顯示了船長們的名字——迪奧戈·康和其他刻在十字架旁邊的人名——但這些指揮官可能並不曾真正到場。康可能是派人進行了一次探索,以檢查剛果河的適航性;第二批名字可能就是真正執行任務的人。兩批銘文都不完整,仿佛在同時被打斷了。顯然有人患病或死亡,可能是因瘧疾而死。他們是因為太虛弱而無力繼續銘刻了嗎?他們是在岩石上雕刻的時候遭到了突然襲擊嗎?不尋常的是,銘文沒有留下日期,也沒有當時的史料記載此次探險。直到探險家於1911年發現這些銘文,世人才知曉此事。
葡萄牙人的觀念——存在橫跨非洲的水道或陸路——受到古代地理學家推測的鼓舞,以及中世紀地圖師帶有黃金的書頁的誘惑,所以生生不息,延續許久。這些信念——西非的大河與尼羅河相連;祭司王約翰的王國就在非洲大陸的另一端,而他們錯誤估計了非洲大陸的整個寬度——使得葡萄牙人花費了幾十年時間,堅持不懈而滿腹困惑地努力。若昂二世派遣了多個代表團,走陸路去搜尋信息和黃金,建立葡萄牙的威望。葡萄牙人還開展了多次類似剛果河探索的行動。卡拉維爾帆船在塞內加爾河逆流而上500英裏,但止步於費盧的激流。一次類似的內河探險在岡比亞的巴拉昆達瀑布受阻,若昂二世派遣工程師去摧毀河床的岩石,但任務太過艱巨,他們未能成功。與此同時,王室的仆人和侍從徒步進入內陸。小群探險家穿越了毛裏塔尼亞沙漠,抵達瓦丹[19]和廷巴克圖[20];他們來到齊洛夫人和圖庫洛爾人的國度;他們來到尼日爾河上遊他們稱為曼迪·曼薩的曼丁哥人國王那裏。有些探險家帶回了關於王國和貿易路線的報告,有些人則徹底消失了。
但若昂二世既不畏懼岡比亞和剛果的頑固激流,也不怕依然持續延伸的非洲海岸,更不擔心找不到半神話的基督教國王的國度。他那印度計劃的規模、一貫性和堅忍不拔,一直令人驚歎。1486年,當他的地理學家委員會在裏斯本更加專注地審視歪曲事實的世界地圖時,哥倫布則正在遊說西班牙君主支持他的西進路線,若昂二世國王隻是加強了他的努力。同年,“發現”(descobrimento)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葡萄牙文書寫材料中。 <hr/>
[1] http://.socgeografialisboa.pt/en/coloes/areas-geograficas/portugal/2009/08/05/padrao-de-santo-agostinho.
[2] 卡拉維爾帆船是15世紀時盛行的一種三桅帆船,當時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家普遍用它來進行海上探險。
[3] 這是基督教世界對阿拉伯人的稱呼。
[4] the bull <i>romanus pontifex</i>(nichs v),8 january 1455,in http://.nativeweb.org/pages/legal/indig-romanus-pontifex.html.
[5] 阿金庫爾戰役發生於1415年10月25日,是英法百年戰爭中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在英王亨利五世的率領下,以步兵弓箭手為主力的英軍在法國的阿金庫爾擊潰了由大批貴族騎士組成的法軍,為隨後在1419年收複整個諾曼底奠定了基礎。這場戰役成了英國長弓手最輝煌的勝利,在戰爭史上影響深遠。此役還成為後世大量文藝影視作品的主題,包括莎士比亞的名劇《亨利五世》。
[6] 聶斯脫利派是基督教早期的一個異端派別,得名自其倡導者聶斯脫利(386~450年,曾任君士坦丁堡牧首),認為耶穌的神性與人性分開(後來的正統基督教認為耶穌隻有一個性,神性與人性是融合的)。聶斯脫利派在羅馬帝國遭到鎮壓,後傳入波斯和東方。聶斯脫利派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最早的一個基督教派別,漢譯名稱為景教。
[7] 聖多馬是耶穌的十二使徒之一,據說在羅馬帝國範圍之外傳福音,於公元52年抵達印度,在那裏建立了教會組織。
[8] russell,peter. <i>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a life</i>. new haven,2000,p.122.
[9] 史稱若昂二世。
[10] fonseca,luis ad?o da. <i>the discover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ntic ocean</i>. lisbon,2005,p.179.
[11] fonseca,luis ad?o da. <i>the discover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ntic ocean</i>. lisbon,2005,p.181.
[12] 原文是el hombre,字麵意思是“那個男人”。也有的說法稱,伊莎貝拉女王憎惡若昂二世殘暴,所以鄙夷地稱他為“那個男人”,而不說他的名字。
[13] fonseca,luis ad?o da. <i>the discoveri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antic ocean</i>. lisbon,2005,p.181.
[14] letter from toscanelli to fernam martins,canon of lisbon,25 june 1474,in http://cartographic-images/cartographic_images/252_toscanellis_world_map.html.
[15] garcia,josé manuel. <i>d.jo?o 2 vs. colombo</i>. v do conde,2012,p.67.
[16] garcia,josé manuel. <i>d.jo?o 2 vs. colombo</i>. v do conde,2012,p.69.
[17] psalm 72:8.
[18] winius,george d.,ed. <i>portugal,the pathfinder:journeys from the medieval toward the modern world,1300-c. 1600</i>. madison,1995,p.97.
[19] 瓦丹位於今天毛裏塔尼亞中部,如今是世界文化遺產地。
[20] 廷巴克圖位於今天的馬裏共和國(西非),12世紀興起,一度是重要的貿易城市,非常繁華,在其黃金時代有許多伊斯蘭學者居住於此,因此成為非洲重要的學術和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