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仲尼倡導慎終追遠,生有所養,終有所葬,因而中原列國既重生前之養,亦重身後之葬,而你們荊人,似乎是更重生前,不重身後。”
聞聽此言,昭陽一下子蒙了,待反應過來,拉長臉,冷冷說道:“蘇子何出此話?”
“敢問大人,老夫人生前,是何人侍奉?”
“有許多下人,貼身的是婢女。”
“再問大人,這些下人是大人還是童子?”
“當然是大人了。童子哪會侍奉?”
“這就是了。”蘇秦緩緩說道,“老夫人生前,是大人侍奉,而老夫人身後,跟前卻圍著一群童子。這些童子少不更事,既不會說話哄老夫人高興,又不會端茶掃地,做衣煮飯,服侍不好老夫人不說,反倒淨給老人家添亂。再說,老人天性安靜,童子卻天性嬉鬧,這一靜一鬧,老夫人何得安歇?僅此一事,在下認為,你們荊人隻重生前,不重身後。”
其他幾人亦開始明白蘇秦的用意,連連點頭稱是。昭陽麵上雖掛不住,卻也說不出理,囁嚅有頃,方才說道:“蘇子所言不無道理,隻是荊人仙遊,習慣上殉以童男童女,這是祖製,昭陽不敢有違。”
“祖製為法,”蘇秦順口說道,“法為聖人所立。聖人立法,循於天道,合於情理,順於民風,隨於鄉俗。風有一隅小風,亦有天下大風;俗有一方小俗,亦有天下大俗。聖人和風隨俗,非和一隅之風,非隨一方之俗,和的是天下大風,隨的是天下大俗。天道有易,風俗有變,因而,聖世之法,絕不墨守成規。古之聖賢以樂為法,黃帝作《雲門》,堯作《鹹池》,舜作《大韶》,夏啟作《大夏》,商湯作《大濩》,時代不同,樂舞不同,法亦自然相異。今世風已變,天下易俗,中原皆不行人殉,荊楚卻殉以童子,在下是以感慨!”
“這——”昭陽倒是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
“再說,”蘇秦接道,“楚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據在下所知,楚國貴族行世襲,一朝封君,可享千世,致使楚國五零四散,國力大傷。悼王使吳子變法,損有餘而補不足,世襲貴胄僅行三世,三世之後,若無功勳,即收其所襲,充實邊塞,楚國亦由此大治。吳起雖死,此製卻奉行至今。即使殉器,亦非一成不變。上古多殉以石器,中古多殉以陶器,近古多殉以銅器,近世多殉以鐵器。殉器不同,說明世俗在變;世俗已變,葬習自然有異。”
蘇秦所言有理有據,昭陽沉思有頃,微微點頭,顯然是聽進去了。
蘇秦抱拳又道:“在下聽聞老夫人生前不但四德俱全,而且樂善好施,慈愛祥和,不曾加刃於一雞,見螻蟻而避之,不知可有此事?”
昭陽連連點頭,啜泣道:“先母的確如此。”
蘇秦趁熱打鐵:“在下以為,親人仙去,重在追遠。所謂追遠,就是緬懷親人,送終盡孝。天下大孝,莫過於想親人之所想,為親人之所為。今老夫人仙去,在下以為,大人若行大孝,當想老夫人之所想,為老夫人之所為。老夫人仁慈若是,大人卻以活人殉之,老夫人九泉之下得知,必不肯受!”
蘇秦將話說至此處,且句句在理,昭陽根本無法反駁,隻好埋下頭去,有頃,似是經過慎重考慮,抬頭道:“若是不行人殉,在下又當如何表達對先母的悼念之情?”
“大人聽說齊人鄒子否?”
“鄒子?”昭陽問道,“哪個鄒子?”
“就是鄒衍,提出天地萬物皆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依陰陽之理生克變化的那個人。”
昭陽點頭道:“聽說過他。聽說此人還有海外九州之說。”
“大人所言甚是!”蘇秦讚道,“此人當是今世得道之人,方麵大耳,目光如炬,人長丈二,天生異相,廣有神通,通曉陰陽兩界,多次遊曆冥界,還與冥王義結金蘭,是莫逆之交。蘇秦有幸會過此人一麵,聽他詳細講過冥界情勢,簡直就跟陽世一般無二。據鄒子所言,人生在世,生有陽壽,死有陰壽。積陽德者可增陽壽,積陰功者可增陰壽。車馬仆役為陽世所用,器俑犧牲通行於陰世。犧牲以人,上怫陽德,下損陰功,有百害而無一利。正是由於鄒子之言,中原列國葬習盡改,秦人殉以車馬陶俑,三晉、燕、齊殉以牛羊犧牲。就老夫人而論,能得古稀陽壽,表明她生前陽德厚重。若大人殉以童子,在下竊以為,或會有損老夫人陰功,折去老夫人陰壽。”
昭陽驚道:“此言當真?”
“陰界之事,”蘇秦言道,“在下未得體驗,是以無法斷言。不過,依理推之,在下以為,鄒子所言不無道理。古往聖人,自伏羲氏、黃帝至堯、舜、禹,不曾行過人祭。是以上古之人多長壽。人祭自夏始,至商流行,是以後世多短壽。今中原之人皆信鄒子之言,廢止人殉了。”
昭陽倒吸一口涼氣,埋頭沉思。
蘇秦拱手祈請道:“大人何不順應時代變化,在荊楚之地率先易俗呢?”
“這——”昭陽遲疑不決。
“此舉或可一箭雙雕啊!”
“一箭雙雕?”昭陽瞪大眼睛。
“大人試想,若是不行人殉,於老夫人,既得清靜,又積陰功;於大人,既彰仁慈好生之名,又開移風易俗之先,必將在楚名垂青史,德行千秋!”
“嗯,”昭陽心裏一動,點頭說道,“蘇子所言甚是。不過,此事非同小可,還容在下與族人商議!”
“哦,是這樣啊!”蘇秦微微點頭,看一眼諸人,不無理解地衝昭陽抱拳說道,“看來,你們楚人是族大於國了。照理說,大人在楚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行不行人殉,亦為家事,即使楚王陛下,亦是鞭長莫及,無法管至此處,不想難處卻在族內。”
蘇秦顯然在用激將法,眾副使心領神會,皆將詫異的目光盯向昭陽。
昭陽顯然掛不住麵子,朝外厲聲叫道:“來人!”
邢才急跑進來,哈腰望著昭陽。
昭陽一字一頓,斬釘截鐵:“送童男童女各回其家,每家賜一金安撫!”
邢才大怔,急視昭陽,見他麵孔剛毅,毫無回旋餘地,隻好點頭應過,快步退出。俄頃,蘇秦隱約聽到遠處傳來邢才的吩咐聲和眾家奴的跑步聲,為安全起見,又坐一時,估計那些孩子皆被送走,方與諸位副使起身告辭。
返回途中,公孫噲由衷歎服,抱拳揖道:“蘇子,您可真是鐵嘴銅舌,三言兩語,於頃刻之間,竟然就從虎口裏救出了那些孩子!”
“唉,”蘇秦長歎一聲,“救童子易,救楚卻是難哪!”
眾人皆驚:“此是為何?”
“積重難返!”
翌日晨起,宮中宣見列國合縱特使,蘇秦與五國副使入宮覲見殿下。由於令尹昭陽府中正在為江君夫人舉喪,昭氏一門皆未上朝。自昭陽任令尹之後,屬下各府多用昭氏一門,因而,昭氏一不上朝,朝堂上頓時空落許多。
蘇秦等叩見禮畢,呈上中原五國的國書及求請合縱的約書。
太子槐拿起約書,細細看過,吩咐道:“諸位使臣,中原列國皆已縱親,楚國自當入縱。不過,本宮年幼,如此邦交大事,尚要與眾臣議過,稟明父王,三日之後,或有決斷。諸位遠道而來,正好趁這幾日歇息一下,順便品味荊楚風情。”轉向靳尚,“靳愛卿,蘇子及列國公子、公孫由你款待,不可怠慢!”
靳尚叩道:“微臣領旨!”
蘇秦與眾副使叩恩後退下,徑回館驛。
處理完朝事,太子槐袖了約書,擺駕直趨章華台,向威王稟報縱親之事。威王接過約書,粗粗掃過一眼,不及太子槐稟完,十分不耐地擺手打斷,大聲責道:“此等小事,也來稟報!”“啪”的一聲扔下約書,起身徑自去了。
中原五國特使同時入朝,此事謂之小,何事謂之大?威王作此反應實在出人意料,太子槐一下子怔了。
愣怔有頃,太子槐瞥見內臣仍舊站在此處,似在等著送他出殿,遂移過眼去,望向內臣。
內臣望一眼威王的背影,從地上撿起約書,趨前一步,小聲奏道:“殿下有所不知,再過幾日,蒼梧仙翁的不死之丹就要出爐,陛下心中隻存此事,顧不上別的。殿下可先回郢,待過幾日,陛下的仙丹煉出來了,再稟此事不遲。”言訖,雙手捧上約書。
蒼梧子之事太子槐早有所聞,此時被內臣點破,就不好再說什麽,微微點頭,接過約書,輕輕納入袖中,拱手別過內臣,怏怏走出,下台而去。
聞聽此言,昭陽一下子蒙了,待反應過來,拉長臉,冷冷說道:“蘇子何出此話?”
“敢問大人,老夫人生前,是何人侍奉?”
“有許多下人,貼身的是婢女。”
“再問大人,這些下人是大人還是童子?”
“當然是大人了。童子哪會侍奉?”
“這就是了。”蘇秦緩緩說道,“老夫人生前,是大人侍奉,而老夫人身後,跟前卻圍著一群童子。這些童子少不更事,既不會說話哄老夫人高興,又不會端茶掃地,做衣煮飯,服侍不好老夫人不說,反倒淨給老人家添亂。再說,老人天性安靜,童子卻天性嬉鬧,這一靜一鬧,老夫人何得安歇?僅此一事,在下認為,你們荊人隻重生前,不重身後。”
其他幾人亦開始明白蘇秦的用意,連連點頭稱是。昭陽麵上雖掛不住,卻也說不出理,囁嚅有頃,方才說道:“蘇子所言不無道理,隻是荊人仙遊,習慣上殉以童男童女,這是祖製,昭陽不敢有違。”
“祖製為法,”蘇秦順口說道,“法為聖人所立。聖人立法,循於天道,合於情理,順於民風,隨於鄉俗。風有一隅小風,亦有天下大風;俗有一方小俗,亦有天下大俗。聖人和風隨俗,非和一隅之風,非隨一方之俗,和的是天下大風,隨的是天下大俗。天道有易,風俗有變,因而,聖世之法,絕不墨守成規。古之聖賢以樂為法,黃帝作《雲門》,堯作《鹹池》,舜作《大韶》,夏啟作《大夏》,商湯作《大濩》,時代不同,樂舞不同,法亦自然相異。今世風已變,天下易俗,中原皆不行人殉,荊楚卻殉以童子,在下是以感慨!”
“這——”昭陽倒是張口結舌,說不出話來。
“再說,”蘇秦接道,“楚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據在下所知,楚國貴族行世襲,一朝封君,可享千世,致使楚國五零四散,國力大傷。悼王使吳子變法,損有餘而補不足,世襲貴胄僅行三世,三世之後,若無功勳,即收其所襲,充實邊塞,楚國亦由此大治。吳起雖死,此製卻奉行至今。即使殉器,亦非一成不變。上古多殉以石器,中古多殉以陶器,近古多殉以銅器,近世多殉以鐵器。殉器不同,說明世俗在變;世俗已變,葬習自然有異。”
蘇秦所言有理有據,昭陽沉思有頃,微微點頭,顯然是聽進去了。
蘇秦抱拳又道:“在下聽聞老夫人生前不但四德俱全,而且樂善好施,慈愛祥和,不曾加刃於一雞,見螻蟻而避之,不知可有此事?”
昭陽連連點頭,啜泣道:“先母的確如此。”
蘇秦趁熱打鐵:“在下以為,親人仙去,重在追遠。所謂追遠,就是緬懷親人,送終盡孝。天下大孝,莫過於想親人之所想,為親人之所為。今老夫人仙去,在下以為,大人若行大孝,當想老夫人之所想,為老夫人之所為。老夫人仁慈若是,大人卻以活人殉之,老夫人九泉之下得知,必不肯受!”
蘇秦將話說至此處,且句句在理,昭陽根本無法反駁,隻好埋下頭去,有頃,似是經過慎重考慮,抬頭道:“若是不行人殉,在下又當如何表達對先母的悼念之情?”
“大人聽說齊人鄒子否?”
“鄒子?”昭陽問道,“哪個鄒子?”
“就是鄒衍,提出天地萬物皆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依陰陽之理生克變化的那個人。”
昭陽點頭道:“聽說過他。聽說此人還有海外九州之說。”
“大人所言甚是!”蘇秦讚道,“此人當是今世得道之人,方麵大耳,目光如炬,人長丈二,天生異相,廣有神通,通曉陰陽兩界,多次遊曆冥界,還與冥王義結金蘭,是莫逆之交。蘇秦有幸會過此人一麵,聽他詳細講過冥界情勢,簡直就跟陽世一般無二。據鄒子所言,人生在世,生有陽壽,死有陰壽。積陽德者可增陽壽,積陰功者可增陰壽。車馬仆役為陽世所用,器俑犧牲通行於陰世。犧牲以人,上怫陽德,下損陰功,有百害而無一利。正是由於鄒子之言,中原列國葬習盡改,秦人殉以車馬陶俑,三晉、燕、齊殉以牛羊犧牲。就老夫人而論,能得古稀陽壽,表明她生前陽德厚重。若大人殉以童子,在下竊以為,或會有損老夫人陰功,折去老夫人陰壽。”
昭陽驚道:“此言當真?”
“陰界之事,”蘇秦言道,“在下未得體驗,是以無法斷言。不過,依理推之,在下以為,鄒子所言不無道理。古往聖人,自伏羲氏、黃帝至堯、舜、禹,不曾行過人祭。是以上古之人多長壽。人祭自夏始,至商流行,是以後世多短壽。今中原之人皆信鄒子之言,廢止人殉了。”
昭陽倒吸一口涼氣,埋頭沉思。
蘇秦拱手祈請道:“大人何不順應時代變化,在荊楚之地率先易俗呢?”
“這——”昭陽遲疑不決。
“此舉或可一箭雙雕啊!”
“一箭雙雕?”昭陽瞪大眼睛。
“大人試想,若是不行人殉,於老夫人,既得清靜,又積陰功;於大人,既彰仁慈好生之名,又開移風易俗之先,必將在楚名垂青史,德行千秋!”
“嗯,”昭陽心裏一動,點頭說道,“蘇子所言甚是。不過,此事非同小可,還容在下與族人商議!”
“哦,是這樣啊!”蘇秦微微點頭,看一眼諸人,不無理解地衝昭陽抱拳說道,“看來,你們楚人是族大於國了。照理說,大人在楚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且行不行人殉,亦為家事,即使楚王陛下,亦是鞭長莫及,無法管至此處,不想難處卻在族內。”
蘇秦顯然在用激將法,眾副使心領神會,皆將詫異的目光盯向昭陽。
昭陽顯然掛不住麵子,朝外厲聲叫道:“來人!”
邢才急跑進來,哈腰望著昭陽。
昭陽一字一頓,斬釘截鐵:“送童男童女各回其家,每家賜一金安撫!”
邢才大怔,急視昭陽,見他麵孔剛毅,毫無回旋餘地,隻好點頭應過,快步退出。俄頃,蘇秦隱約聽到遠處傳來邢才的吩咐聲和眾家奴的跑步聲,為安全起見,又坐一時,估計那些孩子皆被送走,方與諸位副使起身告辭。
返回途中,公孫噲由衷歎服,抱拳揖道:“蘇子,您可真是鐵嘴銅舌,三言兩語,於頃刻之間,竟然就從虎口裏救出了那些孩子!”
“唉,”蘇秦長歎一聲,“救童子易,救楚卻是難哪!”
眾人皆驚:“此是為何?”
“積重難返!”
翌日晨起,宮中宣見列國合縱特使,蘇秦與五國副使入宮覲見殿下。由於令尹昭陽府中正在為江君夫人舉喪,昭氏一門皆未上朝。自昭陽任令尹之後,屬下各府多用昭氏一門,因而,昭氏一不上朝,朝堂上頓時空落許多。
蘇秦等叩見禮畢,呈上中原五國的國書及求請合縱的約書。
太子槐拿起約書,細細看過,吩咐道:“諸位使臣,中原列國皆已縱親,楚國自當入縱。不過,本宮年幼,如此邦交大事,尚要與眾臣議過,稟明父王,三日之後,或有決斷。諸位遠道而來,正好趁這幾日歇息一下,順便品味荊楚風情。”轉向靳尚,“靳愛卿,蘇子及列國公子、公孫由你款待,不可怠慢!”
靳尚叩道:“微臣領旨!”
蘇秦與眾副使叩恩後退下,徑回館驛。
處理完朝事,太子槐袖了約書,擺駕直趨章華台,向威王稟報縱親之事。威王接過約書,粗粗掃過一眼,不及太子槐稟完,十分不耐地擺手打斷,大聲責道:“此等小事,也來稟報!”“啪”的一聲扔下約書,起身徑自去了。
中原五國特使同時入朝,此事謂之小,何事謂之大?威王作此反應實在出人意料,太子槐一下子怔了。
愣怔有頃,太子槐瞥見內臣仍舊站在此處,似在等著送他出殿,遂移過眼去,望向內臣。
內臣望一眼威王的背影,從地上撿起約書,趨前一步,小聲奏道:“殿下有所不知,再過幾日,蒼梧仙翁的不死之丹就要出爐,陛下心中隻存此事,顧不上別的。殿下可先回郢,待過幾日,陛下的仙丹煉出來了,再稟此事不遲。”言訖,雙手捧上約書。
蒼梧子之事太子槐早有所聞,此時被內臣點破,就不好再說什麽,微微點頭,接過約書,輕輕納入袖中,拱手別過內臣,怏怏走出,下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