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裏,還隻是我的猜測,我需要證據,進一步的證據。更多的數據,在我的腦海中電光火石般地計算著:
首先,是關於史料中銅人重量的記載。不難想象,這麽大的銅人也是無法一一去稱的,重量隻能估計;而且每個銅人的重量應該是不同的。所謂“各重千石”的說法隻是泛指。不過真要說起來,“石”是秦時的重量單位,一石為一百二十斤。秦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56.26克,一千石,約合今天的30715.2千克。如果按照按二十四萬斤計,合今61502.4千克;按三十四萬斤計,合今87128.4千克。這就是說,最小的一枚銅人重也在30噸以上,大的則在87噸以上。
我在大腦中飛速地運行著這些計算,但是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如果銅人如史書記載那樣“高三丈”,按照秦朝的長度單位換算,一丈就是今天的231厘米,三丈就是7米左右。如果銅人是實心的,根據估算出來的重量結果,結合銅的比重進一步計算,最大的重量87128.4千克,體積為應該是9.8立方米;最小的重量30751.2千克,體積約為3.5立方米。這比“高三丈”的記載少得太多了。由此可見,銅人一定是空心的。
而且,史料中有關這十二銅人的稱謂很多,讓人覺得有趣的是:它們經常被叫做“鍾”。將銅人稱作“鍾”,不但因為銅人是空心的,它很有可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種正兒八經有胳膊有腿、像兵馬俑一樣的“銅人”,而是一口口超大的銅鍾,隻是外表做成了銅人的模樣。可以想象,銅人的頭部,就是常見的銅鍾頂端用於懸掛的那個把柄。隻是,這麽大的銅人大鍾,沒有繩子能掛得起。
這十二銅人的去向,有些史料說是在三國時期被董卓所毀,用於鑄造銅錢和兵器。但是那都是野史所載,不足為信。大部分人還是認為,秦始皇十分喜愛這十二銅人,將其搬進地下寢宮,作為死後的冥界守衛。
更重要的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之前利用先進儀器探測秦始皇陵封土堆時,發現下麵竟然有巨大的“銅環”,重量接近千噸。如果按照我之前計算的銅人重量,十二個全部加起來,可不就是千噸之重麽?十二個銅人若是呈環狀排列,均勻分布在封土堆之下,那不就是一個巨大的“銅環”麽?
古人對有生命之物,最為重視的就是眼睛,認為眼睛是活力與生命的象征。梁代更有著名的“畫龍點睛”之典故。也許,那個名曰“異瞳”的銅質圓盤,就是銅人大鍾之中某種機關的鑰匙,隻要將其放在某個銅人的頭部,就能啟動機關,使地下的十二個空心銅人活動起來,按序排列,首尾相連,中間便會出現一條通往地底的路。
這無疑也就能解釋剛才的地震感和隆隆聲是怎麽來的,那就是銅人在地下轉動抬升的聲音。
我這麽想著,腳下步伐不停,仔細觀察著封土堆的周圍。沒繞多久,便發現草木有被踐踏過的痕跡。想必陳子奇一行人就是從這裏上去的。
我向玄武道:“要從這裏爬上去,你背著那個,沒問題吧?”
“沒事,”玄武堅決地道,“走吧,駐防的人很快就要圍過來檢查了。”
我們抓著草木攀上。爬了不多時,便看到一塊土堆已經被推開,露出一個僅容一人爬過的洞口,直徑大約一米多點。上方的長草葉垂下來,遮蔽了洞口,若不仔細,還很難發現。看旁邊那些剛剛拱出來的泥土形狀,這洞口此前顯然並不存在,卻像是自己從地下冒出來的一般。
陳子奇到底在哪裏、啟動了什麽不為人知的機關,才會有這樣的效果,我著實不得而知。
我不敢貿然行事,先小心翼翼地將頭伸進去,拿手電四處照了一下。
洞口的風不小,呼呼地向裏麵吹著,讓我感覺這裏麵竟似一個無底的黑洞,或是住著一隻洪荒巨獸,此時已經蘇醒過來,伸了個懶腰,便開始貪婪地吸著外界的新鮮空氣。
這並不奇怪。秦始皇陵密封於地下,不見天日。在封閉之前,裏麵點著的長明鯨油已經燃盡了所有氧氣,使裏麵形成了負壓空間。此刻一與外界相連,空氣便自動向低壓的地方猛湧進去。
這個封土堆,雖然當初建造時被勞工們用力地夯實,但經過了千年歲月的風吹雨打日曬之後,已經消減了不少,下麵的銅人已經非常接近表層土了。我探手摸了摸,洞壁入手冰涼,是金屬。從孔洞壁上的銅鏽和灰土痕跡來看,應該就在不久前,有許多人從這裏爬過。
我一陣興奮,剛才的推論果然沒錯。於是與其他人一同,魚貫而入。
入口處雖然狹窄,但爬過一米半的長度之後,便豁然開朗起來,空間足夠我們直立行走,也不至於碰到腦袋。看來,現在我們是在銅人大鍾的“肚子”裏。剛才爬過的那個孔洞,就是銅人的“頭部”了。
我大致估算了一下,如果這個銅人大鍾是以真人為模特鑄造的,應該會符合人體的比例。秦陵兵馬俑們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大概都在1:7.5左右,如此說來,身高五丈(秦製尺度單位)、坐下之後三丈的人,頭部長度換算成今天的長度單位,應該是1.5米左右。這與剛才我們爬過的孔洞長度相符,進一步證明了我的推論。
整個通道的方向是傾斜向下的,後麵的人踉踉蹌蹌地跟了上來。我轉身悄聲道:“你們都小心些,估計十五六米之後,通道還會收窄。”
這個長度,是我根據銅人的長度算出來的。
果不其然,隨著我們悄然前進的步伐,通道又逐漸收窄起來,最後變成了隻夠一人爬過去的孔洞,長度是我們之前爬過的孔洞長度的一倍左右。據此推算,“異瞳”機關啟動後,十二個銅人大鍾的排列方式是頭部與頭部相連、鍾腹與鍾腹相連,由此形成了一個土壤中的通道。
按照十二個銅人的長度來算,水平相連起來大約有130、140米左右,再加上銅人在土堆中傾斜程度,根據三角函數計算,總共垂直向下距離大約在50米上下。而最外麵那個洞口,到地麵的垂直距離目測差不多20米。也就是說,等我們把這些銅人全部走完,就已經進入了地表平麵以下30米的地方。
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好消息還是銅人的連接方式。要知道,這些喇叭形的銅人大鍾,本身就是最好的集聲器。如果最下麵的大鍾是鍾腹向外,我們這裏稍許有些動靜,經過聲波的反射傳導,下麵的陳子奇便能聽得一清二楚,而他們的動靜,我卻聽不見。但是,按照目前的情況看,最下麵一口鍾,是細口向外的。這樣一來,聲音就會被包在鍾體之內,陳子奇除非趴在細口上仔細傾聽,否則便不會聽到我們的動靜。
銅鍾排列方式:
入口——()()()()()()——出口
但是,話雖如此說,我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我舉著手電,用特種兵的作戰手勢指揮著所有人,盡量悄無聲息地向深不見底的秦始皇陵深處,慢慢摸去。終於進到這千古一帝的超級墓穴之中,我的心情,百味雜陳。
一邊走,一邊看著這些排列整齊、嚴絲合縫的銅人大鍾,讓我不禁對古人的智慧,產生了深深的敬意。在那樣的條件下,他們居然能設計出這樣巧奪天工的機關,隻是不知道,這些機關會不會在忽然之間,變成殺人利器,要了我們的小命……
第三章 去你大爺的,沒門!
沿著銅人大鍾一路向下,十分順暢,幾無阻礙。看來,這的確是一條專門為後世前來複活秦始皇之人留下的捷徑。
當然,以現在的技術,要用暴力方式打開秦始皇陵簡直是輕而易舉之事,不說別的,隻要派幾名拆遷經驗豐富的城管派過來,分分鍾就能把秦始皇陵翻個底朝天。但是國家保護秦始皇陵,是有道理的。這裏麵的文物如果不妥善保護,一遇空氣,畫像立失光彩,絹絲瞬成齏粉,陶器更會吸水或遇熱膨脹而爆裂,到時候便連哭都來不及了。
如今陳子奇仗著手中寶物,強入秦始皇陵,帶進大量空氣,未知多少國寶級的文物將因此毀於一旦,想來不禁讓人捶胸頓足。
路雖然順,我們卻行進得非常緩慢。爬過五個孔洞之後,到了最後一節。我做了個散開的手勢,所有人都貼著鍾壁,悄聲向前摸著。
地底的氣味此刻已經泛了上來,混合著這埋在地下幾千年的銅人大鍾內部散發的銅臭味,已是非常難聞。不過我們用儀器檢測之後,確定這些氣味裏並不含有汞蒸氣,才放心了些。
小心駛得萬年船,我們各自帶上輕便的防毒麵具,試過了麵具裏的無線電通話裝置,確定沒有問題。
我先閉了手電,叮囑其他人不要發出任何聲音,便從最後一口銅人大鍾的頭部孔洞鑽了出去。摸黑從背包裏取出拾音器,戴好耳機,把集音筒慢慢地從左到右轉了半圈,仔細傾聽著任何可疑的聲音。用了這東西,凡是100米範圍內的說話聲、腳步聲,隻要中間沒有太多阻隔,都能原原本本地被采集到我的耳朵裏。
確定聽不到人聲,我才敢把手伸進銅人大鍾頭部孔洞,閃了一下手電,示意剩下的人出來。
最後一個人跳出來的時候,我很自然地往旁邊讓了一下。突然腳下一空,幸好我身邊代號朱雀的家夥眼明手快,一把將我抓住,否則就要摔將下去。我驚魂甫定,手電照去,才發現我們此刻所在的,竟是一道高牆的牆頂。
這堵高牆一側是土壁,它與上麵的穹頂之間,差不多也就是三米的距離。我伏下身子摸了摸,從堅硬程度和建築材料來看,這應該就是帝陵四周的防水大壩。
司馬遷在《史記》裏說,秦始皇陵“穿三泉”,字麵意思就是打穿了三層地下水。這麽一來,為了防止地下水入侵墓室,防水大壩就是一個非常必要的工程。據說,秦始皇陵防水大壩的修建,還改變了地下河流的走向。
另一方麵,根據西安地區的地質調查報告,三層地下水之下的深度,差不多就是90米-120米左右。文獻記載,秦始皇陵上方封土堆最初的高度為50丈,也就是115米。按照戰國時期修建墓室的主流方法——地平麵上下對稱的“水鏡法”來說,地平麵以下的深度與地上封土堆高度差不多,也是100米左右。這樣一來,也就與“穿三泉”的說法所推算出的深度基本相符了。
各位,你們千萬別和我說:什麽?秦始皇陵最深處才在地下100多米?這也太不給力了吧?抱歉,我寫的不是奇詭瑰麗的幻想盜墓小說,那種書裏麵各種稀奇古怪的玩意兒應有盡有、一個無名墓室可以比地球還大。我不稀罕扯那種淡來忽悠各位。各位可以想想,100多米,是什麽概念?普通住宅的層高一般是2.8米,100多米相當於40多層的住宅樓那麽高!
言歸正傳。我們穿過十二銅人大鍾的通道之後,垂直向下的距離大概是30米,也就是說,從我們所處的位置到墓底,還有7、80米左右的距離。
打起手電向下照去,深不見底。這裏無盡的黑,恣意地吞噬著手電的光。在這種完全黑暗的情況下,就算夜視儀也束手無策。隻可惜我們沒能搞到hid超強光疝氣手電。如今所能做的,隻有緊貼著左側的土壁,向前摸索。
現在的問題是,到底要怎麽才能從這堵一米多寬、高度卻讓人頭皮發麻的防水大壩上安全降落下去?
這地底的空氣異常幹燥,我拿出水來喝了幾口,輕聲問道:“攀岩工具在誰那裏?”
身邊代號白虎的人也剛喝完水,聽了我這話,馬上應聲,卻又道:“要用緩降繩下去?但是緩降繩隻有30米長,你剛才不是說這堵牆有80多米高麽?”
我點頭道:“不錯。但是別忘了,這堵牆是防水大壩,如果是直上直下的結構,很難扛得住外麵水壓。所以……”
玄武接話道:“所以這堵牆很可能是階梯狀的。”
首先,是關於史料中銅人重量的記載。不難想象,這麽大的銅人也是無法一一去稱的,重量隻能估計;而且每個銅人的重量應該是不同的。所謂“各重千石”的說法隻是泛指。不過真要說起來,“石”是秦時的重量單位,一石為一百二十斤。秦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56.26克,一千石,約合今天的30715.2千克。如果按照按二十四萬斤計,合今61502.4千克;按三十四萬斤計,合今87128.4千克。這就是說,最小的一枚銅人重也在30噸以上,大的則在87噸以上。
我在大腦中飛速地運行著這些計算,但是一個新的問題出現了:如果銅人如史書記載那樣“高三丈”,按照秦朝的長度單位換算,一丈就是今天的231厘米,三丈就是7米左右。如果銅人是實心的,根據估算出來的重量結果,結合銅的比重進一步計算,最大的重量87128.4千克,體積為應該是9.8立方米;最小的重量30751.2千克,體積約為3.5立方米。這比“高三丈”的記載少得太多了。由此可見,銅人一定是空心的。
而且,史料中有關這十二銅人的稱謂很多,讓人覺得有趣的是:它們經常被叫做“鍾”。將銅人稱作“鍾”,不但因為銅人是空心的,它很有可能,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種正兒八經有胳膊有腿、像兵馬俑一樣的“銅人”,而是一口口超大的銅鍾,隻是外表做成了銅人的模樣。可以想象,銅人的頭部,就是常見的銅鍾頂端用於懸掛的那個把柄。隻是,這麽大的銅人大鍾,沒有繩子能掛得起。
這十二銅人的去向,有些史料說是在三國時期被董卓所毀,用於鑄造銅錢和兵器。但是那都是野史所載,不足為信。大部分人還是認為,秦始皇十分喜愛這十二銅人,將其搬進地下寢宮,作為死後的冥界守衛。
更重要的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學家,之前利用先進儀器探測秦始皇陵封土堆時,發現下麵竟然有巨大的“銅環”,重量接近千噸。如果按照我之前計算的銅人重量,十二個全部加起來,可不就是千噸之重麽?十二個銅人若是呈環狀排列,均勻分布在封土堆之下,那不就是一個巨大的“銅環”麽?
古人對有生命之物,最為重視的就是眼睛,認為眼睛是活力與生命的象征。梁代更有著名的“畫龍點睛”之典故。也許,那個名曰“異瞳”的銅質圓盤,就是銅人大鍾之中某種機關的鑰匙,隻要將其放在某個銅人的頭部,就能啟動機關,使地下的十二個空心銅人活動起來,按序排列,首尾相連,中間便會出現一條通往地底的路。
這無疑也就能解釋剛才的地震感和隆隆聲是怎麽來的,那就是銅人在地下轉動抬升的聲音。
我這麽想著,腳下步伐不停,仔細觀察著封土堆的周圍。沒繞多久,便發現草木有被踐踏過的痕跡。想必陳子奇一行人就是從這裏上去的。
我向玄武道:“要從這裏爬上去,你背著那個,沒問題吧?”
“沒事,”玄武堅決地道,“走吧,駐防的人很快就要圍過來檢查了。”
我們抓著草木攀上。爬了不多時,便看到一塊土堆已經被推開,露出一個僅容一人爬過的洞口,直徑大約一米多點。上方的長草葉垂下來,遮蔽了洞口,若不仔細,還很難發現。看旁邊那些剛剛拱出來的泥土形狀,這洞口此前顯然並不存在,卻像是自己從地下冒出來的一般。
陳子奇到底在哪裏、啟動了什麽不為人知的機關,才會有這樣的效果,我著實不得而知。
我不敢貿然行事,先小心翼翼地將頭伸進去,拿手電四處照了一下。
洞口的風不小,呼呼地向裏麵吹著,讓我感覺這裏麵竟似一個無底的黑洞,或是住著一隻洪荒巨獸,此時已經蘇醒過來,伸了個懶腰,便開始貪婪地吸著外界的新鮮空氣。
這並不奇怪。秦始皇陵密封於地下,不見天日。在封閉之前,裏麵點著的長明鯨油已經燃盡了所有氧氣,使裏麵形成了負壓空間。此刻一與外界相連,空氣便自動向低壓的地方猛湧進去。
這個封土堆,雖然當初建造時被勞工們用力地夯實,但經過了千年歲月的風吹雨打日曬之後,已經消減了不少,下麵的銅人已經非常接近表層土了。我探手摸了摸,洞壁入手冰涼,是金屬。從孔洞壁上的銅鏽和灰土痕跡來看,應該就在不久前,有許多人從這裏爬過。
我一陣興奮,剛才的推論果然沒錯。於是與其他人一同,魚貫而入。
入口處雖然狹窄,但爬過一米半的長度之後,便豁然開朗起來,空間足夠我們直立行走,也不至於碰到腦袋。看來,現在我們是在銅人大鍾的“肚子”裏。剛才爬過的那個孔洞,就是銅人的“頭部”了。
我大致估算了一下,如果這個銅人大鍾是以真人為模特鑄造的,應該會符合人體的比例。秦陵兵馬俑們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大概都在1:7.5左右,如此說來,身高五丈(秦製尺度單位)、坐下之後三丈的人,頭部長度換算成今天的長度單位,應該是1.5米左右。這與剛才我們爬過的孔洞長度相符,進一步證明了我的推論。
整個通道的方向是傾斜向下的,後麵的人踉踉蹌蹌地跟了上來。我轉身悄聲道:“你們都小心些,估計十五六米之後,通道還會收窄。”
這個長度,是我根據銅人的長度算出來的。
果不其然,隨著我們悄然前進的步伐,通道又逐漸收窄起來,最後變成了隻夠一人爬過去的孔洞,長度是我們之前爬過的孔洞長度的一倍左右。據此推算,“異瞳”機關啟動後,十二個銅人大鍾的排列方式是頭部與頭部相連、鍾腹與鍾腹相連,由此形成了一個土壤中的通道。
按照十二個銅人的長度來算,水平相連起來大約有130、140米左右,再加上銅人在土堆中傾斜程度,根據三角函數計算,總共垂直向下距離大約在50米上下。而最外麵那個洞口,到地麵的垂直距離目測差不多20米。也就是說,等我們把這些銅人全部走完,就已經進入了地表平麵以下30米的地方。
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好消息還是銅人的連接方式。要知道,這些喇叭形的銅人大鍾,本身就是最好的集聲器。如果最下麵的大鍾是鍾腹向外,我們這裏稍許有些動靜,經過聲波的反射傳導,下麵的陳子奇便能聽得一清二楚,而他們的動靜,我卻聽不見。但是,按照目前的情況看,最下麵一口鍾,是細口向外的。這樣一來,聲音就會被包在鍾體之內,陳子奇除非趴在細口上仔細傾聽,否則便不會聽到我們的動靜。
銅鍾排列方式:
入口——()()()()()()——出口
但是,話雖如此說,我們還是不能掉以輕心。我舉著手電,用特種兵的作戰手勢指揮著所有人,盡量悄無聲息地向深不見底的秦始皇陵深處,慢慢摸去。終於進到這千古一帝的超級墓穴之中,我的心情,百味雜陳。
一邊走,一邊看著這些排列整齊、嚴絲合縫的銅人大鍾,讓我不禁對古人的智慧,產生了深深的敬意。在那樣的條件下,他們居然能設計出這樣巧奪天工的機關,隻是不知道,這些機關會不會在忽然之間,變成殺人利器,要了我們的小命……
第三章 去你大爺的,沒門!
沿著銅人大鍾一路向下,十分順暢,幾無阻礙。看來,這的確是一條專門為後世前來複活秦始皇之人留下的捷徑。
當然,以現在的技術,要用暴力方式打開秦始皇陵簡直是輕而易舉之事,不說別的,隻要派幾名拆遷經驗豐富的城管派過來,分分鍾就能把秦始皇陵翻個底朝天。但是國家保護秦始皇陵,是有道理的。這裏麵的文物如果不妥善保護,一遇空氣,畫像立失光彩,絹絲瞬成齏粉,陶器更會吸水或遇熱膨脹而爆裂,到時候便連哭都來不及了。
如今陳子奇仗著手中寶物,強入秦始皇陵,帶進大量空氣,未知多少國寶級的文物將因此毀於一旦,想來不禁讓人捶胸頓足。
路雖然順,我們卻行進得非常緩慢。爬過五個孔洞之後,到了最後一節。我做了個散開的手勢,所有人都貼著鍾壁,悄聲向前摸著。
地底的氣味此刻已經泛了上來,混合著這埋在地下幾千年的銅人大鍾內部散發的銅臭味,已是非常難聞。不過我們用儀器檢測之後,確定這些氣味裏並不含有汞蒸氣,才放心了些。
小心駛得萬年船,我們各自帶上輕便的防毒麵具,試過了麵具裏的無線電通話裝置,確定沒有問題。
我先閉了手電,叮囑其他人不要發出任何聲音,便從最後一口銅人大鍾的頭部孔洞鑽了出去。摸黑從背包裏取出拾音器,戴好耳機,把集音筒慢慢地從左到右轉了半圈,仔細傾聽著任何可疑的聲音。用了這東西,凡是100米範圍內的說話聲、腳步聲,隻要中間沒有太多阻隔,都能原原本本地被采集到我的耳朵裏。
確定聽不到人聲,我才敢把手伸進銅人大鍾頭部孔洞,閃了一下手電,示意剩下的人出來。
最後一個人跳出來的時候,我很自然地往旁邊讓了一下。突然腳下一空,幸好我身邊代號朱雀的家夥眼明手快,一把將我抓住,否則就要摔將下去。我驚魂甫定,手電照去,才發現我們此刻所在的,竟是一道高牆的牆頂。
這堵高牆一側是土壁,它與上麵的穹頂之間,差不多也就是三米的距離。我伏下身子摸了摸,從堅硬程度和建築材料來看,這應該就是帝陵四周的防水大壩。
司馬遷在《史記》裏說,秦始皇陵“穿三泉”,字麵意思就是打穿了三層地下水。這麽一來,為了防止地下水入侵墓室,防水大壩就是一個非常必要的工程。據說,秦始皇陵防水大壩的修建,還改變了地下河流的走向。
另一方麵,根據西安地區的地質調查報告,三層地下水之下的深度,差不多就是90米-120米左右。文獻記載,秦始皇陵上方封土堆最初的高度為50丈,也就是115米。按照戰國時期修建墓室的主流方法——地平麵上下對稱的“水鏡法”來說,地平麵以下的深度與地上封土堆高度差不多,也是100米左右。這樣一來,也就與“穿三泉”的說法所推算出的深度基本相符了。
各位,你們千萬別和我說:什麽?秦始皇陵最深處才在地下100多米?這也太不給力了吧?抱歉,我寫的不是奇詭瑰麗的幻想盜墓小說,那種書裏麵各種稀奇古怪的玩意兒應有盡有、一個無名墓室可以比地球還大。我不稀罕扯那種淡來忽悠各位。各位可以想想,100多米,是什麽概念?普通住宅的層高一般是2.8米,100多米相當於40多層的住宅樓那麽高!
言歸正傳。我們穿過十二銅人大鍾的通道之後,垂直向下的距離大概是30米,也就是說,從我們所處的位置到墓底,還有7、80米左右的距離。
打起手電向下照去,深不見底。這裏無盡的黑,恣意地吞噬著手電的光。在這種完全黑暗的情況下,就算夜視儀也束手無策。隻可惜我們沒能搞到hid超強光疝氣手電。如今所能做的,隻有緊貼著左側的土壁,向前摸索。
現在的問題是,到底要怎麽才能從這堵一米多寬、高度卻讓人頭皮發麻的防水大壩上安全降落下去?
這地底的空氣異常幹燥,我拿出水來喝了幾口,輕聲問道:“攀岩工具在誰那裏?”
身邊代號白虎的人也剛喝完水,聽了我這話,馬上應聲,卻又道:“要用緩降繩下去?但是緩降繩隻有30米長,你剛才不是說這堵牆有80多米高麽?”
我點頭道:“不錯。但是別忘了,這堵牆是防水大壩,如果是直上直下的結構,很難扛得住外麵水壓。所以……”
玄武接話道:“所以這堵牆很可能是階梯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