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九年(公元867年),平安京內爆出了一條大新聞。
說新聞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這貞觀二字——盡管字樣和中國大唐太宗時代所用年號完全一致,但此貞觀非彼貞觀,乃是日本的清和天皇在公元859年所改,典出《易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其實日本的年號除早期之外,基本都出自中國的各類經典,比如著名的明治時代,“明治”二字也是出自《易經》:“聖人南麵聽天下,向明而治。”
明治之後的年號叫大正,還是出自《易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而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裕仁天皇,他的年號叫昭和,出自四書五經中《書經·堯典》,原話是:“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至於現在日本用的年號平成,則典出《史記·五帝本紀》:“內平外成,天平地成。”
言歸正傳,話說那條被平安京裏大小人等津津樂道的新聞就是,有一個年僅22歲的家夥,成為了“文章得業生”。
他的名字叫做菅原道真。
此人在日本曆史上和武神阪上田村麻呂地位相當,被譽為文神。
菅原道真出生在平安京的一個文化世家,他爹叫菅原是善,官至從三位刑部卿,基本相當於現在的法務大臣,同時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化人,寫的和歌漢詩還受過嵯峨天皇的讚賞。
或許是因為家庭環境以及父祖遺傳,道真自幼便是個神童,據說五六歲時就能寫出非常工整、連一般大人都自歎不如的漢詩。
日本貞觀四年(公元862年),年僅17歲的菅原道真考上了“文章生”,五年後,又被選為“文章得業生”,一時間傳遍了街頭巷尾。
如果你不明白什麽叫“文章生”什麽叫“文章得業生”,那我現在就說給你聽。
平安時代的日本選拔官員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憑家世,隻要你爹夠狠夠大,那你哪怕癱在輪椅上,歪著嘴流著哈喇子也能當大官;而像菅原道真這種,家裏盡管也算是個高官,但還遠沒到能一手遮天的程度,他就隻能選擇第二種——考試。
有人說古代日本學了中國的幾乎每一樣東西,但兩樣除外:一是太監,二是科舉。
這話說得並不對,至少不確切。雖然日本確實沒有設立過宦官製度,但科舉還是曾經有過的。
早在奈良時代,日本就從中國引進了科舉製度,從下到上分為三等:進士、明經和秀才。
是的,在日本,秀才的級別要比進士高。
早期的科舉除了選官員之外,還兼有選拔遣唐使留學生的作用,比如吉備真備就因為在靈龜二年(公元716年)考上進士,並且還取得了最高的甲等成績,故而被選為了當年度的赴唐留學生。
到了日本貞觀年間,科舉開始發生了變化,從原先的三級考變成了兩級考,去除了明經,並且把“進士試”和“秀才試”分別更名為“文章試”與“方略試”。前者的合格者叫文章生,通常在幾百名考生中隻錄取二十人;後者的合格者叫文章得業生,是在前者的那二十人中挑出兩名最優秀的予以錄取。
而菅原道真的彪悍之處在於,他通過了文章生考試之後,在還沒有參加方略試的情況下,就因為非常優秀而直接被選上了文章得業生,之後為了讓其他文章生心服口服,便又在日本貞觀十二年(公元870年)的時候參加了方略試,並且果然不負眾望地一舉通過了。
再加上當時不過二十出頭,也就難怪會成為大街小巷的談資新聞了。
順便插一句,日本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中國的文史經典。其中史學部分,則幾乎清一色來自當年吉備真備從大唐背回來的那一大箱子史書,所以這家夥同時也是日本科舉之祖。
元慶元年(公元877年),因才高八鬥學富五車,菅原道真被任命為文章博士。
文章博士是令外官,但亦有相對應的唐名,叫翰林學士。它的主要職責是主管科舉考試,也就是對諸考生的評定和篩選。
對於當時那些隻能靠讀書來謀升遷的中小貴族來講,這基本上就是一個能夠主宰他們一生命運的了不得的官職。
菅原道真在這個位子上一幹就是九年,仁和二年(公元886年),因為文能提筆武能扛槍,故而朝廷下旨,升他為讃岐守,也就是讃岐國(今香川縣)的地方官。
“武能扛槍”這四個字不是隨便說說的,菅原道真確實精通各種武藝,尤其是弓道,據說可以百步穿楊,並且箭無虛發。
當年正月十六,道真出生以來第一次離開平安京,懷著滿腔效仿聖賢親民愛民的期待,抵達了赴任地點讃岐國。
盡管在來之前,他也做過一些口頭及書麵調研,知道這位於四國島的讃岐國並不富裕,以後的日子肯定不如在京城那麽好過了。然而即便是已經做好了各種心理準備,但當自己親眼目睹了讃岐的貧窮景象時,這位新上任的讃岐守仍然被徹底地震驚了。
讃岐太窮了,真的太窮了,和平安京一比那簡直就是非洲貧民窟和紐約曼哈頓之間的差別。
“讃岐的人們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住在破爛不堪的房屋之中,宛若乞丐一般。
“他們舍棄了自己的土地和家園,四處逃荒,過著淒慘不堪的日子。”
在自己的日記小本本裏,菅原道真如此寫道。
當然,作為一名朝廷欽派的地方長官,光是發現問題然後再在小本子裏記上兩筆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接下來要做的,是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並將問題徹底解決。
關於前者,菅原道真一開始認為是老百姓太懶,素質太低——國家都發給你們土地了,你們卻不耕種,還逃荒,真乃朽木刁民是也。
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錯了,因為讃岐國的老百姓雖然窮,可並不刁,相反還相當膽小,相當本分,相當善良。
“在讃岐,貧窮的人小心翼翼地不敢招惹富人,但彼此之間卻一直相互幫助著,哪怕是家徒四壁者,常常也會向比自己更窮的無家可歸者伸出援手。”
在《早春詞》中,道真這樣描述著自己的子民。
其實當時並非讃岐一國是這樣,基本上全日本都是如此。老百姓普遍淳樸本分,但很窮,全國都很窮,就連首都平安京,城外頭也常常能看到餓殍倒臥——他們都是拋棄了自家土地來京逃難的農民。
所以菅原道真開始反思,既然老百姓勤勞勇敢善良淳樸,國家又發給了他們田地,那麽他們為什麽不肯去種?如果種了這地,不就不用受窮了嗎?百姓不窮,國家豈不是也能富裕了?
抱著這樣的疑問,他身體力行地來到了民間,隨便找到了一個正準備去外鄉逃難的人,然後拉著他坐下,說要談談。
這位微服私訪的讃岐守大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為什麽要背井離鄉?
那個穿著一身破爛的人用看外星人的眼神瞅了瞅穿戴整齊的道真:“在家也是餓死,還不如出去碰碰運氣。”
道真很莫名:“你不種地當然要餓死……”
“就是種了地所以才會餓死!”還不等道真說完,那人便一口打斷了他的話。
這個驚悚的邏輯讓菅原道真感到震驚:“為什麽?”
“因為要交稅,要服徭役啊。”那難民苦笑了一下,“一塊地的收成每年有多有少,可朝廷的稅賦卻是年年固定的,哪怕是顆粒無收,也得給官府繳糧;而徭役就更別提了,就算是農忙,說要你去服役你就得去,田裏的活隻能交給老人和女人。先生,你來告訴我,這樣一來,縱然是有土地能種糧,可又有什麽活路?”
這一天晚上,讃岐守菅原道真失眠了。
他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導致貧窮的並非農民本身,而是朝廷,更是製度。
數百年來,日本為了繁榮強盛,事無巨細都一直在模仿著大唐,然而恰恰就是從大唐山寨來的這套租庸調製度,反卻導致了今日日本的貧窮,農民的離鄉。
進一步說,正因為一味地跟風大唐,瘋狂模仿甚至到了無視自己國情的地步,才會使得整個日本國都無法有效地進行自我發展。
吉備真備那一代所提出的疑問,在菅原道真這一代得出了答案。
解決的方法他也很快想好了,那就是把這套從大唐照搬來的律令給廢了,然後換上一套適合日本人自己的製度。
這招聽起來相當不錯,既偉大又靠譜,隻不過問題的關鍵在於,此時的這位菅原大人撐死也不過算是個封疆小吏,人微權輕,他憑什麽去參與這改變國家體製的大活動?
對此,道真也有方案,那就是通過努力當上中央大員,等權傾天下之後再搞一場舉世無雙的大改革。
雖然在常人眼裏這幾近於天方夜譚,但菅原道真畢竟是三歲識千字五歲能作詩的菅原道真,很快,他就尋摸到了一個能高升的機會。
話說仁和三年(公元887年),光孝天皇因病駕崩,由於走得急,也沒留遺詔,所以隻好由諸大臣們開個會,討論選出一個新天皇來。
光孝天皇是嵯峨天皇的孫子,盡管和爺爺相比,子嗣稍少,但這家夥光兒子也有二十來個,要想從裏麵選出一個能繼承皇位的,多少得費些口舌和時間。
就在眾臣為下一代天皇該讓誰來當僵持不下時,太政大臣藤原基經橫空出世,表示這個皇位,很明顯應由定省親王來接手。
太政大臣,乃太政官之首席,唐名叫做相國,大丞相抑或是太師,不管叫哪個,它都是位極人臣的象征。
而被藤原基經舉薦的那個定省親王,是光孝天皇的第七皇子,元慶八年(公元884年)被下賜源姓,失去了皇室身份。
雖說光孝天皇病重之後他又被封了親王,但不管怎麽說,日本的慣例向來是皇家是神,臣子是人,一旦脫離了神籍的家夥無論從何角度來考慮都是幾乎沒可能再回到神的小圈子裏來的,更不用說當天皇了。可是因為藤原基經的強力推薦,滿朝文武無人敢駁其麵子,大家隻能同意讓定省親王繼承大統。
當年九月,親王上位,稱宇多天皇。
宇多天皇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從人變成神到底是誰的功勞,故而在即位後不久,他便下了一道聖旨,封藤原基經為關白。
關白是日本的一個令外官,盡管屬編製外,可權力極大。
這官簡單而言就是攝政,即當天皇年幼或是人傻的時候,關白便代表皇上統治全國,即便天皇不傻,全國的政務也要先經關白之手,再轉交給天子,同時,他還擁有直接草擬並且頒布聖旨,以及對政事進行最終裁決的權力。
順便一說,“關白”二字也來自中國,典出西漢權臣霍光的一句話:“諸事先關白光。”就是說凡事必須先要請示霍光,然後再跟皇帝說。
所以關白在日本也叫“博陸”,因為霍光封爵博陸侯。
作為一個權傾天下的老牌政客,藤原基經在接到聖旨之後很淡然地選擇了拒絕——這是一種禮節,民間俗稱謙虛。
畢竟關白不是一塊水果糖,堂堂太政大臣要真沒一點矜持地見了就搶說拿就拿,那是很掉身價很沒麵子的。
天皇也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在藤原基經婉拒關白之職後又下了一道聖旨,二請出山。
該聖旨由一代名儒左大弁(官位)橘廣相起草,天皇親自敲章。在文中,作者橘左大弁引經據典,高度讚揚了藤原老太政的各種高風亮節,並且衷心地希望他能出任關白一職,以便更好地為國,為天皇發揮自己的能力。
原話是:“希望藤原卿無論如何都要擔任此阿衡之職。”
阿衡,也叫保衡、阿保,意為國君輔佐之官,和關白同義。同時,也是中國古代著名攝政大臣伊尹的尊號。
伊尹乃是我華夏大賢,幫助成湯開創了殷商六百年天下不算,還輔佐湯孫太甲治理國家幾十載,被譽為中華曆史長河中的第一位聖人。
把藤原基經比作伊尹,這等於是給了他一頂高到不能再高的帽子,同時也算是好話說到了頭,畢竟在當時人們的概念裏,也找不出比伊尹更出挑的角色來形容一個臣子了。
言下之意很明確,就是希望藤原基經別再謙讓了,趕緊出山當關白,讓大家都省心。
此時的藤原基經雖是仍想一臉嬌羞地推辭一下,可無奈他也知道要繼續這麽下去人家再寫聖旨請出山時,就隻能把自己給比作唐宗漢武了。
畢竟身為人臣,凡事總得給天皇點麵子,於是在接下了聖旨之後,藤原基經再未拒絕,而是將其拿給親信們傳閱,並且表示自己準備走馬上任。
本來這事到此就算告一段落了,用日本話來講叫“一件落著”,然而沒想到的是,就在諸心腹交口稱讚自家老大被譽為千古聖人時,一個反對的聲音響了起來:“不妥,不妥啊。”
說這話的人叫藤原佐世,時任文章大臣。
藤原基經忙問有何不妥。
“阿衡一職,雖然位高近天,可卻並無實權。”
這是扯淡。
稍有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伊尹在輔佐湯孫太甲時,初期因太甲荒淫無道,故而親手將其放逐,若幹年後見此君真心悔改,才又將其迎回,重新把他扶上了王座。
如果這也叫並無實權的話,那估計隻有那種一跺腳就把地球嘎吱裂兩半的人才能叫有實權了。
事實上作為文章博士,藤原佐世當然知道阿衡到底有無實權,而他之所以要顛倒黑白提出那個驚世駭俗的結論,純屬是想拍一回馬屁——既然藤原基經有心再矜持一把可又苦於找不到合適的由頭,那就由自己來提供這個理論基礎吧。
可他沒想到的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藤原基經在聽藤原佐世說完之後,第一個反應並非是暗自歡喜又能裝一把矜持了,而是渾身毛發倒豎外加背脊陣陣發涼。
其實稍有曆史常識的人還應該知道,所謂“位極人臣”這四個字背後的潛台詞,實際上是“一手遮天”。
藤原基經是怎麽做到太政大臣的我們這裏就不詳細說了,但即便是用膝蓋也能琢磨明白,這家夥絕對不會是一盞省油的燈,其仕途過程一定滿載了各種見不得人的黑曆史。
但與此相對的,越是這種人,神經就越是敏感脆弱,隻要稍稍聽到一些或許會對自己不利的風聲,就會防患於未然地大作起文章來。
更可悲的是,出身超級豪門藤原家的藤原基經,因為不需要像菅原道真那般靠考試來升官,所以對經史子集這種東西並無太深了解,所謂阿衡啊伊尹啊,也僅限於聽過名字,至於詳細的事跡,就全然不知了。
因此他把藤原佐世的話信以為真了,以為天皇要自己當關白實際上是想借升官之名,行收權之實。
藤原基經當時就怒了,撂下一句話:“既然天子如此不希望我掌權,那我就把這大權歸還於他好了!”
一旁的藤原佐世瞬間就摸不著頭腦了:這是怎麽了?
次日,太政大臣藤原基經奏明宇多天皇,表示願意接受關白一職,但與此同時,將不再處理任何政務。
於是天皇也傻了,這怎麽就突然罷工了?
然後就讓人去查,查了一圈發現原來是藤原佐世在搞鬼。
天皇還沒來得及說什麽,橘廣相先拍案而起:“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文化人一般最恨的,就是自己滿腔熱忱抖了半天書袋,自以為千古絕唱結果卻被人歪曲成了垃圾,這在他們眼裏堪比是殺父奪妻的侮辱。
所以橘廣相要求和藤原佐世辯論,論題是伊尹阿衡到底是不是位高而無權。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縱然是藤原基經也明白過來,其實就是藤原佐世信口雌黃拍馬屁,然後自己信以為真地小題大做。
可正因為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一步,所以絕對不能讓步認輸,即便伊尹擁有能夠流放國王的實權,但在這風口浪尖上,咬了牙也不能承認這事,因為一旦承認橘廣相說的是對的而藤原佐世說的是錯的,那麽自己這一罷工行為該如何解釋?太政大臣藤原基經由於權欲熏心外加不學無術而上當受騙並大耍無賴?
於是藤原太政也不甘示弱,公開表示辯論就辯論。
這麽一來橘廣相倒有點困惑了,趕忙又翻了翻各種史書,確信自己掌握著真理之後,便也挺起胸膛,一副你要戰我便戰的架勢。
辯論會的具體形式是這樣的:橘廣相和藤原佐世作為當事人,隻負責亮明自己的觀點,但並不參與辯論,詳細的討論交給九名以飽讀經書而著稱的博士,他們在一番論戰後,將會各自投票選擇自己所認為正確的觀點,最後以票數多寡來決定勝負。
辯論的過程我們略去,直接說結果:9:0,藤原基經完勝。
這叫做強權戰勝公理——博士也是人,大家都明白你把黑的說成白的沒啥關係,但你要得罪了藤原基經那可是要遭殃的。
於是天皇隻得被迫取消了先前發過的那道聖旨,接著再把橘廣相給罷免。但與此同時,他也在日記裏表達了自己萬分不爽和屈辱的心情。
而藤原基經卻並不肯到此為止,在橘左大弁被罷之後,他又進一步上奏天皇,要求將橘廣相流放,以作為自己回來幹活的交換條件。
這個實在忒過分了,因此天皇斷然拒絕。
所以藤原基經繼續罷工,雙方就這麽僵持了起來。
這種最高權力層之間的勾心鬥角,在古今曆史中很常見,從表麵上來看跟此時正在讃岐過苦日子的菅原道真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首先,菅原道真他爹菅原是善跟藤原基經有點交情。
其次,那個藤原佐世其實是道真的學生,他能當上文章博士,還虧了自己老師的舉薦,不僅如此,這人實際上還是菅原家的姑爺,他老婆是菅原道真的女兒。
因為上述的這些關係,故而道真想要插手這次中央鬥爭也就名正言順多了。
仁和四年(公元888年)七月,菅原道真修書一封,寄給了藤原基經。
信上先是對自己的倒黴女婿兼學生藤原佐世在京城弄出那麽大的騷動表示了歉意,這純屬自己管教不嚴;接著又對藤原基經本人進行了高度讚揚,基本上能想出來的褒義詞都給砌上了,活生生地把一個權奸給誇成了風華絕代的聖人君子,同時還不忘標榜一下自己,大意是我不在京城期間天子全靠您輔佐了,當然這話說得極為隱晦,並沒有讓基經本人感到任何不快;最後,道真筆鋒一轉,表示太政大人這幾個月來您也該鬧夠了吧?差不多是收手的時候了吧?
之後,他再上了一道折子給天皇,表示藤原基經是難得的棟梁之臣,這次事件純屬意外,自己已經寫信勸說太政大臣了,希望皇上在合適的時候給他一個台階下,正所謂君臣和睦國之大幸。
宇多天皇當然是巴不得這事早一分鍾解決,對他來講給個台階下壓根就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沒有台階可下,藤原基經本人一直窩在家裏閉門不出,滿朝文武也無人敢出聲勸架,現在唯獨這個小小的讃岐守站了出來,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勸得動太政大臣。
而另一方麵,其實藤原基經也早就不想這麽僵下去了,這家夥的初衷真的很簡單,就是想單純地擺個譜,他自己都沒想到會鬧成這副模樣。自打雙方卡在那兒之後,基經無一日不在等著天皇能來給自己一個台階——比如學下劉備三顧茅廬什麽的,可惜等了快幾個月了都沒等到,無奈之下隻好為了麵子而繼續痛苦並僵持著。
現在既然菅原道真來信請求自己鳴金收兵了,那就幹脆順坡下驢買他個麵子吧——誰知道這家夥是不是天皇背地裏派來的求和使者?即便不是,他也不是外人,自己不僅跟他爹菅原是善勉強算個朋友,心腹加一族遠親的藤原佐世還是他的女婿,就算聽他一回也不丟份。
說新聞之前,有必要先介紹一下這貞觀二字——盡管字樣和中國大唐太宗時代所用年號完全一致,但此貞觀非彼貞觀,乃是日本的清和天皇在公元859年所改,典出《易經》:“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其實日本的年號除早期之外,基本都出自中國的各類經典,比如著名的明治時代,“明治”二字也是出自《易經》:“聖人南麵聽天下,向明而治。”
明治之後的年號叫大正,還是出自《易經》:“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而我們中國人最熟悉的裕仁天皇,他的年號叫昭和,出自四書五經中《書經·堯典》,原話是:“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至於現在日本用的年號平成,則典出《史記·五帝本紀》:“內平外成,天平地成。”
言歸正傳,話說那條被平安京裏大小人等津津樂道的新聞就是,有一個年僅22歲的家夥,成為了“文章得業生”。
他的名字叫做菅原道真。
此人在日本曆史上和武神阪上田村麻呂地位相當,被譽為文神。
菅原道真出生在平安京的一個文化世家,他爹叫菅原是善,官至從三位刑部卿,基本相當於現在的法務大臣,同時也是當時著名的文化人,寫的和歌漢詩還受過嵯峨天皇的讚賞。
或許是因為家庭環境以及父祖遺傳,道真自幼便是個神童,據說五六歲時就能寫出非常工整、連一般大人都自歎不如的漢詩。
日本貞觀四年(公元862年),年僅17歲的菅原道真考上了“文章生”,五年後,又被選為“文章得業生”,一時間傳遍了街頭巷尾。
如果你不明白什麽叫“文章生”什麽叫“文章得業生”,那我現在就說給你聽。
平安時代的日本選拔官員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憑家世,隻要你爹夠狠夠大,那你哪怕癱在輪椅上,歪著嘴流著哈喇子也能當大官;而像菅原道真這種,家裏盡管也算是個高官,但還遠沒到能一手遮天的程度,他就隻能選擇第二種——考試。
有人說古代日本學了中國的幾乎每一樣東西,但兩樣除外:一是太監,二是科舉。
這話說得並不對,至少不確切。雖然日本確實沒有設立過宦官製度,但科舉還是曾經有過的。
早在奈良時代,日本就從中國引進了科舉製度,從下到上分為三等:進士、明經和秀才。
是的,在日本,秀才的級別要比進士高。
早期的科舉除了選官員之外,還兼有選拔遣唐使留學生的作用,比如吉備真備就因為在靈龜二年(公元716年)考上進士,並且還取得了最高的甲等成績,故而被選為了當年度的赴唐留學生。
到了日本貞觀年間,科舉開始發生了變化,從原先的三級考變成了兩級考,去除了明經,並且把“進士試”和“秀才試”分別更名為“文章試”與“方略試”。前者的合格者叫文章生,通常在幾百名考生中隻錄取二十人;後者的合格者叫文章得業生,是在前者的那二十人中挑出兩名最優秀的予以錄取。
而菅原道真的彪悍之處在於,他通過了文章生考試之後,在還沒有參加方略試的情況下,就因為非常優秀而直接被選上了文章得業生,之後為了讓其他文章生心服口服,便又在日本貞觀十二年(公元870年)的時候參加了方略試,並且果然不負眾望地一舉通過了。
再加上當時不過二十出頭,也就難怪會成為大街小巷的談資新聞了。
順便插一句,日本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中國的文史經典。其中史學部分,則幾乎清一色來自當年吉備真備從大唐背回來的那一大箱子史書,所以這家夥同時也是日本科舉之祖。
元慶元年(公元877年),因才高八鬥學富五車,菅原道真被任命為文章博士。
文章博士是令外官,但亦有相對應的唐名,叫翰林學士。它的主要職責是主管科舉考試,也就是對諸考生的評定和篩選。
對於當時那些隻能靠讀書來謀升遷的中小貴族來講,這基本上就是一個能夠主宰他們一生命運的了不得的官職。
菅原道真在這個位子上一幹就是九年,仁和二年(公元886年),因為文能提筆武能扛槍,故而朝廷下旨,升他為讃岐守,也就是讃岐國(今香川縣)的地方官。
“武能扛槍”這四個字不是隨便說說的,菅原道真確實精通各種武藝,尤其是弓道,據說可以百步穿楊,並且箭無虛發。
當年正月十六,道真出生以來第一次離開平安京,懷著滿腔效仿聖賢親民愛民的期待,抵達了赴任地點讃岐國。
盡管在來之前,他也做過一些口頭及書麵調研,知道這位於四國島的讃岐國並不富裕,以後的日子肯定不如在京城那麽好過了。然而即便是已經做好了各種心理準備,但當自己親眼目睹了讃岐的貧窮景象時,這位新上任的讃岐守仍然被徹底地震驚了。
讃岐太窮了,真的太窮了,和平安京一比那簡直就是非洲貧民窟和紐約曼哈頓之間的差別。
“讃岐的人們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住在破爛不堪的房屋之中,宛若乞丐一般。
“他們舍棄了自己的土地和家園,四處逃荒,過著淒慘不堪的日子。”
在自己的日記小本本裏,菅原道真如此寫道。
當然,作為一名朝廷欽派的地方長官,光是發現問題然後再在小本子裏記上兩筆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接下來要做的,是尋找問題產生的根源並將問題徹底解決。
關於前者,菅原道真一開始認為是老百姓太懶,素質太低——國家都發給你們土地了,你們卻不耕種,還逃荒,真乃朽木刁民是也。
但很快他就發現自己錯了,因為讃岐國的老百姓雖然窮,可並不刁,相反還相當膽小,相當本分,相當善良。
“在讃岐,貧窮的人小心翼翼地不敢招惹富人,但彼此之間卻一直相互幫助著,哪怕是家徒四壁者,常常也會向比自己更窮的無家可歸者伸出援手。”
在《早春詞》中,道真這樣描述著自己的子民。
其實當時並非讃岐一國是這樣,基本上全日本都是如此。老百姓普遍淳樸本分,但很窮,全國都很窮,就連首都平安京,城外頭也常常能看到餓殍倒臥——他們都是拋棄了自家土地來京逃難的農民。
所以菅原道真開始反思,既然老百姓勤勞勇敢善良淳樸,國家又發給了他們田地,那麽他們為什麽不肯去種?如果種了這地,不就不用受窮了嗎?百姓不窮,國家豈不是也能富裕了?
抱著這樣的疑問,他身體力行地來到了民間,隨便找到了一個正準備去外鄉逃難的人,然後拉著他坐下,說要談談。
這位微服私訪的讃岐守大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們為什麽要背井離鄉?
那個穿著一身破爛的人用看外星人的眼神瞅了瞅穿戴整齊的道真:“在家也是餓死,還不如出去碰碰運氣。”
道真很莫名:“你不種地當然要餓死……”
“就是種了地所以才會餓死!”還不等道真說完,那人便一口打斷了他的話。
這個驚悚的邏輯讓菅原道真感到震驚:“為什麽?”
“因為要交稅,要服徭役啊。”那難民苦笑了一下,“一塊地的收成每年有多有少,可朝廷的稅賦卻是年年固定的,哪怕是顆粒無收,也得給官府繳糧;而徭役就更別提了,就算是農忙,說要你去服役你就得去,田裏的活隻能交給老人和女人。先生,你來告訴我,這樣一來,縱然是有土地能種糧,可又有什麽活路?”
這一天晚上,讃岐守菅原道真失眠了。
他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導致貧窮的並非農民本身,而是朝廷,更是製度。
數百年來,日本為了繁榮強盛,事無巨細都一直在模仿著大唐,然而恰恰就是從大唐山寨來的這套租庸調製度,反卻導致了今日日本的貧窮,農民的離鄉。
進一步說,正因為一味地跟風大唐,瘋狂模仿甚至到了無視自己國情的地步,才會使得整個日本國都無法有效地進行自我發展。
吉備真備那一代所提出的疑問,在菅原道真這一代得出了答案。
解決的方法他也很快想好了,那就是把這套從大唐照搬來的律令給廢了,然後換上一套適合日本人自己的製度。
這招聽起來相當不錯,既偉大又靠譜,隻不過問題的關鍵在於,此時的這位菅原大人撐死也不過算是個封疆小吏,人微權輕,他憑什麽去參與這改變國家體製的大活動?
對此,道真也有方案,那就是通過努力當上中央大員,等權傾天下之後再搞一場舉世無雙的大改革。
雖然在常人眼裏這幾近於天方夜譚,但菅原道真畢竟是三歲識千字五歲能作詩的菅原道真,很快,他就尋摸到了一個能高升的機會。
話說仁和三年(公元887年),光孝天皇因病駕崩,由於走得急,也沒留遺詔,所以隻好由諸大臣們開個會,討論選出一個新天皇來。
光孝天皇是嵯峨天皇的孫子,盡管和爺爺相比,子嗣稍少,但這家夥光兒子也有二十來個,要想從裏麵選出一個能繼承皇位的,多少得費些口舌和時間。
就在眾臣為下一代天皇該讓誰來當僵持不下時,太政大臣藤原基經橫空出世,表示這個皇位,很明顯應由定省親王來接手。
太政大臣,乃太政官之首席,唐名叫做相國,大丞相抑或是太師,不管叫哪個,它都是位極人臣的象征。
而被藤原基經舉薦的那個定省親王,是光孝天皇的第七皇子,元慶八年(公元884年)被下賜源姓,失去了皇室身份。
雖說光孝天皇病重之後他又被封了親王,但不管怎麽說,日本的慣例向來是皇家是神,臣子是人,一旦脫離了神籍的家夥無論從何角度來考慮都是幾乎沒可能再回到神的小圈子裏來的,更不用說當天皇了。可是因為藤原基經的強力推薦,滿朝文武無人敢駁其麵子,大家隻能同意讓定省親王繼承大統。
當年九月,親王上位,稱宇多天皇。
宇多天皇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從人變成神到底是誰的功勞,故而在即位後不久,他便下了一道聖旨,封藤原基經為關白。
關白是日本的一個令外官,盡管屬編製外,可權力極大。
這官簡單而言就是攝政,即當天皇年幼或是人傻的時候,關白便代表皇上統治全國,即便天皇不傻,全國的政務也要先經關白之手,再轉交給天子,同時,他還擁有直接草擬並且頒布聖旨,以及對政事進行最終裁決的權力。
順便一說,“關白”二字也來自中國,典出西漢權臣霍光的一句話:“諸事先關白光。”就是說凡事必須先要請示霍光,然後再跟皇帝說。
所以關白在日本也叫“博陸”,因為霍光封爵博陸侯。
作為一個權傾天下的老牌政客,藤原基經在接到聖旨之後很淡然地選擇了拒絕——這是一種禮節,民間俗稱謙虛。
畢竟關白不是一塊水果糖,堂堂太政大臣要真沒一點矜持地見了就搶說拿就拿,那是很掉身價很沒麵子的。
天皇也明白這個道理,於是在藤原基經婉拒關白之職後又下了一道聖旨,二請出山。
該聖旨由一代名儒左大弁(官位)橘廣相起草,天皇親自敲章。在文中,作者橘左大弁引經據典,高度讚揚了藤原老太政的各種高風亮節,並且衷心地希望他能出任關白一職,以便更好地為國,為天皇發揮自己的能力。
原話是:“希望藤原卿無論如何都要擔任此阿衡之職。”
阿衡,也叫保衡、阿保,意為國君輔佐之官,和關白同義。同時,也是中國古代著名攝政大臣伊尹的尊號。
伊尹乃是我華夏大賢,幫助成湯開創了殷商六百年天下不算,還輔佐湯孫太甲治理國家幾十載,被譽為中華曆史長河中的第一位聖人。
把藤原基經比作伊尹,這等於是給了他一頂高到不能再高的帽子,同時也算是好話說到了頭,畢竟在當時人們的概念裏,也找不出比伊尹更出挑的角色來形容一個臣子了。
言下之意很明確,就是希望藤原基經別再謙讓了,趕緊出山當關白,讓大家都省心。
此時的藤原基經雖是仍想一臉嬌羞地推辭一下,可無奈他也知道要繼續這麽下去人家再寫聖旨請出山時,就隻能把自己給比作唐宗漢武了。
畢竟身為人臣,凡事總得給天皇點麵子,於是在接下了聖旨之後,藤原基經再未拒絕,而是將其拿給親信們傳閱,並且表示自己準備走馬上任。
本來這事到此就算告一段落了,用日本話來講叫“一件落著”,然而沒想到的是,就在諸心腹交口稱讚自家老大被譽為千古聖人時,一個反對的聲音響了起來:“不妥,不妥啊。”
說這話的人叫藤原佐世,時任文章大臣。
藤原基經忙問有何不妥。
“阿衡一職,雖然位高近天,可卻並無實權。”
這是扯淡。
稍有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伊尹在輔佐湯孫太甲時,初期因太甲荒淫無道,故而親手將其放逐,若幹年後見此君真心悔改,才又將其迎回,重新把他扶上了王座。
如果這也叫並無實權的話,那估計隻有那種一跺腳就把地球嘎吱裂兩半的人才能叫有實權了。
事實上作為文章博士,藤原佐世當然知道阿衡到底有無實權,而他之所以要顛倒黑白提出那個驚世駭俗的結論,純屬是想拍一回馬屁——既然藤原基經有心再矜持一把可又苦於找不到合適的由頭,那就由自己來提供這個理論基礎吧。
可他沒想到的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藤原基經在聽藤原佐世說完之後,第一個反應並非是暗自歡喜又能裝一把矜持了,而是渾身毛發倒豎外加背脊陣陣發涼。
其實稍有曆史常識的人還應該知道,所謂“位極人臣”這四個字背後的潛台詞,實際上是“一手遮天”。
藤原基經是怎麽做到太政大臣的我們這裏就不詳細說了,但即便是用膝蓋也能琢磨明白,這家夥絕對不會是一盞省油的燈,其仕途過程一定滿載了各種見不得人的黑曆史。
但與此相對的,越是這種人,神經就越是敏感脆弱,隻要稍稍聽到一些或許會對自己不利的風聲,就會防患於未然地大作起文章來。
更可悲的是,出身超級豪門藤原家的藤原基經,因為不需要像菅原道真那般靠考試來升官,所以對經史子集這種東西並無太深了解,所謂阿衡啊伊尹啊,也僅限於聽過名字,至於詳細的事跡,就全然不知了。
因此他把藤原佐世的話信以為真了,以為天皇要自己當關白實際上是想借升官之名,行收權之實。
藤原基經當時就怒了,撂下一句話:“既然天子如此不希望我掌權,那我就把這大權歸還於他好了!”
一旁的藤原佐世瞬間就摸不著頭腦了:這是怎麽了?
次日,太政大臣藤原基經奏明宇多天皇,表示願意接受關白一職,但與此同時,將不再處理任何政務。
於是天皇也傻了,這怎麽就突然罷工了?
然後就讓人去查,查了一圈發現原來是藤原佐世在搞鬼。
天皇還沒來得及說什麽,橘廣相先拍案而起:“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文化人一般最恨的,就是自己滿腔熱忱抖了半天書袋,自以為千古絕唱結果卻被人歪曲成了垃圾,這在他們眼裏堪比是殺父奪妻的侮辱。
所以橘廣相要求和藤原佐世辯論,論題是伊尹阿衡到底是不是位高而無權。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縱然是藤原基經也明白過來,其實就是藤原佐世信口雌黃拍馬屁,然後自己信以為真地小題大做。
可正因為事情已經發展到了這一步,所以絕對不能讓步認輸,即便伊尹擁有能夠流放國王的實權,但在這風口浪尖上,咬了牙也不能承認這事,因為一旦承認橘廣相說的是對的而藤原佐世說的是錯的,那麽自己這一罷工行為該如何解釋?太政大臣藤原基經由於權欲熏心外加不學無術而上當受騙並大耍無賴?
於是藤原太政也不甘示弱,公開表示辯論就辯論。
這麽一來橘廣相倒有點困惑了,趕忙又翻了翻各種史書,確信自己掌握著真理之後,便也挺起胸膛,一副你要戰我便戰的架勢。
辯論會的具體形式是這樣的:橘廣相和藤原佐世作為當事人,隻負責亮明自己的觀點,但並不參與辯論,詳細的討論交給九名以飽讀經書而著稱的博士,他們在一番論戰後,將會各自投票選擇自己所認為正確的觀點,最後以票數多寡來決定勝負。
辯論的過程我們略去,直接說結果:9:0,藤原基經完勝。
這叫做強權戰勝公理——博士也是人,大家都明白你把黑的說成白的沒啥關係,但你要得罪了藤原基經那可是要遭殃的。
於是天皇隻得被迫取消了先前發過的那道聖旨,接著再把橘廣相給罷免。但與此同時,他也在日記裏表達了自己萬分不爽和屈辱的心情。
而藤原基經卻並不肯到此為止,在橘左大弁被罷之後,他又進一步上奏天皇,要求將橘廣相流放,以作為自己回來幹活的交換條件。
這個實在忒過分了,因此天皇斷然拒絕。
所以藤原基經繼續罷工,雙方就這麽僵持了起來。
這種最高權力層之間的勾心鬥角,在古今曆史中很常見,從表麵上來看跟此時正在讃岐過苦日子的菅原道真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首先,菅原道真他爹菅原是善跟藤原基經有點交情。
其次,那個藤原佐世其實是道真的學生,他能當上文章博士,還虧了自己老師的舉薦,不僅如此,這人實際上還是菅原家的姑爺,他老婆是菅原道真的女兒。
因為上述的這些關係,故而道真想要插手這次中央鬥爭也就名正言順多了。
仁和四年(公元888年)七月,菅原道真修書一封,寄給了藤原基經。
信上先是對自己的倒黴女婿兼學生藤原佐世在京城弄出那麽大的騷動表示了歉意,這純屬自己管教不嚴;接著又對藤原基經本人進行了高度讚揚,基本上能想出來的褒義詞都給砌上了,活生生地把一個權奸給誇成了風華絕代的聖人君子,同時還不忘標榜一下自己,大意是我不在京城期間天子全靠您輔佐了,當然這話說得極為隱晦,並沒有讓基經本人感到任何不快;最後,道真筆鋒一轉,表示太政大人這幾個月來您也該鬧夠了吧?差不多是收手的時候了吧?
之後,他再上了一道折子給天皇,表示藤原基經是難得的棟梁之臣,這次事件純屬意外,自己已經寫信勸說太政大臣了,希望皇上在合適的時候給他一個台階下,正所謂君臣和睦國之大幸。
宇多天皇當然是巴不得這事早一分鍾解決,對他來講給個台階下壓根就不是問題,問題在於沒有台階可下,藤原基經本人一直窩在家裏閉門不出,滿朝文武也無人敢出聲勸架,現在唯獨這個小小的讃岐守站了出來,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勸得動太政大臣。
而另一方麵,其實藤原基經也早就不想這麽僵下去了,這家夥的初衷真的很簡單,就是想單純地擺個譜,他自己都沒想到會鬧成這副模樣。自打雙方卡在那兒之後,基經無一日不在等著天皇能來給自己一個台階——比如學下劉備三顧茅廬什麽的,可惜等了快幾個月了都沒等到,無奈之下隻好為了麵子而繼續痛苦並僵持著。
現在既然菅原道真來信請求自己鳴金收兵了,那就幹脆順坡下驢買他個麵子吧——誰知道這家夥是不是天皇背地裏派來的求和使者?即便不是,他也不是外人,自己不僅跟他爹菅原是善勉強算個朋友,心腹加一族遠親的藤原佐世還是他的女婿,就算聽他一回也不丟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