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是悲催的,同時也是非常幸運的;東羅馬是幸運的,同時也是非常悲催的。東羅馬延續了一千年,但那是悲壯的一千年。它於強敵入侵前從羅馬帝國分裂而來,隨後一直與強敵有緣,遭受匈奴人暴虐,被薩珊波斯狂打,讓阿拉伯人屢屢圍攻首都,被塞爾柱突厥人蠶食,被諾曼人、威尼斯人、德意誌人群毆,最終滅於奧斯曼土耳其人之手。東羅馬皇帝幾乎都是在悲情中度過的,有雄才大略的不多,善於抓住戰略機會的不多,雖然上天屢屢給它生存和複興機遇,但最終還是於絕望之中滅亡了。千年悲情,千古曆史教訓。


    1. 匈奴人暴虐苦難中的東羅馬


    匈奴人發起試探性進攻時,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已經死去。根據其遺囑,羅馬帝國一分為二。這著實讓原以為羅馬帝國會動員起來全力與其決戰的匈奴人欣喜不已。不過,令匈奴人更欣喜的是,還沒等他們決定先進攻東羅馬還是西羅馬,東羅馬居然有人邀請他們率軍進入其國內。


    準備得好不如碰得巧。匈奴人立即決定先搞定東羅馬,再去攻打西羅馬。


    公元400年,在首領烏丹率領下,匈奴人大舉進入東羅馬——不是以侵略者身份出現,而是以朋友身份前往。


    東西羅馬皇帝分別是親兄弟阿卡迪烏斯和霍諾裏烏斯,朝政大權分別被哥特人魯菲納和汪達爾人斯提裏克把持。因為對伊利爾利卡的歸屬問題有爭議,魯菲納和斯提裏克互不相讓,導致東西羅馬之間產生了仇恨——東西羅馬是按照前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的遺囑和平分家的,皇帝為親兄弟,本沒什麽深仇大恨。


    當匈奴人入侵東羅馬時,西羅馬的實際控製者斯提裏克不僅沒有給予支援,還趁機率軍進入東羅馬。東羅馬實際控製者魯菲納鼓動皇帝阿卡迪烏斯做出強烈反應,要求斯提裏克返回西羅馬,否則兵戎相見。斯提裏克沒有打敗東羅馬的把握,隻好將部眾交給手下的哥特將軍幹納斯,自己返回西羅馬,給了東羅馬皇帝一個麵子。不過,這卻給東羅馬帶來了災難。


    幹納斯沒有斯提裏克理智。同為哥特人的魯菲納見是自己的同胞率軍來到君士坦丁堡,就放鬆了警惕。就在魯菲納與阿卡迪烏斯出城勞軍時,幹納斯趁機砍掉了魯菲納的腦袋,控製了東羅馬皇帝阿卡迪烏斯,成為東羅馬實際控製者。


    哥特人信仰基督教阿利安教派,東羅馬人信仰東正教,因而哥特人幹納斯在東羅馬並不受歡迎。不僅如此,他還跟東羅馬的皇後不和。於是,東羅馬從皇室到民間都憎恨幹納斯以及他所率領的哥特軍。隨著仇恨升級,一場動亂爆發——君士坦丁堡市民屠殺了幹納斯的部下。幹納斯倉皇出逃,來到多瑙河下遊,請匈奴人幫他殺回君士坦丁堡。


    匈奴首領烏丹在接待幹納斯時砍下了他的腦袋,並派人送到君士坦丁堡,交給東羅馬皇帝阿卡迪烏斯,以表示與東羅馬友好。雖然烏丹內心迫切想到東羅馬搶掠一番,但他認為這時入侵,時機並不成熟。


    匈奴人沒趁東西羅馬分裂之際大肆進攻東羅馬,是給東羅馬的一個良機。東羅馬也確實利用此機會穩定了下來,並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在麻痹東羅馬幾年後,烏丹認為侵略東羅馬的時機成熟了。公元408年,他親自率軍侵入東羅馬。東羅馬軍誘敵深入,尋機突襲匈奴人。匈奴人深入東羅馬境內,搶掠了很多財物,滿載而歸。東羅馬在途中設伏,將匈奴主力軍打得慘敗,烏丹也差點兒被殺。


    這一戰為東羅馬贏得了主動——烏丹戰敗後,再也沒有入侵過,其繼任匈奴首領俄塔也沒敢進攻東羅馬。直到盧阿繼任匈奴首領時,匈奴人才連續入侵色雷斯和馬其頓尼亞,對東羅馬進行戰略性試探。


    東羅馬派出軍隊迎戰,但匈奴人並不與之決戰,而是采取長期戰爭騷擾的策略——東羅馬軍主力來了,他們就逃跑;主力走了,他們就攻擊小股東羅馬軍。


    這種長期騷擾戰術讓東羅馬吃不消了。公元431年,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正式答應每年向盧阿繳納350磅黃金,並允許匈奴人進入幾個指定城鎮進行互市貿易。這是東羅馬曆史上首次花錢買和平,也是後來查士丁尼一世對薩珊波斯軟弱的重要影響因素。


    東羅馬屈服求和,盧阿答應了,但他手下的一部分人不滿盧阿的高壓統治,紛紛逃往東羅馬。不滿盧阿統治的一些匈奴部落也紛紛自行與東羅馬簽訂合約,逼迫東羅馬繳納保護費,並承諾:如果發生戰爭,他們就幫助東羅馬打退任何來犯的敵人。


    當時,以盧阿為首的匈奴人是懸在東羅馬頭上的一把劍,隨時都可能發動戰爭。東羅馬想利用匈奴人對抗匈奴人,就答應與他們簽訂和約,並繳納保護費。因為不答應,東羅馬就麵臨進攻,而盧阿不僅不會來救助,還可能趁火打劫。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認為此舉是一箭雙雕,但沒想到一下子激怒了盧阿:東羅馬與不服盧阿的匈奴部落簽訂和約,簡直就是與匈奴內部的反叛分子裏應外合,共同對付自己。公元432年,盧阿要求東羅馬宣布與那些匈奴部落簽訂的和約無效。


    狄奧多西二世害怕盧阿發動戰爭,連忙派人前往交涉。不過,當東羅馬使者抵達匈奴邊境時,卻得知盧阿已死,匈奴已經由布雷達和阿提拉共同執政。


    公元435年,布雷達和阿提拉在馬蓋斯附近的草原上與東羅馬使者談判。他們根本就不給東羅馬使者餘地,直接宣布條約內容,逼迫對方簽字。和約內容讓東羅馬偷雞不成蝕把米:


    1.凡是盧阿要求引渡的匈奴叛國者,東羅馬須立即將他們抓捕,遣送回國,尤其是避居在君士坦丁堡的兩位匈奴部落王子必須要用釘子釘死;


    2.廢除一切與其他匈奴部落訂立的條約,承認隻有布雷達和阿提拉才有訂立條約的權力;


    3.每年交付給匈奴人的保護費進行合理上調:由於以前匈奴隻有一位國王,而現在有兩位,保護費得上漲100%;


    4.東羅馬在多瑙河岸開設市場,向匈奴供給物資;


    5.在匈奴的東羅馬俘虜如果逃跑的話,每跑一個,就向東羅馬罰款8枚金幣。


    麵對氣勢洶洶的匈奴人,東羅馬使者根本不敢反駁,全盤接受了。阿提拉為了讓東羅馬自覺遵守條約,不敢陽奉陰違,特意邀請兩位使者參觀匈奴人進攻西徐亞與日耳曼部落的屠殺表演,對東羅馬進行暴力威懾。


    沒有做好翻臉的準備,也沒有對抗匈奴人報複的實力,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想玩“以夷製夷”戰略,不僅顏麵丟盡,還給東羅馬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和約簽訂後,布雷達和阿提拉專注於征服匈奴內部不服的部落,進一步整合匈奴人的勢力。公元444年,布雷達死去,阿提拉成為匈奴唯一的國王,也征服了在歐洲的所有匈奴部落。而此期間,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苟延殘喘,並沒實施什麽振興措施,每年老老實實地如約繳納保護費。


    阿提拉堅相信自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君主,曾傲慢地對東羅馬人說:“在羅馬的廣大疆土中,任何安全或難以攻克的堡壘和城市都不存在。假如喜歡的話,我們都可以將它從地麵上抹平。”東羅馬人聽到此話,隻有磕頭恭維的份兒。阿提拉心滿意足,見從東羅馬那裏撈不到什麽大油水了,就將戰爭目標轉向薩珊波斯。


    薩珊波斯正處在上升時期,與匈奴人死磕。匈奴人與波斯人一番惡戰後,因為無法取勝而不得不退兵。阿提拉從來不願做賠本買賣,決定在東羅馬身上彌補與薩珊波斯作戰的損失。強權就是如此不講理,東羅馬即使小心翼翼也躲不過飛天橫禍。


    阿提拉率匈奴軍一舉攻克多瑙河附近的君士坦提亞堡,趕走或殺死了在那裏做生意的東羅馬商人。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不敢宣戰,而是派人去問阿提拉為何攻占君士坦提亞堡。阿提拉說,馬爾格斯的主教進入匈奴國褻瀆了匈奴的皇家墓地,並偷竊了國王的財寶。同時要求東羅馬必須立刻逮捕主教及其同黨,並退賠贓物。


    匈奴人無故破壞和約,發動戰爭,還反咬一口,威脅勒索。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忍無可忍,回絕了阿提拉的要求。阿提拉於是命匈奴人在附近大肆搶掠。


    麵對東羅馬的災難,馬爾格斯的主教親自派人同阿提拉談判,並提出解決方案——市民開城門投降,主教本人逃跑。匈奴人的目的是搶掠財物,阿提拉見馬爾格斯的主教願意主動獻城,這既便於搶劫,又能迅速突破東羅馬的邊境防線,就同意了。


    匈奴人搶掠了馬爾格斯,並兩次大規模入侵,贏得了三次大會戰,占領了東羅馬70座城市。匈奴騎兵一直深入到達達尼爾海峽和希臘溫泉關,威脅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


    內心畏懼匈奴人的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被迫迎戰,但屢戰屢敗。為了自保,狄奧多西二世動員君士坦丁堡所有勞力,在60天內修好首都的城牆。但是,無論城牆多麽高大,君士坦丁堡的軍民麵對氣勢洶洶的匈奴人卻沒有絲毫的鬥誌,投降論調到處蔓延。雖然狄奧多西二世信誓旦旦地表示頭可斷、血可流,誓與匈奴對抗到底,但君士坦丁堡的軍民龜縮在城裏不願出戰,眼睜睜地看城外的軍隊被匈奴一掃而光。


    幸好君士坦丁堡的城牆非常堅固,匈奴人不善於攻堅作戰。阿提拉包圍君士坦丁堡很長時間,卻始終找不到突破城牆的辦法。雙方再這樣僵持下去,對誰也不利,於是又不得不重開談判。


    公元448年,雙方終於簽訂和約,結束戰爭。新的和約條款如下:


    1.東羅馬割讓從多瑙河南岸到色雷斯大片國土給匈奴,並將居民全部撤走,這些地方的麵積按照匈奴人的計算方法為15天的旅程;


    2.為了補償匈奴的戰爭花費,東羅馬支付6000磅黃金給阿提拉。保護費提高到每年2100磅黃金;


    3.東羅馬立即將被俘的匈奴人釋放,並交出為東羅馬而戰的所有匈奴人(包括匈奴治下的歐洲蠻族人),而被匈奴俘虜的東羅馬人則需要每人支付12枚金幣的贖金。


    被匈奴人打得慘敗的狄奧多西二世沒有絲毫討價還價的本錢,唯有全盤接受。和約簽訂後,不僅那些幫助東羅馬的蠻族部落憎恨狄奧多西二世背叛和出賣了他們,無數被割讓地區的東羅馬臣民還不得不背井離鄉,無數人家破人亡。不少東羅馬居民拒絕遷走,這又惹怒了阿提拉。他要求狄奧多西二世對此做出解釋。狄奧多西二世隻好一邊耐心解釋,一邊耐心地勸導那些居民顧全大局,搬出被割讓地區。


    為了避免再次遭到入侵,狄奧多西二世派出使團前往匈奴與阿提拉談判。使團從君士坦丁堡出發,向西走了13天,行進千餘裏,才抵達東羅馬的新邊境,然後渡過多瑙河進入匈奴國地盤。在匈奴人百般刁難下,他們最終見到了阿提拉。


    東羅馬使者與阿提拉談了幾天後,阿提拉才表示了“他的大度和慷慨”:一些東羅馬俘虜被允許以較低價格贖身。


    就在這時,一件意外的事發生了:東羅馬使團有刺客——狄奧多西二世的當權宦官克萊薩菲亞斯唆使艾德孔尋機刺殺阿提拉的秘密曝光。


    阿提拉派人帶著“證據”到君士坦丁堡,找狄奧多西二世討說法。匈奴使者徑直闖進東羅馬皇宮,厲聲喝問克萊薩菲亞斯。另一位使者也嗬斥狄奧多西二世“不應該如一個邪惡的奴隸那樣秘密謀害主人”,向他下達最後通牒:立刻奉上克萊薩菲亞斯的狗頭,否則就毀滅他的帝國,當然也包括他本人在內。


    狄奧多西二世驚呆了,立即派出一個最高級別求饒使團,帶著能湊出的全部禮物去哀求阿提拉饒恕。阿提拉的自尊心得到極大滿足後,看在格外厚重禮物的份兒上,赦免了狄奧多西二世。此時,東羅馬的顏麵再一次掃地,在匈奴人麵前如同奴隸一般,以至於匈奴首領阿提拉都可憐狄奧多西二世,主動展示他的“大度和慷慨”:保證遵守和平條約,釋放大量俘虜,放棄多瑙河南岸原屬於東羅馬的大片領土。


    事實上,那片領土的人和村莊城鎮都已經被搶光、燒光、殺光,匈奴人留著也沒多大用處,還給東羅馬,隻不過是等他們建設好了,好再去搶。


    公元450年,一生被匈奴人蹂躪得毫無尊嚴的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去世。他姐姐巴爾吉莉阿繼位,成為東羅馬曆史上第一位女皇。巴爾吉莉阿選擇元老院議員馬爾西安做丈夫,共同統治已經破敗到極點的東羅馬。


    還別說,巴爾吉莉阿和馬爾西安的政治能力確實比狄奧多西二世強。他們積極采取措施擺脫匈奴人無休止的壓榨,為日後東羅馬複興奠定基礎。馬爾西安決定改變忍辱偷生的國策,反對繼續向阿提拉奉獻大筆財物求和。當時,東羅馬國庫早已經被匈奴人掏空。他認為,東羅馬的蠻族士兵不見軍餉不打仗,應該把從國民那裏搜刮來的錢財用來整頓軍隊,而不是一味地向匈奴人屈服。至於如何不惹怒匈奴人引來戰爭,馬爾西安想了個辦法,派人去阿提拉那裏哭窮:東羅馬已經沒錢交保護費了,即使你來搶,依然還是沒有。


    東羅馬使者見了阿提拉後,非常悲情地哭窮。阿提拉發現,與以奴隸自居的狄奧多西二世比起來,東羅馬新皇帝要強硬得多,竟然敢擺出“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的姿態。他審時度勢,綜合考慮了時局,認為東羅馬確實已被洗劫到了赤貧的地步,與其繼續與它較勁兒,逼它個魚死網破,還不如暫時饒了它,等它把自己養肥了再宰。


    阿提拉大手一揮:沒錢交保護費,那就算了吧,我不在乎那幾個錢,你們皇帝也沒必要那樣可憐兮兮的了。


    此後,阿提拉搶掠西羅馬去了,暫時將東羅馬晾在一邊。東羅馬哭窮出乎意料地贏得了生機。當然,東羅馬的危機並沒解除,不得不繼續哭窮和小心翼翼,唯恐惹怒匈奴人。


    直到公元453年,東羅馬、西羅馬以及歐洲其他蠻族部落迎來了光明:“上帝之鞭”阿提拉在新婚之夜暴死。隨後,阿提拉兒子們彼此不服,發生了內訌。公元455年,阿提拉的親信、格皮達王阿爾達裏克帶頭造反,聯合蠻族部落在諾都河畔圍攻匈奴。阿提拉大兒子埃拉克被殺。阿提拉的王廷成為阿爾達裏克的戰利品,其餘各蠻族部落也紛紛瓜分阿提拉的遺產。


    強大的匈奴不複存在,東羅馬人不用再像奴隸般苟延殘喘了。不僅如此,東羅馬人的信心得到了空前提高。公元468年,阿提拉另一個兒子鄧吉西齊率領匈奴軍渡過多瑙河,進攻東羅馬。東羅馬一改以往望風而降的狀態,不僅不願受匈奴人宰割,並且決定通過一場戰爭來雪恥。東羅馬人同仇敵愾,大敗匈奴人。鄧吉西齊命喪疆場,他的頭被懸掛在競技場上,讓君士坦丁堡的人泄憤。


    此後,雖然有幾支匈奴軍進攻過東羅馬,但東羅馬都給予積極抵抗,最終將其打敗。直到匈奴被來自亞洲的阿瓦爾部落所征服,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東羅馬再也沒在匈奴人麵前讓一點兒步。這些小勝利雖然在曆史長河中不值一提,卻激發了東羅馬人的複興希望。此後,東羅馬開始了雄心勃勃的複興計劃。


    2. 查士丁尼一世的偉大夢想


    匈奴滅亡了,東羅馬雖然免於亡國,劫後餘生,迎來了複興的機會,但並不是沒有外患——不得不應對各蠻族侵擾。因此,東羅馬一邊治療匈奴蹂躪帶來的傷,一邊防禦周邊蠻族部落的入侵,同時注意緩和與東部強鄰薩珊波斯的關係,避免雙方爆發大規模戰爭。


    匈奴危險消除十幾年後,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西羅馬的滅亡,有東羅馬皇帝的“功勞”,因而他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羅馬帝國唯一的繼承者,以恢複舊羅馬帝國為己任,以收複西羅馬故地為己任。東羅馬數任皇帝都有類似想法,查士丁尼一世是最明顯的,甚至是近乎瘋狂的。


    查士丁尼一世複辟舊羅馬帝國的政治理想又帶有宗教狂熱的色彩,極富進攻性。西羅馬故地被日耳曼蠻族瓜分,那些蠻族國家統治者都信奉基督教阿裏烏斯派。該教派主張基督是上帝創造的人而不是神,因而不能與上帝同日而語,同時反對教會占有過多財富,尤其是地產。東羅馬也是舊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是羅馬正統教會在東方的中心。阿裏烏斯派與羅馬正統教會的教義之爭,被認為是蠻族國家與羅馬權威分庭抗禮。正在複興之中的東羅馬帝國顯然不能接受。


    自4世紀以來,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羅馬皇帝被認為是基督教正統的保護者,羅馬帝國和基督教世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係。查士丁尼一世是強硬的正統教徒,也是東方基督教正統的保護者和最高主教。他立誌蕩平蠻族國家,收複西羅馬故地,重建政治宗教雙重統一的羅馬帝國。


    為了實現這個宏願,查士丁尼一世的一切經濟政策和宗教政策,都以收複西羅馬故地為中心。查士丁尼一世及其前任皇帝一改此前奢靡的生活,厲行節約,為收複西羅馬故地而積累財富,充裕國庫。


    為了保障收複西羅馬失地時有足夠的軍費,查士丁尼一世不惜委任酷吏,施行苛政,橫征暴斂。當時,主管財政的最高行政長官是卡帕多西亞·約翰,既不懼怕上帝又不顧惜世人,對百姓家中每隻瓶罐都不放過。


    此外,為了增加收入,查士丁尼一世實行專賣製度,國家掌握獲利豐厚的絲綢專賣權,還增收一種附加的土地稅,一年得金幣達3000磅之巨。


    查士丁尼一世在財政稅收上采用竭澤而漁的辦法,主要是為了保證他放手進行西部戰爭的後勤需要。這一目的也決定了他同教會的關係。


    查士丁尼一世的宗教政策有很大靈活性。他主張“皇帝教皇合一論”,認為國家的統治者既是皇帝又是教皇,同時握有最高的世俗權力和最高的神權。他積極維護教會的權益,打擊異教徒,於公元529年封閉了新柏拉圖學派設在雅典的“學園”。他雖給予教會許多支持和特權,但自認為擁有並實際行使著幹預教會事務的權力,視教會為國家的仆人、政治的工具。而西部的羅馬教皇主張教權與皇權分開,甚至認為教權應該高於皇權。這是與查士丁尼一世的宗教觀念相違背的。不過,查士丁尼一世采取了實用主義態度,極力交好(實為控製)以羅馬教皇為首的西部教會,以便在“收複”西羅馬故地時取得那裏教會的支持。


    公元528年,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編纂帝國法典,編寫出《民法大全》,字裏行間充斥著對昔日羅馬帝國光景的追念和讚頌,它明確肯定皇帝的專製權力:皇帝是唯一的立法者、唯一有權解釋法律者,皇帝“至高無上,至聖至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羅馬帝國簡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克裏斯托弗·凱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克裏斯托弗·凱利並收藏羅馬帝國簡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