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絕代雙驕 十六 曇花一現
悠悠南北朝:三國歸隋統一路 作者:陳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所謂“護王還北”,實際上是梁武帝想要通過培養傀儡的方式,控製和占領北魏的國土。這跟北魏立劉昶為宋王伐齊,立蕭寶夤為齊王伐梁,沒有本質的差別。後人或驚歎、或推崇、或不屑於陳慶之以少勝多的表現,卻往往忽略了一個根本的問題,為什麽梁武帝隻給了陳慶之那麽少的兵,這次北伐對於梁國意味著什麽?
我們需要從梁武帝的角度來考慮和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這是一次試探性的軍事行動。梁武帝屢屢不惜代價地進攻淮水下遊各城,根本目的是保障自身的戰略安全,即所謂“守江必守淮”。重鎮壽陽入手後,梁國就失去了繼續進取的利益驅動。黃河下遊能否拿下來,拿下來能否守得住,宋文帝的三次失敗是前車之鑒,梁武帝既無把握,也不指望。因此,基於“打輸了不虧,打贏了穩賺”的心理,發動全麵的動員,還不如派少量戰鬥力強的步騎兵北進,最好能在河、淮之間建立一個在受梁國掌控的緩衝國,最差也能把你北魏攪得更亂些。
其次,陳慶之不具備統領大軍團的資格。而論能力,陳慶之是優秀的將領,卻未必勝任統帥之職。若真動員了數萬甚至十萬以上的兵馬,在人才嚴重凋零的國內,梁武帝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托付重任。於是,把人數不多的軍隊交給自己信任的陳慶之,並讓他充分發揮敢打逆仗的優點,乃是最佳搭配。梁武帝的安排看似匪夷所思,其實是有良苦用心的。
此外,梁武帝知道北魏內部的亂象,但囿於傳媒條件的限製,不可能有非常全麵的了解。大部分信息來自於投奔他的北海王元顥,以及之前投降的宗室元法僧等人的口述。梁魏兩國此前雖有和解的趨勢,但仍是敵對國,從敵國獲得的信息是要打上問號的。如果交給元顥過多的人馬,不僅容易失控,而且可能引火燒身,自取其辱。陳慶之此行的另一個身份,就是對傀儡元顥進行嚴密的監視。
陳慶之的可貴之處,在於他能夠兢兢業業執行這項勝算無幾、玄機重重的任務,把戰場變成了創造奇跡的舞台。
陳慶之的白袍護衛隊從銍城(今安徽宿州西)出發,於梁大通三年(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首戰告捷,攻克滎城(今河南商丘南),進抵梁郡(今河南商丘一帶)。梁郡位於北魏徐州的西北,西接司州,北連兗州,地扼交通要道。梁郡的睢陽城及其北部的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共有數萬魏兵,分別由都督丘大千和濟陰王元暉業把守,其中元暉業率領的是朝廷的羽林兵。
北魏的主力此時在洛陽附近,由爾朱榮的親信元天穆統領。元天穆絲毫沒把人數不足一萬的陳慶之放在眼裏。由於青州的邢杲正在濟南一帶作亂,人數眾多,他與手下商議後,決定先滅了邢杲,再回來救援梁郡,解決元顥與陳慶之。
元天穆失算了。陳慶之人少,卻盡是精銳。他乘虛猛攻丘大千的梁郡,丘大千在絕對人數上占有優勢,但他犯了致命錯誤,數萬守兵分散在九座堡壘,被陳慶之集中兵力,一天之內攻破三座。丘大千破了膽,不敢再戰,請降獻城,陳慶之擁元顥進入睢陽城。元顥就在睢陽城南即位改元,做了梁國扶持下的“魏國皇帝”。陳慶之被元顥“封”為衛將軍、徐州刺史。
任務看來已經完成,陳慶之沒有就此停息。他立即北上擊敗考城的羽林兵,生擒了守將元暉業。
梁軍揮師西進,所過各城望風而降,很快就來到了滎陽城下。滎陽是洛陽以東最後一座大城,重要性不言而喻。元天穆這時剛剛幹掉濟南的邢杲,趕在回軍的路上,北魏朝廷隻好將洛陽附近剩餘的七萬兵力調到滎陽及其西麵的兩個關隘——虎牢和轘轅,由東南道大都督楊昱死守滎陽,爾朱榮的兩個堂弟爾朱世隆和爾朱世承則把守虎牢和轘轅。
滎陽攻城戰異常艱苦,城中軍隊多過陳慶之數倍,梁軍的第一撥攻勢被擊退了。更為不利的是,元天穆與爾朱榮侄子爾朱兆的援軍即將到達,旌旗招展,遠遠已能望見。梁軍士卒上下驚恐,出現了怯敵心態。
惟有陳慶之一點不慌張,他命士兵稍事休整,人馬吃飽喝足,然後登高呼道:“我軍至此以來,攻城略地,著實不少;諸君殺人掠女的行徑,也數不清了(由此看得出梁軍戰鬥力雖強,軍紀卻很糟,一路勝仗卻沒有收取魏國民心,最終失敗不可避免)。元天穆的援軍,都是我們的仇敵。我軍才七千,魏軍三十多萬(這是虛指魏軍總數,而不是滎陽一城守兵的數量,也不是城外援軍的數量。有人以此質疑戰爭的可信性,實際上是誤解了陳慶之以眾多的敵軍人數激勵將士奮發作戰的本意)。今日不是我死,就是敵破!不可與敵軍騎兵在平原上交鋒,先把城池拿下。諸君切勿遲疑,以免自取滅亡!”
說完,陳慶之下令擂鼓攻城,七千將士個個精神抖擻,如發了瘋的螞蟻一般湧向滎陽的城牆。城內的楊昱正盤算等援兵一到便出城夾攻,哪裏想到梁軍如此凶狠?倉促之間布置守備,根本來不及了。梁軍打頭的士兵已經從城牆缺口處翻了進來,氣勢如虹地殺向城內。滎陽的魏兵死傷慘重,楊昱也做了階下囚。(戰後元顥念他忠義不降,放了他一條生路。但梁軍大殺城中俘虜的部將,卻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的仇恨)
梁軍控製了滎陽,元天穆的前鋒也兵臨城下。陳慶之乘敵軍立足不穩,突然率領三千騎兵出城迎戰。魏軍遠道而來,還沒擺開陣勢就遭到痛擊,一下子崩潰了。
滎陽之戰是陳慶之名震中原的經典作品,在攻城和野戰中他都做到了出其不意,速戰速決,把軍隊的機動性發揮到極致,很有現代“閃擊戰”的風采。洛陽城的兒童也因此唱起了“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北魏守軍望風而逃。元天穆率部退往河北,爾朱世隆放棄虎牢,他的弟弟爾朱世承放棄轘轅,在逃跑途中被殺。
洛陽以東再無一險可守,北魏孝莊帝在洛陽呆不住了,他帶著親信秘密逃往河內(今河南沁陽),繼而北上並州,與爾朱榮會合。附近的城池紛紛向元顥投降。元顥與陳慶之進入洛陽,接受北魏百官的朝拜。南朝軍隊最後一次占領了洛陽城,以前,桓溫、謝玄、劉裕等人都曾攻克洛陽,然而隻有這一次,洛陽是作為北朝的首都被攻取的。
傀儡元顥在洛陽做的唯一一件好事,是殺了河陰慘案的罪魁之一費穆(惡人自有惡報)。他坐穩了皇位,就不想再受梁國的管束,但畢竟四麵都是北魏軍隊,還得倚仗陳慶之的輔佐。陳慶之也意識到打得過狠了,完全超出了預期的目標。他向元顥提出:“我軍人數太少,深處敵人腹地,若讓敵人知道了虛實,哪裏還擋得住?早向南方請求精兵救援才是正道!”
元顥身邊的安豐王元延明說:“陳慶之兵不過數千,已難以駕馭,若再讓他增兵,哪裏還能聽我們的?”
元顥點頭稱是,他趕緊給梁武帝上表說:“如今河北、河南都已平定,隻剩爾朱榮的小股勢力,我與陳慶之足以將其擒獲。各州郡新近歸附,正需安撫,不宜增兵驚擾百姓。”梁武帝聽了元顥的話,命其他軍隊停留在邊境觀望,斷了增援的可能。(關於梁武帝是否應該繼續派兵進入魏國,曆來爭議不小。陳慶之的冒險成功,具有相當的偶然因素,而且危機四伏。增兵並不意味著就能擴大戰果,也可能會擴大損失)
元顥與陳慶之的猜忌日益加深之際,爾朱榮的數十萬大兵開到了黃河北岸。
洛陽東北的黃河北岸有一座小城,名叫北中城,緊靠黃河上的河橋。元顥派陳慶之帶著他的幾千白袍軍把守北中城,自己則率領北魏的降兵守在南岸。爾朱榮屢攻北中城不下(攻城都那麽猛,守城更是梁軍的拿手好戲了),又沒有足夠的船隻從別處渡河,幾乎打算撤軍再作計較。
黃門郎楊侃勸道:“勝敗乃兵家常事,豈可以小敗而廢大謀?元顥已失民望,四方百姓都指望明公早日收複都城。依我之見,不如征召附近的民眾捆紮木筏,沿河東西排開幾百裏,教元顥防不勝防。一旦渡河,大功必成!”
爾朱榮大受啟發,他一麵派人從附近找到了幾艘可以作為向導的小船,一麵命爾朱兆與賀拔勝監工,準備了大量木筏。一天深夜,爾朱榮大軍從馬渚渡口萬筏齊發,撲向南岸,大敗元延明的守軍。元顥棄城南逃,隨從失散,在臨潁被縣卒斬殺。陳慶之見大勢已去,收拾幾千步騎兵東還,爾朱榮一路窮追,途中梁軍又被汛期的潁水衝沒,陳慶之剃發扮作僧人,一個人抄小路才逃回了建康。
白袍軍的努力付之東流,身為南梁最後的驍將,陳慶之也徒歎奈何。洛陽城的兩度易手,隻是北魏末年的一段小小插曲,前後僅持續了六十五天。
我們需要從梁武帝的角度來考慮和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這是一次試探性的軍事行動。梁武帝屢屢不惜代價地進攻淮水下遊各城,根本目的是保障自身的戰略安全,即所謂“守江必守淮”。重鎮壽陽入手後,梁國就失去了繼續進取的利益驅動。黃河下遊能否拿下來,拿下來能否守得住,宋文帝的三次失敗是前車之鑒,梁武帝既無把握,也不指望。因此,基於“打輸了不虧,打贏了穩賺”的心理,發動全麵的動員,還不如派少量戰鬥力強的步騎兵北進,最好能在河、淮之間建立一個在受梁國掌控的緩衝國,最差也能把你北魏攪得更亂些。
其次,陳慶之不具備統領大軍團的資格。而論能力,陳慶之是優秀的將領,卻未必勝任統帥之職。若真動員了數萬甚至十萬以上的兵馬,在人才嚴重凋零的國內,梁武帝也很難找到合適的人選托付重任。於是,把人數不多的軍隊交給自己信任的陳慶之,並讓他充分發揮敢打逆仗的優點,乃是最佳搭配。梁武帝的安排看似匪夷所思,其實是有良苦用心的。
此外,梁武帝知道北魏內部的亂象,但囿於傳媒條件的限製,不可能有非常全麵的了解。大部分信息來自於投奔他的北海王元顥,以及之前投降的宗室元法僧等人的口述。梁魏兩國此前雖有和解的趨勢,但仍是敵對國,從敵國獲得的信息是要打上問號的。如果交給元顥過多的人馬,不僅容易失控,而且可能引火燒身,自取其辱。陳慶之此行的另一個身份,就是對傀儡元顥進行嚴密的監視。
陳慶之的可貴之處,在於他能夠兢兢業業執行這項勝算無幾、玄機重重的任務,把戰場變成了創造奇跡的舞台。
陳慶之的白袍護衛隊從銍城(今安徽宿州西)出發,於梁大通三年(北魏永安二年,公元529年)首戰告捷,攻克滎城(今河南商丘南),進抵梁郡(今河南商丘一帶)。梁郡位於北魏徐州的西北,西接司州,北連兗州,地扼交通要道。梁郡的睢陽城及其北部的考城(今河南民權東北)共有數萬魏兵,分別由都督丘大千和濟陰王元暉業把守,其中元暉業率領的是朝廷的羽林兵。
北魏的主力此時在洛陽附近,由爾朱榮的親信元天穆統領。元天穆絲毫沒把人數不足一萬的陳慶之放在眼裏。由於青州的邢杲正在濟南一帶作亂,人數眾多,他與手下商議後,決定先滅了邢杲,再回來救援梁郡,解決元顥與陳慶之。
元天穆失算了。陳慶之人少,卻盡是精銳。他乘虛猛攻丘大千的梁郡,丘大千在絕對人數上占有優勢,但他犯了致命錯誤,數萬守兵分散在九座堡壘,被陳慶之集中兵力,一天之內攻破三座。丘大千破了膽,不敢再戰,請降獻城,陳慶之擁元顥進入睢陽城。元顥就在睢陽城南即位改元,做了梁國扶持下的“魏國皇帝”。陳慶之被元顥“封”為衛將軍、徐州刺史。
任務看來已經完成,陳慶之沒有就此停息。他立即北上擊敗考城的羽林兵,生擒了守將元暉業。
梁軍揮師西進,所過各城望風而降,很快就來到了滎陽城下。滎陽是洛陽以東最後一座大城,重要性不言而喻。元天穆這時剛剛幹掉濟南的邢杲,趕在回軍的路上,北魏朝廷隻好將洛陽附近剩餘的七萬兵力調到滎陽及其西麵的兩個關隘——虎牢和轘轅,由東南道大都督楊昱死守滎陽,爾朱榮的兩個堂弟爾朱世隆和爾朱世承則把守虎牢和轘轅。
滎陽攻城戰異常艱苦,城中軍隊多過陳慶之數倍,梁軍的第一撥攻勢被擊退了。更為不利的是,元天穆與爾朱榮侄子爾朱兆的援軍即將到達,旌旗招展,遠遠已能望見。梁軍士卒上下驚恐,出現了怯敵心態。
惟有陳慶之一點不慌張,他命士兵稍事休整,人馬吃飽喝足,然後登高呼道:“我軍至此以來,攻城略地,著實不少;諸君殺人掠女的行徑,也數不清了(由此看得出梁軍戰鬥力雖強,軍紀卻很糟,一路勝仗卻沒有收取魏國民心,最終失敗不可避免)。元天穆的援軍,都是我們的仇敵。我軍才七千,魏軍三十多萬(這是虛指魏軍總數,而不是滎陽一城守兵的數量,也不是城外援軍的數量。有人以此質疑戰爭的可信性,實際上是誤解了陳慶之以眾多的敵軍人數激勵將士奮發作戰的本意)。今日不是我死,就是敵破!不可與敵軍騎兵在平原上交鋒,先把城池拿下。諸君切勿遲疑,以免自取滅亡!”
說完,陳慶之下令擂鼓攻城,七千將士個個精神抖擻,如發了瘋的螞蟻一般湧向滎陽的城牆。城內的楊昱正盤算等援兵一到便出城夾攻,哪裏想到梁軍如此凶狠?倉促之間布置守備,根本來不及了。梁軍打頭的士兵已經從城牆缺口處翻了進來,氣勢如虹地殺向城內。滎陽的魏兵死傷慘重,楊昱也做了階下囚。(戰後元顥念他忠義不降,放了他一條生路。但梁軍大殺城中俘虜的部將,卻進一步激化了雙方的仇恨)
梁軍控製了滎陽,元天穆的前鋒也兵臨城下。陳慶之乘敵軍立足不穩,突然率領三千騎兵出城迎戰。魏軍遠道而來,還沒擺開陣勢就遭到痛擊,一下子崩潰了。
滎陽之戰是陳慶之名震中原的經典作品,在攻城和野戰中他都做到了出其不意,速戰速決,把軍隊的機動性發揮到極致,很有現代“閃擊戰”的風采。洛陽城的兒童也因此唱起了“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北魏守軍望風而逃。元天穆率部退往河北,爾朱世隆放棄虎牢,他的弟弟爾朱世承放棄轘轅,在逃跑途中被殺。
洛陽以東再無一險可守,北魏孝莊帝在洛陽呆不住了,他帶著親信秘密逃往河內(今河南沁陽),繼而北上並州,與爾朱榮會合。附近的城池紛紛向元顥投降。元顥與陳慶之進入洛陽,接受北魏百官的朝拜。南朝軍隊最後一次占領了洛陽城,以前,桓溫、謝玄、劉裕等人都曾攻克洛陽,然而隻有這一次,洛陽是作為北朝的首都被攻取的。
傀儡元顥在洛陽做的唯一一件好事,是殺了河陰慘案的罪魁之一費穆(惡人自有惡報)。他坐穩了皇位,就不想再受梁國的管束,但畢竟四麵都是北魏軍隊,還得倚仗陳慶之的輔佐。陳慶之也意識到打得過狠了,完全超出了預期的目標。他向元顥提出:“我軍人數太少,深處敵人腹地,若讓敵人知道了虛實,哪裏還擋得住?早向南方請求精兵救援才是正道!”
元顥身邊的安豐王元延明說:“陳慶之兵不過數千,已難以駕馭,若再讓他增兵,哪裏還能聽我們的?”
元顥點頭稱是,他趕緊給梁武帝上表說:“如今河北、河南都已平定,隻剩爾朱榮的小股勢力,我與陳慶之足以將其擒獲。各州郡新近歸附,正需安撫,不宜增兵驚擾百姓。”梁武帝聽了元顥的話,命其他軍隊停留在邊境觀望,斷了增援的可能。(關於梁武帝是否應該繼續派兵進入魏國,曆來爭議不小。陳慶之的冒險成功,具有相當的偶然因素,而且危機四伏。增兵並不意味著就能擴大戰果,也可能會擴大損失)
元顥與陳慶之的猜忌日益加深之際,爾朱榮的數十萬大兵開到了黃河北岸。
洛陽東北的黃河北岸有一座小城,名叫北中城,緊靠黃河上的河橋。元顥派陳慶之帶著他的幾千白袍軍把守北中城,自己則率領北魏的降兵守在南岸。爾朱榮屢攻北中城不下(攻城都那麽猛,守城更是梁軍的拿手好戲了),又沒有足夠的船隻從別處渡河,幾乎打算撤軍再作計較。
黃門郎楊侃勸道:“勝敗乃兵家常事,豈可以小敗而廢大謀?元顥已失民望,四方百姓都指望明公早日收複都城。依我之見,不如征召附近的民眾捆紮木筏,沿河東西排開幾百裏,教元顥防不勝防。一旦渡河,大功必成!”
爾朱榮大受啟發,他一麵派人從附近找到了幾艘可以作為向導的小船,一麵命爾朱兆與賀拔勝監工,準備了大量木筏。一天深夜,爾朱榮大軍從馬渚渡口萬筏齊發,撲向南岸,大敗元延明的守軍。元顥棄城南逃,隨從失散,在臨潁被縣卒斬殺。陳慶之見大勢已去,收拾幾千步騎兵東還,爾朱榮一路窮追,途中梁軍又被汛期的潁水衝沒,陳慶之剃發扮作僧人,一個人抄小路才逃回了建康。
白袍軍的努力付之東流,身為南梁最後的驍將,陳慶之也徒歎奈何。洛陽城的兩度易手,隻是北魏末年的一段小小插曲,前後僅持續了六十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