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 三分歸隋 九 華皎反陳
悠悠南北朝:三國歸隋統一路 作者:陳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韓子高的原名叫作韓蠻子,另有一說他姓陳,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出身很低微,卻長得無比豔麗,猶如女子。侯景之亂爆發的時候,他年方十二歲,流落在民間,遭遇亂兵的追殺。說來也奇,那些殺人不眨眼的士兵見了梳著一頭總角童髻的韓蠻子,竟沒有一個忍心下手。韓蠻子憑著他異乎常人的美貌,一次次從死人堆中逃了出來,保全了性命。
侯景覆滅時,韓蠻子寄寓在建康。他與大隊難民一起,跟隨出鎮吳興的陳蒨的南下車隊,準備回山陰老家。陳蒨本人也是帥哥,可一看到韓蠻子,還是吃了一驚,他問韓蠻子:“你想要榮華富貴麽?何不跟著我呢?”韓蠻子大約也被陳蒨的英武之氣所震撼,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陳蒨覺得“蠻子”這名字不好聽,也不大氣,給他改名為子高。
從此,韓子高與陳蒨出雙入對,形影不離。韓子高懂得體貼,又善解人意,把性格有些急躁的陳蒨伺候得十分周到。陳蒨則讓韓子高學習騎射、兵法,使他逐漸成長為手下一員膽略過人的得力幹將。按照馮夢龍所編撰的《情史》的說法,兩人間遠勝過主仆之情,更有甚者,陳蒨在當皇帝以前,有一回對韓子高說:“人們都說我有帝王相,如若成真,我就冊封你做我的皇後。”令韓子高感動不已。(明代作家王驥德的雜劇《男王後》,便由韓子高與陳蒨這段不倫情事引申開去)
陳蒨做皇帝後,終究囿於世俗之見,沒能封韓子高為皇後,但也對他大加封賞,任命他為右軍將軍,負責台城的防務。平定王琳後,韓子高更是統率重兵,深受陳文帝的信任,在幾次平定地方叛亂的戰役中都有出色表現。天嘉六年(公元565年),韓子高升任右衛將軍,一時位高權重,成為朝中不可輕視的人物。
然而,韓子高的地位過分地依附於陳文帝,一旦陳文帝駕崩,他也就大禍臨頭了。
陳文帝臨終前擔心十三歲的太子陳伯宗難堪大任,提出把皇位傳給弟弟安成王陳頊,陳頊淚流滿麵、執意推辭。陳文帝顯然是在試探陳頊的底(正與宇文泰的手段不謀而合),因為在此之前,陳文帝曾與五兵尚書孔奐、中書舍人劉師知、尚書仆射到仲舉等人商議改立陳頊為儲君,遭到眾人的一致反對,便打消了這一念頭,還對孔奐等人大為讚賞。
陳文帝大力提拔陳頊,是要借助宗室的力量來對抗與經濟一同恢複的世族勢力,穩固陳氏江山,但他還沒大方到願意把江山轉讓給弟弟。陳頊也很聰明,當麵向哥哥表了忠心,取得了信任。陳文帝在遺詔中,任命陳頊與劉師知、到仲舉共同輔佐十三歲的太子。陳伯宗繼位,改元光大,以陳頊為大將軍、司徒、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
劉師知是陳武帝的重臣,他最大的一件“功勞”就是參與執行了殺害梁敬帝的任務,到仲舉則是陳文帝的重臣,兩位都是文官,在宮中參與決策大事。陳頊帶領左右親隨入駐尚書省,主持行政工作,劉師知等人心存忌憚。幾個人商量著要把陳頊外調,由太後東宮的通事舍人殷不佞給陳頊假傳太後的旨意,說:“如今天下太平,四方無事,安成王可以返回東府(位於台城外)處理揚州的事務。”
陳頊領旨退到內室,手下的參謀毛喜對他說:“如今社稷未寧,局勢不穩,這肯定不是太後的意思。希望大王以社稷為重,三思而行,千萬不可讓奸人得逞,步曹爽的後塵!”
陳頊本來就是半信半疑,聽了毛喜的分析,深感有理,便假裝生病,把劉師知召到府中談話,同時派毛喜進東宮向太後和皇帝求證,馬上戳穿了謊言。(劉師知等人也是沒有政治鬥爭經驗,如此重要的決策,至少也得拉太後或皇帝這樣的靠山啊,什麽前期工作都不做就想空手套白狼,實在是異想天開)
陳頊得到確鑿證據,當即囚禁了劉師知,並入宮向太後和皇帝通報劉師知等人的罪狀。劉師知下獄賜死,到仲舉貶官軟禁,跑腿的殷不佞倒是運氣不壞,因為品行不錯,被陳頊免了罪,隻是做不成通事舍人了。
到仲舉事敗,韓子高嚇壞了,他倆同為文帝時代的要臣,不免兔死狐悲。韓子高心知自己手握兵權,必被猜忌,主動向陳頊請求出鎮外地。可是陳頊與陳文帝不同,對男色沒有興趣,不予理睬。沒過多久,陳頊接到告發,說韓子高與到仲舉謀反,便將兩人賜死。韓子高時年三十歲,看起來,“天妒紅顏”的說法,對於男人也是適用的。
韓子高被殺的消息在陳國掀起軒然大波,據守長沙的湘州刺史華皎與韓子高一樣屬於文帝嫡係,心不自安。為求自保,他一麵秘密招兵買馬,與北周和荊州後梁政權接觸,取得兩方的支持,一麵向朝廷上折,請求調任廣州刺史。
陳頊看出華皎的用意,假裝答應了他的要求,卻扣住詔書不發,以大將吳明徹為新任湘州刺史,率領三萬水軍趕往郢州,征南大將軍淳於量率領五萬水軍跟進;陸路方麵,以冠武將軍楊文通從安成(今江西安福西)出茶陵,巴山太守黃法慧從宜陽(今江西宜春)出醴陵;又以司空徐度為車騎將軍,總督十幾萬大軍,進兵湘州。
麵對陳頊咄咄逼人的攻勢,華皎這邊隻有巴州刺史戴僧朔、長沙太守曹慶等少數將領響應,強弱懸殊,他忙向北周與後梁求救。
北周把陳頊送回陳國後,兩國便恢複了正常的邦交,五年沒打仗了。北周宇文護卻不滿於現狀,總覺得陳頊這個放回去的“人質”沒能帶來更多的好處。他壓製住國內反對出兵的聲音,以周武帝的胞弟、衛國公宇文直為總督,大將軍權景宣和元定分別率領水軍和陸軍南下,援助華皎。
在荊州江陵,後梁宣帝蕭詧已經去世,在位的是他的兒子梁明帝蕭巋。此人很熱衷於對南朝作戰,欣然接受了華皎的歸降書,派出柱國王操率兩萬水軍與華皎會合。
周、梁援軍與華皎本部軍隊兵分水陸兩路:水軍由華皎統領,包括權景宣的北周水軍與王操的後梁水軍,順流而下,屯兵長江上的白螺磯(今湖北監利東南);陸軍駐紮在魯山,由宇文直指揮,其中元定的幾千北周步騎兵進圍郢州。南陳也不示弱,吳明徹溯江而上,與華皎相持,淳於量則駐軍夏口,阻住元定的退路。一時間,周、梁、華、陳四方軍隊縱橫馳騁,甚是熱鬧。
華皎得到援軍,信心倍增,水軍船隊從巴陵浩浩蕩蕩地出發,順流乘風,很快就在郢州附近的沌口與吳明徹等人的陳軍相遇,一場驚心動魄的大規模水戰開始了。
華皎的周梁聯軍占據上遊,優勢明顯,尤其是主力船隻體型龐大,船上置有拍竿,令陳軍難以靠近。所謂拍竿,實際上是一種大船上配備的重型武器,一般的形式是:在船上豎起桅杆,每根桅杆上固定一道粗壯的橫杆(類似巨型投石機的杆臂),一頭懸上大石,伸出船外,另一頭用繩索連接轆轤,由多名士兵控製,一旦敵船行駛到攻擊距離內,就驅動拍竿砸下大石,將其擊碎。拍竿作為水戰利器,最初出現在晉代,到了南北朝後期使用逐漸頻繁起來。陳軍船上也有拍竿,但數量和威力遠不及周梁聯軍。
吳明徹和淳於量並未被聯軍的氣勢嚇跑,他們分析戰勢後,終於想出了應敵良策:花重金在於軍中募集一批敢死隊員,駕駛多艘小船衝向華皎的船隊,不斷進行騷擾。聯軍使用拍竿反擊,小船頓成碎片,可是聯軍的石塊也消耗完了。這時,淳於量才指揮陳軍的大船用拍竿發起攻擊,失去拍竿威力的聯軍大船無法拒敵,全部被擊破沉沒於長江之中。
華皎不甘失敗,又用船裝上幹柴,點上火,向陳軍駛去,打算焚燒陳軍船隻,不料風向突變,反而把自家的船給燒著了。於是聯軍大敗,華皎、戴僧朔、宇文直等人乘小船逃往後梁。元定的軍隊攻不下郢州,倉皇退到巴陵,被先期占領巴陵、長沙等地的陳將徐度、楊文通生擒。
吳明徹乘勝追擊,一舉攻克後梁的河東(今湖北鬆滋一帶),又在第二年(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兵臨江陵,引水灌城,梁明帝嚇得逃往紀南(今湖北江陵北)。眼看江陵城危在旦夕,北周也不想丟掉這個附庸,大將軍田弘率領周軍協助後梁軍隊日夜苦戰,終於打敗了陳軍。吳明徹見後梁後援強大,就勢退到公安,梁明帝才得以返回江陵,繼續維持他的傀儡政權。
陳頊平定了華皎的叛亂,掃除了忠於文帝的勢力。光大二年年底,他借太皇太後(即陳蒨和陳頊的母親)的命令,廢掉陳伯宗,自立為帝,改元太建,是為陳高宗孝宣帝。又過了兩年,陳伯宗暴斃,年僅十七歲,其中的內幕,不消說,讀者大概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了。
侯景覆滅時,韓蠻子寄寓在建康。他與大隊難民一起,跟隨出鎮吳興的陳蒨的南下車隊,準備回山陰老家。陳蒨本人也是帥哥,可一看到韓蠻子,還是吃了一驚,他問韓蠻子:“你想要榮華富貴麽?何不跟著我呢?”韓蠻子大約也被陳蒨的英武之氣所震撼,二話沒說就答應了。陳蒨覺得“蠻子”這名字不好聽,也不大氣,給他改名為子高。
從此,韓子高與陳蒨出雙入對,形影不離。韓子高懂得體貼,又善解人意,把性格有些急躁的陳蒨伺候得十分周到。陳蒨則讓韓子高學習騎射、兵法,使他逐漸成長為手下一員膽略過人的得力幹將。按照馮夢龍所編撰的《情史》的說法,兩人間遠勝過主仆之情,更有甚者,陳蒨在當皇帝以前,有一回對韓子高說:“人們都說我有帝王相,如若成真,我就冊封你做我的皇後。”令韓子高感動不已。(明代作家王驥德的雜劇《男王後》,便由韓子高與陳蒨這段不倫情事引申開去)
陳蒨做皇帝後,終究囿於世俗之見,沒能封韓子高為皇後,但也對他大加封賞,任命他為右軍將軍,負責台城的防務。平定王琳後,韓子高更是統率重兵,深受陳文帝的信任,在幾次平定地方叛亂的戰役中都有出色表現。天嘉六年(公元565年),韓子高升任右衛將軍,一時位高權重,成為朝中不可輕視的人物。
然而,韓子高的地位過分地依附於陳文帝,一旦陳文帝駕崩,他也就大禍臨頭了。
陳文帝臨終前擔心十三歲的太子陳伯宗難堪大任,提出把皇位傳給弟弟安成王陳頊,陳頊淚流滿麵、執意推辭。陳文帝顯然是在試探陳頊的底(正與宇文泰的手段不謀而合),因為在此之前,陳文帝曾與五兵尚書孔奐、中書舍人劉師知、尚書仆射到仲舉等人商議改立陳頊為儲君,遭到眾人的一致反對,便打消了這一念頭,還對孔奐等人大為讚賞。
陳文帝大力提拔陳頊,是要借助宗室的力量來對抗與經濟一同恢複的世族勢力,穩固陳氏江山,但他還沒大方到願意把江山轉讓給弟弟。陳頊也很聰明,當麵向哥哥表了忠心,取得了信任。陳文帝在遺詔中,任命陳頊與劉師知、到仲舉共同輔佐十三歲的太子。陳伯宗繼位,改元光大,以陳頊為大將軍、司徒、錄尚書、都督中外諸軍事。
劉師知是陳武帝的重臣,他最大的一件“功勞”就是參與執行了殺害梁敬帝的任務,到仲舉則是陳文帝的重臣,兩位都是文官,在宮中參與決策大事。陳頊帶領左右親隨入駐尚書省,主持行政工作,劉師知等人心存忌憚。幾個人商量著要把陳頊外調,由太後東宮的通事舍人殷不佞給陳頊假傳太後的旨意,說:“如今天下太平,四方無事,安成王可以返回東府(位於台城外)處理揚州的事務。”
陳頊領旨退到內室,手下的參謀毛喜對他說:“如今社稷未寧,局勢不穩,這肯定不是太後的意思。希望大王以社稷為重,三思而行,千萬不可讓奸人得逞,步曹爽的後塵!”
陳頊本來就是半信半疑,聽了毛喜的分析,深感有理,便假裝生病,把劉師知召到府中談話,同時派毛喜進東宮向太後和皇帝求證,馬上戳穿了謊言。(劉師知等人也是沒有政治鬥爭經驗,如此重要的決策,至少也得拉太後或皇帝這樣的靠山啊,什麽前期工作都不做就想空手套白狼,實在是異想天開)
陳頊得到確鑿證據,當即囚禁了劉師知,並入宮向太後和皇帝通報劉師知等人的罪狀。劉師知下獄賜死,到仲舉貶官軟禁,跑腿的殷不佞倒是運氣不壞,因為品行不錯,被陳頊免了罪,隻是做不成通事舍人了。
到仲舉事敗,韓子高嚇壞了,他倆同為文帝時代的要臣,不免兔死狐悲。韓子高心知自己手握兵權,必被猜忌,主動向陳頊請求出鎮外地。可是陳頊與陳文帝不同,對男色沒有興趣,不予理睬。沒過多久,陳頊接到告發,說韓子高與到仲舉謀反,便將兩人賜死。韓子高時年三十歲,看起來,“天妒紅顏”的說法,對於男人也是適用的。
韓子高被殺的消息在陳國掀起軒然大波,據守長沙的湘州刺史華皎與韓子高一樣屬於文帝嫡係,心不自安。為求自保,他一麵秘密招兵買馬,與北周和荊州後梁政權接觸,取得兩方的支持,一麵向朝廷上折,請求調任廣州刺史。
陳頊看出華皎的用意,假裝答應了他的要求,卻扣住詔書不發,以大將吳明徹為新任湘州刺史,率領三萬水軍趕往郢州,征南大將軍淳於量率領五萬水軍跟進;陸路方麵,以冠武將軍楊文通從安成(今江西安福西)出茶陵,巴山太守黃法慧從宜陽(今江西宜春)出醴陵;又以司空徐度為車騎將軍,總督十幾萬大軍,進兵湘州。
麵對陳頊咄咄逼人的攻勢,華皎這邊隻有巴州刺史戴僧朔、長沙太守曹慶等少數將領響應,強弱懸殊,他忙向北周與後梁求救。
北周把陳頊送回陳國後,兩國便恢複了正常的邦交,五年沒打仗了。北周宇文護卻不滿於現狀,總覺得陳頊這個放回去的“人質”沒能帶來更多的好處。他壓製住國內反對出兵的聲音,以周武帝的胞弟、衛國公宇文直為總督,大將軍權景宣和元定分別率領水軍和陸軍南下,援助華皎。
在荊州江陵,後梁宣帝蕭詧已經去世,在位的是他的兒子梁明帝蕭巋。此人很熱衷於對南朝作戰,欣然接受了華皎的歸降書,派出柱國王操率兩萬水軍與華皎會合。
周、梁援軍與華皎本部軍隊兵分水陸兩路:水軍由華皎統領,包括權景宣的北周水軍與王操的後梁水軍,順流而下,屯兵長江上的白螺磯(今湖北監利東南);陸軍駐紮在魯山,由宇文直指揮,其中元定的幾千北周步騎兵進圍郢州。南陳也不示弱,吳明徹溯江而上,與華皎相持,淳於量則駐軍夏口,阻住元定的退路。一時間,周、梁、華、陳四方軍隊縱橫馳騁,甚是熱鬧。
華皎得到援軍,信心倍增,水軍船隊從巴陵浩浩蕩蕩地出發,順流乘風,很快就在郢州附近的沌口與吳明徹等人的陳軍相遇,一場驚心動魄的大規模水戰開始了。
華皎的周梁聯軍占據上遊,優勢明顯,尤其是主力船隻體型龐大,船上置有拍竿,令陳軍難以靠近。所謂拍竿,實際上是一種大船上配備的重型武器,一般的形式是:在船上豎起桅杆,每根桅杆上固定一道粗壯的橫杆(類似巨型投石機的杆臂),一頭懸上大石,伸出船外,另一頭用繩索連接轆轤,由多名士兵控製,一旦敵船行駛到攻擊距離內,就驅動拍竿砸下大石,將其擊碎。拍竿作為水戰利器,最初出現在晉代,到了南北朝後期使用逐漸頻繁起來。陳軍船上也有拍竿,但數量和威力遠不及周梁聯軍。
吳明徹和淳於量並未被聯軍的氣勢嚇跑,他們分析戰勢後,終於想出了應敵良策:花重金在於軍中募集一批敢死隊員,駕駛多艘小船衝向華皎的船隊,不斷進行騷擾。聯軍使用拍竿反擊,小船頓成碎片,可是聯軍的石塊也消耗完了。這時,淳於量才指揮陳軍的大船用拍竿發起攻擊,失去拍竿威力的聯軍大船無法拒敵,全部被擊破沉沒於長江之中。
華皎不甘失敗,又用船裝上幹柴,點上火,向陳軍駛去,打算焚燒陳軍船隻,不料風向突變,反而把自家的船給燒著了。於是聯軍大敗,華皎、戴僧朔、宇文直等人乘小船逃往後梁。元定的軍隊攻不下郢州,倉皇退到巴陵,被先期占領巴陵、長沙等地的陳將徐度、楊文通生擒。
吳明徹乘勝追擊,一舉攻克後梁的河東(今湖北鬆滋一帶),又在第二年(光大二年,公元568年)兵臨江陵,引水灌城,梁明帝嚇得逃往紀南(今湖北江陵北)。眼看江陵城危在旦夕,北周也不想丟掉這個附庸,大將軍田弘率領周軍協助後梁軍隊日夜苦戰,終於打敗了陳軍。吳明徹見後梁後援強大,就勢退到公安,梁明帝才得以返回江陵,繼續維持他的傀儡政權。
陳頊平定了華皎的叛亂,掃除了忠於文帝的勢力。光大二年年底,他借太皇太後(即陳蒨和陳頊的母親)的命令,廢掉陳伯宗,自立為帝,改元太建,是為陳高宗孝宣帝。又過了兩年,陳伯宗暴斃,年僅十七歲,其中的內幕,不消說,讀者大概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