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胤禛正當繼位的最大證據,是《康熙遺詔》。如果遺詔指定胤禛繼位,那麽雍正當皇帝就名正言順了。而反對者則抓住遺詔的種種疑點,窮追猛打,試圖推翻這個核心證據。


    《康熙遺詔》的真假,是弄清胤禛繼位之謎的首要問題,也是關鍵問題。


    現存於第一曆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是兩百多年前那場權力更迭的重要實物,支持雍正的人長期將它作為鐵證;反對者則斥之為假遺囑。


    漢文版的《康熙遺詔》以“從來帝王之治天下,未嚐不以敬天法祖為首務”開首,先自述(康熙)數十年來殫精竭慮治理天下的曆程,倒在情理之中;接著強調“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讓反對者聯係到是雍正借此來類推自己“得位之正”。遺詔最要害、最關鍵的內容是最後一段。它是雍正皇帝繼位合法性的唯一的、排他性的來源。內容是:“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輿製,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布告中外,鹹使聞知。”


    不同時期的傳說、戲劇、小說、影視劇中都說康熙皇帝臨終前的確留下了遺詔,不過是“傳位十四子”,結果被雍正篡改為“傳位於四子”。“十”改為“於”,意思完全變了。姑且不論其他理由,僅僅根據現存的遺詔原件,這個流傳甚廣的“段子”就站不住腳。其他理由包括當年書寫是用繁體字,不可能“十”變“於”;當時稱“皇幾子”,四阿哥、十四阿哥應該稱“皇四子”、“皇十四子”;漢文可以改,蒙文和滿文難改等等。所以,說胤禛篡改遺囑稱帝的說法,在現實中不可操作。因此,很多反對者並不糾纏於《康熙遺詔》的細節,而是從根本上不承認遺詔,認為康熙壓根就沒留下遺詔。


    反對者可以從原始檔案上查到有力證據:遺詔是在康熙死後,由雍正頒布的。


    康熙駕崩的第二天,胤禛命令隆科多“起草”遺詔。隆科多一個人躲在小屋子裏,撰寫了現存《康熙遺詔》的草稿,經雍正審閱後,再交內務府、翰林院“會同撰寫”。詔書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是君臣們根據康熙皇帝在幾年前的口述內容編輯而成的,第三部分要害內容則是大臣們字斟句酌出來的。三天後,胤禛向全國公布了遺詔。可見,《康熙遺詔》壓根就不是康熙自己寫的或者口述的,而是隆科多以康熙名義“補寫”的。其中每個環節,胤禛都插手了。大權在握的他完全可以做足手腳。這些都記錄在雍正朝的曆史中。既然遺詔是雍正寫的,那就不能成為雍正繼位的合法性依據。


    其實,曆史上的皇帝遺詔都不是皇帝本人寫的。當一個皇帝還在夢想長生不老、身體無恙的時候,他專權和享受還來不及,怎麽會預先留下遺囑呢?當一個皇帝病入膏肓,奄奄一息的時候,他哪裏還有體力和精力來寫遺囑?所以,皇帝總是在不得不承認快不行的時候,才倉促找大臣們“口授”遺詔。大臣們難免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創作。垂死的皇帝也沒有能力去審閱、改正了。於是,有所作為的顧命大臣們常常利用撰寫遺詔的機會,假借先皇的身份,革除弊政,推行改革。在明朝,楊廷和、徐階等幾代大臣就假借先皇遺詔,讓皇帝“自我檢討”,調整施政思路,推行自己的改革。在清朝,康熙的父親順治就在“遺詔”中“罪己”,否決生前的諸多言行。不用說,這是孝莊太後和顧命大臣們的意思。所以,皇帝遺詔一直都是後人的政治工具。


    同時,皇帝遺囑自然要在皇帝死後公布,勝出的皇位繼承人有機會在公布前得知遺囑,並且做出修改。《康熙遺詔》也不例外,要體現雍正皇帝的意旨和利益。


    “康熙遺囑”最大的可能就是,康熙當天病情急速惡化,臨終時沒有能力書寫或者口述長篇遺囑,隻是簡單地交代了由誰繼位。然後,伴隨身邊的隆科多,根據康熙的意思撰寫了《康熙遺詔》。


    目前圍繞《康熙遺詔》的攻防戰都隻是口水戰,反對派還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推翻康熙皇帝遺詔。在沒有其他證據的情況下,現存的《康熙遺詔》是唯一的物證。但是,支持胤禛的人,也同樣不能僅靠現存的遺詔來證明他合法繼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中國曆史的裏兒和麵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程並收藏中國曆史的裏兒和麵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