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遇很重要
中國曆史的裏兒和麵兒 作者:張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階,階官,表示官員實際等級的官號。它類似於宋朝的寄祿官,領一個虛職沒有固定的職責,又稱“散官”。
一開始,有些效勞多年或者功勳卓著的官員,因為年邁或者疾病而辭官,朝廷會讓他們辭官之餘,任命他們一些虛職,繼續領取一份俸祿、享受相應的待遇。這算是給官員的一種優待,類似於後世的“正處級待遇”、“師職幹部”等,事實上這類官員很可能從來沒有擔任過處長、師長,隻是享受這一級別的待遇而已。一般是給低級別的官員抬高一兩個級別,讓他們享受高級待遇。
隋唐以後,階官開始流行,用來賞賜、拉攏官員,安慰那些在官場競爭中失利、長期得不到提升的官員。比如“檢校”原是代理官職的意思,唐朝中期以後就成了散官。不少官員都“檢校”比自己現職等級高的官職。宋朝階官之風更盛,中高級官員在正職之外,都加檢校之官。《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接受招安後被授予的節度副使、太尉、保義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都是散官——想想也是,朝廷怎麽會給招安的土匪實職呢?
明清時代,階官完全成為例行公事,官員們人人都加了階官。比如明代正一品文官初授特進[3]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清代官員任滿一定年限(一般是兩年),或者遇到重大慶典,都可以請求授予相應的散官,稱為“封贈”[4]。
勳,勳官,是獎賞有功官員的稱號。
北周給作戰有功的將士授勳,作為獎勵。將士們受的勳就是勳官。因為受勳者都是出身行伍的赳赳武夫,勳官開始並不為士大夫所重視。雖說如此,士大夫們很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滋味,他們也眼紅勳官,逐漸染指勳官名號。隋唐以後,勳官不再為武夫所壟斷,中高級文武也獲封勳官。唐朝將勳官定為十二轉,轉多為貴[5]。勳官名有:上柱國、驃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正治卿、資治尹、武騎尉等。明代定文官散勳十級,授予五品以上官員,武官散勳十二級,授予六品以上軍官,人人有份,淪為了中高級官員的榮譽。清代沒有勳官,獎勵官員就授予爵位。
階和勳很類似,都是用來標識官員待遇的,名稱也很相近。高級文官的散階一般是大夫,低級文官的散階一般是郎;高級武官的散階一般是將軍,低級文官的散階一般是校尉。勳官一般是柱國、護軍和各種都尉、騎尉。
古代還常常追封死者官職,稱為“贈官”。比如,某位老臣不幸去世了、某位軍官陣亡了、當權者要追封自己那來不及享福的早死的老爸,都可以贈官。追封的既有官,也包括爵、階等。比如曆代野心家篡位前,總要給自己臉上貼金,其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追封死去的祖父、父親官爵。南朝四位創立者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出身貧寒,都不約而同地追封死去的祖父、父親為王,外帶尚書令、都督天下軍事等官職。此外還可以給死者加諡號。諡號是古代朝廷在官員死後,根據他們的生平給予一種稱號,用來蓋棺定論、褒貶善惡。諡號的頒布程序是一定級別的大臣死後,禮部草擬一個諡號,經皇帝同意後賜諡。在古代,一個人能獲得諡號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仿佛是全社會對他莫大的肯定和讚譽。後人對有諡號的前輩多將諡號加上他的姓氏之後而不稱名字。比如歐陽修死後獲諡“文忠”,後人就尊稱他為“歐陽文忠公”;李鴻章死後也獲諡“文忠”,清朝末期和民國時期人們就尊稱他為“李文忠”。
清朝官製還有“缺”一說。所謂“官缺”,指的是清朝對任職者提出了民族成分的要求,比如某某官必須由滿人八旗擔任,某某官必須由蒙古人擔任,某某官必須由漢軍八旗擔任,某某官可以由漢族人擔任。比如中央六部尚書必須滿漢各一人,侍郎必須滿漢各兩人等等。如果滿人尚書離任,出現了空缺,即便有漢人官員資曆、能力都符合條件,也不能接任。這就是官缺的要求,本質上是清朝的民族限製政策。
這麽多古代官製的項目,作用大小時有不同。最初的主角是爵位,官職後來居上,從秦漢後漸成核心項目。唐代大臣陸贄說,雖然有品、階、勳、爵等體係,“然其掌務而受奉者,唯係於職事一官,以序才能,以位賢德,此所謂施實利而寓之虛名者也”。和官職相比,官品用來區分等級、爵位用來酬賞權貴、勳官用來獎勵功勞、階官更多的是安置官僚,它們主要是用來確定待遇,是“虛名”。官職是“實利”。“虛實交相養,故人不瀆賞;輕重互相製,故國不廢權”。
最後,我們一起來解讀開頭的四個官銜。
劉昌的官銜可以分為:“開府儀同三司”是階官,表示劉昌可以開府、可以享受三司的儀仗;“檢校尚書右仆射”也是階官,劉昌並不用去尚書省代理右仆射;“使持節”是一項差使,表示劉昌手持天子節杖,在唐朝可以調動軍隊;“涇州刺史”是核心官職,劉昌應該常駐涇州;“兼禦史大夫”是兼職,授予劉昌監察權;“上柱國”是很高的勳官,可見劉昌立下了不小的戰功;“南川郡王”是爵位;“贈司空”是贈官,朝廷在劉昌死後追封他司空一職。劉昌生前主要是在涇州當刺史,是從三品官,其他都是政治待遇。由此可見,唐代官銜的書寫順序是階、官、勳、爵。
範仲淹的一長串官銜其實都是官職:“龍圖閣直學士”是館職、“戶部郎中”是本官、“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是差遣、“兼知延州事”既是差遣也是兼職。範仲淹的核心職務是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延安地處北宋與西夏戰爭的前線,延州知州是重要崗位,所以範仲淹以安撫副使的身份兼任了這個職務。
孔貞運的官銜可以分為:“賜進士及第”表明他是科舉出身;“柱國”是勳官;“光祿大夫”是階官;“太子太保”和“禮部尚書”都是官職,但他本官應該是禮部尚書,主持禮部的工作,太子太保是加官;“兼文淵閣大學士”是兼職,表示孔貞運進入了內閣;“總裁國史玉牒”和“同知製誥起居經筵日講”都是差遣,表示孔貞運承擔了編輯和講課的任務。
第四位張令璜的官銜中“誥授通議大夫”是階官;“吏部右侍郎”是官職、“兼順天府府尹”是兼職,順天府就是首都北京,清朝順天府尹崗位極其重要,不僅被定為正三品,而且還常由侍郎兼任;“前吏部左侍郎”是曾經擔任過的職務。張令璜的核心工作,應該是治理京城。 <hr/>
一開始,有些效勞多年或者功勳卓著的官員,因為年邁或者疾病而辭官,朝廷會讓他們辭官之餘,任命他們一些虛職,繼續領取一份俸祿、享受相應的待遇。這算是給官員的一種優待,類似於後世的“正處級待遇”、“師職幹部”等,事實上這類官員很可能從來沒有擔任過處長、師長,隻是享受這一級別的待遇而已。一般是給低級別的官員抬高一兩個級別,讓他們享受高級待遇。
隋唐以後,階官開始流行,用來賞賜、拉攏官員,安慰那些在官場競爭中失利、長期得不到提升的官員。比如“檢校”原是代理官職的意思,唐朝中期以後就成了散官。不少官員都“檢校”比自己現職等級高的官職。宋朝階官之風更盛,中高級官員在正職之外,都加檢校之官。《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接受招安後被授予的節度副使、太尉、保義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都是散官——想想也是,朝廷怎麽會給招安的土匪實職呢?
明清時代,階官完全成為例行公事,官員們人人都加了階官。比如明代正一品文官初授特進[3]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清代官員任滿一定年限(一般是兩年),或者遇到重大慶典,都可以請求授予相應的散官,稱為“封贈”[4]。
勳,勳官,是獎賞有功官員的稱號。
北周給作戰有功的將士授勳,作為獎勵。將士們受的勳就是勳官。因為受勳者都是出身行伍的赳赳武夫,勳官開始並不為士大夫所重視。雖說如此,士大夫們很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滋味,他們也眼紅勳官,逐漸染指勳官名號。隋唐以後,勳官不再為武夫所壟斷,中高級文武也獲封勳官。唐朝將勳官定為十二轉,轉多為貴[5]。勳官名有:上柱國、驃騎大將軍、車騎大將軍、正治卿、資治尹、武騎尉等。明代定文官散勳十級,授予五品以上官員,武官散勳十二級,授予六品以上軍官,人人有份,淪為了中高級官員的榮譽。清代沒有勳官,獎勵官員就授予爵位。
階和勳很類似,都是用來標識官員待遇的,名稱也很相近。高級文官的散階一般是大夫,低級文官的散階一般是郎;高級武官的散階一般是將軍,低級文官的散階一般是校尉。勳官一般是柱國、護軍和各種都尉、騎尉。
古代還常常追封死者官職,稱為“贈官”。比如,某位老臣不幸去世了、某位軍官陣亡了、當權者要追封自己那來不及享福的早死的老爸,都可以贈官。追封的既有官,也包括爵、階等。比如曆代野心家篡位前,總要給自己臉上貼金,其中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追封死去的祖父、父親官爵。南朝四位創立者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都出身貧寒,都不約而同地追封死去的祖父、父親為王,外帶尚書令、都督天下軍事等官職。此外還可以給死者加諡號。諡號是古代朝廷在官員死後,根據他們的生平給予一種稱號,用來蓋棺定論、褒貶善惡。諡號的頒布程序是一定級別的大臣死後,禮部草擬一個諡號,經皇帝同意後賜諡。在古代,一個人能獲得諡號是光宗耀祖的大事,仿佛是全社會對他莫大的肯定和讚譽。後人對有諡號的前輩多將諡號加上他的姓氏之後而不稱名字。比如歐陽修死後獲諡“文忠”,後人就尊稱他為“歐陽文忠公”;李鴻章死後也獲諡“文忠”,清朝末期和民國時期人們就尊稱他為“李文忠”。
清朝官製還有“缺”一說。所謂“官缺”,指的是清朝對任職者提出了民族成分的要求,比如某某官必須由滿人八旗擔任,某某官必須由蒙古人擔任,某某官必須由漢軍八旗擔任,某某官可以由漢族人擔任。比如中央六部尚書必須滿漢各一人,侍郎必須滿漢各兩人等等。如果滿人尚書離任,出現了空缺,即便有漢人官員資曆、能力都符合條件,也不能接任。這就是官缺的要求,本質上是清朝的民族限製政策。
這麽多古代官製的項目,作用大小時有不同。最初的主角是爵位,官職後來居上,從秦漢後漸成核心項目。唐代大臣陸贄說,雖然有品、階、勳、爵等體係,“然其掌務而受奉者,唯係於職事一官,以序才能,以位賢德,此所謂施實利而寓之虛名者也”。和官職相比,官品用來區分等級、爵位用來酬賞權貴、勳官用來獎勵功勞、階官更多的是安置官僚,它們主要是用來確定待遇,是“虛名”。官職是“實利”。“虛實交相養,故人不瀆賞;輕重互相製,故國不廢權”。
最後,我們一起來解讀開頭的四個官銜。
劉昌的官銜可以分為:“開府儀同三司”是階官,表示劉昌可以開府、可以享受三司的儀仗;“檢校尚書右仆射”也是階官,劉昌並不用去尚書省代理右仆射;“使持節”是一項差使,表示劉昌手持天子節杖,在唐朝可以調動軍隊;“涇州刺史”是核心官職,劉昌應該常駐涇州;“兼禦史大夫”是兼職,授予劉昌監察權;“上柱國”是很高的勳官,可見劉昌立下了不小的戰功;“南川郡王”是爵位;“贈司空”是贈官,朝廷在劉昌死後追封他司空一職。劉昌生前主要是在涇州當刺史,是從三品官,其他都是政治待遇。由此可見,唐代官銜的書寫順序是階、官、勳、爵。
範仲淹的一長串官銜其實都是官職:“龍圖閣直學士”是館職、“戶部郎中”是本官、“陝西經略安撫副使”是差遣、“兼知延州事”既是差遣也是兼職。範仲淹的核心職務是延州(今陝西延安)知州。延安地處北宋與西夏戰爭的前線,延州知州是重要崗位,所以範仲淹以安撫副使的身份兼任了這個職務。
孔貞運的官銜可以分為:“賜進士及第”表明他是科舉出身;“柱國”是勳官;“光祿大夫”是階官;“太子太保”和“禮部尚書”都是官職,但他本官應該是禮部尚書,主持禮部的工作,太子太保是加官;“兼文淵閣大學士”是兼職,表示孔貞運進入了內閣;“總裁國史玉牒”和“同知製誥起居經筵日講”都是差遣,表示孔貞運承擔了編輯和講課的任務。
第四位張令璜的官銜中“誥授通議大夫”是階官;“吏部右侍郎”是官職、“兼順天府府尹”是兼職,順天府就是首都北京,清朝順天府尹崗位極其重要,不僅被定為正三品,而且還常由侍郎兼任;“前吏部左侍郎”是曾經擔任過的職務。張令璜的核心工作,應該是治理京城。 <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