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輝煌的古代建築是紫禁城。自15世紀以來,先後有24位君王在這裏行使權威。這個地方是中國近五百年明清王朝的權力中心,也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體量最大的皇家宮殿。它的建築藝術舉世稱奇;它有數不盡的收藏,使得無數人為之流連忘返;它所包含的曆史內涵,使人們閱讀它時,深深感受到這個國家的歲月滄桑。 一條看不見的龍脈
北京舊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傑作,雖然曆史上這座奇妙的城池受到過各種各樣的破壞,但今天以紫禁城為中心的舊城仍然保留著基本麵貌。中國人在這座城市經營了數千年,大致從公元11世紀的遼代開始,就在這裏建都,元、明、清三代都以北京為都城。近千年以來,北京幾乎一直是中國的行政中心(隻是在明代初年和民國時期以南京為首都)。這個近千年以來中國人的國都,是最高權力機關所在的地方,所以能傾全國之力,進行大規模的建設,留下了如此壯麗的城市景觀。
紫禁城宮殿一角
為了迎接奧運會,北京城又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在這次建設過程中,人們不斷提到一個詞,就是“中軸線”。北京的中軸線,這條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偉大的秩序”的中軸線,將會被恢複,而且被延長,一直延長到奧運村。稍微了解北京曆史的人都知道,恢複和延長中軸線對於北京有不尋常的意義。
北京城的麵貌在明朝永樂皇帝定都北京時就基本確定。它之所以顯得如此壯麗而有氣勢,就在於它有整體的規劃。北京古城建築是從全體來考慮的,舊城中所有的建築,幾乎都被納入到一個統一的脈絡中。
永樂皇帝決定以北京為首都,吸收了元代大都(元時的北京稱大都)的中軸線設計,但作了大規模的調整,經過數十年近百萬人的辛勤勞作,一座恢弘的都城浮出地麵。
這座新城由一條長八公裏的南北中軸線貫穿,建築和景觀布置沿著這條中軸線有秩序地鋪開,前後起伏,左右對稱,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也因這條中軸線而得以形成。
正陽門夜景
這條中軸線是以南城的永定門為開端,自此從容地向北行,在中軸線的兩側是天壇和先農壇兩個基本對稱的大型祭壇。二者一是祭天的,一是祭農的,為這座莊嚴的城池確立了一個莊嚴的起點。經過一條筆直而有氣勢的大街,就到了雄偉的正陽門。正陽門前,原來有一個巨大的牌樓,一個大石橋,烘托著這座不凡的城南要衝。它是南城的第一個高潮。由此再向北,便是中華門,中華門過後,經過一個空闊地帶,那便是後來所建天安門廣場的地方。
在天安門(明時叫承天門)的兩邊,對稱地建有太廟和社稷壇。太廟在東側,是祭祀祖先的;社稷壇在西側,那是祭祀農業的,它與這個國家以農業文明為主的曆史有關。這合乎中國古代體製的“左祖右社”的構置。由端門到午門,進入紫禁城的內城之中,最後由紫禁城的神武門出來,向北有一座景山,作為紫禁城的背景。景山中峰的最高處,有一個亭子,這個亭子正在北京古城的中軸線上。從那向北望去,出皇城北門地安門,一條大道一直到鼓樓、鍾樓,便是這條中軸線的收尾之處。
紫禁城就在這條中軸線上。紫禁城按外朝和內廷來構造,前為皇權機構中心,後為皇室起居區。在外朝部分,先是有紫禁城最重要的主體建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太和殿的頂端是這座宮殿的中心。在三大殿的東側有文華殿,西側有武英殿,一文一武,顯示文治武功的治國思想。內廷部分沿中軸線上建有乾清、交泰和坤寧三宮。在這三宮兩側,則分別是東六宮和西六宮。紫禁城的近萬間建築,就是這樣以一條中軸線統領,雖體量巨大,但井然有序。
這條中軸線,是北京古城的龍脈,是一條像龍一樣起伏的地脈。如果沒有起伏和呼應,沒有內在的節奏變化,隻是沿著一條直線向前,兩邊布置建築,這樣的方式,必然單調而乏味。
俯視紫禁城
北京古城的中軸線布置,左右呼應,前後起伏,建築在重複中富有變化。午門建築群有一座正樓,兩側有四座方亭,形成凹字形結構。初看起來顯得壓抑,但遠遠看去,如同一隻鳳凰在飛舞,在封閉中又顯出靈動。而在紫禁城的北部,有如一條金龍由神武門躍出,騰空高舉,景山就是它躍起的身段。
八公裏的中軸線,第一段最長,從南城的永定門到正陽門,節奏舒緩;第二段較短,從正陽門經過紫禁城到景山,這是它的高潮。第三段最短,從景山至鍾、鼓二樓,是高潮後的收攝。品味北京古城,就像欣賞音樂的三個樂章。 紫禁城的色彩
人們來到紫禁城中,會對這座宮殿在色彩方麵的處理讚歎不已。
紫禁城是以黃色和紅色為主色。在中國,色彩常常被賦予特有的內涵,一種可稱為“色彩政治學”的觀念很流行。黃色象征著皇權,所以紫禁城以黃色為主調。紅色則是吉祥的顏色,黃色和紅色都屬暖色調,是向外擴張的顏色,有熱烈和令人激動的感覺。
紫禁城的近千座單體建築,都以金黃色的琉璃瓦作頂蓋,配之以暗紅色的牆壁,綿延不絕的紅色立柱,給人強烈的視覺印象。如果是一個上午,遇到一個晴天,在北京碧藍的天際之下,金黃色的琉璃世界熠熠閃光,暗紅色的建築群體鮮亮透明,再加上周圍的中海、南海、北海碧波蕩漾,環繞紫禁城的綠色帶綠意盎然,那正是紫禁城顯現在世人麵前的燦爛的夢幻般的色彩世界。
登上天安門城樓或者站在高高的景山之上,看這一片世界,一片迷人的風致便呈現在你眼前。春天來了,坤寧花園裏的二月蘭開了,紫色的小花,帶著露水的鵝黃小草,在紅色的牆壁下潛滋暗長,別具風味;冬天來了,如果天下了大雪,大雪落在這片神秘的宮殿中,肅穆裏,更增添出妖嬈的風致。
內金水橋
在風沙頻繁的春天和綿長而幹燥的冬天,北京常常是灰蒙蒙的,人們的心情容易壓抑,而在這座宮殿前,紅黃相間的色彩,鮮亮和透明,對人的心情會有一種舒緩作用。
紫禁城的色彩調配非常講究。金色琉璃瓦的屋簷下,有冷色調的彩畫,彩畫一般多取藍色、白色,接著彩畫的是紅色的立柱和門窗,立柱和門窗座落在白色的石料底座之上,底座是多層的漢白玉台階,體量巨大,如雲一樣繚繞。站在太和殿東側的三層漢白玉高台下,看純淨的白色天地裏托起一個金碧輝煌的宮殿,給你一種天上宮闕的幻覺。
夜幕下的角樓
紫禁城以華麗而有擴張性的紅黃色為主體,突出皇權的威嚴。藍色、白色等內斂性色彩,又為它增加了幾分典雅和柔媚。如一進端門,站在內金水橋旁,但見得灰色方磚砌成的廣場和白色的漢白玉欄杆,形成一個灰白世界,五座雕欄玉砌的石橋飛跨玉帶河,在這灰白的背景上,浮起了一個紅黃相間的太和門,顯得極為大氣。
雲龍雕石 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
紫禁城的設計有一個主題,就是要渲染、強調皇帝一人的絕對權威。有一聯古詩說:“未觀皇居壯,安知天子尊。”紫禁城設計的指導思想,就是要用建築的語言,在人們的心理上造成一種在皇帝絕對權威前麵的震懾感 、崇拜感、恐懼感。
紫禁城有很多門,午門就有左右五個門,中間的那個門為皇帝專用。紫禁城有很多橋,如太和門前的五道橋,武英殿前的三道橋,都是奇數,中間的那道橋,別人不能走,那是皇帝專用的通道。
紫禁城中有六對石獅子,其中太和門前有一對,巨大的石獅子分布在太和門的兩側,左側為雄獅,右側為雌獅,雄獅玩繡球,雌獅逗小獅。無論是雄獅還是雌獅,都極具威嚴之勢。那頭雄獅將兩眼怒睜,張著大口,須發昂然,一隻前腳有力地撐持在座上,一隻前腳將繡球摁於腳下,表示將世間一切力量玩弄於股掌之間,極具象征意義。
紫禁城建築的整體設計更是如此。
我們設想,在明代或清代,一個地方官員到北京要見皇帝,首先他被引到中華門前,他以為進了中華門就會見到皇帝了,誰知進了中華門並沒見到皇帝,遠遠的是壯麗的天安門(承天門)。他精神上感到一種壓力,覺得自己變渺小了。他又以為進了天安門該見到皇帝了,誰知又沒有,前麵是端門。道路兩旁排列著儀仗隊。他精神上的壓力增大了,渺小感增強了。他又以為進了端門見到皇帝了,誰知又沒有,遠遠是威武的午門。他又以為進了午門該見到皇帝了,誰知又沒有,前麵是太和門。就這樣,他走過一重又一重的門,走過一座又一座的橋,走上一層又一層的台階,又走下一層又一層的台階。他精神上壓力越來越大,渺小感越來越強。最後他走出太和門,在他前麵終於出現了太和殿,這是紫禁城中最高的一座宮殿,皇帝就坐在上麵。這時他精神上的壓力太大了,實在經受不住了,雙膝就自然而然地跪下了。他誠惶誠恐,匍匐在皇帝腳下,感到無限的敬畏,無限的驚恐。這就是紫禁城建築的設計思想,就是要通過體量極其巨大、色彩極其輝煌的建築語言,把普天下所有人從精神上壓垮,從而在所有人的心理上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
紫禁城的漢白玉台階
當然,這一切都已過去了。現在的紫禁城,已經成了“故宮博物院”。每天有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到這裏遊覽,當年紫禁城設計者試圖加給天下百姓的震懾感、壓抑感、恐懼感早已蕩然無存,遊客更多的是為這座宮殿的宏偉氣勢和壯麗的建築感到驚歎,在讚美的同時,感受到一種曆史的滄桑。
北京舊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傑作,雖然曆史上這座奇妙的城池受到過各種各樣的破壞,但今天以紫禁城為中心的舊城仍然保留著基本麵貌。中國人在這座城市經營了數千年,大致從公元11世紀的遼代開始,就在這裏建都,元、明、清三代都以北京為都城。近千年以來,北京幾乎一直是中國的行政中心(隻是在明代初年和民國時期以南京為首都)。這個近千年以來中國人的國都,是最高權力機關所在的地方,所以能傾全國之力,進行大規模的建設,留下了如此壯麗的城市景觀。
紫禁城宮殿一角
為了迎接奧運會,北京城又一次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在這次建設過程中,人們不斷提到一個詞,就是“中軸線”。北京的中軸線,這條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為“偉大的秩序”的中軸線,將會被恢複,而且被延長,一直延長到奧運村。稍微了解北京曆史的人都知道,恢複和延長中軸線對於北京有不尋常的意義。
北京城的麵貌在明朝永樂皇帝定都北京時就基本確定。它之所以顯得如此壯麗而有氣勢,就在於它有整體的規劃。北京古城建築是從全體來考慮的,舊城中所有的建築,幾乎都被納入到一個統一的脈絡中。
永樂皇帝決定以北京為首都,吸收了元代大都(元時的北京稱大都)的中軸線設計,但作了大規模的調整,經過數十年近百萬人的辛勤勞作,一座恢弘的都城浮出地麵。
這座新城由一條長八公裏的南北中軸線貫穿,建築和景觀布置沿著這條中軸線有秩序地鋪開,前後起伏,左右對稱,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也因這條中軸線而得以形成。
正陽門夜景
這條中軸線是以南城的永定門為開端,自此從容地向北行,在中軸線的兩側是天壇和先農壇兩個基本對稱的大型祭壇。二者一是祭天的,一是祭農的,為這座莊嚴的城池確立了一個莊嚴的起點。經過一條筆直而有氣勢的大街,就到了雄偉的正陽門。正陽門前,原來有一個巨大的牌樓,一個大石橋,烘托著這座不凡的城南要衝。它是南城的第一個高潮。由此再向北,便是中華門,中華門過後,經過一個空闊地帶,那便是後來所建天安門廣場的地方。
在天安門(明時叫承天門)的兩邊,對稱地建有太廟和社稷壇。太廟在東側,是祭祀祖先的;社稷壇在西側,那是祭祀農業的,它與這個國家以農業文明為主的曆史有關。這合乎中國古代體製的“左祖右社”的構置。由端門到午門,進入紫禁城的內城之中,最後由紫禁城的神武門出來,向北有一座景山,作為紫禁城的背景。景山中峰的最高處,有一個亭子,這個亭子正在北京古城的中軸線上。從那向北望去,出皇城北門地安門,一條大道一直到鼓樓、鍾樓,便是這條中軸線的收尾之處。
紫禁城就在這條中軸線上。紫禁城按外朝和內廷來構造,前為皇權機構中心,後為皇室起居區。在外朝部分,先是有紫禁城最重要的主體建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太和殿的頂端是這座宮殿的中心。在三大殿的東側有文華殿,西側有武英殿,一文一武,顯示文治武功的治國思想。內廷部分沿中軸線上建有乾清、交泰和坤寧三宮。在這三宮兩側,則分別是東六宮和西六宮。紫禁城的近萬間建築,就是這樣以一條中軸線統領,雖體量巨大,但井然有序。
這條中軸線,是北京古城的龍脈,是一條像龍一樣起伏的地脈。如果沒有起伏和呼應,沒有內在的節奏變化,隻是沿著一條直線向前,兩邊布置建築,這樣的方式,必然單調而乏味。
俯視紫禁城
北京古城的中軸線布置,左右呼應,前後起伏,建築在重複中富有變化。午門建築群有一座正樓,兩側有四座方亭,形成凹字形結構。初看起來顯得壓抑,但遠遠看去,如同一隻鳳凰在飛舞,在封閉中又顯出靈動。而在紫禁城的北部,有如一條金龍由神武門躍出,騰空高舉,景山就是它躍起的身段。
八公裏的中軸線,第一段最長,從南城的永定門到正陽門,節奏舒緩;第二段較短,從正陽門經過紫禁城到景山,這是它的高潮。第三段最短,從景山至鍾、鼓二樓,是高潮後的收攝。品味北京古城,就像欣賞音樂的三個樂章。 紫禁城的色彩
人們來到紫禁城中,會對這座宮殿在色彩方麵的處理讚歎不已。
紫禁城是以黃色和紅色為主色。在中國,色彩常常被賦予特有的內涵,一種可稱為“色彩政治學”的觀念很流行。黃色象征著皇權,所以紫禁城以黃色為主調。紅色則是吉祥的顏色,黃色和紅色都屬暖色調,是向外擴張的顏色,有熱烈和令人激動的感覺。
紫禁城的近千座單體建築,都以金黃色的琉璃瓦作頂蓋,配之以暗紅色的牆壁,綿延不絕的紅色立柱,給人強烈的視覺印象。如果是一個上午,遇到一個晴天,在北京碧藍的天際之下,金黃色的琉璃世界熠熠閃光,暗紅色的建築群體鮮亮透明,再加上周圍的中海、南海、北海碧波蕩漾,環繞紫禁城的綠色帶綠意盎然,那正是紫禁城顯現在世人麵前的燦爛的夢幻般的色彩世界。
登上天安門城樓或者站在高高的景山之上,看這一片世界,一片迷人的風致便呈現在你眼前。春天來了,坤寧花園裏的二月蘭開了,紫色的小花,帶著露水的鵝黃小草,在紅色的牆壁下潛滋暗長,別具風味;冬天來了,如果天下了大雪,大雪落在這片神秘的宮殿中,肅穆裏,更增添出妖嬈的風致。
內金水橋
在風沙頻繁的春天和綿長而幹燥的冬天,北京常常是灰蒙蒙的,人們的心情容易壓抑,而在這座宮殿前,紅黃相間的色彩,鮮亮和透明,對人的心情會有一種舒緩作用。
紫禁城的色彩調配非常講究。金色琉璃瓦的屋簷下,有冷色調的彩畫,彩畫一般多取藍色、白色,接著彩畫的是紅色的立柱和門窗,立柱和門窗座落在白色的石料底座之上,底座是多層的漢白玉台階,體量巨大,如雲一樣繚繞。站在太和殿東側的三層漢白玉高台下,看純淨的白色天地裏托起一個金碧輝煌的宮殿,給你一種天上宮闕的幻覺。
夜幕下的角樓
紫禁城以華麗而有擴張性的紅黃色為主體,突出皇權的威嚴。藍色、白色等內斂性色彩,又為它增加了幾分典雅和柔媚。如一進端門,站在內金水橋旁,但見得灰色方磚砌成的廣場和白色的漢白玉欄杆,形成一個灰白世界,五座雕欄玉砌的石橋飛跨玉帶河,在這灰白的背景上,浮起了一個紅黃相間的太和門,顯得極為大氣。
雲龍雕石 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
紫禁城的設計有一個主題,就是要渲染、強調皇帝一人的絕對權威。有一聯古詩說:“未觀皇居壯,安知天子尊。”紫禁城設計的指導思想,就是要用建築的語言,在人們的心理上造成一種在皇帝絕對權威前麵的震懾感 、崇拜感、恐懼感。
紫禁城有很多門,午門就有左右五個門,中間的那個門為皇帝專用。紫禁城有很多橋,如太和門前的五道橋,武英殿前的三道橋,都是奇數,中間的那道橋,別人不能走,那是皇帝專用的通道。
紫禁城中有六對石獅子,其中太和門前有一對,巨大的石獅子分布在太和門的兩側,左側為雄獅,右側為雌獅,雄獅玩繡球,雌獅逗小獅。無論是雄獅還是雌獅,都極具威嚴之勢。那頭雄獅將兩眼怒睜,張著大口,須發昂然,一隻前腳有力地撐持在座上,一隻前腳將繡球摁於腳下,表示將世間一切力量玩弄於股掌之間,極具象征意義。
紫禁城建築的整體設計更是如此。
我們設想,在明代或清代,一個地方官員到北京要見皇帝,首先他被引到中華門前,他以為進了中華門就會見到皇帝了,誰知進了中華門並沒見到皇帝,遠遠的是壯麗的天安門(承天門)。他精神上感到一種壓力,覺得自己變渺小了。他又以為進了天安門該見到皇帝了,誰知又沒有,前麵是端門。道路兩旁排列著儀仗隊。他精神上的壓力增大了,渺小感增強了。他又以為進了端門見到皇帝了,誰知又沒有,遠遠是威武的午門。他又以為進了午門該見到皇帝了,誰知又沒有,前麵是太和門。就這樣,他走過一重又一重的門,走過一座又一座的橋,走上一層又一層的台階,又走下一層又一層的台階。他精神上壓力越來越大,渺小感越來越強。最後他走出太和門,在他前麵終於出現了太和殿,這是紫禁城中最高的一座宮殿,皇帝就坐在上麵。這時他精神上的壓力太大了,實在經受不住了,雙膝就自然而然地跪下了。他誠惶誠恐,匍匐在皇帝腳下,感到無限的敬畏,無限的驚恐。這就是紫禁城建築的設計思想,就是要通過體量極其巨大、色彩極其輝煌的建築語言,把普天下所有人從精神上壓垮,從而在所有人的心理上樹立皇帝的絕對權威。
紫禁城的漢白玉台階
當然,這一切都已過去了。現在的紫禁城,已經成了“故宮博物院”。每天有數以萬計的中外遊客到這裏遊覽,當年紫禁城設計者試圖加給天下百姓的震懾感、壓抑感、恐懼感早已蕩然無存,遊客更多的是為這座宮殿的宏偉氣勢和壯麗的建築感到驚歎,在讚美的同時,感受到一種曆史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