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性思維的開始
批判性思維工具(原書第3版) 作者:理查德·保羅 / 琳達·埃爾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我們考慮一些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概念、原則和理論,提供這些原則中隱含的策略性思維的例子。在每個情況下,我們都從一個核心的觀點開始,然後根據這個觀點探索發展思維的策略。我們將通過這種正規方式來解釋策略性思維。 核心理念#1:思維、感受和需求是相互依存的
如前所述,頭腦包括三個功能:思維、感受和需求。這三種功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我們的思維影響我們的感受和需求,我們的感受影響我們的思維和需求,同樣,我們的需求也影響我們的思維和感受。
我們不能夠立刻改變我們的需求和感受,我們隻與思維有直接聯係。有些人會要求你去感受你沒有感受過的東西,或去追求你不需要的事物,但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會通過其他感受替代的方法而改變感受,也不會通過其他需求替代的方法而改變需求。不過我們可以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來代替原有的非理性思維方式,從一個對立的角度進行思考是可能實現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重新思考我們的邏輯和推理來改變我們的思維。當思維發生改變時,我們的感受和需求也隨之做出改變。
策略性理念
隻有對思維、感受和需求之間的相互關係有基本的理解,我們才可以注意並評價我們的感受。比如,如果我體驗到自己的憤怒情緒,我就要確定這種憤怒是否符合理性。我應該通過評價產生它的思維來評價憤怒是否合理。
真的有人冤枉我了嗎?或者是我誤讀情境了嗎?
這種冤枉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
還有其他的角度看待這個情境嗎?
我是否公平地聆聽了其他信息?
通過追溯思考這些問題,我能夠更加理性地理解該情境。
即使我對情境的理解是合理的,我的憤怒是合理的,但考慮到情境的各個方麵,我的行為不一定是合理的。憤怒是合理的,但不能因此就做出非理性的行為。
該策略簡要概述如下:
(1)識別一種你體驗過的非理性情緒感受(諸如非理性、怨恨、自大或抑鬱的感受)。
(2)該情緒感受是由什麽思維導致的?如果不止一種,弄清楚哪個思維的可能性最大。
(3)確定該思維的理性程度。密切關注你用以證明該思維合理的理由。這些理由會不會並不是實際原因?你能想到其他可能的動機嗎?考慮其他的解釋。
(4)如果你認為該感受是非理性的,那麽,請準確地表達你得出這一結論的原因。
(5)建構該情境中的理性思維。
主動地用理性思維來取代非理性思維,反複演練理性思維。
比如,假設我閱讀了一篇關於絕症的文章,通過文章對症狀的描述,我認為我很有可能患有絕症,這個結論讓我十分沮喪。晚上,想著自己即將死亡,我越來越沮喪。很明顯,沮喪就是個非理性感受,它的非理性在於,除非醫生給我做了檢查,確診我患有絕症,否則我沒有理由相信自己確實患有該疾病。我的非理性思維就像這樣:
我有這篇文章描述的所有症狀,所以我肯定患了這個病。我很快就要死了,我的生命沒有意義。這為什麽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麽是我?
在相同的情境中,理性的思維會是這樣:
是的,考慮到我似乎具有這些症狀,我有可能患有這種疾病,但是很多時候,健康的身體也會出現同樣的症狀。既然如此,有可能我並沒有患上這種罕見的疾病,而且這樣倉促地下結論對我來說是沒有好處的。還有,出於謹慎考慮,為了內心的寧靜,我應該盡快去看醫生,得到醫生的專業診斷。在我拿到診斷之前,我應該去想其他事情,去想比未經證實的病症更加值得思考的事情。
當我發現自己因為文章內容感到沮喪時,我會在腦海反複進行理性思維,並且強烈地批評自己:
嘿,不要走極端。記住,星期一你就會去看醫生。不要讓自己經曆不必要的痛苦,有許多原因能解釋你的症狀,回到現實中來。記住:“並不是世上所有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如果有,那就去把它找出來;如果沒有,那就也不要介意。不要沉迷在痛苦中了,因為那隻會降低你生活質量,百害無一益。
現在,想想下午打一場網球,晚上看一場好電影,怎麽樣?
通過改變非理性的需求和動機來改變非理性行為:
(1)識別問題行為(讓你陷入困境、給你或者給別人帶來問題的行為)。
(2)識別產生該行為的思維。產生這種行為的動機的思維是什麽?
(3)分析思維合理的程度,不要遺漏任何重要的相關信息。
(4)如果思維是非理性的,發展理性思維。
(5)主動地用理性思維去代替非理性思維。
有許多例子可以用來闡述上述觀點。這裏讓我們思考一個十分普遍的非理性行為的例子。思考這個情景,人們因為不願意克服習慣改變過程中產生的痛苦情緒而放棄改變自身的非理性行為:
(1)人們意識到自身已經養成了很多壞習慣,並且理性地認識到必須改變這些行為。如:抽煙、酗酒、吃垃圾食品、運動不足、花太多時間看電視、浪費錢和考試之前“臨時抱佛腳”等都是需要改變的習慣。
(2)下定決心改變壞習慣。
(3)在短時間內,人們確實改變了自己的行為,但在此期間,人們體驗到了痛苦的情緒。這些負麵情緒使人們氣餒,所以人們選擇放棄。
非理性的情緒感受帶來痛苦和不舒服,這讓人感到氣餒,最終放棄改變自己的行為。這種負麵的情緒感受是非理性思維的結果(可能是潛意識的),這種情況下,人們會做出這樣的思考:
我希望改變習慣的過程並不伴隨痛苦的感受,這種壞習慣已經有好多年了,改變它產生的痛苦太強烈了,我不能忍受這種強烈的痛苦。另外,我真的沒有看到改變後的行為對我有多大的幫助。雖然我做出了很大的犧牲,但我並沒有看到很大的進展。算了,不要去改了,不值得付出這麽大的犧牲。
這種思維是不合理的,改變習慣的過程勢必會有體驗到痛苦和不舒服的情緒。在這種情景下,理性思維應該是這樣的:
不論什麽時候,隻要我想改變一個習慣,我就必須做好忍受痛苦的準備。改變原有習慣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易的。但是,改變不良習慣、做出理性行動必須要忍受伴隨而來的痛苦情緒。如果我不願意忍受改變過程中的痛苦,我就不是真正地改變。與其期待沒有痛苦,我不如把這種痛苦當作真正改變的信號,去歡迎它、擁抱它。不要去想:“我為什麽不得不忍受它?”要想:“忍受這些痛苦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要記住: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
如前所述,頭腦包括三個功能:思維、感受和需求。這三種功能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我們的思維影響我們的感受和需求,我們的感受影響我們的思維和需求,同樣,我們的需求也影響我們的思維和感受。
我們不能夠立刻改變我們的需求和感受,我們隻與思維有直接聯係。有些人會要求你去感受你沒有感受過的東西,或去追求你不需要的事物,但這些都是沒有意義的。我們不會通過其他感受替代的方法而改變感受,也不會通過其他需求替代的方法而改變需求。不過我們可以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來代替原有的非理性思維方式,從一個對立的角度進行思考是可能實現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重新思考我們的邏輯和推理來改變我們的思維。當思維發生改變時,我們的感受和需求也隨之做出改變。
策略性理念
隻有對思維、感受和需求之間的相互關係有基本的理解,我們才可以注意並評價我們的感受。比如,如果我體驗到自己的憤怒情緒,我就要確定這種憤怒是否符合理性。我應該通過評價產生它的思維來評價憤怒是否合理。
真的有人冤枉我了嗎?或者是我誤讀情境了嗎?
這種冤枉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
還有其他的角度看待這個情境嗎?
我是否公平地聆聽了其他信息?
通過追溯思考這些問題,我能夠更加理性地理解該情境。
即使我對情境的理解是合理的,我的憤怒是合理的,但考慮到情境的各個方麵,我的行為不一定是合理的。憤怒是合理的,但不能因此就做出非理性的行為。
該策略簡要概述如下:
(1)識別一種你體驗過的非理性情緒感受(諸如非理性、怨恨、自大或抑鬱的感受)。
(2)該情緒感受是由什麽思維導致的?如果不止一種,弄清楚哪個思維的可能性最大。
(3)確定該思維的理性程度。密切關注你用以證明該思維合理的理由。這些理由會不會並不是實際原因?你能想到其他可能的動機嗎?考慮其他的解釋。
(4)如果你認為該感受是非理性的,那麽,請準確地表達你得出這一結論的原因。
(5)建構該情境中的理性思維。
主動地用理性思維來取代非理性思維,反複演練理性思維。
比如,假設我閱讀了一篇關於絕症的文章,通過文章對症狀的描述,我認為我很有可能患有絕症,這個結論讓我十分沮喪。晚上,想著自己即將死亡,我越來越沮喪。很明顯,沮喪就是個非理性感受,它的非理性在於,除非醫生給我做了檢查,確診我患有絕症,否則我沒有理由相信自己確實患有該疾病。我的非理性思維就像這樣:
我有這篇文章描述的所有症狀,所以我肯定患了這個病。我很快就要死了,我的生命沒有意義。這為什麽會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麽是我?
在相同的情境中,理性的思維會是這樣:
是的,考慮到我似乎具有這些症狀,我有可能患有這種疾病,但是很多時候,健康的身體也會出現同樣的症狀。既然如此,有可能我並沒有患上這種罕見的疾病,而且這樣倉促地下結論對我來說是沒有好處的。還有,出於謹慎考慮,為了內心的寧靜,我應該盡快去看醫生,得到醫生的專業診斷。在我拿到診斷之前,我應該去想其他事情,去想比未經證實的病症更加值得思考的事情。
當我發現自己因為文章內容感到沮喪時,我會在腦海反複進行理性思維,並且強烈地批評自己:
嘿,不要走極端。記住,星期一你就會去看醫生。不要讓自己經曆不必要的痛苦,有許多原因能解釋你的症狀,回到現實中來。記住:“並不是世上所有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如果有,那就去把它找出來;如果沒有,那就也不要介意。不要沉迷在痛苦中了,因為那隻會降低你生活質量,百害無一益。
現在,想想下午打一場網球,晚上看一場好電影,怎麽樣?
通過改變非理性的需求和動機來改變非理性行為:
(1)識別問題行為(讓你陷入困境、給你或者給別人帶來問題的行為)。
(2)識別產生該行為的思維。產生這種行為的動機的思維是什麽?
(3)分析思維合理的程度,不要遺漏任何重要的相關信息。
(4)如果思維是非理性的,發展理性思維。
(5)主動地用理性思維去代替非理性思維。
有許多例子可以用來闡述上述觀點。這裏讓我們思考一個十分普遍的非理性行為的例子。思考這個情景,人們因為不願意克服習慣改變過程中產生的痛苦情緒而放棄改變自身的非理性行為:
(1)人們意識到自身已經養成了很多壞習慣,並且理性地認識到必須改變這些行為。如:抽煙、酗酒、吃垃圾食品、運動不足、花太多時間看電視、浪費錢和考試之前“臨時抱佛腳”等都是需要改變的習慣。
(2)下定決心改變壞習慣。
(3)在短時間內,人們確實改變了自己的行為,但在此期間,人們體驗到了痛苦的情緒。這些負麵情緒使人們氣餒,所以人們選擇放棄。
非理性的情緒感受帶來痛苦和不舒服,這讓人感到氣餒,最終放棄改變自己的行為。這種負麵的情緒感受是非理性思維的結果(可能是潛意識的),這種情況下,人們會做出這樣的思考:
我希望改變習慣的過程並不伴隨痛苦的感受,這種壞習慣已經有好多年了,改變它產生的痛苦太強烈了,我不能忍受這種強烈的痛苦。另外,我真的沒有看到改變後的行為對我有多大的幫助。雖然我做出了很大的犧牲,但我並沒有看到很大的進展。算了,不要去改了,不值得付出這麽大的犧牲。
這種思維是不合理的,改變習慣的過程勢必會有體驗到痛苦和不舒服的情緒。在這種情景下,理性思維應該是這樣的:
不論什麽時候,隻要我想改變一個習慣,我就必須做好忍受痛苦的準備。改變原有習慣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易的。但是,改變不良習慣、做出理性行動必須要忍受伴隨而來的痛苦情緒。如果我不願意忍受改變過程中的痛苦,我就不是真正地改變。與其期待沒有痛苦,我不如把這種痛苦當作真正改變的信號,去歡迎它、擁抱它。不要去想:“我為什麽不得不忍受它?”要想:“忍受這些痛苦是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要記住: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