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大自然
謝謝你遲到:以慢製勝,破題未來格局 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上帝總是寬恕,人類常常諒解,而自然從不饒恕。
——古語
我們極不擅長處理複合數學的隱含之意。
——傑裏米·格蘭瑟姆,投資者
2015年7月31日,《今日美國》報道,在伊朗西南部毗鄰波斯灣的一個擁有10萬人口的城市班達爾馬沙爾,熱感指數飆升至驚人的72.8c:
持續的熱浪烘烤著中東這個早已成為地球上最為炎熱的地域之一。
uweather氣象預報公司氣象學家安東尼·薩格裏阿尼在一份報告裏說:“這是我見過的最不可思議的溫度監測數據,堪稱全球最為極端的數據之一。”
盡管氣溫表上的溫度隻有46.1c,但露點[4]高達32.2c。濕熱交加,構成了高的熱感指數,即室外的體感溫度。
“7月的大部分時間裏,中東地區都受到高壓脊控製,導致世界最熱地區出現極熱熱浪。”薩格裏阿尼說道。
當我讀到這則新聞報道,不禁使我回想起1年前去澳大利亞悉尼參加世界公園大會時學到的一個新詞——“黑大象”。
倫敦的投資人、環保主義者亞當·斯維丹向我解釋,“黑大象”是“黑天鵝”與“房間裏的大象”的結合。“黑天鵝”是指罕見的、低概率、難以預料的不尋常事件,通常會引發巨大的連鎖負麵反應;“房間裏的大象”是指每個人都能看到的問題,卻沒有人想要解決。即使所有人都清楚,有朝一日這個問題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帶來如黑天鵝一般的惡果。
斯維丹對我說:“目前,有一群黑色的環境大象正在聚集。”舉四個例子:全球變暖、森林退化、海洋酸化以及大規模物種滅絕。“當它們向我們襲來,我們稱其為無法預料的黑天鵝,但事實上它們是黑色大象,現在已顯而易見”,隻是我們沒有采取必要的應對之策。
伊朗高達72.8c的熱感指數,事實上就是一頭黑色大象:你能看到它就坐在房間裏,你能感覺到,你能從報紙中讀到它。與所有黑色大象一樣,你很清楚它的影響遠超一般正常水平。像黑天鵝一樣,它是一種征兆,我們的氣候係統正麵臨著巨大的、不可預測的改變,這種改變或許是人類無法控製的。然而,不知何故,華盛頓上下,尤其是美國的共和黨並未意識到這一點。“在冷戰期間,為阻遏一場後果嚴重的小概率事件,即核戰爭的發生,我們花錢不計其數,”威爾遜中心副總裁、克林頓總統前核擴散顧問羅伯特·利特瓦克指出,“而現在,氣候變化將是一場後果嚴重的大概率事件,而我們甚至舍不得對汽油加一星半點的稅。”
固然,從單一的天氣事件中,我們無法得出任何有關氣候變化的確定性結論。但是,越來越多的異常天氣事件和氣候數據清晰地告訴我們,氣候出現異常變化、物種正在加速滅絕、最貧窮國家的人口增長帶來了巨大壓力,就像摩爾定律和市場已經進入了下半場一樣,大自然也進入了棋局的下半場。而且在許多方麵,大自然是被加速變化的技術、全球化推著前行。
地球上的人越來越多,如果能夠放大每個人所能產生的影響,集“眾人之力”朝著正確的目標努力,將會產生難以置信的建設性影響。但如果不加任何限製,不以任何倫理道德約束,“眾人之力”也將具備難以置信的破壞力。這正是眼下所發生的事。人類與機器的力量以及全球數據洪流正在不斷改造我們的工作環境、政治、地緣政治、經濟,甚至我們的道德觀。“眾人之力”正在推動大自然加速前進,這改變了整個生物圈和全球生態係統。它正在改變地球——我們唯一的家園——的物理輪廓及氣候特征。
學會談論氣候
實際上,在你目睹這些變化之前,你早已聽說過它們。去聽聽人們都在說什麽吧。人們其實知道,有些異常的事情正在發生,我稱之為“氣候之談”。許多國家都開始談論這個問題,我們的孩子必然對這些討論耳熟能詳。很可能你自己就在談論這個話題,隻是你還沒有意識到。
我第一次學到如何談論氣候是在2008年8月,當時我為了撰寫專欄文章與時任丹麥氣候與能源部長的康妮·赫德嘉德一起探訪了格陵蘭島的冰蓋。格陵蘭島是研究氣候變化影響的最佳觀測地之一。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島上隻有5.5萬名居民,並且沒有工業。其巨大的冰蓋以及氣溫、降水、風力的條件受到匯聚於此的全球大氣環流與洋流的高度影響。無論中國、巴西發生怎樣的變化,在格陵蘭島都能感受到。格陵蘭島人與自然的距離很近,他們是行走的氣候變化風向標,因此善於談論氣候。
很容易就能學會如何談論氣候。你隻需學會四句話。
第一句話是:“就在幾年前……但此後事情發生了變化……”以格陵蘭島為例:就在幾年前,你還能在冬天坐著狗拉雪橇橫跨長達40英裏的冰河前往迪斯科島。但是此後,格陵蘭島冬季的溫度不斷上升,連接兩地的冰河融化了。現在迪斯科島與格陵蘭島隔海相望,那些狗拉雪橇也可以進博物館了。根據2015年12月《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由15位科學家完成的研究顯示,格陵蘭島的冰正在加速融化。“我們發現,2003年至2010年融化的冰不僅比1983年至2003年期間的多了一倍多,而且比整個20世紀損失的淨質量都多。”《華盛頓郵報》2015年12月16日的一篇報道指出,美國航空航天局表示,格陵蘭島每年融化的冰重達2870億噸。而我2008年造訪這裏時,這個數字還“隻有”每年2000億噸。
第二句話是:“哇,我之前從來沒見過……”在我訪問格陵蘭島那年,伊盧利薩特12月和1月下起了雨。這裏位於北極圈深處,冬天是不應下雨的。時任科羅拉多大學環境科學研究合作研究所的主任、長期檢測冰蓋情況的康拉德·斯蒂芬告訴我說:“20年前,如果我告訴伊盧利薩特的人說,2007年的聖誕節會下雨,他們會笑話我,但現在這已成為現實。”
第三句話是:“嗯,通常是這樣,但現在我也不清楚了……”格陵蘭島傳統的氣候模式發生了快速的改變。當地的老人們曾經在傳統的氣候中生活了一輩子,現在他們畢生經驗所積累的智慧與直覺已經不像以前那麽有價值了。一直流淌的河水已經幹枯,終年覆蓋山丘的冰川已經融化。每年8月1日狩獵季開始時總能見到的馴鹿,今年已不見蹤影……
最後一句話是:“自……之後我們再沒見到過類似的東西。”在省略號的部分可以填上一個要多早有多早的年份。今天,沒有人比嚴肅的氣候科學家更善於談論氣候問題。2013年5月3日,就在夏威夷冒納羅亞觀測站首次報告稱觀測到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400ppm濃度之後,安德魯·弗裏德曼在中央氣候網站(climatecentral.org)上寫道:“當上一次地球大氣中出現那麽多二氧化碳的時候,現代人類還不存在。當時,巨齒鯊魚在海洋中巡遊,全球海平麵要比現在高出100英尺,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現在要高出6.1c。”
再來看2016年1月7日彭博新聞網上一段關於環境的報道:“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的速度較約1.2萬年前地球走出最近一次冰河紀的時候足足快了約100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比過去80萬年的峰值還高35%。海平麵高於過去11.5萬年的水平,並且還在加速上升。100年來化肥的使用對地球氮循環的破壞遠甚於25億年來任何事件的影響。”
隨著大自然進入棋盤下半場,被打破的紀錄越來越多,影響愈發深遠。負責追蹤大自然變化的政府機構似乎已經不知道該怎麽描述他們所看到的黑色大象。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2016年4月發布的報告指出:“3月,全球平均氣溫比20世紀均值高出1.2c。這不僅是1880年至2016年有記錄以來3月氣溫的最高值,同時也是所有記錄在案月份中的溫度偏離最大的,比上個月創造的曆史新高還要高出0.01c。此外,2016年3月還標誌著全球每月最高溫度紀錄連續第11個月被打破,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37年氣候記錄中最長的一段。”
這些都是談論氣候的語言——“超越”“最高”“紀錄”“打破”“最大”“最長”……這些數字令人震驚。它們都在告訴你,一些重大的、性質上完全不同的事情正在發生,一些我們人類很久沒有經曆過的事情正在發生。“眾人之力”的強大力量正在改變我們的星球,我們生物圈數千年來的邊界正在次第遭到破壞或即將被破壞。
我們的伊甸園
要從環境的角度理解此時此刻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先停下來,快速地了解一下地質時代。
科學史網站“科學觀點”(scienceviews)說:“研究地球從創世之初直至今日所發生的變化,一直是地質學家們的任務,他們試圖闡明地球演進的驅動力量。地球的岩層中保存著地質活動的曆史……通過將所有這些岩層放在一起,科學家們繪製出了所謂的地層柱,也就是不同年代的岩石記錄。”這一記錄追溯了地球46億年的曆史。為了對浩瀚無窮的地質信息進行簡化,地質學家將地球的曆史進行了劃分。
地球大約於46億年前形成,但化石記錄顯示,大約38億年前才出現了簡單生命的跡象;直到6億年前,複雜的生命形式才開始形成。隨著地質年代的推移,生命的形式不斷改變和演化。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從過去1萬年到現在,我們生活在全新世。全新世之前是更新世,又被稱為“偉大的冰河時代”。
為什麽我們要關心這個?因為如果全新世離我們遠去,我們會懷念它的。但全新世似乎正準備離我們而去。
斯德哥爾摩適應力中心主任約翰·羅克斯特倫告訴我:在地球46億年曆史中,大部分時期的氣候都不適宜人類生存。他是全球地球科學的領軍人物之一,也是我關於氣候知識的老師。他說,地球上的氣候一直在“懲罰性的冰河時代與鬱鬱蔥蔥的溫暖時期”之間來回搖擺,“將人類枷鎖在半遊牧的生活方式中”。隻有在過去的1萬年中,我們才得以享受到平靜與穩定的氣候條件,我們的祖先才得以走出舊石器時代的洞穴,才出現了農業、畜牧業、建造城鎮,最終出現了文藝複興、工業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
《大世界,小星球》的作者羅克斯特倫說道,這個被地質學家命名為全新世的時期是一個“奇跡般穩定、溫暖的間冰期,適宜的氣候造就了我們所熟悉的現代世界。這是我們科學家所知的,唯一能夠支持現代社會的氣候狀態”。它賦予了我們構建文明所需的“森林、草原、珊瑚礁、草地、魚、哺乳動物、細菌、空氣質量、冰蓋、溫度、淡水、生產性土壤”的理想平衡。
全新世一直是我們人類的“伊甸園”。在全新世,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和海洋酸度適中,海裏有珊瑚,赤道被森林覆蓋,兩極有冰蓋。這些冰能儲存水並反射太陽光線,這一平衡的狀態維持了人類的生存和世界人口穩步增長。所有要素的平衡決定了我們的氣候以及我們的天氣。當這些係統中任何一項失去平衡時,大自然會以其驚人的力量去吸收、緩衝、削弱對地球整體最糟糕的影響。
但凡事總有極限。大自然的保險杠、減振器、備胎並非取之不盡。如今,我們正在逼近自然的極限,即將突破生態係統中多個子係統的界限,而這些係統為我們塑造了我們所知的最穩定、最溫和的地質時代——全新世。
說到重塑世界……
羅克斯特倫說:“我們正在迫使地球遠離最適宜點。”我們即將進入一個與全新世全然不同、不適宜人類生活和不文明的時代。這就是當今這場辯論的要旨所在。
辯論的核心觀點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自1950年以來,人類對所有地球上的主要生態係統和穩定器的影響急劇加速,這些生態係統和穩定器長期以來維護著全新世的平衡狀態。近年來,人類的影響已經開始改變許多獨立係統的運行。許多科學家認為,這些改變正將我們從相對溫和的全新世推向一個全新的、未知的地質時代。
這就是我所說的“眾人之力”。作為一個物種,我們現在已經同時成為一種屬於大自然、置身大自然、影響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在20世紀以前,從來沒有人這麽評價人類。但自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以來,當工業革命開始遍及全球,尤其是在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人口與中產階級的數量開始一同擴大。全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過上了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汽車、小洋樓、高速公路、航空旅行以及高蛋白飲食。
接著,從21世紀初開始,超新星激起了另一波全球工業製造、城市化、電信、旅遊和貿易的浪潮。所有這些趨勢匯聚在一起之後,開始對地球上每一個主要生態係統施加壓力,並且壓力之大在地球曆史上未曾遭遇過。結論就是:我們的伊甸園生活現在岌岌可危。
大加速
我們的地球母親正在麵臨不斷加速的重重壓力,這些壓力幾乎確定無疑地要把地球趕出舒適區域,超出正常邊界。地球科學家試圖對這些壓力進行量化研究,以確定這種影響究竟有多大。他們給這些壓力起名為“大加速”。正如我在第2章中指出的那樣,在2004年出版的《全球改變與地球係統:一個承壓的星球》一書中,就已經出現了“大加速”的圖表。這本書是由美國化學家、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氣候變化研究所執行主任威爾·斯蒂芬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編寫的。
這些圖表生動地展現了“眾人之力”:從1750年到2000年,尤其是自195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掌控了科技、社會與環境的力量,並對大自然產生了加速影響。斯蒂芬和他的同事溫蒂·布勞德蓋特、麗莎·道意馳、歐文·加夫尼、科妮莉亞·路德維希在2015年3月2日的《人類世》雜誌上發表了大加速圖表的更新版,將覆蓋範圍擴大至從1750年至2010年的情況。他們深信這些加速的變化正在將我們推離全新世,推向未知領域。
他們是這樣說的:
大加速標誌著全球社會經濟係統——也就是地球係統中的人類部分——出現了驚人的增長。再怎麽高估這一變化的規模與速度都不為過。在過去兩代多人的時間裏,亦即在一個人的一生中,人類(或者說,直到近期,一小部分人類)已經成為一個影響波及整個星球的地質力量。在此之前,與地球生物物理係統相比,人類活動的影響尚微不足道。自然和人類可以獨立運行。但現在很難將兩者分開了。通過全球化的進程,大加速的趨勢反映出社會經濟係統和地球生物物理係統之間在整個星球範圍內出現了耦合。我們已經達到一個階段,即許多生物物理指標已經明顯超過全新世的波動範圍。我們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
讓我們再重複一遍。我們現在身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這意味著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正處於一種我們未曾經曆過的處境。我們已經將地球所有的關鍵係統推至全新世安全運行的邊界,甚至可能已經超越了這個邊界。“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我一定要將這個詞收錄到我自己的氣候詞典中去。
這些圖表看起來是這樣的:
圖6-2 地球係統趨勢圖
來源:steffen.w.,broadgate, w.,deutsch, l,gffney, o.,ludwig, c.,"the trajectory of the anthropocene:the great eleration"anthropocene review(vo1.2,no.1),pp.81-98.,2015
圖6-3 社會經濟趨勢圖
來源:steffen.w.,broadgate, w.,deutsch, l,gffney, o.,ludwig, c.,"the trajectory of the anthropocene:the great eleration"anthropocene review(vo1.2,no.1),pp.81-98.,2015
地球的邊界
我們已經確知進入了加速時代,那麽,如何量化這些加速變化對大自然造成的影響變得至關重要,畢竟地球自己是不會說話的。2008年,羅克斯特倫、史蒂芬與其他一些地球係統科學家一起研究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地球生命支持係統”,以及我們不能超越的各領域的邊界,超越了這些邊界,全新世就會終結,地球將會出現“不可逆、突發的環境變化”。2009年,他們將這些發現發表在《自然》雜誌,2015年2月13日又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更新版。
他們的論點很簡單:我們是在全新世的環境基礎上才得以建立了人類社會、工業與經濟的。如果我們破壞了支持人類社會的環境係統的正常運行,會使地球進入一個新狀態。在這種新狀態下,我們早已熟悉和享受多年的現代生活可能無以為繼。可以將地球想象成一個健康的人,通過界定其體重、膽固醇、血糖、脂肪、氧攝入、血壓及肌肉質量等指標的最佳範圍,來確保她的健康,能夠繼續跑馬拉鬆。
人體是一個由各個子係統、各個器官組成的大係統。每個子係統與器官都有其最佳運作條件,對大自然來說也是如此。我們的器官和身體作為一個整體,有時候確實可以偏離最佳狀況,但這有一個限度。我們無法清楚了解在每一種情況下,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偏離最佳狀態會導致身體的崩潰,但有些情況我們是清楚的。我們知道人類最佳體溫為37c。如果體溫高達42c或低至21c,一個普通人就會死亡,他的內部係統會停止運轉。這是我們人類健康可容忍的邊界,越趨近這些邊界,你的各個器官、體內流體就運行得越差。
大自然也是由各個子係統和器官——如海洋、森林、大氣、冰蓋——組成的大係統。地球科學家們多年來已經掌握了這些係統和器官最穩定的運行水平。確實,大自然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無法告訴我們她的感受——“但她是一個按照生物、地理、物理學規律合理運行的複雜單元”,就像人體一樣。羅克斯特倫說:“我們不知道她運行的邊界確切在哪兒,因為我們對地球母親的了解還不如對人體的了解來得準確,但她自己清楚地知道這些邊界何在。一旦跨越臨界,就無法複原。格陵蘭島的冰蓋過了臨界點就會融化,亞馬孫雨林過了臨界點就會退化。我們不會等身體到了臨界點才想起來照顧自己,同樣,我們也不能這樣對待我們的地球。”
大自然無法告訴我們她的係統感受,但羅克斯特倫、史蒂芬以及他們的團隊試圖對這些臨界點做一些有根據的估測。他們確定了地球的九大關鍵邊界,人類必須確保其不被破壞(或者說不被進一步破壞,因為我們已經破壞了好幾個)。破壞這些邊界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使地球進入一個新的狀態,而我們的現代文明將萬劫不複。
這是他們在2015年給地球開出的健康診斷報告。情況看上去不太妙。
第一個邊界是氣候變化。我們已經破壞了它。和很多氣候科學家的普遍看法一致,地球邊界界定團隊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漲幅小於2c的水平。大多數氣候學家認為,超過這條紅線,我們將麵臨失控的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極端溫度變化以及更為嚴重的風暴、幹旱風險。如果要控製全球氣溫升高,我們需要將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350ppm濃度以下。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超過400ppm濃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已經非常稠密,並且還在加速變得更加稠密。高二氧化碳含量已經使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麵的綜合平均溫度升高至自工業革命以來觀測到的最高水平。
大自然知道她發熱了。2015年底,美國航空航天局《地球的關鍵跡象》年度報告指出:“134年記錄中的最熱的10個年份,除了1998年,都發生在2000年以後。2015年是自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年。”氣候係統決定了所有生物物種的生長環境。這個環境正朝著一個遠離地球邊界的區域前進,地球會變成一個人類此前從未經曆過的大溫室。
他們確定的第二個邊界是生物多樣性,包括生物圈中生存著的所有生物物種和覆蓋地球的所有自然物質,即森林、草原、濕地、珊瑚礁等。地球邊界界定團隊認為,我們應該保持相當於工業化前90%水平的生物多樣性。目前,非洲部分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水平已經降至84%,並且還在進一步下降。
羅克斯特倫指出,人們忘記了如果沒有生物多樣性,就無法調節氣候。如果空氣中沒有傳粉媒介,土壤中沒有微生物,如果沒有鳥類和其他動物通過排泄為新樹木播種,就沒有森林。如果沒有森林,也就沒有樹木來吸收二氧化碳。如果沒有樹木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就會進入大氣層,加劇全球變暖,或進入海洋,改變海洋構成。物種的自然消失率為在每100萬個物種中,每年會消失1種或不到1種。“我們將消失率的邊界設定為每年10種”,羅克斯特倫解釋道,但隨著全球化,這個邊界常常被打破。現在,在每100萬個物種中,每1年會消失10~100種。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正在大致以這樣的速度迅速減少。
第三個我們地球的邊界是森林退化,而我們已經打破了這一邊界。這個邊界是說,我們必須在陸地上維持雨林、寒帶森林、溫帶森林等關鍵生態群落的最低水平,才能保持一個平衡的、有節製的全新世。科學家估計,我們必須保存約75%的地球原始森林。目前該水平已經下降到62%,一些森林的碳吸收能力已經出現弱化的跡象。
第四個已被我們打破了的邊界是地球上的生物化學流。羅克斯特倫解釋道:“我們現在向世界作物係統添加了太多的磷、氮及其他元素。”我們正在通過化肥和農藥“毒害地球”。這些化學物質接著流向海洋,傷害那裏的植物與魚類。“要讓吸收和創造蛋白質的植物與動物生長發育,它們需要一個氮磷平衡環境。”羅克斯特倫接著解釋道:“氮和磷的含量決定了海洋形態及大陸地貌。氮與磷的含量太多了,會令生物窒息,而太少了又會導致它們無法生長。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少用化肥與農藥,不要影響到其他植物的生長。”氣候變化帶來的是自上而下的顛覆,而化肥與農藥則會造成自下而上的顛覆。現在,羅克斯特倫說道:“我們必須把使用量降至目前水平的25%。”
在其他四個領域,我們已經設法維持在由地球邊界界定團隊設定的水平之內,但是剩餘的空間也不多了。
一個是海洋酸化在不斷上升。我們釋放出的二氧化碳中一部分進入了大氣層,但大量二氧化碳事實上都是被海洋吸收。這對魚類及珊瑚礁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傷害。魚類和珊瑚礁相當於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當二氧化碳被水吸收後,便會形成碳酸,而碳酸會溶解碳酸鈣,碳酸鈣是所有海洋生物的主要構成物質,尤其是貝殼類動物和珊瑚礁。在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海洋已經不再是海洋生物的家園,而是在分解和破壞它們。”羅克斯特倫說,“我們能夠破壞的碳酸鈣是有限度的,超過了這個限度,海洋係統就會被徹底顛覆,不能再像此前全新世時代那樣充當魚類與珊瑚礁的家園。”
地球邊界界定團隊認為,第二個我們勉強維持在可控範圍邊界的是淡水的使用,即我們能從世界的河流與地下水中抽取出來的最大水量。我們需要保障濕地、雨林依舊維持全新世的狀態,與此同時支持我們大規模的農業生產。
第三個我們尚未逾越的邊界是大氣氣溶膠的負荷。大氣氣溶膠是我們的工廠、發電廠、車輛等傳統汙染源釋放到大氣裏的微小顆粒物。生物質的不完全燃燒(大部分是由做飯的爐灶所產生)和化石燃料的低效燃燒生成了一層霧霾,阻擋了陽光並進而危害植物生命,還導致人類出現哮喘及其他肺部疾病。
第四個我們尚能維持在邊界內的領域被稱作“新物質的引進”,即我們所發明創造的化學物質、化合物、塑料、核廢料等類似的東西。它們來自大自然之外,並滲入土壤與水中。我們並不完全了解它們所導致的詭異後果,但我們擔心,有朝一日,它們甚至會改變包括人類在內的不同物種的基因密碼。
還有一個領域我們曾打破過它的邊界,但現在已經安全返回,這就是平流臭氧層的厚度。平流臭氧層確保我們免受導致皮膚癌的危險紫外線輻射。沒有臭氧層,地球上大麵積地方將不適宜居住。在科學家發現人造化學品氯氟烴導致臭氧層空洞不斷擴大之後,全球各國聚在一起共同商議,並於1989年實施了《蒙特利爾協定書》,嚴禁氟氯碳化合物。臭氧層因此才得以維持在地球邊界的限度之內,損失的臭氧層未超出工業化之前水平的5%。
地球邊界界定團隊並未聲稱其確定的邊界是精確而固定不變的,也沒說一旦突破了這些邊界我們將直接被推落懸崖。他們設定的紅線是根據已知情況作的預測,一旦越過,我們就將進入“未知區域”:在那裏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麽,因為人類從來沒有進入過這個區域。
羅克斯特倫說,到目前為止,對我們來說唯一的幸事是,大自然一直以來都很善於找到方法適應這些壓力。海洋、森林吸收了增長的二氧化碳排放;亞馬孫流域等生態係統適應了森林砍伐和退化,並仍然為地球供給雨水與淡水;北極的冰層在收縮,但不會消失。地球自身確實有很多緩衝區並具備適應能力。但最終,我們會把這些緩衝能力也消耗殆盡。眼下我們正是這麽做的,尤其是在過去的半個世紀。
羅克斯特倫補充道:“地球用盡了其百寶袋中的各種法寶來緩和人類行為的影響並維持當前所處的狀態,她的這種維持平衡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如果我們繼續突破這些地球的邊界,“我們可能會將地球從朋友變為敵人”。在那樣的世界裏,亞馬孫流域將會變成大草原,北極圈將會終年變成海洋,非但不再反射太陽熱量,而且還要吸收這些熱量。可以很肯定,這將給人類創造出“一個與溫和、友善的全新世截然不同的世界,而全新世是我們所知唯一穩定的地球狀態,也是我們所知的唯一的文明賴以生存的狀態”。
已經有許多科學家站出來說,我們目前所處的地質時代已經稱不上是全新世了。他們認為,我們已經離開了它,進入了一個由我們一手造成的新時代。他們將這個新時代起名為“人新世”(anthropocene)。“anthropo”即“人”的意思,“cene”即“新”的意思。這是給“眾人之力”起了一個時髦的科學名詞。
“人類活動正在地球上留下廣泛而無法磨滅的印記。”科林·沃特斯說道。沃特斯就職於英國地質調查局,2016年1月8日他與其他作者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人新世應該被定義為繼全新世後出現的另一個全新的地質時代。
作者們承認:“就地質時代的範疇而言,能否正式認定地球已經進入人新世,取決於人們是否已經大範圍地改變了地球係統,足以使地質沉積物與冰芯傳遞出全然不同於全新世時代的地層標識。”他們認為,現在就是這樣的情況。從我們澆築在地球表麵的數億噸水泥,到原子彈測試所釋放的放射性核元素,這些在未來的許多年中都將對我們的星球產生影響。
正如歌手喬妮·米切爾在《黃色大出租車》中唱道:“他們給天堂鋪上了地磚,把它變成了一個停車場。”
沃特斯及其同事隻不過是將這幾句歌詞轉換成了科學語言:
近來,人類活動的沉積物中出現了新型礦物及岩石種類,包括鋁元素、混凝土和塑料等新物質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擴散,逐漸形成了大量的、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技術化石”。化石燃料的燃燒導致黑碳、無機灰球和球形碳質顆粒在全世界範圍內擴散,相關物質的濃度從1950年左右開始,出現了全球範圍的增長。人類活動沉積物不斷增長,其表征之一就是由森林砍伐、道路建設導致的水土流失不斷加劇。大量泥沙被大壩攔截,加劇了三角洲的下沉。
一想到未來地質學家將從我們的地質沉積層裏找出ipods、帶尾翼的凱迪拉克轎車以及自拍杆,就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即使有一天,地質學家能夠公認這是一個新的地質年代,他們也會爭論,這個新的地質年代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有人說,應當是在數千年以前農業剛剛開始的時候;也有人說應該是始於17世紀早期西方殖民主義跨洋活動開始之時。史蒂芬與大加速團隊寫道:“在人新世開始時間的所有候選答案中,最具說服力的版本是大加速開始的時候。”直到20世紀中葉前,才有明顯的證據表明地球係統的狀態與功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超出全新世波動的範圍;(2)是由人類活動所驅動,而非自然變化所導致。
由於存在爭議,負責命名地質年代的國際地層委員會仍然將我們所處的時代算作全新世。但就本書觀點而言,我們已經身處人新世了。人類的力量已經成為影響、重塑地球係統並將我們逼出地球邊界的主要推手。
無論我們現在身處什麽時代,羅克斯特倫堅持認為:“我們有責任讓我們的星球保持在一個盡可能接近全新世的狀態。”然而這並不容易,因為“眾人之力”中的“眾人”正在以超出我們想象的加速度向更多的地方擴張。
許許多多人的力量
2016年4月,我為製作一部關於氣候變化對非洲移民影響的紀錄片來到尼日爾。我們的第一站是德庫,這是一個位於撒哈拉沙漠中部的尼日爾北方小鎮。當地4月氣溫為41.7c。我采訪了當地的非洲人,他們大多是尼日爾人,曾前往利比亞尋找工作,其中少數運氣好的人還乘坐漏水的船隻前往歐洲。然而,大部分人既沒有找到工作,也沒找到船隻。相反,他們受到了利比亞人的咒罵和虐待。利比亞正在經曆經濟和政治災難,利比亞人不希望看到移民出現在自己的國家。
我們在德庫看到了數百名來自尼日爾和其他西非國家的人,他們陷於孤立無援的困境,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既不能北上務工,又無法南下回家。他們受到國際移民組織的照顧。在灼灼烈日下,我在裝滿貨物南下的卡車旁采訪了他們。他們大部分人離開家鄉已1年有餘,我問其中的一個人,他是來自尼日爾的馬蒂·阿爾馬尼克:“你的家人現在過得怎麽樣?”
他告訴我,他離開留在村裏的3個妻子和17個孩子前往利比亞或歐洲尋找工作,但卻不得不心灰意冷地回來。阿爾馬尼克說,他為家裏留下了許多食物,但他很清楚,這些食物現在應該吃得差不多了。“現在,他們的命在上帝的手上。”這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的處境。站在他身旁的另一位同行夥伴告訴我,他把12個孩子留在了家中。這不是什麽不尋常的事。在尼日爾,每個母親平均有7個孩子。
我將這些都寫到了《紐約時報》的專欄裏。第二天我收到了我的朋友、人口研究所主任羅伯特·沃克爾的郵件。他指出:1950年尼日爾的人口僅為250萬,今天人口已經達到1900萬。聯合國最新人口預測表明,盡管生育率在下降,尼日爾的人口仍將於2050年前達到7200萬。考慮到氣候變化、區域衝突與不穩定等因素,不難想象尼日爾將難以為繼。而令情況變得更糟的是,尼日爾的童婚情況非常普遍,童婚率高居世界第一。
尼日爾是許多個國家中的一個,這些國家並不全在非洲。那些地方的人口仍在不斷增長。我將人口不斷增長也列為大自然加速變化的一個現象。這種增長將導致“自然資源”消耗不斷加劇,給本國之內和之外的河流、湖泊、土壤和森林造成損害。盡管在世界許多其他地區,人口增長已經變緩甚至出現逆轉,但根據最新的聯合國報告,地球上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72億,到2050年之前將進一步增長至97億。這意味著,僅僅30多年之後,這個星球還會多出額外的20億人口。
想一想這個數字:多出20億人口。
更重要的是,對地球自然係統和氣候的破壞性影響也將呈指數級上升。因為97億人口中越來越多的人湧向大城市,隨著他們社會經濟地位提高,並成為中產階級,他們將開更多的汽車、住更大的房子、消耗更多的水和電以及食用更多蛋白質。他們對地球的人均影響將會大很多。當下,大約86%的美國人的家中和公寓裏都安裝了空調。但在巴西隻有7%的人家中有空調,在印度這一比例還要更低。但一旦他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他們也會對空調有需求。他們與住在日本、歐洲或美國的任何人一樣,都有權提出這些需求。
我出生於1953年,屬於嬰兒潮一代,這使我成為不同尋常的一代人的一分子。自亞當遇見夏娃,生下該隱與亞伯以來,人類曆史上任何一代人都無法像我和我的嬰兒潮一代一樣說出下麵的話:世界人口在我們有生之年翻了一番。事實上,如果我們喝足夠多的酸奶,好好運動,練習瑜伽,我們的壽命將長到足以使我們活著目睹世界人口數量翻3倍。1959年世界人口為30億,1999年為60億,而到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將達到97億。
人口研究所在其2015年報告中強調了一點:全球總體而言正在經曆由高死亡率、高生育率到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轉變;在世界許多地方,這一轉變早已出現。在歐洲、北美以及拉丁美洲和東亞的大部分地區,死亡率與生育率快速下降,以至於現在已經跌至或低於人口替代率的水平。在德國、日本等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人口事實上已開始下降。不過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
“在全球‘人口鴻溝’的另一邊,”人口研究所指出,“死亡率和生育率仍然相對較高,但死亡率下降得更快。因此,人口正在增長,而且在某些情況下迅速增長。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近40個國家可能將在未來35年內人口翻一番。”
雖然沒有得到太多關注,但聯合國負責人口的機構,即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人口司,每年都在悄悄地提高其對全球人口的預測。2015年7月29日,人口司發布《世界人口前景:2015修訂版》,上調了兩年前剛剛做出的預測數據。報告指出,世界人口預計將由當前的73億增長至2030年的85億(此前預測值為84億),於2050年達到97億(此前預測值為95.5億),並在2100年達到112億(此前預測值為108億)。
聯合國指出:
據預測,全球人口增長主要歸因於一小部分高生育率的國家,主要是在非洲,以及一些人口規模已經很龐大的國家。在2015年至2050年,全球一半的人口增長會集中在9個國家:印度、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美國、印度尼西亞和烏幹達……
中國和印度依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各有超過10億的人口,分別占世界人口的19%和18%。但到2022年,印度人口預計將超過中國。
目前,全球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1個在非洲(尼日利亞),5個在亞洲(孟加拉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2個在拉丁美洲(巴西和墨西哥),1個在北美洲(美國),還有1個在歐洲(俄羅斯)。在這些國家中,目前人口總數排名世界第七的尼日利亞增長最快。因此,預計尼日利亞的人口將在2050年前超過美國,屆時將成為世界人口第三大國。到2050年,預計有6個國家的人口將超過3億: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和美國……
由於人口增長率最高,2015年至2050年,非洲預計將為全球人口增長做出一半以上的貢獻。
在此期間,預計28個非洲國家人口將翻一番。
人口研究所注意到:預測中的人口增長大部分將出現在已經在饑餓與赤貧中掙紮的國家。許多人口迅速增長的國家都飽受水資源短缺或森林退化的威脅。而另一部分國家則在與區域衝突或政治不穩定作鬥爭。雖然不能排除取得進展的可能,但這些國家迅速增長的人口數量是一個不斷升級的挑戰。這些國家的民生易受人口因素的影響,且更有可能遭遇饑餓、貧困、水資源短缺、環境退化以及政治動蕩。
換言之,如果死亡率降低的同時生育率卻居高不下,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如果一個女人生育20個孩子,而這20個孩子全部存活並且同樣育有20個孩子,那麽一個家庭就會有400個孫輩後代。這種情況正在尼日爾這樣的地方發生。這些因為生育率居高不下、死亡率有所降低而導致人口持續膨脹的國家,同時也是“性別不平等最嚴重、童婚率最高的國家”。沃克爾解釋道:“尼日爾是全球總生育率最高的國家。”沙特阿拉伯、埃及和巴基斯坦也名列前茅。這並非由於缺乏避孕手段所導致,而是因為缺少現代化的性別觀念和社會規範,以及男性對計劃生育的固執的、強烈的反對。在這些國家依舊流行這樣一句祝福語:“祝福你育有七兒七女。”同樣流行的還有貧困以及學校教育與基礎設施的缺乏。
這樣的組合從來就沒有好的結果。當摩爾定律與全球化以目前的速度加速變化,而你的國家在教育和基礎設施領域落後他國,這種落後的差距也會越拉越大。如此一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參與到全球流動中。於是他們將生育更多的孩子視作一種社會保障。由此會進一步影響到氣候變化,而農業生產又因此受到衝擊。當人口越來越多,而政府卻沒有解決危機的對策時,就會滋生越來越多的混亂與無序(這一點我們將稍後展開討論)。阿富汗、中東地區和西非正在經曆這樣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
前英國金融服務局主席、現任新經濟思維研究所主席、《債務和魔鬼——貨幣、信貸和全球金融體係重建》一書作者阿代爾·特納在2015年8月21日發表在“辛迪加項目”(project syndicate)網站上的一篇文章簡明扼要地指出了這個問題。他注意到,盡管聯合國最新人口預測表明,歐洲、俄羅斯、日本由於低生育率而麵臨相當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但這是一個可控的問題。
那麽,什麽是不可控的問題?他寫道:“從1950年到2050年,烏幹達和尼日爾人口將分別增長20倍和30倍。無論是19世紀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之中的國家,還是20世紀後半程成功完成經濟追趕的亞洲經濟體,都未曾接近過這樣的人口增長率。這樣的增長率將導致人均資本存量無法快速提高,勞動力的工作技能也無法迅速改進,導致無法實現經濟追趕,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來避免長期不充分就業的出現。”所有這些事情現在正在發生,而且這裏還沒有考慮機器與機器人逐漸增長的力量。機器和機器人將取代發展中國家底層藍領和白領的工作,發達國家就更不用提了。
特納還指出:
如果自動化的發展使發達經濟體利用幾乎無人的工廠開展製造成為可能,這將切斷此前所有成功的東亞經濟體所遵循的出口導向的增長道路。由此造成的高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失業,可能導致出現政局動蕩。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極端暴力的源頭有許多,但在過去50年中北非和中東人口翻了3倍,顯然是原因之一……
鑒於非洲人口很有可能會在未來85年裏增長30多億,歐盟可能麵臨一波移民大潮。相比之下,目前關於接納數十萬尋求避難的難民的辯論似乎變得無關緊要了……
壽命的增長以及生育率的下降是人類福利的巨大積極進步……
要實現這一目標,無需效仿中國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隻需要確保女性可以接受高水平的教育,不限製避孕用品的供應,以及允許婦女自由做出自己的生育選擇,免受保守宗教權威的道德束縛,也不受迷信人口快速增長將推動國家經濟成功的政治家的道德壓迫。
英國環保組織“第三代環保主義”(e3g)的主席湯姆·伯克喜歡把問題簡化成四個數字——10、15、20和25。伯克說:
現在,地球上有10億人口已經躋身中產階級或以上,擁有安全的資產以及較高的、可靠的收入。有15億人口正處於轉型期。這些是新興經濟體的民眾,他們在大約15年前移居至城市。現在,他們擁有一定的資產、穩定的收入,但開始感到緊張。因為,他們中許多人都在公共部門供職,並且受到全球化與科技進步的擠壓。還有另外20億人剛剛搬到城市,他們幾乎沒有任何資產,也沒有穩定收入,你會看到他們坐在路邊售賣小物件。此外,還有25億人口是農村貧困人口,他們土裏刨食,僅能果腹而已,完全沒有融入全球經濟。如果氣候發生變化,一部分人會遷移,其餘的人會死去。
已經進城的15億人和剛剛進城的20億人居住在這個已經超級互聯的世界上的都市裏,他們能夠看到各種想擁有但自己不具有的東西。如果我們無法滿足這15億人和20億人的願望,他們將動搖這些國家的中產階級。他們將成為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及其他帶有不滿情緒的群眾運動的基礎。未來的增長和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市中最底層的那一半人口能否提高其實際收入。他們是那些數著手裏的錢才敢去買東西的群體,是遭受食品價格上漲、水價上漲、極端天氣事件打擊最嚴重的群體。2010年末發生“阿拉伯之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剛剛步入城市化的這15億人和20億人。
“就像有人否認氣候變化一樣,也總有人拒絕承認人口增長對地球造成的影響。”羅伯特·沃克爾在2015年1月30日首發《赫芬頓郵報》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人口因素,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引起科學界的擔心,其中包括對氣候變化的擔心……如果世界人口如目前預測的那樣,將在未來35年中從74億增長至96億,很難想象我們能成功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惡劣影響。”
我們不是在指責發展中國家,雖然有些國家的特定文化風俗確實存在對女性的歧視,就算是為了本國的利益,他們也應該改變這些習俗。當談及氣候影響時,我們西方人在更長的時間裏做得更糟。我們有更大的責任來發明清潔能源,提高能效,發現能源保護的新模式,使地球在中產階級人數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依然能不跨越臨界點。
雨屋
2015年11月1日,npr周末版上有一則新聞報道。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場不同尋常的展覽。展覽的名稱叫“雨屋”。在一次采訪中,製作展品的藝術家之一漢尼斯·柯奇說,他和他的藝術家同伴們想探討藝術、自然與科技之間的關係。
於是他們創造了“雨屋”。ar網站2015年10月30日的一篇文章將其描述為一個巨大的黑色房間,裏麵下著人造雨,屋子裏有一束光亮,打在角落裏。進去參觀的人們會驚奇地發現,無論他們站在哪裏,傳感器都會確保所到之處雨水停止。或者如這篇文章所說的:“人們被邀請進入一個大雨滂沱的房間,他們必須相信科學和藝術能夠保證自己寸衣不濕,即使風暴毫不減弱……每一次,隻能允許7個人進入房間,而且參觀時間不得超過15分鍾。這對遊客而言或許是個令人沮喪的消息,但事實上這也是為他們著想:傳感器檢測到遊客後,就會停止他們頭頂的降雨,形成一個方圓6英尺的無雨區間。如果人太多了,也就看不到雨了。”
我很喜歡這句話:人太多了,就看不到雨了。
這就是眾人之力的影響。雖然摩爾定律及全球化極大地擴大了機器的力量、個人的力量和流動的力量,但它們也極大地加強了眾人之力。這意味著在人類曆史上以及地球曆史上,人類首次在數量上變得足夠龐大,並借超新星之力獲得更大的能量,從而使人類不僅成為自然的力量,同時也成為一股作用於自然的強大力量。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今天的各種活動比此前任何時候都能更加有力地影響雨水的開和關。氣候變化意味著出現更多極端天氣,部分地區出現更嚴重的特大風暴,而另一些地方麵臨持續的旱災。這一新生的力量如此陌生,以至於人們很難去想明白它。“好吧,”一些懷疑者會說,“我同意你說的,氣候會變,但我不認為人類與此有何關聯。”我們的經曆讓我們堅信自然是無窮無盡的,因為這麽多年來自然確實看似無窮無盡。我們隻不過是滄海一粟,人類在大自然麵前輕若鴻毛;為什麽我們不能想怎麽享受就怎麽享受呢?但是,蒼天可鑒,人類現在已經數量很大了,人口數量還會變得更大,越來越多的人口會擁有越來越大的力量,人類的消耗也會比以前多得多。
正如著名的全球投資人傑裏米·格蘭薩姆說的:我們人類“極不擅長理解複合數學的含義”。當市場、大自然和摩爾定律同時持續加速,進入棋盤下半場時,我們很難意識到自己對環境產生了如此強大的影響。
亞當·斯維丹補充道:“我們收獲了技術進步的好處,卻沒有對其引發的後果給予足夠的關注。”他在他的博客上解釋道:“所有生物都生存於生態係統中,並作為生態係統存在。”這些生態係統是所有生活和商業的基礎,“基礎遭到侵蝕最終會導致金字塔崩塌”。而如果我們不留心地球的邊界,今天的這台世界機器就會把我們引向毀滅。“今天這個係統看上去已失去控製。”斯維丹補充道:“對商品越來越多的需求導致對更先進、更具侵入性的技術的使用,人們不斷向自然索取,以保持經濟增長。這些技術糟蹋了土地,破壞了自然生態係統,同時還加劇了不平等、人民流離失所和社會動蕩。”
而且“一切發生得如此之快”。羅克斯特倫在他的著作《大世界,小星球》中寫道:“僅僅用了兩代人的時間,人類已經令地球不堪重負。我們從大星球上的一個小世界,變成了一個小星球上的大世界。現在,地球回應經濟全球化的方式就是帶給我們更多的環境衝擊。這是個巨大的轉折點。”
但故事的結尾未必需要以這種方式結束。全新世的大門未必一定會對我們關閉。或者,即使關閉了,如羅克斯特倫曾對我說的,即使我們進入了人新世,也不一定必然陷入水深火熱,或是處於永久的失衡。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現在已經到了轉折點。此時此刻,我們的選擇將塑造我們的未來。我們必須選擇:要讓加速時代變成我們的親密朋友還是致命敵人。超新星能夠放大我們的破壞能力,但也會加強我們保護世界的能力。
我們必須讓新發現的個人之力、機器之力、眾人之力以及流動之力成為我們的朋友,成為我們在不逾越地球邊界的情況下創造豐富資源的工具,而不是我們的敵人。但是要組織起來,並以上述方式運用這些力量,需要一定的意誌力、管理能力以及我們從未在人類身上見到過的、讓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集體行動的能力。每天,在太陽能、風力發電、電池和能源效率上都有新的突破。這些突破給了我們希望,即我們能夠在大規模範圍內提供數十億人口能夠消費得起的清潔能源——隻要我們有意願給碳貼上一個價簽,來幫助這些技術實現快速的大規模部署並進一步降低成本。
正如環保主義者常說的,我們在發生大規模地緣政治動蕩後——希特勒入侵鄰國、珍珠港事件、“9·11”襲擊——總是能夠奮起直麵挑戰並成功應對。但是,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我們必須對由自己的行為導致的人類全體麵臨的威脅采取行動,要搶在局麵一發不可收拾之前采取行動,為還未出生的下一代采取行動,在地球的各項邊界還未被打破前采取行動。
這是人類當前所麵臨的挑戰,這個挑戰就擺在我們這代人麵前。我們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歐洲,在世貿中心原址重建大樓,在1929年、2008年危機後重建經濟,但是我們一旦跨越大自然所確定的地球邊界,有些東西就永遠無法重建了。我們無法複原格陵蘭島的冰蓋、亞馬孫流域的雨林,也無法讓大堡礁恢複原貌。犀牛、珊瑚礁也是如此。3d打印機是無法令它們起死回生的。
這就是為什麽,在這些多重威脅令地球向錯誤的方向傾斜之前,應對這些威脅的唯一方法是集體行動起來,一同開展研究並對清潔能源生產和能效領域進行集體投資。與此同時,還需要有意願,至少美國需要有意願,對碳排放征稅。我們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共同致力於加強婦女教育,增強女性權利。如果在這諸多方麵不能攜手行動起來,以應對巨大的挑戰,我們就會失去保護這個地球的最後機會。
我之前說過,在有生之年我還會繼續這麽說:我們是第一代麵臨這種局麵的人。不要再提“以後再說”,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這意味著大自然的緩衝能力和恢複能力將消耗殆盡。如果我們不能快速采取一致行動,“以後再說”在我們這一代就會變成“為時已晚”。
著名的海洋學者席爾瓦·厄文精辟地說過:“我們現在做什麽,或者不做什麽,將決定未來,不僅是對我們而言,對地球上的全部生命都是如此。”
——古語
我們極不擅長處理複合數學的隱含之意。
——傑裏米·格蘭瑟姆,投資者
2015年7月31日,《今日美國》報道,在伊朗西南部毗鄰波斯灣的一個擁有10萬人口的城市班達爾馬沙爾,熱感指數飆升至驚人的72.8c:
持續的熱浪烘烤著中東這個早已成為地球上最為炎熱的地域之一。
uweather氣象預報公司氣象學家安東尼·薩格裏阿尼在一份報告裏說:“這是我見過的最不可思議的溫度監測數據,堪稱全球最為極端的數據之一。”
盡管氣溫表上的溫度隻有46.1c,但露點[4]高達32.2c。濕熱交加,構成了高的熱感指數,即室外的體感溫度。
“7月的大部分時間裏,中東地區都受到高壓脊控製,導致世界最熱地區出現極熱熱浪。”薩格裏阿尼說道。
當我讀到這則新聞報道,不禁使我回想起1年前去澳大利亞悉尼參加世界公園大會時學到的一個新詞——“黑大象”。
倫敦的投資人、環保主義者亞當·斯維丹向我解釋,“黑大象”是“黑天鵝”與“房間裏的大象”的結合。“黑天鵝”是指罕見的、低概率、難以預料的不尋常事件,通常會引發巨大的連鎖負麵反應;“房間裏的大象”是指每個人都能看到的問題,卻沒有人想要解決。即使所有人都清楚,有朝一日這個問題會變得越來越嚴重,最終帶來如黑天鵝一般的惡果。
斯維丹對我說:“目前,有一群黑色的環境大象正在聚集。”舉四個例子:全球變暖、森林退化、海洋酸化以及大規模物種滅絕。“當它們向我們襲來,我們稱其為無法預料的黑天鵝,但事實上它們是黑色大象,現在已顯而易見”,隻是我們沒有采取必要的應對之策。
伊朗高達72.8c的熱感指數,事實上就是一頭黑色大象:你能看到它就坐在房間裏,你能感覺到,你能從報紙中讀到它。與所有黑色大象一樣,你很清楚它的影響遠超一般正常水平。像黑天鵝一樣,它是一種征兆,我們的氣候係統正麵臨著巨大的、不可預測的改變,這種改變或許是人類無法控製的。然而,不知何故,華盛頓上下,尤其是美國的共和黨並未意識到這一點。“在冷戰期間,為阻遏一場後果嚴重的小概率事件,即核戰爭的發生,我們花錢不計其數,”威爾遜中心副總裁、克林頓總統前核擴散顧問羅伯特·利特瓦克指出,“而現在,氣候變化將是一場後果嚴重的大概率事件,而我們甚至舍不得對汽油加一星半點的稅。”
固然,從單一的天氣事件中,我們無法得出任何有關氣候變化的確定性結論。但是,越來越多的異常天氣事件和氣候數據清晰地告訴我們,氣候出現異常變化、物種正在加速滅絕、最貧窮國家的人口增長帶來了巨大壓力,就像摩爾定律和市場已經進入了下半場一樣,大自然也進入了棋局的下半場。而且在許多方麵,大自然是被加速變化的技術、全球化推著前行。
地球上的人越來越多,如果能夠放大每個人所能產生的影響,集“眾人之力”朝著正確的目標努力,將會產生難以置信的建設性影響。但如果不加任何限製,不以任何倫理道德約束,“眾人之力”也將具備難以置信的破壞力。這正是眼下所發生的事。人類與機器的力量以及全球數據洪流正在不斷改造我們的工作環境、政治、地緣政治、經濟,甚至我們的道德觀。“眾人之力”正在推動大自然加速前進,這改變了整個生物圈和全球生態係統。它正在改變地球——我們唯一的家園——的物理輪廓及氣候特征。
學會談論氣候
實際上,在你目睹這些變化之前,你早已聽說過它們。去聽聽人們都在說什麽吧。人們其實知道,有些異常的事情正在發生,我稱之為“氣候之談”。許多國家都開始談論這個問題,我們的孩子必然對這些討論耳熟能詳。很可能你自己就在談論這個話題,隻是你還沒有意識到。
我第一次學到如何談論氣候是在2008年8月,當時我為了撰寫專欄文章與時任丹麥氣候與能源部長的康妮·赫德嘉德一起探訪了格陵蘭島的冰蓋。格陵蘭島是研究氣候變化影響的最佳觀測地之一。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島上隻有5.5萬名居民,並且沒有工業。其巨大的冰蓋以及氣溫、降水、風力的條件受到匯聚於此的全球大氣環流與洋流的高度影響。無論中國、巴西發生怎樣的變化,在格陵蘭島都能感受到。格陵蘭島人與自然的距離很近,他們是行走的氣候變化風向標,因此善於談論氣候。
很容易就能學會如何談論氣候。你隻需學會四句話。
第一句話是:“就在幾年前……但此後事情發生了變化……”以格陵蘭島為例:就在幾年前,你還能在冬天坐著狗拉雪橇橫跨長達40英裏的冰河前往迪斯科島。但是此後,格陵蘭島冬季的溫度不斷上升,連接兩地的冰河融化了。現在迪斯科島與格陵蘭島隔海相望,那些狗拉雪橇也可以進博物館了。根據2015年12月《自然》雜誌發表的一項由15位科學家完成的研究顯示,格陵蘭島的冰正在加速融化。“我們發現,2003年至2010年融化的冰不僅比1983年至2003年期間的多了一倍多,而且比整個20世紀損失的淨質量都多。”《華盛頓郵報》2015年12月16日的一篇報道指出,美國航空航天局表示,格陵蘭島每年融化的冰重達2870億噸。而我2008年造訪這裏時,這個數字還“隻有”每年2000億噸。
第二句話是:“哇,我之前從來沒見過……”在我訪問格陵蘭島那年,伊盧利薩特12月和1月下起了雨。這裏位於北極圈深處,冬天是不應下雨的。時任科羅拉多大學環境科學研究合作研究所的主任、長期檢測冰蓋情況的康拉德·斯蒂芬告訴我說:“20年前,如果我告訴伊盧利薩特的人說,2007年的聖誕節會下雨,他們會笑話我,但現在這已成為現實。”
第三句話是:“嗯,通常是這樣,但現在我也不清楚了……”格陵蘭島傳統的氣候模式發生了快速的改變。當地的老人們曾經在傳統的氣候中生活了一輩子,現在他們畢生經驗所積累的智慧與直覺已經不像以前那麽有價值了。一直流淌的河水已經幹枯,終年覆蓋山丘的冰川已經融化。每年8月1日狩獵季開始時總能見到的馴鹿,今年已不見蹤影……
最後一句話是:“自……之後我們再沒見到過類似的東西。”在省略號的部分可以填上一個要多早有多早的年份。今天,沒有人比嚴肅的氣候科學家更善於談論氣候問題。2013年5月3日,就在夏威夷冒納羅亞觀測站首次報告稱觀測到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了人類有史以來的最高水平400ppm濃度之後,安德魯·弗裏德曼在中央氣候網站(climatecentral.org)上寫道:“當上一次地球大氣中出現那麽多二氧化碳的時候,現代人類還不存在。當時,巨齒鯊魚在海洋中巡遊,全球海平麵要比現在高出100英尺,全球平均地表溫度比現在要高出6.1c。”
再來看2016年1月7日彭博新聞網上一段關於環境的報道:“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的速度較約1.2萬年前地球走出最近一次冰河紀的時候足足快了約100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比過去80萬年的峰值還高35%。海平麵高於過去11.5萬年的水平,並且還在加速上升。100年來化肥的使用對地球氮循環的破壞遠甚於25億年來任何事件的影響。”
隨著大自然進入棋盤下半場,被打破的紀錄越來越多,影響愈發深遠。負責追蹤大自然變化的政府機構似乎已經不知道該怎麽描述他們所看到的黑色大象。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2016年4月發布的報告指出:“3月,全球平均氣溫比20世紀均值高出1.2c。這不僅是1880年至2016年有記錄以來3月氣溫的最高值,同時也是所有記錄在案月份中的溫度偏離最大的,比上個月創造的曆史新高還要高出0.01c。此外,2016年3月還標誌著全球每月最高溫度紀錄連續第11個月被打破,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37年氣候記錄中最長的一段。”
這些都是談論氣候的語言——“超越”“最高”“紀錄”“打破”“最大”“最長”……這些數字令人震驚。它們都在告訴你,一些重大的、性質上完全不同的事情正在發生,一些我們人類很久沒有經曆過的事情正在發生。“眾人之力”的強大力量正在改變我們的星球,我們生物圈數千年來的邊界正在次第遭到破壞或即將被破壞。
我們的伊甸園
要從環境的角度理解此時此刻的重要性,我們需要先停下來,快速地了解一下地質時代。
科學史網站“科學觀點”(scienceviews)說:“研究地球從創世之初直至今日所發生的變化,一直是地質學家們的任務,他們試圖闡明地球演進的驅動力量。地球的岩層中保存著地質活動的曆史……通過將所有這些岩層放在一起,科學家們繪製出了所謂的地層柱,也就是不同年代的岩石記錄。”這一記錄追溯了地球46億年的曆史。為了對浩瀚無窮的地質信息進行簡化,地質學家將地球的曆史進行了劃分。
地球大約於46億年前形成,但化石記錄顯示,大約38億年前才出現了簡單生命的跡象;直到6億年前,複雜的生命形式才開始形成。隨著地質年代的推移,生命的形式不斷改變和演化。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從過去1萬年到現在,我們生活在全新世。全新世之前是更新世,又被稱為“偉大的冰河時代”。
為什麽我們要關心這個?因為如果全新世離我們遠去,我們會懷念它的。但全新世似乎正準備離我們而去。
斯德哥爾摩適應力中心主任約翰·羅克斯特倫告訴我:在地球46億年曆史中,大部分時期的氣候都不適宜人類生存。他是全球地球科學的領軍人物之一,也是我關於氣候知識的老師。他說,地球上的氣候一直在“懲罰性的冰河時代與鬱鬱蔥蔥的溫暖時期”之間來回搖擺,“將人類枷鎖在半遊牧的生活方式中”。隻有在過去的1萬年中,我們才得以享受到平靜與穩定的氣候條件,我們的祖先才得以走出舊石器時代的洞穴,才出現了農業、畜牧業、建造城鎮,最終出現了文藝複興、工業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
《大世界,小星球》的作者羅克斯特倫說道,這個被地質學家命名為全新世的時期是一個“奇跡般穩定、溫暖的間冰期,適宜的氣候造就了我們所熟悉的現代世界。這是我們科學家所知的,唯一能夠支持現代社會的氣候狀態”。它賦予了我們構建文明所需的“森林、草原、珊瑚礁、草地、魚、哺乳動物、細菌、空氣質量、冰蓋、溫度、淡水、生產性土壤”的理想平衡。
全新世一直是我們人類的“伊甸園”。在全新世,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和海洋酸度適中,海裏有珊瑚,赤道被森林覆蓋,兩極有冰蓋。這些冰能儲存水並反射太陽光線,這一平衡的狀態維持了人類的生存和世界人口穩步增長。所有要素的平衡決定了我們的氣候以及我們的天氣。當這些係統中任何一項失去平衡時,大自然會以其驚人的力量去吸收、緩衝、削弱對地球整體最糟糕的影響。
但凡事總有極限。大自然的保險杠、減振器、備胎並非取之不盡。如今,我們正在逼近自然的極限,即將突破生態係統中多個子係統的界限,而這些係統為我們塑造了我們所知的最穩定、最溫和的地質時代——全新世。
說到重塑世界……
羅克斯特倫說:“我們正在迫使地球遠離最適宜點。”我們即將進入一個與全新世全然不同、不適宜人類生活和不文明的時代。這就是當今這場辯論的要旨所在。
辯論的核心觀點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尤其是自1950年以來,人類對所有地球上的主要生態係統和穩定器的影響急劇加速,這些生態係統和穩定器長期以來維護著全新世的平衡狀態。近年來,人類的影響已經開始改變許多獨立係統的運行。許多科學家認為,這些改變正將我們從相對溫和的全新世推向一個全新的、未知的地質時代。
這就是我所說的“眾人之力”。作為一個物種,我們現在已經同時成為一種屬於大自然、置身大自然、影響大自然的巨大力量。在20世紀以前,從來沒有人這麽評價人類。但自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以來,當工業革命開始遍及全球,尤其是在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國家,人口與中產階級的數量開始一同擴大。全球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過上了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汽車、小洋樓、高速公路、航空旅行以及高蛋白飲食。
接著,從21世紀初開始,超新星激起了另一波全球工業製造、城市化、電信、旅遊和貿易的浪潮。所有這些趨勢匯聚在一起之後,開始對地球上每一個主要生態係統施加壓力,並且壓力之大在地球曆史上未曾遭遇過。結論就是:我們的伊甸園生活現在岌岌可危。
大加速
我們的地球母親正在麵臨不斷加速的重重壓力,這些壓力幾乎確定無疑地要把地球趕出舒適區域,超出正常邊界。地球科學家試圖對這些壓力進行量化研究,以確定這種影響究竟有多大。他們給這些壓力起名為“大加速”。正如我在第2章中指出的那樣,在2004年出版的《全球改變與地球係統:一個承壓的星球》一書中,就已經出現了“大加速”的圖表。這本書是由美國化學家、前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氣候變化研究所執行主任威爾·斯蒂芬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編寫的。
這些圖表生動地展現了“眾人之力”:從1750年到2000年,尤其是自1950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人掌控了科技、社會與環境的力量,並對大自然產生了加速影響。斯蒂芬和他的同事溫蒂·布勞德蓋特、麗莎·道意馳、歐文·加夫尼、科妮莉亞·路德維希在2015年3月2日的《人類世》雜誌上發表了大加速圖表的更新版,將覆蓋範圍擴大至從1750年至2010年的情況。他們深信這些加速的變化正在將我們推離全新世,推向未知領域。
他們是這樣說的:
大加速標誌著全球社會經濟係統——也就是地球係統中的人類部分——出現了驚人的增長。再怎麽高估這一變化的規模與速度都不為過。在過去兩代多人的時間裏,亦即在一個人的一生中,人類(或者說,直到近期,一小部分人類)已經成為一個影響波及整個星球的地質力量。在此之前,與地球生物物理係統相比,人類活動的影響尚微不足道。自然和人類可以獨立運行。但現在很難將兩者分開了。通過全球化的進程,大加速的趨勢反映出社會經濟係統和地球生物物理係統之間在整個星球範圍內出現了耦合。我們已經達到一個階段,即許多生物物理指標已經明顯超過全新世的波動範圍。我們正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
讓我們再重複一遍。我們現在身處於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這意味著人類作為一個物種正處於一種我們未曾經曆過的處境。我們已經將地球所有的關鍵係統推至全新世安全運行的邊界,甚至可能已經超越了這個邊界。“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我一定要將這個詞收錄到我自己的氣候詞典中去。
這些圖表看起來是這樣的:
圖6-2 地球係統趨勢圖
來源:steffen.w.,broadgate, w.,deutsch, l,gffney, o.,ludwig, c.,"the trajectory of the anthropocene:the great eleration"anthropocene review(vo1.2,no.1),pp.81-98.,2015
圖6-3 社會經濟趨勢圖
來源:steffen.w.,broadgate, w.,deutsch, l,gffney, o.,ludwig, c.,"the trajectory of the anthropocene:the great eleration"anthropocene review(vo1.2,no.1),pp.81-98.,2015
地球的邊界
我們已經確知進入了加速時代,那麽,如何量化這些加速變化對大自然造成的影響變得至關重要,畢竟地球自己是不會說話的。2008年,羅克斯特倫、史蒂芬與其他一些地球係統科學家一起研究了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地球生命支持係統”,以及我們不能超越的各領域的邊界,超越了這些邊界,全新世就會終結,地球將會出現“不可逆、突發的環境變化”。2009年,他們將這些發現發表在《自然》雜誌,2015年2月13日又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更新版。
他們的論點很簡單:我們是在全新世的環境基礎上才得以建立了人類社會、工業與經濟的。如果我們破壞了支持人類社會的環境係統的正常運行,會使地球進入一個新狀態。在這種新狀態下,我們早已熟悉和享受多年的現代生活可能無以為繼。可以將地球想象成一個健康的人,通過界定其體重、膽固醇、血糖、脂肪、氧攝入、血壓及肌肉質量等指標的最佳範圍,來確保她的健康,能夠繼續跑馬拉鬆。
人體是一個由各個子係統、各個器官組成的大係統。每個子係統與器官都有其最佳運作條件,對大自然來說也是如此。我們的器官和身體作為一個整體,有時候確實可以偏離最佳狀況,但這有一個限度。我們無法清楚了解在每一種情況下,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偏離最佳狀態會導致身體的崩潰,但有些情況我們是清楚的。我們知道人類最佳體溫為37c。如果體溫高達42c或低至21c,一個普通人就會死亡,他的內部係統會停止運轉。這是我們人類健康可容忍的邊界,越趨近這些邊界,你的各個器官、體內流體就運行得越差。
大自然也是由各個子係統和器官——如海洋、森林、大氣、冰蓋——組成的大係統。地球科學家們多年來已經掌握了這些係統和器官最穩定的運行水平。確實,大自然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她無法告訴我們她的感受——“但她是一個按照生物、地理、物理學規律合理運行的複雜單元”,就像人體一樣。羅克斯特倫說:“我們不知道她運行的邊界確切在哪兒,因為我們對地球母親的了解還不如對人體的了解來得準確,但她自己清楚地知道這些邊界何在。一旦跨越臨界,就無法複原。格陵蘭島的冰蓋過了臨界點就會融化,亞馬孫雨林過了臨界點就會退化。我們不會等身體到了臨界點才想起來照顧自己,同樣,我們也不能這樣對待我們的地球。”
大自然無法告訴我們她的係統感受,但羅克斯特倫、史蒂芬以及他們的團隊試圖對這些臨界點做一些有根據的估測。他們確定了地球的九大關鍵邊界,人類必須確保其不被破壞(或者說不被進一步破壞,因為我們已經破壞了好幾個)。破壞這些邊界可能會引發連鎖反應,使地球進入一個新的狀態,而我們的現代文明將萬劫不複。
這是他們在2015年給地球開出的健康診斷報告。情況看上去不太妙。
第一個邊界是氣候變化。我們已經破壞了它。和很多氣候科學家的普遍看法一致,地球邊界界定團隊認為,我們需要保持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漲幅小於2c的水平。大多數氣候學家認為,超過這條紅線,我們將麵臨失控的冰川融化、海平麵上升、極端溫度變化以及更為嚴重的風暴、幹旱風險。如果要控製全球氣溫升高,我們需要將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保持在350ppm濃度以下。現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經超過400ppm濃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已經非常稠密,並且還在加速變得更加稠密。高二氧化碳含量已經使全球陸地和海洋表麵的綜合平均溫度升高至自工業革命以來觀測到的最高水平。
大自然知道她發熱了。2015年底,美國航空航天局《地球的關鍵跡象》年度報告指出:“134年記錄中的最熱的10個年份,除了1998年,都發生在2000年以後。2015年是自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年。”氣候係統決定了所有生物物種的生長環境。這個環境正朝著一個遠離地球邊界的區域前進,地球會變成一個人類此前從未經曆過的大溫室。
他們確定的第二個邊界是生物多樣性,包括生物圈中生存著的所有生物物種和覆蓋地球的所有自然物質,即森林、草原、濕地、珊瑚礁等。地球邊界界定團隊認為,我們應該保持相當於工業化前90%水平的生物多樣性。目前,非洲部分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水平已經降至84%,並且還在進一步下降。
羅克斯特倫指出,人們忘記了如果沒有生物多樣性,就無法調節氣候。如果空氣中沒有傳粉媒介,土壤中沒有微生物,如果沒有鳥類和其他動物通過排泄為新樹木播種,就沒有森林。如果沒有森林,也就沒有樹木來吸收二氧化碳。如果沒有樹木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就會進入大氣層,加劇全球變暖,或進入海洋,改變海洋構成。物種的自然消失率為在每100萬個物種中,每年會消失1種或不到1種。“我們將消失率的邊界設定為每年10種”,羅克斯特倫解釋道,但隨著全球化,這個邊界常常被打破。現在,在每100萬個物種中,每1年會消失10~100種。我們的生物多樣性正在大致以這樣的速度迅速減少。
第三個我們地球的邊界是森林退化,而我們已經打破了這一邊界。這個邊界是說,我們必須在陸地上維持雨林、寒帶森林、溫帶森林等關鍵生態群落的最低水平,才能保持一個平衡的、有節製的全新世。科學家估計,我們必須保存約75%的地球原始森林。目前該水平已經下降到62%,一些森林的碳吸收能力已經出現弱化的跡象。
第四個已被我們打破了的邊界是地球上的生物化學流。羅克斯特倫解釋道:“我們現在向世界作物係統添加了太多的磷、氮及其他元素。”我們正在通過化肥和農藥“毒害地球”。這些化學物質接著流向海洋,傷害那裏的植物與魚類。“要讓吸收和創造蛋白質的植物與動物生長發育,它們需要一個氮磷平衡環境。”羅克斯特倫接著解釋道:“氮和磷的含量決定了海洋形態及大陸地貌。氮與磷的含量太多了,會令生物窒息,而太少了又會導致它們無法生長。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少用化肥與農藥,不要影響到其他植物的生長。”氣候變化帶來的是自上而下的顛覆,而化肥與農藥則會造成自下而上的顛覆。現在,羅克斯特倫說道:“我們必須把使用量降至目前水平的25%。”
在其他四個領域,我們已經設法維持在由地球邊界界定團隊設定的水平之內,但是剩餘的空間也不多了。
一個是海洋酸化在不斷上升。我們釋放出的二氧化碳中一部分進入了大氣層,但大量二氧化碳事實上都是被海洋吸收。這對魚類及珊瑚礁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傷害。魚類和珊瑚礁相當於海洋中的熱帶雨林。當二氧化碳被水吸收後,便會形成碳酸,而碳酸會溶解碳酸鈣,碳酸鈣是所有海洋生物的主要構成物質,尤其是貝殼類動物和珊瑚礁。在發生這種情況的時候,“海洋已經不再是海洋生物的家園,而是在分解和破壞它們。”羅克斯特倫說,“我們能夠破壞的碳酸鈣是有限度的,超過了這個限度,海洋係統就會被徹底顛覆,不能再像此前全新世時代那樣充當魚類與珊瑚礁的家園。”
地球邊界界定團隊認為,第二個我們勉強維持在可控範圍邊界的是淡水的使用,即我們能從世界的河流與地下水中抽取出來的最大水量。我們需要保障濕地、雨林依舊維持全新世的狀態,與此同時支持我們大規模的農業生產。
第三個我們尚未逾越的邊界是大氣氣溶膠的負荷。大氣氣溶膠是我們的工廠、發電廠、車輛等傳統汙染源釋放到大氣裏的微小顆粒物。生物質的不完全燃燒(大部分是由做飯的爐灶所產生)和化石燃料的低效燃燒生成了一層霧霾,阻擋了陽光並進而危害植物生命,還導致人類出現哮喘及其他肺部疾病。
第四個我們尚能維持在邊界內的領域被稱作“新物質的引進”,即我們所發明創造的化學物質、化合物、塑料、核廢料等類似的東西。它們來自大自然之外,並滲入土壤與水中。我們並不完全了解它們所導致的詭異後果,但我們擔心,有朝一日,它們甚至會改變包括人類在內的不同物種的基因密碼。
還有一個領域我們曾打破過它的邊界,但現在已經安全返回,這就是平流臭氧層的厚度。平流臭氧層確保我們免受導致皮膚癌的危險紫外線輻射。沒有臭氧層,地球上大麵積地方將不適宜居住。在科學家發現人造化學品氯氟烴導致臭氧層空洞不斷擴大之後,全球各國聚在一起共同商議,並於1989年實施了《蒙特利爾協定書》,嚴禁氟氯碳化合物。臭氧層因此才得以維持在地球邊界的限度之內,損失的臭氧層未超出工業化之前水平的5%。
地球邊界界定團隊並未聲稱其確定的邊界是精確而固定不變的,也沒說一旦突破了這些邊界我們將直接被推落懸崖。他們設定的紅線是根據已知情況作的預測,一旦越過,我們就將進入“未知區域”:在那裏沒有人知道會發生什麽,因為人類從來沒有進入過這個區域。
羅克斯特倫說,到目前為止,對我們來說唯一的幸事是,大自然一直以來都很善於找到方法適應這些壓力。海洋、森林吸收了增長的二氧化碳排放;亞馬孫流域等生態係統適應了森林砍伐和退化,並仍然為地球供給雨水與淡水;北極的冰層在收縮,但不會消失。地球自身確實有很多緩衝區並具備適應能力。但最終,我們會把這些緩衝能力也消耗殆盡。眼下我們正是這麽做的,尤其是在過去的半個世紀。
羅克斯特倫補充道:“地球用盡了其百寶袋中的各種法寶來緩和人類行為的影響並維持當前所處的狀態,她的這種維持平衡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如果我們繼續突破這些地球的邊界,“我們可能會將地球從朋友變為敵人”。在那樣的世界裏,亞馬孫流域將會變成大草原,北極圈將會終年變成海洋,非但不再反射太陽熱量,而且還要吸收這些熱量。可以很肯定,這將給人類創造出“一個與溫和、友善的全新世截然不同的世界,而全新世是我們所知唯一穩定的地球狀態,也是我們所知的唯一的文明賴以生存的狀態”。
已經有許多科學家站出來說,我們目前所處的地質時代已經稱不上是全新世了。他們認為,我們已經離開了它,進入了一個由我們一手造成的新時代。他們將這個新時代起名為“人新世”(anthropocene)。“anthropo”即“人”的意思,“cene”即“新”的意思。這是給“眾人之力”起了一個時髦的科學名詞。
“人類活動正在地球上留下廣泛而無法磨滅的印記。”科林·沃特斯說道。沃特斯就職於英國地質調查局,2016年1月8日他與其他作者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人新世應該被定義為繼全新世後出現的另一個全新的地質時代。
作者們承認:“就地質時代的範疇而言,能否正式認定地球已經進入人新世,取決於人們是否已經大範圍地改變了地球係統,足以使地質沉積物與冰芯傳遞出全然不同於全新世時代的地層標識。”他們認為,現在就是這樣的情況。從我們澆築在地球表麵的數億噸水泥,到原子彈測試所釋放的放射性核元素,這些在未來的許多年中都將對我們的星球產生影響。
正如歌手喬妮·米切爾在《黃色大出租車》中唱道:“他們給天堂鋪上了地磚,把它變成了一個停車場。”
沃特斯及其同事隻不過是將這幾句歌詞轉換成了科學語言:
近來,人類活動的沉積物中出現了新型礦物及岩石種類,包括鋁元素、混凝土和塑料等新物質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擴散,逐漸形成了大量的、形態不斷發生變化的“技術化石”。化石燃料的燃燒導致黑碳、無機灰球和球形碳質顆粒在全世界範圍內擴散,相關物質的濃度從1950年左右開始,出現了全球範圍的增長。人類活動沉積物不斷增長,其表征之一就是由森林砍伐、道路建設導致的水土流失不斷加劇。大量泥沙被大壩攔截,加劇了三角洲的下沉。
一想到未來地質學家將從我們的地質沉積層裏找出ipods、帶尾翼的凱迪拉克轎車以及自拍杆,就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即使有一天,地質學家能夠公認這是一個新的地質年代,他們也會爭論,這個新的地質年代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有人說,應當是在數千年以前農業剛剛開始的時候;也有人說應該是始於17世紀早期西方殖民主義跨洋活動開始之時。史蒂芬與大加速團隊寫道:“在人新世開始時間的所有候選答案中,最具說服力的版本是大加速開始的時候。”直到20世紀中葉前,才有明顯的證據表明地球係統的狀態與功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1)超出全新世波動的範圍;(2)是由人類活動所驅動,而非自然變化所導致。
由於存在爭議,負責命名地質年代的國際地層委員會仍然將我們所處的時代算作全新世。但就本書觀點而言,我們已經身處人新世了。人類的力量已經成為影響、重塑地球係統並將我們逼出地球邊界的主要推手。
無論我們現在身處什麽時代,羅克斯特倫堅持認為:“我們有責任讓我們的星球保持在一個盡可能接近全新世的狀態。”然而這並不容易,因為“眾人之力”中的“眾人”正在以超出我們想象的加速度向更多的地方擴張。
許許多多人的力量
2016年4月,我為製作一部關於氣候變化對非洲移民影響的紀錄片來到尼日爾。我們的第一站是德庫,這是一個位於撒哈拉沙漠中部的尼日爾北方小鎮。當地4月氣溫為41.7c。我采訪了當地的非洲人,他們大多是尼日爾人,曾前往利比亞尋找工作,其中少數運氣好的人還乘坐漏水的船隻前往歐洲。然而,大部分人既沒有找到工作,也沒找到船隻。相反,他們受到了利比亞人的咒罵和虐待。利比亞正在經曆經濟和政治災難,利比亞人不希望看到移民出現在自己的國家。
我們在德庫看到了數百名來自尼日爾和其他西非國家的人,他們陷於孤立無援的困境,沒有工作,沒有收入,既不能北上務工,又無法南下回家。他們受到國際移民組織的照顧。在灼灼烈日下,我在裝滿貨物南下的卡車旁采訪了他們。他們大部分人離開家鄉已1年有餘,我問其中的一個人,他是來自尼日爾的馬蒂·阿爾馬尼克:“你的家人現在過得怎麽樣?”
他告訴我,他離開留在村裏的3個妻子和17個孩子前往利比亞或歐洲尋找工作,但卻不得不心灰意冷地回來。阿爾馬尼克說,他為家裏留下了許多食物,但他很清楚,這些食物現在應該吃得差不多了。“現在,他們的命在上帝的手上。”這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的處境。站在他身旁的另一位同行夥伴告訴我,他把12個孩子留在了家中。這不是什麽不尋常的事。在尼日爾,每個母親平均有7個孩子。
我將這些都寫到了《紐約時報》的專欄裏。第二天我收到了我的朋友、人口研究所主任羅伯特·沃克爾的郵件。他指出:1950年尼日爾的人口僅為250萬,今天人口已經達到1900萬。聯合國最新人口預測表明,盡管生育率在下降,尼日爾的人口仍將於2050年前達到7200萬。考慮到氣候變化、區域衝突與不穩定等因素,不難想象尼日爾將難以為繼。而令情況變得更糟的是,尼日爾的童婚情況非常普遍,童婚率高居世界第一。
尼日爾是許多個國家中的一個,這些國家並不全在非洲。那些地方的人口仍在不斷增長。我將人口不斷增長也列為大自然加速變化的一個現象。這種增長將導致“自然資源”消耗不斷加劇,給本國之內和之外的河流、湖泊、土壤和森林造成損害。盡管在世界許多其他地區,人口增長已經變緩甚至出現逆轉,但根據最新的聯合國報告,地球上的總人口已經達到了72億,到2050年之前將進一步增長至97億。這意味著,僅僅30多年之後,這個星球還會多出額外的20億人口。
想一想這個數字:多出20億人口。
更重要的是,對地球自然係統和氣候的破壞性影響也將呈指數級上升。因為97億人口中越來越多的人湧向大城市,隨著他們社會經濟地位提高,並成為中產階級,他們將開更多的汽車、住更大的房子、消耗更多的水和電以及食用更多蛋白質。他們對地球的人均影響將會大很多。當下,大約86%的美國人的家中和公寓裏都安裝了空調。但在巴西隻有7%的人家中有空調,在印度這一比例還要更低。但一旦他們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他們也會對空調有需求。他們與住在日本、歐洲或美國的任何人一樣,都有權提出這些需求。
我出生於1953年,屬於嬰兒潮一代,這使我成為不同尋常的一代人的一分子。自亞當遇見夏娃,生下該隱與亞伯以來,人類曆史上任何一代人都無法像我和我的嬰兒潮一代一樣說出下麵的話:世界人口在我們有生之年翻了一番。事實上,如果我們喝足夠多的酸奶,好好運動,練習瑜伽,我們的壽命將長到足以使我們活著目睹世界人口數量翻3倍。1959年世界人口為30億,1999年為60億,而到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將達到97億。
人口研究所在其2015年報告中強調了一點:全球總體而言正在經曆由高死亡率、高生育率到低死亡率、低生育率的轉變;在世界許多地方,這一轉變早已出現。在歐洲、北美以及拉丁美洲和東亞的大部分地區,死亡率與生育率快速下降,以至於現在已經跌至或低於人口替代率的水平。在德國、日本等國以及中國台灣地區,人口事實上已開始下降。不過這還不是故事的全部。
“在全球‘人口鴻溝’的另一邊,”人口研究所指出,“死亡率和生育率仍然相對較高,但死亡率下降得更快。因此,人口正在增長,而且在某些情況下迅速增長。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近40個國家可能將在未來35年內人口翻一番。”
雖然沒有得到太多關注,但聯合國負責人口的機構,即經濟與社會事務部人口司,每年都在悄悄地提高其對全球人口的預測。2015年7月29日,人口司發布《世界人口前景:2015修訂版》,上調了兩年前剛剛做出的預測數據。報告指出,世界人口預計將由當前的73億增長至2030年的85億(此前預測值為84億),於2050年達到97億(此前預測值為95.5億),並在2100年達到112億(此前預測值為108億)。
聯合國指出:
據預測,全球人口增長主要歸因於一小部分高生育率的國家,主要是在非洲,以及一些人口規模已經很龐大的國家。在2015年至2050年,全球一半的人口增長會集中在9個國家:印度、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剛果民主共和國、埃塞俄比亞、坦桑尼亞、美國、印度尼西亞和烏幹達……
中國和印度依舊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各有超過10億的人口,分別占世界人口的19%和18%。但到2022年,印度人口預計將超過中國。
目前,全球人口最多的10個國家,1個在非洲(尼日利亞),5個在亞洲(孟加拉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2個在拉丁美洲(巴西和墨西哥),1個在北美洲(美國),還有1個在歐洲(俄羅斯)。在這些國家中,目前人口總數排名世界第七的尼日利亞增長最快。因此,預計尼日利亞的人口將在2050年前超過美國,屆時將成為世界人口第三大國。到2050年,預計有6個國家的人口將超過3億: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和美國……
由於人口增長率最高,2015年至2050年,非洲預計將為全球人口增長做出一半以上的貢獻。
在此期間,預計28個非洲國家人口將翻一番。
人口研究所注意到:預測中的人口增長大部分將出現在已經在饑餓與赤貧中掙紮的國家。許多人口迅速增長的國家都飽受水資源短缺或森林退化的威脅。而另一部分國家則在與區域衝突或政治不穩定作鬥爭。雖然不能排除取得進展的可能,但這些國家迅速增長的人口數量是一個不斷升級的挑戰。這些國家的民生易受人口因素的影響,且更有可能遭遇饑餓、貧困、水資源短缺、環境退化以及政治動蕩。
換言之,如果死亡率降低的同時生育率卻居高不下,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如果一個女人生育20個孩子,而這20個孩子全部存活並且同樣育有20個孩子,那麽一個家庭就會有400個孫輩後代。這種情況正在尼日爾這樣的地方發生。這些因為生育率居高不下、死亡率有所降低而導致人口持續膨脹的國家,同時也是“性別不平等最嚴重、童婚率最高的國家”。沃克爾解釋道:“尼日爾是全球總生育率最高的國家。”沙特阿拉伯、埃及和巴基斯坦也名列前茅。這並非由於缺乏避孕手段所導致,而是因為缺少現代化的性別觀念和社會規範,以及男性對計劃生育的固執的、強烈的反對。在這些國家依舊流行這樣一句祝福語:“祝福你育有七兒七女。”同樣流行的還有貧困以及學校教育與基礎設施的缺乏。
這樣的組合從來就沒有好的結果。當摩爾定律與全球化以目前的速度加速變化,而你的國家在教育和基礎設施領域落後他國,這種落後的差距也會越拉越大。如此一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無法參與到全球流動中。於是他們將生育更多的孩子視作一種社會保障。由此會進一步影響到氣候變化,而農業生產又因此受到衝擊。當人口越來越多,而政府卻沒有解決危機的對策時,就會滋生越來越多的混亂與無序(這一點我們將稍後展開討論)。阿富汗、中東地區和西非正在經曆這樣一個可怕的惡性循環。
前英國金融服務局主席、現任新經濟思維研究所主席、《債務和魔鬼——貨幣、信貸和全球金融體係重建》一書作者阿代爾·特納在2015年8月21日發表在“辛迪加項目”(project syndicate)網站上的一篇文章簡明扼要地指出了這個問題。他注意到,盡管聯合國最新人口預測表明,歐洲、俄羅斯、日本由於低生育率而麵臨相當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但這是一個可控的問題。
那麽,什麽是不可控的問題?他寫道:“從1950年到2050年,烏幹達和尼日爾人口將分別增長20倍和30倍。無論是19世紀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之中的國家,還是20世紀後半程成功完成經濟追趕的亞洲經濟體,都未曾接近過這樣的人口增長率。這樣的增長率將導致人均資本存量無法快速提高,勞動力的工作技能也無法迅速改進,導致無法實現經濟追趕,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來避免長期不充分就業的出現。”所有這些事情現在正在發生,而且這裏還沒有考慮機器與機器人逐漸增長的力量。機器和機器人將取代發展中國家底層藍領和白領的工作,發達國家就更不用提了。
特納還指出:
如果自動化的發展使發達經濟體利用幾乎無人的工廠開展製造成為可能,這將切斷此前所有成功的東亞經濟體所遵循的出口導向的增長道路。由此造成的高失業率,尤其是年輕人失業,可能導致出現政局動蕩。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極端暴力的源頭有許多,但在過去50年中北非和中東人口翻了3倍,顯然是原因之一……
鑒於非洲人口很有可能會在未來85年裏增長30多億,歐盟可能麵臨一波移民大潮。相比之下,目前關於接納數十萬尋求避難的難民的辯論似乎變得無關緊要了……
壽命的增長以及生育率的下降是人類福利的巨大積極進步……
要實現這一目標,無需效仿中國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隻需要確保女性可以接受高水平的教育,不限製避孕用品的供應,以及允許婦女自由做出自己的生育選擇,免受保守宗教權威的道德束縛,也不受迷信人口快速增長將推動國家經濟成功的政治家的道德壓迫。
英國環保組織“第三代環保主義”(e3g)的主席湯姆·伯克喜歡把問題簡化成四個數字——10、15、20和25。伯克說:
現在,地球上有10億人口已經躋身中產階級或以上,擁有安全的資產以及較高的、可靠的收入。有15億人口正處於轉型期。這些是新興經濟體的民眾,他們在大約15年前移居至城市。現在,他們擁有一定的資產、穩定的收入,但開始感到緊張。因為,他們中許多人都在公共部門供職,並且受到全球化與科技進步的擠壓。還有另外20億人剛剛搬到城市,他們幾乎沒有任何資產,也沒有穩定收入,你會看到他們坐在路邊售賣小物件。此外,還有25億人口是農村貧困人口,他們土裏刨食,僅能果腹而已,完全沒有融入全球經濟。如果氣候發生變化,一部分人會遷移,其餘的人會死去。
已經進城的15億人和剛剛進城的20億人居住在這個已經超級互聯的世界上的都市裏,他們能夠看到各種想擁有但自己不具有的東西。如果我們無法滿足這15億人和20億人的願望,他們將動搖這些國家的中產階級。他們將成為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is)及其他帶有不滿情緒的群眾運動的基礎。未來的增長和穩定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城市中最底層的那一半人口能否提高其實際收入。他們是那些數著手裏的錢才敢去買東西的群體,是遭受食品價格上漲、水價上漲、極端天氣事件打擊最嚴重的群體。2010年末發生“阿拉伯之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剛剛步入城市化的這15億人和20億人。
“就像有人否認氣候變化一樣,也總有人拒絕承認人口增長對地球造成的影響。”羅伯特·沃克爾在2015年1月30日首發《赫芬頓郵報》網站上的一篇文章中寫道:“人口因素,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引起科學界的擔心,其中包括對氣候變化的擔心……如果世界人口如目前預測的那樣,將在未來35年中從74億增長至96億,很難想象我們能成功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惡劣影響。”
我們不是在指責發展中國家,雖然有些國家的特定文化風俗確實存在對女性的歧視,就算是為了本國的利益,他們也應該改變這些習俗。當談及氣候影響時,我們西方人在更長的時間裏做得更糟。我們有更大的責任來發明清潔能源,提高能效,發現能源保護的新模式,使地球在中產階級人數越來越多的情況下,依然能不跨越臨界點。
雨屋
2015年11月1日,npr周末版上有一則新聞報道。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舉辦了一場不同尋常的展覽。展覽的名稱叫“雨屋”。在一次采訪中,製作展品的藝術家之一漢尼斯·柯奇說,他和他的藝術家同伴們想探討藝術、自然與科技之間的關係。
於是他們創造了“雨屋”。ar網站2015年10月30日的一篇文章將其描述為一個巨大的黑色房間,裏麵下著人造雨,屋子裏有一束光亮,打在角落裏。進去參觀的人們會驚奇地發現,無論他們站在哪裏,傳感器都會確保所到之處雨水停止。或者如這篇文章所說的:“人們被邀請進入一個大雨滂沱的房間,他們必須相信科學和藝術能夠保證自己寸衣不濕,即使風暴毫不減弱……每一次,隻能允許7個人進入房間,而且參觀時間不得超過15分鍾。這對遊客而言或許是個令人沮喪的消息,但事實上這也是為他們著想:傳感器檢測到遊客後,就會停止他們頭頂的降雨,形成一個方圓6英尺的無雨區間。如果人太多了,也就看不到雨了。”
我很喜歡這句話:人太多了,就看不到雨了。
這就是眾人之力的影響。雖然摩爾定律及全球化極大地擴大了機器的力量、個人的力量和流動的力量,但它們也極大地加強了眾人之力。這意味著在人類曆史上以及地球曆史上,人類首次在數量上變得足夠龐大,並借超新星之力獲得更大的能量,從而使人類不僅成為自然的力量,同時也成為一股作用於自然的強大力量。
毫不誇張地說,我們今天的各種活動比此前任何時候都能更加有力地影響雨水的開和關。氣候變化意味著出現更多極端天氣,部分地區出現更嚴重的特大風暴,而另一些地方麵臨持續的旱災。這一新生的力量如此陌生,以至於人們很難去想明白它。“好吧,”一些懷疑者會說,“我同意你說的,氣候會變,但我不認為人類與此有何關聯。”我們的經曆讓我們堅信自然是無窮無盡的,因為這麽多年來自然確實看似無窮無盡。我們隻不過是滄海一粟,人類在大自然麵前輕若鴻毛;為什麽我們不能想怎麽享受就怎麽享受呢?但是,蒼天可鑒,人類現在已經數量很大了,人口數量還會變得更大,越來越多的人口會擁有越來越大的力量,人類的消耗也會比以前多得多。
正如著名的全球投資人傑裏米·格蘭薩姆說的:我們人類“極不擅長理解複合數學的含義”。當市場、大自然和摩爾定律同時持續加速,進入棋盤下半場時,我們很難意識到自己對環境產生了如此強大的影響。
亞當·斯維丹補充道:“我們收獲了技術進步的好處,卻沒有對其引發的後果給予足夠的關注。”他在他的博客上解釋道:“所有生物都生存於生態係統中,並作為生態係統存在。”這些生態係統是所有生活和商業的基礎,“基礎遭到侵蝕最終會導致金字塔崩塌”。而如果我們不留心地球的邊界,今天的這台世界機器就會把我們引向毀滅。“今天這個係統看上去已失去控製。”斯維丹補充道:“對商品越來越多的需求導致對更先進、更具侵入性的技術的使用,人們不斷向自然索取,以保持經濟增長。這些技術糟蹋了土地,破壞了自然生態係統,同時還加劇了不平等、人民流離失所和社會動蕩。”
而且“一切發生得如此之快”。羅克斯特倫在他的著作《大世界,小星球》中寫道:“僅僅用了兩代人的時間,人類已經令地球不堪重負。我們從大星球上的一個小世界,變成了一個小星球上的大世界。現在,地球回應經濟全球化的方式就是帶給我們更多的環境衝擊。這是個巨大的轉折點。”
但故事的結尾未必需要以這種方式結束。全新世的大門未必一定會對我們關閉。或者,即使關閉了,如羅克斯特倫曾對我說的,即使我們進入了人新世,也不一定必然陷入水深火熱,或是處於永久的失衡。
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現在已經到了轉折點。此時此刻,我們的選擇將塑造我們的未來。我們必須選擇:要讓加速時代變成我們的親密朋友還是致命敵人。超新星能夠放大我們的破壞能力,但也會加強我們保護世界的能力。
我們必須讓新發現的個人之力、機器之力、眾人之力以及流動之力成為我們的朋友,成為我們在不逾越地球邊界的情況下創造豐富資源的工具,而不是我們的敵人。但是要組織起來,並以上述方式運用這些力量,需要一定的意誌力、管理能力以及我們從未在人類身上見到過的、讓全人類作為一個整體集體行動的能力。每天,在太陽能、風力發電、電池和能源效率上都有新的突破。這些突破給了我們希望,即我們能夠在大規模範圍內提供數十億人口能夠消費得起的清潔能源——隻要我們有意願給碳貼上一個價簽,來幫助這些技術實現快速的大規模部署並進一步降低成本。
正如環保主義者常說的,我們在發生大規模地緣政治動蕩後——希特勒入侵鄰國、珍珠港事件、“9·11”襲擊——總是能夠奮起直麵挑戰並成功應對。但是,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我們必須對由自己的行為導致的人類全體麵臨的威脅采取行動,要搶在局麵一發不可收拾之前采取行動,為還未出生的下一代采取行動,在地球的各項邊界還未被打破前采取行動。
這是人類當前所麵臨的挑戰,這個挑戰就擺在我們這代人麵前。我們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歐洲,在世貿中心原址重建大樓,在1929年、2008年危機後重建經濟,但是我們一旦跨越大自然所確定的地球邊界,有些東西就永遠無法重建了。我們無法複原格陵蘭島的冰蓋、亞馬孫流域的雨林,也無法讓大堡礁恢複原貌。犀牛、珊瑚礁也是如此。3d打印機是無法令它們起死回生的。
這就是為什麽,在這些多重威脅令地球向錯誤的方向傾斜之前,應對這些威脅的唯一方法是集體行動起來,一同開展研究並對清潔能源生產和能效領域進行集體投資。與此同時,還需要有意願,至少美國需要有意願,對碳排放征稅。我們需要在全球範圍內共同致力於加強婦女教育,增強女性權利。如果在這諸多方麵不能攜手行動起來,以應對巨大的挑戰,我們就會失去保護這個地球的最後機會。
我之前說過,在有生之年我還會繼續這麽說:我們是第一代麵臨這種局麵的人。不要再提“以後再說”,對我們這代人來說,這意味著大自然的緩衝能力和恢複能力將消耗殆盡。如果我們不能快速采取一致行動,“以後再說”在我們這一代就會變成“為時已晚”。
著名的海洋學者席爾瓦·厄文精辟地說過:“我們現在做什麽,或者不做什麽,將決定未來,不僅是對我們而言,對地球上的全部生命都是如此。”